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完美的計劃,執行力卻不行,拖到最後才做,這種拖延症如何解決?

我是一個有著嚴重的拖延症的人,我有著完美的計劃,但是執行力完全不行,總是只能空想,做事情也是喜歡壓倒最後去解決,總之很不好。希望有經驗的人士提供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計劃或者建議!謝謝!


謝邀。
  既然完美的計劃讓你拖著不做,那下次千萬別再訂這種完美的計划了。
  這不是開玩笑。

一、計劃執行不下去,也好意思說「完美」?

  「我有著一把完美的菜刀,但是執行力完全不行,什麼肉也切不動……」
  「我有一所完美的房子,但是執行力完全不行,一下雨就漏水……」
  「我聽過很多完美的道理,但是執行力完全不行,所以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如果你聽到這樣的說法,會不會想吐血?

  切不動肉的刀,也好意思說完美?
  下雨漏水的房子,也好意思說完美?
  聽了沒效果的道理,也好意思說完美?
  執行效果不好、拖到最後一刻才能做事的計劃,也好意思說完美?

  醒醒吧。
  別忘了做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菜刀是用來切肉的(不然呢,你真以為是「菜」刀啊?),房子是用來擋雨的,道理是用來幫你改變、活得更好的。
  計劃呢?是為了幫你達到結果的。計劃永遠是手段,而非目的。計劃永遠是為執行服務的,是為了能更好地執行,計劃永遠是為了在執行時獲得更好的結果。
  若無結果作為準繩,何以判斷計劃「完美」?

二、你為什麼做計劃,只為心裡爽一下?

  但很多人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完美標準」。
  他覺得切不動肉的菜刀「完美」——只是因為刀柄有華麗的巴洛克雕花。
  他覺得下雨漏水的房子「完美」——只是因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且是藍頂白牆愛琴海style。
  他覺得聽了沒效果的道理「完美」——只是因為在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朋友圈(juan)里多看了這個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公眾號一眼。打開一看,嘿,寫得絲絲入扣、萬箭穿膝,一口氣讀完6.25萬字(二百五的平方),神清氣爽,大呼「過癮!」
  他列了個計劃,滿滿的,幾點做什麼都標出來了。雖然沒有一次能執行下去,可依然覺得計劃很「完美」,缺少的只是執行力——只是因為清華學霸貌似也列得滿滿的。
  想想看,有沒有一些時候,真正吸引我們的並不是完成事情本身,不是「完成」帶給我們的感覺,而是做計劃時可以「幻想完美」,是這種幻想帶給我們的短暫的愉悅?哪怕這種愉悅註定不能延續到執行以後,但這份愉悅是一份即時滿足,是一種唾手可得的獎勵。
  也許,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只是追逐這份愉悅。但如果它披上一層外衣,讓我們誤以為做了這樣的計劃就能達到「完美」效果呢?自己被自己騙過,這種事總是悄悄發生,我們甚至來不及意識到。
  好的計劃,不應是為了滿足你對「完美」的個人想像和陶醉感。

  如果計劃里的事情,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做它有多少意義,那不能算是完美的計劃。
  如果計劃里的事情,你做它之前或者忐忑不安,或者覺得簡單枯燥,那不能算是完美的計劃。
  如果計劃里的事情,你安排做它的環境里干擾頻頻,十分鐘被人打斷兩次,還有自己停下來刷朋友圈逛淘寶吃東西各一次,那不能算是完美的計劃。
  如果計劃里的事情,你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才能看到結果,拿到回報,那不能算是完美的計劃。
  ——如此說來,哪還有完美的計劃?是的。的確沒有完美的計劃,但有更好的計劃。
  我們的計劃可以不完美,如果連不堪一擊的計劃也被誤認為是完美,恐怕這事兒真就沒救了。

三、計划上求你長點兒心,執行力就少使點兒勁

  別把勁兒使在「執行力」上。
  據說楊瀾教育子女有一個理念:「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細節並未了解,但我挺認同這句話的。與其逼著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讓孩子彌補自己此生的缺憾,圓了自己沒圓的夢想,不如把自己做好。更現實,更容易,也更合理。
  跟意外情況隨時發生的「執行」相比,「計劃」還是更容易掌控的,也更容易作出調整達到好結果。而前提是:掌握合理的計劃方法。
  很多人都聽說過「二八定律」:20%的數量發揮出80%的效果。在決定能否達到預期方面,計劃也是這樣的作用。好的計劃讓人事半功倍,壞的計劃讓人走投無路。但計劃往往被人忽視,根本沒有分配哪怕20%的時間、精力在上面。
  甚至還有一種反智的說法,認為拖延「都是因為你想太多!少想多做就行了」。彷彿「想多了」是浪費時間,或者「想多了」只會讓你瞻前顧後。
  計劃如同瞄準,執行如同射擊。即便我們不能像狙擊手那樣要求「一擊爆頭」,但也不能不花時間瞄準。除非你開了外掛,子彈無限。可誰不是每天只有24小時?時間就是有限的子彈。
  至於「想多了反而讓你不行動」的情況,只能說明那種「想」是胡思亂想,並不是有效的計劃方式。
  通常,讓自己具體思考何時、何地以及如何來執行一項任務,並為可能出現的情況準備預案(「如果……,那就……」的結構),即動機心理學當中的「執行意圖」,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也許未必適用於所有人、所有事(比如有研究認為,「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者」在使用執行意圖時效果不好),但大多數人仍能在包括健康膳食、情緒調節甚至應對多動症等在內的諸多方面顯著受益。

四、有效計劃:常見問題與對策(以每日計劃為例)

  怎樣制訂有效的計劃?這是一門學問。一個回答是無法把問題說全的,簡單列舉一下常見問題和對策。
  先說幾條普遍有用的原則。

  • 只做必要的事情。別沒事找事。在沒有真心認可事情的價值和意義時,最容易拖延。想想那些可去可不去、出於人情被迫參加的無聊聚會,你會提前到嗎?
  • 如果被迫要做沒意義的事,就儘力找件有意義的事情一起做,我稱之為「意義鍍金術」。例如在開會時一邊聽領導假大空的發言,一邊在紙上寫寫畫畫,貌似做筆記,其實是在盤算P2P理財能給你賺多少錢,換Mac系統要改變哪幾塊使用習慣,葛巾走了買衣服怎麼辦,午飯是吃法國揚州炒飯還是蘇格蘭打滷麵。
  • 讓難度適中。難度過高時想辦法拆分、搬救兵,或跟任務干係人溝通以降低期望,甚至乾脆放棄。難度過低時,試著加點挑戰吧。玩點新花樣或者跟別人比賽什麼的。難度適中有利於進入「心流」,也就是打遊戲一般全神貫注沉浸其中的感覺。
  • 減少分心因素:清場,排除干擾物。設置提醒物。執行不需要網路的任務時斷開wifi。在嘈雜的環境里備好防雜訊耳塞。
  • 遠離干擾源,增大分心成本。
  • 縮短回報周期:把任務拆分成小階段,及時休息,在心理上更及時和頻繁地獎勵自己。

另外,最「日常」的計劃就是日計劃,也就是我們每天對「完成哪幾件事」的規划了。從我教學中得到的反饋,提供這些常見問題的對策:

  • 時間不夠用,怎麼幹活也干不完:1.先計算究竟有多少可用時間,要扣除交通、吃飯、睡覺和休閑時間;2.安排任務量不要超過可用時間的2/3,以留出緩衝,既緩衝空降任務,又緩衝對任務耗時的樂觀估計;3.盡量授權別人來做。
  • 計劃不如變化快,分分鐘被老闆或客戶架空: 1.變化快不等於沒法做計劃,而是要做短期計劃,有彈性的計劃;2.為工作干係人留足緩衝時間。
  • 事情太多,顧此失彼,產生遺漏:使用任務清單作為備忘錄。
  • 清單上有釘子戶,每次看到每次心煩,乾脆不用清單了:1.把兩周內不必或無法做的放到另一個單子里;2.保守計劃,不高估一天的完成能力,不心存幻想;3.按重要程度做事;4.碰到困難任務:求助、放棄或在精銳時間來做;5.昨天沒做完的思考一下究竟還要不要做,什麼時候做,今天不默認接著做。
  • 白天拖著不幹,晚上加班加點:找出既有樂趣又有意義的晚飯後活動,設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休閑時間,解除「我很長時間都要苦逼工作」的受迫害感,代之以積極的想法——「能用來工作的時間很少,下班後我還得好好玩呢」。
  • 書刊、筆記、收藏夾等資料的整理工作,容易陷入細節,大大延長時間:使用我發明的「炸彈工作法」,設置短期deadline(假設超時就會被定時炸彈炸死),用定時器來倒計時,配《盜夢空間》原聲樂,慷慨激昂地去做。
  • 下午效率低:在計劃里包含午睡。控制在30分鐘內,以避免進入深度睡眠。醒後簡直就是滿血復活。那些沒午睡的都將夢遊,那些午睡過的都特清醒。

參考文獻

皮爾斯·斯蒂爾著,陶婧,周玥,曹媛媛等譯(2012)。《拖延心理學2》。浙江人民出版社。

Gollwitzer, P. M. (1999).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Strong effects of simple pla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493-503.

Powers, T. A., Koestner, R., Topciu, R. A. (2005).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Perfectionism, and Goal Progress: Perhaps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7): 902–912.

Gollwitzer, P.M. Oettingen, G. (1998), The emerge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goals, Psychology Health, 13, 687-715

Schweiger Gallo, I., Keil, A., McCulloch, K. C., Rockstroh, B., Gollwitzer, P. M. (2009). Strategic autom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 11-31.

Gawrilow, C., Gollwitzer, P. M., Oettingen, G. (2011). If-then plans benefit executive functions in children with ADHD.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0, 616-646.


以下內容源自我的思考和生活經驗

1 置於最小化環境

什麼事最小化環境呢?

例如你計劃背單詞,那麼這個最小化環境就是一支筆一張紙,要背的單詞列表和一本詞典

例如你要寫暑假作業,最小化環境就是你的暑假作業和筆。如果是夜晚,那就加一盞檯燈

例如你要學習軟體開發,你的最小化環境就是一台電腦,和下載好的視頻教程,你甚至不需要上網。總之把自己所需的條件最小化。

相對的,我們平時所處的環境太多元,太嘈雜,總被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不知不覺的浪費了時間,打亂了計劃。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就沒有拖延症這個問題,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接觸不到新鮮事物和陌生人,大環境本身就是最小化的,那些執著於研究特定課題的人的環境也最小化在本領域之內。古人不上網也不用電,照樣取得了驚世駭俗的成就。

我不是反現代化,但最小化的原則中,最好放棄使用互聯網,因為互聯網這種過於多元化的事物很容易轉移我們的注意力。我的方法是,如果遇到問題,就找一張紙記下來,在計劃中開闢專門的時間,事後統一去網上搜索相關資料,這樣你就不會頻繁的被打斷並進入漫無目的的搜索和瀏覽中

2 脫離舒適區

人處於舒適區就會自然的放鬆,身體放鬆的時候就傾向於做放鬆的事。處於舒適區容易讓人忘記時間,不利於執行計劃。飽暖思淫慾也是這個道理,人在舒適感很強的時候就喜歡娛樂。你會躺在床上工作嗎?日常工作最常用的姿勢就是坐姿,而且坐姿十分舒適放鬆,放鬆了怎麼能執行計劃,怎麼能有效率?

站著比坐著讓人更有緊迫感和正式的感覺,比起坐姿,站姿更適合高效率的計劃執行。更何況 站著辦公對身體也好—站立辦公兩年的體驗總結

有人可能會吐槽了,長久站立會導致靜脈曲張,可沒人讓你一站一天。你可以用直立挺拔的坐姿和站姿交替,脫離舒適感是目的,不要拘泥於形式。

3 善用鬧鐘

鬧鐘不是提醒我要幹什麼了,如果這樣用鬧鐘,那太浪費了。(這裡的鬧鐘不是床頭的機械鬧鐘,是指智能手機的鬧鐘,可以個性化定製的那種)

我把鬧鐘當作是計劃執行的檢驗工具,比如我每天都在晚上7點-9點晚飯後時間學習,那麼我在這倆小時之間設定了2個鬧鐘,這個鬧鐘叫狀態check,不是那種聲音很大的大段音樂,而是像簡訊提示音一樣的輕柔提示,每當這個提示響起我就要進行一次自我檢視,我是不是在執行現有計劃,還是被轉移了注意力?計劃執行的怎麼樣?我目前的狀態是不是計劃中預想的狀態?

個人體驗這種方法十分奏效,即使注意力被轉移了,也能通過自我check來回歸正軌。

=================================


馬雲之前講過一個段子,大概的意思是讓你一晚上籌50萬,正常情況你可能籌不到,但是如果說你做不到第二天就槍斃你,那麼這時候很多人就能做到了。

這個段子其實背後的原理就是。很多事情我們拖延到一直要deadline才去做的原因就是因為平時沒有一個量化的可感知的失敗代價。我們心裡覺得可能這樣的確不好,但是因為沒有直接量化的即時性代價,難以感知。所以導致了事事拖延。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玩遊戲呢,因為遊戲的反饋機制是即時性的,可量化的,無論是處罰還是獎勵都是即時性的,可獎勵的。

給題主介紹個軟體,也是模仿遊戲即時性反饋,可以量化你拖延導致目標受損或失敗代價的一個軟體,讓你定了目標就絕對不能拖延不執行,因為一旦你不去執行就會有量化的損失。

這個軟體的功能大概就是,你可以在上面發起任何計劃或目標,發起的同時需要繳納一定的押金,押金可以是1元也可以是100,隨個人自己設定。目標發起後你可以邀請朋友或其他人來監督圍觀你,你要每天都去完成任務並簽到,如果沒有去做的話,就會把你的押金分給圍觀監督你的人。

而如果堅持下來了,就會把押金還給你。

我自己用下來的感覺就是,在每次想著要拖延到明天去做的時候就會想著,如果失敗了就會損失錢,所以就會馬上去干。
這個軟體叫【達目標】,希望對你也有用吧。


我寫過一篇有關拖延的專欄文章,如下:(鏈接是:[知乎專欄])

1.

這是一篇關於拖延的文章,也是一篇以乾貨為主的長文,仔細而完整的閱讀下來至少要20分鐘,閱讀過程中或有有不適,請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您有拖延症,以本文的長度和閱讀耗費的時間所帶來的壓力,我相信您現在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閱讀全文,那麼不妨先轉發朋友圈,再收藏本文,待以後有時間、有耐心、更有心情的時候再去閱讀——這是拖延症患者的典型處理方式。

既然是拖延症患者,那就按照拖延症患者的方式去處理事情,不然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拖延症患者,你應該都不好意思跟人到處講你是拖延症重患。

當然,既然你已經閱讀到這裡了,不妨繼續的閱讀下去,拖延一下再關掉本文,這點拖延也無妨。

2.

最近做了一件近兩年來很少做的事情,那就是專註而快速讀書——花了兩三個小時讀完了《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

為何會讀這本書?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拖延症患者,甚至是拖延癌症患者。我努力的在尋找方法治療我的拖延症。

我糾結於徹底改變自己的拖延癥狀,能讓自己變成想到就做、說到就做的這類雷厲風行的人。我卻始終做不到這種「極好」狀態,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不想做這件事情,搞七搞八的做一堆無關的事情,拖到一定程度上,迫不得已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有意思的情況出現了。我自認為自己的拖延症還是挺嚴重,但很多朋友卻認為我其實蠻高效的,總是能做很多的事情。我有些哭笑不得,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如此的不同。一方面自己自知在各種拖延,另一方面在別人眼裡自己是一類高效人士,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這種相矛盾狀態,讓我感覺非常不好,所以我謀求改變,至少要變得表裡一致。找了很多的文章閱讀,也跟一些戰拖牛人交流,更買了不少關於拖延主題的紙質書和電子書去研究。這本《拖拉一點也無妨》就是在微信讀書上找到的,是我第一本在微信讀書上花錢買的書。

我這幾年讀書其實是處於很散、很慢的狀態,這也是一種拖延的表現,比如上一本書,我是2015年9月份開始閱讀的,直到今年3月份才讀完,前後拖沓了半年多。可是,這本關於拖延的電子書,我一口氣花了兩三個小時就讀下來了,可謂是這幾年少有的事情。

為啥讀這本書我沒有拖延呢?這本書中作者的自我狀態的描述,簡直就跟我一模一樣,完全就是對我的狀態的描寫,而作者給出的狀態解釋和改善拖延的方法,也完全適用於我自己身上,甚至說我也早就用過的。

3.

我們讀書,一般有兩種模式。

一種模式是驗證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讀書的感覺一般是這樣:讀完一段文字,仰天長嘆——就是這樣,跟我經歷的幾乎一模一樣。

另外一種模式是學習新的知識和經驗,讀書的感覺則是:讀完一段文字,不太理解,反覆讀幾遍,拍案叫絕——我明白了,長見識了。

我讀這本《拖拉一點也無妨》,屬於第一種模式,就是驗證了自己已有的、對拖延的認知和理解,也讓我明白為何我自己覺得自己拖延的厲害而其他人覺得我高產高效,我在自覺不自覺當中運用了這本書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方法。

說到這本書本身,說實話,我並不認為是一本很好的書,至少不是整本書都是。

這本書前三分之一,作者是一個睿智的拖延症患者,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去改善自己的拖延癥狀;而書的後面三分之二,作者就變成了一個看似睿智的哲學家,講了一堆的或哲學或不哲學的道理和建議,但對別人借鑒的意義並不大。

所以,如果您要讀這本書的話,我建議您只要看這本書的第一章的序言、第二章的結構化拖延,這兩章基本上就夠了,夠掌握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和方法。後面的內容,加了很多後續補充上去的文章,以及做的一些例證或者其他細節方法的思考,實在有那麼一點點狗尾續貂的感覺。

當然,你也可以不去讀這本書,只要繼續閱讀我接下來的分享即可。

4.

還是說回拖延症這個話題,這是那本書的主題,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我搜索了下對於拖延症的定義,百度百科上給出的定義是:「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先不管什麼拖延症是不是「自我調節失敗」造成的,但是拖延症的前提是「能夠預料後果有害」。也就說,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人覺得拖延是一件好事情,不會認為拖延會帶來好結果的。多數人的認知中,拖延是一種負面的、消極的行為,嚴重時可以看成一種病症,就是所謂的拖延症——這是我們討論拖延症的最為基礎的認識之一。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能看到的拖延症往往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拖延著不願意開始一件事情;二是拖延著不願意結束一件事情。這其中又以第一方面為主,就是不願意開會一件事情。對於多數開始的事情,我們總有各種辦法和緣由讓它以各種可能的結果來結束,哪怕是不結束,也是一種結束。

一件事情安排給了自己,有明確的結束日期;一看時間,還有很長時間呢,不著急做這件事情,先雜七雜八的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吧;時間過了一半,依舊不著急,還有一半的時間,依舊充裕著呢。

還剩下一天的時間,心中有些著急了,開始要去做這件事情了,先好好的做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磨磨蹭蹭的耗了好幾個小時,準備工作也只進展了一半多些,再看時間,發現只剩了三五個小時,再不開始就交不了差了,於是各種神經緊繃、感官啟動,全負荷的投入到了事情當中,居然效率不錯,趕在截止日期之前還是草草的把事情都完結了,結果質量如何且不說,起碼是可以交差了。

以上的這種情境的描述,如果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那麼恭喜你,你有很強的拖延症。拖延真是病,拖起來真要命!不過,也不要太有心理負擔,因為這個世界上你絕對不孤單,你有一大幫的拖延症的病友們,也包括我。他們跟你一樣,也天天在這樣拖延的輪迴中痛苦的掙扎。

現在網路上有各種各樣的戰拖的協會、社群之類的組織,裡面聚集了許多癥狀輕重不一、數量龐大的拖延症患者,比如在豆瓣上就有戰拖群組,是豆瓣上很大的一個群組。市面上也有各種各樣的戰拖書籍、戰拖的文章,教你如何去戰勝拖延的各種方法和經驗,成就一個高效、高產的自己。

只是,這些戰拖群組、戰拖書籍和文章帶來的效果如何呢?看到那些群組依舊規模龐大、人員活躍,還有那些戰拖的書籍和文章依然火熱,就可以知道其效果怎樣了。

5.

關於戰拖這件事情,我先給出一些經過我自己驗證而證明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隨後再討論戰拖這件事情是否靠譜。

一、2分鐘原則

一件事情到來,你稍作評估,認為這件事情2分鐘之內就可以搞定,那麼你就花兩分鐘的時間把這件事搞定,不要拖延到以後去做。

這個策略是能帶來非常明顯的效果的。帶來效果,並不意味著這個策略是有效的,因為這種2分鐘能搞定的簡單事情,往往是你用來拖延其他更困難、更重要事情的拖延理由。

你更願意做這種2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可以獲得即時成就感,以替代那些更重要、更困難、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見到成效的事情。

二、5分鐘策略

前面說,拖延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拖延不去開始某件事情;其二是拖延不願結束某件事情。這個5分鐘原則,適用於第一種的拖延不去開始某件事情。

一件事情到來,一番評估後,覺得這件事情比較困難、比較耗時,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時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去做它個5分鐘。這裡的5分鐘是虛數,泛指做個幾分鐘,表示開始去做一件事情了。事情一旦開始了,就會有莫名的情緒動力或者其他的推動力,推動你繼續的往前去做,做著做著就會發現事情不像事前自己想像的那樣困難,不知不覺間就可能把事情做完。

有個段子說,螞蟻啃大象,最難啃的是哪一口?答曰:第一口。只要啃了第一口,突破了心理的恐懼,啟動了慣性,那麼接著的第二口、第三口……都跟隨而來,啃掉一頭大象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5分鐘原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把一些看起來難以啟動的事情轉變成很容易做的事情。舉個栗子,你要讀一本書,這件事情看起來很難,一想到厚厚的一本書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讀完,你就沒有行動的慾望;你把這件事情稍微轉變一下,變成你要把書打開,再進一步你要讀完第一段文章……僅此而已,要讓事情啟動時所需要的能量最小,啟動受到的阻礙最小,那麼你行動的可能性最大。

這個策略針對的是拖延不去開始做某件事情的狀況,是有些效果的。當然,也有它的問題,那就是不管是5分鐘,還是一秒鐘,對有些人來說是沒有區別的,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有「完美」情結,或者稱之為「完美」借口,不管是5分鐘,還是一秒鐘,他們覺得做不完美,那麼乾脆就不做,也就沒辦法開始。

這個策略,要跟下面講的另外一個策略一起去用可能會效果更大一些。

三、別無選擇策略

這個策略,既可以針對拖延不去開始做一件事情,也可以針對拖延著不願意結束一件事情,甚至於用於後者的情況更多。

我們拖延症犯病時,常見的表現是找個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去做當前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們做一件稍顯困難的事情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跳出當前的事情,去上網、聊天、娛樂等,這些事情更容易去做。

我原來在諮詢公司的時候,參與一些項目的競標,在這個項目的競標團隊里負責一塊內容,這些內容我並不熟悉,需要好好的研究資料,請教專家,然後梳理相關的內容。你知道我經常做什麼事情么?先確定自己研究的細分內容,找了一些資料開始研究,研究來研究去,發現總是弄的不是很清楚,心理壓力比較大,就會想去網路上搜索一下相關的內容。打開瀏覽器,打開搜索引擎,剛開始確實在認真的搜索內容,隨後就想著稍微看看新聞,再看看郵箱什麼的……就這麼看來看去的看下去,意識回到要研究的內容,半天已經過去了。

別無選擇的策略,針對類似的這種情形,要求自己在特定的時間裡,只去做自己既定的要做的事情;如果不想做這件事情,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哪怕是打電話、看新聞之類,只可以冥想或者發獃,保持一種類似事情空白、無事可做的狀態。

這種策略也是真實有效的,人們無論是拖延也好,還是拒絕做某件事情,不是因為他什麼都不想做,只是不願做當前這件事情。事實上,當一個人無所事事,處於一種空白狀態時,他的壓力是更大的,他一定要找些事情太擺脫這種無所事事、閑的發慌的狀態。

當然,這個策略也有問題,問題在於你真的能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特定時間裡,不願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能做到一種什麼都不做的而別無選擇的狀態么?如果你有拖延症,你往往有一個很強的特質,就是你大腦中自我欺騙、自我找借口的能力是相當強的。所以在別無選擇的狀態下,你往往會給自己一些選擇的。

四、差不多就好策略

有些人會有些「完美」情結,認為這件事情沒有準備完美、不能做到完美,寧肯不去做。你看,這是多麼冠冕堂皇而又完美的理由啊?

問題在於你真的是在追求完美么?還是以完美作為借口,去拖延不去做這件事情呢?如果是真的在追求完美,問題又來了,你真的能把這件事情做完美么?且不說哲學上講的完美,就是實際做事上的完美,在這個事情上,你是否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是否有能力做到現實意義上的完美?

我相信,對於多數人來講,你根本沒有達到跟人拼完美的境界,你也沒有能力去做到完美。那麼,講什麼追求完美,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借口。

你也許會講,我要去做到我自己能做到的最完美的狀態,這是我要追求的完美!你事情都拖延著不知道能否做成,何談什麼自我追求的完美?你在截止時間最後的幾個小時搞出來一個東西,難道還比你充分運用時間細心打磨的東西更完美?

不要再扯什麼完美的幌子了,一件事情要做,就馬上去做吧。開始做的時候,心裡要清楚做到差不多就好了。事情有開始、有結束,就已經算是成功了。在結束的基礎上,能做的更好點,那就更好了,沒有必要追求什麼完美。

事情,首先是去做,然後是做完,接著是做好,而後做的蠻好,最後才是完美。之前的步驟都做不到,後面的完美就是扯淡的事情。即使前面的做到了,對後面完美的追求,還要看二八原則、看性價比、看投入產出比,這才是有意義的完美。

這就是我說的差不多原則,在多數的情況下,對多數的人而言,事情做到差不多就足夠好了。

6.

上一部分提到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都是我以前使用過的,也都是在我身上起到效果的。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我還自認為是一個嚴重的拖延症患者,那些策略並沒有讓我戰勝我的拖延病魔。

幾年後,看網上的各種戰拖群組、社群依舊火熱,各種戰拖的書籍還是十分暢銷,可想而知,對多數的拖延症患者,戰拖的各種策略和方法,也許減輕了病症,但並沒有徹底治癒拖延症。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拖延症是不可戰勝的,也是不可治癒的。所有那些說可以徹底治癒拖延症的戰拖的靈丹妙藥,都是騙人的。

拖延症,它不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生理上的疾病,只要能找到其病發的機理,就可以對症下藥,治癒這個病症。拖延症,是一種心理上的病症、性格上的病症,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行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戰拖就跟要改變自己的性格一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有涉及到人類心理行為的改變,都不是簡單的某一方面的改變。人,所有的性格和品質都不是像積木一樣一個模塊一個模塊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糾結成一張很複雜的關係網路,動一發而牽全身。

我們以「堅持」這個事情為例。要做到堅持,需要背後一系列複雜相關的其他品質或心理做支撐。我們想要堅持一件事情,需要怎麼去做呢?首先是把堅持的事情,例如跑步,要做一個合理的安排,讓自己能輕鬆的啟動起來,這裡需要你做事情要「有規劃」、「有條理」;事情啟動了以後,在剛開始的時間裡,你需要不斷的重複重複,要逐步的形成一種習慣,而要不斷的重複,你需要「意志力」或「毅力」的支撐;重複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人性天生喜新厭舊,你得能「吃苦耐勞」並有一定的「堅韌性」,從而不會「輕易放棄」;重複到一定的程度後,重複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才可能比較輕鬆的堅持下去。

這裡說的算是簡單的過程了,只是這麼簡單的過程,你就至少需要「有規劃」、「有條理」、「意志力」、「毅力」、「吃苦耐勞」、「堅韌性」等各種其他的好的品性做支撐了,這些品性的每一種也都不是簡單得來的,也是需求其他更多的品性支撐的,甚至於他們之間相互支撐,螺旋提升的。任何簡單的一方面的改善,都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可不是隨便一劑靈丹妙藥就可以搞定的。

戰拖所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種情況,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網路的改善,可不是一種簡單的策略就能徹底的解決的。把拖延當成一種性格的缺陷,參考類似性格改善的方法,先承認拖延、直面拖延,而後去逐步的改善拖延的癥狀,降低拖延帶來的壞結果,甚至合理利用拖延的癥狀,帶來一些好的結果。這樣拖延症不治也治了。

戰拖,意味著跟拖延症站到對立面,跟拖延症死磕,正如上面所說,我認為這是不靠譜的。相反,合理利用拖延,讓其產生好的結果,這是我所認可的。而這一點,正是《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中表達的核心觀點。

7.

網上有句話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界的專業人士站出來說,這話說的其實不靠譜。那麼在拖延界,我想說:人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嚴重不嚴重而已。

關於拖延,有以下幾個事實:

第一、人會拖延,並不是想無所事事,無所事事更會讓人覺得不安或者有壓力;

第二、人們拖延,一般是借用做其他的事情,來避免做當下的這件看起來更重要、更有意義、更緊迫、更有壓力的事情;

第三、人們多數情況下知道自己會拖延,或在拖延;

還有,「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事兒大家也基本認同。

基於這些大家普遍認可的事實,《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里,就提出了一種利用拖延這種消極行為而產生積極結果的方法,稱之為「結構化拖延」。

結構化拖延的方法,就是當你知道自己會拖延或在拖延的時候,設定一個自己不願意去做、會拖延的一個當下目標,然後去找一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不那麼緊急、不那麼有壓力的替代的事情,當然這些事情也是蠻重要的、蠻有意義的,甚至也蠻緊急的。你的拖延,讓你不願意去做當下那個既定目標,就會讓你選擇備選的其他事情去做,這樣你其實就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什麼都沒做。

利用這樣一種拖延心理結構,就可以跟自己玩一些心理遊戲。設定一座大山,自己害怕翻不過去;那麼自己就會去翻一些小丘陵。這些小丘陵,應當是你安排好的、更需要去完成的一些事情。

例如,讓你一個星期之內,要寫完一部10多萬字的書稿,這是一座大山,你覺得自己可能完成不了,或者完成起來壓力太大,你就會想去做一些其他相對更輕鬆的事情,你可以給你自己安排寫幾篇篇幅在一兩千字的文案。後者做起來輕鬆愜意,很容易就搞定了,也許後者對你的工作更重要一些。這樣,雖然看似對你來講,最為重要的事情你沒有做,但是你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其效率和產能也還是蠻高的。

這就是跟自己玩的一個心理遊戲,那些必須要做的、優先順序高的事情,其實是沒那麼重要,也未必必須的,而重要必須做的,不妨做成可做可不做的級別。這樣,在不想做優先順序高、必須做的任務時,選擇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實際上也許就推動了那些真正重要事情的進展。通過這麼一種方式,讓自己對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採用這樣的策略,也有些訣竅。訣竅就在於,要為優先順序最高的位置選對任務。最理想的備選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上並沒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並不是。幸運的是,這種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採用這樣的策略,你還需要一種很強的能力,多數的拖延症患者會具備的一種能力,那就是「自我欺騙」的能力。這裡所謂的「自我欺騙」不是真的欺騙,而是跟自己玩的一個心理遊戲,是真的安排一個「看起來重要」的事情,來促使「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事情的執行。否則,自己認為這是欺騙的話,自己是不會接受這種欺騙的。

這個策略還可以做另外一種變形,變形成推動當前想要做事情的進展的策略。這個變形策略很簡單。當一件事情,你不得不做的時候,你弄清楚其最後期限,你知道自己會拖延,你需要做的只有在最後期限之前找一件其他你更不願意去做的事情,這就是大山。當大山出現時,你就會願意做原來既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所謂的「結構化拖延」,就是利用拖延這種原本消極負面的東西,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如此的話,拖延一點也無妨。

「有些時候,缺點也有額外的福利!」很多負面的東西,只要去合理利用,也可以產生一些正面的效果。這種理念可以嘗試借鑒到其他的地方,如何利用一件事情或行為的消極方面,轉變為有利的、積極的結果?轉換觀念,多數事情上都可以做到類似的效果。

8.

前面說,我在讀《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的過程中,驗證了很多自己過去的經歷和知識,事實確實如此,舉一個例子。

書中提到了一個人,叫羅伯特·本奇利(Robert Benchley)。他在1930年為《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撰寫了一篇題為《成事要訣》的專欄文章,在文中他寫道:「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當時本該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夠完成。」

對這句話,我深有感觸。

原來我使用日程表去規劃和管理我的事務,每件事務都安排在某天的具體的時間裡。結果發現,基本上在自己安排的那個時間裡,自己是不會做這件事情的,總是有其他的事情打斷,或者自己就是想先做其他的事情,回頭在做既定安排的事情。

從去年開始就不再怎麼用日程表規劃自己的時間,除了與人約談或者會議,這些不得不參與的,而且某種程度上是被動參與的事情上。因為我已經知道所有我當時應該做的事情,我都不能按照計划去做的。

從那時起,對於一天的任務安排,我只用todo list來管理,列出一堆的選擇,比如9個,允許自己只做到6個即可。剩下的就是自己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選擇合適時間,找到恰當的心情和狀態,做到todo里9個任務的6個即可。這樣,對自己沒有什麼壓力,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除了這6個任務之外,會發現額外做了很多雜七雜八不在todo list的9個任務範疇里的事情。就是這裡說的,除了該做的沒做到之外,不該做的都做了。

這種方式對我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就是用這種方法做了很多的事情,被人稱之為高效、高產。

說的機械一些,我這是在摸索自己的使用方法,摸索我自己的使用說明書。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說明書,有說明書的都作古了或者即將報廢了。說的人性一點,我這是在自己跟自己死磕,自己跟自己玩各種心理遊戲,讓自己走向理性的自己想要的成果和未來。而感性的自己,從來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子。面對TA,你不能強硬,否則,TA的反噬更厲害;你也不能放棄,放棄的話,TA會任意生長,最後自己害死了自己。

從某個角度上講,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人生。

9.

內心中的這個小孩子,大概就是我們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認識到順應天性的重要性。

年輕一些的時候,我自以為有能力做很多事情,比如改變習慣和性格。最終各種嘗試下來,都沒有做到,或者沒有做到很好。

比如在時間管理方面,有段時間我很想要早起,做晨型的人,原因是看到好多文章說一些牛人都是早起的,並且早起有很多好處,比如有不間斷時間,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等等。堅持一段時間後,發現每天要早起真的是太痛苦了,還會讓自己的其他時間並沒有什麼效率,例如下午的時候,很容易睏乏,一整個下午都沒啥效率。

後來放棄了早起,嘗試針對自己的生物鐘狀態去安排事情。

例如睡醒後,我的狀態其實不是很好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比較清醒;我的狀態,上午的時候會很差,下午會比較好,傍晚前後最好,到晚上十點前後開始變差了。

根據這個規律,我嘗試在醒後還沒有完全清醒的時候,寫日記和其他的創作型的事情,睡眼朦朧,介於半夢半醒之間,頭腦沒什麼理性的禁錮,就可以天馬行空、信馬由韁的亂寫一通,往往會有些創意。

上午思維狀態不好,做一些常規事物性的安排、跟進,與人做各種溝通,必須要太多精密而費心的思考。

下午到傍晚,精神狀態好,就集中精力做一些需要較多時間投入和需要專註的事情上。

晚上十點以後,做些休閑或者讀讀書,或者做第二天任務的梳理,而後就準備睡覺了。

這樣順應自己的生理狀態,順應自己的天性,事情做起來就容易的多,也容易堅持下去,也就更容易取得成效。也可以嘗試改變,改的話,也只能是細小的微調,自己感覺不到,習慣後再調,慢慢的就會有很大的改變了。

10.

我不知道人有幾個自己,內在的、外在的?自我、本我?

不管有幾個自己,自己和自己都不是敵人,所謂的戰勝、克服、馴服……這些字眼都無法用到自己的身上。

我們只能接受我們自己的真實樣子,與自己妥協、與自己和解,與自己談心,與自己做朋友,順應自己的天性。

自己和自己是合伙人,是唯一伴隨自己一輩子生死的夥伴。


因為你確信,這個計劃一旦實施,一定會失敗,但你又不願意承認,於是寧可接納拖延,也要把持一個完美計劃,就算騙不到別人,也好騙騙自己。


拖延症從根本上說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成因有很多,歸納一下基本上有以下幾點:
(1)對成功的自信不足;
(2)討厭被指派任務;
(3)注意力分散和容易衝動;
(4)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如果一個人擁有完美主義,那麼內心肯定恐懼失敗,而且非常追求完美。當完美主義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拖延也會隨之成為相應的問題。完美主義者有一個觀點:要麼全部,要麼沒有,總想著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

解決方案:
注重腳下,一旦事情啟動了之後就需要持續跟進,在一段時間內只需要專註於某個特定的步驟,不需要分心在其餘的事情上。在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後,無論這個成績多麼的渺小,都需要及時的給自己鼓勵。以免讓人產生一種得到回報需要很長的等待的這種感覺。如果能夠在每一個環節都放下對完美的執著,長遠來看一定會完成更多的事情,而且萬事無需完美,做到既可。做事情遇到的困難只不過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它不是做事者的個人價值或者能力的反映,只是一件事情而已。此時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好比一張安全網,失敗和過錯都不能夠阻止你,因為你不回讓它們帶走你的自我價值感和採取行動的動力。

放棄「我必須要做到十全十美」的消極想法,用「我是一個凡人」的觀點來代替。越是想完美,越是自責,著手開始一個項目時就會覺得非常困難,因為你知道它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此時,在項目的開始階段,一定要快,而且不需要太完美。


在制定完一個「完美」的計劃之後,你會為那個聰明、有決心的自己沾沾自喜;不過新鮮勁兒一過,那個懶惰、愚蠢、拖延的本體將重新出現,阻礙你的行動。怎麼辦?下定決心,再逼自己一把吧~

在這裡搬運一篇我翻譯的quora高票回答,這位光頭哥在quora上很有名,也許能給大家開拓新的思路:)

問: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計劃?
回答者:Oliver Emberton,讀過200本自我提升類書籍,並進行了實踐
譯文鏈接:譯讀
原文鏈接:How do you make resolutions that actually work?

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這裡面的秘訣和製作電影是一樣的。首先,讓我來教教你怎樣製作一部票房大賣的電影。


電影的最開始,我們的主人公過著平凡的生活。這一部分我們不想看太久,幸運的是,在所有好的故事中,主人公都會穿過一扇門。

這扇門是一些不可逆的:一旦你越過那扇門,你就再也不能走回來了。在《黑客帝國》里,尼奧選擇了紅色的藥片;在《地心引力》里,飛船被碎片擊中而爆炸;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無罪卻被判無期徒刑。這扇門是故事的開端,它將主人公放在一條不可逃脫的道路上,這種緊張的氣氛促使我們繼續觀看電影。


到了電影的最後,我們的英雄主人公要穿過第二道門。同樣,這扇門是不可逆的,但是,要穿過第二扇門,主人公要有決心,要有計劃,無論是怎樣的計劃。我們的主人公要麼將敵人殺死,要麼追隨摯愛到機場,或者在不支持的父母面前苦苦爭取自己的希望和夢想。

所有的好電影都是這樣的套路,因為這一套路有用。穿過那扇門,你就再也沒有回頭路。

那一部壞電影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的主人公在12月的某個早晨遲遲醒來。他看著鏡子里的肥胖的自己,嘆氣道:「哎。。新的一年,我發誓:我要減肥!!」後來他發了一條微博,買了最新的一期減肥雜誌,去了三次健身房。全劇終。

如果你真的要做一個計劃,你必須穿過那扇門。你可能為那個聰明、有決心的自己沾沾自喜,但這不是阻礙你實行計劃的力量。等到天氣越來越冷,等新鮮勁兒過了,那個懶惰、愚蠢、本能的自己將重新出現,阻礙你的行動。除非你能想辦法把這個乳臭未乾的自己從床上硬拖下來,否則你註定會失敗。


事實上,你已經這樣做過了。比如說,學校就是你不能選擇的一扇門,你必須穿過它,這樣你才能在學業上獲得成功。工作、婚姻、孩子都是同樣的道理。這些門都是不可逆的,不可選擇的,社會正是基於它們。


那麼,你是不是真的想自己創業?試試看辭職;這將激勵你去做。想減肥?報名參加9個月後的國外馬拉松比賽,並且現在就訂好不可退的機票。當然,如果這些聽起來超出你的能力範圍,你也可以參加一項有組織的團隊活動,一旦你退出,其他人會受到影響。當你失去動力時,這種內疚感會讓你繼續前行。


不要馬上到微博上炫耀你的新計劃,這會給你帶來一種短暫的自我膨脹(「快看我!我多厲害!」)但卻無法監督你的行為(沒幾個好友會記得你的承諾,他們也不會殘忍的督促你完成它)。用一切方式讓朋友們參與進來,產生實際的壓力。


最重要的是,不要錯誤的認為單憑空想能夠實現目標。幾乎所有人都會無法完成新年計劃,這多麼令人吃驚啊,就像「阿瓦達索命」不能殺人一樣。光說不做不會產生奇蹟,試著穿過那扇門吧。


科普|去年的計劃沒完成,你八成是得了這三種病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節剛過,每個人都在迎接新的一年,準備新的一年中賺得盆滿缽滿。一年之計在於春啊。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勾引著大哥能來和她耍一哈。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

你以為下面會出一組雞湯文?

你以為健壯的青年是老司機?帶帶你?

NO!

春天有著小夥子一樣的胳膊和腰腳,準備在你開年吹牛逼的時候狠狠地給你一耳光!

去年掙了幾個破錢!敢來你春爺爺的地盤上撒野!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兩個星期前在春節的飯桌上,回想一下,面對你的爹媽親戚,同學朋友,暗戀的多年的女同學,你酒過三巡以後打的包票,發的毒誓,以及那些天你吹過的牛逼。

這種套路的牛逼一般分兩部分:回首過去和展望未來

回首過去,經濟滑坡,艱難困苦。

展望未來,優質項目,一夜暴富!

你這麼會吹牛逼,你咋不上天呢!

其實我知道,一多半的人是根本沒有完成自己去年的計劃的。另一半人呢?他們就完成了嗎?

他們他么的根本連計劃都沒有!

下面我主要說有計劃卻沒完成的這一幫人,為啥計劃沒完成呢?

我知道,其實並不怪你,可能是因為你得了這麼幾種病:(以下是科普文章,建議做好筆記)

一、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卧槽好可怕!有沒有?

心理學家Ferrari概括過拖延症的四個特徵:

1. 延遲的行為特點

2. 導致不良的後果

3. 此任務對於拖延者來說是重要的

4. 會導致情緒上的不適

多數表現為以下情況:

離交工日期還差一個星期,這次的方案我一定把它做得很漂亮!當上CEO、贏取白富美就靠這一把了!開心!先約朋友出來喝喝酒唱唱歌吧!

離交工日期還差五天,日劇的新番是不是出了,先追一下再說!

離交工日期還差三天,聽說小李子新出了一部《荒野獵人》,我下載看看先。

離交工日期還差兩天,後天就交工了啊,我先準備一下,看看相關材料,充充電,啊,好累,睡覺吧,我已經很努力了喂。

一覺醒來,明天就交工了?這一周過得好快哦,我先去吃點東西吧。咦?前女友發了個朋友圈?評論一把!卧槽!微博這個段子手好好笑,轉發。。。。。

離交工日期還差三個小時,啊,開始干吧!先發個自拍:加班到深夜,好累哦。為什麼這麼多事都交給我一個人干,不公平啊!

離交工日期還差十五分鐘,喂?李總,不好意思,可能要晚一點點了,明天下午發給你行不?

你特么明天來我辦公室辦辭職吧!

在導致拖延的原因方面,我給你們找出了三點原因(借口):

1. 為了追求完美而拖延

2. 擔心遭遇失敗

3. 對於任務布置的不滿

以後如果你有什麼事情沒能及時完成的話,請按照下面這一段標準台詞進行反駁:

我是想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完美的,所以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籌備,希望能夠考慮到每一個細節,這樣一來,我們這次方案失敗的可能性就被降到了最低。因為這次方案至關重要,因此我們絕不允許失敗,如果草草了事,失敗的責任由誰來承擔?同時,這本來並不符合我的特長和優勢,要不是為公司著想,分擔其他同事的壓力,我是不會答應接手的。在沒人手、沒優勢的情況下,難道就不能多給我一點點時間嗎?

二、懶癌

所謂懶癌,指的就是懶到了極致。在醫學上,被稱為代謝綜合症,究竟啥是代謝綜合征,我寫在文章的後面,要是你懶得看,那就當我沒說。

懶癌 - 分期病理表現

1.
懶癌初期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們不想做的,也是我們不想面對和逃避的,你純粹就是因為懶得去做,所以放縱自己。好在你只是處在初期階段,好好控制一下,還是有得救的。但是需要你變得勤快。

什麼?勤快!?

醫生你還是直接把我送進火葬場吧。

2.
懶癌中期

作為一名懶癌中期的人,你已經錯過了治療懶惰的最佳時期,要是再不控制,就會轉為懶癌晚期。懶癌中期的你,對於一些事情也看得開了,還可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也就這樣了,儘管有一線機會可能讓你徹底轉變,可是你還真的是懶得去改變。

明明只要努力一下,你的工作、事業可能就會有轉機,但是你懶得去努力打拚……漸漸地,懶癌的細胞就擴散至全身了。

3.
懶癌晚期

懶癌晚期的人,大概就是那種「不要和我比懶,我都懶得和你比」的類型的人。這種破罐子破摔的節奏,覺得自己好死不如賴活著。就算有人批評你懶斷了筋,你可能都懶得理他。

那種為了減少上廁所,所以連水都不喝的人,就是你了。果然會印證那句「如果有一天你會死,你一定是懶死的」。

懶癌的病因

懶癌真的是性格和習慣造成的嗎?

並不是!

2014年2月,中國和蘇格蘭的科學家取得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個在腦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基因發生突變有可能導致「懶癌」。 科學家把正常老鼠和名為SLC35D3的基因發生突變的老鼠加以比較,發現這一基因產生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人腦多巴胺系統中發揮一個關鍵的信號作用,從而影響對身體活動的調節。研究人員不僅用老鼠進行了實驗,還在400名中國超重患者中進行了代謝綜合征篩查,發現其中兩人存在這種基因突變。

研究人員表示,今後有可能研發出藥物來促動那些「懶癌晚期患者」。

看來崔永元說的對啊!轉基因食品真的是特么不能再吃了!

下次你實在想不出什麼請假理由的時候,你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的代謝綜合症發作了!

三、妄想症

妄想症又稱妄想性障礙,是一種精神病學診斷,抱有一個或多個「非怪誕性」的妄想,同時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癥狀。患者沒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也沒有明顯的幻視產生。妄想性失調者通常官能健全,且不會由此引發奇異怪誕的行為。

在常見的妄想症患者中,病發行為多數表現為神情亢奮、言語激憤。

用人話說就是:吹牛逼。

牛逼吹得太大,你說咋實現呢?

在妄想症里有一種叫做誇大妄想症,患者誇大自己的財富、地位、能力、權利等。可見於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發作、精神分裂症和腦器質性精神障礙,例如麻痹性痴呆

看見沒?喜歡吹牛逼是病!精神病啊!還有可能引起麻痹性痴呆!

誰沒吹過牛逼啊?!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一方面,這是為了顯示自我、增加自信、彌補心理落差,以屌絲的身份分分鐘逆襲。比如通過誇大自己的能力、身份,獲得他人尊重,什麼畢業於哈佛麻理,投資過百度阿里,人生充滿了光環啊。另一方面,適當的「吹牛」能降低恐懼和焦慮,本來就怕喝酒,牛逼一吹,好了!一下整了半斤。

但是,還有一部分人似乎不知疲倦,天天吹牛逼。什麼事情都能吹得天花亂墜,甚至覺得自己神通廣大,具有某種特殊能力。這樣 「吹牛上癮」的人,則要警惕了!可能是心理疾病作怪。比如躁狂症或精神分裂症早期。

牛逼吹的再好,天天吹也是會招人煩的。因此,愛吹牛的人要學會審視自己、認清自我能力,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還有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吹牛逼吹得過於離譜,簡直分分鐘上天的節奏。那麼就要警惕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妄想會讓人變得亢奮、不知疲倦、自我評價過高。這種不正常很容易識別,如果吹噓得很離譜或完全不符邏輯,就該去精神心理科檢查與診斷,去找老中醫,專治吹牛逼。


之前比較簡單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現在想系統性認真答一答。

以下是正文:

既然人人多多少少都有點拖延,那麼這個症該如何治?

拖延症老不好?多半是廢了?

可能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做一件事情明明只需要一個小時,卻花了很多時間在拖延。明明有十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要完成,但是越重要越拖延。而且越明白自己在拖延,越會陷入無盡的拖延。一邊是想成為理想中在多個領域中有所成就的斜杠青年,另一方面則是重度拖延,無法把計劃轉化為執行力現實中的自己。糟糕的執行力讓理想被現實蛀空,拖延則讓你更好的發展機會失之交臂。

為什麼會拖延?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貪圖享樂的猴子

對於很多拖延症重度患者來說,現實世界的壓力無處可躲。幸虧有那麼一個小盒子可以短暫藏身:這個任務好難,打開手機刷一下朋友圈;刷一下微博看看最近又有什麼明星鬧緋聞;看看群裡面大家現在在討論什麼有意思的話題......一個又一個小時過去了,任務進度條還是零。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貪圖享樂的猴子,尋求當下的享樂和刺激,是拖延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畏難情緒

如果一件事情很輕易就可以完成,不費吹灰之力,只要它在必做的事項清單內,那麼也就不會被拖著很久不做了。讓很多人犯拖延症的,往往是那些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每個人都害怕失敗,這種恐懼支配了我們,讓我們寧願拒絕開始也不願承擔後果。

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所謂的道理我都懂,但就是缺乏執行力。但其實可以仔細想一想,做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不會拖延的,一般拖著不想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不想做的事情,缺乏足夠的動力是大部分事情被拖著沒有完成的主要原因。

Deadline失去魔力

deadline的魔力是讓人能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提高一個人的注意力和效率,在短時間內十分專註地完成一些事情。每當這股魔力開啟時,腎上腺素飆升,身體里的每顆細胞都開始高效運轉。然而拖延症不斷挑戰著我們的deadline意識,挑戰我們的底線。當deadline嚴重撞車,拖延症大規模爆發的時候,再緊急的deadline也沒有辦法打敗這來勢洶洶的拖延。

如何克服拖延?

設定合理的期待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認識自我並接受自我是每個人畢生的功課。很多人患有晚睡強迫症,不願結束一天是因為在潛意識裡認為今天還未真正開始,既然是未完成,為什麼要結束?然而熬夜繼而影響睡眠,睡眠不足則導致白天精力渙散,注意力無法集中,狀態不佳則無法正確開啟任務滿滿的的一天,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理想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有差距,這是大部分人落差感和焦慮感的來源。給自己設立過高的目標的同時意味著這個目標根本不可能被完成。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值,接受那些不完美。凡事不必追求盡善盡美,少點自我否定,如此,在每件事情開始前,就會少些阻力。

持續的正面反饋

成就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也是很多人堅持的動力來源。越挫越勇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是越挫越慫。而那些因為堅持或不拖延而完成的小事會對你產生意想不到的正面反饋。不斷去突破,不斷解鎖人生的小成就,這些正面反饋不斷襲來,你會發現做事會越來越有積極性,拖延的次數會越來越少,自己也越來越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形成習慣,減少意志力損耗

優秀是一種習慣,而習慣能打敗拖延。克服拖延需要一定的意志損耗,而習慣的養成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這種損耗。很多高效人士其實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拖延症,但是和普通人不一樣,他們擁有專註的習慣。對他們來說,進入一種專註的狀態很容易,所以在開始一項任務時並不會有太多意志上的困難。而對普通人來說,要從一種閑散的狀態進入高度集中的狀態很難,需要打敗身上的各種惰性,正是這種意志力損耗讓拖延有機可乘。

抵擋誘惑,延遲當下的滿足感

上世紀 60 年代末,斯坦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博士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中,幼兒園的孩子們會單獨呆在一個房間里,面前放了一個棉花糖。實驗的內容是,孩子可以決定立刻吃掉面前的一份棉花糖,或者選擇等待 15 分鐘,實驗者就會回到房間給他雙倍的棉花糖。

能為面前的誘惑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在今後的發展上有著更好的表現,而不能抵擋當下誘惑的孩子則相反。

當你受到誘惑要做與長期利益相悖的事時,請想像一下,這個選擇就意味著,你為了即時的滿足感放棄了更好的長期獎勵。想像你已經得到了長期的獎勵。想像未來的你正在享受自控的成果。然後捫心自問,你願意放棄它,來換取正在有活力的短暫快感么? ——《自控力》

現實社會中的誘惑太多,太多人追求享受當下。我們總是為了尋求刺激而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一味的享樂也就意味著透支當下。時間花在哪裡是可以看得出來的,為了不讓未來的自己感到愧疚,管住內心那個貪圖享樂的猴子,逐步自律很有必要。(關於自律,可以看前面寫的最強的自律才有最豐沛的自由 )

用專註打敗拖延

這是一個信息過剩但思想緊缺的時代,這個世界從不缺少聰明人,稀缺的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擲的專註力。而專註力和持續力都是可以靠後天習得的,極度聰明的只是少數人。

如果你是一個重度拖延症和注意力渙散癌,在你想靜下心來想清楚一些問題和尋找解決方案時,可以考慮使用思維導圖軟體XMind ZEN。XMind ZEN的ZEN模式,可以讓你能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抵抗外界一切的干擾和噪音,專註於捕捉靈感,把腦袋中的奇思妙想具象化。

一旦進入 ZEN 模式,軟體會隱藏頁面內多餘的元素,畫面乾淨,功能精簡到極致。幫你全神貫注地繪製每一個主題,專註於捕捉自己的想法,心無旁騖地完成工作。

制定真正可執行的計劃,Getting Things DONE

大而空的計劃意味著這個計劃沒有具體可行的操作性。每件大事都是由無數重要的小事組成,要真正落到執行端,則需要對任務進行具體步驟的拆解,細化到可執行可操作的小事上。專心做重要的小事,是實現大目標的前提。

如何才叫一個可執行的計劃?提高個人能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英文寫作水平等等這些都不叫計劃,這些叫長期目標。可執行的計劃需要細化到每周每天甚至每個時間段需要做什麼

舉個小例子:一個具有提高自身中英文文案水平需求的初級互聯網運營小白應該如何制定一個具體可行的周計劃?

下圖是一個比較糙,但十分有彈性的每周計劃。

(每周計劃:用XMindZEN模板製作)

每天早晚有單程50分鐘左右的通勤時間,所以TA利用好碎片時間瀏覽資訊和安排、總結一天的工作。一到公司,就可以把今天需完成的具體工作事項填入表格,開始一天高效率的工作,到下班時對一天進行總結,並將實際完成的事項呈現在表格中(並不是所有的任務都可以預見,很多臨時性的工作可以做完後再加入表格,做到充分的彈性。)

值得借鑒的是TA總是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去做某件事情,所以時間的效率很高。而且每天晚上也有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來進行鍛煉和學習(學習內容根據實際情況量身定製)。堅持讓TA可以每天堅持學習英語,自律更讓TA每天可以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才是頂級的自律。

將長期目標進行事項拆解,制定出真正可執行的計劃,落實每一件重要的小事,真正Getting Things DONE。

世上最遺憾的事情不是「不能夠」而是我「本可以」。祝各位戰拖勝利,共勉。

最後,一圖復盤全文:

(如何有效克服拖延症:用XMind ZEN製作)


P.S. XMind ZEN 正公測中, 可免費下載使用,下載地址:XMind ZEN


「完成比完美重要。」

不斷在心裡重複這句話,減少期待和計劃。看足球賽的時候,精彩的不在首發陣容和既定打法,而在於隨著環境與事態做調整。

執行力和判斷力非常重要,每一個領導者,他的任務就像一名船長,似乎無所事事的坐在船上,只做一件事:看方向。而一開始提供路線的那個人,通常只是個副手而已。


滴水不漏的計劃往往會漏得一滴不剩


本科時一個室友,平時每次上課都坐第一排,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不漏下老師講過的每一個知識點。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其他室友夜裡加班背書,他胸有成竹地早早躺下休息,第二天躊躇滿志地走進考場。

結果,他的分數是我們宿舍四個人中最低的,而且每一門課都是最低。到了第二學期,那哥們一氣之下不再聽課,不再做筆記,不再坐第一排,跟我們一樣考前背重點而已,然後輕鬆考了我們宿舍的最高分。

我也嘗試過不疾不徐的學習節奏——考完不懈怠,考前不突擊——幾乎所有的理論都說這會比「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更好。遺憾的是,事實無數次擊垮了這個謊言。事實證明,很多時候「臨時抱佛腳」比「平時多用功」效率簡直高到天上去了。

慢慢我發現,當我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再做,總會效率百倍。而如果儘早著手準備,總會像蝸牛爬行一樣緩慢。而且,即便是從結果上看,在最後一刻才動手,做出來的東西未必比一開始就動手的東西差,很多時候反而更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從小家長老師說的「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不是勸誡而是箴言嗎?聽起來很荒唐嗎?但事實如此,因為我們受了「拖延症」這個詞的騙。

在「拖延症」這個詞出現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拖延症」。當我第一次看到「拖延症」這個概念的時候,頓時有一種強烈的中槍感——我和「拖延症」里描述的一模一樣。那種感覺很真切,就如范偉被趙本山叫到「沒事走兩圈」,依口令而行之後,就真的感覺到自己的腿腳不利索了。

?後來我發現,其實我根本就沒有什麼「拖延症」。雖然每次我都是到覺得自己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的時候才動手,但我每次都恰巧卡著時間點完成了。

沒錯,那個「再不動手就來不及」的時間點是真實存在的。你怎樣才能找到它呢,只有藉助於「看不見的手」的力量。這個「看不見的手」,在經濟學裡是「市場」,在時間管理學上就是「拖延」。只要你對自己有著清醒的了解,你就必然能牢牢地感受到這個時間點,然後提刀上馬,然後手起刀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問題斬於馬下——斬完其酒尚溫。

如果你不是在最後一刻才動手,你就永遠體會不到在火車駛出前一秒跳進車中的快感。如果你每一次都這麼精準地在火車開動前一秒跳上去,你對自身的理解、對問題的理解、對時間的理解、對節奏的理解,會儼然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

看看龐統同學吧:堆了一個多月的公文案牘沒有處理,每天喝酒睡覺,然後張飛來找事了。龐統上堂升階,一個上午處理完畢,中間連廁所都不用上。這是何等瀟洒自信。這種瀟洒自信源於他對自己對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根本無需懼怕「拖延」。

為什麼你會懼怕「拖延」呢,為什麼你擔憂在最後一刻前完不成工作呢?因為你對你的工作效率、對你所面臨的問題缺乏足夠的理解,因而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於是,你徘徊在「做」還是「不做」之間,徘徊在「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之間,游移不定,畏懼躊躇。明明覺得等等再做也不晚,又擔心萬一等等再做完不成怎麼辦。其實,真正讓你陷入焦慮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這種擔憂的情緒。你現在即使不做,也無法瀟洒地把它拋在腦後。

?假如一件事確實特別緊急,你根本不會問是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你會毫不猶豫地現在就動手。假如你特別喜歡做一件事,你也不會問是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而是毫不猶豫地現在就動手。你之所以要拖延,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在告訴你:這件事情不是我喜歡的,或者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著急。換言之,這件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是被勉強做的。一件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只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不值得去做,可又不得不勉強自己去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不去拖延它呢?——你的身體已經向你發出拖延的信號了。

不要以為理性和邏輯很可靠。你的理性、你的邏輯都會欺騙你,它們說服你去做並不值得做的事情,並試圖讓你相信那些破事是值得做的。而你的身體、你的直覺會忠實於你。它們知道你喜歡什麼,厭惡什麼。

大律師韋伯斯特一生堅持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幫助他走向了成功,其中的一條就是:能夠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絕對不要去做。


最近也和題主有類似的情況啊,也很糾結,然後就在今晚的一節數學課上忽然想通了!
廢話不多說哈,那就是跟隨你內心的想法,想做什麼就馬上去做吧,不要管什麼計劃,不必計較後果!follower your heart
ps:因為這個想法,第一次認真回答了一個問題,以後有時間再更,學生黨!求支持!


來看一下差距有多遠?

現在的我:

早上每天6:40起床,卻是糾結於多睡幾分鐘就精力充沛的自我安慰。

7點能趕到天橋下面的公交車,自己早起的原因是因為上了車之後有座位能夠再補個覺。

晃晃悠悠,7點半左右能趕到公司就不錯,發現大家還沒有人在門口等著,天真的以為自己比別人早到了一會,自己拿鑰匙開了門就是勤快。

7點50,例行的早會晚了10分鐘,形式也簡化了,大家一如既往的心裡竊喜的想著繼續精簡,最好自己去了不說話,打個小盹回部門上班。

8點開始上班,開始一天自己的工作——電話銷售。明知道客戶的訂單就是從電話裡面來的,明知道不進單自己就沒有飯吃,明知道不進單就會影響著自己的團隊的情緒,明知道不進單項目就難以為繼,甚至被取消。每次開始工作之前都先自我的心裡勸說,雞湯類的說教一桶一桶往腦子裡灌。

上午工作期待著10點的咖啡時間,12的中午休息時間。下午工作期待著3點半的休息時間和5點半後的遊玩時間。再這樣下去的自己離著被辭退不久了,前兩個星期還勸退了自己的組員(無所事事,績效差)。

到回家的時間了,開一個例行的會議,新的項目找不到進展就變成了互相敷衍的夕會,對上描述的天花亂墜,領導聽了備受信心,繼續加大目標;對下或多或少表述項目的難度,大家的積極度越來越低。

6點了,可以回家了,資料放一邊吧,書籍放一邊吧,先玩了再說。

..................................................................................................................................................

我最近一定是腦子有病了,得治療,給自己開了藥方,如果再這樣下去,自己離經叛道,在重複這樣的生活下去,那麼15年底我增長的只是年齡了。

1,每天6點鐘準時起床,6:00-6:30 開始進行冥想訓練,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希望自己現在做還來得及。

2,6:30-7:30 出發前及公交車上看半個小時的英文書籍(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的資料),準備5月份的劍橋商務英語中級考試,把落下4年的英語補回來。

3,7:40-8:00準備班前的工作,將今天要聯繫的客戶,客戶開發資料,筆記本等都備齊。

4,8:00-12:00搶在別人之前就開始工作,4個小時滿滿時間都利用起來,將10點鐘的咖啡抽煙時間去掉。

5,12:00-13:30 將白金時間充分利用,專屬的行業知識學習時間,從相關的網站和論壇中學習知識,並進行整理。每周做一個課題,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時間來做課題,並且每天的午休時間盡量不少於20分鐘。

6,13:30-17:30 繼續有效而充實的工作時間,並進行客戶的記錄,隨時記錄好點子,好建議。

7,17:30-18:30 自我總結自我提升,團隊總結團隊提升!

8,18:30-21:30 不在沉迷於無聊的手機遊戲和泡沫般的電視劇和娛樂新聞上,計劃1周讀兩本書籍,擴充家中的書架和自己的腦袋;客戶資料的整理;英文的學習;課題的研究;經典電影的觀摩;吃飯。

9,21:30-22:00 冥想及休閑娛樂。

10,22:00-次日6:00 充足的睡眠時間。

時間金錢是整個社會中最值錢的,財富能買到很多東西,唯有時間能買到夢想!誰也不知道老天有沒有給我們存下另一個24小時的金錢,充分過好每一天吧。加油,親愛的自己。

15年底的自己一定會感謝這個決定的!

,


1怕失敗,所以制定出所謂的「完美」計劃2怕麻煩,有想要一蹴而就的想法
3對自己不夠狠……
別老想著什麼「完美」,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可以分階段設立小目標,甚至次要目標,而且合理的休息是必須的。
寫得比較亂……推薦你看下《拖延症再見》《拖延症你好》


今天剛好在quora上看到一篇同樣的問題,把鏈接貼過來:Shana Tiang"s answer to I am ambitious, talented, and intelligent, but I lack willpower, discipline, and organisation. I am an impulsive procrastinator of the highest order. What can I do?。
--
大意是:你完成目標的願望真的很強烈嗎?比刷知乎的願望還強烈?比玩網遊的願望還強烈?
雖然你未必願意承認,但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鏈接裡面的答主Shana提供了一個思路,把恐懼當成你實施計劃的動力。

按照目前的狀況發展下去,想想你的人生,到老的時候一事無成,死了的時候都沒人記得你,你的所有的能力,才華,都因為你的拖延而荒廢掉了。到時候你會否掉幾滴悔恨的老淚?

Shana說她6個月之前跟你也是一個慫樣,通過6個月的恐懼驅動,慢慢的開始能將精力集中到目標實現上了。

感興趣的話可以試試看。恐懼是最好的動力。


先鍛煉身體,早睡早起,有拖延症的人基本上都是身體不好,精力很差的人


在上家公司,另外一個組的leader偶然間講到計劃,發表了一個看法:不要訂製註定完不成的計劃

我之前的leader對計劃有以下的看法:
1.你是怎麼制訂計劃的,憑什麼說完成這個任務你要兩天,不是三天,不是一天,要知道,感覺是靠不住的。制定計劃只能是根據自身能力來制訂,而如何了解自身能力,只有通過對自己測量,例如,多次測量自己完成一些事情需要多少時間,以數據為基礎,這樣才能來制訂出靠譜的計劃。
2.計劃一制訂出來就是要更改的。準備隨時調整計劃。

以上是工作上的關於計劃的一些看法,在生活會不同。關於題主的問題,
某的想法:
1. 對自己有個估算,制定出有挑戰的計劃,要挑戰自己,如果太輕鬆的話不好。
2. 在你常用的社交媒體上公布出來你的計劃,發下個小誓言,並彙報自己的完成情況。小誓言局裡:如果完不成,在即將到達公交站的時候目送想要搭乘的公交離開。


不!要!定!完!美!計!劃!
定一個最簡單的計劃,然後完成。


說說看什麼完美計劃?還真沒見過完美的計劃。


推薦閱讀:

突然間不想努力,變得頹廢了怎麼辦?
太過膚淺,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不愛回復別人的信息怎麼辦?
如何讓自己不懶(拖延症)?
多次考試失敗頻臨崩潰怎麼辦,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自己?!

TAG:時間管理 | 高效工作 | 拖延現象 | 高效學習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