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英國首相和教育大臣都答不出簡單乘法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cx-vNrKAs

視頻封面英國教育大臣回答不出的數學問題...視頻


我相信這個問題由熟悉西方政治和媒體的人來回答會更直切核心。因為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智商問題。

在回答問題之前,還是引用另一位焦點人物教育大臣Nicky Morgan的話會比較合適。

「我都說過了我不會回答任何關於數學的問題的,我之前已經強調過了」

其次,事主的原話是首先我要強調一點的是!我!只在!跟我妻子一起送我的孩子去學校的時候,才會背乘法口訣表!」
「所以為了現在不要一不小心在你的電視節目上說錯,我還是不回答這個問題了。」


是不是和媒體大肆宣傳的答不上來有點出入?

他們不是「回答不上來然後找借口」。而是「第一時間拒絕回答」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電視訪談是事關長期運營的形象公關,絕對不能被這種挑釁沖昏了頭腦,以至於開了先河。

提問人不是真的要質問你知不知道乘法口訣。任何一個正常智力受過初等教育的人都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提問人的真正目的在於用這種侮辱性的問題激怒你來回答,一旦你回答了一個問題,就不能再回絕類似的問題了,長久以往,言多必失。

他現在問你7×8等於幾,你被一個挑撥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他下一個問題引用fyl HH的回答「19*18等於幾?別心算,直接答。」
接下來你就會迅速地被各種測試問題包圍,一旦你被他帶入了節奏,亂了陣腳,真的去思考那些測試問題,就中圈套了。

我再引用一段richard richard的回答,他說的比我更直觀。
「他的這個回答顯然不是他不會,而是不想去鑽這個套。這種套子一旦鑽進去可就出不來了,如果他回答了9x8,好,下一個記者問一個19x18,你說他該不該回答?要是他硬著頭皮想上幾秒鐘答一個342;那好,然後再來個記者問一個159x128得多少怎麼辦?誰敢保證自己一定當場算的出來?然後整個記者招待會就變成耍猴了。」

「我覺得正常處於他這個位置的人對於這種耍猴一樣的問題都是要避開的,不管你會不會都要避開,難道要讓一個首相或者一個教育大臣像小學生一樣跳起來舉手搶答八九七十二嗎?」

精心挑選的「看起來簡單實際需要一點時間思考」的問題,你一思考,露出遲疑和計算的表情,不知道會被媒體宣傳成什麼樣子。且看本次事件。一個簡單的「拒絕回答」被宣傳成了好像「回答不上來卡住了」。

權力金字塔頂端的上位者在電視台上大談強化基礎教育,結果面對這種看似簡單的問題露出遲疑和計算。媒體會怎麼報道?

政治人物在電視形象公關上的第一條,不要犯蠢。想要杜絕如前幾年美國共和黨競選人的腦殘言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給媒體機會,不要正面對抗媒體設下的陷阱。記者詢問敏感問題的回應方式,最簡單的就是「幽默帶開話題」和「打官腔拒絕回答」這兩種方法。

像是現在那些炫耀自己背的出來的人,真的變成當事人是什麼情況?

正在爭分奪秒宣傳自己政治理念的時候,被提問者一個小問題輕鬆激將成功,騙走注意力。把焦點從實際乾貨轉到了毫無作用的「我這個首相到底有多蠢」的問題上,而且這場小小的辯論必將因為你的特殊身份徹底倒向提問者。自己主動放下正吃著的玉米,主動跳進火坑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且看這二位怎麼應付的。兩人一個用涉及家庭,孩子,教育的小笑話把注意力又帶回來。一個直截了當地表示我說過了不回答。而且兩人都沒有打算花時間在這個問題上,而是迅速地回到自己的正題上。

你現在再回頭看看這些炫耀似的,背誦九九八十一的人。上當了還洋洋得意

你可以在所有的地方找到這些人,網易,鐵血,知乎,愛撕衣,acfun。是不是這些人都有資格當首相,當教育大臣?

卡梅倫畢業於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Nicky Morgan畢業於牛津大學法律系。開口之前動腦。



======================================================================================================

這並不是我個人的臆測「這樣比較合理」,而是公眾人物的通用手段(娛樂界也一樣)。如果你個人對美國政治相關的show比較了解的話,或者多看看美國這兩屆競選,就知道我指的是什麼了。希望能有關注政壇的知友給大家貼幾個正面和反面的視頻,這樣大家能更好地理解。

另外,評論中有知友討論各種屁股問題,我希望說明的是,我對我舉例子的那些網站沒有立場看法,真的就是隨口一提而已。59下山也好蛤絲也好,更沒有黑西方政治,只是單純的討論而已,畢竟這種避而不談的方式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使用的。

我看到還是有不少知友質疑,比如江無的提問

「無法理解這個邏輯。問9*8回答出來了就得能回答19*18?19*18直接說我沒辦法心算出來有什麼丟臉的,觀眾又不是傻子,到時候被圍攻的只會是提這種問題的記者。做首相又不是數學家,19*18不需要會,但9*8不會就是智商問題了。下面已經有人回答了身邊英國研究生背不了乘法表,而且卡梅倫成績一直普通的事實」

貼上一段回復別人的私信

「更多的是不被打亂節奏。首相此次訪談的主要目的是宣傳政策,被帶偏到記者的狗咬狗式地臟架中對他沒有任何好處,只會他寶貴的宣傳時間。

這次他們兩個明明都是拒絕回答而不是回答不上來,依然被媒體大肆抹黑。大把大把的人等著看笑話。到時候標題就是「我們牛津大學畢業的首相會打不上來兩位數乘法」。

明明有機會可以把節奏掌握在自己手裡,何必故意去落入下風呢?為什麼不直接堵好口子防止言多必失呢?」

既然有人說這有什麼丟臉的,觀眾又不是傻子,觀眾不會指責媒體么?那咱們就回到這個問題上看看。

明明二人都是「拒絕回答」,全世界的媒體還是不約而同地加工成了他們兩個「回答不上來」。而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看了一眼標題之後就默認這是真的,跳過有沒有,直奔為什麼了。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看不到么?作為掌握話語權的媒體,真的會害怕被人圍攻?

媒體有下限?之前全美遭遇大規模突然降溫,美國媒體清一色怒罵「全球變暖是個騙局」,怎麼樣?

foxnews號稱騙子大本營,因為其編造謊言扭曲事實的行為遭到過遊行抗議。然後呢?人家還不是照樣該幹嘛幹嘛。

另一個著名事件:把採訪的錄音從「他是什麼人種」「他是黑人」 「你為什麼射擊他」剪輯成「你為什麼射擊他」「他是黑人」。會被人抗議被人圍攻又怎麼樣,人家媒體就是幹了。這些都是發生在一兩年前現實世界無下限無法無天的行為,

現實世界中這些你覺得「不可能觀眾又不是傻子,媒體也有腦子」的事情每天都在世界範圍內發生。難道還要無視這些事實么?

我希望每一個對媒體的行為和觀眾的反應還抱有懷疑的,請去回顧一下12年到14年西方政壇。哪怕是看看daily show也好。不要把普通人的邏輯推測施加到政壇現實之上。

長遠看,保持這樣的慣例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下,避免言多必失的那一次要命的失誤,保持自己不失態被帶走節奏,不陷入和媒體的狗咬狗式臟架。你覺得這樣已經被侮辱,讓觀眾失望。但這是面對惡意媒體止損,避免額外產生問題就是他們的選擇。首相不是上電視去秀人格魅力秀自己有最優解的。他要戰戰兢兢地運營一國級別的事務,權衡和穩妥是第一位。

有人說的話,在被媒體懷有惡意地吻了問題的時候就輸了。這不是機智,而是止損策略。

每一個從政人員到了後面都是功績和髒水一身的,如何在自己漫長而繁重的生涯中處理好這些收益小潛在風險大的問題?這種很多人看來「為什麼那麼慫」的慣例真的救人不少。看看那些自己肆意回答的同行吧,非得哪天卡梅隆也用999回答一切的時候才高興?

「英國研究生背不了乘法表,而且卡梅倫成績一直普通的事實」

考慮到在他的學歷上我犯錯誤,還請各位自己查下他的學歷把。


同意 @李蹦 的答案,他的這個回答顯然不是他不會,而是不想去鑽這個套。這種套子一旦鑽進去可就出不來了,如果他回答了9x8,好,下一個記者問一個19x18,你說他該不該回答?要是他硬著頭皮想上幾秒鐘答一個342;那好,然後再來個記者問一個159x128得多少怎麼辦?誰敢保證自己一定當場算的出來?然後整個記者招待會就變成耍猴了。

我覺得正常處於他這個位置的人對於這種耍猴一樣的問題都是要避開的,不管你會不會都要避開,難道要讓一個首相或者一個教育大臣像小學生一樣跳起來舉手搶答八九七十二嗎?就好比如果你上小學二年級,和一幫親戚吃飯,飯桌上有人考你25x25得多少,如果你知道當然可以回答。但是如果你是普林斯頓數學PhD,某次回國和親戚聚餐,飯桌上一土鱉遠房親戚說:「啊,美國大博士回來了,來來來,給哥算一算,25乘25得多少?」或者「啊,原來你這xx年都在美國啊,來來來,給哥說一段英語聽聽」,難道你真的會回答?難道你真的會給人家表演一段英語??


最近正好在讀卡梅倫的傳記。

卡梅倫早年就讀於伊頓公學(英國最好的中學),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大家想必都知道在國內進入清北的難度,而進入牛津這樣的世界頂尖學校並不會比這個簡單。更何況卡梅倫是英國近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這樣一個人,必定是一個受過最好的教育,擁有高智商,高情商的人。那麼你認為這樣一個人,真的有可能連9X8都算不出來嗎?如果英國的精英的數學水平真的是這樣的話,中國普通高中生早就擠爆牛津劍橋了。所以我認為,對卡梅倫的任何嘲諷都是沒有必要的。


那麼面對媒體的質問,卡梅倫為什麼要選擇迴避呢?答案卡梅倫自己也說明了,是為了避免出現失誤。到了這裡你可能又要笑了,9X8這樣的計算怎麼可能會失誤呢?我認為可能是這樣的:


一旦卡梅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媒體很有可能接下來就這個問題進行追擊:11X12?14X18?17X23等等。那麼這時候你有自信說自己可以不假思索的報出答案嗎?要知道國外的媒體和天朝媒體的歌功頌德不一樣,故意超出12X12來刁難首相導致其失態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即使問題沒有我上面提的那麼難,卡梅倫如果在回答時一不小心答錯,或者表現出遲疑,以至於在這個推行政策的關鍵時刻在媒體上出了洋相,都會對推行政策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最終導致政策推行失敗。所以卡梅倫選擇拒絕回答這個問題,把話題轉移回自己的政策上來,是對媒體造出的不利狀況的扭轉,是一種轉守為攻。這是一個政治家的智慧的體現。雖然沒有正面面對這個問題,但至少規避了風險。

另外,英國孩子的數學和同年齡的中國孩子的數學確實有差距,這也是卡梅倫發起這個改革的原因。中國孩子由於漢語原因背誦乘法表比較容易,對英國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國內的基礎數學教育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比相同階段的歐美數學教育超出一大截。卡梅倫在牛津讀的是政哲經,也就是說無論是在大學或者是他之後在保守黨的工作,都沒有涉及到太多數學計算。他在伊頓的數學成績平平,老師給他的評價是:「在所有後來成為名人的學生中,卡梅倫是我唯一沒有印象的。」所以卡梅倫的數學水平可能沒有那麼好是事實。不過這也只是題外話了,畢竟即使卡梅倫有很高的數學水平,他也不會愚蠢的在媒體面前賣弄,最後鬧出洋相。


強力推薦《是,大臣》和《是,首相》,融會貫通之後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公務員(大誤)。
The Yes (Prime) Minister Files
Yes Minister

裡面有一集有這樣的場景:
首相秘書Bernard被一大堆記者圍住,招架不住,失口說出「首相比安全保密法大」。他非常不安的報告此事。首相Jim大驚,他是這樣教導Bernard的:
別人問你問題,你不見得一定要回答阿。你從來就不回答我的問題嘛。
(面對採訪)如果你有事兒要說,就直說;沒有的話,就什麼也別說。
(面對棘手問題)不要回答問題,而是直接闡述你的觀點(哪怕和問題毫無關係)。
(如果同一個問題被追問)就說,這不是問題,然後把你的自己觀點再重申一遍!

如果沒有這點水平,不要做什麼Minister,連BBC都會看不下去的。


原問題是,「如何評價」,不是「為什麼」。

以下原答:
————————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路。政治層面的考量,@李蹦說的很明白了。

我來說說,政策方面的考量。

我覺得,哪怕這兩人真的答不出來這個題,都不能作為他們推行的教育改革不合理的理由。

記者問這個問題,明顯是有險惡用心的,無論兩人能否答的出來,都能製造出來新聞熱點。但是這個用意,其實是非常短視和淺薄的。

今天卡梅隆講的是小學數學教育,記者可以問,乘法表是什麼?

其實記者背後的邏輯就是,你卡梅隆連這麼常識的乘法表都不會,你憑什麼推行這個教育改革?

這個邏輯看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是不通的。

我來給你作個更深的類比,你就明白:

如果今天,卡梅隆講的是大學數學教育改革,記者是不是可以問,你知道怎麼解偏微分么?不知道的話,你搞什麼數學教育改革?

如果明天,卡梅隆講的是醫學教育改革,記者是不是可以問,你知道怎麼解剖屍體么?不知道的話,你搞什麼醫療教育改革?

如果後天,卡梅隆講的是汽修教育改革,記者是不是可以問,你知道怎麼換機油么?不知道的話,你搞什麼汽修教育改革?

你仔細想想,就會明白這裡頭的邏輯是不合理的。

改革數學教育,為的是未來大英的學生更有競爭力,動用的是全國的教育資源。這和我個人的數學知識半毛錢關係沒有。

改革醫療教育,為的是未來大英的醫生更加有效的處理事情,利用的是全國的醫學院校。這和我個人的醫療知識儲備八竿子打不著。

改革汽修教育,為的是未來大英的汽車都能被修好,利用的是全國的職業院校。我卡梅隆為什麼要會修車?

對教育的改革,是一個統籌全局的事情,跟一個人在某個專業的知識素養,並不相關。

教育大臣的職責是對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革新,確保英國的下一代都能成才!不是學會每一個知識,也不是當一個學究。

卡梅隆的職責是對國內事務的統領,如果教育大臣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要給予支持與協助。不是跟記者打嘴皮。

記者問了這麼個混淆視聽的話題,把整個採訪的熱點,從教育改革轉移到了卡梅隆會不會乘法表上面去。讓話題的重心,從討論關係國運的教育改革,改到了我們的大英首相連乘法都不會,憑什麼治理國家上。

你看,這個新聞一出來,根本沒有人討論改革到底是怎樣的,全都在討論他倆會不會乘法表。好像找到了噱頭,製造了熱點,但實際上傷害了整個國家在這個方向上的思考。

其實我覺得挺可笑的,真的。

要是說的不對,還請多指教。


我原先以為李蹦的答案是對的

沒錯,卡梅倫伊頓公學出來的,又是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畢業的,怎麼練8*9都不會做?

不可能的嗎……對不對?
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然後我看到了這個視頻

【拂菻坊】英國人的數學真的很差嗎?(中考數學挑戰)


沒有背過乘法表的英國人是這樣的……雖然卡梅倫是畢業於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可不代表卡梅倫就背過乘法表啊……本來就是兩碼事啊。拂菻坊還會說中文呢,可是拂菻坊算個9*8也要用紙筆啊

這是英國人的腦迴路:

9*8=?

那麼
9*10=90
那麼現在只有8,那麼就應該減去2個8
那麼8*2=16
於是
90-16=74

因此
8*9=74

我差點就信了!

媽媽……英國的數學好難的樣子


其實他這樣回答是錯的,應該模仿他的老前輩。
1998年,負責基礎教育的斯蒂芬·拜爾斯接受採訪時,被問到「7乘以8等於多少」。答曰:54。


你看連我們都不會乘法,這正好說明了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刻不容緩!!


凡是英國政治相關問題,請參閱英國政治大百科全書:是首相和是大臣


1.只是沒有當面回答不代表他們不會
2.OK假設他們回答了並且對了 然後呢 成功進入一個數學乘除問答環節?
3.他們之所以能達到現在的位置 最起碼的能力是不被記者的提問牽著鼻子走


19*18等於幾?別心算,直接答。
不會十以內乘法,跟不會20以內乘法,有多大區別嗎?
當然,在算數的時候還是有區別的,畢竟我們是用十進位不是二十進位,十以內很夠用了。但數學並不是算術,十以內和二十以內在對數字的理解和感知上差別不大。


題主要明白一點,我們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別人那兒可能就是天方夜譚。

更別說國家與國家的區別了,況且教育的最大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人學會多少東西,而是學會如何自主學習,拓寬思路和視野。

但還是要吐槽一句,尼瑪卡梅倫和教育大臣不會算數無所謂!英國銀行的職員經常點不清錢是要怎樣?機器數一遍,過秤一遍,手數3遍還點不清的高級銀行職員勞資是見識過了。


我不懂政治,懂一點點數學。

首先,有人說由於他的學歷,他肯定會算,我絕對不贊成。我在腐國待過,組裡討論的時候,多少大P,多少牛B的postdoc,(當然都是外國人)口算不清乘法。

其次,就算不會又怎麼樣?國人總是喜歡用算術代替數學,這是多麼的可笑。一個心算快的小孩就被吹成神童,國外的人不會簡單的算術,就演變成國內大多數人中眼裡,國內數學完爆國外的證據。這種觀點有多麼膚淺。

我覺得心算只是一種技能,經過練習,正常人都能掌握。只是恰好國內的教育,使得大部人都具備了這個技能罷了。沒什麼好奇怪的。


唉,看到前面各種回答扯政治,我想說歸根結底還是這位官員的數學知識不夠豐富。否則他就可以這樣擺脫記者的糾纏:「7乘8顯然等於8乘7,我的朋友,因為實數對乘法構成阿貝爾群。」


排名第一的感覺先入為主地認為以下假設成立再展開論述的
1.卡梅倫是會背乘法口訣的
2.之所以拒絕回答是綜合權衡後的智慧表現
3.以上兩點成立是基於卡梅倫是牛津的高材生和高級政客
從有知友說周圍的英國研究生不會背乘法口訣及此事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看,1,2兩條似乎並不成立。在看我看來答案很簡單,他就是不會或沒把握回答。不會很正常,記者在這樣的場合提這樣的問題也很正常,但卡梅倫事先沒突擊背下或沒有坦率地回答不會則是不應該的。
我想起08年奧運火炬傳遞時在法國還是哪裡一大群人拿著旗幟喊著"Free Tibet",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在為西藏人民的民主自由而吶喊,為自己理念而奮鬥,事實是有人拿地圖問他們西藏在哪時都指不出來,其實他們就是來打醬油的。


看到兩個高票回復,忍不住手癢了。
首先要說的是,如果我是投資人,我面對一個來向我要錢的創業精英,問他11x12等於多少,他如果拒絕回答,我肯定不會給他錢。當然你也不用灰心,人傻錢多的投資人也不是少數。
有人從11x12扯到解刨屍體,請問解刨屍體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容嗎?如果記者在這個時候提問如何解刨屍體,被恥笑的大概就是記者了。

所以問題的核心是,首相提出教育改革方法,提高整體教育水平,但作為從精英學校畢業的首相和大臣,居然也無法回答這個改革所要求的小學數學題,那麼這個方法合理性在哪裡?

18x19?抱歉,這不是改革措施的內容,你乾脆改成超級大腦秀好了。回答對了就會陷入被追問的被動局面?太弱智了。你要是當場背一堆乘方開方結果,那才能當眾堵死記者的嘴。你放心,腦殘記者要是追問你如何解刨屍體,他就輸了。
既然要拉出解刨屍體,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不妨設想,記者要是問教育大臣1+1等於幾?大臣該怎麼回答?答了就輸了,因為還會繼續追問?
觀眾是有標準的,那就是他們作為普通人,他們認為從精英學校畢業的首相和教育大臣,你理應回答出大眾平均水平的數學問題。這個小學生乘法應該不到平均水平吧?
不知道劍橋牛津怎麼想,它們的畢業生居然因為害怕在公眾場合失誤而拒絕回答小學乘法表,真是要羞愧死了。
什麼?你說電視採訪緊張?首相最NB的不就是公眾演講嗎?怎麼又緊張了?

摘抄一些奇葩觀點:

"對教育的改革,是一個統籌全局的事情,跟一個人在某個專業的知識素養,並不相關。"
請問11x12是哪個專業的知識素養?


「教育大臣的職責是對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革新,確保英國的下一代都能成才!不是學會每一個知識,也不是當一個學究。」

11x12是地球上每一個被稱為人的生物都應該會的知識,搞不好經過訓練的大猩猩都可以算出來,請不要侮辱「學究」這個詞!

「我覺得,哪怕這兩人真的答不出來這個題,都不能作為他們推行的教育改革不合理的理由。」
如果這個教育是針對豬的話,我倒是同意你的觀點。


正在爭分奪秒宣傳自己政治理念的時候,被提問者一個小問題輕鬆激將成功,騙走注意力。把焦點從實際乾貨轉到了毫無作用的「我這個首相到底有多蠢」的問題上,而且這場小小的辯論必將因為你的特殊身份徹底倒向提問者。自己主動放下正吃著的玉米,主動跳進火坑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在認為有必要聽一個政治理念的時候,我想我要先確認下對面講話的這個生物是人還是豬。


為什麼大家討論來討論去就不知道了解一下這事的背景呢。

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看上去很有道理,不過很明顯的事實是:卡梅隆答不上來乘法表的事,已經讓卡梅隆丟臉了。

也就是說,即使他「很聰明地」避而不答,效果也沒比「simple naive」好到哪去。

百度一下英語新聞,這事還有一個背景:
we asked you to test your mental arithmetic skills after Education Secretary Nicky Morgan pledged that all 11-year-olds will have to know their times tables by the time they leave primary school.

But one person who appears to be slightly afraid of taking the test is the Prime Minister himself, after he refused to give the answer to a mental arithmetic question posed by a journalist.

簡單翻譯:教育部長Morgan下令,所以孩子都要會乘法表。有人問卡梅倫,9×8得多少。卡梅倫拒絕回答。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新聞。武漢市推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議(要求?)全民背誦那12個詞。於是在節目上一個武漢市領導就被要求背了。還好,他背下來了。

最後補充一句,貌似卡梅倫自己承認,不回答是怕錯。

http://www.themetell.com/item/59998_david-cameron-is-afraid-of-getting-his-times-tables-wrong

http://news.sina.cn/gn/2015-01-08/detail-iavxeafr9740215.d.html?from=mbaidustun=20007vt=4

蠢官其實是個世界難題。


PS:似乎我把對象搞錯了。不過還好,這倆性質也差不多。還有,英語乘法表,貌似需要背到12×12,所以不存在要求回答19×18這種事。即使問了答不上來也不會被笑的。

————————————————
再補充一個回復:
這件事可能要放到更大的背景來討論。我也只是了解個皮毛。

最近英國在推行教育改革,其中有兩條,一是推行「英國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措施包括把一些「異端」哲學家趕出大學低年級課堂,如馬克思尼采。這條也是為了應對某教在歐洲做大的勢頭。爭議極大。
另一條就是要求小學畢業生必須背會乘法表(應該是到12×12)。據說爭議也不小。

現在首相部長接受採訪,當然要面對置疑。很自然地,就有人問乘法表的事:你要求我們背,你自己會嗎?

這應該是反對教育改革方案的表現。不過顯然,首相和教育部長都不會乘法表……


一個中國人,看見7乘8會脫口而出56,但是問你17乘18是多少未必有幾個能脫口而出。為什麼,因為前者你背過後者沒有。那麼作為前者都沒背過的卡相回答不出有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答對了又不會給首相工作加分,萬一答錯了就會出洋相甚至出問題。


作為一個政客,迴避這個問題是最優策略。他們做的很好。

「妞兒,給大爺笑一個。」
你說你笑還是不笑?


記者想用弱智的問題把首相和教育大臣拉低到和自己一樣low的水準,再用自己豐富的經驗擊敗他們。

卻被首相和大臣識破,面子掛不住寫了這篇報道發泄一下。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為首相和大臣點贊!


問題的關鍵在於, 既然政策要強制推行12*12,潛台詞是每個人都應該會,即使一般人可能長大後會遺忘,但作為精英的那一群人不應該脫口而出正確答案嗎?

記者的這個提問在我看來非常犀利,切中要害,果然所謂首相、大臣們都答不上來。

高票回答簡直看不下去,暴露智商。


推薦閱讀:

我去英國留學有意義嗎?
哪个国家是欧洲第一强国?
外媒報道4名阿爾巴尼亞特種兵在英國失蹤,請問是怎麼回事?
英國2萬女兵出國作戰後集體懷孕,發生了啥?
怎樣評價1982年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

TAG:熱門新聞 | 政治 | 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