我覺得古代的那些隱士的行為與其提倡的精神相違背,大家怎麼看?

我今天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感覺過去那些古代的隱士,嘴上說著出世,世風日下,其實他們內心還是很想入世的,感覺他們很裝。我的論據主要有一點。
1.如果他們是隱士,那就歸隱了,既然歸隱了,為什麼事後還有那麼多關於他們的軼事或者傳說?他們肯定也想讓大家知道我現在歸隱了,以求關注度和維持名氣。
我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如陶淵明這些牛逼的人物,如果他真歸隱,我們還能那麼了解他歸隱後的生平嘛?還有莊子,人家讓他當官,他不當,他說自己寧願:像泥鰍活在泥淖里爬。既然真這樣,他的書為什麼那麼牛逼傳到後代?不給人接觸 不宣傳自己的學說,消極出世不願意當大官,為什麼還那麼火呢???這在當時肯定是巨大的文化事件啊。
我的觀點是只要人活著,其實多少還是希望大家聽到自己的聲音的,真正的出世可能有,但絕對不是咱們所了解到這些牛逼的人物。真正的隱士,估計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也不了解,但是這些隱士的文化被這些積極提倡隱士文化的人給傳播流傳至今,這件事情本身就很「入世」,這與他們所提倡的「出世」本身就相違背啊。
人活著,本身還是要追求功名利祿的,只是有的人四樣都有,有的人追求一樣,像這些牛逼哄哄的大隱,如莊子這麼牛的提倡放棄功名利祿的人,其實無形之間還是在追求「名」,大家怎麼看我這種觀點???


瀉藥,其實大隱隱於朝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既然我都淡然了,啥都不在乎了,那我為啥不幹脆放手玩一把呢?「大隱」中的「大」不是說隱士的社會地位,而是說隱士的境界。境界高了,隱就不是行為的隱,而是精神的隱。有點雞湯,但想通了的話還是會恍然大悟的。平時你是怎麼勸說要自殺的人的?「你連死都不怕了幹嘛不拼一把」差不多道理。同樣是努力往上爬,一個人可能真的是為了活下去,另一個人可能就只是玩弄人生了。


很想好好的反駁一下,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表達清楚意思,我盡量吧。

首先就是題主關於隱士的理解,跟我小時候理解一樣。我現在有另一種看法,不在名利場上摸爬滾打,不被名利所拘束的人,就是隱士。
有一句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而有一種人,在不在江湖,都不會身不由己,這種人就是隱士。
所以有大中小隱之分。
而古代存在一種假的隱士,他們故作清高,以隱士的身份抬高自己,但是一旦有人邀請他們入朝,欣欣然也。
很明顯,陶淵明和莊子都不屬於這一種。

再者,答主當然對於莊子似乎很不喜歡。我肯定答主是因為沒有仔細研讀過莊子。莊子不出世,並不是因為他清高,而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就如同你穿越到修真小說,發現了修真的秘密,現在有人要拉你到朝堂上爭名奪利,你覺得有意思嗎?杯水之於大海,何止是小,簡直是渺小微小無窮小。
即使是只看逍遙遊,也能看到莊子是個什麼樣的人。他不是在鄙視你俗鄙視你在名利場上勾心鬥角的狼狽,而是在嘲笑你的眼界竟然如此之小。身為鳳凰根本看不上老鼠,鳳凰忙著找梧桐樹找甘泉呢,哪有時間跟你搶老鼠。
我現在假設你有一個金手指可以得到宇宙飛船穿越蟲洞邁向星際生活,有人邀請你在公司里努力奮鬥當上CEO,有意思嗎?這才是莊子。大家不在一個世界,何苦勉強拉在一起?你還要用你的世界觀來給莊子定義,真好比是古代鄉下老農暢想皇帝老爺肯定是用金碗吃包子,吃一個扔一個。而皇帝老子暢想鄉下老農,沒有米吃怎麼不吃肉呢。嗯哼,不在同一個世界的人想像另一個世界的人只會得到似是而非,謬以千里的結論。
天之蒼蒼其正色耶?莊子是不是太牛逼了,在古代他就懷疑藍色不是天空的正色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這樣的生活才是莊子嚮往的。
我打個比方來說,每一個科幻電影或者小說,只要有設定某個人長生不死的話,這個人幾乎肯定不會去爭名奪利,當皇帝總統之類的,為什麼?大概只是因為沒意思吧。


莊子之所以出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和惠施相交,而惠施是魏國的宰相。能夠當得上宰相的朋友,自然會被人刮目相看。所以莊子才能出名,並不是莊子刻意追求的結果。
莊子說,道不可思不可議,既然如此他就不應該寫書,他寫的也就不是「道」。莊子的著作所表達的其實是一個觀點,有「道」這麼一個東西存在。但是其實」道「是不在他的作品裡的,他只是告訴你有這麼一個東西。
所以說你說的沒錯,道可道,非常道,是寫不出來的。老莊無非是表達一種,我知道有」道「這麼一個玩藝的炫耀罷了。他們雖然參透了有道這麼個玩藝,終究還是人,忍不住要炫耀一下也正常。
即便如此,莊子也沒有刻意去出名,莊子出名主要還是因為惠施。


拒絕滿足功名利祿的慾望,也是一種慾望。
隱士只是一種常見的,滿足這種慾望的方法。
本質上與追名逐利也相差無幾,大概因此故,才有那麼多互相譏諷看不起,或者惺惺相惜?

怎麼突然想起句不太相關的話,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真的了解隱士要的東西你就知道出世當官算個屁!你不知道的隱士太多了 這種問題太秀**


在這裡寫下我的個人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士是高於普通人的人,他們對於人生的意義有著相對深遠的看法,也就是說他們的價值觀層次相對更高,這和當時的時代和當時群眾的普世價值觀是有出入的。所以小隱隱於山,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也就是說面對自己的價值觀和普世價值觀不同時(這裡暫指那些價值觀超前於時代的隱士),小隱的人選擇離開群眾生活,中隱的人選擇在內心保持自己高的價值觀的同時適應群眾,大隱的人則是希望自己去改變群眾,使當時大眾價值觀的發展。從這個層面上去解讀當時時代背景下的陶淵明,諸葛亮等人都會有新的感悟。當然在隱士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因為人的複雜性以及社會的多面性導致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會有比如知友提到的假隱士等等這個需要研究之後討論。
最後希望大家一起友好交流哈~


名者實之賓也,先賢非求名也,實至而名歸。
但是名一立,就會有人借名而壞實。後世出現不少借隱居以揚名的爭名逐利之士,「終南捷徑」正是對這些人的諷刺。


所謂出世就是逃避現實,這種逃避在過去還有一個風雅的稱號,叫做隱逸。隱士大多具有兩重人格。所謂身寄江湖,心存魏闕。


生而為人,七情六慾,父母妻兒,怎能真的隱而不見!
莊子的隱,就是不為有國者所用,因為有國這件事,只不過是一時的悖道現象而已。
其言說要逍遙,其行做到了不做官——是真的給大官不做,這就夠了。如此言行一致的人,難道不是高人真人?
這還不是曳尾於污濁?自甘於平凡?無求於權勢名聲?
當然,莊子也是人,也有愛他的及他愛的門徒(甚至天下大眾),不管獨自求索,還是彼此交心熱議,總要留點東西印證傳承,如此才有了內七篇。人家寫來,也不是為了賺票票,更不是為了求名聲。但,內七篇正是因為真實、美好、奇異、壯麗,才為廣大高智者所愛所弘揚。此種出名,根本不是莊子本意。
提問的朋友,你怎麼能把不屬於某人心意的事,用於反駁其人言行矛盾?
我這個回答,你理解不了的話,你這個問題就自己信了吧。


隱士有兩種。一為真隱士,二位假隱士。
真隱士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如莊子一般,雖隱居,但名聲卻流傳千古,二是如一些無名氏一般,名聲甚微,甚至於多年後尋到他的斷句殘章,也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但無論有無名氣,真隱士都不會真正去在意這些。
名聲流傳的原因有很多種,總不能說莊子有名,就不能算是隱士吧?
至於假隱士,古人也有一篇文章諷刺,引用下:

北山移文
[ 南北朝 ] 孔稚硅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干青雲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瀨,固亦有焉。
  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嶽。誘我松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談空空於釋部,覈玄玄於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風雲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鈕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張英風于海甸,馳妙譽於浙右。道帙長擯,法筵久埋。敲扑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綸於折獄,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籙,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磵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猨驚。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於是南嶽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慨遊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
  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今又促裝下邑,浪栧上京,雖情殷於魏闕,或假步于山扃。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游躅於蕙路,污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於谷口,杜妄轡於郊端。於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怎麼說呢。可能當時他們心境高遠恬淡虛無;過了段時間就覺得大腦會覺得無趣就要開始作zuo了,況且人家也要養家糊口。。。我見過幾個終南山下來的現都在土豪身邊當軍師呢。。。


入世是當官,不是只要活在社會就叫入世。也不是說出世就沒人知道他。
還有我覺得樓主年輕,熱血



你們說的都對
不過他們都圖什麼呢?
咱來看看古代人的追求——功名
建功立業,清名傳世(不想建功立業的隱士,也是在乎自己的好名聲的。)
後來還發展形成了兩種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人;沽名釣譽、虛張聲勢的人。

求功名是好的,走偏了可能不太好。


文人有情懷,自覺清高,看不得官場里的蠅營狗苟,又心懷社稷,所以借文學作品來抒懷咯。先天下憂而憂是真的,不想做官也是真的,想參與國家政事也是真的,這不矛盾。
覺得裝逼可能是因為沒能身臨其境的感受文人的心酸和憋屈。


這麼說吧,這些人也不是真正的隱士,不然就沒人知道他們了,諸葛亮被三顧茅廬要是沒出山,誰還知道諸葛亮?這些所謂隱士有的是自己出世混得不好,就假裝說自己不喜歡出來混,有的是一種營銷,其實是想出來混,有的是想教育世人,只是用不出世的手法同樣可以得到想要的效果


推薦閱讀:

求問蘇軾的一句詩,依稀記得收尾兩句是一樣的,在南懷瑾的書里看到過,好像是關於道家思想的,誰知?多謝!
為什麼在古中國能出現儒道釋三教合一這種文化奇蹟?三教合一有什麼具體體現?
因為看病治不好,算命說我業障重,母上因此要我念經信佛怎麼辦?
婚紗照用黑白的是否得當?
張三丰和張伯端是主張男女雙修派和房中術的嗎?

TAG:哲學 | 道家 | 隱士 | 莊子人物 | 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