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做善事可以改變命運,這算不算是種迷信?

之前覺得《了凡四訓》推崇度比較高,就下來看了一下,文字不多,看完之後震動感也不是很大,可現在看的書一直在提到它,上升到了人生的終極哲學這類的高度。
還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沒辦法去證明。


做善事不能改變命運,但可以大大的改善命運!

命運的涵義很廣,富貴貧賤壽夭,學業工作婚姻子息健康等等。大體命運框架已定,主觀能動的作用很大(行善是其中之一),但會局限在框架之內。比如先天木氣受損嚴重導致肝氣不旺眼睛不明,後天注重養肝雖有改善的作用,但也不會有質的飛躍,倒是作死倒很容易,見別人日日笙歌醉生夢死好像沒咋地,自己也跟著學肝就完了。比如先天就內心陰暗陰影重重,如果後天還沒有受到正能量的影響,不多發善心修心養性,那麼後天必會行為乖戾自閉鎖心沒有好福氣,如果有善的引導,多動善念多行善事多愛人多付出,多舍,長此以往自會多得。

做善事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要懷善心、用善法、行善事,其中懷善心是根本出發點,用善法是達成方法,行善事是結果。懷善心不用善法可能會是內心赤誠一片想幫人卻無力幫或幫倒忙,用善法而無善心可能會顯得情商很高但日久見人心,懷善心而行惡事可能是想助人卻助紂為虐。而且善惡並不是簡單單純的東西,有些小善卻是大惡,有些小惡卻是大善。多少貪官污吏罵朱鎔基,但誰叫他們整那麼多豆腐渣工程,也有不少下崗職工罵朱鎔基,下崗畢竟是人生一大悲哀,這個可以理解攤誰頭上都會有意見,這個惡名朱鎔基是擔了,但整個國家此後多年的發展無不得益於他在任時的那些政改,是為大善,不少老百姓的心裡那桿秤自會明了。毛主席已經離開我們三十多年了,但懷念毛主席的聲音一波又一波,全在於毛主席有一顆大善心,有著對中國人民的無私情懷,有著對勞苦大眾的深切關懷和同情,但在同時,毛主席在軍事打天下時有善法,但在治國上卻有善心無善法,總想消滅掉一切貪官污吏讓所有老百姓都當家做主過上平等美好的生活,這就是純粹的理想主義情懷了,大公社文格都是懷善心用錯法而得惡果了。

好處主要有四點:
1 可以收穫一定的今生福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雖說但求善事不求回報,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人之常情,你不一定知道你曾幫助過的人在你不知情的時候都為你做過什麼,你不一定知道你曾傷害過的人背後都對你做過什麼!

2 可以改善心境收穫快樂。主動的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看到別人開心你也會跟著開心起來,但記雪中送炭,勿要錦上添花。 世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做慈善事業,那麼多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做好事,正如佛家所講:善人有善報,這種善報之一就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滿足和愜意!

3 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世界上有大成就者,從來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為了利益他人眾生。
張仲景: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許叔微: 許叔微母親醫治無效而死,在葬了母親之後他非常沉默,在這個時候,他立下兩個誓言(第一,刻苦攻讀醫書,救助天下蒼生;第二,一輩子免費看病不收老百姓的錢,一定要拯救病痛中的人,父母的生命沒法挽救了,但是別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他在《普濟本事方》說(「誓欲以救物為心。予而不求其報。」「顧始終不索酬謝」。這說明徐叔微發的心特別大,他願意為老百姓付出一切,一點不計較個人利益。
張錫純: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一介寒儒,伏處草茅,無所謂建樹也,而其願力固不可沒也。老安友信少懷,孔子之願力也;當令一切眾生皆成佛,如來之願力也。醫雖小道,實濟世活人之一端。 故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而此願力之在錫純,又非僅一身之願力,實乃祖訓斯紹也。
魯迅: 魯迅本也是一片善心想學好醫術救死扶傷, 但見識到國民之麻木不仁後,便發善願通過文字來醫人之心。看魯迅的自序「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4 可以讓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做善事是一種付出,常做善事就會讓人的關注點從物質層面轉移到精神層面和靈魂層面,聽到了內心深處的聲音,就會樹立好人生的燈塔,心不再飄搖不定迷茫困惑。 就可以做到: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向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通過有智慧的做善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命運。前提條件是:

一,這些善行,它可以在今生給我們帶來良好的反饋作用。
二,這些善行帶來的「力量」,比我們今生要承受的苦果更大。
三,做惡行也是同理。大善大惡之行,如果在今生受報,才可能對我們的「命運」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而現實情況是,無論我們選擇行善還是行惡,我們今生的命運,已在出生的那一刻(由前生的業力)設定了程序——大方向是固定的。我們能活動的範圍很有限度,這就是我們自由意志的選擇,而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往往是促成了這程序的發展。

無論現實的命運是否產生了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一直在改變著,所以如果可以選擇,請務必心懷善意,常作善行。如此,即使沒有輪迴,我們在今生都可問心無愧清凈無憎。

真正的掌握命運,並不是改變外在的環境適應我們的意欲,也不盡然是行善積德讓自己有一個好的來生。真正的掌握命運,是通過修行證悟大道,以如如覺性應對世間事,抱一以為天下式,這時候無論命運是好是壞,外在的環境是美是丑,都不會再對證道者的「心」有任何影響,這才是真正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這才叫作,命不改而自改之。


迷而不悟為迷信。

經常有人勸《了凡》,說是與人為善,積德行善改變命運。

所以啊,就有很多人,不斷的說教別人,同時也身體力行,什麼放生啊,做功德啊,然後心理特滿足。

理論上來講,能對命產生影響,畢竟這裡有量變,但是微乎其微。

那如何改變命運呢!

首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來統領,命運既是可變的,也是不可變的,但終究而言是可變的。所謂,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只是運動幅度有差異。

都說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這裡的所謂風水,我所理解是先天風水,即祖墳的權重還是蠻大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講只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德,讀書。

積德,這種事情呢,就是做好事,怎麼做呢,還是發自內心的會比較好,不要勉強自己,心態上,要不求回報,畢竟他人即自己。

讀書,確切來講應該為學習,其實就是要不斷自我提升,自我精進,最重要的是增長智慧。

所以,改變命運要有一個綱領,是什麼呢?就是做一個有能力的平凡人。

做老師那麼就踏踏實實教學,做民工就勤奮搬磚(淚目),做個體戶就好好做生意。本職工作要做好,要有職業素養,敬業精神。

第二點,就是孝敬好父母,當然論心不論跡。父母為天地,為兩尊菩薩,所以出去外求福報,不如在家供養,不要本末倒置。

困了,祝大家元旦快樂!

--------------------------------------------
算是在胡扯么。


※※既然問題中提到「迷信」了,就回答的迷信一點吧。

  《三國志平話》中有一排名:「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這是為決定一個人境況的各種因素力量的大小,進行排序。

  命,無法改變。

  運,能夠改變的可能性,趨近於零。

  風水,只有極少數人具備改變的可能性。順便說一句,在家裡擺個魚缸,換換床的位置,扒個祖墳什麼的,是不管什麼用的,算是智商稅的一種吧。

  普通人能夠做到的,排名最靠前的,就是積陰功了。所謂積陰功,就是做善事。比「知識改變命運」的讀書、各種宗教的供養,以及現在流行的人脈、養生等概念,排名都要靠前。

  至於題目中提到的《了凡四訓》,是佛痞賣瓜、斂財的小讀本。其中,鼓吹把行善當作投資交易,赤裸裸的宣揚只要做好事,就會陞官、延壽。但凡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都會覺得其中的邏輯有問題。《了凡四訓》的受眾,應該是古代農村沒受過高等教育,也沒什麼見識的老太太。袁了凡此人,仕途和學術圈都不怎麼得志,個人推測,《了凡四訓》應該是袁氏托志的產物。

  那麼,為什麼要行善?請大家思考一下,再向下看。

  行善,不是為了換取一個好的結果,而是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1、遵循自己的良知,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例如,出軌是錯誤的,無論什麼理由。

  2、重視因果邏輯,不做自己認為錯誤的事,同時還期盼一個好的結果。例如,出軌的同時,還期望一個好的婚姻。

  3、忽略單一事件,重視長期積累。例如,出一次軌,未必就會被老婆抓住;但經常出軌,則會導致一個質量低下的婚姻狀況。

  最後,附上漢末名將張飛的一首詩《天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張桓侯文集》卷六十《蝶戀花·與月英書》

  【說明】經常收到請求算命的私信,做個說明。在知乎發帖,是個人業餘愛好,沒有從網上受理業務的打算。有知友問怎樣才給算命。目前有特定的業務受理渠道——會員制。我自己不直接認識的人申請會員,需要三名會籍1年以上的會員共同推薦。因此,大多來自於網上的請求,都難以符合條件。暫時不受理渠道外業務,謝謝各位私信知友的抬愛!

       ※我的理想是娶一個溫柔善良的美女,然後過一些頹廢的生活。


重要的內容要先放前面→_→
了凡四訓裡面舉了很多做好事有好報的例子,反面例子一個也沒有,和新聞聯播一個德性。

從科學的角度看,該命題無法被證明,也無法被證偽。所以對於做好事會不會有好報這種問題而言,每個人對它的看法,就他個人而言,都是對的。

因為雖然廣義來說無法證明,但每個人所經歷過,所了解的事件都構成了一個樣本集,不同的人歷事不同,所以結論也千差萬別。但重申一遍,每個人的理解,就其本人而言都是對的,沒什麼好吵的。(我認為這世上大多數人了解世界,靠的不是縝密的邏輯,而是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就這個問題而言,要是非要用邏輯來解決的話,是偏重」無法證明」還是」無法證偽」,各人依舊有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很多人看到某些人的答案不爽,只是因為有些答案沒有數據沒有邏輯,卻信誓旦旦地肯定做好事有好報。至於我的觀點,只能說不清楚做好事會不會有好報,但我們做事總要求個心安。

至於了凡四訓,我說下我對它的看法吧——裡面舉了很多做好事有好報的例子,反面例子一個也沒有,和新聞聯播一個德性。


《了凡四訓》是真的,是對的。多做善事,多集福報是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由壞變好,由舛變順。
善事做多了,人心亦善,一逢因緣,即會漸趨佛道,怎麼不好。況且經上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因此多做善事肯定是好。
雖如此,梁武帝做了那麼多的善事為什麼達摩祖師說他「沒有功德」呢?這是說,雖然做善事好,但不能貪求人間福報。人間福報最高進入天道,但在天道難得再進佛道,天福享盡,恐會又入地獄。這樣反不如在娑婆成就。
因此,做善事行布施,又不能貪求福報,應三輪體空,才是最好。
這樣說,不知妥否,請各位大德指教。


行善方法決定是不是迷信。就放放生,給要飯的施捨幾個零錢啥的就叫行善的話,基本就是迷信。
提高自己的能力用更大的力量改善最近的身邊的人的生活,以及世界。
然後不斷擴大自己改善世界能力的有效輻射區。
這樣行善,毫不迷信。
善報啥的來的比快遞還準時。


求回報的話就是投資了,投資是有風險的!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

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

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

然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柰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時。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與佛合。則業能縛心。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還是忍土苦眾生也。然則我輩有志出離。求生凈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奮然而發也哉。


有求之善終歸不是真善,有求之心終歸難得心安。
命運如同股市,因緣合和而成,未來沒人能知道,未知結果談何改變。求一果自棄萬果,棄一果自得萬果,心安萬果歸一果。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為了使自己擺脫負罪感,或者使自己得到更多安全感。大多數時候善舉能得到反饋,且愉悅身心,這個時候往往能夠獲得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有可能,這也是你所說的好運氣。


以下回答非專業,僅供娛樂,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純屬民科,歡迎批評指正。

從物理學角度分(胡)析(說) 一(八)下(道)。
根據《了凡四訓》立命篇的觀點,善惡均可改變命運。
觀點本身含有宿命論(決定論),即萬事皆有定數(命運是確定的);也有因果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行善能轉好命)。
對此我的看法是:雲谷禪師是個大忽悠。
來看一張圖:

孔先生給袁了凡看了上圖,告訴他:你註定要被拍死。
這是經典物理學的思維:只要給定一個初始條件,就可以推演出任何時刻被研究對象的物理狀態。
假設你是上帝(孔先生),圖中的一切數據都在你的觀測內,譬如牌的大小、間距、倒下的角度、空氣阻力等等,圖中人(袁了凡)的最終命運可以通過對所有關聯數據的計算得到,死與不死具有隨機性,概率均是50%。
經過你的觀測,牌的大小足已把人拍死,間距夠密不會出現無法撲倒下一張牌的情況,牌也不會側向反向倒下,空氣阻力之小可忽略不計……因此,牌倒下這個人必死無疑。也就是說,理論上有50%的隨機性,但其實在第一張牌倒下的時候,結果就已經註定了。
這就是雲谷禪師所說的「你二十年來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數轉動一分一毫,反而被數把你給拘住了。一個人會被數拘住,就是凡夫。」
雲谷禪師的眼界(觀測尺度)顯然是跳出凡夫境界的,與孔先生相當。
根據經典觀,作為上帝,圖中的一切數據都在你的觀測內。量子力學卻告訴我們,上帝無法「全知」,看到的總是三千中一瓢。
打個比方,上帝(孔先生或雲谷禪師)看袁了凡的時候,看到他坐在凳子上,然後上帝去尿尿了,回來看到他還坐在凳子上,於是自動腦補尿尿期間袁了凡一直坐在凳子上。實際上,在上帝不看袁的時候,坐凳子的已經不是袁了。觀測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袁的狀態取決於上帝的觀測手段。選擇只會產生「死」或「生」兩種結果的手段,則觀測結果非死即生;若選擇只會產生「坐著」或「倒地」兩種結果的手段,則觀測結果非坐著即倒地;若不選擇非X即X的手段觀測,則結果不會非X即X。
沒有觀測,就沒有確定態。
這就否定了孔先生宿命論的說法。
再說雲谷禪師的因果律,那我要誅心論一番了。他看上去似乎比孔先生更加「開悟」,本質上,只是拉了個墊背的。
雲谷禪師告訴袁了凡:「雖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
先肯定孔先生的觀測手段(「吉」「凶」):「數一定有」,再否定其局限性:「只有平常人才會被束縛」,提出自己的觀測手段:「善」「惡」,從而誤導讀者進行非黑即白的選擇。最後將善惡與吉凶建立聯繫,得出一個善致吉,惡致凶的「公理」,發動經驗技能:「我朋友/同學/親戚」,卻給不出這一「因果」成立的必然性。當然給不出,因為這僅僅是兩種不同的觀測手段。
所以題主發出「行善改運可證不可證」的疑問,合情合理。以上回答僅用物理學的觀點類比,而沒有給出任何實驗與數據證明,是因為我認同這是個哲學問題,它不屬於科學範疇,也不屬於迷信,無法被證明,也無法被證偽。
Christopher Hitchens說得好:

What can be asserted without evidence can also be dismissed without evidence.

最後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這個問題,因為主觀上我仍想為「行善」行為本身尋找一些論據支持。這個世界還是需要人心向善的。
從生物學角度說,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居動物),行為特徵上具有多種複雜的互助性。社會性動物在群體生活中的存活率遠高於獨居,雖然在集群行動中個體與個體有在一定距離吸引、又在一定距離排斥的規律,但本能上仍傾向與種群建立聯繫。
善事即益於他人或社會的事,是互助性的一種表現,有利於個體間的社會交際,及增強與社會集體的聯繫。某種程度上更利於生存,從而令人產生命運順遂之感。


同學,我知道你是遭受了一些不好的東西,才想起改變命運的。沒事,大家都是同道中人,我理解你,同時我也是過來人。因為不好意思說的不良習慣遭受了苦難,自我感知未來命運不會好的,想努力學習去改命,但又怕命不好再努力也沒用。掙扎糾結之時,接觸到了佛法,震驚的發現,命運原來是可以這樣改變的!

我開始行善積德,現在大三了,也行善積德一段時間了,自我評價吧,不良習慣都改的還好,但還不夠。心胸變得寬廣些,內心更加陽光,能同情幫助他人,不再那麼自私自利,能為他人著想,感受到父母的不易,自覺斷掉遊戲,學習正業,社恐可以說已經沒了,演講能力大幅度提升,敢於積極表現自己了,能專心的做一件事,朋友變得多了,尤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覺得這個真的很難得。同時毅力變得強了些,修行佛法後真的有一些感應,但似乎只是運勢變了些。身體變得健康了些,可能跟我堅持跑步有關,也可能跟我吃素放生有關。
因為現在大三,還沒事業和婚姻,所以還看不出來,但我相信會不差的。

所以,我希望你也能行善積德,因為你的內心真的會變得快樂,會變得溫暖的


知命才能改命。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知道命運的安排又怎麼能說改命呢


我覺得命運本身是一種自適應過程,因果本身是最基本的自然規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殺人償命也是因果,報應的本質是因果關係,不是什麼命運玄學。命運中所說的對父母不孝現世報,解釋起來也很簡單。一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好,會對什麼人好?對所有人都不好自然沒有人對他好,命運自然不順。

而如果一個人經常幫助別人,且不說別人會不會有回報,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件很舒心快樂的事情,自然有益身心,延年益壽。

命運所說的福蔭子孫原因也很簡單,如果一個人一生好事做的多,名聲自然很好,必然別人對他的後代很有好感,也相信好人家的孩子一定也很好,那麼他的子孫在一生中必然比較順利。譬如陳游標一生行善捐款,我絕對不會相信他的兒子會作姦犯科,欺壓良善。如果我有一個機會可以給他的兒子或者其他人,我必然選擇給陳游標的兒子。我相信大部分人也會做和我一樣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福蔭後世。

中國很多所謂的命理,風水,在玄奧表象的背後,其實都有樸素簡單的道理


重要的不是善事帶來的因果 而是你在做這樣事情的時候 首先自己內心的滿足 和你習慣性舉措後他人對你的普遍看法
我今兒中午把飯給了路邊吃飯的奶奶 你猜會不會有帥哥看到然後愛上我了呢


《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行善一直是道、儒、佛三家所倡導的行為。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在勸世人行善、向善的同時,道、儒、佛三家也都提出了一個理念:行善得福。


人們正是相信行善可以得福報,才會有無數人願意去行善,甚至把行善當做事業。如果說做了善事,反而有殺身之禍,甚至殃及後人,還有誰會去行善呢。


但是,行善真的就可以讓自己得到福報,或者讓子孫過的好嗎?


行善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善。善惡是用標準來衡量的,善的標準是什麼,又是由誰來衡量?不同的人立場不同,善惡評判自然不一樣


有些人認為,善惡應該由初衷決定,你的出發點、你的念頭是好的,那你就是在行善。


舉個例子,你是一位富商,鬧饑荒時你將自家糧倉的糧食,拿出來救濟災民,甚至親自施粥贈衣。對你來說,你在幫助災民度過難關,你是在行善。


但是在施粥過程中,災民擁擠,發生了踩踏事件,導致數名路人受傷死亡。對這些死亡或者受傷的路人,你覺得他們會認為你在行善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所有好心辦壞事的人都不用懲罰了。

再舉一個例子,你在餓狼的口下救了一隻梅花鹿,梅花鹿活了下來,狼卻餓死了,你認為自己的行為可以稱得上是行善嗎?真正有權利評判善的,是與施善者發生之間關係的受善者。受善人認為你在幫他,那麼你就是在行善。

這個世界是守恆的,陰陽相生,禍福相倚,你每做一件對一部分人來是好事的事,同時也是在做對另一部分人是壞事的事。誰都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所有人都共贏。


因此,行善得福是解釋不通的,因為你做好事的同時也一定是在做壞事


但是,行善是可以得到福報的,只是這個福並非由行善直接得來,而是由施善人與受善人之間的聯繫來決定


佛家講因果,道家講緣法,因果、緣法指的都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我在前面的一篇關於《了凡四訓》文章中有提到:行善、作惡都會改變命運原本的軌跡,福報只是改變命運軌跡的一種形式。


我們都清楚,命運和運氣的根本在於精氣神(非中醫理論的精氣神),改變命運就是改變精氣神。而行善也正是因為改變了行善人的精氣神,才使得行善人命運改變,得到福報的。


行善人在行善的過程中,會了解到受善人方方面面的情況信息,這些信息增強了行善人對社會的了解。


比如,你在山區做義務支教,山區艱苦環境除了能磨礪心性外,這裡的風土人情,自然心性也會使得你的閱歷經驗更進一層。這就是增強了「精」。


在行善過程中,你還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你幫助他們,他們就會成為你的人脈,在你有困難的時候,來幫助你。這是氣。

最重要的是,在行善中,神得到了增強。


行善人幫助受善人,受善人對行善人思想靈魂上的感激,形成了願力,做的善事越多,得到的願力也就越多。


願力是精神力的一種,得到足夠多的願力,整個人的氣質和能力都會發生翻天的變化,這才是得到福報的根本。並且願力與信仰力一樣,都可以用來造神,可以看前面文章《神是怎樣產生的》。


行善得福是正確的,但是不要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善」,更不要打著行善的旗號,做著讓別人「嗟來之食」的事。


微信公眾號:偷天。了解並掌控自己的命運,有興趣可以關注


不算,命運是你的「業」,業大體上解釋就是人累世做的事情在今生的結果,這是原來的業。但是人活在這一世,所以也在不停地產生新的「業」,可以是好業,也可能是壞業,就是大家說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


如果你不做好事也不做壞事,基本上這輩子就沿著註定好的命運活。但大家都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做善事能改變命運往好的方向發展,同理做壞事也能改變命運那當然往不好的方向發展了。這天道就是這麼公平!根本騙不了天啊。

雖然有的做善事的出發點比較勢力有所圖的但還是要勸大家: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即使多做點小善事也是好的啊。

那啥,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科學的角度想,日常做善事,會慢慢改變自己的潛意識,思維也會慢慢多為其他人著想,這樣日積月累,整個人肯定會由內而外發生變化,氣質和情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華。
這樣,遇到某個問題時,從前的你和經常做善事的你,對待問題的處理方式一定不同,那麼自然會有好事發生啦^_^


行善積德人生樂事


推薦閱讀:

是不是閱歷不夠的時候打坐參禪就是白搭?
賭徒心理和冒險精神如何分別理解?
本人在家修行,無緣遇見法師當面討教,為什麼每個咒語的描述都是特別或最殊勝的,這些描述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道士在修行什麼?
修煉內丹術有哪些講究?是否有、有哪些劫難?

TAG:國學 | 命運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