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是怎樣的?

Charlie Munger 是巴菲特多年的合伙人,一個智者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巴菲特的投資之道,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曾有人列過一份芒格的問題清單,後被翻譯至《環球企業家》。轉貼如下:

如下準則有助於達成目標,做出選擇、解決問題、判別真偽。

Use notions
要利用確定的概念或某個想法

  • 使用有事實做依託的大想法
  • 明白事情的真正意義
  • 簡化
  • 利用規則並且學會篩選
  • 知道我要達成的目標
  • 尋找並且考量替代方案
  • 了解各種後續情況以及整體結果
  • 定量
  • 搜尋各種根據,並在此基礎上行事
  • 能夠反向思考
  • 記住,要有大的成效,就需要諸多因素的總和
  • 評估如果做錯了會有什麼後果

What is the issue?
問題的解決

  • 問題是什麼?事情的實質是什麼?
  • 事情的核心或重點在哪裡?相應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 什麼是相關的?什麼是可解決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知的?什麼是可以適應的(Utility-applicability)?
  • 我了解事情的全貌嗎?為了使自己對事情有想法,我需要一些相關數據和基本知識儲備,否則我就得承認「我不知道」。
  • 我的判斷比其他人好嗎?
  • 我必須對什麼做出預測?它是可預測的嗎?
  • 需要做出決定嗎?如果我不當機立斷,會發生什麼?為解決此事,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去做嗎?
  • 我對此問題的思考花了多少時間?此刻我思考到了哪一步?處於誰的立場上?
  • 簡化問題,先解決「不需大腦思索」的大問題,然後從自己的境地開始思考。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理解背後的含義

  • 把語言和各種想法翻譯成我明白的方式。我能理解所用的語言和結論的真正含義和暗示嗎?它意味著什麼?它是否有助於我對未來做出有用的預測嗎?
  • 我是否了解事情發生和運轉的方式和原因?它正在產生什麼影響?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現在的情況如何?怎樣及為何會發生如此情況?其結果會是什麼(會有什麼觀察、發現、事件、體驗)?

Filters and Rules
過濾和規則

  • 利用規則和預設規則來篩選——我可以如何檢測?
  • 改變規則,以適應我的心理特徵、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優勢和心理局限。
  • 考慮我的價值觀和偏好,由此判斷事物的輕重緩急,以及希望規避的事情。

What do I specifically and measurable want to achieve and avoid and when and why?
我具體想達成和避免的是什麼,什麼時候達成,原因為何?

  • 就數字而言,我想獲得什麼樣的價值?目標數字是什麼?目標效果是什麼?所設定的時間範圍是什麼?
  • 假設我已經達到了目標,那麼這個目標如何反映在數字和效果上?接下來又需要達到什麼?這個目標是否合理?如果從目標逆向回溯到現在,是否可行?
  • 我是否有辦法衡量目標的完成程度?這個標準的關鍵指標是什麼?
  • 如果我達到了目標,隨之而來的會是什麼?那是我希望得到的嗎?
  • 我可否把大的目標分成若干有期限的短期目標?
  • 我做此事的真正原因何在?是因為我想這樣還是因為我不得不這樣?我在闡述目標時,是基於內外兩方面的現實呢,還是受到了某些心理力量的影響?
  • 我能否簡短地闡述我的目標,以使人更容易明白我達到此目標的方式?
  • 這是不是我真正希望達到的結果?

What is the cause of that?
成因何在?

  • 為了達到目標,我必須知道能讓我達成目標的各種成因。
  • 通過哪些要素的組合可以達成的目標?我如何佐證此公式?
  • 什麼是我不希望獲得的結果?可能促使「非目標」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我能如何規避?我必須不做什麼,或者必須避免什麼?
  • 整個系統要運轉起來,會受哪些變數的影響?這些關鍵性變數是什麼?主要的未知因素何在?有哪些確定的因素可以幫助我評估和優化這些變數?
  • 哪些變數有賴於其他變數(或情形、環境、背景、時機、行為)?哪些變數是獨立於其他變數的?
  • 什麼外力才能促使某一變數出現?這些外力來源於何處?是短期還是長期外力?其相對優勢是什麼?這些外力之間如何組合、互動,效果會如何?我如何才能讓諸多外力作用於共同的方向?缺乏了哪個外力會毀掉整個系統?這個外力來源於何處?可預測度有多高?這些外力如果出現,會促發什麼樣的合理結果?哪些外力是暫時性的,哪些外力是永久的?作用於變數的這些外力若發生變化,整個系統會發生怎樣變化?
  • 在這些變數和外力發生變化時,系統抵制這些變化的慣性有多強?變數和外力產生變化(上升或者下降)後,可能導致哪些希望的和不希望的短期和長期結果(數字或效果),如規模、體積、強度、密度、長度、時間維度、環境、參與者等?一組較小的外力如果長期發生作用,會怎樣?如果作用於變數的某一外力長期發生作用,結果會如何?什麼外力能加以改變?需要什麼才能達到臨界質量?添加了哪些外力後能達到臨界質量?如何發生作用?如果我改變了一個變數或者外力,會導致其他事情發生嗎?什麼情況會讓一個外力發生改變?這個改變會產生其他結果嗎(請注意我感興趣的是整個系統的效果和最終結果)?一個變數發生了變化,會對整體結果帶來戲劇性的改變嗎?屬性是否也會隨之改變?如果變數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結果會如何?促發改變的那個點是什麼?障礙是什麼?催化劑是什麼?引爆點是什麼?拐點在哪裡?暫停點在哪裡?局限是什麼?有多久時滯才能等到效果發生?反饋是什麼?什麼能令此成因加速?效果若要發生逆轉,臨界點在哪裡?對這個公式,我能做什麼改變,其他人能做什麼改變?如何做?誰來做?什麼時候做?我需要改變哪些變數才能達成目標?我如何度量變化的程度?Degree of sensitivity if I change the assumptions?對目標和路徑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某一變數保持不變,會如何?我在提高某一變數的同時降低另一變數呢?會有怎樣的網路效應?如果一次只改變一個變數或者外力呢?外部環境中有什麼會改變我的處境?如果對其中一個變數進行優化,會產生其他什麼優勢和劣勢?什麼才能導致最終結果發生變化?如果我改變了條件,變數還會成立嗎?
  • 這一公式會否出現例外,為什麼?需要哪些條件才能達成目標?Has my goal different cause short-term and long-term?這個成因是否依賴於時間條件?通過觀察效果,我能否追溯其成因?我有否採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來審視整個系統?對主題的考量依賴於什麼東西?
  • 限制我達成目標的主要力量是什麼?

What available alternatives do I have to achieve my goal?
有沒有現成的替代方案可以幫助我達成目標?

  • 通過目標、主體問題、規則、因果、行為、佐證、反證、資金的機會成本、時間、其他資源、精力、理解力、風險和精神壓力等因素,來對其他替代方案進行判斷。
  • 我有什麼依據(包括模式)來判斷這些替代方案很有可能幫我達成目標?
  • 這些因素有賴於某些特定的時間點或者事件嗎?
  • 每一個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是什麼?可能產生什麼效用?可能性有多高?你對每個結果的期待值有多高?
  • 如果現在採取某些行動,我是否會放棄未來的一些機會?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結果是什麼?

  • 通過對結果的預估,尋找最可能幫助我達成目標的替代方案。
  • 如果我做出了一個選擇,什麼將隨之發生,什麼又不會發生?
  • 每個替代方案(邏輯上)可能產生的想要的結果或者不想要(或不希望)的結果是什麼(定性並定量)?結果之後的次生結果(短期內或者長期內產生的)會是什麼?
  • 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情形和結果?在這樣的依據下,會產生什麼長期或短期的效應?
  • 什麼可以幫助我預測事情的結果或其真偽?
  • 為了達到目標,什麼事情必須發生?必要事件發生以及發生在我身上的可能性分別有多高?如果我逆向而行,會有什麼後果?
  • 什麼不確定因素會極大影響到結果?重複出現的效應或者複雜因素會產生什麼不希望的結果?
  • 錯誤的選擇和正確的選擇分別會產生什麼後果?
  • 我是否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考慮了整個系統?我有否考慮過其社會、財務、生理和情感上的結果?別人可能會怎麼做?依照我的經驗和以前的行為,我會怎麼應對?如果別人也照我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Bias
偏見

  • 個人興趣或者心理原因帶來的會導致我產生誤判的偏見,有何原因可以解釋嗎?
  • 我所做出的結論或者選擇的事實中,是否存在偏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分別是什麼? — 他有多可靠?他有足夠的能力做出判斷嗎?如何加以證明?他做此判斷的目的是什麼?他有沒有撒謊的動機?他如何判斷正誤?

The hypothesis
假設

  • 假設需要基於我想要達成的目標,並用此假設去檢驗我關於結果的預估。
  • 對每個替代方案都要問:這個替代方案可能達成我的目標嗎?對每個觀點都要問:這個想法是對的嗎?
  • 我如何檢驗某個表述的真偽?在證實之前,我能否先證偽?
  • 要檢驗這一表述,我需要知道些什麼?首先,我必須知道什麼公式能夠讓我的表述成立,然後我才能知道,對於判斷未來的真正結果,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我要知道能夠支撐和推翻這一表述成立的證據。哪些表述是需要論證的?
  • 最簡單的假設是什麼?


Look for evidence and judge the evidence
尋找依據,判斷依據

  • (促發目標、非目標和意見的)主要成因出現的可能性有多高?
  • 對判斷做出真偽評判時,去尋找其意義、動力、成因、後果和正反依據
  • 如果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後果將意味著什麼?後果會不會超乎邏輯或者不可思議?其中有任何可預測之處嗎?
  • 我怎樣並且從哪裡才能找到支持某一判斷的代表性證據?已知的有哪些?哪些東西是毋庸置疑的?若反覆加以檢驗或用其他方式的考量,會出現相同的結果嗎?我能否對結果進行檢驗?這些依據都是基於已知因素嗎?我是否正確理解了各項數據?依據在哪裡?反面依據呢?我認可依據的理由是什麼?這一依據的權重是多少?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evidence?可信度有多高?是否緊密依賴於外部環境?樣本是否太少?結論跟手中的依據相符嗎?有沒有違反科學法則或自然法則?
  • 我有什麼代表性的信息?對其加以觀察會出現發生什麼?我能夠通過實驗來證實我的猜測嗎?
  • 對於將會發生什麼(可行還是不可行),有沒有相關的過往紀錄(案例評估、變異性、平均率、隨機程度、自身經歷、環境、夥伴與對手,以及其他相關的因素)?有什麼理由相信這些紀錄對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並不具有代表性?什麼能讓未來與以往大不相同?什麼是恆在的,什麼不是?
  • 這能持續多久?現在的主要成因是什麼?什麼外力能讓其持續、能帶來改變、或者造成阻礙,為什麼?可能性有多高?
  • 如果我拿到了能夠推翻我之前信念的依據,我必須自問: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是什麼情況?我拿到的是什麼樣的依據?我接受這一依據的理由是什麼?

Disprove my (or others) conclusion by thinking like a prosecutor
像檢察官一樣對我(或其他人)的結論提出反駁

  • 思考會導致誤判的原因
  • 如何檢驗和證明我的結論是錯誤的?我可能犯錯的理由是什麼?從哪裡可以找到證明我錯誤的依據?這個依據可信嗎?有沒有什麼事實和依據與我的結論/觀點不符?
  • 我做的分析基於哪些主要假設?是基於真實情況嗎?假設的結果符合邏輯嗎?有人證明過我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我的想法和假設是錯誤的,結果會是什麼?
  • 我有否忽視了什麼?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我是否忽視了某些依據?當有人力介入時,我是否考慮到了其局限性?什麼因素是不確定的,為什麼?我是否只考慮到了目前的趨勢?我有否誤解了什麼?我使用了正確的定義嗎?我是否綜合考慮了所有相關的因素?我採用了合適的衡量標準嗎?我有否混淆了成因和相關性?如果我的目標是基於某個我認為正確但其實是錯誤的理念,會如何?其中會有隨機性的或者系統性的錯誤嗎?對於我所得到的結果,有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我有否考慮過,整個系統或者某些互動環節的可能會出現我不希望發生的變化?
  • 我的想法是否存在偏見?在做出一個極具智慧的決定時,我的自我是否過於膨脹?我真的會創造歷史紀錄嗎?我有否看到可能產生的反作用?
  • 我沒看到的是什麼?其重要之處是什麼?如果逆轉我的假設,會否得到極度不合邏輯的結果?這個可能性是不是更高?有沒有反例?什麼依據可以證明我是錯的(或者證明我無法達成目標)?實驗(或者經驗、觀察)得出的證據中,有哪些是錯誤的?有更多支持性的證據嗎?這些錯誤是如何導致的?
  • 意義何在?我能否向人們證明正確假設所得到的結果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我用數學的方式準確描述出來,其隱含的影響是什麼?相反的方向是不是更有可能?如果是,那麼現在的想法就是錯誤的。
  • 負面影響表現在什麼地方?
  • 我會因何受到傷害?什麼可能向錯誤的方向發展?什麼會讓事情走偏?如果這樣,結果如何?
  • 事情出錯的頻率如何?會否有意料之外的因素?什麼事情發生後會極大改變整體結果?
  • 可能發生的最壞的境況是什麼?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幸發生了,我該怎麼做?如果事情繼續惡化,後果會是什麼?這個後果的後果又會是什麼?
  • 如果我受到多種外力的阻礙,結果會如何?哪種有效效應是危害最低的?
  • 執行中會面臨什麼風險?
  • 我最不希望出現的是什麼?我最不確定的是什麼?
  • 一個看上去是優勢的因素有沒有可能讓我得到不希望的結果?我會怎樣失去某個優勢?
  • 怎樣構建系統才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有修正辦法嗎?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有沒有備選方案?我能加以修正嗎?設定什麼樣的規則可以幫助我達成目標而規避不希望的結果?有沒有內在的安全隱患?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if I am wrong?
如果我錯了,後果會怎樣?

  • 我把賭注押在哪些關鍵要素上?我是否拿對我重要的東西去冒險,換取的有可能是對我效用相對較低的東西?
  • 與現有的次優機會相比,我的正確決定所帶來的益處和價值是什麼,錯誤決定的成本(金錢、時間、精神壓力等)是多少?
  •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堅信其結果能最好地實現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能符合我利益,但後來證明我錯了;或者它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個可能性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會是什麼(實際損失和機會成本)?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 我不這樣做是因為我堅信其結果不能最好地實現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不符合我利益,但後來證明我錯了;或者它根本就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個可能性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會是什麼(實際損失和機會成本)?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 如果我因為認為不必要而此刻不採取任何行動,但時候證明我錯了,這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是什麼?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What is the value?
價值是什麼?

  • 對我來說,每一個替代方案的實際效用和優勢是什麼?哪個方案最有利於我達到目標?它是否真的比其他選擇更有吸引力?
  • 我用什麼標準來判斷替代方案之間的優劣?
  • 通過對每個替代方案的特點進行打分,我最看好的是哪一個?
  • 這個選擇能不能讓我脫穎而出?能不能造成一定的影響?我是否願意接受某種特定的結果?

What yardstick can be used to measure progress or to measure things against?
採用什麼標杆來衡量事情的進展?

  • 我採用了哪些標杆?用作決策依據的標杆是哪些?
  • 我怎樣才能容易地評估我向目標推進的程度?有哪些指標可供我對照?
  • 我所構建的系統能否激勵人們按照最有利於達成目標的方式去行動?或者,這個系統是否會阻礙目標的完成?

How act now?
現在如何行動?

  • 我可以執行嗎?我現在必須開始採取的特定行動是什麼?首先需要做的是什麼?
  • 誰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在哪裡做,為什麼做,以及如何做?
  • 我知道決定性的點(時間和效果)在哪裡嗎?
  • 我是否設置了一定的控制體系和規則?為什麼這些規則是合適的?如果我不設置這些規則(或者不改變我做事的方式),結果會如何?這個規則要求我必須採取哪些管理和實踐的舉措?要遵循這個規則,會花費多少時間?我能否決定自己如何遵循這些規則?我可以設置一個有時間限定的規則嗎?這些規則在哪些地方會失效?


Have I made an active decision?
我所做的是一個靈活的決定嗎?

  • 我是否準備好了改變決定,以適應新的信息和新的判斷?
  • 如某一特定事件發生,是否需要做出新的決定?如此問題今天就存在,我有否對其進行過評估?支持此決定的理性思考現在是否存在?有什麼新的證據證明這個可能性能可以得到改變?我衡量進展的標準,是否能讓我判斷之後將要發生的事情?哪些事件是相關的,哪些是不相關的?我的目標會否因此發生改變(若不考慮時間長度)?

Post mortem or learning from mistakes
死後反思還是邊學習邊成長?

  • 事情進展的情況有多好或者有多不好?我有否採取什麼行動?我說到做到了嗎?當時我是怎麼考慮的?初衷和現實的出入在哪裡?
  • 為什麼我會犯錯?犯錯的過程是什麼?在哪裡犯錯了?機會成本有多大?
  • 我如何判斷現狀是否會照此繼續下去?我對錯誤有沒有採取行動?如何才能不重演錯誤?我該做卻未做的是什麼?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哪裡?我必須提高和學習的地方在哪?

What exactly is the problem?
問題的本質在哪?

  • 我想達到的是什麼?為什麼我沒有達成目標?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候發生的?誰被影響了?
  • 我的目標因何而達成?能夠促使我達到目標的因素會受到什麼干擾?這些因素是標還是本?對我達成目標構成限制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哪一個?我把目標建立在什麼原則和假設上?如果這些原則和假設有誤的話,結果會如何?假若不存在任何限制,最好的行為鏈是什麼?其他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WHAT ARE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CONSIDERING HUMAN BEHAVIOR?
人類行為納入考量後的結果
What is causing me to do this?
什麼促使我這樣去做?
目前我所處的環境和我的心理狀態如何?如果避免了痛苦,我能獲得什麼好處?我如何判定什麼是結果?它們讓我難受還是愉悅?哪種心理趨向會影響我?這些因素會導致我做出誤判嗎?

What is the context?
做決策的語境是什麼?
環境和參與者(包括其規模)是什麼狀況?誰是決策者,他做決策的標準是什麼?誰獲益,誰買單?誰為結果負責?參與者對現實結果的看法會受什麼影響?

Can I judge him?
我能對他做出正確的判斷嗎?
我能判斷他的角色是什麼嗎?他的經歷如何?哪些臨時性或者永久性的特徵在影響著他(如年齡、文化背景、健康情況或者心情)?什麼環境(內部或者外部的)或者處境會影響他?他是否意圖向我出售什麼?

What is in his self-interest to do?
他的個人利益在哪裡?
什麼會符合他的邏輯?他如果避免痛苦,可以獲得什麼益處?他將什麼視為痛苦?他害怕什麼,為什麼?他想多得到一些什麼,不想失去什麼?什麼「資源」會帶給他動力?是他的健康、工作、家庭、職銜、聲名、地位還是權力?什麼會激發他,什麼會打擊他?什麼會(被他視作)是對他的懲罰?他可以如何被評估?他怎樣看待「非目標」的後果?對某事的相信(或者不相信)是否能給他帶來優勢/利益?

What are the psychological tendencies and shortcuts that influence him and can cause misjudgment?
什麼心理取向或缺陷會導致他做出誤判?
什麼偏見會影響他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外在原因可能會影響他?哪些誘惑會符合他的個人利益?什麼會激發他去行動?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結果是什麼?
我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能達到我的目標嗎?有利於他的東西是否也有利於我?我們建立的系統是否能讓相關參與者的利益與我的目標相一致?他的錯誤決定是否會由這個系統來買單?他是否知道他的行為的結果?對他來說,短期或長期的結果是什麼?責任鏈是什麼?他對結果是否負有責任?如果換一個人也做同樣的事情,會如何?

What system would I like to have if the roles were reversed?
如果交換角色,我希望構建什麼樣的體系?
如果將我的角色調換,我希望怎樣被對待?什麼會促使我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我能通過什麼行為取向來影響他的行為?如果我執意要達成「非目標」,我需要怎麼做?把角色轉換回來後,我能夠避免以上事情發生嗎?

Is this the right system?
系統正確否?
我可以滿足他的個人利益嗎?我能否消除他對失去聲名、金錢、地位,以及家庭的恐懼?我可以改變他對痛苦的看法嗎?怎樣架構體系才能使某些影響最小化?我有否告訴過他我的期望是什麼?我有否檢查過已經完成的事情?對於成功完成的事情,我是否給出了鼓勵與支持?他掌握必需的技能、知識和相關的信息嗎?他知道自己肩負的期望嗎?他是否明白無誤地知道目標是什麼,如何達到,以及為何這是最優途徑?他會評估自己的進度嗎?這與他的日常行為有關嗎?他是否負有責任並獲得了授權?他所能得到的獎勵是否和目標一致?我可以設定什麼樣的規則來應對人類共有的局限性?設置一個相反的規定會怎樣?哪些改變是必須發生的?誰對此負有責任?發生改變的可能性會有多大?他的價值觀是什麼?他的目標?他會將什麼視為結果?如果他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去做,他會如何看待結果?如果他不照我們希望的那樣去做呢?

BUSINESS EVALUATION
業務評估

Filter 1 - Can I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 predictability?
過濾器1:我能理解業務嗎——可預測性

  • 需求的原因——我有多確定(並且能解釋為何如此確定)人們將來仍會繼續購買這類產品或服務?過去的情況是什麼,未來可能發生什麼?需求是否呈周期性?生產能力與需求的對比是什麼樣子?
  • 回報能力——產業和公司的回報能力,以及其過去10年的發展狀況是什麼?
  • 產業結構——競爭者的數字和規模?誰在該產業中擁有發言權?要在該產業中獲利,什麼因素是必須的?公司在產業中的地位如何?我是否知道誰會在這個市場上獲利,為什麼?
  • 真正的消費者——誰對購買行為有決定權?其決定的標準是什麼?

Filter 2 - Does it look like the business has some kind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過濾器2:此業務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優勢?

  • 競爭優勢——我有多確定(並且能解釋為何如此確定)別人會購買我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其他人的?其中的原因是否10年來幾無變化?在下一個10年會不會改變?
  • 價值——我們的優勢能有多強大和可持續?這些優勢在若干年後會更強大更具持久性嗎?什麼會破壞或減少這些優勢?市場進入壁壘?品牌忠誠度?受需求或價格變化的影響程度?是否容易複製?產品生命周期是否很長?客戶改變供貨商的成本和動機為何?每年能夠抵禦機競爭的價格差異(Annual cost differential against competition)?需要多大的資本投入?議價能力如何?產品過時的風險?客戶新的替代選擇是什麼?購買習慣或購買力會有何改變?若成本結構相同,競爭對手會有多大的降價空間?需要做什麼才能保持穩固的競爭優勢?還有成長空間嗎?市場對此產品的需求有上升的可能嗎?定價能力如何?
  • 盈利能力。競爭優勢能否轉化成利潤,並且如何才能做到?公司怎樣盈利?要實現收入增長,需要多少資本?財務特徵:資本回報率(營業利潤率和投入產出比)、毛利率、銷售額增長、成本/資本結構及其使用效率?正常情況下的現金流是多少?有無規模優勢?有無決定性的因素?
  • 財政特徵。資本回報(操作成本的富餘和資本轉化),毛利潤,銷售增長,成本和資本結構的效用率?正常的現金流?規模優勢?

Filter 3 - Able and honest management?
過濾器3:能幹且誠信的管理層?
組成管理團隊的,是能力出眾、誠實可信,並且理解和全力去創造價值的人嗎?

Filter 4 - Is the price right?
過濾器4:價格正確否?
我能夠以比其他選擇有更好回報的價格買下這個產品么?需要有事實和數據為依據。

Filter 5 – Disprove
過濾器5:反證
生意會怎樣被毀掉?如果公司要徹底將一個競爭對手置於死地,這個對手會是誰?為什麼?如果公司繼續運營下去,5年之後誰會是競爭對手,為什麼?公司業務抵抗不利因素的能力如何?如果公司花光了所有的股權投資,它還會不會有價值?會否出現某人獲得大量資金和人才,在競爭中勝過公司?如果競爭對手並不在乎回報,他可以對公司產生多大的破壞?公司對經濟衰退的敏感程度如何?執行時所面臨的風險有多大?新技術會有益還是有害?

Filter 6 -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if I"m wrong?
過濾器6:如果我錯了,結果會如何?


1,如果把「思考方法」理解為具體的思維技巧,那麼可以說芒格沒有什麼思考方法。

2,如果把「思考方法」理解為在思考這件事上採取了什麼策略,那麼芒格的思維策略就是思維柵格。思維柵格,就是把各個學科最基本的原理比較透徹的掌握,然後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把這些原理應用到具體的思維活動中。這麼思維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的確定性。也就是用這種方法得出的具體結論是十分牢固的。它的缺點是什麼呢?很簡單,這種思維方式太難了,很少有人能用起來。你甚至可以說這是芒格先生獨特的思維方法。

柵格思維需要你熟練掌握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學科的基本原理。關鍵在熟練掌握上,知道甚至理解這些原理是遠遠不夠的,你要透徹的理解它們,這樣在思考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地把它們應用進來。這需要你建立這種思維方法的時候進行大量的閱讀、思考,需要你有極端的耐性和意志,需要你對學問和問題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頭。具備這些品質的人極少。

不過這不是說,你就不能從這種思維方法的學習中獲得益處。實際上,只要你開始,它總是能夠對你產生益處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每個人有意無意的都在運用基本原理思考問題。比如我們在判斷社會制度的是與非的時候,願意運用經濟學原理。人們最愛提及的政治性經濟學原理就是出自斯密《國富論》的人的自私性原理(各位,我可以負責人的告訴你們,這個所謂的原理不是正確的)。然後很多人就可以輕鬆的提出一些結論。再比如,我在判斷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好企業的時候用到過28原理。通過這個原理我得出結論,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企業都不夠好,可是就是有那麼一些企業足夠好,他們不多,但是確實存在,而這就足夠了,哈哈。對人的判斷也是如此。這個世界上有好人嗎?是的,28原理,就是有那麼一些人那麼的好。這個世界不是那麼黑暗的,簡直充滿希望啊!

芒格所作的就是把我們平時做的事情作到極端。因而,成為了強大的思維武器,類似於美軍擁有的最強大的武器系統,航空母艦。對於我們來說,多學一些原理並積極的運用,總是會受益的。你不必一定擁有一艘航空母艦。

3,芒格老先生的思維方法確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芒格在思維上的兩個特點。一個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特性。一個就是在實踐中不折不扣應用自己的思維成果的決心和韌性。這兩點同樣決定了他在投資領域的成功。

4,建議對芒格老先生的思維方法感興趣的朋友,仔細閱讀《窮查理寶典》這本書。

僅僅從字面上你就能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論。比如,芒格演講的時候提出了一個,什麼產品漲價了賣得更好。芒格就這個問題給出了五個答案。再比如,關於可口可樂的企業分析。再比如,關於意識形態的發言,也是特別值得有著明顯的右傾或左傾的青年好好琢磨琢磨的。

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能夠把《窮查理寶典》提到的人和書多了解多閱讀一番,那麼,我相信你整個的思想境界會上一個台階的。

你覺得孔子要是現在還活著,他會是什麼樣子呢?沒錯,他就是查理.芒格。


從《窮查理寶典》到Multi-model thinking

我們樂於看到聰明的讀書人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在現世賺的盆滿缽滿 。

查理芒格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閱讀多領域的書籍,而且數量非常驚人,他的孫子和孫女形容他是「行走的書櫥」。
巴菲特對他的評價則更為誇張:「在認識查理芒格之後,我完成了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的轉變。」

查理芒格今年九十多歲了,他這一生見證了二戰、見證了美國的每一次經濟危機,他和巴菲特共同創辦的伯克希爾公司,連續二十五年,保持年增長25%。直接把巴菲特推向了財富金字塔的頂尖(當然查理芒格也屬於塔尖那一層的人,只是相對低調)。

你想想看,在投資行業,這麼一個充斥著貪婪、嫉妒、狂熱、極端非理性的領域,連續幾十年增長25%,這是何其恐怖的數據啊!

這已經超越了運氣和技藝,而近乎道。

所以我不分場合、不分對象、不厭其煩、不舍晝夜的反覆向朋友們安利一本書——《窮查理寶典》。

我認為這是最能代表查理·芒格思想的一本書。在他看來,世間宇宙萬物都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對這一整體研究的部分嘗試,只有把這些知識結合起來,並貫穿在一個思想框架中,才能對正確的認知和決策起到幫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學習在所有學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所謂的「普世智慧」,以此為利器去研究商業投資領域的重要問題。

不過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推薦這本書,看過這本書的人太多了(如果你沒有看過,建議你趕緊去買一本XD)。

我想做的,是結合這本書談談長久以來人們對於跨界思考的錯誤認識,並且提供一套我自己總結的跨界思考的策略,也即Multi-model thinking(以下簡稱MMT),它來源於我個人的閱讀、實踐,是綜合了很多理論和經驗之後的成果。

很早就打算寫了,但是準備了一年才敢動筆。


跨界思考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什麼都學還不如專心學把一門學透
在知乎上面,我經常看到一種個人簡介——「什麼都會一點,但是不精」。「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確不敵「一招鮮吃遍天」。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把重點搞錯了,他們不明白,跨界的全部威力就在於形成共振效應(查理芒格管它叫lollapalooza效應)。

比方說,一群人在橋上散漫的走,橋不會有事。而如果他們以相同的頻率在橋上踏步,而這個頻率恰好和橋的固有頻率相同,那麼這座橋就有可能倒塌。這就是共振效應。

對於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人而言,他們的「十八般武藝」就如同散漫走在橋上的人。

跨界思考的關鍵就在於找到一種方式,把幾個模型聯合起來,你就能得到lollapalooza效應,這是兩種、三種或四種力量作用於同一個方向,而且你得到的通常不僅僅是幾種力量之和。就像物理學裡面的臨界質量,當你達到一定程度的質量,你就能引發核爆炸。

誤區二:跨界就是要儘可能多的吸收各種領域的知識
有一句話叫「如果你手裡拿著鎚子,那麼你看所有東西都像釘子」。很多人從這句話中得到的結論是,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形成自己的思維工具箱,箱子裡面不只有鎚子,還有扳手、 鉗子、剪刀,可以幫助你解決各類問題。

乍看之下,這個說話非常具有說服力。但它有一個明顯的漏洞——你是否每次解決問題都需要帶上這麼多的工具?本來只用一個鏟子就能解決的問題,你開來了一台挖掘機……

而且人生有限,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準備各種工具?

所以我要在這裡引入一個全新的概念——世界的基向量。它構成了MMT的篩選機制。

熟悉數學的人對基向量肯定不陌生,如果你找到了一個線性空間的一組基,那麼你就可以利用這組基向量,通過線性組合找出這個空間內的全部向量。

同樣的道理,這個世界紛繁複雜,但有很多現象都可以由最基礎的理論模型推演出來,各個學科都有這樣的基礎理論,你掌握的模型越多,你手上擁有的這個世界的基礎向量就越多,碰到複雜的事物,就可以用模型進行組合解釋。另外,我們常說的看清事物的本質,通常就是看清楚它的支撐點。

所以,跨界思考並不在於多,而在於基……基礎思維向量多且全面。工具箱里只需要放置必備的思維模型,輕裝簡行。

而且有了基向量,你就可以得心應手的做好下面四件事:

  • 解釋
    • 碰到複雜的事物,就可以用模型進行組合解釋。
  • 創造
    • 除了解釋,我們還可以構建。這就是智慧的極致,即通過理論模型來創造出先於這個世界的東西。比如創造計算機。比如對氣象進行預測。比如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投資分析。我覺得格柵理論的一個用法就是組合不同向量,調整每個向量的表現值,得到一個新東西。
  • 毀滅
    • 以前看《大國的興衰》裡面提到的三種模型,科技速度、經濟速度、擴張速度,能解釋大部分王朝覆滅和興盛的原因,我想,如果要毀滅一個國家,就把它的基礎支撐單元給破壞掉,比如冷戰時期蘇聯的經濟被拖垮。
  • 學習
    • 為什麼中國典籍浩如煙海,金克木卻說書讀完了,因為中國的很多書都是從最基本的書籍中衍生出來的,比如論語、詩經、春秋、禮記……人生有限,發誓窮盡有涯之生讀盡天下書無異於愚公移山。不如讀最基本的書,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摒棄二手知識。二手知識確實相當於走了近路,但如果你沒有從一手知識中構建出地圖,下次走同樣的路,你還是不知道怎麼走。

謹記:回歸基礎!回歸源頭!

誤區三:如果按照查理芒格的做法,每次分析問題都把所有的模型用一遍,豈不是很麻煩?
答案是不麻煩。

雖然查理芒格的問題檢查清單可能有五十多項,他的模型也有100多個,但是跟他要思考的問題的複雜程度相比,還是九牛一毛。

查理芒格的核心思想其實只有四個字:逆向思維。

某種意義上,查理芒格和蘇格拉底有相似的地方,雖然他們都不知道通向真理的路在何方,但他們都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同於蘇格拉底的是,查理芒格有一整套經典或現代的多學科模型來幫助他解釋「真相不是什麼」。這麼說吧,如果人生是連續不斷的選擇題,普通的聰明人絞盡腦汁解題,試圖找到正確答案(實際上人生不存在正確答案),而查理芒格每一次都是用排除法。他的問題檢查清單就是幫助他儘可能的排除錯誤答案。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過各種考試,熟練掌握各種考試套路,我們都知道,有時候排除法是做選擇題最高效的辦法。

然而,在面臨人生的選擇題時卻總是忘記這一點。


MMT的實操案例

下面就介紹一下作為非商科出身的我是如何使用MMT方法,在十五分鐘內分析一個複雜的商業問題。
問題來源:
如何將200萬變20000億?查理·芒格說15分鐘就能搞掂投資人

這個問題如下:

1884 年,在亞特蘭大,你和其他 20 個與你相仿的一起被帶到一位富有而又古怪的亞特蘭大公民面前,他叫格洛茨。你與格洛茨有兩處相仿的地方:
你們一般都會藉助那五個很有用的普遍性原理來解決問題
你們都通曉所有大學基礎課程里所講授的基本概念,也就是 1996 年大學裡教的那些。不過,所有的發明家以及所有用來證明這些基本概念的例證都是 1884 年之前就已經有的。你和格洛茨對 1884 年之後發生的事情都一無所知。
格洛茨願意投資 200 萬美元(以 1884 年時的貨幣價值計算)成立一個新公司,進軍非酒精飲料業,並且永遠在這個行業經營,他拿出其中一半的凈資產來建立一個格洛茨慈善基金會。格洛茨想為這種飲料起一個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他的商品名字:可口可樂。這家新公司的另一半凈資產將會給這樣一個人,這個人能十分成功地向格洛茨證明,他的商業策劃將使格洛茨基金會在 150 年之後的 2034 年升值為 10 000 億美元,即便公司每年都要拿出很大一部分收益用來分紅。而即使扣除支付出去的數十億美元的分紅,這家新成立的公司整體價值也將達到 20 000 億美元。
你有 15 分鐘的時間可以進行提案,你會對格洛茨說些什麼呢?

你可以在原文中看到查理芒格的思考過程。

我在這裡逐步演示一下我改進後的方法:

0.先把不用動腦筋就能定下來的事情辦了
他的第一步是先把可以不經過大腦就做出的決策定下來。這個和行業經驗以及直覺有關,因人而異,我就跳過這一步。

1.線性思考
要在150年內完成如此巨大的增長,必須每年保持一個極高的增長率。

簡化為一個數學公式 增長=人數增長*頻次增長

現在問題就變為:

  • 如何增加消費人數(比如消費者從美國到全世界)
  • 如何增加日均消費頻次(比如由一周一次變為一日三次)

2.跨學科思考
增加消費人數=流行
增加消費頻次=成癮

那麼,現在就只需思考兩個問題:

  • 如何製造流行
  • 如何讓人上癮

可以想見,這家公司在配方固定之後的核心業務就是營銷,而主要手段就是靠廣告,需要花大價錢做廣告。

我曾經整理了一篇包含50個多學科模型的筆記,我從裡面找出了四個最貼合問題的模型,既有心理學又有生物學。

  • 條件反射模型
    • 生理:選擇能夠刺激到味蕾和神經的成分,比如特殊的糖漿、咖啡因等。
    • 心理:做廣告時,和某種情景綁定在一起,比如開party、打完球、興奮的時候等。
  • 病毒傳播模型
    • 精簡:病毒的結構簡單。可樂的名字要簡單,包裝要簡單,口味要有辨識度,不要出太多同質化產品。
    • 快速:有方便快捷的流通渠道。
    • 變異:變異出其他產品。比如把可樂作為飲料的概念衍生為一種口味——可樂糖。
  • 弗洛伊德模型
    • 性是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因此可以讓可樂的某些元素和性關聯起來,比如瓶身的設計暗示性感腰肢。
  • 影響力模型(共五個,只用了四個,具體可參考《影響力》這本書)
    • 互惠:提供免費的產品試用
    • 社會認同:在各種電影中,正面角色喜歡飲用可樂
    • 喜好:這款產品本身設計的足以讓人喜歡
    • 權威:從專家的角度來闡釋可樂的好處

3.利用逆向思維,進行檢查,確保沒有重大漏洞
通過線性思維加跨學科模型,已經建立了對問題的基本認識。接下來就是運用逆向思維,想想看有哪些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
比如 口味、品牌被盜用。這就需要我們成立之初就申請好專利。

15分鐘的時間很快就到了。

到這,你會發現,如何將200萬變20000億?對於這個近乎天方夜譚的問題,你已經有了比較靠譜的認識。

事情還沒完……
我覺得如果就這麼跟投資人說的話,還是太過於理想化,必須拿出一些證據來證明我的思考,怎樣尋找佐證就是我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這就屬於十五分鐘之後的事情了。

我的4個模型兩個是心理學,兩個生是物學,後期我可能會根據這些模型提出一整套行動方案。
如何證明這個方案是有效的呢?這可能需要:
1.在市場上尋找其他成功案例
2.小範圍的內測
3.把數據做出來給投資人看
實際上,還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是你而不是別人能做成這件事?
也就是可行性的評估。

到此,整個MMT方法才算完成。

結語:

生命是有限的,現實中並非所有的問題都值得經過這麼複雜的思考。

因此MMT被我分為兩種模式:

賭徒模式
(適合快速決策)
0.先把不用動腦筋就能定下來的事情辦了
1.線性思考
2.跨學科模型思考
3.利用逆向思維,進行檢查,確保沒有重大漏洞

諮詢顧問模式
(適合精準決策)
0.先把不用動腦筋就能定下來的事情辦了
1.線性思考
2.跨學科模型思考
3.尋找佐證
4.可行性評估
5.利用逆向思維,進行檢查,確保沒有重大漏洞

.


《環球企業家》的這份清單在《投資格柵理論》那本書里也有,裡面確實包含了許多芒格提到過的思維模型,但是我懷疑這份清單的實用性。芒格的思維方法確實強調:第一,積累主要學科全部的基本思維模型並熟練運用;第二,終生養成檢查清單的思考習慣,但這份清單包含了太多領域的問題,現實狀況下用這份清單思考,看起來是複雜得牛逼,其實恰恰相反,未免把現實問題看得簡單化了,也把芒格簡單化了。

當然,除了《實踐思維的實踐分析》一文,芒格從未公開「表演」過他到底是如何使用他那些思維模型的。不過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這麼個意思:想像自己是一名工匠,帶著一個工具箱,所謂的多學科模型就是工具箱里各式各樣的工具,什麼鎚子啊榔頭啊釘子啊繃帶啊之類的。工匠會根據所要完成的工作的差別選用不同的工具,投資者(或寬泛的說,「一位明智的思考者」)也該這麼做。

有三點是明確的:第一,能熟練使用的工具越多,這位工匠或投資者的優勢就越大(比起工匠,投資者還有一個優勢:工匠的工具箱里能隨身攜帶的工具是有限的,投資者卻「藝多不壓身」);第二,很多工作至少需要兩種工具的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只有鎚子沒有釘子肯定做不了椅子,思維的過程也與此類似。因此,基礎模型必須全部掌握;第三,使用工具箱的時候,除了直覺想到的可選用的工具,最好還要檢查一下其他所有工具——也許有更好更簡單的解決辦法,這部分就是芒格強調的「檢查全部模型」的過程

思維模型的使用方法?其實很簡單,用起來就發現這東西簡直像雜耍般有趣。比如格雷厄姆提出了投資的幾個基本原理:安全空間、能力圈和市場先生。巴菲特在各種場合都反覆強調過這些原則,但是如果是一位芒格式的思考者,他的反應應該是這樣:

為什麼這些原理能成為投資的基本原理?它們又是建立在什麼之上的?畢竟你現在是在跟我說「投資原理」,而不是說「牛頓定律」或「相對論」,我理所當然要對這些原則的可靠性提出質疑。

不用太麻煩,我們就能從思維模型的工具箱里找到幾個近似的解答:
安全空間。首先,安全空間這個概念來自工程學,對橋樑建設來說,冗餘的安全空間越大,浪費越大,但橋樑的安全度也越高;其次,概率論告訴我們投資其實是一系列排列組合的計算,要獲得最大的勝算,聰明的辦法就是「只在有勝算的情況下出手」,所以安全空間越大越好。《孫子兵法》里也有類似的描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10年沃倫查理蓋茨來中國的時候,央視對話節目採訪雙人組,查理在那期節目里發言不多,但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安全空間這個概念是由一位很聰明的人在經歷人生許多挫折後建立起來的概念,它非常有創造性」。這裡說的當然是格雷厄姆。這句話可以這麼解讀:即使你是像格雷厄姆那樣聰明絕頂的人物,也需要用安全空間這個模型來思考你的決策——因為在你的一生中,難保不會遇到大蕭條那樣的大茶煲。

能力圈又是什麼?很簡單,物理學的基本理念:物質世界是有限的。人類的能力屬於物質範疇,所以么也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大,總能找到一個邊界。查理逆向的話一針見血:如果你還沒發現能力的局限,你就還未擁有這種能力。

市場先生的概念,當時也許還是格雷厄姆經驗性的總結,現如今,從複雜系統的角度來看,則好理解多了。股票市場遠不是有效的,不僅不是牛頓式的平衡系統,反而充滿各種「虎頭蛇尾」和蝴蝶效應。也許未來,通過某些更有效的計算模型,計量投資者能更好地預測股價(並且這種預測的成本還要夠低),不過就現下來說,預測股價不是不行,而是勝算不高。當一名投資者以建立一組長期複利為目標的時候,這種確定性不高的預測行為應該剔除出投資決策。因此,市場先生的態度大部分時候是無關緊要的,除非你有新資金可以買入。

接下來又自然浮現出兩個問題:
第一,很明顯,能力圈、安全空間、市場先生這三個原則,都帶有明顯的逆向思考的特點,即他們其實點明了投資者要避開的三個最主要的錯誤——買自己不了解的東西,買價過高,追逐股價追漲殺跌。那為什麼一種基於逆向思考的策略會建立起優勢呢?並成為投資這一行置頂的原則?我們檢查一下工具箱,發現數學和物理學裡有一些答案。首先,就一個系統來說,大部分失敗都源於少數幾個常見或典型的錯誤。而避開了錯誤,剩下的也就是正確了。其次,對一位有遠見的投資者來說,要獲得卓越的成就,其實就是要求建立一組長期的高複利記錄。對複利記錄打擊最大的就是由錯誤決策引發的「負複利」,比如你以20%的年均回報投資了30年,此時你的初始資金已經增長了237倍,然後第31年,你來了一個輕輕巧巧的-30%的虧損,瞬間投資回報就掉落到了166倍。沃倫巴菲特投資記錄的偉大就在於其穩定和持久,50年如一日,而這組複利數字是建立在避免錯誤的基本戰略之上的。

第二,那麼為什麼沃倫和查理又在後期強調「以一般價格買入偉大企業,遠好於以低廉價格買入一般企業」呢?即沃倫在其老師的哲學中加入的部分。用數學裡基本的「縮放」原理很容易理解:投資回報就像個分數,分子是企業質量分母是買價,買價越低回報越高;同時企業質量越高回報也越高。然而,能以內在價值1/5的折扣買入資產,已經算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了,投資者卻有不少機會能買入增長10倍的資產,並且,當這種增長是建立在企業競爭力質量之上的時候,投資者還獲得了很高的確定性。

繼續說可以說一大堆,總之,查理的思維方法是非常有趣的東西。投資者通過使用多學科模型,不斷追問各種問題的根源,也正好契合了心理學中人類對尋求理由的偏好:你只有完全理解一件事,才能徹底相信一件事。

沃倫曾經說能否接受價值投資的理念彷彿是種天賦,有的人很容易接受,有的人卻很難。然而查理的思維方法其實指向了另一個方向:即如果你做不到,是因為你沒有真的懂。這就像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了。


不是很同意張亮的回答,那個只是一個問題清單,不能說是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

雖然這個問題已經早沒有多少人關注,但我覺得它仍然需要一個好的答案,避免大家錯誤地理解芒格的思想。

下面一段節選自1998年4月24日芒格在哈佛法學院的演講,是世面上能找到的對芒格思考方法最好的解釋。我加了一些個人的註解,希望能夠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段演講里,芒格以「如何再造可口可樂」為例,解釋了他是如何使用跨學科思維模型進行思考的。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吸取了各種異常簡單的基本概念,它們往往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我將給你們介紹五個這樣的概念,之後,我還會給你們介紹一個典型案例。

這個問題是如何把手中200萬美元的資金變為2萬億美元,我將嘗試通過幾條有用的基本概念解決這個問題。接著闡述其中滲透的重要教育啟示,以這種方式結尾是因為我的本意在於促進教育,而今天的遊戲也是為了探討更好的思維方法。

第一個觀點是,為了簡化問題,首先作出最顯而易見的重大決策。

第二個觀點是,效仿伽利略曾經得出的一個結論:科學的真實世界通常只能以數學表達出來,數學就像上帝的語言一樣。他這種看法同樣適用於紛擾的塵世生活。很多時候,沒有自如運用的數學能力就好似瘸腿的人參加田徑比賽。

第三個觀點是,對待問題,不僅要深入思考,也要逆向思考,正如我之前所講的那位農夫,他希望知道自己將死在何處,這樣他才能避開。很多問題無法通過正面思考來解決,這也是代數學家卡爾·雅克比把「逆向,要經常逆向思維」掛在嘴邊的原因。畢達哥拉斯學派同樣通過逆向思考證明根號2是無理數。

第四個觀點是,最好且最實用的智慧是最基本的學術智慧,但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必須從多元學科的角度來思考。

在生活中應時常運用大學一年級基礎學科中所有易學好懂的概念,如果達到自如運用的境界,就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一些學術機構或者官僚企業的見解非常狹隘,它們被劃分為具體的學科或分支學科,對於超出自己範圍的領域就視作禁區。

運用跨學科思考時,你必須遵循本·富蘭克林在《窮理查》一書中的教誨:「如果你想完成,就著手做吧。否則就放棄。」如果你在思想上完全依賴他人,那麼一旦遇上你不熟悉的事情,就只能花錢獲取專家的意見,這樣做危害重重,不僅因為它將把你帶到繁雜的方式中,還會碰到如蕭伯納筆下的一個人物所說的情況:「所謂職業,不過是矇騙外行人的行當。」

實際上,他也講出了蕭伯納所擔憂的事情。通常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擁有狹隘知識的專業諮詢師有意瀆職導致,而歸咎於他潛意識中的偏見。因為他的基本動機不同於你,認知勢必會受影響。因此,正如一個諺語所說的:「對一個拿著鎚子的人來說,他眼中的問題都像釘子。」這種心理缺陷也將考驗他。

第五個觀點是,真正重大的影響和出色的成果通常是各種因素結合的結果。比如說,肺結核能得到有效抑制是由於長時間有規律地服用至少三種不同的藥物所致,其他的合奏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比如飛機行駛也遵循同樣的模式。

註解:
芒格雖然說這5個是非常簡單的概念,但其實這5個基本概念可以理解成是芒格思考方法的核心。它們分別是:從最簡單的地方簡化問題、運用數學量化思維、逆向思考、從不同學科汲取多元思維模型思考、注意不同因素疊加的影響(當多個因素指向同一個方向,會產生 lollapalooza effect )。

現在我給你們提出一個實踐性問題:

現在是1884年的亞特蘭大,你同其他20個人一樣被帶到一個古怪的富翁面前,他叫格洛茨(Gloz)。

你跟他有一些共同點:首先,你們會經常應用以上五種有效的觀點來解決問題,還了解大學所有課程的基本思想。

但是,所有的發明及闡述基本觀點的例子都僅限於1884年前,你和格洛茨兩人對於1884年之後的事情一無所知。

格洛茨拿出200萬美元投資,其中一半資產用於建立格洛茨慈善基金會,投資一家非酒精類飲料的製造企業,格洛茨希望給這種飲料取一個迷人的名字——可口可樂。

如果能說服格洛茨,你的商業計劃將會讓他的基金150年後達到2萬億美元——即至2034年,剔除每年支付的大量股息後,新企業的價值將達到2萬億美元,那格洛茨另外一半資產將會轉至你的名下。如果有15分鐘為自己做宣傳的機會。你打算怎麼做?

我的對策是,在向格洛茨做宣傳時只運用以上幾個有效的觀點和聰明的大三學生都能掌握的知識。

註解:
下面是運用第一個觀念,為了簡化問題,首先做出最顯而易見的重大決策。

格洛茨,為了簡化問題,我們作出了簡單而又明智的決策:

首先,通過銷售普通的飲料永遠不能創造出這2萬億美元,所以,我們會把你以「可口可樂」命名的飲料打造成強勢且合法的商標品牌。

第二,我們將從亞特蘭大做起,然後打開美國其他地區的市場,之後會把新飲料成功而又迅速地推廣到全世界。我們需要開發出一種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產品,因為它利用了有效的基本要素,而這種要素必須從基礎的學術課程中去尋找。

註解:
下面是運用第二個觀念:運用數學量化思維。

下面我們利用數學原理來闡述我們的具體目標:

通過合理地推測,截止2034年,全球大概有80億飲料消費者,屆時消費者將比1884年的消費者更富裕,每個消費者體內大部分都是由水組成的,他們每天必須飲下大約64盎司的水,這是8罐包裝的量。

所以,如果我們的新飲料以及我們開發出的新市場中其他一些模仿我們的飲料能佔據世界飲料行業25%的市場,我們就可以佔據整個新市場的50%,2034年,我們可以銷售29,200億罐的產品,如果每罐能凈賺4美分,就能獲利1170億美元。

這就足夠了,如果我們的公司可以保持良好的增長率,2萬億美元市值的目標將觸手可及。

一個關鍵問題是,在2034年每罐凈獲利4美分的目標是否合理。

如果這個飲料風靡全球,那麼答案就是肯定的。150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美元正如希臘的德拉克馬(貨幣單位,簡寫GD)一樣,肯定會貶值。

平均說來,全球飲料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將會上升,受低價促進消費者體驗的影響,飲用水的需求將大幅增長。

此外,由於科技發展,從不變購買力(Constant purchasing power)單位來說,生產成本將會下降。以上四種條件對每瓶4美分的利潤目標來說是利好的。

如果以美元來衡量,世界範圍內的飲料購買力很可能在150年的時間裡至少上升40倍,反過來想,這使得在1884年,每罐飲料的贏利目標只有4美分的1/40(0.1美分)。如果我們的新產品真能風靡全球,利潤目標是很容易達成的。

由此我們決定著手解決讓新產品風靡全球的問題。這裡有兩個挑戰。

首先,我們必須開創一個新的飲料市場,它需要在150年的時間裡佔全球飲料市場的四分之一。

第二,我們必須佔領這個新飲料市場的的一半份額,而競爭對手的總和將會佔領另外一半。

所有這樣都稱得上是非常出色的成果,因此,我們必須調動所有我們能夠想到的有利因素,只有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成果。

註解:這裡芒格在強調了需要創造合奏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

幸運的是,只要在大一的課堂上沒有打瞌睡,我們很快就能找到解決這些複雜問題的方法。

經過進一步簡化問題,我們得出最佳且最簡單的決策是應依賴一個強勁的品牌,這個結論自然而然地讓我們從基礎學術概念來理解企業的本質。

從本質上來說,企業必須能夠創造並維持一種條件反射,把「可口可樂」的品牌和外觀作為刺激物,購買和飲用我們的產品將產生我們希望出現的反應。

如何創造並維持條件反射?心理學課本提供了兩種答案:

  • 操作性條件反射;
  • 經典條件反射,為了幾年巴甫洛夫這位偉大的前蘇聯科學家,也稱之為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註解:這裡開始芒格使用生物學/心理學的思維模型來思考。這兩種反射不容易理解,我做一下簡單解釋。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人們會根據行為的結果改變自己的行為。如嬰兒偶爾叫一聲"媽",媽媽便報以微笑和愛撫,於是孩子學會了叫"媽媽"。
經典條件反射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每次有鈴聲就給狗餵食物,在經過多次重複後,只需要聽到鈴聲,狗就會分泌唾液。

既然期待取得合奏的結果,就必須把這兩種條件反射的技巧揉合起來——建立能產生這兩種效應的刺激性條件。

操作性條件反射不難解決,我們必須:(1)讓顧客得到最高的回報;(2)產生我們期待的反應後,如果競爭對手同樣利用操作性條件反射,應把它給我方顧客帶來的行為消弭到最小。

為建立操作性條件反射中的獎勵條件,我們發現有幾點非常具有實踐性:

(1) 食品中的卡路里和其他價值等;
(2) 口味、質感和香味等作為消費刺激物,是基於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神經網路預編程理論;
(3) 刺激物,如糖和咖啡因;
(4) 人在過熱情況下的冷卻效應和過冷情況下的增溫效應。

欲取得合奏的效果,應在以上所有的條件中提供激勵措施。

首先,我們很快決定生產一種冷飲料,在過熱的情況下,冷飲料的抗熱效果將更顯而易見。此外,過高的溫度下人們將消耗更多的飲料,反之則不然。

我們還很快地作出在飲料中加入糖漿和咖啡因的決定。畢竟,茶、咖啡以及檸檬水已經非常普及了。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下決心進行不斷嘗試,在屢次失敗後成功研製出一種特別的口味,讓顧客在飲用加上咖啡因的混合糖水後獲得最大的愉悅。

為防止競爭對手也利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抵消我們積極營造出的有利的反射效果,有一種對策:應當牢固樹立一個觀點,讓飲料在最短的時間內遍布全世界,讓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飲用我們的產品。

畢竟,如果人們從來沒有沒有嘗試過競爭產品,競爭產品就不能在艱難的抉擇中產生激勵性,讓人們選擇它。每對夫妻都明白這個道理。

下面開始使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原理,該原理是利用事物之間的單純「連接」產生的心理效應。僅僅打鈴而不呈現食物,巴甫洛夫用來做實驗的那條狗也會分泌出唾液。

人們渴望擁有廣告模特手中的飲料,即使他們不能擁有這樣一個美女。所以,格洛茨,我們利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盡一切所能營造出尊貴典雅的印象,讓消費者把飲料和促銷自然而然地跟他們喜愛或崇拜的東西聯繫起來。

對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的擴展實踐將耗費大量的資金,用於廣告的費用更是不菲。雖然費用支出的速度可能會大大快於預期,但這些錢都是花在刀刃上的。

當我們在新市場高歌猛進的時候,對手正不惜花大代價推出廣告,創造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的優勢,但屆時他們必然遭遇明顯的規模劣勢,這種結果和規模優勢等效應結合,我們至少能牢牢坐穩新市場的半壁江山。如果消費者分布較為鬆散,規模將給我們的分銷帶來成本優勢。

除此之外,根據巴甫洛夫連接兩種事物的效果,我們將為新飲料精心選擇口味、質感和色澤。為創造經典條件反射,我們給產品選擇一個充滿了異國情調且高雅的名字「可口可樂」,而不是一個大眾化的名字——「格洛茨糖漿和咖啡因混合飲料」。

此外,利用巴甫洛夫效應,還應別具匠心地讓飲料看起來像酒而不是蘇打水。如果飲料本身是清澈的,我們加上人工色素,在飲用水中壓入二氧化碳,是產品既有香檳的特徵,有具備昂貴飲料的外觀,但不同之處在於其口味得到了提升,使得競爭對手更難以模仿。

因為我們竭力想讓口味和高端的心理效應相結合,飲料口味應該與傳統口味有所區別,這樣對競爭者提高了門檻,也不會讓市面上碰巧類似的產品坐享其成。

從心理學課本還能找到哪些有助於建立新企業的內容呢?

人類還有一種「有樣學樣(Monkey see, monkey do)」的天性,在心理學中常常稱之為「社會認可(social proof)」。在社會認可的作用下,人們喜歡模仿別人的消費行為,這不僅能促使客戶紛紛嘗試我們的飲料,而且還可以讓消費者親身體會到飲用的獎勵。

在設計廣告或者促銷的時候,嘗試著進一步擴大利潤;推動當前和未來消費的時候,都應該考慮社會的認可。同其他同類產品相比,銷售能力的提高來自於每一瓶產品銷售的成功。

格洛茨,由此可見,通過結合(1)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2)社會認可的強大效應,以及(3)口味美妙、提神醒腦和清涼爽口的能量飲料,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

由於精心打造的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產品銷售將在長時間內獨佔鰲頭,這無異於化學上的自我催化反應,即我們期待的多因素合成的優勢效應。

註解:
化學上的自催化反應:當一個化學反應的產物能夠對這個反應的速率有進一步催化作用時,反應的速率以極快的速度提高,這種反應被稱為自催化反應。在這種思維模型中,你只需要做A,但會得到A+B+C的效果。
這種自催化現象你可以在很多地方遇到。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亞馬遜。我之前提到過關於亞馬遜戰略的總結,下面一段話節選自亞馬遜傳記《一網打盡》:
貝佐斯與其助理團隊描繪了公司步入良性循環的前景,他們相信這會成為公司發展的強大動力。
公司的未來藍圖是這樣的:以更低的價格來吸引更多的顧客。更多的顧客意味著更高的銷量,而且也會把付給亞馬遜傭金的第三方銷售商更多地吸引到網站來。這也會使亞馬遜從固定成本中賺取更多的利潤,如物流中心和運行網站的伺服器。更高的效率會使價格進一步降低。
他們推斷,任何一個飛輪只要運行順暢,就會加速整個的循環過程。

企業的物流工作以及分銷策略非常簡單,可以通過兩種渠道來銷售我們的飲料:

  • 作為糖漿賣給冷飲販賣部或者飯店;
  • 作為完整的瓶裝碳酸飲料來銷售。

為取得合奏的效應,可以兩種方法雙管齊下。

為了取得巴甫洛夫效應和社會認可的最強效果,我們將不惜重金進行廣告宣傳和促銷,超過糖漿價格的40%的費用將用於廣告。

只需要少數幾家糖漿製造廠就能滿足全世界的需求。但是,每一罐飲料都佔用空間,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只是水而已,運來運去毫無必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在世界各地分設裝瓶廠。

如果能建立「第一銷售價格(the first-sale price)」(正如通用電器對他們發明的電燈泡一樣),不論是我們的原漿液還是完整的瓶裝產品,都能把利潤最大化。

牢牢地掌握利潤的控制權的最好方法就是讓每個獨立的裝瓶廠成為分包商而不是糖漿的買主,當然更不會成為糖漿的永久特許經營商,更不能把糖漿的價格固定在最初的價格上。

由於無法為我們最最重要的口味申請專利,我們將像強迫症患者那樣去保證配方的安全。我們還會在秘方保存方面大肆炒作,把它說得玄乎其玄,從而進一步增強條件反射。

隨著食品工程學的發展,其他人最終會以高度的精確性來複制我們的口味,但屆時我們已遠遠走在前面。因為有強勢的品牌和完善的「隨處可得」的全球分銷系統,口味的複製不會成為我們前進目標的障礙。

食品工業會為我們所用,比如說製冷技術的發明、更快捷的運輸,還有針對減肥者在飲料中加入糖的口味卻無須加入糖的熱量的技術。此外,相關的飲料機遇將接踵而至,我們必須牢牢地把握。

最後再讓我們運用雅各比的逆向思維檢查一下企業發展的計劃。

註解:這裡芒格又開始使用逆向思維思考了,他開頭說的第3個基本概念。

為了避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應該如何下手?有四種明確的答案:

第一,必須避免客戶飲用後因為飲料甜得發膩而產生抗拒,停止消費。

這就涉及到了生理學的範疇,根據生物學達爾文進化論的學說,人們基因載體上被施加了一種有效的自我節制影響,用於增強人類基因的複製。

為了讓消費者能在炎熱的天氣下一瓶又一瓶地飲用我們的產品而不會生膩,我們需要在不斷嘗試和屢次失敗中找到一種美妙的口味,讓問題迎刃而解。

第二,我們必須避免商標甚至商標中部分名稱的盜用,這將讓我們損失巨大。打個比方,疏忽大意可能會導致市場上出現另外一種「可樂」,例如「百比可樂」。如果真的存在這種「可樂」,我們也一定要儘快收購它。

第三,隨著鮮花和掌聲的接踵而至,應避免因嫉妒帶來的負面效應。作為人類的一大天性,嫉妒在「十誡」中居於顯著的位置。亞里士多德曾說,避免嫉妒的最佳方式就是名副其實。

我們將孜孜以求地追求產品質量、樣品的質量和合理的價格,在無害的基礎上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感受。

第四,招牌式的口味風靡整個新市場後,應當避免對口味做突然性或重大的調整。即使在蒙眼測試中新口味的表現更好,改變口味也是蠢事一件。這是因為我們的傳統口味已經深入人心。

根據心理學有限選擇效應,對口味做重大調整有弊無利。如果激發了消費者剝奪性反應過激癥狀(因已擁有的東西被剝奪後產生的強烈的不適反應)——這種癥狀讓人類難以面對「失去」,也使大多數賭徒失去了理智。

註解:這裡的消費者剝奪性反應過激癥狀,其實就是loss aversion,也是行為經濟學的內容。舉個例子:丟100塊錢的痛苦感大於撿100塊的快樂感,因為人們對損失會有更大的反應。

此外,這樣的調整能夠讓對手通過複製我們原先的口味,利用下面兩種情況漁翁得利:

1)消費者剝奪性反應過激癥狀產生的反感情緒;
2)通過我們之前的努力而贏得的消費者對原始口味的偏愛。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在剔除百萬紅利後把200萬美元增至2萬億美元的對策。我認為,它將贏得格洛茨的讚許,也能比你們一開始期待的更能打動你。畢竟,運用學術上的有效觀點後,決策的正確性就顯而易見。

我提出的解決方法跟現實中的可口可樂公司的發展有多少契合度呢?至1896年,也就是虛構的格洛茨用200萬美元大刀闊斧地進行企業擴展過後的12年,現實中的可口可樂公司低於15萬美元,盈利幾乎為零。

之後,它還把自己的商標丟掉了一半,而且以固定的糖漿價格批准了永久性特許經營裝瓶商。有一些裝瓶商的效率並不高,但可口可樂公司對此束手無策。在這種系統下,失去了價格控制能力,如果能保留這種能力,情況可能會完全兩樣。

即便如此,實際上可口可樂公司符合了呈給格洛茨計劃的大部分內容,目前它的價值是1250億美元,為了在2034年達到2萬億美元的目標,每年必須以8%的速度增長。

如果至2034年這段時間段中,它的供應量能以6%的速度增長,很容易就會達到年產量為29200億瓶的供應目標。而且在2034年後,可口可樂代替白開水的空間還很大。

所以,對於虛構的人物格洛茨來說,如果他能夠更加迅猛地行動,避免發生最嚴重的錯誤,本可以輕鬆地達到2萬億美元的目標,甚至可以在2034年前圓滿完成。

這讓我們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今天演講的主題。

如果我對格洛茨問題的解答大體正確,或者你們能在我以上答案的基礎上再給出一個我認為正確的答案,我們就能夠得到一個啟示:大多數獲得博士學位的教育家甚至是心理學教授和商學院院長等,也不一定能給出如此簡單的答案。

如果以上的解決方法和結論是正確的,意味著目前的社會中充斥著大量不能成功詮釋可口可樂的教師,不管是在反省該公司的歷史方面,還是用畢生的時間仔細研究過該公司的情況下,這種狀況讓人憂心忡忡。

還有——這個結果更偏激——一些能幹有影響力的可口可樂公司管理者近幾年來獲得耀眼的成功,周圍簇擁著商學院或者法學院的畢業生,但他們自己卻沒有掌握預測或者避免「新可樂」慘敗的基本心理學,這對企業無疑是一大威脅。

他們身邊有眾多來自於名校的專業諮詢師,但其教育和現實相脫節的程度同樣讓人擔憂。這種在學術領域和企業上層中的無知行為是合奏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的反面典型,表明學術界存在重大的缺陷。

[......]

這種狀況由來已久,所以最終爆發了「新可樂」慘敗的事件,可口可樂的管理人員幾乎毀掉了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品牌。針對這一媒體競相報道的轟動性的失敗事件,學術界的正確反應本該像波音一周內連續三架飛機爆炸一樣。畢竟這兩起事件都涉及到產品完整性的問題,從中反映出來的教育上的失敗觸目驚心。

但學術界並沒有作出負責任的反應,與之相反,他們仍在延續之前割據一方的情況,容忍著心理學教授誤人子弟。

[......]

如果像可口可樂這樣一個聞名全球的產品都不能正確地理解和詮釋,那我們應對其他所有的事情感到質疑。

當然,你們中如果有人將50%的投資都放在可口可樂股票上,能做出這種決定必然是因為自己通過思考得出了像我給格洛茨的建議一樣的結論。這樣的人可以忽略我對心理學的看法,因為對這樣的人來說太過基礎,根本算不上是有用的建議。

不過對於其他人,如果也忽略我的看法,我就不太確定這是不是明智之舉了。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則過去華納和斯韋齊公司使用的廣告語:

如果有一家公司需要一台新機器卻沒有買,它就已經在付出代價了。


還可以參考著名的查理·芒格五條,來自《關於務實思維能力的務實思考》

我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吸收消化了幾條超級簡單的通用觀念,並且發現這些觀念對於解決問題很有幫助。我現在即將描述其中的五條。然後會向你提出一個極其高難度的問題。確實很難,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將2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變成一個足以稱為巨大成就的數字 - 20000億。然後我要試著通過我的那些通用觀念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第一條有用的觀念就是:通常簡化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些無需費神就能做出判斷的大事情決定下來。

第二條則模仿了伽利略的結論,即科學事實通常只有通過數學方式才能揭示,數學就彷彿是上帝的語言。伽利略的理論在亂糟糟的實際生活中也很管用。在大多數人生活的世界中,如果沒有流暢的數學思維,就好象一個單腿的人在參加異常激烈的比賽,註定無法贏得勝利。

第三條觀念是僅僅會用正向方式來思考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必須學會逆向思維,不然就會像一個村夫想知道他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他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確實,很多問題不能通過正向思考的方式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偉大的代數學家卡爾.雅各比(Carl Jacobi)會翻來覆去地說:"逆向,始終要逆向思考。"畢卡哥斯達(Rythagoras)也正是通過逆向思維證明了"2的平方根是一個無理數"。

第四條有用的觀念是最好最實用的智慧就存在於基本知識中。不過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限定條件:你必須用跨學科的方式來進行思考。你要習以為常地使用在每一門基礎學科的一年級課程中會學到的那些簡單易學的道理。當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概念,你想要解決的問題就不會受到制約,因為大學以及許多商業性機構由於劃分成涇渭分明的不同學科和不同部門而有其局限性,他們強烈反對在所圈定的區域之外冒險......

第五個有用的觀念是真正偉大的,非常出色的成果通常只可能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比如,結核病早已有葯可治,至少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藥方正是將三種不同的藥物按比例混合而成。而另一個非常出色的成果,比如說飛機能夠起飛,也遵循了相同的模式。


查理·芒格本人並沒有寫一本書來專門介紹如何構建思維格柵模型和獲取普世智慧,大家對這個理論的了解多來自於他在世界各地的演講和公司年會上的答記者問,就像今年在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的年會上有人問他如何尋找智慧,他的回答是多讀書和勤思考(If you do enough reading and thinking you don"t have to do much else)。美國的Robert G.Hagstrom寫過一本《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Investing: The Last Liberal Art),可以說這本書是對芒格理論的擴展,因為芒格只告訴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不同的學科來構建自己的格柵模型,而Hagstrom則進一步告訴我們不同學科的知識是如何影響投資決策的(或不同學科的知識是如何幫助投資者建立思維格柵模型的),他在書中列舉了七個學科,分別是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和數學,並一一論述不同學科的概念或模型對投資決策(或認識世界)帶來的啟示。

下面七點分別對應七門學科,是我在讀完全書後印象最深的部分(當然遠不是整本書的內容),這或許能稍微解釋不同學科如何幫助我們建立投資的格柵模型:

1、物理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這啟發了經濟學家對供給、需求以及價格之間均衡關係的認知;

2、生物學告訴我們生命處於不斷進化的狀態,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不同年代的主流投資策略會發生改變(因為越來越多的個體使用同一種策略會導致該策略產生的利潤降低直至失效,然後新的個體帶著新的想法入場,再次重複進化過程);

3、社會學告訴我們人類如何形成群體以及如何達成共識,從而幫助我們了解股票市場產生泡沫或發生股災的原因;

4、心理學告訴我們投資者往往表現出過於自信的心理(堅信自己是對的),而這主要源於他們對信息的誤判(搜集的信息既不完整也不準確);

5、哲學告訴我們信奉實用主義的投資者往往表現得更好,因為他們在意識到錯誤時會馬上進行修正,並總是積極獲取和別人不一樣的信息;

6、文學告訴我們想像力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從而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7、數學告訴我們未來現金流折現的現值就是決定價值的不二法則,因此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掌握這個模型至關重要。

Michael Lewis在《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這本書里講到過一位與他同在所羅門兄弟公司工作的名叫亞歷山大的債券交易員,這位交易員採用的一種投資模式讓Lewis受益匪淺:當市場出現某種重大混亂的時候,亞歷山大的反應不會局限於當下利益,還會考慮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效應,比如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爆炸的時候,全世界都在拋售與原子能有關的公司,他卻買了能裝下兩艘超級郵輪的原油期貨(原子能供應的減少將導致原油需求的增加 → 經濟學)和大量土豆期貨(核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霧將威脅歐洲的食品和飲水供應 → 物理學、生物學),從中大賺了一筆。很顯然,亞歷山大建立了自己的思維格柵模型。

更好地理解投資的唯一方法是更好地理解世界。

在《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這本書里,作者講到了美國一所以偉大著作閱讀計劃聞名的大學:聖約翰學院。整個學院的課程就是閱讀和討論西方文明史上的偉大著作,沒有獨立的專業或系別,沒有選修課程。在四年時間裡,該校學生將閱讀文學、哲學、神學、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政府學、經濟學和歷史學,並以18-20個人的研討班形式進行集中討論。在更小的班級,他們也學習音樂、視覺藝術、語言(一、二學年學希臘語,後兩年學法語)、數學和實驗科學。許多曾就讀該學院現已進入投資界工作的人表示,在學院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成為好的思想者,而不是好的交易員、投資銀行家、金融顧問或分析師,而成為好的思想者無疑讓他們在工作中表現更出色。這不失為一個啟發。

附:聖約翰學院閱讀清單

一年級

荷馬:《伊利亞特》、《奧德賽》
埃斯庫羅斯:《阿伽門農》、《祭酒人》、《復仇女神》、《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奧狄浦斯王》、《奧狄浦斯隸農》、《安提戈涅》、《菲羅克忒忒斯》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歐里庇得斯:《希波呂托斯》、《參加酒神節狂歡的婦女們》
希羅多德:《歷史》
阿里斯托芬:《烏雲》
柏拉圖:《米諾》、《喬治亞》、《理想國》、《致歉》、《批評》、《菲德拉》、《交酒會》、《巴門尼德》、《戲劇》、《詭辯者》、《帝馬》、《費德魯斯》
亞里士多德:《詩學》、《物理學》、《形而上學》、《尼克瑪可斯倫理學》、《論傳宗接代與腐敗》、《政治學》、《動物的一部分》、《動物的傳宗接代》
歐幾里得:《幾何原本》
盧克萊修:《論事物之本質》
普魯塔克:《萊克格斯》、《梭倫》
尼克瑪可斯:《算術》
拉瓦錫:《化學元素》
哈維:《心臟與血液的運動》
下列著者的文章:阿基米德、華氏、阿翁加德羅、達爾頓、開尼采羅、維綽、瑪麗奧荻、的黎埃什、蓋-盧薩科、斯波曼、斯蒂爾斯、J.J.湯普森、門捷列夫、波索萊特、J.L.普羅斯特

二年級
《聖經》
亞里士多德:《動物學》、《口譯論》、《預先分析學》、《分類學》
阿波羅涅斯:《圓錐曲線》
維吉爾:《埃涅伊特》
普盧塔克:《凱撒》、《年輕的蓋托》
愛比克泰德:《語錄》、《手冊》
塔西佗:《編年史》
托勒密:《大綜合論》
柏羅丁:《九章集》
奧古斯汀:《懺悔錄》
聖安斯勒姆:《宣傳論》
阿歸納斯:《論理論》、《反神學論》
但丁:《神曲》
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普萊斯:《群眾》
馬契維利:《王子》、《論文集》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
盧梭:《一個基督徒的自由》
拉伯雷:《高康大和龐大固埃(巨人傳)》
巴勒斯蒂娜:《馬賽利教皇彌撒》
蒙田:《隨筆集》
維耶第:《分析藝術入門》
培根:《新工具》
莎士比亞:《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暴風雨》、《皆大歡喜》、《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科里奧蘭納斯》、《十四行詩》
詩選:馬韋爾、多恩和其他16、17世紀詩人的作品
笛卡爾:《幾何學》、《方法論》
帕斯卡:《圓錐曲線論》
巴赫:《馬太受難曲》、《創意曲》
海頓:《弦樂四重奏》
莫扎特:《歌劇》
貝多芬:《奏鳴曲》
舒伯特:《歌曲》
斯特拉文斯基:《聖詩交響曲》

三年級
塞萬提斯:《唐吉訶德》
伽利略:《兩種新科學的對話》
霍布斯:《利維坦》
笛卡爾:《沉思》、《心靈方向的規則》
米爾頓:《失樂園》
拉羅什富科:《箴言錄》
拉封丹:《寓言詩》
帕斯卡:《思想錄》
惠更斯:《光論》、《論物體的碰撞運動》
艾略特:《米德爾馬奇》
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
洛克:《政府論次講》
拉辛:《費得爾》
牛頓:《數學原理》
開普勒:《哥白尼天文學概論之四》
萊布尼茲(德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單子論》、《形而上學談話》、《動力學論》、《哲學論文集》、《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和神恩的原則》
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
休謨:《人性論》
盧梭:《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莫里哀:《憤世嫉俗》
亞當·斯密:《國富論》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基礎》
莫扎特:《唐璜》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狄德金:《代數數論》
下列著者的論文:托馬斯·楊(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泰勒(英國數學家)、歐勒(瑞士數學家)、伯努利(瑞士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人

四年級
《十三州聯邦憲法》

《獨立宣言》
《美國憲法》

《最高法院意見》
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
達爾文:《物種起源》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邏輯學》
羅巴切夫斯基(俄國數學家):《平行線理論的幾何研究》
托克維爾(法國政治學家、歷史學家):《美國的民主》
林肯:《演說選》
克爾愷郭爾(丹麥哲學家):《哲學片斷》、《恐懼與戰慄》
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依索爾德》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資本、政治經濟學手稿》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瑪佐夫兄弟》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梅爾維爾:《班尼托.西蘭諾》
馬克·吐溫:《哈里貝克.芬歷險記》
奧康納:《短篇小說集》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簡論》
尼采:《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扎拉圖斯拉如是說》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論》
瓦勒里:《詩集》
布克.T.華盛頓:《作品選》
杜布瓦:《人類學著作》
海德格爾:《什麼是哲學》
海森堡:《量子力學理論》
愛因斯坦:《論文選》
密立根:《電荷》
康拉德:《黑暗的中心》
福克納:《熊》
下列著者的詩選:葉芝、艾略特、華萊士·史蒂文斯、波特萊爾、蘭波
下列著者的散文:法拉第、J.J.湯姆森、孟德爾、閔科夫斯基、拉瑟福德、薛定諤、玻爾、麥斯威爾、德布曼意、戴維森、安培、薩頓、摩根、比德爾和塔特姆、薩斯曼、沃森和克里克、雅各布和莫諾、哈代

最後,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弗蘭克的海(FrankSeaWorld)


我把查理·芒格的思想整理成下面的這個腦圖。主要依據是《窮查理寶典》。

其中的「多元思維模型」是他思維方式的核心和精華。
所以有另一本書《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來專門介紹這個模型,只是這本書並非查理·芒格的言論,所以不一定權威。最權威的應該還是《窮查理寶典》,因為都是芒格原話。

這主要是其普世的決策框架,不是專用於投資的(用於投資的框架在書中P89和P97有專門的章節,叫「芒格的投資評估過程」和「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分割線++++++++++++++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學無智境 (OldWangNextDoor)


1、不能簡化,要接受問題的複雜本質;2、要漫長的自學、應用多學科的知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終造就獨一無二的分析能力,要同時帶上99種模型工具,熟練應用。 3、太容易、太簡單的話,太容易複製了,芒格就不稀奇了。


對《芒格的問題清單》中每一點進行歸納,大致如下:制定原則,抓住重點、尋找本質、判斷優先順序、確認目標、分析影響要素、參考現成方案、預期結果、避免偏見、假設論證、尋求依據、批判性思考、假設壞的結果、衡量和評估、行動實施、學習錯誤、分析困難、行為心理分析、業務評估。
簡單點說:大問題轉化為小問題,考慮各種前因後果及出現的可能性。
唉,我感覺這思考工具太過於複雜。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ONE)

一個系列文章,也是對一個好朋友長期以來共同進步的欣賞之餘一些疑問的應答,希望能夠有些許啟示就滿意了。

中文意思為「芒格哲學評論」,之所以不是單純投資哲學,源於一次股東提問,由於巴菲特和芒格自身的特殊地位,提問自然大多數都圍繞著投資,但是芒格的回答是這個題目最好註解,芒格說如果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金錢(pieces of paper,無數的小紙片,這也是對於金錢客觀表達),那麼你的人生是失敗的,在人生中,還有遠比這些小紙片重要的東西,巴菲特曾經講到最大的人生驅動力是熱愛(love),這個熱愛,重要的在於你的配偶(spouse),家人還有朋友,芒格的人生比巴菲特更富於起伏,在芒格多次WESCO和BERKSHIRE股東會上睿智評論和回答背後,你是否記得他曾經經歷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幼小的孩子一天天走向死亡那個過程?那是一個巨大身軀的男人默默淚流滿面的走在醫院和家之間的街道上,內心不斷在痛苦中掙扎;他讓那個自己信任的醫生給自己做眼手術,結果導致失明(每次提及此事,我總是想起國學大師,也是那個我欣賞的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的腎臟切除手術),他沒有抱怨那個自己信任的朋友。

要理解芒格的哲學,一個基本的背景就是對於他和巴菲特的個人成長史(看看《SNOWBALL》和《芒格傳》有很大幫助)的了解。投資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當然,其樂趣也是顯而易見的(巴菲特認為投資是世界上最有趣的遊戲game),但是正如《紅樓夢》結局所言,最終,世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芒格會花大量的錢自己設計、建造遊艇,賺錢體現能力,花錢體現品味,這句話用在芒格身上,恰如其分,雖然巴菲特戲謔芒格為「芒格船長」(一次出遊中,芒格所駕駛的船翻船),在我看來,芒格很類似於中國傳統的士大夫(芒格坦承自己很欣賞孔子的哲學),「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喜歡與朋友及家人分享快樂,愛讀書(芒格的孫輩形容芒格是一本伸出兩條腿的書,言其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能賺錢,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階段一個特徵就是人的「物化」,人淪為追求物質財富的工具,這是失敗的人生,而芒格,恰恰是生活在繁榮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芒格,自始至終都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反躬自問,對於金錢的理解,我們正確嗎?
投資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投資有助於夢想的實現,但是不是幸福的保證,這是我所理解芒格哲學的起點,(巴菲特:我所知道財富榜上的很多人都是不幸福的,他們的子女並不愛他們,如果人的一生,沒有人愛你,你是失敗的)。

理解了這個基礎之後,下次我們進入投資。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TWO)

一位讀者的感觸「沒得到如何看開,得不到或許正因為看不開。碌碌忙忙」,說的很對,賈寶玉也好,李叔同也好,還有那個著名的釋迦牟尼,都是曾經得到過,然後看開的,不過,對於投資而言,我認為其實就是「得不到或許正因為看不開」,芒格說投資成功「Partly its temperament-most people are too fretful,they worry to much.」(投資成功部分在於氣質,而大部分人都煩躁不安,他們過分焦慮),而Success means being very patient, but aggressive when it"s time. And the more hard lessons you can learn vicariously rather than through your own hard experience, the better.(成功意味著具有非凡的耐心,而當機會來臨時候,就要大膽出擊下注。你越是能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那些經驗教訓,而不是自己親自體驗,投資結果就越好。)

我認為,芒格投資哲學的基礎在於:理性。

芒格和巴菲特在多個場合都做了如下表述「在投資中,我們追求理性。」但是,我們的理性總是為一些個人的偏見所遮蔽,如何做到理性,芒格給了三個辦法(芒格沒有歸納,我總結的):一個就是所謂的latticework(國內大多譯為格柵理論,lattice本意是格子、框架,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按照不同類別和邏輯分析事物的方法);一個是逆向思維(INVERSION);一個是自我意識的批判和顛覆(芒格說Any year that passes in which you don"t destroy one of your best loved ideas is a wasted year.意為如果在過去的一年中,你沒有對你自己最喜愛的觀念進行剖析和顛覆,那一年就是你虛度的。我想起了蘇格拉底的那句話「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活」,《論語》里有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今中外,聖人所見同)。

談談我對latticework的認識。在談latticework之前,不得不談那個困擾很多人,當然也包括我這位朋友的那個著名問題「Man with a hammer syndrome」(鎚子綜合症),其實,芒格還解釋過這個問題「To the man with only a hammer, every problem looks preetty much like a nail.」(對於手裡只有一個鎚子的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像是一個釘子),請注意芒格在這裡的表述only(只有),芒格給出的答案是「The only antidote for being an absolute klutz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man with a hammer syndrome is to have a full kit of tools」,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擁有一套完整的工具箱(看看工具箱,裡面的工具中,鎚子只是其中一種)。經濟問題本身就是一門交叉學科,想要以一個方法和邏輯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的問題碰壁是必然的。從投資的角度講,在對公司做了定性研究之後,我們總要給公司估值,但不是某種估值方式就適用於所有的公司,PE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估值方法,但是對於金融類資產就未必適用(可能PB更合適,但是對於保險,未必PB就合適,看看台灣的保險類資產收購,有些在凈資產值以下,台灣保險業面臨的利差損,使得其保險資金島內投資收益甚至不能覆蓋成本,內涵值估值時,我們還要考慮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保險深度以及GDP發展階段),對於零售類資產也有其局限性(沃爾瑪的很多收購採用的方法是市銷率,即看這個目標企業的銷售能力,沃爾瑪本身對於價值鏈的提升能獲取更大的利潤),對於一些周期性強的行業(礦產、鋼鐵等)更是有估值的陷阱(很多這種企業在行業景氣度高時,PE是最低的),這些不同的方法歸納為一點,就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出發判斷一個企業的價值,巴菲特說最聰明的投資是從一個企業的經營角度的投資,顯然,不同企業的經營有著很大的不同。一些企業可能賺了很多錢,但是這些錢股東分不了,因為要維持龐大的固定資產結構,廠房,設備,原料,如各種鋼鐵公司,而另外一些企業,賺的錢可以幾乎全部分掉,甚至是超過100%的派息率,這個在香港市場比較多見,港交所多年來的派息率基本上是90%,而有些公司,派息率還要超過港交所,比如新昌管理集團,有些年甚至是100%以上,行業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其賺錢能力(輕資產,利潤豐厚)。資產負債表是財報中的重要部分,而不同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是不同的,格力的資產負債表上(2010三季報),負債率接近80%,蘇寧的接近60%,中國人壽的接近85%,但是這些負債對企業意味著什麼?格力三季報的財務費用是-2.1億,蘇寧是-2.8億,什麼意思?它們的負債,非但不產生利息支出,反倒產生了利息收入!人壽的負債,絕大部分,都是保費,如果在避免利差損的前提下,這個負債是高了好還是低了好呢?

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學科,而且,經濟要面對的是貌似理性,實則不理性的人,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添置我們工具箱里的工具,林肯說「如果我有8小時的時間砍一棵樹,我就會花費6小時磨利自己的斧子」,投資也是這樣,看看自己的工具箱里,除了那把鎚子,還有那些工具?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THREE)

逆向(INVERSION),這是芒格哲學的一個重要思維模式,芒格說「逆向,總是逆向」。

大多數人思考問題總是正向的,大家都看那些成功的,而一旦以逆向的模式思考,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追求幸福的時候,芒格總是講如何避免不幸和災難(不要酗酒、吸毒、對生活和投資的預期不要太高),在分析一個企業的時候,不是分析企業如何成長,而是如何才能摧毀一個企業(如果你無法摧毀一個企業,那麼這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就得到了證明)?馬雲在講到創業的時候,提到創業者應該多看看那些失敗的案例,與芒格的逆向其實是一致的。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講,他看大量的年報,其中除了目標公司之外,還要分析其競爭對手的年報,曾經有記者問巴菲特,除了投資之外,還有什麼職業他會選擇,巴菲特說如果不做投資的話,會選擇財經記者,而他必問高管的一個問題是:你認為誰是你最有競爭力的對手(或者是你最尊敬的競爭對手是誰?),巴菲特經常強調「持續競爭優勢」,任何一個企業,都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如果競爭對手可以將你消滅,就是再便宜的價格,也不能投了(芒格在談到報紙的時候說,我們不會以任何價格投資報紙),明白了這點之後,我在看年報、分析公司競爭優勢的時候,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喜歡那種專註於主業,而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當然,還要有合適的價格。

讀書方面。芒格有兩大愛好:個人傳記和關於衰退的(巴菲特說芒格是他所知道的看過傳記最多的人,而芒格本人則說,他對所有關於衰退的書都感興趣,看過幾乎市面上所有有關衰退的書),個人傳記里,本身就有許多人物的失敗和教訓,而衰退方面,幾乎都是有關繁榮之後的蕭條(繁榮和蕭條是硬幣的兩面),我想起了OAKTREE MEMO里經常引用的那句諺語「關注風險,利潤會自己照顧好自己。」,真正的投資大師,不是幾筆完美的投資就能造就的,而是長期、持續而又安全的回報得來的,他們都通過迴避風險達到了極致。這段話出自芒格在2010年BERKSHIRE股東大會,「Many think we at BERKSHIRE have found some trick. We haven"t. Instead, we ignore the lesser choice, the mistakes. It is not brilliance, it is just avoiding stupidity. Life is about avoiding mistakes, and considering opportunity cost.」意為:很多人以為我們有什麼秘訣,其實我們沒有什麼秘訣,事實上,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避免了錯誤。我們並非有什麼完美的東西,只是避免干蠢事。生命就是避免錯誤的過程,並且考慮機會成本。

投資過程中,我們必然要面對的就是某個時期要落後於市場和其它投資人,有時候,這個時期相當漫長,但是我們要堅決迴避的,就是那些錯誤,有些錯誤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凱恩斯:市場不理性的時間往往持續超過人的想像)。投資在巴菲特看來,就是利用市場的錯誤(市場的無效),而且自己要避免犯錯誤(被市場情緒所左右)。芒格經常講「All I want to know is where I"m going to die, so I"ll never go there。」又講「Before spending an ounce of energy on how you will succeed,focus first on avoiding ways to fail。」前句意為「所有我所需要知道的就是在哪裡會死,然後避免去那裡。」,後句意為「在花時間想如何成功之前,首先應該想如何避免失敗。」所以,我們在讀書上,應當有所選擇,「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的終歸是少數,要想成功,就要避免成為那些枯骨。

人類心理誤判(Human Misjudgements)。這個是重要的內容,我會另外寫一篇文章專門談這個問題,這個是逆向的重要運用。

在結束本篇之前,再次引用芒格的話,讓我們知道,如何逆向,如何有智慧:「我這一生中,從未見過不讀書而有智慧的人,你若是知道巴菲特和我的閱讀量之大,你會十分驚訝,孩子們常笑我就是一本長出兩條腿的書」。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FOUR)

人類心理誤判(human misjudgment),這個我認為屬於逆向思考的內容之一,我們的思想指引著行為,而一旦明白我們心理那些容易犯的錯誤,並有意識的克服這些misjudgment,我們就容易避免一些錯誤。

human misjudgment芒格總結了很多,有二十四條,並且不限於這些,聖人示人以規矩章法,不是面面俱到,限於篇幅,本文擇要寫幾個自認為重要的內容,芒格是通過自己學習總結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來不斷總結。

妒忌(bias from envy/jealousy)。這個心理誤判非常古老,有文獻記載的上溯至《摩西十誡》,而人類雖然進化久遠,但是,古老的心理特徵並未改變:妒忌、恐懼、貪婪,我們看到鄰居的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也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對自己孩子未必合適的培訓,很多人的老婆會對自己的丈夫吹風說某人的老公如何發達了,而這些丈夫們在妒忌的驅使下也進入了那些別人發達的事業(房地產、黃金、彩票、當然更有股票),而往往別人能發達未必你也能發達,女兒已經記住我教給她的話「一個人的食物是另外一個人的毒藥」,信然,我們要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局限,牛市末期是妒忌的良好體現:一個個通過投資致富的榜樣鋪天蓋地而來,妒忌的驅使讓大眾(更少不了大型的機構)聽到鈴鐺就開始流口水,你在聽到看到周圍人因為某種途徑致富時,是否開始籌劃跟進呢?祝自己好運吧!

不肯認錯(psychological denial)。我們最熟知的就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人們總是不願接受一些既定的事實,投資中,典型的表現就是:賣掉那些賺錢的,留下那些賠錢的(鏟掉鮮花,留下雜草),人們內心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幻想著通過價格的上漲達到賬面的盈利來肯定自己最初的決策,殊不知,錯誤發生後,儘早承認並行動是優秀投資者的特質之一(巴菲特:當你掉入一個坑中時,明智的方法是停止繼續挖掘)。人生道路上、投資歷程中,我們都不能避免犯錯,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孔子云「聞過則喜」,類此。

迷信權威(over-influence by authority)。這個時代,各個領域中,都有大量的所謂專家和權威,事後看,絕大部分這些權威的判斷都是錯誤的,感謝芒格和OAKTREE MEMO,碰到這些標題和一些宏觀經濟的分析,都不再看了,節省了自己大量的時間,芒格和巴菲特都講他們從未通過宏觀預測(利率、匯率等)賺到錢,自己的資質更沒有達到通過這些宏觀預測賺錢的境界。尼采曾說「上帝死了」,權威是「上帝」的變形,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事實和邏輯來分析,不要盲從任何人。比亞迪數年的年報我看了幾遍,我仍然無法判斷其未來,這個不屬於該我賺的錢,即使它是巴菲特擁有10%的。

心理誤判是人類普遍的錯誤,避免了這些錯誤,投資人就獲得了一些異於大眾的競爭優勢,而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優勢,你就要從各個方面擁有對於對手而言的優勢,對於對手的分析,我將專門寫一篇,分析對手,讓我們明白,好成績的取得,不容易但卻有其可行性。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FIVE)

自我意識的批判和顛覆。

這個想來很多人是難以做到的,大多數人都堅信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碰到鼻青臉腫,人類頑固的堅持自己的謬誤勝過對於真理的熱愛,科學史上一再上演這些事實,布魯諾、伽利略、達爾文,他們曾經面對的是強大的宗教力量,有些甚至為了堅持失去了生命。

人類的肉體雖然進化了久遠,但是心理進化的卻很緩慢,為何我們喜歡和大眾保持一致?遠古時候,人類要面對各種惡劣的環境,當然包括野獸,人類缺衣少食,集體可以捕捉到更大、更多的獵物,集體還可以抵禦寒冷,當然還有無數次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那種讓人感到愜意的安全感,遠古時人類害怕孤獨最初是為了生存,後來生存的問題消失之後,已經留下深深烙印的心理痕迹卻保留下來。

我們內心深以為然的很多貌似「真理」都是錯誤的,只是,我們限於自身或者環境的局限,無法醒悟,舉幾個例子:少時讀書「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才,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此處風流人物當時老師教我是人民大眾,後來自己才漸漸悟到就是毛澤東對自己的定位,《史記》中,有篇《遊俠列傳》,按照正統的觀點,這些所謂的俠盜是不應列入正史的,但是司馬遷為他們寫了傳,從歷史看,盜和帝的區別只是量變到質變的現象而已(「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我現在對女兒的教育,基本上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我明白在所謂黑與白、正與邪間,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帶,女兒現在也知道,小偷也有好壞之分,她知道,等她再大些就會在那套《楚留香傳奇》中尋找答案。

自己投資的道路也是走過系列彎路的,最初時買的股票是貴州茅台,但是基本沒有賺到什麼錢,因為只知道它好,但是不知道它為何好,更為市場的波動所迷惑,後來目睹了重組神話,也重倉買入過ST襄軸,而且是其退市前一天買的,等了一年恢復上市後,依然沒有賺到什麼錢,它在重組時與重組方談判時,因為龐大的工人需要安置,難以進行,真正開始賺錢,是讀了一些好書後開始的,進入投資的這些年來,閱讀量之大,自己都感到驚異,不過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能夠持續、穩定的通過資本市場賺錢,實現市值穩步上台階,哪怕是經歷了熊市之後,但是海量的投資書籍中,一些書的瑕疵也是易見的,林奇的成長股投資中,PEG中的那個G包含著很多陷阱,而且長年大規模走訪上市公司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除了這些小紙片之外,還有你最應珍惜的:親人、友誼,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否則不會早金盆洗手;西格爾關於投資股票長期看超過債券收益的結論謬誤更是隱蔽,這些,都是需要理論結合大量的投資實踐才能感受到,巴菲特信的中文版本中翻譯有意無意的錯誤只有懂投資的人才知道,後來我下載了從巴菲特最初合夥投資企業時的信到後來每年更新的BEKSHIRE致股東的信,自己列印裝訂,反覆閱讀英文原版信(三個個另外的好處就是:女兒也懂得了好書要不斷的閱讀複習,當然也學會了讀書的時候,應該批註、標記以及與作者如何交流;所謂的書,不單純是書店買回來的,還包括大量自己選擇的文本列印裝訂,她經常看列印裝訂的過程;還有,就是她知道了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不單純是為了考試,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是英語寫成的),自己的投資思路日漸清晰,時至今日,自己閱讀的大量投資資料都選擇原版,益處日益顯現,自己投資的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芒格講巴菲特在60歲之後,投資水平進入一個新境界,並且直至現在80歲高齡,還在進步,這個是很罕見的,但是正是這種不斷學習,不斷否定自身,成就了巴菲特的傳奇,讀了巴菲特的信,我才知道,巴菲特幾乎涉及投資的絕大部分種類: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套利、衍生金融工具(巴菲特:有些衍生金融工具存在定價錯誤,可以利用)、貨幣等,這些遠超過格雷厄姆的傳授,他的投資模式,也從最初的撿煙頭到後來著重分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上來,每年的信中,他都坦承自己的錯誤。一些經常閱讀我文章的朋友,會發現我很少寫關於定量的給一家企業估值,除了投資本身所具有的競爭性限制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巴菲特幾乎極少談這個話題,我相信他和芒格對於一個企業的估值也是不同的,要想知道如何估值,最好多讀歷年的信,巴菲特曾經引用一位美國大法官的話,資產高估還是低估就如同「我不能定義什麼是猥褻,但是我一看到就可以判斷」。

投資中很多所謂的經驗都是錯誤的:長期持有才能賺大錢?這要看資產的質量和資產的價格,而二者本質在於你對企業的理解,長期對於投資而言,是一個偽命題。如何解決拿不住的問題?拿不住其實不關乎投資人的性格,本質上是因為投資人不能理解投資的品種,如果你不知道股票應該值多少錢(而股票的價值本身也在變化),如何談越低越買以及在價值恢復乃至高估時賣出,更談不上拿住拿不住。

在你的投資、乃至人生中,你是否曾經不斷自我否定,有多少?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SIX)

保持謙遜。

在面對這個世界時,我們自身的限制是顯而易見的,總有一些是我們無法明白的,即使你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行動,仍然會犯很多錯誤(巴菲特:這些年來,我們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但即便是這樣,還是犯了很多錯誤),對於巴菲特,最大的錯誤就是BERKSHIRE HATHAWAY(當然從這個錯誤中接受的教訓本身彌補了不少),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投資生涯還是自己的人生,都會有各種錯誤,有的錯誤有機會重來,但有些錯誤,無法重來,芒格說,我們當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最好也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逆向的延伸)。總是從自己犯的錯誤中才能總結經驗的人,付出的代價之高昂,可以想見。

巴菲特歷年的信中,都要花篇幅總結自己的錯誤,如果一個人內心驕傲,難以如此,巴菲特可以5分鐘判斷一個生意,芒格說巴菲特是他所見到最快回答yes和no的人,在多篇文章和訪談中巴菲特能夠清晰引用一些經濟統計數據,就巴菲特的稟賦資質而言,本就極高,但是仍舊謙遜,這是其性格自然的流露,這種品性,等到投資生涯和人生閱歷豐富之後,才能意識到,少時讀柳永詞「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無解,只有自己到了某個人生階段才能體會,經常有人講要培養某種品質,我的體會是,沒有具體的格物致知做基礎,是難以培養的,所以,自己極少和別人討論或者是爭論,有些東西,不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說是沒有益處的,有些朋友常問我買了什麼,什麼價格,即使告訴了他,他也賺不了什麼錢,甚至他在比我低的位置買到也是如此,因為若自己不知道一個股票的定性和定量的東西,要去判斷,特別是在一個持續波動的市場中判斷,人類從遠古就刻下的古老心理特徵:恐懼和貪婪就會吞噬你,只有你理解了商業模式,才可能在市場波動中保持泰然,佛講修行的基礎有三個階段「戒、定、慧」,戒就是「有所不為」,因是才達到定,即「定力」,最後臻於最高境界慧,即「智慧」,太多人只想要慧,而不願意修鍊戒和定,祝他們好運!

謙遜不是可以單獨培養的,而是在經過大量的閱讀研究和實踐結合後錘鍊的一種品性,初生牛犢不怕虎更多源於其頭腦中的無知和實踐中未曾經受被撕咬的痛苦。

謙遜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體現在博弈中,我將專篇寫這個問題。

很多大道理(常識)非常有效,但人們常常遺忘或忽視,謙虛無疑屬於此類。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SEVEN)

博弈。

首先,投資這樁business的門檻不高,而且競爭很激烈,和其它任何business一樣,你在與其它人博弈的過程中,有什麼優勢,而且是持續的競爭優勢?博弈對手的優勢是什麼?

芒格說,不要和那些大個子鬥法。有些遊戲本身的設計很複雜,在與這種熟悉遊戲規則,且自身不具有優勢的項目上,與對手競爭是不智的,更多的應該去那些對手優勢弱而自身強的項目上(這讓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毛澤東),巴菲特「對於那些我不懂的東西,我不參與,我不想讓自己看上去像個傻瓜」,一些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之複雜,是一種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客戶根本無法明白長長的合同內容,更談不上盈利模式和風險,這種參與是一種不對等的競爭,記得自己曾看過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亞洲衛星,自身的盈利不錯,派息也不錯,但是自己收集的信息尚不足以充分理解這樁business(我找不到其競爭對手的資料),最後還是選擇放棄,有些錢,不是該自己賺的,因為自己不理解,但是正如巴菲特所言,只靠那些自己理解的business就夠了。

博弈對手大概分四類:機構投資者;廣大的散戶;公司內部人;與自己一類的價值投資者。散戶和自己一類的價值投資者的競爭不大,因為前者力量太弱小且容易跟風,後者歷史上就是少數人,所以蛋糕夠切。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軌跡在卡拉曼的《MARGIN OF SAFETY》一書中寫的很詳細,它們要麼面臨隨時的基金贖回,要麼面臨margin call,而保險公司的投資歷史上除了巴菲特的BERKSHIRE外,和機構很類似,所以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充當Mr MARKET,自己應該充分利用其不理性,而且,由於這些機構的身體龐大,資產配置很大程度要以指數化為基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它們的業績考核標準,就是相對收益,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對手特點,它們的這些特徵,會給價值投資者提供很多好的交易機會。指數構成的改變,小市值公司,公司碰到一時的困境時通常是一些重要的交易機會,可以買到便宜公司。

公司內部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有些公司單是這個問題,就可判斷是否值得投資,香港市場有眾多的民營公司,這些公司有三個特點:大股東一股獨大;薪水豐厚;經常派發期權(有時你會發現公司總體利潤增加低於每股盈利增加,其實就是期權行權,攤薄了股東權益)。自己長期持有的一家公司,大股東就曾經在二級市場上減持過,每逢這個時候,我都要重新檢視這個公司的各個方面,特別是不利面,好在大股東是小筆減持,且基本面未曾改變,另外一個促使其停止減持的,我估計就是國美黃光裕與上市公司的管理權爭奪案例,經過此役,大部分民營大股東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控股權。股東與管理層的另外一個矛盾就是留存收益的分配問題,現代美容是我曾經研究的一家公司,它的這個問題很典型,上市公司高管的薪水竟然與公司盈利大致相等!本質上就是公司賺了錢,管理層先分一半,然後在放在上市公司中,而且,這個利潤管理層由於是大股東還要繼續分紅,且公司本質上是一個夫妻檔,大股東是女的,管理者是夫,每年上市公司都要租用大股東的房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換了多次核數師,原因竟然是價格太貴!這種公司,應該埋藏很多蟑螂。另外,公司管理層若出現交易自家公司的股票,就要分析,這裡面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年報讀的多了,很多事情都會想明白,特別是多年的年報序貫閱讀分析的話。

博弈的背後,體現了投資人對自身的定位,即芒格說的謙遜,而不是過度自信,「上帝欲使之滅亡,先使之瘋狂」,我們只在自身具有優勢的區域與對手競爭,自己最應該明確的,就是區域的邊界,而自己可以努力的,就是通過持續一生的學習,不斷擴大邊界,但是這個擴大,是有限度的,除了後天的努力之外,要明白你的天賦,我將專篇談這個問題。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EIGHT)

天賦。

前面講了一些後天努力的東西,這裡不得不講一些我們宿命中的東西了,因為,雖然這個話題略顯沉重,但是正如古希臘德爾菲斯神廟所刻的那句話「認識你自己」,說了這麼多投資,最後何嘗不是對於自己的認識呢?而我們的一生,何嘗又不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呢?孔子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人是有階段性的,有些東西,必須要到某個時期才能達到那個狀態,而有些人,囿於自身的限制,這些基本的階段性也是難以達到,除了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的天賦。

芒格和巴菲特都曾經專門談到過這個問題,香港的陳啟宗也談到過這個問題,他們講的本質是一樣的:我們要正視自身的天賦優劣,發揮優勢,迴避劣勢,否則,人生,有太多的不幸,將這個問題移至金錢上,賠錢的概率相當高,我們再努力,此生也無法達到伍茲或者喬丹的水平;研究再多的棋譜,也無法達到古力、李世石的功力;我們再給自己的孩子喝牛奶,補鈣也無法讓他成為姚明,即便是這樣,我們的投資也好,人生也好,仍然不乏精彩,我們所需要的,是持續的聚焦與專註,讓我們的優勢更持久,而不要以自己的劣勢與對手競爭,承認自己的缺陷不是恥辱,看看那些漫長的歷史,正如巴菲特在信中所談,在我們人生鏈條中,總是那個最薄弱的環節最致命。在投資上,即使是那些自己諳熟的領域,聰明且勤奮的巴菲特也曾犯過諸多錯誤,遑論那些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如果你也曾熟讀經典,多次實戰,而還無法取得滿意投資成績,可能要回頭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投資從來不是一樁簡單的活動,芒格和巴菲特在多個場合講成功的投資並不需要很高的IQ(但是他們也並未說很低的IQ就可以,再看看芒格和巴菲特的巨大閱讀量),關鍵是你要具備某些氣質(有些氣質是後天難以培養的),我的體會是:投資需要廣博的知識面,龐大的閱讀量,問問自己,一年當中,看了多少本書?閱讀了多少份年報?翻了多少商業報刊雜誌?並且要兼具逆向的思維模式和堅毅不拔的品質,你喜歡和大家一起抱團取暖還是勇于堅持自己的判斷(當然你有事實和邏輯支撐)?一些股票在你的買入後下跌更多時,你是自然的買入更多(有時會調倉繼續買入)還是驚慌失措?看到其它的股票一騎絕塵,你能否堅持自己的原則(回頭看看2000年前巴菲特面對的壓力)?

如果你可以習得一門技藝,最好,如果無法習得,怎麼辦?巴菲特說;我們成功的秘訣在於,與贏家為伍,最好你能找到技藝嫻熟而又誠實正直的人來幫你完成,不是嗎?

REVIEW OF CHARLIE MUNGER"S PHILOSOPHY(NINE END)

這是芒格系列最後的一篇,陪女兒看她心愛的「貓和老鼠」時,在每集劇終的時候,總是要出現「END」,女兒卻沒有憂傷和失望,因為她知道,這些看過片段,還會在日後反覆看和回味,雖然她不知道米高梅公司已經是窮途末日,美好的東西,總是值得回味。巴菲特多年的致股東信當中,基本的原則並沒有改變,但是我依然懷著濃厚的興趣反覆研讀。

芒格的哲學,想要通過短短的幾篇文章來理出輪廓來,我沒有自大到這個程度,但是,嘗試的勇氣是有的,若有錯誤,我也樂於接受批評,文章的緣起雖是答覆一個好友在閱讀芒格時的疑問,而通過總結,也是自身一個很好再學習過程。另外,這些優秀的大師,都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BERKSHIRE HATHAWAY LETTERS,OAKTREE MEMO,TWEEDY BROWNE ANNUAL REPORTS,LONGLEAF ANNUAL REPORTS等,除了其商業智慧之外,我感嘆於其在閱讀面廣之外的寫作能力,他們都常引用一些經典的諺語,常使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自己日漸體會到學問本身是相通的,孟子語「聖人善就近取譬」,這些大師級的寫作中充分反映了這個現象,他們常自謙於自身的局限,強調風險的控制,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學習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巴菲特和芒格都講最好的投資是對於自己不斷的提升,這是總結了他們近70年的經驗,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投資於自身?

閱讀當然是一個必然途徑,但自己讀書的經驗是:開卷並非有益,好的選本,更為重要,芒格說他更喜歡讀那些已故人的作品,我們這個時代,從上到下都瀰漫著浮躁和急功近利,靜下心來真正讀書學習的人其實是少之又少的,這也是價值投資人是少數派的原因之一。

芒格在在回顧自己的投資歷程時,也經歷過資產大幅縮水的階段,他坦言自己的錢倒是不太在意賬面損失,而朋友和客戶的錢卻使其感到巨大的痛苦和壓力,他總結,這種經歷是一個投資人必然的經歷,相對而言,巴菲特可以查到的一次壓力來自於早期幫姐姐買入股票後下跌帶來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那是投資人都要經過的洗禮,只是他們都走過來了。

即使是最近的熊市(當然包括牛市),肯定不是最後一次,市場的周期變化是最基本的規律之一,我們未來還會經歷風雨,只是,當我們明白了很多市場自身的規律後,這些風雨,也意味著許多機會,而那些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的信任和支持,使得我們一起向前,未來的前景,我不曾有過懷疑,只是,我還可以保證的是,前路一定不是坦途,而且我還會犯錯誤,好在想到遠處的美景,這些都是值得的。


最近在看查理芒格的《投資智慧:投資的隔柵理論》,強烈推薦。把《窮查理智慧》里的物理學、數學、心理學、決策、生物學等思維模型,系統的講了一遍。


查理芒格自己不寫書,寶典和格柵理論都是他人記錄編輯的,不免有失偏頗

查理和巴菲特不一樣,巴菲特的主要理論(按出書內容)都是在講投資里如何避免風險,如何選股之類的。查理則要廣泛許多,他自稱是普世智慧,普世更多的意思是普適,普遍適用。人解決問題需要思考,越難的問題越需要思考,對思考方法的研究當然普適。就跟對軟體的優化能提高軟體效率一樣。

個人認為格柵理論作者沒有把理論精髓表現出來
在書中,用了很大篇幅來介紹傳統科學知識構建一個框架,如何將並不精通的知識用來解決其他問題。
這不是重點,隨著社會進步,科學發展我們目前所擁有的知識已經完全超出傳統學科範圍,有很多新興學科正在迅速發展,雖然基本還是以傳統學科為基礎。

查理的格柵理論強大之處並非限於讓人學會遷移知識,拓展思維,這在解決難題時非常有作用。
個人理解,格柵理論是在強調對事物的控制,比如投資股票是控制自己的選股方案,控制持股方式,控制自己買入賣出時機。事物是不斷發展的,大多行為中需要我們持續面對事物變化做出應變策略。我們需要盡量掌控引起事物變化因素才能有更多的把握來面對發展變化中的問題。


一件事物發展變化中起影響的因素紛繁複雜,不同時期相同因素影響是會發展變化的,這些因素就像一個個格柵一樣有的已經了解掌控有的甚至都不知道其存在。不同時期,格柵在變化著,原本的小因素可能突變為大因素,大因素受到掌控卻影響微乎其微。所以我們需要很多知識來理解這些因素,新的知識不僅幫助我們提高已掌控因素的力度,同時也能幫我們發現一些未被發現理解的因素。

格柵模型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僅僅一個問題的解決方式。
在面對一個目標時,已知的非已知的因素構成了達成目標時的干擾效用或者促進效用。對於促進效用在特定時期強大的促進作用可以事半功倍,甚至掩蓋干擾因素的效用。而時期變化,強大的促進效用不再,干擾因素因發展逐漸呈曲線增長,對目標達成進入減速或者衰退。或者相反。

格柵模型不止在強調對干擾因素的掌控,也注重對促進因素的掌控,還有無效因素有可能會突變為有效因素。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有時缺少應對因素的方法,有時缺少對因素變化的監測,有時更加缺少因素從無到有的發現。

對於因素的效用,很難通過現在所擁有的信息傳播方式傳播。這也是經驗的寶貴性所在,因為它的傳播方式並不是那麼有效。雖然我們現在有發達的網路技術,仍然不能將經驗完美傳播。
所以經驗:既對因素效用的理解是重要的。也是格柵模型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掌控的行為過程中,增長對因素效用的把握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對微小作用因素付諸過多力量或者對於大作用因素給予較小力量會導致行為效率下降。就是傳說中的大炮打蚊子,螳臂當車。

很多情況下,我們並非沒有解決問題方法,而是根本沒有發現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因素或者因素作用大小。
當然也有情況是對某一因素作用已經理解,卻缺乏解決(掌控)方法。

通常不能發現因素(作用)和沒有解決方法是共存的,這基本會導致目標的無法達成。如,最初我們的交通工具是馬,我們並不具備掌控高超的物理知識(因素),此時我們缺少對汽車這種解決方法的知識因素,後來,我們隨著發展具備了物理知識。但是汽車並沒有立刻產生,我們還需要找到製造汽車的方法。在汽車代替馬的過程中,發現了無數的因素(作用大小),想出了無數的解決方法,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汽車,而最初,我們對因素和解決方法一無所知。而今天,我們依然對汽車進行因素和解決方法的探索。比如安全,速度,能源,舒適。而對於未來的交通工具(如個人飛行器),我們現在仍然處在只有不完全知識因素和解決方法的時期。


格柵理論之所以在金融市場出現我覺得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信息記錄相對完善,另一方面,金融特別是證券市場,與金錢息息相關,具有巨大的利益和極高的風險。同樣是利益巨大,代價極高,戰爭就和金融理論有很多相像之處,不過,戰爭,特別是過去信息記錄並不完善,經常會有偽信息(都懂得)這使得經驗傳播更加困難。


巴菲特最好的拍檔——查理芒格在傳記中所佔的篇幅並不多。但每當被他人詢問巴菲特的時候,巴老都會毫不猶豫地承認:如果沒有查理芒格,他很可能不會成為全世界屈指可數的大富豪。

從二人的關係來看,巴菲特是股票挑選者,芒格是質疑者,也是懷疑論者。巴菲特不斷地通過芒格來測試並檢驗自己的想法。

巴老一直堅持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沒有考慮所有的負面因素,你就無法判斷一個想法是否可行。芒格也不是整天板著臉的人,他們在電話里經常講笑話。雖然二人表面有很多差異,但兩個人的思考方式和本質是一致的。

「每個從事複雜工作的人都需要同事的幫助「。芒格是這麼說的。芒格說:性格相反的人其實並不互相吸引。心理實驗證明,只有相似的人才會互相吸引。我和巴菲特的思考方式也差不多。

芒格總會這樣思考:

1、假如這是一家好公司,它的股價足夠低嗎?

2、它的管理層是由芒格和巴菲特滿意的人組成的嗎?

3、如果股價低到可以購買的水平,那麼它這麼便宜正常嗎?

用芒格的話來說就是:這背後有什麼蹊蹺?是否存在我現在沒看見的隱患?

舉個實際的栗子:

1995年,巴菲特和芒格正在考慮如何處理公司持有的2000萬股美國廣播公司的股票,這些股票總價值25億美元,佔到該公司總股本的13%。當股東表決同意公司被迪士尼收購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公司是否願意成為全美國最大的娛樂公司中兩個最大的股東。

1、公司應該全部轉為迪士尼公司的股票?

2、或者選擇一半股票一半現金?

3、也許等到道指5000點的時候,拋售所有迪士尼的股票?

此時,巴菲特和芒格選擇大部分現金。請大家別感到意外。

當時,巴老和芒格是這樣評價迪士尼公司的:「我們很佩服迪士尼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它的股價非常高,而且當前股市也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此時,巴老和芒格對當時決策存在很大分歧。

巴老認為:迪士尼當時市盈率是22倍(美國公司的估值比國內低很多),市凈率是5倍,它確實是好企業。但是真的有這麼好嗎?

之後,他們二人經常在電話里長時間對這個問題產生爭議。在他們二人意見相持不下的時候,芒格表示他願意把決定權交給巴菲特。芒格說:他是一個主見很強的人,哪怕在巴菲特面前他也不會表現得很順從,儘管巴菲特比我更能幹,也比我更專註。

最終,巴菲特看好迪士尼的生意模式和管理層,因此將大都會的股票全部轉成了迪士尼的股票,並額外買了一些迪士尼的股票。從1997年開始,巴菲特相繼減持迪士尼的股份,到1999年全部賣完,總投資收益約20億美元。

芒格這句話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巴菲特和他之間的關係。

芒格個性非常頑固,然而他願意讓渡最後的決策權給巴菲特。事實證明了巴菲特能征服芒格強大的主見和倔強的性格,因為他具備更為高緯度的自律及客觀態度。

所謂客觀態度——做決定的時候能夠做到不受情感、希望、恐懼、焦躁、自欺等所有主觀因素的影響。

客觀也意味著「冷靜」。

當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出現恐高症。我們害怕失去賬面上的利潤,急於拋售將收益兌現,然而經常會後悔莫及。

另外一種情況是:我們喜歡某項投資,但一直無法下定決心,因為大家都說我們是錯誤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投資的狀況變得糟糕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會不停希望他們快點好,而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投資是一種反人性的思考,巴老和芒格是這樣思考的。

他們試圖冷靜地分析各種可能性,然後用一個冷靜客觀的態度去處理問題。

當年他們向陷入麻煩的所羅門公司贖回價值1.4億美元的優先股。從情感上,他們和該公司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並不應該將資金撤離該公司。但從客觀角度上看,他們完全可以把資金投到更好的地方,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困境中的所羅門。

投資的成功離不開最好的投資幫手,他能成為質疑者並保持足夠的客觀和冷靜。

不期望在投資領域裡我們能夠什麼都懂,而是希望能找到與自己永久合作的那一位「查理芒格」。

這一點我們可盡量從自己的人脈中尋覓他的蹤跡,good luck!


1、查理·芒格:美國投資家。沃倫·巴非特的黃金搭檔,已經是90歲高壽的老人。
2、李錄:曾就讀於南京大學,由於政治運動逃離到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同時獲得三個學位(文學士、法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1997年創辦喜馬拉雅資本管理公司,著重於公開發行的證券投資、風險投資。成就了舉世矚目的比亞迪和伯克希爾公司的全球性戰略合作。
3、王傳福:畢業於中南大學,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碩士,留院工作,主要研究鋰電池。5年後辭職,創辦比亞迪公司,短短几年,發展成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是一位技術派的領軍人物。BYD,build your dream也就是構建你的夢想。
李錄回憶:
查理喜歡與人早餐約會,時間通常是七點半。記得第一次與查理吃早餐,我準時趕到,發現查理已經坐在那裡把當天的報紙看完了。雖然離七點半還差幾分鐘,讓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我令我心裡很不好受。第二次約會,我大約提前了一刻鐘到達,發現查理還是已經坐在那裡看報紙了。到第三次約會,我提前半個小時到達,結果查理還是在那裡看報紙,彷彿他從未離開過那個座位,終年守候。直到第四次,我狠狠心提前一個鐘頭到達,六點半坐那裡等候,到六點四十五的時候,查理悠悠地走進來,手裡拿著一摞報紙,頭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沒有注意到我的存在。以後我逐漸了解,查理與人約會一定早到。到了以後也不浪費時間,會拿出準備好的報紙翻閱。自從知道查理的這個習慣後,以後我倆再約會,我都會提前到場,也拿一份報紙看,互不打擾,等七點半之後在一起吃早飯聊天。
與查理交往中,還有一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有一年查理和我共同參加了一個外地的聚會。活動結束後,我要趕回紐約,沒想到卻在機場遇到查理。他龐大的身體在過安檢檢測器的時候,不知什麼原因不斷鳴叫示警。而查理就一次又一次地折返接受安檢,如此折騰半天,好不容易過了安檢,他的飛機已經起飛了。
可查理也不著急,他抽出隨身攜帶的書籍坐下來閱讀,靜等下一班飛機。那天正好我的飛機也誤點了,我就陪她一起等。
我問查理:「你有自己的私人飛機,伯克希爾也有專機,你為什麼要到商用客機機場去受那麼多麻煩呢?」
查理答:「第一,我一個人坐專機太浪費油了。第二,我覺得做商用飛機更安全。」但查理想說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條:「我一輩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 engage life,而不是希望自己被孤立isolate 。」
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為擁有了錢財而失去與世界的聯繫,把自己隔絕在一個單間,佔地一層的舉行辦公室,見面要層層通報,過五關斬六將,誰都不能輕易接觸到。這樣就與現實生活脫節了。
「我手裡只要有一本書,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查理任何時候都隨身攜帶一本書,即使坐在經濟艙的中間位置上,他只要拿著書,就安之若素。有一次他去西雅圖參加一個董事會,依舊按慣例坐經濟艙,他身邊坐著一位中國女孩,飛行途中一直在做微積分的功課。他對這個中國女孩印象深刻,因為他很難想像同齡的美國女孩能有這樣的定力,在飛機的嘈雜聲中專心學習。如果他乘坐私人飛機,他就永遠不會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些普通人的故事。
而查理雖然嚴於律己,卻非常寬厚地對待他真正關心和愛的人,不吝金錢,總希望他人多收益。他一個人的旅行,無論公務私務都搭乘經濟艙,但與家人一起旅行,便會坐自己的私人飛機。他解釋說:太太一輩子為我撫養孩子,身體又不好,我一定要照顧好她。
查理一生研究人類失敗的原因,所以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深刻的理解。基於此,他認為人對自己要嚴格要求,一生不斷提高修養,以克服人性自身的弱點。這種生活方式對查理而言是一種道德要求。在外人看來,查理可能有點像個苦行僧,但在查理看來,這個過程既理性又愉快,能夠讓人過上成功、幸福的生活。晚年的查理時常引用下面這句出自《天路歷程》的話來結束自己的演講:「我的劍留給能夠揮舞它的人。」
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期間,對於中國的儒教文化有了嶄新的了解和認識。我自己越發覺得,中國文明的靈魂其實就是士大夫文明,士大夫的價值觀所體現的就是一個如何提高自我修養、自我超越的過程。《大學》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價值系統在之後的儒家各派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闡述。這應該說是中國文明最核心的靈魂價值所在。士大夫文明的載體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不僅幫助儒家的追隨者塑造自身的人格,而且還提供了他們發揮才能的平台,使得他們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到政府為官,乃至社會的最上層,從而學有所用,實現自我價值。
查理是一個完全憑藉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在對於中國的讀書人來講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例子。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資,而投資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養和學習,這與我們在當今社會上所看到的權錢交易、潛規則、商業詐騙、造假等毫無關係。


將現實世界比作一個多維的坐標系,那麼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是在這個坐標系中的一個向量。識別問題等不說,我們需要儘可能的知道更多的現實世界坐標系的基向量,這樣最終的答案才可能離最優解決方案越近。


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不是一上來,就要運用所有的思維模型來進行問題的分析,建立思維模型,首先是個方法,也是個目標。芒格也講過「終身學習」的理念。結合起來看,就是要不停的學習多學科思維,不斷地完善補充自己的思維模型。PS:作為律師出身的芒格,很多思路都是典型的法律人思維。


1、 擁有一整套跨學科思考的思維模型,靠淺顯的而並不深奧的理論知識。

如果只是沉迷於一種學科的思維模型,試圖以一種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會像諺語中說的那樣:「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研究人性的心理學表明,你將會扭曲現實,知道它符合你的思維模型,或者至少符合你的思維模型為止。

這樣當然是毫無用處的,

你對付的是一個墳場複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裡面,每件事相互牽連,所以你必須擁有客觀的基礎知識,思維模型來分析,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2、 雙規分析

首先,理性的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

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哪些因素會使大腦自動以各種方式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會失靈的結論?

3、 明確你的能力範圍

我經常講一個有關馬克斯·普朗克的笑話。

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到德國各地做演講,每次講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關於量子物理理論的。

時間一久,他的司機記住了講座的內容,司機說:「普朗克教授,我們老這樣也挺無聊的,不如這樣吧,到慕尼黑讓我來講,你帶著我的司機帽子坐在前排,你說呢?」

普朗克說:「好啊」

於是司機走上講台,就量子物理理論發表一通長篇大論,後來有個物理學教授站起來,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

演講者說:「哇,我真沒想到,我會在慕尼黑這麼先進的城市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想請我的司機回答。」

4、 獨立思考

蕭伯納說,「每個職業最終都是矇騙人的勾當。」

畢竟只有小孩子才會說出你沒穿衣服的事實。

所以,你必須獨立思考,

要找到真正好的東西很難,所以就算90%的時間都在說「不」,你也不會錯過太多的東西。

5、 反向思考

小時候,人們曾經告訴過我那個鄉下人的故事。

曾經有個鄉下人說:「要是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了,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大多數人會嘲笑他的無知,忽略他樸素的智慧,那就是反向思考的能力。

例如,什麼會使得我們在生活中取得失敗呢?

有些答案很簡單,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

所以要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懶惰和言而無信是要極力避免的。

6、 打造屬於自己的能力圈。

必須弄清楚你有什麼本領, 如果你們要玩那些別人玩的很好而你們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註定會一敗塗地。

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只能尋找那些不用動腦筋也知道能賺錢的機會,我們跨不過起英尺高的欄,我們尋找的就是那些一英尺高的,對面有豐厚回報的欄。訣竅就是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而不是去解決難題。」

7、 努力持續地工作

如果人們努力在世界上尋找定錯價格的賭注,上天會讓他們找得到。

聰明人發現這樣的機會後會狠狠的下注,他們碰到好機會就會下重注,其他時間按兵不動,就是這麼簡單。

而成為贏家的方法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

8、 原理意識形態的灌輸

「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

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深受意識形態的影響,然後傳播這種意識,那麼無疑將大腦禁錮在一種非常不幸的模式之中。

9、 列出檢驗清單

沒有哪個飛行員在起飛前不核實他的檢驗清單。

有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忽視掉某些重要的東西,墮入到非理性的陷阱中去,

這時候,恰恰是清單得以存在的必要性。

10、 避免「自我服務偏好」與自憐情緒。

自憐於事無補,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似乎偏執。

我有個朋友,他隨身帶著一疊厚厚的卡片,每當有人說了自憐的話,他就會慢慢地、誇張的掏出一大疊卡片,拿起最上面的那張,把它交給那個人,卡片上寫,「你的故事讓我感動,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像你這麼倒霉。」

人性中有自我服務的偏好,你們最好成功的清除掉這種心理。

以下是芒格運用他的普世智慧來闡釋現實問題,如果時間倒退到1884年,你如果幫助可口可樂獲得更大的成功?

這件事發生在1884年,可口可樂還未問世,它的創始人格羅茲願意出200萬美元(1884年的面值)來投資生產一款飲料。

此時,如果有人能令人信服地說明他的企業計劃將會使格羅茲的資產在150年之後達到一萬億美元,那麼這個人將會得到另一半的股權。如果這個計劃成功,那麼他將會得到每年幾億美元的分紅。

好的,上面的十條普世智慧,你已經知道了,在看答案之前,請開動腦筋吧。

以下是芒格的做法:

讓我們先弄清楚幾個顯而易見的大問題:第一、我們無法通過銷售沒有品牌的飲料而開創出一個價值2萬億美元的企業。因此,我們必須將你取的名字,「可口可樂」變成一個受法律保護的強大品牌。

第二、必須接連在美國的其他地方取得成功,然後快速的讓我們的新飲料佔據市場。

第三、我們要創造一個飲料的市場,讓這個市場佔到消費者飲用水的1/4,同時我們自己經營有方,讓其他所有競爭者只佔到飲料市場的1/2.

第四、本質上,我們所創造的生意就是維持消費者的條件反射,通過締造「可口可樂」這個有標識性的品牌,我們將刺激消費者購買和喝下飲料時產生我們想要的反應。

為此,我們製造的產品需要有如下特性:

(1)、刺激品,比如糖和咖啡因。

(2)、起到刺激作用的味道、口感、香氣

(3)、含有卡路里和其他營養成分

(4)、當人們太熱時又涼爽效應,人們太冷時有溫暖效應。

我們同時必須用漂亮的形象來刺激消費者的神經系統,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飲料就會讓消費者聯想起他們喜歡或仰慕的東西。

給飲料充氣,讓他看起來像是香檳,色澤紅潤,而不是糖水。

第五、做大量的廣告和促銷計劃,產生強大的社會認同效應。

僅僅是看到別人消費就能產生模仿性消費。

運用反向思考:

1、 避免消費者喝了以後產生膩煩的情況,需要通過實驗找到一種很棒的、不會膩的味道。

2、 避免失去強大商標的情況,哪怕是「**可樂「在銷售,我們也要確保自己是「可樂」這個品牌的持有人。

3、 避免對味道做出重大的改變,因為它會在消費者當中產生一種超級反應綜合症,使得人們難以接受損失而失去對品牌的好感,而其他品牌會趁機佔據市場。

這樣,到了2034年,全世界大概有80億的消費者,平均而言,這些消費者更有錢,而每個消費者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也就是說只要佔到全世界水攝入量的25%,每瓶飲料的凈利潤是4美分,那麼我們就能賺到1170億美元,如果我們能保持健康的增長率,企業就可以輕鬆到達2萬億美元了。

以上是芒格的智慧以及他們在現實中的應用。

-----------------------------------------------------

如果你還想知道芒格應用的更多具體思考的模型,

請關注我的微信號:18802451033

人生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每天都進步一點點o(^▽^)o


永遠關注客觀現實。思考方式能幫我們,但不能被思考方式所誤導。


先廢話兩句,

查理芒格是我今年(也可能是這輩子)最驚喜與最重要的發現。

個人覺得任何一位志在進化自己認知思維,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熱衷於終生學習的人都應該把他尊為典範。


進入正題,芒格的思考方法是怎樣的?

個人總結了如下幾點:

1、清單思維

芒格是從飛行員那裡得到的這個啟發。經驗再老道的飛行員在飛機起飛前都需要例行清單核查的工作,目的在於避免任何普通的遺漏(因遺忘而漏)事項造成潛在的安全隱患。

如果我們細細回憶,我們生活中犯下的那些重大錯誤並非源於智商、學識或眼界的原因,而多半是遺忘了一些盡人皆知的道理

大家試著自問一下:

你有沒有一份開車前的檢查清單?

不喝酒

不疲勞駕駛

時速不超過..

遠離大車

等等

只需要簡單的幾條,開車可能帶來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但,我們沒有這個簡單的有點傻的清單,我們過於相信我們的大腦理性決策的能力。

個人覺得檢查清單的存在價值本質上基於兩個假設

假設1:大腦總是處於非理性狀態

假設2:任何具體事件都有內在基本規律

芒格說商業世界中有一條基本的準則:

充分認識到一條理論,嚴格按照該理論行事。

聽起來十分簡單,而他正是靠著從飛行員那裡學來的清單檢查的方法列出了自己在商業決策時的檢查清單,並作為自己每次重大決策(主要是購買股票與公司併購)的重要參考依據。

除了在商業領域,芒格還列出了讓人生失敗的檢查清單(也是非常樸素的但是太容易被遺忘的常識),如果你想有一個失敗的人生,按照他的檢查清單去做,保證不會「失望」。而你想要收穫幸福,反著來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

2、多元思維模型(理性決策的武器)

這值得大書特書,待小弟好好整理,下次再更新............


推薦閱讀:

理性是什麼?如何時刻保持理性?
如何看待「槍打出頭鳥」這句話?
進入社會中,你頓悟了哪些道理?
如何鍛煉看待事物時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學習的反饋很長,那麼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將反饋縮短嗎?

TAG:思考 | 查理?芒格CharlieMunger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思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