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經幫助很多企業成功的紅杉、軟銀賽富最近推向 IPO 的公司出現嚴重危機?


最早PE行業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企業過剩而PE稀缺。所以PE有非常好的條件,能夠慢慢挑選那些最優質的項目投資,這樣投資的質量會比較高。
但是隨著PE基金過剩,優秀的企業資源漸漸不夠用了。如果以前PE還能從容的十里挑一、百里挑一的話,現在PE投資完全已經淪落到被好企業挑揀的地位。一旦好項目投不進去,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選一些前途不太清楚的、風險高一些的、雞肋一點的企業投投,這種企業到了IPO的時候當然就會比較難看了。

這也是PE行業從藍海到紅海的發展過程,紅杉、軟銀賽富可能仍然是優秀的PE,甚至絕對投資能力比以前還要強,但是在行業過剩的背景下投資效果可能反而不如以前。


羅兄講得挺好,這裡補充一點個人體會。
曾經有一次去煙台投一個「不錯」的項目,晚上在旅館出來散步,才發現九鼎、鼎暉等公司的「銀們」潛伏在賓館的樓上樓下,相信他們一定不是來膠東旅遊的,結果第二天被投企業的老闆召集的預演會上,那些賓館的「鄰居們」都不約而同的出現在坐席上,大家心照不宣的進行了一場競拍,而這一過程遠遠超越了金融教科書上的估值邏輯。僧多粥少的時代下,PE作為一個挖掘價值的金融機構,需要思考的很多,個人認為未來的PE行業一定會在不遠的未來經歷一次大的洗牌,那些有絕對實力的投資機構佔領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而若干較小的機構會站在產業鏈的末端或輔助端。
具體來講:尋找項目已然不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環節;有充裕資金為企業投入生產經營營一定會是重要競爭力之一;除此之外,能夠支持企業以較低融資成本發展並提供各類具體就位的增殖服務(企業運營、經營方略,乃至生產研發)一定會是大大增加PE機構競爭力的因素,這樣行業細分的PE就會越顯重要,而泛泛的諮詢類公司會越發缺乏競爭力。最終一句話,PE的核心宗旨一定要站在扶持實體經濟的立場,最大程度的挖掘和扶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之路。


PE的目的很單純,無非是項目賣個好價錢,得個高收益。當業內都看好某一商業模式時,PE及時出手hold住一兩家頂尖公司,趁熱無論IPO還是在新一輪融資中獲得更高估值,PE都是賺錢的,畢竟其退出的渠道遠比IPO豐富。如果企業運轉正常,管理團隊勵精圖治,也沒有哪家PE想直接坐莊當董事長,最終逼宮絕對是無奈之舉。
至於被投企業運營出現問題,我想還是由於PE由於自身產品特點。他們在選擇項目時的角度相對複合,項目的商業模式、團隊、成功的可複製性等等都在列,很多項目被投的時候連盈利模式都沒有,投10個,死8個,剩下2個,有1個盈利PE就賺到了,良莠不齊是很正常的。


羅兄說的過剩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另外還與宏觀經濟環境有關。
1、現在全球經濟都處於低谷,除了蘋果等個別幾家,還有誰的表現能讓人放心?誰家日子好過?
2、中概股集體遭遇信任危機。不是說所有中概都有問題,但中概已經被貼上了"作假"等負面標籤,投資者對中概已經形成偏見。
3、可能也與pe自身投資偏好有關。譬如你所側重的行業,可能在某個經濟周期內受宏觀經濟影響更大。
不要過於在意一個時期的表現和外界的質疑,重要的是不要失去投資者對你的信任,就像目前苦苦掙扎的諾基亞那樣。


推薦閱讀:

平安銀行的小微貸款客戶經理怎麼樣?
如何估算德雲社的市值?
如果真發生金融危機,到底是留房子還是留錢?
一年賺一千萬的人有多少?

TAG:風險投資VC | 投資 | 首次公開募股IPO | 紅杉資本SequoiaCapital | 金融 | 軟銀賽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