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在社交中完全釋放自我?

從小到大,我在社交中總是遇到同一個問題:無論身處環境氣氛多麼熱烈,周圍的人在這種氛圍中是多麼的投入,我幾乎總是自動地進入一種「第三方」模式,將一切看得太清,即使我主觀上很希望跟身邊的人一樣釋放自我卻總是無法深度投入,給身邊人一種很理性的感覺,只有少部分朋友才了解感性的我。雖然這在某些方面來說有好處,但卻讓我經常無法深度融入他人。
後來大學機緣巧合下我接觸到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才明白到這個問題與我童年嚴格的家庭教育和不愉快的家庭氛圍不無關係。雖然性格與時光一樣不可逆轉,但還是想向各位討教一下對我的問題的看法與建議。
儘管旁觀者清,我還是很想領略當局者迷的感受。


謝邀。
的確,我們每個人的社會關係以及人際模式都來自於我們小時候家庭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是基本的,決定性最強而且影響力最深最久的。
但並非說這樣的模式和影響就一定好或者不好。而是在我們的實際環境和交往中逐漸會覺得有不適應或者需要調整和保留的地方。
根據你的形容,你在人際交往中可能不太容易融入團隊的情緒氛圍中,始終保持著理性客觀認真的態度,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估計在你的個人生活中也不太容易有情感表露或者悲喜感都不明顯。行為中很多規則原則,「應該」「不應該」、正確錯誤的邊界和要求都很清晰明確。自我限制也很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猜測,如有錯誤還請諒解和糾正。我之所以列出這些問題不是為了攻擊你,而是想說明你不是單純的人際出現問題,而可能在個人的其他地方也帶著你類似行為模式和人格特徵,如果你想調整你的人際模式,那麼也許你需要調整的是你本身的很多內在問題。
其一,你可能本身有些情感隔離,這通常是在孩童時代,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痛苦的感受傷害,而自然發展起來的一種保護自己感情的防禦模式,也是一種通過過度理性的方法,迴避情感性因素的捲入,從而不用體會痛、悲等負面情緒。就這一方面而言,也許需要在遇到情感感受的時候,更多允許自己停在感受中,而不是馬上啟用理性進行分析、剋制、自我評價等。
練就哪怕在別人面前也能敢哭敢笑的本事,擺脫那個理性的自我要求和成熟穩重的自我形象。把注意力放在感受、談話內容上,而不是自己的狀態、別人的看法上面。你會輕鬆很多,也會對哪怕不熟悉你的人來說也會親和很多。
其二,擺脫自己的各種限制。你不需要成為一個每時每刻都懂事乖巧、善解人意,符合大眾期望和社會規則道德的「好孩子」。你可以有時候任性有時候懶散,有時候做點壞事有時候表現不那麼良好,這是一個「人」的常態,當你越來越自然和輕鬆的時候,你的內在也越來越自由,外在的人際關係也會約來越容易易融合,不會被自己限制在一個筐子之中了。
這是我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妥之處告之。有任何問題很高興深入交流。


推薦閱讀:

仁義禮智信和貪嗔痴分別對應了本我超我自我哪個階段,說具體點!
你是怎麼吃蘋果的?
為什麼大多數心理諮詢師都傾向於使用精神分析理論治療?
南科大自招考試中「7 分鐘內,在一張紙上從 1 寫到 300」這道題是測什麼的?有什麼好點子做這道題目嗎?
心理諮詢師考試取消後,非心理和醫學專業出身的諮詢師該如何繼續發展?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性格 | 人格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