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沒有問題嗎?

我們總說中國教育如何如何失敗 如何如何扼殺想像力創造力動手能力 如何如何填鴨式 外國教育有問題嗎 外國教育(比如美英法)有沒有瑕疵?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無論哪國教育都有自己的問題。

Education是一個如此重要又複雜的事業,以至於沒有有哪個國家能提供盡善盡美的教育。
每一個國家要努力建立的適合自己國情的教育體制。

而且就我個人經歷來看,各個國家的尖子生大多都願意不留情面地剖析(hei)自己母國的教育。一個社會的精英們都懶得批評教育了,該國的教育還靠誰去改進、去推動呢。

借著其他國家教育模式的優點批評母國的缺點也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上次BBC如此,我國常提到美國教育如何如何也是同理。取長補短沒有什麼不好的。


其次,被曲解的概念。當我們在說「西方教育」「東亞應試教育」時,我們到底是在說什麼?
「西方教育」是一個中國人的專屬概念。西方那麼多國家,英國和日本大不一樣,法國和美國也非常不同。從來沒見過哪個人把自己國家的教育體制說成西方教育。

「東亞應試教育」也是一個被曲解的概念。日本的應試教育和中國的應試教育是如此不同,以至於在很多方面,日本教育甚至更接近於美國。

我們應該意識到的一點是,「中國教育」、「美國教育」、「日本教育」都是各個國家在不斷探索中確立下來的教育體制。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困難和取捨。

美國公立學校的問題很多人都講過了。這種公立大學的問題是不少發達國家所共有的。放學時間早,課堂混亂,教學質量不敢恭維。大量學生沒能獲得堅實的基礎知識,升入高年級後情況越來越糟。
美國私立學校的問題也很明顯。美國私立中學的每個學生的人均投入是4萬美元左右。4萬美元真的被有效地利用了么。如果只有人均4萬美元的教育才合格,那麼美國大多數學生都只能享用不合格的教育。
這應該是美國中小學教育里最核心的問題了。怎樣把好的教育以可接受的價格提供給更多學生?
美國也在努力糾正這些缺陷。可汗學院就是一種極好的解決方案。

日本更接近中國的地方在於,大學錄取最主要的依據是考試成績。美國大學極為看重的推薦信/志願者活動等在日本是非常次要的。
但是日本更接近美國的地方在於,大學有獨立的許可權和考核選擇自己中意的學生。不是全國學生都在接受同一套應試標準。不是所有大學都在按著同一種分數標準選擇學生。這種雙向的、多樣化的選擇明顯更接近於美國。
(比如,同樣是綜合性大學,早稻田大學的考核標準就和東京大學極為不一樣。兩校的校風也迥異。早稻田大學女生比例大約是東大的兩倍。)
日本中初高中熱烈的社團氛圍更是中國相去甚遠。如果是按照中國那種一考定終身的標準化考試,絕不會有那麼多日本青少年做夢都想著去甲子園。
還有更接近美國的一點是,日本學校提供的「寬鬆教育」是非常不充足的。以至於如果想考名校,就必須報價格高昂的私立補習班(塾)。如果想考好的大學,首先得付更高的學費。


由於我對歐洲大陸的教育模式也非常感興趣。所以平時和朋友閑聊的時候就常常討論到這個話題。

小R是一名隔壁研究室的俄羅斯小伙。出身於俄羅斯最頂級的理工院校。俄羅斯的整體氛圍是非常注重數理教育。這種氛圍甚至延伸到了高等教育機構里。小R說,因為太窮了,除了數學/理論物理以外,其他幹什麼都缺錢。想想俄羅斯大牛是不是搞數/理/計算機的居多。這也算是基於國情的妥協了。如果讓俄羅斯學術界花大價錢去玩實驗,那基本上理論/實驗都被甩在後面了。

相反,這對日本來說就完全不是問題。東大就是不缺錢的土豪。比如說,東大的「超級神岡探測器」,根本沒有幾個國家能負擔這種級別的實驗項目。小柴昌俊教授就因此設備測量的實驗成果獲獎。小柴昌俊後還有諾獎級的成果,梶田隆章等也有可能獲獎。這種研究,包括俄羅斯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機會做出來。

小A是一名麻將技術高超、愛吃小籠包的法國小伙,也是PhD畢業後來東大做博士後。關於法國教育,他吐槽最多的是:1)歷史、美術這類課程的地位越來越高,而數學、科學的地位越來越普通,無論是平時課程還是期末考核,學生們在數理上的付出遠遠不及上一輩人。2)教育進度越來越為差生服務。為了保證幾位學困生能跟上,減緩了大多數學生的數理教育進度。尤其的,尖子生很難得到頂級的教育資源,天賦被極大的浪費。現在的法國教育對尖子生來說大概會顯得很弱智。巴黎作為當今世界數學中心的地位可能在下一代不保護。聽小A的語氣,就是一副恨鐵不成鋼,法蘭西藥丸的感覺。
這和美國正好相反,美國有各種途徑為天才提供額外的教育資源,而正好缺少對公立大學的差生們的教育關懷。

美國和法國教育上的差別就不是經濟問題造成的。更多的是一種取捨。
美國教育資源明顯地偏向精英階層,普通人上質量不過關的公立學校,而精英家庭要付出昂貴代價在換取教育資源。
法國教育資源則明顯地照顧更多普通人,但是少數尖子生的天賦被犧牲了,沒有得到合適進度和難度的教育。

西方許多國家的教育當然是問題重重的。但即使他們的教育有很多問題,美國和英法德日四個老牌資本主義的教育水平也是遠遠超出發展中國家的。他們的成材率依然遠超發展中國家。他們自己的精英也一定會反思、會變革。無論是美國,還是二戰後的英法德日都展現了恐怖的增長能力和糾錯能力。這些強國的教育其實不需要我們太過操心,我們還是多關心自己教育的問題比較實在。

我國的填鴨式教育是事實,當然也是對現實的妥協。我們沒錢對所有人提供非填鴨式的九年義務教育。隨著經濟發展,自然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反感填鴨式教育,然後填鴨式教育也會從一線城市開始慢慢退熱了。就像日本教育經歷的過程一樣。

不同形態的教育更多的還是基於more or less的取捨,而非yes or no.


大家可以參看一下2014年2月發表在每日在線出版網站Inside Higher Ed上,一篇名為An Hour Make A Difference的文章.

主要探討了美國,first generation student 也就是父母沒讀過大學的「初代」大學生在教育成就上落後於其他大學生的原因。提出落後的原因不是潛力 而是social class…她們努力在中產階級文化里摸索…學習所謂「遊戲規則」 , 並充分利用大學資源…但是學校不探討 有階級差異的人群 各自的優缺點… 美國大學很少承認社會階級會影響學生的成就…

於是 , 許多「初代」大學生不懂自己為何掙扎 不明白自己怎樣才能提升自己的階級。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閑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只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閑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不參加社會活動,不去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在BBC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的頑劣,似乎再次印證了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更為出色的慣常判斷。這種判斷又總是引發「為什麼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後勁不足、創新不足」的老問題。而有關討論,最後往往會被聚焦到「中國的應試教育不鼓勵創新」這一結論上。

然而很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常識」似乎完全忽略了我們近鄰日本與韓國的情況。作為近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兩個創新大國,這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恰恰是以「應試」為鮮明特徵的。如果我們仔細了解一下韓日中學的自殺、高考復讀現象,去他們考場外看看各種「請神符」,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應試甚至比中國還要殘酷。為什麼他們的應試就沒有妨礙創新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相對優勢,是一種不恰當比較得出的結果。

在BBC的記錄片里,英國學生的確跟不上中國老師的進度;但不能忽視的是,英國公立中學與中國公立中學雖然名為「公立」,實質卻相差甚遠。來英國教書的這幾位老師,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優秀的公立中學。在大多數中國城市,小升初的環節已經相當激烈,能夠擠上重點公立學校的孩子往往都經過了非常良好而嚴格的教育。這意味著,這幾位老師在英國中學採取的教學方法與標準,其實是針對中國精英學生的基礎與天賦而形成的。然而,英國的公立中學與我國的不同,它比較嚴格地貫徹了學區制度,在13-14歲這個階段,它的學生處於一個魚龍混雜的自然狀態,基礎較差的孩子跟不上中國老師的教學進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說一個真實的案例吧:

一、

「中國學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學李女士總是發出這樣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學同學,在一線城市打拚,過了30歲才結婚,35歲時收入地位穩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國大多數家長一樣,她很心疼孩子,每當看到孩子寫作業到很晚,總在同學QQ群鄙視中國教育「毫無人性」,把分數看得很重;羨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興趣培養,課業負擔少,輕鬆快樂。

於是,為了孩子將來,孩子上四年級時,她真的移民到英國了。

初到英國,李女士總愛曬孩子上學的情況,甚至包括課程表:(根據原表令做的,原表為英語)

課程科目多種多樣,除了英語、數學、科學等「主課」外,還有戲劇、音樂、交際技巧課程,此外還有閱讀、故事時間等活動。

上午9點上課,下午4點半就放學。如果家長沒時間接孩子,可以留在學校參加各種興趣班,體育、手工、園藝、跳舞,烹飪、魔術等等。當然要收費,10鎊(100人民幣)左右。回家以後,作業負擔很小,幾乎全是閱讀。

更讓李女士高興的是,學校對學生管理寬鬆,以鼓勵為主,所以,孩子輕鬆了,笑容也多了。

看著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們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掙錢少,沒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後來漸漸不再曬「幸福」了......

有次她回國探親,我們坐在一起吃飯,問起她孩子在英國情況。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說出她的苦衷。

剛到英國時,她覺得孩子沒有學習負擔了,輕鬆快樂,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覺得不對頭了。

首先,孩子的數學計算能力下降,這點她倒能幫孩子補一下。可是孩子的學習越來越憑興趣出發了,習慣了鼓勵表揚,對自己學習上的弱點、缺點也不太重視了,也不如在國內勤奮了。

我說,這樣不是很好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不正是我們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無奈地說,可是將來孩子要上私立中學的,私立中學考試題的難度和學習強度可不比國內差。這樣輕鬆下去,最終,孩子會難以通過國外名牌大學選拔。

李女士感慨說,我畢竟是干金融財會的,數學計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學不訓練思維和計算速度,我現在還能把工作拿下來么?可是英國的公立學校,在培養孩子數學方面太不重視了。這樣怎麼能成?我得把孩子轉到私立小學去,再不能這樣耽誤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國,真就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每年學費至少2萬英鎊(18萬人民幣),這還不算寄宿費。

李女士的寶貝兒子上了英國私立小學,她也再也聽不到老師的表揚了,而是直接說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國同樣的壓力。唯一慶幸的是,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錯,可是別的成績卻有點慘不忍睹了。

原來,英國的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有些課程設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業量很大,要求嚴,很多家長也很在乎小孩成績。而且課外活動也不比公立學校少,要對學生進行各項個人能力訓練和培養,這也讓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時間更不夠用。

要強的李女士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而且全是科學、地理和法語的全面補習。開銷增加了一大筆。

現在,李女士兒子如願上了私立中學,學校規定GCSE考試中拿到6個A才能進入下階段學習,否則就要轉學。她再也不吐槽中國教育了,偶爾私下發出一聲感慨,中國目前的教育還是公平的。

我不厭其煩地介紹李女士的情況,聰明的讀者這時候也許已經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英國教育實現了階級的固化以及分層。

二、

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免學費;私立學校一年學費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難負擔得起。

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學質量上天壤之別,與公立學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學校管理嚴格、學業壓力巨大,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

當然最後學生的人生命運和前途也不一樣。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則是為了窮人和移民孩子準備的教育機構。在這裡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識,不要求學生有多麼嚴謹,而是提倡快樂學習。

公立學校的孩子的確能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教師只要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是完成任務。教師輕鬆,學生快樂。

但當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不懂得高等數學,也不懂愛因斯坦,更不懂哲學,他們大多只能從事底層工作,端個盤子,干點體力活。

所以,英國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在英國,好的教育是要花錢買的。教育,是社會固化的手段,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

公立學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階層,只能靠天賦了,成為體育或者娛樂明星,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劍橋大學教育學教授安娜·維尼奧爾斯:教育始終是推動社會流動性的關鍵所在,但英國的教育機會不公平等問題日益嚴重。貧困家庭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進入學校時就有著差距,而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家庭背景等原因,中等教育結束後兩者差距就變得更大。

倫敦政經學院社會學教授麥克·薩維奇:英國的階層分化和兩極分化十分嚴重並仍在加深,精英階層與其他階層的差距加大,雖然中產階層和工人階層中還分化出了新的社會階層,但邊界依然明確。

英國政府社會流動性問題顧問艾倫·米爾:由於英國社會存在根深蒂固的精英主義,尤其是經濟發展已經與工薪階層的工資水平脫鉤,令階層僵化的情況日益惡化。更讓人憂心的是,由於政黨政治的短期盈利主義,這種現狀很難有大的改觀。

英國前首相梅傑曾指出,很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家庭環境決定了未來,教育機會的缺失讓他們幾乎無法做出改變。有影響力的機構中很難見到工薪階層背景人士,社會流動性幾乎停滯。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中國還是以公立學校為主,即便是重點小學、中學更多的是看分數,也不存在高昂的學費。

現在有很多人指出我們當今的高考弊端眾多,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在分數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對於中國而言,美國的大學入學則是以推薦為主。

在美國電影《蜘蛛俠3英雄歸來》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鋼鐵俠建議蜘蛛俠將來去上大學。

作為史塔克軍火公司的董事長,托尼的推薦當然讓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這樣的重點大學。但如果沒有這一層關係,作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會上有實力的人士的推薦呢?

在美國,你想讀名校,要麼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麼就去上私立中學。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而且這些精英的孩子,壓力也不比中國壓力小,該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實質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只要有個好分數,就可以上名校,改變命運。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花錢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這個問題太大,我就從物理教育研究(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PER)的角度上,談一點兒看法。


物理教育領域這幾年發的最高檔次的文章之一,應該就是Ohio State的Bao Lei老師與許多國內的教授一起進行的中美大學生對比的文章,「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asoning」,發表在2009年的Science上。沒錯,SCI~~~~EN~~~CE!這篇文章採用了幾個物理教育領域常用的量表,FCI(Force Concept Inventory,力學概念測試),BEMA(Brief EM Assessment,電磁學概念測試)和LCTSR(Lawson『s Classroom Tes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Lawson推理測試),給中國和美國的大學新生做。結果怎麼樣呢?

力學概念測試:如圖所示,橫軸是分數,縱軸是某個分數學生的百分比。紅線是中國學生,藍線是美國學生。中國學生完勝!

電磁學概念測試:中國學生再次完勝!

推理測試:中美學生終於打平,美國好棒!

Bao Lei老師也有後續的數據證實,在從小學到大學的不同年級進行Lawson推理能力測試,中美學生的結果基本是一致的,說明推理能力上,雙方的發展基本是同步的。那中國學生在FCI和BEMA上的強大優勢是不是說明中國學生是死記硬背呢?如果這麼說的話,FCI和BEMA的編製者,以及所有搞物理教育研究的人,都要哭了。FCI和BEMA,注重的都是學生對於概念的定性理解與運用。FCI更是改變了當年美國物理學界對於物理教育的認識,讓一大批大咖教授發現自己好像教的不錯結果學生根本沒學懂物理。因此,FCI和BEMA的結果,其實反映出中國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平均掌握程度遠遠好於美國學生。


類似的結果在PISA中也得到了反映,這也是英國學校為什麼要來上海考察,找中國老師去英國教課的契機之一。但當BBC的紀錄片拍出來引發轟動以後,居然有記者在文章里寫說,PISA看重死記硬背。。。真是讓人無奈,難道中國人考的好,這套問卷就是考察死記硬背?那世界上大多數的學科測試量表都考察的是死記硬背了。要知道,現在中國物理教育都基本不用FCI來測試學生程度了,就是因為大家都考太高,沒有區分度。


當然,中國學生在FCI或者BEMA中的考分高,和我們的題海戰術是有直接關係的。當學生處理過同一類型的問題許多次之後,再見到這道題時,其認知處理過程與沒見過這道題目的學生是不同的(參考文獻:New Approach to analyzing physics problems: A Taxonomy of Introductory Physics Problems, PRST-PER, 2013)。一般來說,大量的訓練可以顯著減少反應時間,提高反應的準確度。高考畢竟是一個選拔性的考試,不光是考察學生會不會某個知識,而是要選出能在限定時間內以最高的準確度解決問題的這一批學生。所以,看似我們的題海戰術是笨辦法,但在現行的選拔制度下,題海戰術其實是有很強的認知理論支撐的。。。


一般來說,當課堂以老師講授為主時,知識傳授的效率較高,但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當課堂以學生自己討論為主時,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但是學習的效率會下降。在Bransford, Schwartz和Sears的研究中,以效率為橫軸,創新為縱軸,把學習者分成了以下四類。


特純的純新手:既沒效率也沒創新

循規蹈矩型的專家:能很有效率的解決熟悉的問題,但創新性不足

適應性的專家:既能解決熟悉的問題,又能進行創新

受挫折的新手:特別能創新,然而沒有解決問題的效率

之所以把「受挫折的新手」放在最後,是因為還有另外一個不太好聽的名稱來描述這一類人:「Annoying Novice」,直譯為「煩人的新手」。就是不光是新手,沒啥知識儲備,還整天blabla的搞創新,覺得自己特別有創造力。回想一下BBC紀錄片里的許多學生,他們的想法和行為還真是非常符合「Annoying Novice」的特徵啊。


所以說呢,中國的公立中學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培養了一群循規蹈矩的專家,而英美的公立中學,則製造了大批煩人的新手。孰優孰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判斷。總體而言,中國教育和英美教育,都是由各自社會構成與選拔制度決定的,互相學習可以,但誰也別笑話誰吧。

微信公眾號:gtzhulaoshi


有。當然有。
個人經歷過的缺陷有以下幾種:
1.極少有背誦任務。
導致學生太過於依賴資料庫並且普遍(說的是普遍不是全部喔)沒有高水準的文筆
2.對於計算能力並不看重
我的大學老師算一百以內加減法都要打開計算器=_= 並且所有的數學公式都要在書上查閱一遍照著填

國外的高等教育確實很高等,尊重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興趣,並且鼓勵學生去創造。不過這都得在腦子裡有良好基礎的前提下啊。沒有混凝土還蓋哪門子的大樓?

我要是有小孩子,還是希望他能在國內好好接受9年義務教育。至少將來買菜結賬的時候不用打開計算器。


謝邀。
題主立意偏頗了:
1)。用別人的缺點來證明自己的優點,狹隘了。
2)。對國外的教育體制理解不深,由此判定國外教育就沒有「填鴨」
3)。不了解教育的本質和作用,空洞地比較孰優孰劣。

教育在於提高個體應對世界的能力,獲得更好生存環境。離開生存環境,妄談教育該如何如何,然並卵。
當個體在社會中的上升通道是多元化的,自然個人獲得配套的能力途徑也是多元化的。中國14億人,人均匱乏,生存壓力很大,競爭的對手不是自然,而是同門師弟,當沒有那麼多機會時,就只有比智商了。請告知現在中國人的上升通道有哪些?
再說創造力,創造力是無法培養的,看過很多「培養創造力」的案例,其實就是提前誘導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誘導小學生解決中學生的問題,誘導中學生解決大學生的問題,提前模仿高階而已。創造力是長期自由隨意的習慣形成的,我們能做的只有不限制,提供試錯。教育培養不出創造力,國外的創造力也不是教育培養出來的,是足夠的社會財富供以揮霍才有創造力。由此推論,藝術,文學,哲學都是創造力,思維的創造,美學的創造,您見過哪個饑寒交迫的國家在文學藝術哲學上有過「創造力」。別說南美,100年前,南美很富裕的說。

國外的中小學生也不是那麼的寫意,A教材是普通教材,應對全民教育標準,畢業了也就只能算個1234,B教材比國內教材要艱深很多,供有興趣有能力深造的學生。要申請好的大學,人家要看B卷的成績。您也可以說這不是填鴨,這是自願,對,自願,自己承擔」自願選擇「的結果,從不上B教材的學生,以後就開個小店打個小工也能行,誰讓人家上升通道多咧。

說到大學,這下我們有優勢了,我們一點都不」填鴨「,看看大洋彼岸那些讀Law School 的,我們這些打擼啊擼的怎麼比。

國人總幻想有一種教育,一邊隨便玩兒,一邊還能創造力,之後就這麼輕鬆愉快的站在世界之巔。

老大不小了,長點心吧。


教育智庫研究員一枚,簡單介紹一下國外教育狀況,在對比中國。


但是我們先給結論:

國外教育也有很多問題,尤其美國,沒有題主想的那麼好;

中國教育也有很多問題,但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


並且中國教育的未來,會更好。這不是主觀意願,而是事實,是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先說美國教育。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對應的,我們也感覺美國教育應該是世界第一強的。然而美國教育有極大的分化。

一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分化;二是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分化。


美國的高等教育做的很好,無懸念世界第一,其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是被美國的基礎教育逼的——基礎教育實在是不敢恭維。。。

美國整個國家奉行的政策是——我們的平民可以很差,但我們的精英必須世界最強。所以,美國的高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國家政策扶持和重視。基礎教育,主要負責普及功能,高等教育,為國家輸送精英。


那麼問題來了:基礎教育不給力,小朋友都教水了,那麼精英大學生從哪裡來呢


兩個來源。

1 基礎教育內部分化,差的雖然很差,但是好的極好。很多答案都講了,美國存在(相對)大量的私立精英小學,教育理念先進,教育質量極好,各類資源投入極大,收費也極貴——即便對美國人也是很貴的。

2 美國政府想了一個歪招:既然我們自己的精英數量不夠多,那就對整個世界進行優質生源的收割吧


沒錯,就是開放高校留學生,接收全世界的精英。同時,美國政府長期鼓勵技術移民,投資移民,也是收割全世界的人力資源,不過與教育不直接相關,就不討論了。


我還想補充的一點是,這一招,非常好用。自從二戰時期美國接受了一大波歐洲的頂級科學家以後,國家實力瞬間爆膨!
冷戰時期故伎重演,蘇聯倒閉後,又搜颳走了一批蘇聯的頂級科學家,國家實力又爆發了一次。


這批被搜刮來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不僅自己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直接利益,也有很多強烈的推進了美國高校的教學質量。

可以說,美國人就是這樣嘗到了甜頭,於是走上了搜刮全世界人力資源的道路。


為了穩住本土精英和搜刮來的精英,美國社會為大學投入了極大的資源,所有因素造成的結果就是,美國大學,真的很強。

相比而言,美國的基礎教育簡直是個笑話。。。


我們還記得多年前網上的那個典故吧? 中美兩國校長相互交流,看到美國小學生課堂混亂,中國小學生課堂井然有序,然後大家都認為美國必敗,中國必勝。。。


其實這個很有道理的啊。。。美國的很多公立小學真的就是爛啊。。。美國如果只靠這種水平的教育,真的是會亡國的啊。。。 剛才我們已經分析了美國的國家壯大,靠的是私立的精英小學,以及無比強大的高等教育收割機制。


大量公立小學的混亂,雖然沒有扼殺想像力,沒有扼殺創造力,沒有壓抑動手能力,但是:

沒有交給這幫小孩兒最基本的價值觀、做人原則——你知道很多美國小朋友三觀極端不正嗎?

沒有交給這幫小孩兒最基本的知識系統——美國底層民眾的弱智水平絕對讓人嘆為觀止。。

最重要的,是沒有交給他們奮發向上、拼搏進取的精神——鬆鬆誇誇的紀律,基本沒有任何難度要求,人能有什麼成長?


美國真正值得一提的是私立學校。其實他們學生的課業壓力也很大,難度很高,管理也很嚴。但是他們掌握了尺度和方法。嚴格,但是不會太壓抑扭曲;難度很高,是因為要兼顧深度與廣度,兼顧基本知識和想像力創造力等。


美國基礎教育的問題,原因很多,比如種族問題(大量未受教育的黑人人口);社會風氣問題(過度自由散漫,無生存壓力等)等。不展開討論了,反正問題不少。。

至於歐洲的話,差別較大,不像美國一個整體那麼好討論。但是要提一個歐洲教育的特例:芬蘭。

目前地球上最完美的教育,大概就是芬蘭了。基礎知識也紮實,人文素養也高,科學教育也不錯,什麼創造力動手力思維力,這指標那指標的,全都很好。


但是對中國人來講毫無借鑒意義。。。


且不說芬蘭的教育體系設計對人均素質尤其是教師素質的要求有多麼高,單說,有學生家裡住的遠而且是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帶,於是當地政府大冬天的派了架直升飛機送他去上學這一點。。。我了個去,這tm你敢信?我這輩子還沒坐過直升飛機呢。。。


中國教育,必須是計算成本,計算各種限制條件,計算現實可行性,可以大規模推廣的教育。


中國的教育,應試,扼殺創造力,缺乏常識,思考能力弱,負擔重,等等,都是舊時代的產物。


讓我們回想一下最近幾十年中國的整體狀況吧:經歷了這麼多磨難,活下去都很難,要什麼創造力想像力有什麼屁用?負擔太重又怎樣?活下去就不錯了。。。至於什麼獨立思考能力之類的,必然是沒有的,這是整個社會的局限,並不是中國教育的問題。


最近幾十年,中國的國家宏觀戰略,到主流民眾的生存環境,第一要務都是——活下去。國家的教育戰略,必然是大規模、可複製、易推廣,以讓大多數普通人學會生存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戰略。


直接做法就是,什麼想像力、創造力、獨立思考力之類的奢侈品就不要考慮了,來點簡潔明快的硬知識和技能吧。至於國家需要精英,這樣培養方法出不了精英,沒關係,中國人口基數這麼大,總有少量精英可以自動冒出來。大多數人,國家的考量是,不求你們多優秀,不要太爛就好。


從國家層面上考量,這個戰略其實是非常成功的。(當然,我們作為個體,可能就這麼被歷史的巨輪滾滾的碾壓過去了。。。沒辦法,這是命。。。)


作為反例的話,可以參見印度:普及教育爛的一塌糊塗,極少量精英教育倒是做的不錯,全方位素質培養,比中國的很多精英教育還強一些。但是印度的整體國力就比中國差太多了,畢竟國家的強大,不是極少量的精英能夠托起來的。至於什麼非洲、中東、南美洲,簡直就不用提了。。。


最近十年環境好了,過去那種以生存為第一要務的國家戰略和民眾生存態勢稍稍緩和了一些,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談一談教育升級。其實最近幾年,教育改革已經動起來了,只是,任何事物的初始階段,人們都難以意識到它的存在而已。很多學校在搞教育創新試點,各種國外的教育模式大量引進,民間廣泛的探索試錯,國家宏觀政策也在一步步跟進和放開。


高考改革方案已經推出,雖說變動不算太核心,然而,在高考這個關鍵的節點上,大可以引用一句名言:這裡變化的一小步,將是整個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大步。


可以說,中國教育改革,其實並沒有怎麼拖沓,幾乎是在剛剛有條件改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動手改革了(延時不超過五年)。


未來十年二十年,教育改革將進入加速度階段,教育領域真正風起雲湧、大浪滔天的時代馬上就要來了。

雖然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錯過了,目前正在讀書的學生也會錯過,不過,我們的下一代,將會享受比我們優質太多的教育,這一點依然值得祝福。


結語:

中國教育的崛起,大勢已至,無人可擋。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讓很多人心裡很爽,但是確實非常的片面。在美國,除了上垃圾私利學校社區學校都畢不了業的底層人民,和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爭上名校爭做精英的家長之外,絕大多數的美國人是普普通通的中產階級,是美國社會的主體。這些人大多上教學質量一般的公立學校,申請當地非常一般的公立大學,花錢不太多,孩子學習壓力也不太大。


所以你跟美國家長說,你們教育制度有問題,你們的孩子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環境里長大成為不了精英,上不了常青藤。美國家長會聳聳肩一臉疑惑的告訴你,so what? 當一枚安安靜靜快快樂樂的中產階級不是挺好的嗎?


我寫這個答案並不是來回答問題的,畢竟我也不是教育學專家,我就是來反對高票答案的,畢竟高票答案的答主對美國教育的了解只是通過曾經的一個同事道聽途說過來的,沒有任何公信力。我覺得要說其他國家教育的缺陷就應該客觀公平獨立的說,而不是因為想要安慰自己而抹黑別人。同樣上一個全球排名200名左右的大學,中國學生學業上付出的努力就是比美國學生多100倍,這一點上沒有什麼好狡辯的。


然後高票答案說的中國教育好像很公平似的我也是無語了,撇開地域差異等高考本身的弊端。是美國貧民窟里的孩子上大學的幾率高還是中國山區里的孩子上大學的幾率高?

這個問題問都問的不對,中國教育最根本的兩個缺陷,第一:教育不以人為本。第二:頂尖人才流失。這兩個問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是最嚴重的。


教育不以人為本不止是教育制度造成的,家長和老師負擔絕大部分責任。太多家長望子成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精英,殊不知,社會上精英無論在哪個意識形態,哪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是少數。

記得又一次我問我媽,你為啥小時候不讓我學舞蹈?好羨慕那些身體柔軟會跳舞的姑娘啊。。。。我媽說,當然送你學過,但是老師說你不是那塊料,跳也跳不出什麼名堂,對你特別不好你就不愛學了。我爺爺開音樂學校教鋼琴也是這樣,沒有天賦的孩子就不樂意教,像會毀了自己名聲一樣。這就是中國所謂的「精英教育」思想,你成不了精英,學有什麼用?廢物,我都不希的教你。但是我後來長大之後一直堅持練瑜伽,練點舞蹈基本功,就為了增加床上的靈活性覺得也是對生活很有幫助的。讀書也是這樣,不是學霸考不上名牌大學,讀書學習就沒用了嗎?

中國社會之前一直飛速發展,gdp呼呼漲,中產階級數量和規模指數級增長。但是這種增長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家長遲早要面對的事實是,無論在什麼教育制度下,無論通過什麼方式,孩子從底層或中產走到精英的幾率都很小很小。

孩子問家長:我不是不是精英你還愛我嗎?

第二頂尖人才流失我就不多說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基礎教育那麼渣科技生產力還是世界第一,很多美國名牌大學phd中國印度學生比例能達到60~80%。雖然今年來名校回國的很多,但是據我的體驗,大多數是創業,而且大多數是拿綠卡的,回來搞學術搞科研的還是很少。費辣么多努力培養出來的精英中的精英最後還不是自己的。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各個方面制度的缺陷,但是這並不能作為我們的安慰劑。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還挺有資格的,我是在中國生活了16年,高中一年出國學習,在英國生活16年。兩國教育都是十年左右,都是深有感觸。負責任的說,中國的教育體制是比國外至少是英國的教育體制更科學的,教育水平就各有所長了,英國的教育水平尤其是大學以上的等級要比中國強不少。但是體制很差,在中國,大家經常說洗腦教育,應試教育,扼殺個性的教育等等,說實話我身在國外看到別人這麼說真的覺得很好笑。確切的說中國是統一式教育,或者掃盲式強制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強制著上學受到統一的教育,屬於全民科普的方式,盡量讓更多的人擺脫愚昧。這在國外是不可能的,雖然可能過程很痛苦,讓一些人感到這是不人道的事情,看看人家國外就不是,人家孩子想做啥都不限制,小學主要任務就是玩。對於這種想法,我想說的是,屁!國外做的是甄選式教育,你可以整個小學都在玩,然後初中畢業就沒學上了,而且你認為這樣的孩子至少有初中水平嗎,不是!至少在英國和很多的歐洲國家,很多學校採取個性課表制度。就是你一年級的課程沒有通過,那麼二年級的時候你還是要讀一年級的課程,和中國留級不同的是,你的年級在升級,但是課程不升級,到了畢業你可能依然在讀一年級,而且,這樣的孩子並不少。那麼如何讓我的孩子到名校讀書呢?很簡單,1.補課,請家教。2.公立好學校的學區房。似曾相識是嗎?沒錯,在英國也是如此,一點不比國內孩子輕鬆。要孩子以後能到牛津劍橋,你的孩子就要一隻做客外的輔導。這裡的教育體制是不準備讓所有的人都掌握最少初中畢業水平的文化,而且讓愛學習的人繼續學習,讓不愛學習的人自生自滅。那麼不愛學習的人怎麼辦,初中畢業後做下等工作或者在社會遊盪,這些孩子並不具備你所幻想的英國紳士淑女風度,他們的群體形容詞叫做chav,你可以查一下這個詞的圖片都是什麼樣子,他們會做些壞事,辱罵路人,搶劫,偷車,懷孕,吸毒,打架,槍戰,殺人,放火燒別人房子等。因為未成年,警察拿他們也沒有辦法。在國外的華人一般都感受過這種chav的威力,當然有的人會很裝地說,那可能是你生活的地區不好,我這裡就沒有這種人。那說這話的人如果你在英國那你一定是住在牛津市中心的老城區,因為據官媒統計,英國除了那裡,其他地方都有chav的問題。這些年輕人的死亡率很高,黑幫團體的佔有率很大,犯罪率,艾滋病患者都很高。社會的毒瘤,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女兒幼兒園領著小朋友出遊,在馬路上走著就有一群chav開車經過開窗大聲辱罵小朋友,這群小朋友平均年齡三歲半左右。這些人如果在路上向你走來,你除了逃跑沒有別的辦法,如果你打他們了,你會坐牢,很嚴重的事情,因為傷害未成年人,哪怕你是自衛。如果他們打你到終身殘疾甚至死亡,一般要進少管所兩年,之後就沒事兒了。這些就是這邊教育剩下的殘渣,而且重要的是,一旦出現這種殘渣,他們的後代永遠都也只能是殘渣,沒有可能出現寒門貴子的現象。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數量接近青少年人口的一半,絕大部分是白人,不要把問題怨在移民身上,(有很多黑人孩子因為家裡窮孩子多,從小就很懂事。)所以說中國的教育體制是相對較科學的。再說下教育水平,到了大學,中國人的概念其實依然是全面發展,這就很浪費人才和教學資源,國外大學的教育方式在這個時候就要高於中國,他們會無情淘汰跟不上或者說不適合享有資源的人,把所有的力量輸送給頂端的人。所以我非常贊成出國留學,去享有他們的頂端資源。很多在國內學習一般的孩子到了國外學習都不錯,這也是因為國內給你打的基礎好,基礎知識只是一方面,佔優勢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從小養成的科學性思維方式很牢固,這一點真的應該感謝國家。看一個國家的教育好不好貌似並不是看這個國家出了幾個愛因斯坦,而是看全民文化水平。中國人經過這幾代的教育,已經養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基本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幹大事兒,尤其是在青少年,你問他們的理想是什麼,基本都是領導人啊,首富啊,將軍啊,科學家之類的,最差也是明星,而且這種理想最少會伴隨到高中左右,這是一好現象,最少你有夢想你會努力,可能也是中國進步快的原因之一。曾經有個大v感慨過中國孩子的夢想太浮躁,國外孩子都是宇航員,畫家,舞蹈家之類的更有內涵的職業。呵呵,那估計他問的是小學三年以下的。問問六七年級的孩子就會發現很多孩子長大要當郵遞員,要當收銀員,送外賣,漢堡店經理。國外這種理想太多了,他們安於現狀,大部分人不思進取。舉個最簡單的事情,國內很容易騙到錢的課程是成功學,在歐洲則是安慰課程,基本就是告訴你你這樣很好,還有不如你的呢。這都是甄選教育的結果,所以就目前的形勢狀態來看,在中國學習基礎教育再出國留學是個不錯的方法。再回答一下很可能會出現的無聊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你還讓孩子在國外受教育」。這是因為我門做家長的,在中國受教育時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的孩子,這也是華人的孩子在國外一般都是學習的尖子生,但大部分只發生在第二代,第三代就很少了


一切都離不開錢。

就在今年11月份,一個叫囂甚上的、獲得FB老闆幾億美元投資的、國內眾多民間教育家眾多媒體叫好的Altschool被報道正在逐漸關閉分校。

這可不是江南皮鞋廠。


按人口比例, 美國的私立名校就是中國的私塾, 我不覺得一個教授帶4個學生在中國會有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 你想把剩下那些人塞哪去


我每次看到類似問題下面的回答,說國外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好的,我都忍不住上來說兩句。我不知道大家這些結論是哪裡來的,是不是通過做research看論文得來的結論?如果是,那麼是中國人寫的還是美國人寫的?還是通過一些媒體的報道?那麼可信度有多高?

作為一枚有美國教師資格證的公立學校老師,我寫過很多關於美國教育的文章,從我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驗來具體闡述美國的教育問題,希望可以讓大家不要對國外的教育形成一個固有的印象或者偏見。

我在《美國公立私立學校到底有煞區別?》(http://zhuanlan.zhihu.com/USA-edu/20128996)裡面寫過:

不是說所有的公立學校都不如私立學校,也不是所有的私立學校都比公立學校好。因為其實好不好,也分為好幾個指標,你是指老師好?環境好?學生好還是怎樣?老師好是教得好還是人好?學校是樓蓋得好還是活動多?學生好是學習好還是聽話?

我覺得國內大多數人都是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的:對於學生來講,學校資源和師資如何。

很多家長都覺得私立學校的老師肯定比公立學校的老師好,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哪都有好老師和不好的老師。憑良心說,老師其實都差不多,能念出來教師資格證並且工作幾年沒有轉行的老師都不會差到哪去。。。只是私立學校的老師可能服務態度會更好一些罷了,畢竟學生就是大爺、金主兒、上帝、工資來源,伺候不好就有可能丟了飯碗。在美國,事兒很多,老師和學生的官司無論老師有沒有錯,老師基本都不會贏的,所以老師們都很小心翼翼,不動手是肯定的,一般碰都不碰學生。

而且因為公立學校的待遇一般情況下(注意是一般情況下)比私立學校要好(不排除頂尖私立高中用高薪聘請藤校畢業老師的),無論是從工資、保險、退休金還是工作壓力方面(因為工作年限久了可以拿到tenue)。所以就我認識的老師來說,一般老師會比較傾向於去公立學校任教。在這裡,我指的是普通公立學校和好的公立學校。那些比較差的公立學校老師一般也不想去,因為學生不好教。為什麼?因為主要和學生的家庭環境有關。

住在差的學區的孩子可能充斥著低收入、流浪漢和黑幫的孩子,父母可能無暇顧及孩子或者不知道要怎麼教育。孩子可能和兄弟姐妹沒有家,一大家子人擠在一間屋子裡,或者睡在車裡,甚至橋下。他們甚至可能沒法顧及溫飽,怎麼能夠有心學習?所以大一點之後可能也會加入黑幫,因為他們這樣才可以生存,因為那就是他們所在的生存環境。我有認識的老師跟我說他教書幾十年,有十幾個學生都死於黑幫搶地盤槍戰。除了心理素質特別高的老師,一般老師很少有能呆那麼久的——因為可能自身人身安全都會有問題。

就師資來說,我們學校雖然是一個排名很一般的學校(排名是根據學生成績等因素決定的),但是絕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敬業。有教了一輩子快退休的老師還每天備課到很晚,周末的時候還在進行自我進修。有的老師周末還來學校備課,準備下周要用的東西。(就連校長周末的時候也會來學校加班,甚至動用父母來學校幫忙刷牆。)但是我就總在聽這些有經驗的老師跟我說:『放假前的學生好瘋狂,今天上完課我都想再也不要做老師了。』『現在的學生一年不如一年,我以前的那些課堂管理方法都不管用了。』『只要一跟家長反映課堂表現,他們就會說我們家孩子很聰明,其他的可能不是很好,請老師多包涵。』『你要慶幸你們班上沒有一生氣就拿椅子砸同學的小朋友。』等等。

除了師資以外,我們學校的資源也是很好的,每間教室都有智能白板(就是一塊巨大的可交互性ipad白板);有音樂和美術課(不是所有學校都有資金請藝術類老師的);請當地樂隊給我們表演;請微軟員工跟小朋友交流編程(為什麼美國連五歲小孩都會編程?http://zhuanlan.zhihu.com/USA-edu/20408315);PTA(家長會組織)花錢請外面的演員給小盆友表演話劇學寫作;課後提供免費的數學輔導、科學和機器人俱樂部,等等等等。我覺得如果不用花一分錢就能夠讓孩子享受這樣的教育已經很好了。

所以其實私立和公立學校的主要差別並不是在於師資和學校資源,而是在於學生素質,而學生素質的背後其實是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家庭情況好,父母素質高,孩子素質高,大家都愛學習,有禮貌,老師教著舒心,大家一起進步,所以很多(不是全部)私立學校的孩子學習相對比較好的原因其實主要是因為環境好,教育資源充足,而非僅僅是老師好而已。同樣的老師在比較差的公立學校教課,學生不聽,那教出來的成績也不會好到哪去。所以一味把責任都推到老師身上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說,說美國教育不好,或者說基礎教育不好的,其實背後的原因是社會的因素:低收入、流浪漢、黑幫等家庭的孩子怎麼辦?作為教育者來說,學校和老師真的已經儘力了,提供各種方法來幫助他們:心理諮詢師、家庭補助(送校服、鞋子等等)、校車接送等等。但是他們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去管學生回家以後的事情。

希望可以幫大家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待國外的教育。歡迎大家參考這幾篇文章來查看詳情:

  • 都說美國教育好,到底好在哪呢?

http://zhuanlan.zhihu.com/USA-edu/20200698

  • 美國精英私校都被富二代上了,留給普通家庭的免費教育是什麼樣的?

更多教育類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USA_edu)


今天我看到一篇犀利的文章,我覺著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文章:

標題: 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
================

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正在中國網路世界走紅,有關中外教育比較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閑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只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閑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在BBC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的頑劣,似乎再次印證了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更為出色的慣常判斷。這種判斷又總是引發「為什麼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後勁不足、創新不足」的老問題。而有關討論,最後往往會被聚焦到「中國的應試教育不鼓勵創新」這一結論上。

然而很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常識」似乎完全忽略了我們近鄰日本與韓國的情況。作為近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兩個創新大國,這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恰恰是以「應試」為鮮明特徵的。如果我們仔細了解一下韓日中學的自殺、高考復讀現象,去他們考場外看看各種「請神符」,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應試甚至比中國還要殘酷。為什麼他們的應試就沒有妨礙創新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相對優勢,是一種不恰當比較得出的結果。

在BBC的紀錄片里,英國學生的確跟不上中國老師的進度;但不能忽視的是,英國公立中學與中國公立中學雖然名為「公立」,實質卻相差甚遠。來英國教書的這幾位老師,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優秀的公立中學。在大多數中國城市,小升初的環節已經相當激烈,能夠擠上重點公立學校的孩子往往都經過了非常良好而嚴格的教育。這意味著,這幾位老師在英國中學採取的教學方法與標準,其實是針對中國精英學生的基礎與天賦而形成的。然而,英國的公立中學與我國的不同,它比較嚴格地貫徹了學區制度,在13-14歲這個階段,它的學生處於一個魚龍混雜的自然狀態,基礎較差的孩子跟不上中國老師的教學進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儲殷: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


看著奧數被黑成這樣,忍不住說幾句。
本人只是小小省一,不能和冬令營的各位大神相比。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舉個例子,本人曾經最痴迷的奧數的一種題型:平面幾何。有多痴迷呢?我一道題可以想一個星期都不覺得煩,一張圖我可以畫十幾張紙,為什麼呢?因為輔助線擦了又畫畫了又擦,紙都擦破了,只能另畫一張,而且一張圖有時十幾個圓幾十條線,要畫得很大才能看清那些點在哪裡,會不會重合。雖然身在雲南最好的高中,老師卻幾乎沒有專門研究數學競賽的,只能自己根據去想那些解題思路是怎麼來的。搞過數學競賽的都知道,經常一上來先證明兩個引理,我去我咋知道要證這麼個玩意啊?但是沒有人跟我講,只能自己琢磨。當時有一句話很經典:正推加反推,中間來一個顯然,這道題就證出來了。就是這樣的不容易,琢磨出一道題可以讓我高興好久。

可以說,解平面幾何真是在雕琢一件藝術品,你無法想像一條輔助線可以精妙到讓我為它拍手稱讚,可以激動得一整晚不想做其他事。只有解平面幾何才讓我覺得這是在探索,而不是機械地重複,這是我在平常的學習里永遠體會不到的。學習平面幾何讓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一個圓可能既是某個三角形的內切圓,也是另一個三角形的外接圓,這樣的題目奧賽里比比皆是,讓人沉醉。敢於想像,敢於嘗試,敢於打破常規,所以在我眼裡,這才是教育,這才是創造力。

如果這都不是創造力,那什麼才是?整天重複著同樣的題型,只為降低在考場上犯錯的可能性是創造力?有的人說會使得那些本該在文學或者藝術方面發光發熱的人喪失了動力。這話沒錯,但是這是奧數的錯嗎?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大的競爭力而逼迫他們去學這些小孩根本不感興趣的東西,這才是錯好吧?

高中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天真的想法,等以後退休了一天琢磨一題平面幾何以防止自己思維退化。這是給我們上課的一個八十高齡的教授現在仍舊在堅持的。不知道到時候還能不能記得嘿嘿。

而奧數對我的意義不止於此。因為它我去到了想去的學校,最重要的是,現在有再大的困難,都不會覺得害怕,面對複雜的問題,也能抽絲剝繭步履從容。因為解奧數題的原則在於,你要相信自己是能解出來的。只有一直秉承這個信念,才有可能做出漂亮的解答。這也是對思維模式的一次提升,既要統攬全局,又要著眼細節,這才是奧數的魅力。

遺憾的是,黑奧數的,往往是那些都沒參與過的人。說什麼IMO中國的金牌被美國隊搶啦,中國出不了一個真正的大師啦之類的。對於這個問題,我收藏了一個很好的答案,解釋得很清楚:
中國在國際奧數比賽中,近些年幾乎是壓倒性的優勢,可是為什麼至今沒有人獲得菲爾茲獎? - 盧旺杉的回答

以上。


我們說中國教育差。主要是說絕對好壞,不是相對好壞。英美教育有瑕疵又不會影響我們。
但如果外國教育都太爛的話,會影響我們,因為那樣我們就少了一個替代品。國內教育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當然,最好的是英美教育爛但有幾個小國的教育很好,給中國教育足夠競爭。


說自動為社會分層的
同樣的成績,我是要一個興趣愛好廣泛 性格開朗 社會經歷豐富 家庭背景良好 財產寬裕 父母人脈寬廣 基因好夠聰明 努力 最終考了90分的學生呢。
還是要一個只會讀書 內向 單親 父母沒有任何人脈 拚命努力的學生呢?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社會人才 以上哪個更容易成才呢?
因為社會階層高的人「綜合素質」比層次低的人好,所以就不能以「綜合素質」劃分學生?醉醉噠


發達國家的教育分兩種:美國式和日本式

美國式是有錢就能買好的學區房,有了學區房就能上學區里的好學校,沒錢就上普通公立學校,考不上大學的那種,出來當工人。好大學絕大部分是私立,有錢就上好學校,出來就至少是個中產,沒錢你就去上公立大學社區學校,出來當普通職員,也許能到中產,也許就那樣。

美國認為的公平是起點公平,沒錢賴不著別人,優點是學生比較輕鬆,反正爛學校你怎麼念都是爛,無所謂,缺點是財富和地位的代際傳承強烈,上升通道沒有日本式流暢。

日本式是盡量保證所有學校都差不多,硬體條件都制式化,鄉下條件艱苦額地區政府補貼就多,老師的工資就高,保證好老師不集中在大城市,並且學費不貴(相比美國),你有本事考得好你就上,沒本事你就去當工人。

日本認為的公平是絕對公平,優缺點和美國都相反,學生自殺率極高。

歐洲介於美國和日本之間。

中國學會了各自的缺點。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在國內接受兩年的基礎教育之後,又在美國繼續讀書。我寫寫作為家長,對於孩子在兩種不同的教育體制下受教育的感受。


首先,我非常推崇中國的基礎教育。


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這就是中國式教育最大的優勢,對於整體教育水平還很落後的中國來說,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不要以為近幾十年來中國的飛速發展只是某某經濟體制下的成果,教育的發展才是根本。


我非常敬佩中國的老師們,他們真是在不遺餘力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在北京時,每次我去康康的學校,幾乎都能看到數學老師在給一兩個孩子補課,寧可不休息、不下班,也一定要將內容補完。

雖然中國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但是中國大多數的家長和孩子在用最低的成本享受著國外只有私立學校才會有的基礎教育水平。


是的,我又把我平時的觀點強調了一遍,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非常非常好。


當然,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完美的普適教育,所以,這樣不遺餘力的基礎教育肯定也有它的問題。

好幾位很熟的朋友在圈裡討論過,她們差不多和我一樣,一邊很滿意中國的基礎教育水平,一邊又為大作業量、相同內容反覆的枯燥練習而苦惱。


這真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在國內學校里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熟練程度,就是靠這種反覆練習磨練出來的,你總不能又讓馬兒跑得好又讓馬兒不吃草呀。


對於很快就能掌握這些內容的學生來說,同樣你也要完成這些作業、這些練習。如果真有哪位老師布置作業的時候說,這個單元考試成績90分以上就不用做了,不到90分就要做,這個老師一定會被投訴不公平吧。


類似的課上內容要慢慢、反覆地講,類似的習題要大量、反覆地做,這當然有好處,同樣也有壞處:消耗了部分學生的時間和學習熱情。


前面有朋友提到BBC的紀錄片。裡面真正觸動我的,是一個毫無新意的詞:因材施教。


雖然這個詞在全片用得極為諷刺。


英國老師們不屑中國老師們施加壓力讓學生們專註學習,說我們要因材施教;最後考試成績出來,中國班全面勝出,英國老師們還在無力地重複,我們要因材施教。不知道中國老師是不是為了給英國老師面子,最後在採訪總結的時候說,不能說那種教育方式更好,我們要學習英國式教育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本來應該是根據學生在各方面的才能不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鑽研自己感興趣又擅長的科目。換句話說,這個詞是:你是這方面的材料,你在這方面好好學。


但是往往,這個詞被僅僅理解成:你不是那方面的材料,你在那方面不用學。


兩者有沒有區別?


我覺得有區別,這是因材施教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的區別。


因材施教是教育懶惰最好的借口。老師一句「因材施教」,可以不教,因為你不是那個材料嘛。


但是發掘孩子具有哪方面的才能,是什麼樣的材料,又該是誰的責任?


我一直認為,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趨利避害的,而學習是要通過外界和自我的約束來克服這些天性。


如果在一種教育懶惰的環境下,因材施教就會發揮它的消極意義,「你不是那方面的材料,你在那方面不用學」,最終導致的就是幾乎什麼都不用學。


為什麼我們說寒門難以出貴子?寒門缺少的僅僅是金錢嗎?實際他們缺少的是因材施教的資源和能力。所以在強調因材施教的教育面前,這些孩子很難突破自己家庭的局限。


總之,還是回到開頭的那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普適性的完美的教育模式。我們能做到的只是,無論身處哪一種教育體制中,明白這種教育體制的優勢和缺陷,取長補短,用家庭教育和個人的努力去彌補其中的不足。


推薦閱讀:

在職研究生有用嗎?
在濟南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試卷上的圖片不是彩色的?
哈工大威海是為了掙錢的嗎?
教師改作業用「〇」代替「?」的辦法能達到柔和教學的目的嗎?

TAG:教育 | 大學 | 外國大學 | 小學教育 | 職業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