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山大學 2015 年院系調整(合併、改名)?

2015年中山大學院系調整,如下圖(不知以後是否有改動)(關於物院的有了改變,詳情請看回答)大學是大學中每個人的大學。除了掌舵者,每個人都有義務參與學校決策及決策反饋,建立平等對話的平台。中大學風校風的傳承僅僅通過不顧慮學生的改革是不是有用先不談,我想說中國大學最重要的是這一代代培養出的青年,這是我們中國的未來,我們需要聽到他們的聲音,讓他們勇敢地面對問題,發出聲音,共同傳承中大學風校風。 看到很多人的評論。(也是,讓學生參與很難。)(大部分人心裡還是不舒服的。) 學校的改革肯定有原因,中大再進一步提升需要做些努力。藉此平台,想說,大學生是疑惑且對於政治層面的東西不專業的,就因為這樣才會發問,希望合理的解釋說明能夠安定學生們的心。 我對中大充滿希望。
請問中大參與學校建設和學院調整座談會的同學,座談會上主講人是如何回應的?
聽到了一些關於座談會的反饋,但是我了解的不全面。沒有親自聽座談會,沒有什麼資格從高處評說,僅從個人角度說說心裡話。學生們是未來,我不認同學生不應該對學習之外的事加以關注,也不希望學生單單從隻言片語了解信息後就馬上做出判斷。對和錯總是並生的。利益相關的學生老師,既然計劃已經實施基本不能改變,希望你們儘快適應調整後的生活,畢竟自己的點滴生活是可控的。相信中大學子們。


最新消息:
移動信息工程學院改併入「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我和我的舍友們最後都一個學院畢業了。你問我為啥改的這麼快?反正改來改去都是拍個腦子就能完成的……

=.=.=.=.=.=.=.=.=.=.=.= 分割線 =.=.=.=.=.=.=.=.=.=.=.=

我來現身說(打)法(臉)。

答主是移動信息工程學院第一屆(12級)新生,13年轉入軟體學院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第一屆(16屆)畢業生。
大一的一個舍友是移動信息工程學第一屆(12級)新生,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第一屆(16屆)畢業生。
大一的另一個舍友是移動信息工程學第一屆(12級)新生,13年轉入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第一屆(16屆)畢業生。
大二、大三舍友是軟體工程學院12級新生,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院第一屆(16屆)畢業生。

學霸師兄是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第11級)新生,保送超級計算機學院第三屆碩士(直博)研究生新生,成為了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第一屆碩士研究生,等他畢業的時候,呵呵……

這麼的學院名字,我先給大家梳理一下他們的關係,他們的關係錯綜複雜(敗壞倫常)。如果把學院、院系當成人,簡直可以以此為藍本寫一個《後宮·中大傳》。(看不清點大圖)。

你從上面的血緣關係、名字、 設立時間、取消時間上,你就會發現,許多學院的設立和鬧著玩似的。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奇葩學院呢?這些學院又怎樣的關係呢?我們一個一個講起。

1. 世紀新寵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是現在的所有的IT學院、專業的老祖宗。

官方的介紹是這樣的:

1996年1月,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和適應學科發展需要,中山大學依託當時的無線電電子學系、計算機科學系以及計算機軟體研究所、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等單位,組建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其中的「無線電電子學系」就是後來的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系(這個學系可以追溯到1958年)。
信科從生到死,都帶著一種濃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集中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現代化建設的新變化、新需求。

首先是上個世紀末,計算機技術在中國大陸開始廣泛傳播,電腦開始普及,網路開始,傳統的無線電通信即將被網路通信所取代。國家意識到需要為新世紀培養一批IT人才,因此這個學院得以設立。這種出生自帶偉光正BUFF的學院,自然成為了我們故事的主角。

畢竟信科學院是應時代潮流而生的新學院,再配合因為世紀末國家高校的擴招戰略,以及由此產生的中山大學擴張戰略,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發展的順風順水,很快成了名牌專業,重點學科。各種國家項目、名牌教授都接踵而至,當年廣東省的高考狀元不報清華,不報北大,只報這個學院!(現在此人是IBM雲計算領域專家,曾給我們做過講座)。

2. 命運浪潮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IT與互聯網在中國大陸掀起一陣新的浪潮。於是一個可以稱得上是影響中國國運的決策產生,這個決策直接、間接地成就了今天中國互聯網行業遍地開花,趕歐超美,引領國際。這個決策也開創了中國高校某些本科專業收費高企的先河,所產生的學院的學費至今都降不下來。這個決策就是:創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1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於批准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通知》(教高【2001】6號),欽點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在內的35所重點高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允許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並「參照股份制模式運行」,對招生規模、錄取考試、授課形式及教材、合資方背景、辦學模式等採取了不加限定、不加統一的「開放式」原則。 教育部高教司官員表示,示範性軟體學院的試點不僅將為軟體乃至中國整個IT教育模式樹立範本,其成敗與否,還將「關係到國計民生」。

於是乎,2001年開始,軟體學院開始設立,不過此時開始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階段,依舊是信科的人馬、信科的資源、信科的學生。2006年,開始響應國家軟體學院獨立化的號召,軟體學院終於有了自己的班子,在體制上與信科分離,2007年成為了完全獨立的二級學院,此時中大前任校長許寧生(時任副校長)兼任院長。(這個梗請務必留意,如果你沒有注意到IT類學院是許寧生的親兒子,你就無法理解後面為什麼會出現一堆鬼畜的學院,這些學院全部在許寧生任內產生)。

2008年,軟體學院徹底獨立,媳婦熬成婆,軟體學院史上第一任,也可以說是唯一一任院長李文軍出任專職院長。並且在許寧生當上校長之後,李文軍被任命為校長助理。

畢竟軟體學院是應時代潮流而生的新學院,再配合2008年之後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而且剛出生就自帶「國家欽點」的BUFF,這個學院發展也是順風順水,各種獎項不斷,基本是成了中大這個工科羸弱的文科院校的又一塊工科招牌(事實上,至今為止,中大能拿的出手的也只有IT,所以每任校長都依此為出發點折騰工科)。最值得一提的是」郭嵩山「教授屢次帶領軟院的學生參加ACM,並且最好拿過全球第6的名次。
註:這是官方詳細介紹 中山大學軟體學院發展歷程(2001~2011)

3. 雄途偉業
改革開放前,深圳是個小漁村,珠海也不比深圳好多少。可是鄧爺爺畫了一個圈之後,他們的命運就完全不同了。雖說都是經濟特區,可是珠海無論從產業,還是經濟都比深圳弱了許多,一個像縣級市,一個像直轄市。並且,珠海沒有大學在中大入駐之前更是成為了珠海市民的一塊心病。
1999年時,國家要求中大擴招,中大卻沒有地方擴招。珠海想要自己的大學,卻沒有實力辦自己的大學。於是當時中大校長與珠海市長一拍即合。

珠海市政府當時承諾:

鳳凰山至海岸線,目所能及皆是城池(何懼身後毀譽成敗名),一分錢不要。而且我還給你們補貼,教師往來有補貼,學生飲食有補貼(飲水全免費,食堂75折),學校建設還有補貼。

於是在這壕氣之下,中山大學最大的校區,也是中國第一個異地辦學校區——珠海校區落成了。當然,當然,當然……這地不是白給的。珠海市的政府的野心更大,他們不要錢,他們要的是千秋百代!珠海市政府畫了一個大圈,立志要把珠海從一個縣級市建設成直轄市、大都市。而發展建設中最重要的產業轉型,這個重擔理所應當的由中山大學承擔了起來。

當年,珠海提出藍色珠海,一方面要發展海洋,一方面要發展IT,此外還要發展旅遊、外貿。中山大學為了配合珠海市的戰略發展,設立了翻譯學院、旅遊學院、中法核學院、海洋學院、國際商學院,以及我們下面要出場的主角——移動信息工程學院。

說起大移動,我的滿腔熱血一下就涌了上來,那畢竟是我大學的初體驗。當時我就吟了兩句詩:

碧水藍天,青山深處霧隱仙。榕藤荔樹留雲住,不是樂園,勝似樂園,紫荊花雨伴華年。

(此處需要鼓掌,每次五毛,轉發前刪除這句話)

當時學院的規劃非常美好,要辦一所國際一流的頂尖學院,目標就是卡耐基梅隆大學那樣的。提出的方向似乎也很清晰,有移動互聯網(開發iOS、Android)、智能汽車(嵌入式)、移動醫療(楊副院長的苦心)。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個男的,硬邦邦的跟你剛正面。沒有師資,地處偏遠,珠海自身的現有產業無法支持,國內又沒有先導經驗。於是,移動信息工程學院的第一屆學生培養計劃和第二屆完全不同,可以說是第一屆開天闢地,第二屆翻天覆地。

雖然院長、輔導員盡心儘力,然而無法改變地處珠海天生短板的現實,學生怨聲載道,每屆學生轉專業數量之多超乎想像。順帶一提。

4. 國超算
2012年起,超算學院就開始籌建,等到2013年建出了一棟大樓,這棟大樓融合了嶺南建築特色與歐羅巴斯坦風情,在嶺南風情的校園中顯得是那麼的……格格不入,非要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丑。而且這棟樓名叫超算學院,可是超算學院的行政部門卻不在這棟樓裡面,充斥著違和感。

這棟樓裡面放的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大名鼎鼎、蟬聯世界第一的天河二號。有了機器不能閑著,得有人會用,於是,建設學院的要求就名正言順了。

我們引用一下中山大學自己的介紹,來給這個學院上一層偉光正BUFF。

高性能計算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一個戰略制高點。以超級計算機為基礎的計算科學、理論科學與實驗科學是當今科學研究的三大支柱。高性能計算對於信息產業的增長壯大、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振興,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作為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要能力支撐,我國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把獨立自主發展高性能計算列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

這個學院基本上可以說是國家號召的產物,而且因為天河二號的緣故,也卻是成了全國首家甚至是全國獨家。學院的教學畢竟只有兩屆本科生,三屆碩士生,很難評價。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學院非常的壕,14級本科新生入學據說人手發一個手機,我等屌絲學院 根本望塵莫及。


5. 辭舊迎新
2015年1月,在辭舊迎新的爆竹聲中,中山沒校長大學終於迎來了迄今為止最能折騰的校長——羅俊。他上任以後,先是要擴大北校區,然後又要擴大珠海校區,然而這些大動作畢竟得活得久了才能看見,所以反響也不是特別大。直到有一天:

校長點擊了「合併單元格」,合併了翻譯學院與外國語學院。
校長點擊了「拆分單元格」,拆分了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校長點擊了「合併單元格」,合併了計算機技術、超算學院與軟體學院。
校長修改了「單元格內容",將國際商學院修改了N次,以至於我們忘了叫什麼....
......
校長點擊了Ctrl+Z,校長點擊了Ctrl+Z,校長點擊了Ctrl+Z

這種感覺就是:

學生們對此質疑、不滿,許多學院領導的心血付之東流。然而,我們回顧之前的歷史,很容易發現,這種折騰可以說是在撥亂反正!中大的學院建設太過混亂,重複專業建設太多,極大消耗了中山大學的資源和競爭力,並且造成了人力資源輸出的冗餘。所幸的是,國家同樣發現了這個問題,開始準備減少大學招生數量,將大學的學術教育和就業教育分割。這個時候將院系合併,又可以說是」響應時代號召「(這些IT學院從頭響應到尾!)。

院系改組後,一個很明顯的地方就是中大的學科建設會清晰很多,重複學科會減少,資源力量會更加集中。我再放一次這個圖給大家看,很明顯能夠看到,專業之間的邏輯關係更為清晰,從系統角度看這種改組實現了系統高內聚,低耦合。

另一方面,中大和珠海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可以得到輕微緩解,而且也不會繼續坑人,現在被坑的學生,也會有一個稍好一些的出路。以前如果你畢業拿著移動信息工程學院的畢業證去,可能企業用人方面會深感困惑,現在以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代稱,模糊了珠海與廣州的差距,客觀上有利於學生就業。

當然有得也有失,軟體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名氣在省內、國內很大,在世界上也容易得到認可,現在建設一個名字超級長的學院,會給這些學院的學生就業、深造帶來一定困擾,也會損害學校自身的知名度。

總結
總而言之,學院的建設經過了一個又一個大的時代,他們的產生與消滅都具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從歷史的角度看,他們的產生都有合理之處,他們的滅亡同樣有合理之處。學校也並非全部是拍腦袋決定。然而這件事情還是充分的體現了學校的信息公開不足,並且在後續公關上也有很大的缺失。最後,希望我的母校越來越好吧,畢竟四年的光陰烙下下了她的印記,著上了它的色彩。


更新
評論里有人誤解了我的意思,本意只是在如此不透明的決策過程中,類似陰謀論就會傳的特別快,所謂黑羅大是華科派來搞破壞的也只是調侃,我們當然知道不會這麼做,大家這麼開玩笑只是希望讓決策更透明,讓老師學生都能有個滿意的答覆,昨天團委發了通知了,四校區即將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如果順利的話,承上啟下,傳達上級調整的思想考慮,又能收集下面老師同學們的意見看法,這就很好啦,這也是大學民主自由所在,當然我們都希望這個事情能好好解決啦。
總覺得這個事情鬧得越久,發酵的時間越長,大家就越願意相信陰謀論的存在,難道羅大真的是華科看中大這幾年越來越好派來搞破壞的嘛,很難想像,羅大這些改革措施經歷了多少本土派的反對,也無從知道羅大怎樣堅持到這些措施一步步施行,別的不說,單單歷史系分四個校區每個校區去研究不同的歷史這種荒謬的想法,陳春聲教授就不會同意,連我這理工科都知道歷史時空劃分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影響的,相互關聯的,盲目的拆分只會越來越差,什麼,你問我怎麼知道這個消息的?對,沒錯,就是道聽途說,自打羅大上台,大(xia)刀(ji)闊(ba)斧(gai)的改革以後,沒有一次真正回答學生的疑問,沒有一次完整正面的反饋,有的只是「學生的意見不重要」這樣的流言蜚語,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除了道聽途說又哪裡還有別的消息源,學校只是一味安慰學生說領導是為了大家好,那到底是怎麼個好法,改革到現在,只有人心惶惶,學生吐槽抱怨,老師離職出走,好嗎,你說這也是道聽途說,行,那麻煩你拿出事實,拿出老師學生們真實的想法。然而現在大家除了看到一紙文書,連這決定是怎麼下的,通過誰決定的都不知道,難道這就是羅大想要的結果?難道就不能效仿當年黃老校長擴建圖書館時給大家的文書,就不能光明正大來場校長午餐會跟學生正面的交流?慢慢就覺得,那個因為學生返校難就調整校歷延長假期的中大離我們遠了,那個標榜著自由民主令我們驕傲的中大遠了,那個堅守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中大離我們遠了……


抖機靈也要按照基本法

1.學院與學部制
這次改革的目的其實非常明確,就是否認前任所制定的學校-大學院(學部制)-小學院-專業(系)的四級架構,重新回到學校-學院-專業(系)的三級架構(也有可能叫學校-校區-學院-專業四級架構)上:

許校長主導的第一輪改革,重點是建立一批小型學院,在一批小型學院的基礎上,建立數個大學院(faculty),以大學院來管理小學院(school),走向學部制 。學部制的好處有很多,其一是充分利用教育的正外部性。微經里經典的例子是流水線工人受教育後可以幫助周圍的人提高產量,放在大學裡也一樣。其二是減少行政壓力,中大現在有超過三十個學院(以後還會更多),別的不說,光是讓校長一一記住這30個學院的幾十號院長加書記,幾百個副院長副書記,就有點艱難。所以校長管大院長,大院長管小院長的模式是對當時情況的一個解決辦法。

解決這種問題有兩個思路,其一是成立大學院管小學院,其二是減少小學院的數量。羅校長主導的第二輪改革中,大致有三類調整:
第一類撤銷的院系:

中山大學文化創意學院
微電子學院
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聯合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移動信息工程學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籌)
生態與進化學院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這幾個學院特點很明顯,除了信科、卡內基以外,基本是上一輪改革中冒出來的小學院。比如微電子學院是理工學微電子系升級的,兩個生科院的小弟弟是直接從生科院冒出來的,文化創意學院是中文系分出來的。

第二類撤銷的院系:

外語與翻譯大學院
生命科學大學院
人文科學學院

這幾個學院則是上一輪改革中試點建立的兩個大學院和早已有的人文大學院。

之前增強的院系: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系、軟體學院、超級計算學院以及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計算數學方向,組建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
撤銷亞太研究院;組建國際關係學院
國際商學院更名國際金融學院

三類的調整都有一個共性,即第二輪改革的的重點是撤銷大學院(faculty),整合小學院(school)。通過相似學科合併、改名,把學院(school)級別做大做強。

很多批評的聲音都來自於瞎折騰這一點,其實推翻原來想法的原因很簡單:時代在變化。許校長14年10月卸任,羅校長從今年起開始推行大範圍改革,這兩個時間點裡發生的唯一一件對中大有校史級影響的事情是:

本答主畢業了。

錯了,是正式確認建立深圳校區。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落戶光明

因為深圳校區的建立和珠海校區的再提升(建立一批獨立的整建制院系),大學院模式變得不適合中大。大學院有兩個前提,一是學院眾多(必要性),二是學院都在一個地方(重要性,減少交流成本)。舉個例子,以前理工學院在珠海的只有本科一二年級,主要設備都在南校和東校,成立大學院可以玩得來。未來的理工大學院在珠海有新建的物理系天文系,在南校有理工學院,在東校有微電子學院,之後在深圳再建一個學院。如果有物理科學大院長的話,他和學院的管理人員們以後的主要工作就是出差。有人問那在四個地方都設一個辦公室不就行了嗎,可是這樣還要大學院幹嘛呢。

所以需要另一種解決辦法,就是大學-校區-學院-專業(系)。
中山大學宣傳片(2015版)
中大15年的宣傳片中,提出了新的校區劃分方法,即四大校區(廣州南校區,廣州東校區,廣州北校區,珠海校區)向三大校區(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五大校園的改變。中大未來幾十年的戰略挺明確:全盤抄襲伯克利,全面佔領華南高等教育市場。

當然深圳校區和珠海校區性肯定不會像UC系那麼強,中國也從來沒有出現過985大學獨立辦校的模式。在之前的材料中,學校發言人提到

三個校區將既統籌發展、合力支撐,又相互錯位、各具特色,共同支撐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山大學將開啟全新的發展格局。
深圳校區建立後,學校將進一步探索完善多校區管理模式,但學校對於深圳校區的管理原則上與廣州和珠海校區管理模式相同,主要實行學校延伸管理,校區也將成立管委會,管委會主要承擔學校決策事項的督辦、跨多個職能部門管理事務協調以及為校區的各學院和機構提供服務等職責。
將借鑒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經驗,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水平大學辦學模式。

關於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35個問答,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可以看出,一方面,不會有分校校長這樣的職務(畢竟目前只有三個校區,和UC系的是10個相比沒有太強的獨立管理的必要),主要實行學校延伸管理。管委會這個東西職能可以很大可以很小,珠海的管委會的職能和管理學校之間差距很遠,主要還是在校務上,對於人才引進和科研建設沒有太大影響。但一些地級市想要新設區而未報中央沒批准的話也會設立管委會這種東西行使區的職能。文件也指出還要進一步探索,借鑒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經驗。也不排除這些話是套話的可能。可能會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分校管理,也可能沿用現有模式。不過可以明確一點,就是三大校區之後定位的差異化會增強,同時也有學科設置的重複。

無論之後採用的還是學校-學院-專業(強化學校統一發展)還是學校-校區-學院-專業(校區各自發展)的管理思路,在又多了個地兒的情況下再搞大學院行政資源的浪費都會很多。具體說來,除了之前提到的太過分散的問題,還有一些問題比較難解決:
小學院的院長是向校區領導負責,還是向大學院領導負責?
兩方面意見出現分歧怎麼辦?
大學院院長能否利用好三個地區的地方資源?

於是本輪改革應運而生。

好了,基本道理都講完了。可能你會有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急著撤銷

既然以前的戰略現在不適合了,就越早改越好。時間越長,慣性越大,改變越難,成本越高,這個不難理解
至於校長為什麼這麼快否定前任的工作(人情上說不通,好歹留個面子),就只有校長知道了

為什麼這幾年變化這麼快?

有一位長者說過,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大學也是如此。歷史的進程是怎麼樣的呢?

http://data.stats.gov.cn/ks.htm?cn=C01zb=A0501
國務院關於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
歷史的進程就是,最近是十年,可能是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最後十年,是教育和科研投入保持高速增長最後十年。野蠻的擴張確實有其負面之處,但再不擴張,就只能永保現狀。

為什麼不向學生解釋?

政治體制決定。我國大學的經費提供方是政府,大學人事的決定權在政府。所以大學校長只對政府負責(嶺院除外有校董),決定了學校管理層沒有動力向學生解釋。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科普在中國進行得如此艱難?國外的科普環境又是怎樣的? - talich 的回答
你說納稅人?學生不納稅。學生享受的是是轉移補貼(學費那麼少是遠遠不夠的支出的),換句話說,學生有向學校彙報的義務,學校沒有向學生彙報的義務。
好嗎?不好。煩嗎?很煩。奇怪嗎?奇怪。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那槽點在哪呢?

槽點在於管理上的浪費,建立一個學院,哪怕是很小的學院,所花的精力都是巨大的。比如微電子學院,教師們準備的時候想必一腔熱血。網站做好了,也招聘完了,印著學院的文件夾什麼辦公用品都弄好了,學生也進來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誰是微電子學院的院長都會有一萬頭草泥馬。

說句實話,我覺得這件事情學生受到的影響和老師比起來幾乎是微不足道的。學生不過是四年罷了,也不影響畢業。對於老師而言,評職稱會不會耽誤?科研經費怎麼劃撥?研究生指標有沒有影響?實驗設備怎麼解決?個人認為之所以只能先斬後奏,主要是擔心老師的反對。對於學生而言大多是是理想和感情,對於老師而言是切身利益


2.深圳校區
深圳校區這個話題之前知乎上也有過提問,不過回答基本也還是吐槽加抖機靈。因為我沒有在深圳住過,感覺沒譜,當時就沒答。不過這篇答案和深圳校區關係太密切,題目也提到了。

先說結論:如果中國政治經濟不崩潰的話,我幾乎想不出深圳校區不成功的可能。而深圳校區也是中大由武廈吉川哈西同這一梯隊向北清復交浙南科進軍為數不多的機會。

深圳是中國產業升級最成功的城市,大陸唯二兩家擁有證券交易所的城市,全球排名第九的金融中心,「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第二名。和北上相比,比北京只差了政治地位,比上海幾乎沒有太大差距。甚至創業能力和科技企業還更甚一籌,這樣的城市在高等教育上,能拿得出手的本科院校只有:
深圳大學(然而也不是211)
南方科技大學(只有一點點人)
暨南大學深圳校區
以及港中文、北大、清華的研究生院。

合辦研究生院對城市的產業升級用處是很大的。拋開研究本身不談,光是在人才培養上,研究生本來就在其他地區接受了系統的高等教育,辦研究生院吸引其實是爭奪其他地區培養出來的高層次人才。搞研究生院只有一個缺點,就是學生數量太少了。然而深圳本土培養的本科生雖然有數量,但是質量畢竟不及985,這就是深圳引進中大辦一個校區(而不只是一個研究生院)的原因。

我們在談論高等教育的時候常常講產學研一體,不能只靠國家補貼搞科研,科研成果要能轉化到實用再來反哺科研。但是中國產學研一體的進程還是比較低級,目前產學研能做好的也就北上。為什麼只有北上,因為只有北上有這個體量,有這麼多企業。沒有產哪來產學研一體。北上之後,就是深圳了。

至於深圳校區和珠海校區相比較的問題,說句實話,差距太大了,實在沒法比較。深圳2014年GDP1.6萬億,接近珠海的十倍。我覺得用珠海的失敗來質疑深圳實在有點無厘頭。

珠海校區之前的失敗,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當年建珠海校區主要原因是中大要擴招卻沒有錢,珠海建不了大學,於是一拍即合,珠海給錢給地就搞了起來,所有中大學生前兩年在珠海上課。後來大學城建了東校區,管院等一波學院走了。東校建立的前後,(據說)為了給珠海市政府一個交代,挖了三個大坑:旅院、翻院和國商。之後理化生整體回遷,(據說又是)為了給珠海市政府一個交代,再挖了一個移動的坑。加上中法核,湊齊了風雨操場前的奧運五環。

之所以是坑,在於珠海市的體量根本沒法容納這麼多高質量的商科學生就業(連翻院一年供應的600個人都消耗不了),而且珠海基本沒有第二產業。

但是以深圳的體量,這都不是事兒。

君不見軟院信科每年多少人要去深圳租房實習,理工科多少人去深圳的華為DJI華星光電,金融專業在深圳找個工作甚至比在廣州容易。如果翻國旅三院開在深圳的話,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學生就業,哪怕是搞活動拉贊助,都會比現在的情況好上幾倍。當然我之前說幾乎想不出理由,是因為這個校區的位置有點坑。不過畢竟沒在深圳生活過,對光明新區是怎樣的定位認識有限就不展開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考慮到對大學的投入的存量決定了大學的水準,預計在30年內,深圳可以出現2-3所世界前列的大學。30年這個數字差不多是港科和南洋的建校至今的時間。至於珠海這幾輪調整下定位很明確,主要是進行基礎學科的建設,畢竟這個地方除了適合安安靜靜搞研究以外,還適合給教授們養老。這個方向是比較適合珠海的,許校長在的時候也一直有提升珠海校區的規劃,以及對珠海硬體設施的改造。當時進展比較緩慢(尤其在建設整建制學院方面,硬體設施方面做的工作比較多),可能是高層也有猶豫,怕再變成挖坑。新校長來之後大規模推進了珠海的建設,或許是因為校友給珠海捐了一筆巨款,加上新校長剛來接待的珠海上訪同學還不夠多。

考慮到廣東省在中國的地位和加州在美國的地位相類似,三十年後,世界排名出現一波SYSUGZ,SYSUSZ,SYSUZH也未嘗不可能。我覺得各位年紀輕輕就考慮自己衣錦還鄉該去哪個學院報道有點為時尚早,雖然我有時候也糾結我到底去SYSUGZ還是SYSUZH

3.一點個人感受

盆友圈裡對羅校長的罵聲是鋪天蓋地。新校長來的那年我就快畢業了,所以基本也不了解。但是許校長當年搞大學院的時候,吐槽也是刷了十頁刷不完。不過當時相比於現在還是好點,原因可能和「雖然泛藍選民對洪秀柱不理不睬,但朱立倫換下了洪秀柱那他就是傻逼」差不多吧。

說一說朋友圈裡有意思的言論吧:

校長就知道政績,不顧學校發展

羅俊(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今年60,再干一屆,最多兩屆就退休,現在是副部級。你告訴我校長搞政績再好,能在退休前再升一級當教育部長嗎?我看懸

中山大學失去了民主和自由,就失去了靈魂

這句話看的我菊花一緊,中大九十一年的靈魂分分鐘就沒了。
這個事情確實挺不民主的,但是按照部分同學校長獨裁的邏輯,其實很自由啊。自由(一般意義上的自由)民主是一人一票,自由是誰diao聽誰,我怎麼沒搞懂不自由在哪裡?搞批判的話要提高姿勢水平啊。如果你說學校壓制言論的話,是中大din被封了,還是各位罵校長的同學喝茶了。

學校決策要民主,同學們也要參與

後半句話我覺得說的也不錯,是義務也是責任。
前半句想法是好的,只是行政成本太高了。如果每個學院的去留都要和學生溝通的話,大範圍的學院改革可能要幾年才搞成。
當然如果學生能投票決定學院的存在與否的話,翻院投到外院去,國商也能回嶺院了,旅院的話就去管院的酒店管理系,皆大歡喜,也符合了合併相似院系的思路。

新校長和老校長相比,根本不懂大學,還是要學習一個

據我觀察,說這些話的同學,和當年罵老許搞大學院的同學,和當年誇老羅畢業抱披彩虹旗的同學,基本是一批人。
不帶這麼人格分裂的。

就知道搞個大新聞

好像沒上頭條?

羅校長不是中大的,對中大沒感情,應該讓中大自己人當校長

學術近親繁殖是大忌。本校長期只由校內人士擔任領導層是大忌中的大忌。正處級幹部擔任一把手都要省內輪換,何況副部。老許的時候是本土校長加外來書記,現在是本土書記加外來校長,其實沒變化

專業坑學生老師
毫無規劃

#我比院士聰明系列#

黨中央降低廣東高校水平的一盤大棋
校長是華科派來的細作

聽說宋鴻兵的書最近打折了?

最後,在官方沒有解釋的情況下,甚至在即使有官方解釋的情況下,基本上所有的看法,都是只在解讀黑箱(黑箱理論_百度百科)。也就是說,大家只能看到輸入和輸出,然後對其內部原理進行解讀,信息都不對稱。所以我講的不一定就是事實,可能只是一本正經地瞎扯淡。具體說來,對於兩輪改革的目的從紙面上就能看出,不會有其他可能;對於校區發展的規劃是我的理解。由於學科建設和學科分類這種問題的評價需要極廣的知識面,所以我也沒法強行回答這樣的合併是否有利於學科發展。之所以如此解讀,是因為我覺得至少比校長無敵說和陰謀論靠譜。

如有異議,你是對的


e先每日咨訊在今日的推送中談到的一個點說得很好:這麼多的憤怒或者說被羞辱感很大部分來自於溝通的缺失,不廣泛徵求師生意見,經不友善內容研究決定直接搞出個大新聞,實在是不符合這個學校這麼多年辛辛苦苦從夾縫中培養出來的相對開放,民主的風氣。原文如下:逸仙評論 | 我不願做這場改革中的「小白鼠」


有些答主覺得是學生在瞎起鬨,但據說教師隊伍里對於羅的做法已早有不滿。反過來說,學生作為中大的一份子,關心學校發展自然是應該的,何況原本大學就應該是以學生為本的 (只不過我們的大學早已經成為一個行政化的機構) 。如果大家都埋頭讀書不管其他,一方面對於自身全面發展不利,一方面校方也無法了解到學生的想法 需求,不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又如何給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呢。正是那些認為學生應該"好好讀書別多管閑事"的觀點,讓學生更加覺得自己在大學的管理決策是無足輕重的,也讓大學更加成為校長的大學 領導的大學。
再說說新校長的改革。成功的改革從來都是循序漸進的,新校長來了中大才10個月,就已經做了如此多大動作,院系調整也如此頻繁,很難說是經過深思熟慮,很難說是遵守發展規律的。特別是出現了微電子學院這樣先獨立建院又合併的情況,感覺就跟朝令夕改似的。對於前任思路的顛覆也是很明顯的,比如大學院的重新拆分,當然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過於唐突而且用意過於明顯,似乎並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關於院系調整的座談會會議整理

親身參與了今天的座談會,以下是一些記錄下來的東西。

此輪院系調整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及解決:

關於中大此輪改革的總體思路:此輪改革是在中大前十幾年發展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措施。中大經過過去十幾年的擴張式發展(如珠海校區的成立,以及一大批院系的成立等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現在進入穩定期後,下一步做什麼?應該趁著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實施,爭取將中大從第二方陣向第一方陣挺進。而今年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實質是進行學科上的布局調整,指導思路是按照一級學科做布局,原因是之前學院因為沒有一級學科支撐,單純應需求熱潮而產生,當熱潮過去勢必面臨消亡。此輪的院系調整,一個院系至少對應一個一級學科,才能使各專業具有紮實的「根」。在經過十幾年的膨脹期之後,下一步是把優勢學科做強,同時補上短板(如深圳校區布局的新型工科,目的就是補上中大的工科短板,要知道缺少了工科,中大想進前五幾乎是不可能的。)

院系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

1、 為什麼要建深圳校區?

兩個方面回答建設深圳校區的勢在必行。從中大自身的發展來講,深圳這樣一個常住人口2000W,財政收入比廣州還略高,毗鄰港澳,輻射東莞、惠州等地的高地,中大必須搶佔。這樣一個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輻射力強的一線城市,引進好大學是必然,如果今天中大不進駐,他日在自己家隔壁勢必出現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深圳校區主要布局的是新型工科和醫科。醫科這點很好理解,自行查閱深圳在四大城市中的三甲醫院數,慘不忍睹。而深圳具備的大量高新企業與研發中心,創新氛圍濃厚,使它比廣州更適合發展新型工科。另外,從國家戰略上來說,作為與香港交流的大門,在深圳設置校區,吸納更多港澳生源,也是國家戰略使然。從香港自身的發展來說,如果不乘上中國這艘時代巨輪,未來也有限。中大所承擔的使命是很多人未曾想過的。

2、 深圳校區會不會淪為另一個有娘生沒娘養的珠海校區?

答案當然是不會。深圳校區所具備的雄厚的財力投入遠不是當年珠海校區可比。同時建校區的政策也不一樣。珠海校區是珠海政府先建了前期的一些建築和設備,後期由中大自己融資完善,此次深圳校區由財大氣粗的深圳政府一次性投入建成教學用建築、各種科研設備等,
規劃完整性進行了通盤考慮,不用擔心後勁不足的問題。

3、 深圳校區地理偏僻,如何做好新校區的管理、治安、交通等工作?

目前新校區附近馬上要通地鐵,同時在校區附近也有配套的三甲醫院,雖然面臨很多問題,但有深圳方面的全方位投入不是問題。

4、 院系調整之後會不會擴招?(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方面,想擴招國家也給不了指標了……本科生方面,國內招生保持不變(但也不大可能減招,畢竟廣東一億人口都指望著中大解決高等教育問題,不可能做到像其他重點大學那樣招生三四千人的規模),深圳校區的本科生,從每年8000人本科招生指標里招。但是港澳生可能擴招。

5、 既然不擴招,像地理學院這種,要在珠海校區新建一個地理學院的情況,兩院共用名額,是不是意味著原地院會縮小招生名額,師資等資源也會縮水?

專業的原招生名額不會縮減,特別是某些原來就規模不大的專業更不可能縮減。但很可能會砍掉一些專業。珠海新建的學院不會從廣州方面調老師,會新招老師。同時,今後中大將不再招收講師,而是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或招一些專職研究人員,其中做得好的成為副教授。綜合4、5兩點可以看出,在招生規模不擴大的情況下,卻大幅招聘更多師資,這正是為了改善中大的師生比,提高教育質量。中大目前師資大約3200,師生比與其他名牌高校差距大,還有約2000的招聘餘地。

6、 這次院系調整新增了一些院系與原來的相近,是否有學科冗餘的嫌疑?

中大新增的這些與原來相近的專業是錯位發展。如中大將在珠海校區新增文史哲,很多人不能理解。中大的文史哲在全國很強這件事,實際上停留在我們的口頭上,在排名上體現不出來,文史哲中只有哲學進入全國前三(哲學中其實也只是邏輯學(第一)等個別學科非常拔尖)。而像歷史系,近代史很強,但大家都知道它世界史方面弱。如果在南校區原有基礎上想建設好世界史是很難的(因已存在太強的團隊),還不如在珠海另起爐灶,打造一個偏向世界史的歷史系。深圳校區的文史哲則更偏向於基礎通識。

7、 關於某些學院整體搬遷的問題,如國際關係學院(原亞太院)搬遷到珠海校區是否具有合理性,這麼一個需要國際化氛圍的的學院難道不是應該待在廣州?

學校在院系搬遷問題上進行了仔細的討論和考慮,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樣亂彈琴。以國際關係學院為例,正是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大戰略,中大對國際關係學院的建設非常重視,有心將其做大做強。只有在珠海校區才有足夠的空間為其配套更好的院系樓、設施等,否則留在南校只能蝸居在一棟小樓里,不會有什麼大發展。

8、 院系調整能否保證中大實現進一步的飛躍?前車之鑒是哈工大在2011年也一意孤行進行了一輪大範圍院系調整,但卻造成了排名大幅下跌的結果。

中大在院系調整後綜合實力能否提高這個誰都不能保證,但既然它是符合規律的改革措施(如提高師生比,增大教授的上課時長要求等),只要學校足夠重視並且持續投入,應該會有好的效果。而原來一些沒有根基的學科,被拆除只是遲早的事情。

9、 關於在院系調整過程中大量教授、老師辭職的現象,新老師的補充又不及時的問題。

實際上中大今年的人員流動完全正常,只是在院系調整的大背景下被人用有色眼鏡解讀。並且,中大沒有辭退老師的機制,很多老師實際上也並不是辭職。如外國語院長黃國文只是因為年齡原因沒有再擔任院長。受人愛戴的馬克思學院的林釗老師也並不是像外界說的那樣辭職(只是去省委宣傳部掛職一年),國際關係學院的費勝老師借調去港澳辦(人事關係還在中大),並不需要過度解讀。

10、學校最近的做出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調整動作,如新建的學院轉眼就撤銷了,是否反映了學校在決策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充分考慮。學校的決策過程是如何的?

完整的學校決策過程:1、到院繫上調研,聽取院系領導及老師彙報(發現許多學科根基不足)2、發展規劃辦公室討論改革方案3、上交學術委員會(校長不在其中),由專家討論並修改4、上交常委會討論決策

在這個過程中,向院系方面的調研工作是充分的,但學校確實忽略了基層老師/學生的調研工作,因此帶來了許多誤解不解、謠言及騷亂(直接導致了這次四校區座談會的緊急補救措施),學校會進一步完善讓學生參與到學校政策制定中的制度體系(作為利益攸關方而不是決策者)。年初的院系調整決策有相當一部分是完成去年的議案,而經過半年多的討論修正,加上今年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必須果斷進行第二輪改革。但改革過程中帶來的各種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做好工作。

11、附中附小是否面臨搬遷?

學校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方案,但學校方面的想法是,未來勢必要引進更多的師資、專職科研人員,而解決好他們子女的就讀問題是前提,因此附中附小必然要增加學位。但具體是擴建還是搬遷尚無方案。

12、珠海校區新建這麼多專業與學院,需要大量引進師資,如何吸引他們?

珠海環境優美,經濟條件也不錯,之前吸引力弱完全是因為配套設施沒有跟上。而未來珠海校區將為每個學院新建院樓,體育館也正在修建。連通校區和海灘,建立配套的小學、中學等,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師資所進行的配套設施完善舉措。

13、院系調整帶來的副作用,如數據院因院系調整面臨缺課缺老師的情況,培養方案上承若的教學計劃都無法完成(如某專業培養計劃中原定大三的十門課只開了五門,因有些老師被調去東校,就算跨校區選了課也只能算在選修分里),如何解決?

已經登記下問題,一定會進行跟進解決,保證學生能夠按培養計劃完成學業。

14、院系調整後,有些專業更名後跑到別的院去了,今年保研的學生應該報哪個專業?是否算跨院保研?招生政策會否改變?

學校已經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後期會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工作。

此次座談會的一些思考:

此次院系調整在學生間造成巨大風波,在微信、微博等鬧得沸沸揚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校方溝通工作確實沒有做好,學生的調研工作沒有做足。學生作為學校的一份子,對學校決策有知情、監督的權利,必須完善好將學生群體鑲嵌進來的制度體系。另外一方面,學生們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各種猜測、各種鍵盤俠、導致輿論出現偏差、甚至出現各種不和諧的謠言。最後在鬧得不可開交的情況下倉促進行了校方和學生方的座談會,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疑惑,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卻不是一個好途徑。通過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發聲固然新潮,符合學生特點,但自媒體的擴散問題也不容小覷(包括某些公眾號用不恰當言論引導輿論)。此次事件之後,雙方都應反思,是否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參與方式,如發揮校長信箱、學生會、團委會的作用等等。

從我們學生自身來說,此次事件恰恰證明了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帶來的截然不同的反應。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之後還止不住天馬行空的過度解讀,妄加揣測。與其這樣,還不如以實際行動去參與,去求真。正如魏校長說的,學校並不反對學生充當改革的反叛者,相反,一個學子連自己的母校發生這麼大的變革都可以保持冷漠而絲毫沒有參與精神,那在這讀書也沒什麼意思了。如果在學校決策問題上,能夠站在更高角度上去思考這些舉措的意義,我想,對待問題的態度以及解決方式都有優化的餘地。

最後,魏校長好帥。風度翩翩儀錶堂堂,平易近人又充滿睿智,談吐間都體現出嚴密的邏輯和豐富的見識。

BTW,中大要取消小學期了,感覺是件值得開心的事呢。


移動變電信,聯通哭成狗


作為一個移動男,深夜睡不著來說一下。。。由於我們也沒能躲過合併大潮,而且合併的消息來的很突然,我們所有的同學都處於消息鏈的最底端,因此我們只能在等待確切消息來臨之前各種猜測。但是確定的幾點是:
首先直系領導都換了,也就是說我們徹底成了後娘(電信學院)養的,新來的院長研究方向貌似是微電子與材料之類的,而我們原本應該是一個it學院,不僅併入了電信類學院,而且領導層研究方向也與我們嚴重不符。雖然培養計劃應該不會變,但是在一個硬體為主的學院里併入一個IT學院真有點奇葩。
第二,關於回遷的問題,現在也沒有定論,不過有消息稱下學期不會回遷(有種說法是東校那裡騰不出地方)。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希望回遷的,因為原本珠海機會就少,領導層也儘力找到企業為我們舉行宣講會等等。但是如今珠海校區僅剩這一個IT學院,直系領導層也變成了電信,他們真的會考慮我們的切實利益讓我們能夠盡量減少與在廣州的同學在資源共享方面的差距嗎。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為什麼做出合併的決定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這些實際問題呢。
第三,合併的消息來的太突然,甚至都沒經過大家的討論,然後領導層就很霸道的下達了命令,我們似乎只能乖乖的接受著發生的一切。
當初再怎麼吐槽移動,但它畢竟給了我一種歸屬感,老師和同學們也不斷努力讓它發展的更好。雖然成立的時間不長,但老師們很認真很負責,同學們也是很努力學風不錯。但是為什麼說沒就沒了?我真的被中大搞暈了。


真的求別動文史哲謝謝
我只想安安穩穩讀完剩下兩年半
然後滾蛋。


有些人完全沒有反駁的必要,就懶得說了。
還好,我所在院系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劫難中逃過了一劫,沒有被拆分,也沒有被合併,理應說這事完完全全和我沒半毛錢關係。但是哪一天那個羅X突然一拍腦袋就把我們院就給撤了呢?
這完完全全是一個莫名奇妙的活動,新官上任三把火也不帶你這麼玩的吧,這不是明擺著要把中大往死里整嗎?沒有任何理由,一句經研究決定就撤啊並啊改啊,而且整個事情中大幾萬名學生完完全全不知情,當我們是什麼?11月20號的文件,昨天(12月7日)才被幾個微信公眾號公布,這意味著什麼?
當初報考中大很大就是聽說中大很尊重學生,很愛惜學生,提倡「人心向學」,到了之後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那是許寧生校長時期的中大啊,不是這個羅X的中大啊!說實話,我現在對中大真是無比失望,不是對她的學術方面的不滿,而是我看到學生的意見在中大毫無地位可言,這不是中大,這不是大學。
今天他改名撤銷不聽我們的意見不告訴我們為什麼,就拿一個「經研究決定」搪塞我們,那他以後豈不是可以為所欲為,可以把中大幾萬名學生不放在眼裡了?
這裡是中大,是我們的中大,不是羅X一個人的中大。


作為一個已經畢業多年的學生,最近一直在關注國家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和學校的戰略規劃與改革方案。引起廣大學生激烈討論(嚴格地說是不滿)最多是院系調整,很多人都覺得自身的知情權未被充分尊重,學校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圍遭到破壞,認為這是一個不了解中大校情、不尊重中大文化傳統的新官上任後的政績工程。

我簡單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在主觀上我非常能理解諸位的感受,我當年在校時也經歷了院系的調整和合併,也曾擔心新學院的地位、資源等等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這都很正常。希望大家還是要冷靜下來建設性地討論這次調整的利弊。

其次,我傾向於將院系調整放在一個更大的歷史和現實背景下看待。我們國家第一次對大學進行大規模投資是在90年代,那時候經過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積累了一定財富,於是985和211應運而生。而現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即將過去,國家推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對大學進行大規模的集中投資了。適當回顧歷史,我國從「六五」開始重點大學建設,「六五」、「七五」、「八五」的重點建設高校名單中都沒有中山大學,211和985工程中山大學也不是首批,因此,中大與國內一流高校有著較大的差距。欣慰的是,經過省部共建,並在黃達人等一批優秀領導的帶領下,學校迎來了黃金髮展的十年。這也是大家津津樂道、不斷懷念的美好過去。之所以能取得過去的成就也恰恰是因為曾經的差距太大,而現在中山大學與北清華五這些從「六五」開始就是重點建設對象的差距是仍然是非常明顯的,且相對於第二方陣的其他高校的優勢也並不突出,同時發展也到了瓶頸,要想抓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個機會,擠進第一方陣,必須採取非常規手段,這就是中大面臨的外部環境。

珠海、東校、深圳這些校區的建設都不是中大主導,中大也沒有選擇和科學規劃的餘地,所以導致今日院系重複、機制不順、管理成本高企等各種問題,這些內部問題不再多說,大家都比較清楚。目前很多與中大同檔次的學校都已經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方案,而中大還沒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學科結構和院系設置還不完善(甚至可以說混亂)。現在學校面臨的環境已經與五年前許校長和十年前黃校長所處的環境大為不同,確實需要大多闊斧的改革才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而超車的條件是具備的。記得黃大人校長在一篇報告中提到,現在的時間非常緊迫,留給羅校長的時間很少,所以很多工作會突如其來,大家也要做好迎接改變的準備。

另外,此次院系調整未能做到充分溝通的確是校方工作失責,但也實所難免,相信這也不是校方的本意。而且改革的背後其實是解決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不見得都可以向學生說明,說明了學生也不見得都能理解。

說這麼多,只希望給大家補充一些背景知識,更客觀地看待此次以及即將到來各項改革措施。那些「中央要藉機加強對中大的管理」、「羅校長是華科派來搞亂中大」等等諸如此類的無腦言論可以停一停了,智商水平實在配不起中山大學,看不下去。


翻院(原簡稱SIS):我們怎麼成恐怖分子了???(現更名:國際(I)翻譯學院)


利益相關:中大大三學生
這事出來朋友圈就炸了,有的說我們可是交了錢的怎麼不先問過我們就改革的,有的說學校事務不先問過學生中大不自由了啊啊啊…
這事的確有點突然,前校長剛改完新校長就推翻給人一種朝令夕改的感覺,決策到底對中大好不好,還得讓了解大學院系設置相關知識的人來回答。但不管怎樣,這種事也輪不到學生抗議要由學生自己來做決策吧。難道要一人一票決定?還是讓一個連小白排隊都解決不了的學生會參與討論?學校的什麼章程里有規定決策要經過學生批准才能出街?
還說學生是給了錢的,學生交的那點學費頂大學建設的多少錢?每年給五千就想在這所大學的建設里佔領發言權?

更新:
因為原本的最後一段宕開一筆,容易引起不切題的懷疑,所以刪掉了^ ^

筆者反對的是全體學生參與決策的訴求(多數人暴政)。也反對讓學生會去參與決策(我們的學生會,您懂的)。
比較贊同應該重視教師們的意見。(竊以為大學的主體是「教師」。)當然目前的體制下這一點比較遙遠。這樣說的話重視學生意見就更遙遠了。
這種觀點可能情感上比較難令人接受,還請各位輕拍。
如果有同學覺得自己了解院系設置的相關淵源和知識,有過人的想法覺得可以和校長談一談的,我第一個出飯錢。

更新:
果不其然,已經有人發起要求中大人穿黑衣抗議的運動了。
學校的事務本來就不需要通過學生。如果學校某天決定嚴肅抓考試作弊,學生們不喜歡這個決定又穿黑衣服上街,那學校到底要怎麼運作下去。
學校領導本來就不是學生的下屬。他們對政府負責。
平和的討論改變不了民粹的憤怒。此答案不再更新。謝謝評論里回應和補充的各位~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我不想臧否此事。我是進來反對這個答案的,這個自稱有乾貨的高票答案揣測居多,實在不應當排得那麼靠前。他的論述的出發點是:

叫學校-校區-學院-專業四級架構

or

所以需要另一種解決辦法,就是大學-校區-學院-專業(系)。

這個說法根本就是錯誤的。學校官方說明已經明確:中山大學將會繼續推行管委會制

目前西南交大實行的是具有相對獨立的管理許可權的校區制,但前不久西南交大正好公布了新的方案,將峨眉校區由校區管理改為學校統一延伸管理。類似的還有是山大威海校區等。

參見 http://news.swjtu.edu.cn/shownews-11672-0-1.shtml

根據西南交大峨眉校區之前實行的校區制,校區由單獨的校區校長負責校區事務,由學校一名副校長兼任。此外,校區還設有專門的校區副校長等職位多名。

參見: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網

改制後的西南交大峨眉校區則將實行類似於現行中大的制度,各學院由學校直接管理。目前為過渡期,但已經撤銷了很多峨眉校區的機構,納入學校的相關機構管理。

峨眉校區現有的「8系2部」……四年內逐漸向真正意義上的學校直接管理過渡。……峨眉校區機關各部處、直屬單位和後勤等按照業務屬性全部直接對口歸入總校各機關、直屬單位和後勤等,過渡期間也實行矩陣式管理。……考慮到峨眉離成都較遠,學校將適時設立協調機構,如校區管委會,過渡期後具體管理實施方案擬於2018年啟動研究決策。

根據公布的《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山大學·深圳)建設情況問答》,中大不會實行類似於西南交大峨眉校區那樣的制度。

關於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35個問答,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中大深圳校區30問,你關心的問答都在這了

(兩個鏈接的內容一樣的)

深圳校區建立後,學校將進一步探索完善多校區管理模式,但學校對於深圳校區的管理原則上與廣州和珠海校區管理模式相同,主要實行學校延伸管理,校區也將成立管委會,管委會主要承擔學校決策事項督辦、跨多個職能部門管理事務協調以及為校區的各學院和機構提供服務等職責。
深圳校區將主要實行學校延伸管理,學校的各職能部門根據需要在校區設立辦事機構,……

管委會的職責在於督辦、協調和服務。所以「在校區主導的學院即將成為既定事實的情況下」這句話錯了。同樣的,「因為深圳校區的建立和珠海校區的再提升,大學院模式不適合中大了」這段話,這句話也同樣站不住腳,因為建設多校區和提升珠海校區的規劃比大學院制更早,黃達人校長時期就已經提出,我記得大概是2007年左右就開始吹風。在珠海建設整建制學院的規劃就是從黃校長時期開始的,相信200X年代的中大校友都有印象。

另外,說學生意見沒有價值的,不妨了解一下當年中大2000級有一位著名的海若海師兄,寫了一封三萬字的長文為學校提供建議,得到了黃校長的親自接待。中國古話,兼聽則明。大學生大部分也是成年人。

非常裝逼的來一句:利益相關,畢業N年的校友。


把學校領導班子的決定歸結於羅俊一個人的作為,然後對其進行惡毒攻擊和揣測,順便黑一把其他學校。
那些說 「羅俊是華科派去搞垮中大的」未必太陰謀論了些。
作為曾經華科唯一的理學院士,引力中心的帶頭人,羅俊對華科的學術意義不言而喻,他的離開是華科近年最大的損失ok?
另外我們關山口都是一群只會做實驗的直男,並沒有那麼多歪歪腸子。
啊你們的改革幹嘛還要扯上一個純潔的三本技校嚶嚶嚶,替我渣科感到委屈,替貴校某些學生看問題的能力感到抓雞,你們引以為傲的自由與民主變成了一種矯情。


據說公告偷偷改了,而且是原稿修改,連理工院輔導員都不知道啥回事…看圖


轉一下評論。大學院制未能取得預期的結果,這或許是校方考慮取消大學院制的直接原因。但其中反映的問題值得深思,比如,校方在優化校區和學院體系的過程中是否操之過急,是否過於草率,是否充分考慮過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應急預案。漸進式改革是中國式改革的優點,校方在未來的調整中能否也能進行一定的試點?能否多參考一下國外高校的經驗,在校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大學院的拆分看似簡單,實則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時間、人力、財力,最為關鍵是在混亂中喪失的人心。一所大學,缺少了一流的體制就不能很好的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沒有穩定的環境就無法讓人靜下心來搞學術,人心不齊改革就無從談起,論文發的再多就業率提的再高也是一所二流學校。校方如若不把決策和否決權下放給師生,那是否應該擔起改革失敗的成本,是否應該擔起決策科學有效的責任,而非將改革失敗的成本推給無辜的師生?
校方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是每一個中大人努力的方向,我想說的是,任何的改革都會有不同的意見,都會有爭論和不和,有時候通過爭論可以加強溝通,促進效率的提升,也有時候吵著吵著成為了相互對立的敵人,反而拉低了改革的效率。而校方和學生不是敵人,雙方都是為了學校的整體利益,其次任何改革會有成本,會有風險,會有失誤,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想辦法把這個成本降到最低,如何把失誤減到最少。中大有四個校區,有數萬名師生,一起想辦法,總會找到一個最有效率的體制,最佳的改革措施。


作為一個現在暫時是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即將成為物理學院(根據最新消息的說法)的一名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生,我第一反應是

考試的時候再也不用寫辣么長的名字了ˊ_&>ˋ


說說槽點;電信院新院長副院長都是理工院出身;數據與計算機院的副院長調任保衛處,對沒錯就是保衛處;含翻院院長內5人辭職,是的不是免職而是辭職。


關你什麼事好好上課好好學自己的東西該找哪個教授一樣去找別吃著食堂的怪味飯菜操校長的心


推薦閱讀:

念大學與否有何區別?有好壞之分嗎?
如何做好幼兒園招生工作?幼兒園園長助理的主要工作職責是什麼?
外國教育沒有問題嗎?
在職研究生有用嗎?
在濟南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TAG:教育 | 大學 | 985工程大學 | 中山大學SYS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