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卡羅爾》?


《卡羅爾》:金色是光,棕色是彷徨


好像無論何時以何種面目出現,她永遠都是最好看的。即使全身瘦骨嶙峋,眉釘鼻環,煙熏髮帶,左青龍右白虎,誰還記得她是當年那個龍文身的女孩。

《卡羅爾》里,她襯衫格子裙,普通的毛衣馬甲,兩頰淡粉是少女的腮紅,笑起來像汪洋碧波上粼光一現。她叫特瑞斯,一個每天都在面對惶恐的女孩。

這是一個有關兩個女人相愛的故事,在上個世紀50年代,禮法不容的美國。卡羅爾已近中年,上流社會,有丈夫和女兒,而特瑞斯年紀輕輕,心思單純,是個夢想成為攝影師的小售貨員。

卡羅爾太懂女人了,她愛的就是女人,永遠知道什麼樣子才最美,才能俘獲人心。她的心每一天都在老去的路上,見多了才貌雙全的男人和女人,早就百毒不侵。她知道,什麼世俗命運婚姻契約,誰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誰也別指責誰貪圖一時快樂。

而特瑞斯留短髮,戴波點發卡,身材纖瘦秀麗的樣子,她並不自知的美才是最致命的武器。未經世事的姑娘,初入社會最先要做的就是經受劫難。她的痛苦在於無端愛上了一個女人,比什麼都更強烈。

兩個人在售貨店初見,在我看來對比最鮮明的是發色。卡羅爾一頭金髮閃亮,紅色呢帽別在耳旁,50年代美國麗人的標配。特瑞斯一則頭小女孩的棕發,正過節,胡亂戴著一頂聖誕帽,眼神老是撲閃著安靜不下來。我就在想,她這樣與人說話時拘謹的樣子是不是有點社交恐懼。那一些金色是愛情中的美好,生命中的黃金,不可多得,而棕色則是一些難言的苦,像咖啡一樣艱澀但是欲罷不能。這些棕色和金色,也是卡羅爾與特瑞絲的愛,交叉錯雜,挺混沌的,看不明白。

不管是相處已久的男朋友,還是初見即愛上特瑞斯的報社記者,一個想快點與她結婚,另一個上來就吻。年輕男孩總是猴急,顧不得細嚼慢咽,誰像卡羅爾那麼老道,欲擒故縱而且細水長流。男人不能帶給特瑞斯的,卡羅爾可以讓她輕而易舉地滿足,但說到底還是兩情相悅,正中特瑞斯的下懷。

女人的感情絕難形容,像一根拉不斷的韌帶,綳得再長也保留著最後一點收回的可能。我太喜歡特瑞斯了。並不只是她一往無前,明媚燦爛的愛,更因為她懂得剋制,把暗潮洶湧藏在湖泊底處,一個隱形的海浪滔天。這種女孩總是像極了我們自己,一面加油鼓勁,一面又為她暗暗心疼。

卡羅爾與丈夫離婚在即,為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他拿到妻子同性戀的證據。在50年代,同性戀被看作一種精神疾患,公之於眾就是壓倒性勝利。世俗的背叛,有背後整個時代的支持,你一個追求女人的女人,憑什麼理直氣壯。

特瑞斯也痛苦,她年輕迷茫,衝動又軟弱,正在人生的漩渦中不斷走失,還給愛人帶來災難。她離開很久,只收到一封信,自知是個麻煩於是遠遠躲開。這麼一個卑微柔軟,不哭不鬧的姑娘,她正忍受這一生最無法開解的絕望,每天打起精神正常上班,接受世俗洗禮,實則形聚而神散。

如果要說電影什麼部分最加分,應該是音樂。從預告片開始,不記得什麼時候見過這種用一支八音盒樂曲完美概述電影所有矛盾的預告片。過於寧靜是它的美感,掩藏了狂濤巨浪的內心戲。特瑞斯轉頭,她下巴顫抖,臉蛋憋紅也忍不住淚水的時候,車窗外的夜晚的霓虹燈剛好錯她的眼神而過,偌大一座城市,她解不開自己的謎題了。

另一段是開頭和結尾的交響樂,卡羅爾與特瑞斯的故事從餐廳開始,在眼神凝望中結束,似笑非笑,如夢如幻。那段緩慢音樂,正是50年代才有的典雅和迷幻,屬於靦腆淑女的束腰白衫,屬於優雅紳士的圓帽禮服,屬於夢露與赫本的璀璨星光,都在音樂里收尾。

布蘭切特作為女王自不用說,魯尼·瑪拉自《龍文身的女孩》里暗黑系怪異女孩托生而出,集奧黛麗·赫本和娜塔麗·波特曼的氣質於一身,成了生來閃爍的精靈。見多了說話行事滴水不漏的女人,才會明白特瑞斯的迷惘無助。

要說電影里有多少情節,說了幾件事情,其實都是恍恍惚惚,沒頭沒尾,但愛情本身不就是這樣嗎。要為它畫一幅寫意畫,誰能比得過托德·海因斯。

金色是光,棕色是彷徨。夾在中間的是她們,悲痛狂喜的,也是她們。


《卡羅爾》丨對於 Patricia Highsmith,愛與謀殺是一回事

當 Carol 的丈夫派偵探來妻子的時候,你知道,Patricia Highsmith 的驚悚小說細胞又在跳舞了。

引言


得到影評人一片讚譽的電影《卡羅爾》( Carol, 2015 ) 改編自 Patricia Highsmith 的小說《鹽之代價》( The Price of Salt, 1952 )。Cate Blanchett 與 Rooney Mara 表演精湛,而 Todd Haynes 也越來越嫻熟了。


然而,我總覺得似乎還少了點味道——少了點 Highsmith 的腦袋裡,那些濃烈、尖銳、甚至辛辣的刺激。


或許對於不了解 Highsmith 其人其作品的觀眾,這部電影已經足夠可圈可點,是個平淡隱忍的好故事;或者,換個角度說:如果你對於原著《鹽之代價》的作者 Patricia Highsmith多了解那麼一點點,把 Carol 和 Therese 還原回 Patricia Highsmith 塑造她們時的語境,還原她們被雕刻出來的過程,才更可以理解這種平靜下面的暗潮洶湧。


這篇長文,內容主要采編自 NPR(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的幾次採訪、New Yorker 刊登的 Forbidden Love 和 Patricia Highsmith 的傳記 The Secret Life of Patricia Highsmith

先來說說導演 Todd Haynes。


無論在他的女性電影,或是色彩鮮艷的情節劇中,Haynes 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相信愛意可以誕生在任何不「恰當」的地方。以繁茂的上世紀中期為背景的「流派」,從《天鵝絨金礦》( Velvet Goldmine, 1998)到《遠離天堂》( Far From Heaven, 2002 ),再到《我不在那》( I"m Not There, 2007 )和《幻世浮生》( Mildred Pierce, 2011 ),Haynes 擅長梳理出那些隱藏在情節中的情緒。無一例外,這幾部作品保持著五六十年代的風格,卻又帶著鮮明的 Haynes 烙印。


到了這部《卡羅爾》,導演和編劇保持了原著中的自然、「透氣」。影片中的人們不會用「女同性戀( lesbian )」這個詞,對話也溫文爾雅;兩個女人的床戲場面,昏黃醉人多過色情。按說,導演的切入符合小說的基調:對於兩個女人的情事,既不一本正經,也不暴露直接。

再簡單說 Highsmith 構建的文本。


即便是在女權主義已經在文化語境中挖掘出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今天,我們對於五六十年代的印象依然是父權下的順從家庭。但是那個年代也帶來了一些令人驚喜的小自由。這自由不光是郊區主婦可以再光天化日之下帶走一個售貨女孩售貨女孩,也不僅是兩個相愛的女孩可以裝成普通室友,自由地住在一起(從這點上來說,可比婚前同居的異性戀們自由多啦)。


不僅如此。這種自由來自一種獨特的精神解讀。如 Haynes 所說,是當時對於女同性戀的「無法辨讀」——「兩個女人之間的愛這一無法想像的概念,到底是什麼樣」,她們甚至無法辨識自己在做什麼,要得到什麼,但無法停止——這恰恰是推動 Highsmith 這部小說情節的引擎


另一種「精神自由」要被放在更大的層面上解讀:Highsmith 對人們彼此之間情緒、感情張力的理解。而要感受到這一點,就需要了解多點 Patricia Highsmith 其人,以及她的其他作品——那些驚悚、謀殺、犯罪作品。

「她對愛的看法和她對謀殺的看法是一樣的:兩人之間一種情緒的緊迫,其中一方在其中死去。」

這種「愛情」和「謀殺」的中和,使得她的犯罪小說讀起來波瀾不驚,會讓有些讀者感到「這哪是驚悚小說」。Patricia Highsmith 的「驚悚」是埋在骨子裡的——而不是通過讀者對激烈衝突的生理反應博取喝彩。也是因為這種「中和」,在她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說里,Patricia Highsmith 沒有停止將自己謀殺般的、凶野而陰鬱的風格從字裡行間滲透開來。


舉個 ,當 Therese 第一次到訪 Carol 家時,Carol 給了她一杯熱牛奶,嘗起來就像「骨與血,溫熱的皮肉,無味如白堊粉,而又生動如正在生長的胎兒」

故事正式開始


1948 年 12 月,Patricia Highsmith 是位二十七歲,野心勃勃的作家,帶著有關謀殺的想像,和極大的誘惑女性的才能。她的第一部小說《火車怪客》已經完成,但待其發表,還需幾年時間。


在那個聖誕季,她在曼哈頓布盧明代爾百貨公司的玩具櫃檯後工作,以此幫助負擔精神分析的費用。她想要探尋自己對於即將和未婚夫(小說家 Marc Brandel )結婚所感到的強烈的矛盾心理。Highsmith 畢業於巴納德學院,和當時許多「高端人士」一樣,她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可以被治療的心理缺陷;然而,她的自尊和性慾驅使她拒絕任何治好她自己的企圖。當她的分析師建議她加入一個名為「潛在同性戀的已婚婦女」的群體治療時,Highsmith 在日記中寫到:「或許我可以勾引她們中的一兩個,為了好玩。」


她沒有和 Brandel 結婚,也沒和任何人結婚。

一天,一個穿著貂皮大衣的女人在玩具部閑逛。Highsmith 後來回憶到:「或許我注意到她,是因為她獨自一人,或許因為她的金髮發著光,」和 Alfred Hitchcock 一樣,Highsmith 對金得發白的金髮女人著迷,當她們已婚且富有的時候更是如此。這位顧客一邊掃視著商品,一邊把手套甩在櫃檯上,這使 Highsmith 感到「腦海中一陣古怪與眩暈,幾乎要暈倒,然而同時很興奮地要浮起來。」茫然中,這個女人,E. R. Senn 太太,從 Highsmith 這裡買了個娃娃。


這天晚上,Highsmith 為一部小說寫了八頁的提綱:關於 Therese Belivet,一個羞怯謹慎,獨自在紐約生活的十九歲女孩,與 Carol Aird,一個郊區富人區三十來歲的妻子和母親的愛情故事。Highsmith 這樣形容 Therese 在第一眼撇到 Carol 時的感覺:

「我看見她的距離,於她看見我的距離一樣,而我立即愛上了她。立刻,我很害怕,因為我知道她知道我很害怕,也知道我愛她。儘管在我們之間有七個女孩,我知道,她知道,她會來到我這裡,讓我服務她。」

1952 年,Highsmith 用假名出版了這本小說。小說中的 Therese 有點沉默,極富好奇心,但又像海綿一樣對一切事物給予誠實而警覺的反應。——編劇 Nagy 說,這種性格像極了 Highsmith 本人,或算是她的另一面。Highsmith 很謹慎地不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脫軌,然而她也可能為書中愛的歡欣而感到不適。Highsmith 之前從沒寫過像這樣的書。事實上,她的作品因其招搖的厭世感而聞名。並且,在此後的四十年里,她公開宣稱與這部書——這部她本應有一切理由為之驕傲的書——毫無關係。


Highsmith 是個極簡的作家,她極少從主人公——多數是殺手(例如溫文爾雅的精神變態 Tom Ripley)或即將成為殺手(例如她多部書中的不開心的丈夫)——的角度描寫複雜的思緒。 《鹽之代價》是 Highsmith 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沒有暴力犯罪發生的小說。也是當時唯一一部女主人公沒有一方死去、或以悲慘結局結束的女同性戀小說。


但不變的是,一次又一次,Highsmith 小說里的人物對彼此產生的致命的痴迷。


在《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中,Tom Ripley 對 Dickie Greenleaf ,這個在義大利四處閑逛調情的土豪既渴望又憎恨。Ripley 用船槳打死了 Dickie,並取代了他的身份——這種擁有對方身份的行為可算是終極的情慾的佔有。

在《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0)中,油嘴滑舌的 Charles Anthony Bruno 向他剛剛認識的陌生人提出了一項謀殺起意,然後行動,殺死了男人通姦的老婆,將兩人令人反胃地捆綁在一起。

Walter Stackhouse,《失誤之人》(The Blunderer, 1954)中那個住在郊區的丈夫,企圖殺死自己的妻子,隨後無可逃脫地與那位犯下了如此罪行的男人糾纏在一起。


Highsmith 的驚悚小說總是環繞著一種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這種激情反覆地將人們趨向暴力。有讀者認為這是因為 Highsmith 本人就是「一個可怕的人」。作家 Joan Schenkar 說 Highsmith 「並不友善,極少有禮貌」,她在傳記《才華橫溢的海史密斯小姐》(The Talented Miss Highsmith, 2009)中寫道:「她對愛的看法和她對謀殺的看法是一樣的:兩人之間一種情緒的緊迫,其中一方在其中死去。」

這種對謀殺與愛情的解讀恐怕要源於Patricia 和母親的奇特關係。

她的母親 Mary Coates Highsmith,一個自戀的美人和有些名氣的插畫家,與她唯一的孩子 Patricia 爭風吃醋。因此,Patricia 對母親又愛又恨。而當 Mary 與丈夫離婚又再婚後,Patricia 憎恨她的繼父插足自己與母親之間。二十歲時,Patricia 在日記中寫到:「我會不會愛上了我自己的母親?可能以某種不可思議的方式,我是的。」根據 Highsmith 的傳記,他的母親喜歡告訴別人她當時試圖通過喝松節油流產掉 Patricia。一次,在巴黎探望 Patricia 時,Mary Highsmith 裝作成自己的女兒接受了雜誌的採訪。她說這是個玩笑,但在一封 Patricia 寫給表親的信中,她說:「我認為一個精神病學家會給這件事賦予另外的意義。」


Highsmith 和母親的關係被一位作家形容成是「感應性精神病(folie à deux)」 :他們無法忍受彼此的陪伴,但又無法離開彼此。


顯然,這段關係對 Highsmith 的很多特質都影響深遠:誘惑、調戲女性的愛好,筆下許多人物身上執迷的愛與謀殺構思的結合,以及《鹽之代價》里,那種邪惡的性張力——


Carol 給了 Therese 那杯溫暖的胎兒般的牛奶,陪著她入睡,有種極不協調的母親般的姿態。這個場景,也是小說中最精妙的場景之一,有種怪異的調調。Therese 以宿命般的順從喝下了牛奶,這牛奶彷彿產生了吐真劑的效果:在她向 Carol 講述自己隱秘的孤獨時,她的聲音「突然在一個泡泡里」般升了起來,


當 Therese 坐上 Carol 開往郊外的車時,她的好像車窗外的積雲堆聚在意識邊緣的感覺,對她自己而言是個謎。當 Therese 與 Carol 在討論剛剛路過的城鎮,或是該在哪裡歇腳吃頓早餐的時候,那些避而不談的話題以一種不祥的方式愈變愈重。


這段,Highsmith 筆下的 Therese 像一個童話故事了被施了魔咒的小女孩。她在路途中陷入沉默:「她不想說話。然而卻感到千言萬語哽在喉嚨,或許只有距離,只有千萬公里,才能將它們清除。」

而當兩個女人終於做愛,Highsmith 以一種聖禮般的強烈筆觸從年輕的 Therese 的角度描寫:「她的手臂緊緊環繞著 Carol,她的意識里只有 Carol,再無其他,她意識到 Carol 的手滑過自己的肋骨,Carol 的頭髮掃在自己赤裸的胸上,而她的身體似乎也開始融解,像一圈圈的煙霧不斷上升擴散,飄到了連思緒都無法企及的深處。」

這種描寫與 Highsmith 曾經描寫的與男人發生性關係的圖景可真是大相徑庭。與男人在床上,她寫道,就像「鋼絲絨在臉上,有種在錯誤的地方被強暴之感」。

如果說 Senn 夫人構建了 Carol Aird 的骨架,那麼 Highsmith 與 Virginia Kent Catherwood 的激情之愛則充實了血肉。

Catherwood 出身很好,父親是一家收音機廠的創始人,她則嫁給了一位銀行家。她的婚禮上了當時報紙的社會版。對於這樣的血統而言,Virginia 算是個「法外之徒」。她與 Patricia 在紐約的一場派對上結識。1964 年,兩人成為愛人。那時,Virginia 是費城的女演員,一個富有的離異女人,並且長得頗似凱瑟琳·赫本。


Highsmith 很少有維持得這麼久的戀愛關係。在日記中,Highsmith 狂熱地寫到:

「我的綠與紅的女神,我的翡翠與石榴石,我的青苔與冬青果,我的大海與太陽,我的骨髓與鮮血,我的逗留與出發,親愛的,我愛慕你,我崇拜你,我親吻你,我珍視你,我反抗你不來愛我,我用我的舌尖愛撫你的乳頭。」

丈夫僱傭偵探竊聽妻子與戀人的橋段也來自她和 Catherwood 在一起時的經歷。事實上, Catherwood 的丈夫在與妻子對簿公堂的時候確實拿出錄音帶當做證據,使 Catherwood 失去了對女兒的撫養權——和 Carol 經歷的一樣。基於與母親的關係,Highsmith 極少在小說里寫到小孩,她也完全無法想像母親對孩子的切膚之愛。當她從 Therese 的角度講述 Carol 與女兒的故事的時候,儘管對於 Therese,或者對於 Highsmith 自己而言,Carol 的憂慮是將戀人分開的神秘屏障,但是讀者們可以感到那個更簡單、更切實的原因:失去孩子的痛苦。


「當 Carol 看著那個白金色頭髮、表情嚴肅的、膝蓋上貼著創口貼的小女孩的照片時,Therese 看著 Carol。『這照片照得不太好。』 Carol 說,但她的表情變了,變得很柔軟, 」這是 Highsmith 作品中為數極少的,令人心酸的情景。


兩人分手後再沒有聯繫。1959 年,Virginia Kent Catherwood 上了當地的報紙,她被一個花花公子告上法庭,理由是勾引這位男子的老婆。當地報紙打出大標題:「一個女人搶走了他的妻子」,儘管當時恐怕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內涵。


《鹽之代價》是 Highsmith 靠「詭計」支撐的職業生涯中一次極為特別的坦率表達。1949 年,還在寫這本書的 Highsmith 在日記中寫道,自己很感謝不用將它敗壞成「假的男女關係」。儘管如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Highsmith 極力否認自己寫了這本書,把它稱作是「惡臭」的書。


1990 年,Highsmith 終於同意將這本書以真名再版,並且寫了個後序,對於熱愛這本小說的讀者害羞地表示感謝。

這是一本年輕的小說,帶著希望的小說,而那時的她已經是位尖酸而滿懷仇恨的老太了。

最後的幾年裡,她住在瑞士一個類似堡壘的地方,並於 1995 年在洛迦諾的醫院中死去。最後一位探望她的人是她的會計師。


在 Highsmith 寫完《鹽之代價》初稿的那天,她決定去找 Senn 太太。她從銷售小票上記住了她的地址——新澤西,里奇烏,莫里路 315 號。出門前她喝了兩杯黑麥酒壯膽。到了 Senn 家周圍,Highsmith 感到自己顯眼極了,但如她在日記中寫的那樣,她徘徊著直至她看到「一輛淡青色的車,由一個帶著墨鏡的金髮女人開著,獨自一人,我想她穿著淡藍色或青澀的裙子,帶著段手套」。她可能確實尋找到了,也可能沒有。


這種矛盾和慾望形成了《鹽之代價》,也形成了書中的留白。Carol 究竟能否平復失去女兒監護權的心情?這兩個女人能不能好好地過完餘生?Highsmith 繞過了這些疑慮。小說的最後一幕如同一曲傷感的戀歌:Therese 在餐廳找到 Carol,而 Carol 正在和友人吃飯。就好像重新遇見了一次 Carol,然而仍然只有 Carol。

「會是 Carol,在一千個城市裡,一千幢房屋前,在她們可以相伴的外國土地上,在天堂或是在地獄裡。」

廣告時間:

http://weixin.qq.com/r/lEXp8SPEaH4XrWeS9xC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你關注我們的公共號:盜火賊(fire_stealer)。大致上,是關於電影、藝術和閱讀的碎念。

知乎專欄:盜火賊 http://zhuanlan.zhihu.com/firestealer


《卡羅爾》——如果你也曾深愛過


她,懷揣夢想獨自一人來自紐約,卻只能在百貨大廈做售貨員來維持生活,聖誕節帶著傻裡傻氣的紅帽子,遭受著中年經理的無端白眼,對自己未來的路一無所知。她,叫Therese。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無法忘掉你容顏」


她,擁有著足以渺視一切女性的絕美容貌,精緻妝容,身著華貴皮毛,舉手投足之間無不散發著中產階級的優雅氣質。她,叫Carol。


Carol來到Therese所在的百貨商店為自己的女兒挑選禮物,就這樣,她們相遇、她們相知、她們相愛。

只可惜,她們所處的年代是1950年代,是那個同性戀被當作心理疾病,被當作社會異端徒的年代。更何況,Carol是一個有家室的人,即便她能夠不顧那控制欲極強的酗酒丈夫,但讓她餘生再也見不到自己可愛的女兒,她做不到。

兩人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會以悲劇收場。


這就是電影《卡羅爾》,改編自小說《鹽的代價》,Todd Haynes執導(《遠離天堂》,《天鵝絨金礦》),Cate Blanchett,Rooney Mara主演。本片於今年五月在戛納電影節首映,口碑爆棚,場刊得分名列第一,Rooney Mara也憑藉完美的表演斬獲了戛納最佳女主角。Metacritic更是給出了驚人的95分,要知道Metacritic一向打分苛刻,70分已經算是不錯的分數。


正因為如此恐怖的口碑,我對這部電影抱有極高的期待,在英國上映的第一天我就去影院觀看了本片。而本片的觀感甚至超出了我的期待,可以說本片帶給我的感動與震撼,是2015年到現在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企及的,如無意外,這就是我的年度最佳。


那麼《卡羅爾》到底好在哪裡呢?到底該怎麼形容這部電影呢?走出影院之後我腦海里一直在縈繞著這兩個問題,揮之不去。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答案,我想用我所知的一切華麗的辭藻去誇讚這部電影,只可惜它完美的讓我詞窮。


【下文有劇透】

整部電影就像是涓涓細流,所有的感情,一幀幀的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讓每一個人為之深深著迷。著迷的是兩人的愛情,是精緻的畫面,更是那一種關於愛的氛圍,這種氛圍無法言表,它像是來自於膠片的質感,但又不是;它也像是來自復古的配樂,但也不是。它來自於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已經深深陷入,難以抽離,只能在腦海中反覆播放那些電影中的場景。


有人說,愛情是公平的,但其實卻不然。在每一段戀愛中,兩人之中一定會有一人佔有相互關係的主導權。而在Carol和Therese的關係中,Carol就像一隻久經情場的大灰狼,而Therese就是那隻任其擺布的小白兔。從兩人初識的那一刻,Carol就用自己不動聲色的調情技巧,一步步將Therese引誘進自己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而Therese毫無招架之力。從兩人的第一次單獨見面,再到之後的家中約會,直到旅行途中的雲雨之歡,Therese對Carol除了順從,什麼也做不了。


Therese身邊不缺少追求男性,但無一例外都是涉世未深的毛頭小子,不是第一次單獨相處就強吻,就是一上來就要求結婚,可憐的Therese只能逃離。所以Carol的出現對她來說就像是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Carol成熟、冷靜、剋制,擁有著一切完美伴侶的特質,於是她誠惶誠恐,對Carol所提供的一切都接受。聖誕節,Carol邀請Therese住到她的家中,但她的丈夫卻不請自來。當夫婦倆在車道上大聲爭吵時,Therese將手伸向了留聲機。她將音量調大,蓋過了爭吵的聲音。隨後這次約會掃興收場,Therese也坐著火車回到家中,在火車上,Therese五官一縮,默默地哭了出來,這段情緒的爆發實在是讓每一個觀眾都為之心疼。

本片的情感十分克制,沒有在一起時的山盟海誓,沒有被迫分離時的撕心裂肺,有的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簡單的話語。影片進行到後半段,兩人在滑鐵盧終於互訴衷腸,Carol站在Therese身後默默地解開了自己的浴袍,沒有多餘的動作,便低頭深吻了Therese ,感情如同溪流,自然而然傾瀉而出。而對應這個詛咒之名,兩人的感情也在這個地方遭遇了滑鐵盧,私家偵探的介入使得事情敗露,誠惶誠恐的Carol沒有選擇,只能拋下Therese回到紐約解決女兒撫養權的問題。Therese彷彿被抽走了脊梁骨,前一天晚上還激情擁吻的伴侶,早上醒來就只留下了一封「不要再聯繫」的信函。她狼狽不堪、失魂落魄、素麵朝天、眼神空洞。只能對著已經被掛掉的電話,說一句「I Miss you」。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大加稱讚一下Rooney Mara的演技,將Therese這個小女生不論是面對愛情的惶恐、不安、羞澀、小鹿亂撞,還是關係破碎之後的痛楚、無助,都演繹的完美至極。你完全無法將《卡羅爾》中Therese和幾年前《龍紋身的女孩》中的龍女聯繫在一起。這都讓這個戛納影后贏得的毫無爭議。可惜的是,《卡羅爾》在申報奧斯卡的時候將女主角界定為了Kate Blanchett,Rooney Mara只能作為女配角參加評獎。無緣最佳女主角的競爭,這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吧。


電影對於主觀鏡頭的運用十分精妙,而這種主觀鏡頭無一例外全部運用到了Therese的身上。片中一段,兩人在車中交談甚歡,突然鏡頭拉近,變成了Carol的大特寫,除了Carol的臉,一切畫面都變得模糊起來,就連Carol的聲音也漸漸聽不清,Therese就像一個痴女,視線中只有Carol的面龐,就這樣帶著一絲甜美的笑容,傻傻的看著,只是看著。這段鏡頭的運用可謂恰到好處,完美的將Therese深深為Carol著迷的心緒表現了出來。此外,首尾兩段主觀鏡頭運用的對比,機位的不同,反映了兩人關係截然相反的狀態。

影片精緻的質感也並非完全得益於導演細膩的鏡頭語言和場面調度,其精緻的布景和考究的服裝也功不可沒。布景部門的出色工作配合攝影師的鏡頭使得影片具充滿一種爵士味和詩意,完美的將上世紀50年代的紐約城還原在60年後的銀幕上。而本片的服裝也不僅僅只是精緻好看,顏色、款式的變化也不同程度的表現了兩人社會地位和感情之中的關係,這樣的細節堆積使得影片更加值得推敲,也讓人無法挑出哪怕一個缺點。


本片原作《鹽的代價》出版自1952年,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熱賣脫銷,但其作者一直都是隱姓埋名,直到40年後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才承認自己是本書作者。由此細節便可以看出,同性之愛這個話題在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下是多麼的被妖魔化,這也能側面反映出Carol和Therese的愛情,是需要有多麼大的勇氣。


要說這部電影最棒的部分在哪裡,我只能說它在爆發與剋制當中號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所有的觀眾都屏氣凝神的站在這個平衡點,注視著屏幕,看著銀幕中兩個女人之間的每一個細微眼神,每一個輕微動作,生怕錯過哪怕一幀。Todd Haynes用自己細膩的技巧,串聯起了一個略顯悲傷的愛情故事,讓每一位觀眾都從內心深處被打動,也讓每一位觀眾回想起,自己也曾經這樣愛過一個人。


電影進行到最後,Therese穿過人群,走到Carol面前,兩人目光交錯、彙集、彼此凝視著對方的臉,黑屏,結束。


這部電影的美,每一個曾在自己青春年少深愛過的人,都會懂。


Therese,在百貨店裡頭戴聖誕帽子做著售貨員的工作維持生活;中產階級的Carol,頭戴呢帽,身穿華貴的皮毛大衣,冷調紅唇,珠光寶氣的配飾,處於不同世界的兩個人,在Carol推門進入之時、在Therese抬首凝眸之際,悄無聲息的進入了彼此的世界。

  • &< 我對你所有的心計,都飽含心意 。&>

Carol說:「我要離開一陣,開到哪兒算哪兒,去西部,很快就走了。我想,或許,你會想和我一起。你願意么?」瞧,問的漫不經心卻又小心翼翼。

二人相伴旅行,走過一座座城市,路過一處處風景,並無目的,去哪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段旅程中有彼此為伴。夜晚相酌對飲,Carol教Therese香水的使用,彼此互嗅芬芳時,情愫如涓涓河水在昏黃燈光的長河裡流動。

而當二人水乳交融、雲雨之歡後,卻得知被監聽的證據已被送入Carol的丈夫手中,作為Carol失去孩子撫養權的有力證據。

同性之愛,在當時的年代被看作心理疾病;即使在如今開明的社會,仍會被不少人誤解。為了女兒,Carol不得不不辭而別,留一紙書信,讓自己的好友穩妥地將Therese送回紐約。

「我不否認錄音帶里的事實,哈奇,我希望你幸福。我沒能給你幸福,我辜負了你。我是說,我們本可以給對方更多,但是Rindy就是我們給彼此的禮物,而且這是最美妙的、最慷慨的禮物。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花費這麼多精力,來讓她遠離我們兩個呢?跟Therese之間的事情,我是自願的,而且我不會否認……」在與丈夫離婚的談判桌上,Carol放棄女兒Rindy的撫養權,要求能經常去看望的探視權,如是說道。

情到深處難自抑。真正的愛,是明白愛你有多困難,還是選擇愛你。

愛你,自會把一切處理好,光明正大的和你在一起。


親愛的Therese,你今晚能來見我一面嗎?如果你不能來,我也會理解。

你看,女魔頭Cate Blanchett,即使風雨欲來、內心忐忑,也強裝鎮定自若。

一個成熟的人,從來不是能做什麼,而是能承擔什麼。她承擔承認與Therese關係的後果,承擔為和Therese在一起而失去撫養權的結果,承擔Therese不赴約的可能。

我對你懷有深愛,卻從來不說。

  • &< 從前我的鏡頭裡只有風景,如今我的鏡頭裡只有你。&>

在這段看似由Carol主導的關係,又何嘗不是Therese暗下決心毫無遲疑的傾情相與。

Like you,believeyou,with you.Give you what you want.

鍾情你,信任你,跟隨你,傾其所有。

愛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過程,藉助這個過程,一個人想去了解另一個人。

喜歡一個人,眼神是不會騙人的。Therese看Carol的眼神炙熱不滾燙、洶湧不澎湃、無言卻深情。全身投入、毫無保留、即使當收到Carol的一紙訣別信後痛徹心扉,卻仍不忍苛責Carol絲毫半語。任眼淚劃傷面容,飄浮在情海中,橫渡春夏與秋冬。

不問緣由,你想要的我給你。對你妥帖的情誼,是聖誕夜那天你和不請自來的丈夫爭吵時,默默調高收銀機的音量;對你繾綣的愛意,是撥通電話後對斷線的話筒說I miss you 。

像一朵向日葵,在夜裡默默地堅持,一直愛著你,用我自己的方式。這是Therese的愛。

「請給我一個永遠的謊言,笑著說你從不後悔我們相遇的一切。"你若曾愛過,就會懂得有時分離並非辜負。愛也不是縱身一躍罔顧一切,而是為了一個人一退再退。

影片最後,Therese走進酒店,在觥籌交錯的人群里,與Carol凝視對望。

說一萬句,是愛;一句不說,也是愛。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從此再也沒能忘記你的容顏。

後話

整個影片中,沒有山盟海誓,沒有裂肺撕心,甚至連「I love you」這樣的話,也是最後Carol和Therese在酒店見面時才說出口,但在幀幀畫面里,你總是能感受到彼此之間克制的情感。眼神交匯、欲言又止、心有所念,都藏著一萬句短促的情詩。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在你心裡是會發光的。而他什麼時候會不發光呢?

火柴發光大概是五秒,蠟燭燒完是一整夜,燈泡的話,能發光一年。可是喜歡的人是恆星,及時有一天遠到你看不見,但是他留下的溫柔和愛意,給過的真心,都會在你的頭頂,供你取暖和趕路,只要一抬頭,就看見了。

塵世有愛。無關乎國界、無關乎年齡、無關乎性別。

誠實去愛。按照自己身體的意願行事,餓的時候吃飯,愛的時候不必撒謊。

人間愛,短不過須臾,長不過千秋。怕的從來不是辜負,怕的只是錯過。

也許你我終將行蹤不明,但是你該知道我曾為你動情。

青山在,綠水流,願你我只記緣來不記仇。


謝邀。

實際上電影版對於原著的改變是非常大的,雖然僅僅從內容上似乎只是一些細節。

《鹽的代價》作為原著,在探討的主題上幾乎全是50年代隱忍的愛情,但是也似乎全都無關愛情。海史密斯本身是美國派偵探小說的一個代表人物,其特點在於頗有戲劇學視角的懸念和敘事手法;其次是其小說的社會批判意義。
而《鹽的代價》本身承續了整個女權主義批判史上的一系列觀點。整個Therese和Carol的愛情除卻愛情表達本身,還有很大程度上在批判性地撕扯男權社會語境下,試圖去重組女性的主體性並且重歸到非建構的女性慾求上去。
比如在Therese在早期接收到不少男孩的求愛,其中男孩的形象都是以男權語境下最劣等的男性表現開始塑造的,這些男孩大多自視為追獵者,幾乎不掩飾其惡劣的物化情節和迸發著惡臭般的原欲。以至於Therese在原著中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恐男症。
而Carol的丈夫和上流社會的男性幾乎也是男權社會中,掌握著性倫理審判高高在上的"紳士們"一大寫照,整個社交圈如同一個將Carol置於一個透明的環狀穹頂劇場一樣,一群男性觀眾在底下揮著男權倫理的大棒,指指點點。而Carol丈夫對於其的軟禁,精神壓迫,並且試圖將Carol規訓成男性社交場上一個婦女"應該有的樣子"。
而在空間意識上,整個紐約大都市的描寫也接近於生態主義文學(生態主義和女權主義批判是匯合過一個學術派別的)中對於"工業化怪物"和"物化一切的商業怪胎",如同巨大的鋼鐵絞肉機,將各路擁有自然形態的人類肉體,全部絞入其中,運用一系列社會關係生產線把人類做成一個一個標準的肉餡罐頭。而Carol和Therese無論在旅行還是逃離的路途中,整個空間意識卻成了反抗大城市沙文主義的生態烏托邦。

而Carol的反抗與逃亡以及Therese在迷失中重塑自我,構成了整個敘事主題框架,而兩者之間愛情就是兩個在社會中各種枷鎖與規訓中逃離,並重新找回主體性的過程。兩者的愛情有很大的人性解放意味,故而在原著中兩人的性愛描寫是非常有宗教儀式感的。

這個了解當時女權史都可以感受到,在當時對於女性間愛情的解讀上認為女性間的認同才是一種符合自然非異化的一種情感模式,並且才是男權工業沙文主義將人類社會摧殘已久的現世中唯一可以被找回人文價值。而這種激進實踐也產生了很大程度上對於男權語境性別政治的反抗,也產生了女同女性主義這個派別(這個派別的主題是認同姐妹情誼的最高價值性,未必都是Les)。
或者說,在整個女權主義革命到中期的歷史中,各路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女性之間的愛情已經早就不僅僅是愛情了,無論是直女還是Les的背後的命運首先是作為女人的命運,而女性之間的真摯認同實際上是對於男權語境最直接逾越。

而以上東西,電影保留了一部分,大部分都淡化了。最大的兩個改編在於:
1,Carol的"母親"身份和主體性。電影的解讀中,Carol被視作了一個極具傳統文學中"母性"情懷的形象,隱忍而慈愛,這體現在即使受盡丈夫的精神壓迫下對於孩子的感情認同,也表現在Carol和Therese的愛情中Carol寬容和優雅到構成一種美善理念的長者形象,也體現在在爭奪撫養權的時候Carol的內心糾葛。而Carol在電影角色的演繹同樣是保持著對於壓抑而粗劣的男權語境的優雅反抗,以及冷漠的對待。當然,由於強調50年代的背景,所以著重表現了這種反抗在時代主題的無力感。
而實際上原著中對於Carol的母親身份是呈批判態度,很多對於女權史比較熟悉的應該知道Betty Friedan的《女權迷思》中對於家庭中女性角色的反思,在傳統來說女性的家庭付出甚至是被建構中一種幸福感出來,大部分人對於母親角色也有天然認同甚至視作自己命運的一部分。而《女權迷思》中對於這個身份的批判從女性自主性被父權家庭所掩埋呈現出一種無奈的虛無感,只能最後投射到血緣認同的情感來為自己的虛無做辯護。從引出了家庭性別身份中男權意識的滲透和性別立場的不中立。
而海史密斯的人物塑造而這個思潮是有關的,在原著中Carol與自己的孩子關係並不算交流融洽,在Therese的敘事中也交代了傳統意義中母性意識的退場。Carol不僅僅並沒有去自我催眠去執行一個母親的形象,相反她更多回歸到了自己的自我實現。原著中Carol身邊很多人都試圖將Carol規訓到傳統的上流已婚婦女的母親形象中去。而作者對於這種母親身份的強加實際上是有某種批判性意味在裡面。
原著中 Carol在男權社交場受到的非議比電影中表現得更為誇張,甚至被視作"瘋癲"。而Carol的應對方式並不是像凱特布蘭切演繹中的一樣,以某種優雅的冷漠和自信去抵禦。原著Carol的主體性更強,因為她壓根對這些東西是坦然的,對於她追求真實的自己是坦然,她不是做屏蔽,而是把外界規訓一腳踏扁。
這種主體性在其他情節也是體現出來的,比如在私家偵探的橋段中,原著Carol是經過了很明顯的理性權衡,而電影中很大程度有"賭一把"的意思;在爭奪撫養權的取捨之中,原著Carol並沒有太多掙扎而是忠於自己。而面對Therese的愛情,Carol也是完全坦然的,實際上並沒有把兩人的關係很誇張地套入電影的"角色設置"中。

而這也涉及到第二點:
2,原著中Therese和Carol之間關係是完全平等的,而且這個平等不僅僅是互相的純潔尊重這種商業文學都有的感性層面。而是雙方都不存著強大的自我觀和主體性,Therese在對於Carol的關係中,從對於優雅,神秘智慧的Carol從仰慕到折服,一直到進入到愛情與情感波瀾,都是一直是一種接受者的態度。被導演敘述成了一種御姐的成熟魅力折服了小朋友的角色設置,而對於Carol和Therese相處過程中的特寫鏡頭語言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表現這個語境,也許這種設置相比於前面出來噁心人的男性"追獵者"們要平等不少,但是比起原著依然差遠了。
原著中Therese相當主動,雖然由於階級差異大部分還是Carol帶著Therese玩,但是Therese很主動地表達對於Carol的仰慕與愛意,也主動經營兩者之間的關係,讚美Carol優雅的舉止和容顏,在性愛上也不是接受者也是個享受雙方欲求的角色。
所以原著表達的平等的愛情,並不是商業文學中社會階級差異在愛情面前回歸了感性和修辭上以相互寬容搭建起來的平等關係。
而是壓根就是雙方生為女人本身就是平等,所建立的認同是符合自然價值的平等的關係。

而正如同開頭提到的社會意義批判一樣,從性別政治的角度來說,這種愛情的平等性是建立在對於男權工業沙文主義的批判上,從異化的角度去重塑兩個自然人之間的最真摯的認同與相互欲求。


這種改變只能說導演對於原著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對於愛情這個崇高主題的"超越性"上,整個電影文本的著力點是愛情對於社會身份和壓抑的超越性,以及愛情中本身的自由與剋制和神聖感。這比較類似於歐洲90年代後愛情片的一貫路徑。只能遺憾的說,導演沒有解讀和理解到原著主題上著重的批判性。

但是在這裡,由於淡化了原著的批判性,我認為導演的解讀折損很大部分文本的藝術性。當然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不了解米國女權思想史的話也很難抓到原著的批判點,而更樂於在這種愛情關係中自訴代入感,正如同勞拉穆爾維精神分析的電影理論中提到的這樣,觀眾自己,熒幕語境,電影文本三者間的互文關係產生了一種抽離的解讀。

當然,即使如此,出色的情感表達,對於敘事場景的精心製作,非常考究的鏡頭語言,以及兩位主角代表著兩個世代最頂尖的演技,都讓這部片子成了一部優秀的文藝片,這點確實應該承認。而且她也有原著沒有的優點,那就是原著由於社會意義更重,故而在兩人的交往上並不是很注重敘事細節,比如電影中對於原著兩人認識過程,交換禮物兩個橋段的改編很大程度是在補充感情線的敘事細節,而原著兩人的感情發展儀式性更重。


這個夜晚不可贖回,你在的地方依然有光。
——曼德爾施塔姆
穿過熙熙攘攘購買聖誕禮物的人群,Therese的目光落在了Carol的身上。彼時她還只是個對生活懵懵懂懂的售貨女孩,而Carol看上去顯然是位得體優雅的貴婦,過著她不能企及的生活。兩人眼神些許觸碰,但誰又比誰更曉得上天會有怎樣的安排。
訂禮物、丟手套、寄禮物、答謝……事情發生的順理成章。於是當她透過十二月凝結著水汽的玻璃門遠望Carol的身影;當只拍風景的她舉起相機第一次拍下Carol的照片;當她因第一次約會以狼狽告終而靠在車窗痛哭;當她急於解釋自己對目前的情感關係並不確定時,這個總是神遊太空的Therese內心深處卻湧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堅定和清醒。這段關係中看似總是被Carol帶著走,可層層暗涌下她早已決定不再遲疑。這股勇氣足以支持她對Carol說出的任何邀約回答「我願意」,也足以支持她放棄現有的生活去追隨心之所向。
五十年代的美國,這份隱秘的情感對於一個處在離婚邊緣,正在爭奪孩子撫養權的母親而言無疑是致命的。Carol選擇結束關係,這也意味著今後兩人的生活可能再無交集。經歷一番波折後的重逢,一個不再是當年茫然無措的年輕女孩,一個蛻變成了敢於面對內心,維護權利的母親。電影最後,視線越過西裝革履的男人和觥籌交錯的酒杯於重疊處再次相遇,兩人會心一笑,誰都比誰更曉得上天會有怎樣的安排。
這大概是本年度最美的愛情片了。導演太懂女人心,所以能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對愛人之間從陌生到相愛的微妙變化。該電影對原著小說的還原度是極高的,幾處場景的改編和鏡頭的處理相當有趣。
一、開頭結尾兩次相同場景的機位轉換。本片採用插敘的手法,片頭處鏡頭焦點是Carol,重逢後的談話被一名男子打斷,她微笑起身,用手拂過Therese肩膀的同時耳語幾句離去,故事轉向從前。片尾處重逢後的談話再次出現,此時時間軸已經連貫,談話內容變得具體,也有了Therese的動作和表情特寫。這暗示著隨時間進展兩人在情感關係中地位的變化。鏡頭開始側重描繪Therese的細節。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女主成長的過程。
二、Carol初次邀請Therese回家,在開車穿過隧道的路途中,小說這樣描寫到「She wished the tunnel might cave in and kill them both, that their bodies might be dragged out together.」在電影里,導演將背景、台詞和音樂全部虛化,從Therese的眼神出發,將鏡頭定格在Carol的局部,比如頭髮,嘴唇,大衣,手套等來凸顯Therese對她的迷戀。隧道和路燈融為一片模糊的光暈,只有Therese靠在窗戶上的臉是清晰的,此次出行與她而言宛如夢境。
三、讀完Carol寫的分別信,Therese慌忙下車蹲在路邊嘔吐。這個處理我相當喜歡,人在經歷心理的巨大起落後會不由自主地出現生理性反應,其中劇烈的嘔吐恰好能體現Therese對突然分手毫無準備,陷入了極度震驚和痛苦中。類似處理在《斷背山》里也曾出現。
四、該片使用冷色調濾鏡,通過營造車內和室內一角等逼仄狹窄的空間和運用窗戶、玻璃的意象來展現主人公內心和現實的對比。女性作為附屬品能獲得的生存空間極為有限,打破當時的倫理去追求戀情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主人公內心是十分壓抑矛盾的。然而彷彿又有一扇窗戶能讓你看到陽光,當你想伸手感受溫暖卻發現光明永遠觸不可及。同時玻璃窗戶也象徵著主人公的自省,每次出現都是認清想法的過程和契機。
影片的成功還得益於雙女主之間奇妙的cp感。在這裡更想說說飾演Therese的Rooney Mara。她有著非常少見的禁慾美感,以往經常詮釋神秘冷酷角色的她在這部電影中完美還原了一個單純稚嫩的軟萌迷妹形象,即使與女王相較也毫不遜色。對人物捕捉得非常好。說一個細節,面對Carol時她說話節奏緊湊,語氣熱烈,當面對其他人時則透出淡淡的疏離和倦怠。女王的戲就不用說了,這致使兩人的多場對手戲都是火花四濺。
發乎愛,止於愛。這不是一部有野心的電影,對女權意識的萌動崛起只是點到為止,也不曾浩浩蕩蕩展現那個時代對女性有怎樣的盤剝。但它完全稱得上是一部好電影,足夠溫暖美好,後勁十足。


那個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的人一定很樂觀。

人與人之間如果只是隔著一片水域,只要有足夠的意願和決心,給你一塊木頭漂也漂過去了。只要漂出去了,你總會遇到一些人。遇見的人多了,也許你就會遇見……「那個人」。

—— 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

「每個人都是一個星球」才對。飄渺宇宙,就算有萬般信念,你我也成不了彼此世界裡的天外來客。我們只能隔著億萬光年的距離,望著寂寞無垠的夜空中繁星點點,各自嗟嘆,各自荒蕪。

可是有一天,你竟然就這麼出現了。

像一個天外來客,漂浮在我的世界上空,衣袂飄飄,突兀又堅定。灼熱的月光和你的目光一起射向我。

「My Angle, flung out of space.」

這一刻,我只剩下了匍伏在你身下酣暢痛哭的感動。


寫在正式答案前面:
我在看了卡羅爾無數遍之後,終於明白,是怎麼樣的顏值和演技,才能讓有且只有兩個主角,而且一個出軌、一個劈腿的愛情,這麼動人心弦,催人淚下(當然我並沒有)。
---------------------------------------------------------------------------------------------------------------------------------
2015年的電影,《卡羅爾》是引爆了最大的話題量。
——作為同性題材的電影。

其時我的反應是淡漠的。我在過去一年對《卡羅爾》平淡的隱形,源於我的兩點認知錯誤。

第一,是源於我對同性電影認知的stereotype(固定模式)。

對於同性題材的電影,全世界觀眾腦海里最先浮現的,大抵是李安的《斷背山》了。中國的文藝觀眾也許還會說出王家衛的《春光乍泄》。

以上兩部作品,無論是作為同性題材的文化產品還是單純的電影作品,都是非常優秀的,跨越時代的,非常有歷史意義的。這兩部電影,我也都看過五遍以上。因為他們的經典和優秀,導致我沒有新的胃口再去消化同樣的電影:大抵是為了蹭同性戀題材的熱點賺口碑而已

這是我第一個錯誤。

第二,我對成為大眾熱點的「流行」總是無法感冒。大抵因為我是個奇葩,所以一直固執的覺得,大多數人所追捧的,未必是好(有逼格)的,也未必是符合我胃口的(我挑食)。《卡羅爾》這麼爆炸的話題和炒作,獲得這麼廣泛的觀眾的認可,一定俗媚惑人,逼格不高

這是我第二個錯誤。

事實證明,俗的是我。

前幾天我陰錯陽差的不小心點錯了片場,看了《卡羅爾》全片,一遍之後覺得有所不同,反覆觀看幾遍之後(好吧我和范進他老師周進有一樣的毛病),於是今天我決定撰長文承認我年少淺薄的錯誤。

一、
《卡羅爾》一句話概括(並無意褒貶):


如果說《斷背山》是個gay片,那麼《卡羅爾》則是個徹頭徹尾的愛情故事——而且還是個演員素質超水準,講得不錯的愛情故事。

儘管,李安當年在各種頒獎典禮上口口聲聲說,我講的不是同性戀的故事,我講的是個「愛情故事」!然後往往現場掌聲口哨聲大作,大家高喊著「愛情平等」「真愛萬歲」之類的口號,擁抱在一起,淚流滿面。

然而,你騙誰。《斷背山》里那種撲面而來的隱忍的氣氛,壓抑的環境,逼仄的背景,簡直每隔三分鐘就大喊一聲「我在講gay片!我在講gay片!我們是不一樣的愛情!我們是不一樣的愛情!」

《卡羅爾》里,透過Therese每一個閃閃發光的迷離害羞,透過Carol每一次風情萬種的搔首弄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大喊著「我在講愛情!我在講愛情!我們都是這樣陷入愛的!我們都是這樣陷入愛的!」

《卡羅爾》的優點:主角演技太好了,人物太美了,故事講的太好了。他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是,他盡最大的努力,把一個徹底的同性戀片演繹成了近乎純粹的愛情片,最大可能地贏得了最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他完美的表達了,愛情就是這個樣子:雖然我們都可以不完美(顏值高就是一切,耶!=V=);雖然我們都有自己的麻煩和缺點;雖然我可以婚內出軌,你可以跟男友劈腿;雖然我可以把你拐到手再不告而別的甩掉,但是我顏值高就是一切,想追還可以再把你追回來。這個愛情故事,簡直俗套的泛濫成災。然而,誰不喜歡看到美(俗)好(套)的愛情呢?能把一部姬片(註:gay片俗稱基片,les片俗稱姬片)寫的這麼通俗(俗俗俗),是他最大的成功。不同意嗎,還記得《泰坦尼克號》嗎?故事俗不俗,動人不動人,成功不成功?耶!。

《卡羅爾》的缺點:主角演技太好了,人物太美了,故事講的太好了。他讓人產生錯覺,愛情真的可以無關性別,無關年齡,無關閱歷,無關既往,而可以百轉千回,峰迴路轉,水到渠成;他讓人覺得,同性之間的愛情,也可以像異性之間一樣,充滿套路、矯情、欺騙、劈腿,但是還可以成功(哈哈哈哈)。簡直慘不忍睹。
好吧,我承認,能這樣說的我,簡直就是大寫加粗的矯情

《卡羅爾》把一個大格局的現象級問題,硬是編寫成了一個小格局的愛情故事。也許,這正是導演的偉大之處: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什麼大英雄,而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過著平凡的小生活而已。為了你生命中那一點點調味劑(食物中的鹽),你又願意付出怎樣的努力和代價呢?

然而,因為本影片的愛情格局,註定使得他沒有驚心動魄的反抗,也沒有很多傳統同性戀片子中有的對抗社會的歧視和不公的激烈爆發。也許這也是本片與諸多大獎失之交臂的原因。說到底,這是電影的成功還是損失呢?也許只有時間能夠闡明。

二、
故事:

一個好的電影,正如一個好的小說,要有富有戲劇性但是又在情理之中的矛盾衝突,要有合理布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在這種意義上,《卡羅爾》簡直是一部教科書樣的作品。

我對片子氛圍人物氣質的總體感受概括。
一個詞:含蓄。
一個成語:欲擒故縱。
一句詩:於無聲處聽驚雷。
大白話句子:風平浪靜的表面下,暗流涌動,波濤洶湧。

有人也許要問,Carol都這麼主動撩了還含蓄?

然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那個五十年代的背景下,人們的一舉一動可不像現在這麼豪放洒脫啊,喝杯酒就能kiss,認識幾天就能上床。

劇里曖昧了三分之二時間才真正在一起,到了片子還有幾分鐘結尾Carol才十分克制的說了全片第一句「I love you」。Carol不告而別之後留的分手的信裡面寫的都是什麼「天道輪迴,萬物有始有終」這樣的讓人抓狂的比喻句啊。片子中,Carol對Therese表白用的句子,其實應該是第一次滾床單時候說的那句: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這種表白的句子我想破頭也想不出來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其他同性片子,比如著名的「The L word」,沒有的話至少可以看《斷背山》的節奏。在幾百部愛情片同性片的襯托下,《卡羅爾》不僅在同性題材中算賊含蓄賊含蓄的,在愛情片子里也算是賊含蓄賊含蓄的。通常男女之間的感情都更加明顯,更加熱烈——畢竟同性在那個年代是個禁忌。

影片沒有大開大合的愛的死去活來,沒有大張旗鼓喊著我愛你的表白,沒有奮不顧身橫衝直撞的要求對方留下來和我在一起,更沒有什麼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誓言;有的只是一句句簡短的有意味的對白,一個個喜悅的或憂傷的眼神;一個個無心或有意的小動作,一次次冉冉點燃裊裊縈繞的香煙。影片的細節處的描繪,每一次看都會發現上一次沒有看到的感覺。這些小細節每分每秒都要抓住你的心,讓你覺得劇情好緩慢啊想要快進,但是又不得不冷靜下來跟著慢慢體會,感覺是給當下流行的愛情的劇本打了一劑強力鎮定劑。

Carol的含蓄,是主動的含蓄,有一種欲擒故縱的感覺,讓獵物Therese撞到自己懷裡來的含蓄。她每一次出擊都讓人覺得她有所圖而又不知道到底是否有所圖謀,她覺得Therese美麗可愛有趣,大抵是從第一次去商場購物見面開始的。

影片最開始,Therese自己一個人在玩玩具攤位的小火車,而Carol第一次到玩具櫃檯也是首先被玩具火車吸引了。後面還有個細節,晚上Carol自己在家,一邊抽煙一邊一個人玩火車。按說,火車傳統意義上是男孩子的玩具,女孩子應該玩得是洋娃娃之類。但是劇中的一台「玩具火車」,成為了串聯兩個主角性格的關鍵。雖然她們看起來差異巨大,但是內心都是不喜歡傳統,喜歡追尋自由的性格(火車)。Carol讓Therese推薦禮物,Therese推薦了自己最喜歡的——火車,恰恰也是Carol喜歡的,緣分也由此展開。所以說,劇中的人物並不只是淺薄的一見鍾情的顏控,而是有種相見恨晚的知己之感(都是我胡扯的)。就像Therese對男朋友(前男友)Richard說的:I am fond of anyone I can talk to.我就暫時相信,Therese是因為Carol和她心靈相通(火車),支持她的理想(攝影),而不是因為Carol又好看又優雅又霸氣又溫柔又有錢才喜歡上她的吧(我會我會我會)。

Carol是欲擒故縱的大行家。一個原因,是她段位高。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環境所迫不得不(結婚,社會輿論)。她總是把曖昧鋪墊到了友情可以容忍的極致,然後戛然而止。當然,成功得有個前提,就是對方對你也有意思(廢話)。否則如果對方百分之百24K純直女,你再放電也沒有用。不過我認為,只有這樣兩個散發著特殊氣場的彎的女人才會彼此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並不像吸引吧。

Therese的含蓄,是被動的含蓄。雖然全片看下來她都很被動,每次和Carol的對手戲台詞也不多,總一副讓人擔心Carol能把她吃掉的小表情。從第一次約吃午飯開始,Carol女王氣場全開,從問名字到問周末安排,Therese全程似乎只有被動挨打沒有招架之功的樣子,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獵物,我認為她把這個角色演繹得不能再優秀了。一點點克制,一點點緊張,一點點羞澀,一點點不安,略帶迷茫的羞澀含蓄的眼神,簡短的語言,加上偶爾的一個淺淺的微笑,簡直是非常的attractive。同時,在關鍵時候,Therese可是毫不羞澀毫不客氣啊。比如Carol直接問周日來我家嗎,Therese毫不遲疑肯定地說:yes。你跟我說她之前沒在腦子裡設想過我都不信。按說一個年輕女孩,突然有個不太熟的人約你周末一個人去他家,還是一個很遠的你不熟悉的地方,你有多大可能毫不猶豫地答應呢(注意,Therese並不是一個腦子不夠用的傻白甜,她是個很謹慎很聰明的人)?難怪Carol看到Therese毫不猶豫答應之後自己反而驚訝了,說「you are such a strange girl」, Therese直接問「Why?」。Carol總不能說「我約了這麼多妹子就你最害羞還最痛快答應來我家跟我約會」吧,於是就瞎扯了一句聽起來特別有逼格的「Flung out of the space」(對不起學渣不太懂這句意思)。第一次見面,雖然表面Carol氣場全開,成功把妹子約到自己家,但是我的感覺是Therese一點都沒輸,以退為進:尼瑪她倆誰睡了誰還不一定呢。片子里還有好多例子能說明,Therese雖然看似被動,但是其實相當主動相當機智,她欲擒故縱使用的更加含蓄,更加出神入化,每一次Carol點到為止的撩都被她放大一點點。如果沒有她強勢被撩活力全開,Carol也很難和她進展飛速。

有一種理論說,兩個人的relationship中,必然有一方是dominant,而另一方偏向submissive。Carol是個從內到外的dominant的人,而Therese是一個外表極度submissive(跟成長環境和任務本身性格有關),骨子深處還是dominant的人。如果說Carol的強勢是鋒芒畢露,而Therese則是鋒芒全斗藏而不露。而Therese在和Carol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打字的過程中都被自己肉麻到了)中,成功地發掘出了她骨子深處不服輸不甘心的霸氣一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整個故事情節,在大部分情節風平浪靜的情況下,扔進去幾個炸彈引爆矛盾衝突。整個情節的基本模式構成就是:倆人磨磨唧唧了好幾十分鐘,感情剛剛一升溫,立刻扔炸彈,潑冷水降到零度以下,然後周而復始。這種 「給個甜棗打一巴掌」 的爛俗套路反覆運用貫穿了整個片子。

第一次衝突:
Carol Harge
從一開始到倆人第一次在Carol家約會(到 38 min),情節其實是比較悶得。劇情就在倆人不動聲色的默默地撩和被撩和各種不動聲色的對白中緩緩流淌。然後,當兩人在Carol家客廳相談甚歡漸入佳境時,Carol的丈夫 Harge 從天而降,打斷了倆人的甜蜜約會還和Carol大吵一架乃至發生了肢體衝突。

第二次衝突:
Therese Richard
倆人第二次在Therese家約會,陽台上進行完經典的「yes, I would」的橋段之後(注意,即使在這麼高能的劇情下,倆人之間仍然是簡短含蓄的對白,和收斂的動作表達),影片的甜蜜氛圍在Therese清澈(迷茫)充滿愛意(痴漢)的小眼神中達到一個小小的高潮,然而緊接著,就是男朋友Richard不同意Therese和Carol出去,懷疑Therese愛上了Carol,倆人吵架乃至於分手。看Therese跟人吵架是不是超級緊張擔心呢。

第三次衝突:
Carol 假冒推銷員的私家偵探
倆人在 75 min 之後終於在滑鐵盧小鎮的旅館裡好死不死的確認了感情滾到了一起(我是純潔的孩子啊),達到了無論是影片還是倆人感情還是倆人肉體的第一個高潮,然後第二天起來就遭到了「滑鐵盧」——被一路跟蹤的私家偵探偷錄了夜裡房內的情況並寄給了Carol丈夫Harge作為出軌證據。於是前面鋪墊的Carol藏在手提箱里的手槍正式出場,差點造成開火(結果沒有子彈,我懷疑是Therese擔心出事,從Carol槍里取走了子彈?又或者是私家偵探取走了子彈?不得而知) ,劇情走勢急轉直下。

第四次衝突:
Abby(Carol) Therese
這次衝突發生在Carol和Therese的分手炮(大概在80min)之後。一覺醒來Carol不告而別,派好閨蜜前任Abby來護送Therese回家還留了一封滿是隱喻和賣弄文採的分手信。從充滿激情的擁抱和深吻,鏡頭一轉就出現了Therese滿臉憔悴怨婦狀的獃獃望著窗外,不能讓人更加絕望。


第五次衝突:
Carol Therese
影片的最後,Carol終於勇敢的正視自己內心真正的情感,放棄了女兒的監護權,換來了自己行動(和一個同性戀人在一起的可能性)自由,並送信約彼時已經就職於times的Therese喝下午茶。Carol難得的展現了自己的愛意和誠意,滿懷希冀又小心翼翼的邀請Therese搬來和自己同住。我們都在心中高喊「在一起在一起」的時候,Therese破天荒的第一次對Carol說了「No, I don"t think so」。(觀眾的心都要碎了啊)。Carol最終放出了大招,正式表白「I love you」。就在我們都在注視著Therese的呼吸變得急促似乎就要屈服的時候,突然,一個不期而至的Therese的老朋友Jack出現,硬生生的打斷了剛才鋪墊的所有氛圍。Therese情緒立刻反轉,雖然嘴上沒說什麼,眼神和呼吸中都是對Carol的挽留。可是Carol不知道是因為失望,還是以退為進的手段太高明,徑直離開了。

三、
某種層面上:這部電影簡直是個教科書一樣的戀愛教程。我們可以跟著Kate飾演的Carol學習撩妹,跟著Rooney飾演的Therese學習如何被撩。前一條已經很明顯了,後一條,簡直要敲黑板的注意!雖然片子表面上看起來Carol大強攻,全程主動出擊,氣勢咄咄逼人,但是你要反過來看Therese的對應,才明白什麼叫做「棋逢對手」。

Carol的撩妹,已經有很多人寫過也上傳了各種視頻,我就簡單概括一下,避免侵權。Carol在影片一開始就主動出擊,強勢撩妹想來大家都已經看得很清楚了。比如在商場購物的第一次見面說「I love the hat」;比如強勢約午飯;比如約午飯的時候就約了周日去家裡約會;比如在家裡約會的時候主動出手撫摸正在彈鋼琴的Therese的雙肩(2~3秒鐘);比如第一次約會被老公打斷之後不歡而散惹了妹子哭之後主動及時打電話道歉;比如主動要求到Therese家去;比如第一次上門拜訪送了妹子最喜歡的昂貴的相機(妹子的夢想市成為攝影師,敲黑板!)還附帶十盒科達膠捲(附帶膠捲,敲黑板!);比如去她家邀請一起聖誕旅遊,還誕生了類似於求婚一樣的橋段:
Carol : And I thought, perhaps you would like to come with me. Would you?
Therese : Yes. Yes, I would.

(我就不點評Therese說這兩句話的時候的小眼神了,請自行觀看)
旅行途中拋了一路媚,酒店休息過程中邀請Therese聞自己脖子的香水,一直到NewYear晚上推倒妹子。最後一次約見面談複合,被拒絕之後最後一次放大招撫摸Therese的肩膀,讓Therese心潮澎湃難以平靜:

好吧我不得不說,其實裡面很多套路都有一個基本要求:看臉。長得好看就是撩妹,長得難看就是耍流氓。所以說大家可以借鑒,但是要符合自己的基本情況慎重使用。

(以後寫吧)

四、
演員的內心戲

因為感覺電影表達傾向於細膩含蓄,內心戲十足,於是我忍不住去翻看了《鹽的代價》的原文。雖然電影做了很多改編,但是總體感覺還是很忠實於原著的。電影里對白台詞都是從原文里剪裁出來的,一多半原文的對白被省略。在原文的對白之間,還有大段大段Therese的心理活動描寫。

在電影中,Therese簡直可以說惜字如金,能做動作絕不笑,能笑絕對不拋媚眼,能拋媚眼絕對不開口,能說一個詞絕對不說一句話。也就是說,這些大段大段的台詞和內心戲,都是靠Therese的表演者用自己的除了語言之外的動作眼神來表現得。

於是我們看到了Therese的扮演者Rooney Mara, 如何用最拘謹最局促最內斂的表演,最大程度的傳達了一個角色鮮活的張力。

下面是舉例子環節。


冷靜而熱烈,含蓄而奔放,通篇不著愛字,卻又處處有情。年度最佳。


這是一部令人心動且心碎的愛情電影,能讓男觀眾動容的愛情片不多,何況是兩個女人的愛情。

如果你看過或聽說過這部電影,一定不會錯過兩位主角完美的迷人氣質。凱特·布蘭切特的卡羅爾,女王氣勢,直接主動,性情中人。

其實她不僅是女王。她自信、聰明、敏感,她經歷過婚姻,對寶貝女兒的愛無私熾烈,也經歷過和女人戀愛,並且分手。她有著每個女人都有的真實內心,也有著其他女人所沒有的經歷和體驗。她的魅力來自於她的閱歷,來自於她面對這個她未必喜歡的世界的那份從容。面對年輕純潔的特蕾絲,她憐惜,愛不釋手,但與沉醉式地投入的特蕾絲不同,卡羅爾的的經歷告訴自己,很有可能終有一天會失去,因此她的眼神中又有一分不舍,和一種感到浪費了的感覺。

魯妮·瑪拉,別具一格的精緻,小鹿一般的靈氣,在美女演員的人山人海中毫無壓力的令人矚目。用片中卡羅爾的話說,flung out of space。和凱特相比,魯妮的表演更加細膩動人。一開始,她就如同櫥窗里的洋娃娃一樣,精緻而迷茫。而從第一眼望見卡羅爾被不知所措的吸引,讓自己迷茫的生活突然有了方向。

這份吸引和愛是如此堅定,特蕾絲從一個點菜都沒有主見的小女孩,到毫不猶豫地答應去別墅做客,乃至相伴旅行。雖然是偏被動弱勢的一方,說話不多,但全身心投入,毫無保留,內心暗潮洶湧。反倒是卡羅爾的現實羈絆太多,一紙訣別留言讓特蕾絲從天上重重地跌入冰窟。無聲的淚水痛徹心扉,之後的特蕾絲成熟了。

但她對卡羅爾純粹無私的愛慕沒有絲毫改變。最後她闖入陌生聚會,勇敢直面自己的選擇。那段相互凝視的眼神,不易察覺的笑容,內心起伏的呼吸,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這一段令人心碎的愛情。就是這個預告片的最後一段。


【猴姆獨家】凱特·布蘭切特口碑爆棚《卡羅爾》曝光特別預告片!

影片的背景是1950年代,固然是原著小說的設定,但這時代背景在今天有了雙重功效。時代的禁忌讓這段戀情更加沉重,而1950年代的古典扮相讓這個愛情故事更加迷人。兩個女人的愛情,並無任何突兀或獵奇,反而讓整部片子透著其他愛情片無法企及的優雅。導演托德·海因斯抓住了每一個細節,在這若即若離的痛楚之中,觀眾真正體味到了愛情的細膩和動人之處。

是的,這就是一部細膩的愛情電影,沒有浪子回頭金不換,沒有山無棱天地合,沒有白血病,沒有一把鼻涕一把淚,一切就在如上面提到的那數不清的細節中,真真切切的動人;這也是一部純粹的愛情電影,沒有自我標榜與眾不同,沒有振臂高呼平權反迫害,它只是非常自然的愛情,那看似的與眾不同只是增加了它的美。

肥嘟嘟看電影--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卡羅爾》是難得講女同的電影。很多對話細思極恐。
這個問題我之所以來回答,因為我就是拉拉,太懂得這裡面的很多小細節。能讓我回想起很多往事。
這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好的原因?
當然,本身電影的氛圍和色調很喜歡。

下面就具體說下那些小細節,多圖預警。
!!!!!
因為手機碼字,會慢慢更新。

在對電影的負面評價裡面。百度裡面是這麼寫的:影片自始至終都無法理解是什麼建構起兩位主角之間的深情厚愛。
這種評價真的是扯淡,幹嘛要理解!寫出這種影評的人是單身狗,從沒愛過么?
作為我而言,卻太理解是怎樣開始建構起這種感情。真的是只要一眼就夠了,便知道對方眼神裡面是否有你,一廂情願是一回事,兩情相悅真的是完全是另一種感受。
影片一開始就是特瑞絲在看火車玩具,充滿著嚮往。

這是個鋪墊,因為卡羅爾進到商場就也在看這個火車。大概因為相同的喜好便會更容易吸引彼此吧。

我們再看她們的第一面的那個眼神,便知道故事已然開始了。

兩人的關係中,卡羅爾是屬於知道自己是女同的一方,大概就屬於強攻的那種,特瑞絲明顯在這上面是只涉世未深的小白兔。這個信息也是後面艾比那段說出來的,他的丈夫也應該是知道卡羅爾跟艾比的事情才導致了離婚。
我覺得大家可以注意她們的對話,雖然各自在繞,但細思極恐,全都又在點上。

緊接著在兩人對視之後,就有顧客過來問特瑞絲廁所在哪兒,特瑞絲明顯失神,回答完後就往剛剛卡羅爾的位置看,發現人已不在,於是就有了尋找的眼神。

按照這樣的劇情就是出現在她櫃檯前咯~
過來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卡羅爾把自己的手套扔在櫃檯上。

讓人不多想都難。是不是故意呢?反正我不清楚,如果是故意的,就是實力撩妹高手。
然後卡羅爾就說自己想給女兒買個娃娃,然而不好意思,斷貨啦~所以卡羅爾就問特瑞絲他四歲的時候喜歡什麼洋娃娃?她回答那個時候並沒有洋娃娃。

後來卡羅爾就拿出女兒的照片問她,你這麼大的時候喜歡什麼?

特瑞絲就說自己喜歡火車,然後卡羅爾就買了一套火車!!!就這麼成交了,這明顯就是有意思呀。都不管自己女兒喜歡什麼,就買了特瑞絲喜歡的火車,實力撩妹呀!

然後特瑞絲就恍惚了。大概那刻腦子裡面應該在各種歪歪。

然後卡羅爾就提醒她是不是現在付款,這才緩過神來。
走的時候還不忘夸人家帽子好看。
再看一個完美的背影。眼神簡直在放電。

為什麼我理解這個感覺,是因為我自己遇到過一個人,那時候學校搞晚會,我是負責晚會的整體設計,她是其中一個舞蹈跳舞的,不是領舞,甚至偏後,但是我卻在綵排的時候一眼被吸引。後來找機會開始聊天,接下去就是不由自主,莫名其妙的相互吸引,她綵排的時候我就會故意出現看她,然後她也知道我是故意在等她。
後來就是晚會結束當天,當然就是各種聚會喝酒,我本該與學生會的人一起,卻偏偏跟了她去了跳舞人的那桌,當然,我們那個時候好幾個燒烤攤都離得近,可以跑來跑去,倒不打緊。然後一般這樣鬧得久了,宿舍就回不去了,就去住學校的招待所了。後來我們也並沒有在一起,結局也可以告訴大家,現在依舊有聯繫,會經常一起吃飯,我如果對某個女生有些瓜葛,她會立馬知道,就是我自己都不明白她是怎麼知道的。基本上我這個人在她面前就是沒法有謊言,因為太容易被揭穿。然後她跟誰在一起,我也會吃醋,大概就是這種很微妙的,很容易失衡的關係。最近的一次出來吃飯,她睡在我家,後來在床上的時候就是我跟她不由自主的抱在一起,大家不要亂想,什麼都沒發生,但是這一次離剛認識的擁抱已經事隔三年半。跟她之間就是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微信聊天除了約見面的當天,平時微信不會超過三個來回。我有跟她說過,我們見面還是少點好,我怕見太多會掌握不好分寸,萬一又陷進去。真的是不管任何時候再見到你,還是會被吸引。說得有點多,但其實就是為了表達為什麼那一眼就知道彼此會吸引的關係。人跟人之間真的會有奇妙的磁場,電影中間也有解釋過。
緊接著劇情就是兩個人各自生活的一些鏡頭,說了特瑞絲其實喜歡拍照。
然後有一個關鍵來了。卡羅爾的丈夫哈格。
他帶有刺激性的問卡羅爾的安排。

女兒就說了媽咪想給艾比送禮物,爸爸就問女兒是不是去了很多次艾比阿姨家,女兒說是,然後爸爸就說,是不是跟媽咪一起。
明顯吃醋跟男人那種不服氣的心態,就是自己老婆竟然跟其它女人在一起。
第一次看其實這段伏筆會有點怪。後面看就知道為什麼了。
接下來肯定就是火車跟手套有沒有收到的問題了。

首先是特瑞絲問有沒有收到。喜歡的人的事情當然是放在心上啦~
另一邊呢,收到了火車和手套就打去了電話。

特瑞絲明知道她收到了,還是問了火車有沒有收到,手套有沒有收到。卡羅爾說果然是你。就是那種明明知道是對方,然後又真的是的那種小確幸的感覺。

她說。只是想說謝謝。其實為接下來的約飯打下伏筆,意思就是我請你吃飯就只是為了感謝你把手套寄給了我,讓她不要多想,能夠順利約飯。然而潛台詞一定是我喜歡你,我想跟你一起吃飯。

然後就是問,有沒有午休?看看對方什麼時候空,可以一起吃飯。

特瑞絲一開始就很高興回:of course。但是一想。這樣是不是太不矜持了,就說,沒必要請吃飯這麼麻煩。

但是卡羅爾不給她機會拒絕,就說:明天。
然後就是明天了。
霸道總裁的即視感有沒有呀!

接下來吃飯的對話太經典了。
我要緩緩,等有空繼續寫。

接下來就是兩個人的第一次吃飯了。但是明顯就是特瑞絲很少去這麼高級的酒店呀,小白兔一隻,卡羅爾點了什麼,她就說要一樣的。演員也表現出了在喜歡的人面前因為差距所表現的尷尬以及強裝鎮定。
然而之後一個細節是卡羅爾抽煙了,然後問特瑞絲要不要?特瑞絲一看就知道是不抽煙的乖寶寶,但她還是接受了。這跟電影后面結束時候的見面形成對比,那個時候的特瑞絲是拒絕的。

看特瑞絲並不熟練的抽煙手法,哈哈。
我當時就想到了我自己,那時候喜歡的女生抽煙,勸不住她,就跟著一起抽了。一來是不喜歡二手煙,乾脆抽一手的,還有更深的原因,就是因為真的愛,所以那些壞習慣在自己眼裡就不是壞習慣,而自己也會去靠近對方的生活方式,以至於後來一到外地出差,就是會各種買煙,其它特產反而不太買。去成都帶熊貓,去湖南帶白沙、芙蓉王,去北京帶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去南京買南京~大概喜歡一個人到某種程度就是會想法設法的去靠近對方的生活方式。
到了現在,一直默默喜歡的小學妹討厭抽煙,所以就不再抽了。真的是每個人都是多面的,見不同的人,因為磁場的關係,會展現不同的自己。我朋友有說過,我見到那個現在喜歡的小學妹,就是一臉痴漢笑,具體可以參考羋月傳的黃歇。

其實特瑞絲接受這支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希望接近卡羅爾的生活方式以及這個人。

後來就是兩個人正式認識,互相介紹名字。

來張特瑞絲抽煙的截圖。

然後就是這麼句試探的話。就是對方明明知道是她送的,她也知道對方知道,卻故意試探對方。一來是因為這頓飯本來的主題就是感謝她寄回了手套,所以這件事肯定是要提起來的。

卡羅爾的回答就順其自然的接了上去。對呀,我也以為是個男的。可內心活動應該是,我都給你打電話約你吃飯了,怎麼會猜錯。而且說不定就是故意扔手套在你櫃檯上。
緊接著特瑞絲就說,讓你失望了。潛台詞就是,是不是竟然不是男的寄給你,讓你少了一個艷遇。繼續試探中。

卡羅爾的回答也很直接,知道是你,我才很開心。

最近看了國內剛出的一些女同的電影,
不能直接說拍的爛,
畢竟拍電影是件苦差事兒,
只能說格局小,
拍出來的片子不夠深度,
簡單的戀情,
大都是帥T撩妹子,
妹子就愛上了帥T,
然後狗血的前女友出現,
男生纏著妹子,
互相誤會再解除誤會。
時代背景也簡單。
另外就是演技的問題,
分分鐘齣戲,
所謂的霸道總裁感,
真的是硬演上去的,
那幾部電影的名字不說了,
大都走的路線都是帥T路線。
細節做的一般,
最好的演技,潤物細無聲。
不是裝出來的。

真的,各位看官,
你們看了國內的女同片之後,
你再來看卡羅爾,
你就知道這部電影好在哪兒,
悠悠的舊世紀風格,
不緊不慢的敘述,
劇本的台詞也考究,
真的不能跳過看,
每句話都意有所指,
前後也有足夠的伏筆跟值得回味的地方。

我也要繼續再看一遍了。


我並不想評價電影,我也無法評價,只要讓我看到魔王的臉,我想的就只有,說吧多少顆星星我都給你。
我並不覺得C和T兩人相愛很突兀,她們在第一次共進午餐之後,T目送C上車離去,彼時的T還帶著稍顯幼稚的帽子和圍脖,呼吸之間眼眸幽深。魯尼真的演得太好了,C與T並不是同時代的普通女性,在舞會上的其它女人要躲著丈夫吸煙,C卻坦坦蕩蕩,一如她後來拒絕改變天性。我想說,T也一樣,從最深處,T的堅強一如C,因此才讓彼此相互吸引。

看見很多人評論說這是白富美中年女王攻掰彎白窮美年下誘受的故事。嗯,為什麼要這麼概括呢?如果這樣說的話,泰坦尼克號也不過是窮小子白富美一見鍾情同船渡遭天妒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也不過是高智商銀行家監獄鬥智斗勇幾十年越獄成功的故事,速度與激情根本就是飛車賊的犯罪歷程……所有的故事,好的抑或壞的,精彩的抑或無聊的,都是不能靠這樣的概括來體現價值的,Carol是一部精彩的電影,不僅僅是因為凱特布蘭徹特和魯尼瑪拉的幾乎真實到令人感同身受的表演,不僅僅是因為兩個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女人之間的愛,還有對這個世界對女人無法理解的偏見的探討。
為什麼丈夫要將Carol同別人隔離那麼多年,逼著她成為相夫教子的「賢惠」女人,卻又迷戀著Carol在舞會上顧盼生輝?為什麼男朋友自顧自的說著自己的事情不顧Therese的意願認為既然求婚了T就應該放下一切同他去歐洲?為什麼身為丈夫要用自己的女兒來威脅妻子甚至用僱人竊聽跟蹤這種下流手段?很多人會覺得這很正常啊,可是這到底哪裡正常?難道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為什麼要以男性為中心?如果可以用道德問題將一對同性愛人分開,那麼將愛女如命的母親同女兒分開又哪裡有什麼道德可言?還有憑什麼貴的醫生就一定有效果?
男人還有女人,我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意願,我們生而為人,並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的附庸為別人奉獻一生,這個社會令人失望,是因為偏見因為一群人總會把另外的人的奉獻當做理所當然。

我無意討論導演與編劇的功過,這個故事是否俗套還請考慮一下80年代風靡全國的金庸瓊瑤,畢竟年代久了,有人覺得故事俗套也情有可原。

.........

麻辣兔根本就不是在演......


可怕…為什麼我關注的各種彎的直的公眾號都在給我安利Carol…凱特女王魅力果然太大了嗎www

還沒看正片,不過僅僅是預告就很美很讓人感動了,魯妮妹子哭起來的時候簡直心疼炸,唉年下總是那麼深情。順便女王的聲線真心蘇我一臉…

海報也是美出高度。

總之,戛納已經拿下了,希望能拿到小金人!

這個冬天就指望Carol來溫暖我了呢(笑

————————分割線

今天狂補了各種電影節的採訪和記者會,看到導演說一個中國妹子表示女王掰彎無數中國女生那裡笑炸了!

前方高能!!!那位中國迷妹你真的太棒wwwww

233333美帝的中國姬姥改造計劃!


很瘋狂的去尋一個電影的片源似乎是很多年前的事兒了,這種相似感忽然讓我懷念起大學時百無聊賴和朋友日日夜夜看電影的日子。


《Carol》講真被我惦記了大半年,直到現在看完電影兩天後,從等待到醞釀影評,這一切好值得。值得到當我坐在電腦前準備碼字耳際回蕩片中插曲《Taxi》時,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確定寫這篇影評開始,我就把手機電腦桌面換成了電影海報,下載了這張電影原聲碟片,一遍一遍的看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儘可能的把自己還原在這部電影情境下,放逐在50年代的美國,甚至想找到插曲中所唱的「a mint julep (薄荷朱莉酒)」一醉方休。也許這樣做了,我就離電影更近了——那種發生在女人之間的愛情,才會被更主觀的體會、才不辜負隨劇情奔潰大哭的情緒。


然而直到影評終於寫完了,我也沒有從情緒中很快地抽離,就像大家說的「海因斯比女人更懂女人」——他料到真正讀懂這部電影的女人,沒有幾個能從劇情中脫離,從情緒中倖免。


她們大抵會像是經歷了Carol的人生,像她一樣去生活——不管有沒有找到生命中的Therese,軟弱卻不脆弱的活著,悲憫又高傲的面對人生,好好接受你的心並對它的改變負責。

回顧一下印象深刻的幾個電影片段:

(一)

故事是倒序的手法,女主角們在餐廳就餐閑聊,被一位戴著禮帽的魯莽男人打斷,隨即兩人分開,在回程的車上,坐在車裡的年輕女子Therese透過充滿霧氣的窗戶,看著疾走的女主Carol,眼神中那份堅持和渴望,早已出賣她在片頭互道再見的瀟洒淡定。


如果此時你有留意背景音樂,《christmas trees》悠揚又異常孤獨的旋律像是一位急於想告訴你始末,卻無法開口的失語症患者,只能用身邊的樂器去演奏去表達。


隨著Therese捕捉Carol的身影而越來越跌宕,當她最終把視線鎖定在Carol身上,那份呼之欲出的愛意,正好與音樂的高潮部分完美重合了。


然而在越來越拉遠距離的光影交錯中,眼中燃起的希望之光慢慢遠去,樂曲的旋律像是喪失了生命力。

重奏的部分逐一剝離,剩下最後一絲提琴的收尾伴著Therese的眼神,戛然而止在夜色中。

(Rooney的側顏完美的像是假象,卻也是這樣的側顏將壓抑著的戀戀不捨發揮到了極致)

(二)

接著就是令無數粉絲驚呼的Carol出場了,影片無論從配樂,色調,拍攝手法,都透著一股復古而簡約的氣息,就是連Cate穿貂皮大衣,都有可能讓「無貂不歡」的東北女人引以為傲。


Carol的出場,是在為女兒挑選禮物,她沒有目的性的瀏覽著商品,一身淺咖色貂皮大衣,百無聊賴的把玩著手中的皮手套(這也是她跟Therese有後續故事的主要伏筆),

紅唇突出這個人物鮮明的強勢性格, 50年代的女性流行的帽飾更多了一份精緻, 加之眉宇間的這份盛氣,終將讓Therese從看到的第一眼起就驚為天人,眼神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有故事的女人。

(Therese的這個形象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揮去,她像是每個人最開始接觸愛情的模樣——對愛情那麼渴望,又極力想表現出雲淡風輕,總是能從她的眼睛裡讀出「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滑稽感,稚嫩又惹人憐愛。)

(三)

然後像所有的主角一樣,在故事的開場就相遇了,很多人都會尊稱凱特「撩妹狂魔」,現在回想一下真是這樣的——就幾句話,讓本來就一見鍾情的Therese心甘情願的付出再痛徹心扉的神傷——

「你推薦什麼我就買什麼」

「改天來我家吃飯吧,我去接你」

「收拾一下東西跟我橫穿美國旅遊去,我來開車」

(單看電影,感覺最深的就是兩位女主攝人心魂的美和不可方物的配!)

(四)

這個讓無數觀眾動容的鏡頭,發生在Therese第一次從Carol的住處離開,她坐在車裡,就那樣忍不住的奔潰大哭了。

沒有參與過Carol的人生,也是第一次去Carol家做客,沒有結過婚甚至不知道什麼是marriage的Therese,卻目睹了Carol和正在鬧離婚的丈夫爭吵。

那種絕望主婦一般的切膚之痛和滿腹的委屈,像是電波傳到了Therese的心間,讓她在目睹了Carol的生活後,無的放矢的心就這樣刺痛著,奪眶的眼淚越來越洶湧。

我想,這大抵就是「痛你之所痛」的最好詮釋吧。

(五)

我當然也願意在複述劇情時加入一些明媚的畫面,這本來就是愛情美好的樣子。

只要她們在一起,無論面對著什麼未知,不會失去的是那份想要更加熟悉彼此的熱衷。

Carol說她不懂得四歲的女兒喜歡什麼,講述她的婚姻,Therese說自己喜歡攝影,知道關於火車的知識,給Carol彈琴,互相聞香水,連一個觀眾都笑不起來的笑話她們都會開心良久。

跟其他愛情片比,作為主角的她們對話很少,但就是這種「比起聊天更習慣沉默的愛」,讓這份情慾,在最小的格局裡最肆意的綻放開來...

(六)

Therese去Carol家做客,彈奏了一首《Easy living》,Carol被琴聲吸引,走過來氣定神閑的撫摸了一下Therese的肩膀,稱讚她有天賦,Therese的內心被激蕩起的漣漪卻再也沒有散去過…

(七)

聖誕之夜,Carol帶著一箱相機和膠捲作為禮物來到Therses家做客.只那麼一個神傷的動作,Therese就懂了Carol的痛苦,這次她輕輕的拍著她的後背,像是她的後盾一樣問Carol「還有其他辦法嗎?」,然後她們來到天台,Carol表示離婚的事情讓她很心煩意亂,想出去放空一下心情,Therese眼中閃過一絲的失望,Carol那句「would you come with me?」像是救贖一樣劃破長夜,「yes yes I would!」

她們是彼此的依靠,又是彼此夜空中的星,是彼此失去方向後的指明燈,所以她們無畏又勇敢!


(八)

接下來她們同框的畫面,無論是剛開始的彼此熟絡,互生情愫,激烈的性愛,亦或是後來的沉默,甚至到經歷過暫別之後的會面——只要是她們在一起的,觀者的情緒就是溫暖的,就是被這和和煦的色調照耀的,哪怕虐心哪怕失望。

女主二人的第一次公路旅行,Therese緊張又不自在的快速調好相機,只為在Carol還沒有發現的時候,捕捉她的一舉一動,然而早有察覺的Carol,幾乎在她被鏡頭捕捉之前就氣定神閑的擺好 pose,看似不經意卻魅力十足。這份只屬於凱特女王的氣場,完美的解釋了為什麼Therese會一見鍾情,會像飛蛾一樣撲到這個女人的懷抱。

(九)

「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Carol說

「別關燈,我想看著你」Therese這樣說,

然後這份情慾,在最小的格局裡,最肆意的綻放開來

毫無疑問這是兩個人的相互吸引

我們篤定的叫它愛

就這樣,她們心無旁騖的結合了

(截圖渣到眼淚掉下來)


(十一)

Carol與Therese充滿浪漫的愛情公路旅行戛然而止了,因為Carol前夫的阻撓,她們甚至沒有做任何道別就這樣痛徹心扉的強行撕裂出彼此的身體,抽離出彼此的生命。Carol不僅退出了Therese的人生,甚至不允許她們再有任何的聯繫。Therese回到了家中,當她用壓抑的心情洗出這張膠片時,她再也忍不住了——撥通了Carol的電話,一遍一遍對著被掛斷的電話吶喊「I miss you I miss you Carol I miss you」。觀眾的心在故事跌到谷底的同時落入深淵,像是再也不會遇到光明一樣。

(十二)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再滂沱的大雨也會遇到晴朗的陽光。Carol終於還是勇敢的站出來,選擇了離婚,原著中的Carol為了心中對Therese的執念甚至放棄了女兒的撫養權。Therese如Carol希冀的那樣快速的成長,成為了真正的「攝影編輯」。當她們再相遇,看似陌生的疏離感下蘊藏的——仍然是彼此恨不能緊緊相擁的靈魂。


經歷了各自的人生階段之後,Therese原諒了Carol的不辭而別。Carol在與男人business的聚會上,等來了她的女孩堅定的走向她——隨著彼此鏡頭的拉近,她們終於在芸芸眾生中對視到了,這雙內心早已渴求千百遍的眼睛,伴隨著女主們嘴角輕輕揚起的笑容,迎來了happyending。


最終話

加入了太多的個人色彩寫出的影評,必將是忽略劇中其他人物塑造的菲薄之作,這份足夠深刻的體會讓我心甘情願活在電影的光環之下,切身的體會大於慾望的愛情帶給生命的感動,歡笑也罷淚水也罷,海因斯理應享受觀眾這種最直觀的感受,因為他對「女人之間的愛情」詮釋的恰到好處。

感謝Cate與Rooney雲淡風輕卻處處驚艷的演技,這讓觀眾毫無形象的舔屏值回票價。

最後,放上女主們戲外照一張,選了很久,唯有這張Cate眼神中對Rooney的寵溺,像是延續了電影中的劇情,讓我們值得相信她們的愛情在沒有空間的時間裡,永遠雋永延續著。


更多內容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創小意」謝謝~


大家看這部電影看到的是愛情是同性是女權,而我看到的是階級。
和另外兩部我很喜歡的女同電影《阿黛爾的生活》、《指匠情挑》相比,這三部都說了同樣的問題,愛不愛這事不是由性別決定的,最終還是由階級決定。上層的卡羅爾、艾瑪和莫德引誘下層特芮絲、阿黛爾和蘇三隻小白兔出櫃,然後始亂終棄玩的飛起。至於電影是happy ending還是bad ending還是得由三個大魔王說了算,小白兔只能聽天由命。


六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吸鐵石,那時候我剛剛上半年級。真的是太神奇了!這麼小的東西竟然可以把釘子吸起來還可以,還可以指揮著一盤鐵砂像沙場點兵一樣起舞!老師給我展示了很多種吸鐵石,條形的,U型的,圓環型的,圓餅型的,我玩的喜不自勝。兩塊吸鐵石可以緊密的吸在一起,但是我反過來放得時候,卻會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彈開。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於是有的人告訴我,同極相斥,異極相吸。我不太明白原理,但是異性相吸的道理我是深信不疑的。六歲的時候我就不喜歡和男孩子玩,我喜歡看我的同桌,班裡最好看學習最好的白白胖胖的小女孩,那時候我就知道自己是喜歡她的,而且不帶著矜持,總是去她家找她玩。可是,所謂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時間很短,我認識她只有半年多以後她就搬家了,往後二十年至今再未見過。可是我身上異性相吸的事沒斷過,說到底我是一個「正常人」。


這個世上有一句很毒辣的疑問:男生和女生之間有純潔的友情嗎?有的人會說有,比如尼采、保羅、莎樂美的三位一體,當然只有莎樂美才能做得到這樣。亦或是林徽因對徐志摩的乾淨明脆,但是人間四月天到底是誰?說到底能夠坐懷不亂的,除了太監這千百年間也只有柳下惠了。

那麼還有一句毒辣的疑問:同性之間真的有純潔的愛情嗎?很多人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當我看了《斷背山》 《春光咋泄》 《暹羅之戀》之後我會說「我不贊同你的做法,但是我誓死捍衛你的權力」,哦當然還有《卡羅爾》


《卡羅爾》是一部低旋律的進行曲,昏黃的色調,老派的音樂以及化學水洗出來的黑白照片,無不 透露著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之前。現在社會和人類已經很開放了,但是依然很少有人可以果敢的承認自己特殊的性取向,而在卡羅爾的年代,這樣的事情更是讓人汗顏而難以啟齒的。花朵再鮮艷都很難給人震撼的感覺,讓人為之震撼的往往是哪些頂著石頭扭曲著生長的小草,她敢於面對世界上全部的壓力,才能在極小的空間極惡略的環境下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擁抱陽光。


卡羅爾是不幸的人。她婚後多年一直得不到丈夫的陪伴和關愛,生活的圈子越來越小,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和自己從小到大的閨蜜發生了關係才驚奇的發現其實身體里還有一個這樣的自己。她和丈夫鬧離婚,失去了家庭也失去了女兒的撫養權,一切落魄的她不得不從頭開始租房子打工養活自己。卡羅爾又是一個幸福的人。在她發現自己喜歡女性的時候,她勇敢的接受了自己,並且能夠得到一見傾心的特瑞斯的愛情。宴會上,家庭中,旅途上卡羅爾都能保持一副貴婦人的驕傲和端莊,無時無刻都散發著深沉的魅力和午後陽光的溫暖。


在她和特瑞斯的愛情里,卡羅爾更像是一個老謀深算的獵人,而特瑞斯是一個心甘情願的獵物。卡羅爾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也能夠從第一次見到特瑞斯的眼睛的時候,明白了自己已經一見鍾情。所以她留下了手套,更像是願者上鉤的誘餌,亦或是乳酪下面的陷阱。特瑞斯是在唯唯諾諾的試探之後,便開始了堅定的飛蛾撲火般追隨卡羅爾而去。她身邊不是沒有好的男生,有要和她結婚的,有想追求她親吻她的,特瑞斯都不置可否。無形之中好像有一個聲音告訴她,這不是她想要的,那她想要的是什麼呢?就在卡羅爾款款走進她的商店的時候,一切彷彿明了。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當特瑞斯不顧一切的追隨卡羅爾去完成西部之旅的時候,她已經無法掙脫這份愛的網籠,吸鐵石的同極吸引在一起的時候,需要格外用力,而這個力量就是愛情。我們的愛情里都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遙遠的地方,遠離喧囂的現狀,在這段時間裡天是藍的,雲是白的,整個世界只有我們兩個人,無憂無慮,無拘無束。電影看得一多半,看到這裡我想,這麼浪漫的時候,兩個人終於可以拋開害羞和懷疑,勇敢的在一起了吧。果然,是卡羅爾勇敢的抱住了特瑞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諾亞方舟漂流了274天終於靠岸,這時候天高海闊,萬里無雲,寥廓天地之間只有海浪拍擊岸邊的迴音。


此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好夢不長,旅途被卡羅爾丈夫僱傭的私人偵探破壞,一心思念女兒的卡羅爾不得不和特瑞斯慌亂的終止了完美的旅途,並匆匆的離開了特瑞斯。特瑞斯像不小心打破盤子的小女孩一樣不知所措,孑然一身的撥通電話,只能對著空空的話筒說I miss you,I miss syou......彼時的她只能靠自己拍攝的卡羅爾那些美麗的瞬間止住思念,宛如飲鴆止渴。最終她走出了失戀的陰影,去紐約時報謀了一份心儀的工作。電話另一頭的卡羅爾,默不作聲,顫顫發抖。有時候離開也是一種愛,到底是處於對特瑞斯的保護,還是在自己心亂如麻的時候不想惹特瑞斯擔心和傷心?我不得而知。


當卡羅爾再一次出現在特瑞斯面前的時候,她依然那麼款款大方,高貴華美。高個子還要穿一雙高跟鞋的豪爽氣,細膩的香水,溫潤的腮紅還有那蘭花指上的一縷煙雲。特瑞斯卻再也不是那個不知所措的小女孩了,她穿著合體的禮服,留著精緻的髮髻,並且懂得欲擒故縱的拒絕了卡羅爾邀請合住的愛意。卡羅爾一如潺潺的溪水,不透明的裹雜著露珠和綠葉,永遠都在奔勇向前。此時此刻,特瑞斯再也不是那溪水上隨波而動的漩渦,她寧靜的眼睛像極了溪水上方冷冷的月光,空曠深遠又自信。亂紅飛過鞦韆去,卡羅爾識趣的離開了。


特瑞斯參加了朋友的酒會,在這熱鬧的房間里,自己卻越發的孤獨。目睹兩個想自己表示愛慕的男生擁著其他的女孩談笑風生、酩酊大醉。在廁所強裝鎮定的抽完一根煙以後,她才知道自己依然愛著卡羅爾,如同兩塊吸鐵石無法拒絕互相吸引。當她慢慢走向卡羅爾的時候,四目相視,溫情如初,電影戛然而止。


這是一部安靜的電影,沒有華麗的台詞,沒有轟轟烈烈的劇情,但是卻將細膩做到了極致。兩朵玫瑰花之間不用過多言語的愛情,宛如一杯怡人的紅酒,輕輕抿上一口就可以安安靜靜在窗前坐一下午,再抿一口,整個人都會醉。同性之間是低調的愛情,所以我很欣賞導演這樣的妙手,筆落驚風雨,無聲現驚雷。


從電影里出來,我還是男兒本「色」,給我一萬次機會我都會選擇和女孩約會。但是我想我已經可以正視世界上同性相吸的「磁鐵石」們,就像給哥哥和唐唐一樣,祝福世上每一對情侶。我想到了李銀河女士。我以前覺得李銀河是現代最幸福的女性之一,不為別的,就因為她是大文豪王小波的妻子,是王小波愛的女人。「你好哇李銀河,我是愛你的,看見就愛上了。我愛你愛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個人手裡一隻鴿子飛走了,他從心裡祝福那鴿子的飛翔。你也飛吧。我會難過,也會高興,到底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靜下來想你,覺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議,以前我不知道愛情這麼美好。愛到深處這麼美好。真不想讓任何人來管我們。誰也管不著,和誰都無關。告訴你,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就泛起微笑」


如果王小波能給一個女人寫出這樣的情書,任何人都會瘋狂。但是恰巧這個幸運的女人是李銀河,我替全中國的女性嫉妒她。文學巨匠王小波去世了,李銀河好像又變成了世界上最倒霉的人。真的是這樣嗎?前一段時間,我從李銀河老師的微博上看到,她澄清了自己的新戀情。她現在和一個司機一起同居,並且互相愛慕。看到這裡我為王小波感到酸酸的,醋意頓生。然後她接著寫到,她現在的愛人是擁有「女人的身體,男人的思想」。換句話說,李銀河現在是同性戀,而自己的另一半是一個有男性思想的女人。當時我是很難接受的,吃驚,震撼,還有為王小波的不甘。


看完這個電影,我突然想明白了很多東西:世界之所以美麗,就是因為多元。如果我們總是拿自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去審視這個世界,並且黨同伐異的要求所有人保留和你一樣的思想,這和納粹有什麼區別呢?弗洛伊德說人身體里有自我、本我和超我。李銀河是找到了本我的人,並敢於做自我的人,僅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尊敬。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需要尊重。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的思想、他的選擇、他的立場。我們可以不認同別人的觀點,但是不能剝奪別人愛的權力。而在純潔的愛情面前,沒有什麼是卑微的,沒有什麼是羞恥的。


當下一部《卡萊爾》變得明亮,自信,勇敢,明媚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世界的格局也將更加偉大。


認真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性取向


大魔王和小白兔分別許久後的某天,
小白兔從大魔王車前路過,
大魔王的目光貪婪而又痴迷地追隨著她,
直到小白兔走出她的視線。
我想這就是讓大魔王放棄爭回撫養權的導火索吧。
「牽掛像筆債,再聚又再添。」
不見則已,一見難休。
所有的思念全勾了出來,
打成解,
牽引著情緒。
於是再難忍受分離,
於是再難忍受壓抑。
所以大魔王才會在和丈夫交涉時,中途打斷律師,決定放棄爭取撫養權。
再把小白兔約出來時,
沒提自己監禁被迫治療的苦,
沒提自己半途放棄撫養權的掙扎和犧牲。
跋山涉水繞過二人之間的重重阻隔來到她面前,
卻隻字不提平山海的艱苦和心酸,
不想用犧牲去感動她,
不願用感動迫她點頭,
體諒她的委屈與憤怨,
只是緊張又不安地問道:「我租的房子剛好夠住兩個人你願意來嗎?」
為愛放棄了最珍視的東西 卻得不告訴所愛自己的犧牲,在我看來,是既驕傲又很了不起的。
覺得驕傲是因為,相愛需要相互吸引,而感動則是相處的事,大魔王只想知道自己夠不夠吸引小白兔,不願意卑微地用付出去感動她。
覺得了不起是因為,畢竟除了父母沒人願意默默付出,大多數人對你好都希望你記著,藉以豐富人情牌。

也藉此自勉吧,要做感情里驕傲的那一個,別一廂情願地感動自己,也別試圖靠感動來換取感情。


《卡羅爾》——沒關係,是愛情啊

其實《卡羅爾》看過已經好多個月了,當時看不覺得有什麼,誠然畫面是美的,兩個女主也環肥燕瘦各有各的美法,但總覺得溫吞水了一點,高潮處凱特女王一番陳詞也不見得多感人(當然最高潮已經被和諧了我沒看到),看完甚至覺得,什麼嘛,女同嚴肅電影,拿了那麼多獎,鬥爭級別不過是人民內部矛盾嘛。可是今天外面突然大晴,煦煦暖陽照亮屋內的盆栽,彷彿冬天已經過去,我卻突然想起這部電影。

《卡羅爾》一開始就展示了五十年代的美國的風貌,從街道上隨處可見的甲殼蟲式樣大眾車,到男人們長呢子大衣公文包的上班標配,戰後的美國,一切欣欣向榮,冷戰的陰影還沒有完全到來,戰爭中的家底卻已經指數級增長,每個人都扮演著一顆充滿希望的螺絲釘。然而如果你看過《廣告狂人》就知道,即使是六十年代的美國,也依然是男權至上。同性戀?即使是男同性戀也是違法的,別人知道你是同性戀也許不會告你,但丟工作被人笑甚至被人胖揍一頓是分分鐘的事。

周五下班,人群從地鐵走出,奔向每一個夜生活的去處,燈火通明的飯店,構成兩位女主初次登場的舞台。特瑞斯看見自己的男朋友出現,像往常一樣不由分說要帶她去別的什麼地方,她既緊張又無奈,鏡頭轉向凱特女王,女王溫柔地笑笑,不動聲色地隱藏自己和特瑞斯一起的真實目的,眯眼看向特瑞斯,識趣地借故離開,優雅起身,走前伸手溫柔又堅定地按了按特瑞斯的肩頭,安慰和鼓勵都在這一按里,特瑞斯悲傷地看著自己的右肩,愛人已經離去都沒有回神,然後男友也表示親昵地拍拍她的左肩,風一樣出去開車,她沒有回頭,鏡頭給了她一個孤單的背影。

愛情是怎麼開始的呢?總要有點特別的事情,使那個人像從天而降的禮物,給無味的生活帶來欣喜和希望。特瑞斯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賣場櫃姐,住在沒有暖氣的公寓里,每天早起去賣場上班,有一個雖然乏善可陳但還算愛自己的男友,不出意外的話也顯然是嫁給這個人沒跑。聖誕節賣場給排隊進去上班的員工發放聖誕帽,美其名曰「管理層的福利」,然而如果你膽敢上班不戴著這頂帽子當然就會受到管理層的教導。特瑞斯戴著這頂帽子,覺得自己傻極了,每一個來這裡的顧客都傻極了,臃腫的太太,亂跑的熊孩子,古板的男人,她只能站在櫃檯前等待這些人的詢問。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遠處卻出現了一個和所有人都不一樣的女人,貂皮大衣雖然華貴,卻比不上她本人氣質的萬一,而且她也戴著一頂紅色的瓜皮帽,正好配脖子上掛著的紅色窄幅羊絨圍巾。特瑞斯看的如此入神,世上千萬的人,無邊的花花世界裡,這一刻卻只能看見這一人。而她也上來攀談,走時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留下手套,又特意告訴特瑞斯她的帽子很好看,就此結下情緣。

愛情是什麼感覺呢?以往的電影中,雖然經常表現愛情,但其實很少表現愛情的感覺,作者們往往像表現人一樣去表現愛情,通過事件表現人,也同樣通過事件表現愛情。但是《卡羅爾》不一樣,它切實地試圖傳遞一個問題:愛是什麼感覺?卡羅爾開車來接特瑞斯去家裡玩的路上,卡羅爾一邊開車,一邊聊一些閑話,她講了許多許多話,但是特瑞斯聽不見,背景音樂《TO CAROL』S》中,特瑞斯只能聽見零星的模糊的話語,眼前的一切都是模糊的,陽光是模糊的,隧道是模糊的,車裡的內飾是模糊的,唯有她上下開合的紅唇,她微笑的側臉,她開車的雙手,清晰無比。這就是愛情啊,世間的一切都隱去,唯有那個人清晰鮮明,腦中有一首你專屬的歌曲,好讓我的感情對抗太喧鬧的凡塵。如果卡羅爾還因為離婚和前女友的事而並不確定的話,特瑞斯卻已經清楚知道了自己的感情,這對另一個人熱烈的渴望完全不同於和男友在一起時的感覺。

卡羅爾載著特瑞斯去家裡的這一段正是我今天想起這部電影的原因,也是我突然發現這部電影優美而特別的原因。

有一種評論說這部電影沒有能夠多維展示五十年代的美國社會,錯過了向歷史縱深處開拓的,豐富這部影片的機會。但我覺得並非批判社會的不寬容就是對同性戀平權的支持。導演的確沒有深入展開時代對同性戀者的迫害,僅僅通過卡羅爾的離婚案揭露了一個小角,甚至卡羅爾的離婚鬥爭也是相當無力的,她沒有武器,沒有攻擊的可能,只能通過極為消極的方式獲得一點點屬於自己的權利,直到最後也沒有完全勝利的把握,然而本來不鬥爭就是人之常情,鬥不過就是社會現實。

導演換了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叫做:看看愛情有多美。電影有無數唯美的鏡頭,悠揚的配樂,並不急於交代兩位主角愛到有多深,而是用純粹的鏡頭語言告訴你,這是愛情,只有愛情會這麼美。同性戀電影一定要與天斗與地斗九死一生嗎?未必。鬥不過就鬥不過,然而當事人在其中所體會的全部,和任何一對普通的戀人一樣,沒有區別,導演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繪愛情本身,因為《卡羅爾》的定位並非是同性戀電影,而是愛情電影。

雖然可能和許多人不一樣,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同性戀異性戀,遇見愛情都會懵逼,都會發現自己有一部分生命被激活。《卡羅爾》從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從不想描繪一幅美國五十年代的社會風俗畫卷,也不想哭訴同性戀群體在歷史上受到過怎樣的迫害,它只是用一切視聽手段向你展示,愛情,對所有人一樣的立竿見影,不要覺得同性戀有什麼特別,沒關係,只是愛情啊。


————————————————————————————————————————

http://weixin.qq.com/r/wDuWjj7EQmM9rXrt927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後,為了能夠走上人生巔峰也不能免俗創立公眾號,歡迎關注騷擾~


大家都這麼嚴肅。。。。。。那我這種逗比出現在這裡是不是不合適。。。
anyway,po一篇自己寫的影評先。

換上一張炒雞喜歡的韓國版的海報,魔王仰天長笑,這個妞是我的了和哈哈哈哈!!

《反轉Carol》


昨天晚上看完《Carol》

看之前已經手賤點開了好幾篇影評,劇透個七七八八,知道有三俗戲碼,知道電影配樂要升仙,知道倆女主動不動就盯著看。於是我懷著一種「搞毛線啊都不信還能拍出花兒來」的心情,下載了布蘭切特官博推的資源。

那個渣畫質啊,酸爽一米大,但反而有種這部電影真的是攝於1950s的感覺,自我安慰這叫畫面美感。

好的我要開始噴了,各位讓我看到你們手裡的傘。

貌似看過的人都被Carol迷得神魂顛倒,這點我恐怕不能感同身受,這貨分明就是個撩妹技能MAX的渣。。。。有what好喜歡的?

誰特么知道她手套丟在櫃檯是不是故意的!?手法是不是有點兒嫻熟?還約吃飯,約人到你家裡玩,約人跟你一起開車溜West,而且成功的在跨年那晚將人哄上床,此時距Therese小鹿撞兮兮的在本子上寫下Carol的名字才剛剛十天!十天!!十天你都收不到雙十二的快遞!人家本壘了!!

這就好比晉江BG言情小說里倆人剛確定關係,下一章就「握住了他的堅挺」一樣的無語。。。。。而且姑娘居然還是自願的,Carol你咋不上天呢?

而且,你喜歡小姑娘,完全可以呀,但拜託先把自己老公踹走好嗎,這麼大個招人嫌的玩意兒不停的鬧心,Therese憑啥動心了就要陪你承擔你的鬧心,阿姨你告訴我屁股擦乾淨再泡妞是不是江湖守則?

丫最後還寫了一封情深似海的信把人甩了,睡完沒幾天就跟人說白白,更別說她還泡過自己的發小,這種前科真是嘖嘖嘖簡直泰迪都看不下去了汪汪汪!

前半段我真的一邊看一遍腦內不斷OS,首頁的人都傻了嗎這貨值得人彎?這電影好?也就沾個題材的光吧,Carol要是個男的,絕壁是大寫斜體加粗下劃線的渣男。

也不能都怪Carol這個中年渣攻,雖然有一見鍾情的因素,但Therese實在太不經撩。

對著渣攻說不出NO來,一上車就各種深情赫本無辜臉看著窗外,瞪著兩隻小鹿眼,麻煩收斂一下好嗎窗外的路人都要被你看懷孕了。

第一次約會的時候Therese整個人都緊張局促到不好了,Carol又不瞎,一眼就看出來有門,更加放肆大膽的撩撩撩,吃飯的時候撩,開車的時候撩,回家的時候撩,尼瑪最後終於撩到了床上。

我向來對這種一見鍾情得來的愛意持有懷疑態度,此時人是不夠理智的,荷爾蒙和潛意識的共同作用使人特別在意眼前和當下,總覺得自己付出了全部對方就會給出自己想要的,但現實中最終失望的人,十之有九。

以上,是我在看到Therese給Carol打電話說I miss you之前,全部的感受。就好似滿懷期待卻看了一部老外改編的晉江言情狗血劇,萌萌噠。

此處應有轉折。

是的在Therese打了電話Carol按電話然後Therese說我想你但她沒聽到之後,我開竅了。。。。。

這本來就是部講愛情的戲,你不能指望它超凡脫俗,儘管題材非常,但終究是人類的愛情啊,還真以為能上天?想開個金手指老公忽然跟小男友搞到一起然後大家一起幸福快樂的建設社會主義共同撫養小Rindy?出門右轉晉江原創網不謝。

把Carol和Therese看作兩個獨立的個體,一切都開始變作平常,無非是這兩人一見鍾情,儘管各自手裡都有船票,有一個還扯了證下了娃,但仍然無法控制的走向對方。這是忍不住的,而且一刻也不能等,Carol要是理科生上身,忍到擺平自己老公之後才去撩Therese——騷瑞,您呼叫的用戶已在歐洲滑雪,請稍後再撥。。。。。

拋開題材的偏見,用平常心去看待這部電影,會發現Carol已經儘可能做到最好了,世俗的壓力,混球的老公,與女兒的別離還有快要被燒死的愛火,哪一樣都能壓得人喘不過氣,這貨不僅hold住還能保持自己的撩妹技能,流弊大發了,開班授課吧,耶魯大學公開課——《把妹》

Therese從最初傻乎乎愛的昏天暗地的小姑娘,也學會了說 漏。

開始她會記下與Carol相約的日期,會寫廢很多張聖誕卡片,會賊兮兮的故意送Carol一首自己在她家彈過的曲子,不會拒絕Carol遞過來的任何一支煙。

再次見面她拒絕了Carol的煙,拒絕了終於自由身的Carol同居的邀請,拒絕了去見Carol的朋友,但卻因為Carol的一個觸碰而原形畢露,內心崩斷一般的閉了眼。【此時我的內心有一千頭熊在怒吼:啊!!答應她!!答應她!你個傻逼!!卧槽!!摸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在另一個聚會上看到別人彼此相擁,Therese的內心有點兒崩潰:不管了惹!忍的我好辛苦,老娘也要去找我的卡肉嚕!!!!

需要一提的是,很多人認為Carol是放棄了自己的女兒選擇了Therese,我覺得不是這樣。Carol儘可能的保證了女兒的成長條件,同時堅持放棄被束縛的生活,她要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只不過新生活裡面恰好有個小姑娘,也可以有小夥子啊哈哈never mind。

這個電影,從兩人坐著吃飯開始倒敘,倒敘到兩人重遇吃飯算是一個小收尾;但整個故事是從她倆在百貨大樓里第一次的對視開始,到最後一幕餐館裡的對視結束。結尾加上配樂看的我都要心臟驟停了,彷彿可以看到Therese以後的性福時光。。。。王祖藍完美!

講到演員

布蘭切特就是一束人形會行走的迷幻類雌性荷爾蒙,撩妹時那低沉的嗓音,因為畫質太渣導致我看不清的深邃眼神,嘴角的兩個性感回溝,別說魯妮馬拉這等腦殘粉,就是踢球的那個魯尼來了也扛不住。

小魯魯其實更厲害,大部分的時候她只是頂著一張感情豐富的面癱臉,什麼都不說,可你卻都能懂她想表達什麼。緊張,局促,快活,期待,傷心,痛苦,掙扎還有不顧一切,這是活的天才演技少女啊親們,能跟個別人玩這種通感很簡單,能跟所有觀眾玩通感,不是天才就是巫婆子【認真臉

戛納影后是白給的嗎開玩笑,已變腦殘粉。

我是個特別討人嫌的觀眾,如果不是演員是我本來就很中意的那幾位,劇情戳到我的情商,再好的電影我也得罵人家拍的不好【起碼選角爛是不是,但是《Carol》的故事線紮實,改編的不多不少,節奏不急不慢,演員技能更是爆棚,所以即便討人嫌的觀眾也覺得它有點厲害。

不足的地方可能是有些平淡深意不夠多?大概我看慣了國讎家恨維護正義KO外星人手撕日本鬼子之類的戲碼,對於平凡日子的體悟因為經歷尚淺真的不夠深刻,而且的確缺乏文藝細胞。但這個題材和演員配置,已足夠它名垂影史了。

此類電影,把握不好就會背上教壞年輕人的罵名,但《Carol》能夠做到全方面的講述一種應當受祝福的感情,它有好有壞,不能免俗;不是描繪出虛幻的美好去吸引不明所以的觀眾也躍躍欲試投身其中,而是為了闡述一個事實,有些人是這樣找到真愛的,而且結果還不賴。

好像大部分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沒有經歷過我這種反轉的感受,原來還是我反應的太慢,怪不得一直單身呵呵呵。


推薦閱讀:

有哪些年輕人該看的優秀電影?
為什麼電影美少女特工隊(sucker punch)評分這麼低?
有哪些令人心塞的同性戀電影?
如何評價和解讀《小時代4:靈魂盡頭》最後八分鐘的長鏡頭?
怎樣評價由行定勛導演,劉詩詩、三浦春馬、張孝全主演的愛情懸疑電影《深夜前的五分鐘》?

TAG:電影 | 女性 | 影視評論 | 女同性戀 | 卡羅爾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