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中的基廷老師是否涉嫌濫用教師的影響力?

首先,不可否認,基廷的目的在於使同學們發現自我,點燃火焰。這自然是教育的使命之一。然而,有一處值得注意,他在講詩歌時,略過了所有的現實主義詩篇,只講浪漫主義。在與整個教育體系不搭調的情況下,這樣的先行者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似乎是不可估計的,學生們能否承擔作為一個自我發現者或者說先行者所承擔的風險?基廷老師是否過度的揮發了作為一個教師的影響力?


圖多,屠殺流量,爪機黨小心。

剛看完這部電影。

說實話我對老師這個角色遠不如對其它角色來的喜歡(當然絕不是討厭),因為我覺得他就是個線索人物,故事真正說的應該是尼爾,納克斯,努安達(我最喜歡他了(*′▽『*)),卡麥隆……這些人的故事。

之所以會有題主的問題,明顯主要是因為尼爾的死。那就得先分析尼爾。

先用全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詞鎮樓:

——我超喜歡這句台詞的,居然在各種經典台詞合集里都沒能見到它的身影……

……

尼爾與父親的矛盾早在故事一開頭就出現了,父親要他辭去校刊工作,這類事情明顯也不是第一次。

但是他很快就屈服了,不僅屈服了,而且為了讓父親安心,自嘲式地說了這麼句話。

——你看,他已經被自己困住了。

悲劇早就註定發生,才沒有什麼「等你從醫學院畢業了,能獨立自主了,就一切由你」呢。

他當然可以離家出走,或者忍氣吞聲。

可惜他被囚禁得太久了,困住他的不僅是他父親,也有他自己啊。

他是最嚮往籠子外世界的那個——要重建詩社的不就是他么,讓陶德的文具組合飛的不就是他么——

——他又是被鐐銬鎖得最緊的一個,這非常符合邏輯啊。

看,他和真正在踐行自由精神的努安達的對比。

努安達冒著被退學的風險,在校刊上發了文章。「我們是在這裡鬧著玩還是當真的?如果我們只是聚在這裡讀一堆詩,那有什麼意義?」

組建詩社的尼爾則如是說。

看,他願意扮演一個在探尋自由的角色,但是他給自己劃的界線可清晰啦。

和老師的交談:

(看,老師鼓勵他去溝通的。)

——他被父親困住得太久,所以自己已經不再去掙扎了。他已經想好了所有他父親可能會對他說的話,自顧自地得出結論,溝通是沒有用的——悲劇的是,就他父親的行動來看,這個結論九成也是對的。

所以他所尋找的自由,都是有自我設限的,他最渴望它,又最不敢真的去碰觸它。

最後在舞台上,他對著在牆角的父親念迫克在仲夏夜之夢裡的結束語:

要是我們這輩影子
有拂了諸位的尊意,
就請你們這樣思量,
一切便可得到補償;
這種種幻景的顯現,
不過是夢中的妄念;
這一段無聊的情節,
真同誕夢一樣無力。

倒恰巧與老師吃飯時和另一個教授的針鋒相對呼應:

惟有在夢中,人們才是真正自由的。

——全片里我印象最深的鏡頭。

他沒有絲毫勇氣挑戰,又太過羅曼蒂克,唯有死。

老師的出現只是催生了這個事情的發生而已。

————————————

我認為答案們都搞錯了一點,老師讓他們挑戰的並非世俗,而是容易屈服的自己。前提條件錯了,怎麼討論老師的教學?

老師的教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走路那段,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課。

他確實教學生們去抗爭,但重點從來不是抗爭學校,或者對什麼世俗,而是對自己。

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隸。

我們都有一種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或者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

希望你們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調,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是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你們用不著表演,完全為你自己。

所以納克斯跑去泡妹子,努安達偽造了上帝的來電,而尼爾……尼爾也發現了自己,而他自己剛好和他父親的理念完全不合。

如果老師教的真是「挑戰世俗」(並且成功)的話,那尼爾也許就不會自殺了,他可能試圖溝通,可能會離家出走,可能拿槍指著他爹,可能幹各種事情,反正不是自殺。

但是你能因為他沒教的東西而責怪他么?一個語文老師沒有教數學,一個化學老師不去教體育,這不是很正常的嗎?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他能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已經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了。

難道一個人不該面對自己?這麼基本的事情,他只是說了出來,能被稱為濫用教師權力么?

說破了皇帝沒穿衣服的男孩,應該為皇帝的丟臉而負責任么?

另外,他的教育太成功了,劇里的人無論尊敬船長與否,都被他影響了。

我要說的就是這一位:

他本來就是個天生的好好學生,一開始被強拉入詩社,跟他的「狐朋狗友」們混在一起,就極度地不情不願。中間校長問是誰在校刊上發了那篇東西時,他明顯想站起來,卻沒有這麼做。

最後他竟然能跑到這群人面前,這群他明知道敬愛基頓得要命的人面前,大聲地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了出來,即便被揍也不改口。

——雖然我為此真心討厭他——

但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2012年7月6日14:18:56
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本身是很贊的。
因為這本身就是對電影中所宣揚的價值觀的求異思維。
基廷老師的做法無論對錯,客觀上和一個學生的死亡的結果多少有關聯。這本身就足夠令人思考了。
以前看到一篇英國人寫的討論美國獨立戰爭的文章,說的是和英國本土國民相比,美國人的稅負和權益並沒有真正的「壓迫奴役」,美國的獨立有很多客觀原因,而並不是後來美國人宣傳的一邊倒的「社會進步的必然」。
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探討,能讓人跳出「成王敗寇」的思維定式。

很多東西是「度」的問題,自由過度,變成「性解放」、「嬉皮士」、「垮掉的一代」、也是不可取的。
————————————————————————————————————————
2012年7月6日02:00:00
毫無疑問會被震撼。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突然想起了梵高,割耳朵後的梵高,為了證明自己沒有瘋,拚命地畫。
梵高其實並沒有瘋,他只是體會到了一般人沒有體悟到的生命。
然而梵高確實「瘋了」,因為一般人沒有機會體悟到那樣的生命。

又想起了極限運動。用生命冒險。
這是瘋狂嗎?不是,但接近。

Passion並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靈魂已經被禁錮了的人。
就像基因變異。對一般人而言,基因變異是壞事,令人厭惡,怪胎,但如果完全沒有了基因變異,如今我們可能都還是單細胞生物。

基廷的教師行為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正確或不正確,但就個人而言,我很樂意有機會「站到桌子上重新看一看世界」。

但我不會一直站在上面,因為,畢竟桌子不是用來"站"的。


死亡詩社的對立面就是浪潮


關於獨立思考的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浪潮》的個人想法
《死亡詩社》和《浪潮》是兩部非常經典的電影,因為自己也非常喜歡看電影所以在上大學之前就已經看過了這兩部電影,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將這兩部電影聯繫在一起比較。所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難免有一點意外。可是就在我認真地觀賞完電影《浪潮》以後,回想起《死亡詩社》的觀影感受,發現兩部電影其實講的是一件事。那就是老師對於學生想法的改變與控制。但是由於時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物不同,反映的主題不同,甚至於是電影的導演不同因而我們所看的故事也不盡相同。
《死亡詩社》看起來就像是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的一場革命,雖然革命失敗了但是我們卻依然想要置身於這場革命中去抵制教會學校那種荒誕的死板的教育方法。《浪潮》卻講了一個老師帶領學生所進行的一場試驗,方法和《死亡詩社》中用的方法一樣大部分就是讓同學們參與其中,只不過一個是踢球一個是跺腳,但是結果是相同的那就是學生的想法都被老師所改變,大部分的學生都投身於老師所倡導的「改革大潮」中久久無法自拔,除了個別幾位可以獨立思考的同學外,其餘的學生都變成了沒有想法的「烏合之眾」。而由於電影所反映的主題不同《死亡詩社》中那位會獨立思考的學生就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反派,至少是一個大眾所不喜歡的人物。而《浪潮》中那位獨立思考的同學則是一個將沉浸於「元首」情懷無法自拔的老師拉出來的正面人物。我覺得這就是電影的魅力之處,電影的魅力之處就在於它可以將導演的想法通過背景音樂,無意義鏡頭拍攝,人物台詞的處理以及電影的後期剪切和故事的翻轉來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對於電影的看法以及感受。
《死亡詩社》電影中的老師約翰·基汀被塑造成了一位正面人物,他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基汀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 。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讓他們去追求愛情,說愛情才是人生的意義是詩人所追求的永恆的話題。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這都是這位老師給學生們帶來的一切,可是學生也因此付出了生命這樣慘痛的代價。簡單的看了一下中國比較靠譜的影評網站「豆瓣」對於這部電影的影評。絕大多數是對約翰·基汀這位老師的褒揚,比如說什麼人生若得這樣一位老師怎樣怎樣,教育體制怎樣怎樣,學生被逼的太緊怎樣怎樣。當然剛剛看完這部電影我也是有相同的感受,也覺得基丁老師是一位好老師,他給學生們灌輸的想法是好想法。但是第二次看也就是在上周看完突然心中閃現了一絲不一樣的感覺。會不會真的是那位學生口中的「oh captain, my captain」害死了那位學生。
好吧,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人肯定不會有這麼瘋狂的想法,他們肯定會一致認為是老師給學生們帶來了曙光與希望,因為這於電影導演的敘事手法有很大的關係。首先電影導演把故事安排在了一個環境優美、空氣新鮮就連天空的顏色也和鬼佬眼珠一樣蔚藍的天主教學校中;學生們衣著筆挺,朝氣蓬勃。老師也和學生一樣對於生活充滿著希望;他們一起上著富有浪漫主義的詩歌課。天空中時不時飛過去的大雁彷彿在向世人宣告我們的故事美好而又充滿著正能量(導演彼得-威爾很喜歡也很擅長運用這樣的鏡頭,《楚門的世界》中就有大量此類鏡頭的運用)以及電影最後的老師帶領著學生站在桌子上的一次反殺無疑是給所有人的一碗鮮美的「雞湯」。但是「雞湯」畢竟是「雞湯」,很多人反對「雞湯」也肯定是有他們自己的理由。是的這就是一部導演精心熬制的「雞湯」,只不過包裝上了詩歌,青春,和智慧以及幽默這樣的面紗以後大部分的人願意喝下這碗雞湯而不去想電影中這位老師有沒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對。面對一群家境殷實的學生他的浪漫主義會不會推進不下去這樣的問題,而是去考慮體制和家長的刻板這類問題。從而對於這個故事有著積極而又正面的看法。
老師真的很良苦用心,如果不是將《浪潮》和《死亡詩社》做比較的話我大概永遠也看不出來《死亡詩社》中那種「細思極恐」的不理智以及狂熱。提到電影《浪潮》就不得不提到一本叫做《烏合之眾》的書。我相信這兩部藝術作品肯定會被聯繫到一起。正好有幸在圖書館中拜讀到這本書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作者對於共產主義的諷刺(與本書的主旨沒有關係);二、讓人從個體變為一個群體時他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烏合之眾》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非常非常經典,同時我覺得他也是現在傳銷組織的的理論指導基礎。那麼看完電影《浪潮》就不難看出《浪潮》講的就是《烏合之眾》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原本不相信法西斯的大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漸漸變的狂熱,漸漸變的失去理智排擠自己身邊的非團體的人,漸漸覺得自己團體的優越而對別人不屑一顧。寫到這裡不得不承認或許基丁老師確實將那些孩子洗腦了。
兩部電影都是好電影,看似反映主題不同的電影如果獨立並且仔細的思考的話,兩部電影反映的主題或許可以這樣解讀——最後回到文章的標題如果說從兩部電影中得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都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學期下來觀看了很多的電影,從偉大的藝術家卓別林到希區柯克,從《鳥人》到《藝術家》。今年真的是非常特別的一年,這門電影「名家名作賞析」的校公選課也是我自以為上大學以來所選的最滿意的公選課。謝謝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如此多的電影供我們來賞析與思考。它們中的每一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每一部電影都像是一次人生中的經歷,《兩桿大煙槍》讓我體驗了一次奇妙的充滿著巧合和黑色幽默的故事;《控方證人》讓我知道了原來真相不一定是你看到的那樣,人們總是會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真相;《傻瓜入獄記》讓我彷彿看到了自己所經歷的可笑並且碌碌無為的一生。《無人區》雖然看過很多遍但是再看一遍時還是會感慨中國還是有會拍電影的導演。《熱情似火》讓我感慨美國電影工業的發達之處那麼早就已經拍出了那麼成熟的喜劇電影。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都是這門課所帶給我的一種奇妙的體驗,無論如何謝謝老師費心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精彩並且令人足矣回味很久的的電影。或許這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經典之所以被叫做經典就是因為無論什麼時候那泛黃的膠捲被人翻出來放映都會獲得滿堂的喝彩。 ——一個大學生的期末電影賞析作業。


自由與獨立思考固然沒錯,但Keating鼓勵Neil追求喜愛的戲劇表演確實是誘因——如果沒有Keating,可能就確實如告密的小眼鏡所說,「Neil還坐在教室里學化學想著成為醫生呢」。一個人的愚昧和逆來順受尚不足以導致死亡,但當獨立的思想和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出現後他的生命中便有了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是老師讓他有了渴望,卻在他這個階段沒有實力去追求,雖然老師強調應該量力而為不要惹事,但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怎麼可能會懂那麼多呢?學生是學生,老師是老師,學生想不到的老師應該想到並負起責任,Keating確實有濫用老師影響力的嫌疑,與Neil的死也脫不了干係。


有幾個小細節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一個是撕序言那塊有學生不願意撕,但船長還是讓他撕了;還有一塊是片尾校領導老頭來上課那塊,表明Keating跳過了現實主義詩歌的教學模塊……如果說Keating想要教給學生的是獨立思考,那他刻意的引導所教育出來的究竟算不算自由的思想?他應不應該為學習內容上的不規範教學以及過分理想主義的引導負責?如果在一個強大外部因素影響下一個集體內自由和理想主義成為了大多數,那盲目地採取自由和理想主義、跟隨大多數的做法還算不算Keating想要教給學生的獨立思考?……


其實《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細思極恐,如果和《浪潮》擺在一塊就不難看出兩部電影都表現出了在老師影響下學生的不理智以及狂熱。只不過《浪潮》表現這種有害是明顯的,《死亡詩社》表現這種有害是隱晦的。

……
這還真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啊~
-------------------------------------------

本來只是寫評論的結果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回答……
嘛……順手貼上來吧。


死亡詩社 這部電影 是我在上初中的時候 我的初中班主任 也就是語文老師放給我們看的 看完電影我很驚訝 平時乖張或桀驁的同學中 有大部分淚流滿面 整個教室都是啜泣聲 我是個反應很慢的人 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憶電影才覺得悲傷 一邊走一邊哭 也說不出原因 就是覺得很壓抑 我是個相信感覺的人 我覺得這是個好電影


關於裡面的老師 我看到評論里有很多人在抨擊他 也在抨擊他的教育方式 如果有人覺得中國的教育體系根本容不下一個這樣的老師 那麼 我想說 我的老師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班主任 他就是這樣的人 是我們的captain

絕對不是誇張 像電影里的老師一樣 我的老師同樣認為語文是一門無法量化的科目 他深愛語文 深愛文學 卻也逃不過把意識形態變為標準答案的考試 他也年輕 他懂得自己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想要怎樣的方式 他懂得文人思想 也把詩人墨客歸為俗人 他逃不開 我們也逃不開被量化的語文 他只能盡他所能 教我們先做人再做題 只能在兩個半小時120分的試卷里 挖掘我們的思想潛能

我為什麼說我的老師像電影里的老師 因為他有想法敢實踐 他對剛剛入學還留著小學生模樣的我們說「你們看 我把中國夢讀本放在所有書的最上面 不是說我們要學這本書 也不是說"中國夢"有多偉大有多正確 而是要告訴你們 人一定要有夢想 我這三年只教會你們兩件事情 一是有夢想 二是敢質疑 等你們做到這三年就結束了」 他在講名著導讀《水滸傳》的時候也做出了和電影里的老師一樣的舉動 撕書 他撕掉了書上對於水滸傳的官腔導讀 給我們說 「你們不要受這書上的導讀影響 自己去讀 水滸 只有你自己讀了你才知道它在寫啥 它想說啥 書上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對的 也許編書的人水平還不如你們呢」他沒要求我們撕書 我們自發地把導讀撕下 扔到他身後的垃圾桶里 他說「謝謝你們 相信我」

我們沒上過幾節作文課 初一的作文課 他領我們走出教室 走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閱讀校園 做我們每天都會走的路 卻領略到了不一樣的美 有一次 他上公開課 他講 愛 他給我們放了可口可樂做的廣告 監控探頭下的世界 視頻里的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在世界上各地充滿好意的幫助別人 每一個舉動都是愛的另一種寫法 他說「其實我們都感受著愛 要會愛」

我們也有過吶喊 全班站起 也有站在凳子上桌子上 向走廊的燈咆哮「風 你咆哮吧 咆哮吧 儘力地咆哮吧」釋放出內心被壓抑的情感 也避免了許多人記憶里像念詩一樣念《雷電頌》的經歷

他告訴了我們許多許多 他關上門講政治腐敗 講文革 講毛粉 他告訴我們愛國不等於愛黨 人可以不愛黨但一定要愛國 他讓我們討論畢福劍事件自己卻不做任何評價 他說他有一天突然發現老師這個角色太過高大 以至於可以左右我們的想法 他不做什麼解釋 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看到的 我們想到的就是我們想到的 別人永遠都偷不走你的思想

在初三下學期月考完 他說「你們記得我開學第一天說這三年要教你們什麼嗎」我們記得 一是有夢想二是敢質疑 他說「你們都做到了 以後語文課 自習吧」 又丟下一句「你們再多看看書 讓我再多看看你們」

中考百日誓師 我們的口號不是什麼三年磨劍 誰與爭峰 我們站在凳子上吶喊的是: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也許看到這裡有人會說 你們這樣上課 是考不了好成績的 是應付不了大考的 可是 我要說的是 只要你開了竅 閱讀理解發自內心 你的感悟絕對比答案更好 而我們學校又是全省毋庸置疑的第一 全國的前五 每年為清華北大輸送百餘人才 而我們的老師我們的captain 是我們的校方想方設法從別的學校挖來的全國賽教一等獎 而我們這一屆是締造建校以來的最好中考成績 各項評比均位列全省第一 載入校史

所以只要你足夠熱愛 你的熱愛會融入到每一件和它有關聯的事上 即使關聯度僅有萬分之一

所以我們邁出校門的一刻 我們該意識到 要做什麼 去做棟樑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往世開太平

死亡詩社是個好電影 我的老師是改變我一生的老師


今天剛寫了觀後感,站在教師的角度,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方圓之中的自由

——《死亡詩社》觀後感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擊潰,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梭羅的這段文字純凈而有力,描繪了「瓦爾登湖」這個童話世界。它是死亡詩社創立時的開幕詞,它是詩社會議前的開場白,它也被永遠的留在了自殺學生尼爾的書上。

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詩歌本可以讓我們精神愉悅、靈魂得到共鳴,可當它與死亡有了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這就值得我們深思。基汀老師成為學生的自殺事件的「犧牲品」,他也是全片的焦點。

他是威爾頓學院(又稱地獄學院)的新晉英語教師;他用創新和自由之劍在這個教會學校對抗傳統和紀律;他鼓勵學生稱呼他為「船長」,因為他要帶領學生艱險啟程;他要求學生「把握當下」,讓生命超越凡俗;他慫恿學生撕掉書本「荒唐」序言,站在課桌上以不同的視角思考;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追求自由······這在嚴肅刻板的傳統名校無疑是一股春風,也是60年代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放眼1959年的美國(影片故事發生的背景年代),教育的變革勢在必行,人本主義思潮的熱情日益高漲。但歷史的變革總不全是喜劇,而尼爾和基汀便是悲劇的一個縮影。

在對基汀教學方法與人格魅力一片稱讚聲中,是否有一個聲音,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基汀與尼爾的死是否有關?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基汀崇尚浪漫主義,自行跳過了現實主義模塊的教學,對這個世界不完整的認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自由選擇;他教會了學生追求浪漫與愛,同時也影響了學生去挑戰世俗,私自在校報上發表文章,在公開場合挑釁校長,要求學校招收女生以解決沒有女生的苦楚;他鼓勵學生追求自由,但卻沒有告知這自由的界限,尼爾因無法獲得自由選擇人生的權利而最終選擇放棄生命。當我看到基汀去勸告努安達放棄對抗世俗時說到,吸收生命中所有的精髓,並不代表被骨頭哽死。有大膽挑戰的時候,也有謹慎的時候。聰明人知道該採用哪一種。你被校方開除,對我而言不叫大膽,是愚蠢。因為你會失去一些可貴的機會,比如上我課的機會。我知道他在現實大環境中是無奈且矛盾的,他明確規則,追求自由,但卻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在規則中尋求自由。所以事態演變,尼爾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

勞勃佛洛斯特說過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或許選擇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值得我們嘗試,但老師肩負著巨大的責任,我們也要明確,這條路途中的荊棘與終點。


最近正好無意中又回顧的這部電影,所以來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要聲明,本人覺得自己在高中時代的感受和影片中自殺的Neal十分類似,雖不及Neal的強烈與無法忍受,但比起當時周圍的同學們來說,那種思想上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尤其在沒有基廷這樣的老師的時候,我算是不大不小的一個異類。所以我說後面的話,不是作為一個反對基廷教育理念的人來說,而是以一個贊同者的角度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那麼現在切入正題。我覺得基廷老師並沒有過度的揮發教師的影響力,從本質上來講,他和其他恪守「傳統、榮譽、紀律、卓越」這四大信念的教師是一樣的,這些教師以及基廷都是根據自己內心堅信的信念去兢兢業業的教育他們的學生,他們同樣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在以後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好」,本質的區別只在於:他們恪守的信念不同,對於什麼是學生應該走的路觀點不同,「好」的標準不同。
但我不覺得Neal的死和基廷毫無關係。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教師的基廷明確的知道「當下」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的,自己堅守的「非主流」信念與當時人們普遍認同的信念有著多大的差距。釀成這樣的悲劇,我覺得基廷並沒有充分的教會他的學生:「如何在當下的環境下,追求真正的自己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化解或避免人們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玩過Dota的朋友可能聽過一句話,「站得住的輸出才是好輸出。」
道理類似,基廷絕大部分時間在教育他的學生如何「輸出」,但是很少教他們怎麼「站得住」。
只有在查理要求學校接收女學生而被校長「打板子」之後,才只是告訴了一下查理及大家:
「有大膽挑戰的時候,也有謹慎的時候,聰明人知道該用哪一種......你被校方開除對我來說不是大膽,而是愚蠢......你會喪失一些寶貴的機會,比如上我課的機會......」
所以後來Neal的死與基廷最後被開除,我並不認為都是校方的錯,在我的觀點裡,基廷和校方各佔50%的過錯(而因為基廷當時是「非主流」,所以「主流」的人們肯定會讓他來承擔後果)。
那麼從題主提出的另一個問題來回答,我認為那個年齡段的學生雖然應承受「作為一個自我發現者」的風險(與眾不同肯定是要冒風險的,否則就只能選擇走穩妥的路線),但是前提是他們的老師在他教導「發現自我、追求自我」的方法的同時,一併教給學生你們跟我學做這樣的人會面臨多大的風險,這樣的風險如何規避。而出了事再馬後炮補救,不算盡職盡責。
總結我的觀點:我不認為基廷「過度的揮發了作為一個教師的影響力」,同樣也不認為他堅信的教學理念與使用的教學方法是不恰當的,我認為學生應當承受「作為一個自我發現者」的風險,但我也認為基廷作為一個「有經驗的過來人」,缺少教會他的學生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保全自己(用一種即使當時的人們都可以接受的十分恰當的方式,或者做出某種程度或某些方面的妥協讓步),而能讓他們一直堅持追求所堅信的信念的方法。


Mr K 說,他喜歡教書。

如果,註定有人要承擔這份教書育人的責任,那麼,怎麼忍心,將這些所謂的希望,寄託給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教條主義之人。

————————————————————————————————————————

教師的工作是什麼?教書育人。

高中的時候,高一的老師常常講得一句話,學的怎麼樣不重要,要學會做人。


《死亡詩社》影評

昨天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對比起來,一樣的教師題材電影,但不一樣的老師。面對高中生,基丁老師教學的方式更多的是啟示式的,正如最後大家都不承認尼爾的死是基丁老師造成的一樣,大家通過死亡詩社克服了各自內心的障礙,尼爾自殺的方式雖然極端,但也是反抗的一種方式。查理通過在校報上呼籲接納女學生的方式、拒不簽名寧願被退學的方式從而證明了he stands the side of Nile。最後安德森站到桌子上送別老師時也是克服自身膽小懦弱的障礙,雖然其他學生陸陸續續也站起來,但我認為真正轉變的只有這三個人。


看了本片不得不感慨基丁老師是別人家的老師,本學期有一節必修課,某老師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同學們有的說當導演、有的說當錄音師、有的說當剪輯師,老師便說我們沒有認清現實:我們將來就是當編導的,其他的都不現實。我覺得我老師是跟基丁老師就是相反的兩個人,片中的校長說怎麼可以教高中生要有大膽自由的思維呢?他們會做出瘋狂的事情的。但在我們20歲的年齡,就應該保持傳統、遵守紀律嗎?當一個人年輕時都不瘋狂,思維便永遠固定在那了,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當下中國的教育就應該大刀闊斧的改革,我認為每位老師都應該看這部片子,反省教育的方式到底是什麼。我很慶幸初中高中時老師不忘教我做人的道理,但培養思維的方式我到現在才通過看電影惡補。令我特別深刻的是當有位學生只寫了一句話的詩歌「一直在墊子上的貓」時,老師沒有批評反而是鼓勵,我相信很多老師遇到這種情況也會鼓勵。但這位老師不但鼓勵,還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自己總結為:「simple is OK, but it has to be different.」天天拍片子的我總是怕片子太短,但忽略了只要idea是創新即可的道理。另外一個讓我覺得很深刻的教導就是基丁老師讓大家踏步,最後步伐都統一了起來,大家都鼓起掌來。他反而說:「如何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觀點最重要。」這都是我的老師沒教過我的,起碼沒有通過如此有趣且令人深刻的方式。


什麼是老師的權利呢?
影片的論調講的很清楚,「船長」基汀認為教育的最大意義就是教給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且「船長」基汀始終倡導的是尼克與父母深入的溝通,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
所以錯不在老師,當社會的價值倫理觀只是單一時往往會造就出一批個案化的「尼克」
個人認為需要負責任的是尼克的父母,他們只是塑造出一個現代精英化的孩子,卻未曾考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終究造成一個不可調和的悲劇。

往心理學的角度發展,你認為好別人不一定認為好,父母的自我實現若未完成往往投射到孩子身上,可是父母可曾想到孩子不是他們的延伸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尼奧的死和基丁有關,但是不大,我個人 認為其死是來自於劇情起伏的需要,矛盾衝突到最激烈的時候,必須要有爆發,尼奧的死 算,大家站到桌子上, 算。
濫用影響力種種,我同意化辰他們的意見,兼容 包容 是對的,基丁也不是單一的,他也講妥協,只是有些理想化。在人生關鍵的時刻 有個人告訴你要 獨立思考 ,多不容易。


答案略水,我還是忍不住,提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真的真的一點都沒看懂電影吧,這種想法和尼爾的父母一樣,都認為老師有極大關係。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一個最終走上絕路的人內心的痛苦絕望也絕不是說碰見一個教給他反抗的老師就會突然增加或減少的。他的世界是漫長無止盡的黑夜,老師充其量就是一團煙火,美則美矣,但是並不足以照亮正整片天空,因為造成他內心世界如此境地的根本在於他的家庭在於他的父親的冷漠愚蠢專制。


美國高中歷史教材把歐洲殖民者描述為探險家,一筆帶過其對美洲原住民的屠戮;中國高中歷史教材里共產黨是抗日主力。這算不算濫用教育的權利?人文社科類學科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個人或某個群體的偏見。理想的情況是,老師和教材客觀的列舉出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出發的觀點,然後由學生獨立判斷給出有理有據的觀點。(遺憾的是目前的教育體系還只能做到批量標準化生產,所以開放性問題需要有一個迎合普世價值觀,符合國家社會利益的答案。)這樣看Keating老師確實給了學生過多的個人觀點,但是否就比照本宣科的老師更濫用權力呢?


只想說一點,關於尼爾。
個人認為,和尼爾對應的是他的「極端現實主義」的父親,而不是Captain.極端的現實主義和極端的浪漫主義的碰撞——一聲槍響。這才撕開思考了的深度,這才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死亡對於一個已經死去的人沒有意義,」更何況是電影里的虛擬人物。尼爾的死去,才讓自由的種子從電影里播撒出來,更深遠的影響著在座的各位。現實的說,尼爾的死對於我們才有意義,「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中,汲取生命中最精華的部分,Carpe diem」


簡而言之,
1.尼爾父親的極端態度責任更多一些。
2.從電影的角度看,尼爾的意義更在於啟發我們的思考。
3.個人認為電影里更值得關注的是怯懦的小夥子的重生,死亡更意味著新生。Oh Captain,My Captain.


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老師教會了大家如何獨立地思考,獨立地,負責任地做出決定,那麼學生也就有能力判斷老師的行為或是做法是否正確,能夠有自己的理解,那麼就無所謂老師如何教授了,因為他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夠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

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有交流才有進步嘛?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Keating 一直想讓學生去找到自己的聲音,找到自己的道路,而非去慫恿學生們做什麼。
他不是那個時代教學生怎麼讀書就業踏上父輩為他們設計好的中產階級康庄大道的老師,而是一個啟發者,一個提示者,一個在年輕人人格形成最重要時期幫助他們去看到成績金錢之外的自由之夢想、獨自之意志、生活之詩意的引路人。
從各種意義上而言,keating的教育是影片中的孩子們一生的財富。
而neil的死從他的性格和家庭因素而言,可以說是必然的,keating只是加速了其發生。


感覺這個問題就想摔跤吧爸爸里阿米爾汗有沒有濫用父親的權力一樣


並不覺得基廷老師濫用教師的影響力。
因為他是教我們去獨立思考,去找到自己。而不是聽著別人說著不好就放棄。比如,他教同學撕書的部分。讓我深思,所謂詩的評判標準是那樣嗎?是存在一個完全正確的標準來評判人們的思想的嗎?我們知道書本上的名人大家的思想,可我們從來沒有去好好在試卷上寫上我們是怎麼想的。
尼爾的死是可惜的,剛剛嘗到一點興趣愛好帶給自己的喜悅,就要放棄。可是他的父母如果能夠好好聽聽他說的話,那他的結局是不是不一樣。安德森也是一樣,他的父母沒有真正關心過他喜歡的,送他的文具盒,他從來都不喜歡,但是他們卻不知道。 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和他們有過真正的交流,他們一定不會這樣。
基廷老師是我喜歡的那中老師,可能他會有些偏袒浪漫主義,因為他跳過了現實主義的部分。但是我喜歡他,因為他鼓勵學生去成為自己。


沒有看過電影,而是老老實實看了這本書。在傳統的學霸學校里,當課程,生活被排的很滿時,基汀老師一反常規,通過活躍新型的方式帶領同學們走近靈魂,感知內心,很值得稱讚。因為我還沒有看完,最後無論是否好壞,責任都不應該基汀老師一人承擔,這是一個社會的責任。感觸很深的一句話:浪漫派是充滿激情的實驗者,要嘗試許多事情後才會穩定下來,如果能穩定的話。


推薦閱讀:

什麼人會看《復仇者聯盟2》啊?
《後會無期》里的胡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那?
《時空戀旅人》給你帶來了什麼感觸?
大家覺得中外哪些電影是文藝片與商業片的完美結合?
為國外電影翻譯中文字幕時,要更注重嚴謹的遵循英文原文,還是可以按照中國的語言習慣做一些修改?

TAG:電影 | 教育 | 死亡詩社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