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吃飯經常很聒噪?

如題


斜眼。
首先承認一句還不錯的有人說名句,想知道一個人最缺少什麼,就看他平時最愛炫耀什麼。
廣大中國人民脫離饑寒交迫的赤貧狀態不足半個世紀,有機會大吃海喝自然會情不自禁覺得臉上有光,不可告人的滿足感幸福感只好通過最輕而易舉的方式傳達;之所以提到這一點,是為了解釋中國人的「聒噪」為什麼往往出現在「吃飯」這種普遍常見毫無特殊性的行為期間。
物質不足食物匱乏曾經是中國人最恐懼的災難。說到這一點就不得不承認國人在食物攝入方面的發展,豈止是一個突飛猛進能形容得了的無聊的人們可以停在下班的路口屬一下看起來懷孕了的發福中老年人和兒童,數據的力量會驚呆你。
只是如今這種災難早已被貧瘠枯槁的話語權代替。不久前就有那麼個禍從口出的年代曾讓現已中年的你們或是狂熱或是驚恐。甚至直到三四十年後的今天,民生成了熱門政治話題的年代,人民也沒有等來一個真正做到傾聽「民聲」的政府。
國人好面子,公共場合大聲訴說拚命表達,說著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生活瑣事以安慰自己迷茫順從的無知。

愈是匱乏愈是逞強。
若真的是無知,倒也沒這麼悲哀。

其次,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善於吃飯時大呼小叫口吐白沫說教或是出牛的家長,其此類習氣必然殃及下一代。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這還要從多數中國家庭的祖輩們說起。沐浴了紅色革命熱情的上上一代和西方國家甚至是其他亞洲國家的同輩們不同,他們經歷了中國獨有的以「人民公社」、「大鍋飯」為標誌的「大躍進」以及隨後而來的「文革」時期,漫長几十年無產階級政府最擅長的事情便是為自己的人民劃分成分。人民被鼓動所有物資都是公家的大小事宜都是公家說了算,任何像私有私人等帶有「私」字的詞眼都是貶義的,「資本主義」是邪惡的,若要自保就最好遠離之。因而在「公共場所」說熱愛「公家的話」可以有效地把自己劃分到安全的範圍內,得以存活。腦補下男女老少聚在「大鍊鋼鐵」、「趕英超美」的條幅下廣播般討論著東家長西家短的場景,此時殺出來村委會大媽說一切要「公事公辦」,「科學」會證明一切,有任何違和感嗎?要不得不說這種現象的科學性,姑且算是一種適者生存吧。
而這些時期生存下來的「適者」們,多半熱愛飯店等「公共場所」,擅長以聒噪的嗓音說「公話」辦「公事」上「公廁」。
這個唯中國獨有年代重塑了國人的「公私」概念,幾乎實現了全民普及,所有人都在公共場所肆無忌憚地討論別人家「私事」,聲音響亮,不絕於耳。
幾十年下來,社會主義文明尚未普及,偷偷壯大的小市民階級早已掌握了社會風氣航向。

另外有個值得一提的小點即人口密度。中國人口密度太大又都喜歡吃,餐廳人流量節節高升,餐飲業蒸蒸日上日新月異,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一片繁榮昌盛景象。擁擠的人群往往帶給人憤怒不耐煩等負面情緒,參差不齊的教育水平魚龍混雜,大嗓門爆粗口的婦女,重鼻音不斷抱怨的老人,哭鬧不止嗷嗷待哺的嬰兒,嘰嘰喳喳驚聲尖笑的做作少女,油頭禿頂嗓音猥瑣的中年大叔,推推搡搡爭搶買單的年輕漢子,所有這些都加劇了嘈雜紛擾帶來的不適感。

人人都有表達需求,並非所有的外國人吃飯都是無比安靜的,情緒上來誰能抵擋。只是他們人口稀少寡不敵眾罷了。

至於國人吃飯吧唧嘴這種引人嘔吐的情形,有潔癖的我真心不願深究其原因。

教養和底蘊都如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既然道阻且長,不如隨他去吧。

聒噪這事兒只會愈演愈烈。


推薦閱讀:

如果不吃肉,能否用其他東西代替,求具體分析?
為什麼通常人們說的「補血」的食物都是紅色的?
空腹喝奶有害健康嗎?
夏季如何科學喝飲料?
減肥過程中應如何控制飲食?

TAG:飲食 | 文化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