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如郭敬明這種暢銷的作家和王小波這種大眾喜歡的作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諸如郭敬明這種暢銷的作家和王小波這種受到高度評價的作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題主並無將郭王並列的意思, 題主的意思是, 郭的書賣的最好,而王的書評價最高,然而這兩人都沒有入選諾獎。 諾貝爾文學獎的入選標準究竟是怎樣的?


先了解這些: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機構及流程http://wapbaike.baidu.com/view/30507.htm?adapt=1fr=aladdin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標準:

第一,要對人類有重大貢獻;
第二,作品候選人的標準必須是在前一年有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
第三,不考慮國籍;
第四,必須在文學上有極其出色的貢獻;
第五,作品必須趨向於理想主義色彩。

重點看第一、第四、第五條--重大貢獻,極其出色的貢獻,理性主義色彩。重大的,出色的,理想主義的,重大,出色,理想主義,重大,出色,理想主義(因為重要我多強調幾遍)

所以,諾貝爾文學獎的審美標準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傑出文學作品」。究竟哪些作品達到這一要求了呢?

19世紀的諾獎作品讚賞的是通過人道主義展現出的真、善、美

1901年首屆諾獎得主普呂多姆的《孤獨與深思》 「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與罕有的心靈與智慧的結晶。」
1910年德國作家海塞的《特雷庇姑娘》 「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光輝的、完美的藝術境界」。
1913年泰戈爾的《吉檀枷利—飢餓石頭》 :「西方人過的是一種令人筋疲力盡的匆忙生活。與此相反,泰戈爾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另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在印度廣褒、靜謐、被奉為神聖的大森林中達到了完美的境界。這種文化尋求的是一種靈魂的恬靜與和平,它與自然本身的生命達到和諧。」

一戰後,樂觀主義傾向開始淡出20世紀西方文學的舞台,文學的視角轉移到從人生的悲劇性體驗中發現美與善。

1936年美國戲劇家奧尼爾的《天邊外》獲獎是「由於他那符合悲劇原始概念的戲劇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誠摯與深沉的感情」。

二站後,冷戰和核威脅接踵而至,人類從悲觀走向絕望,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開始風靡世界,文學的審美重心由對人與現實的關係的反思上升到對人的本質的反思。

於是出現了一系列你們聽說過的作家和作品:

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 (1949)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1954)
加繆的《局外人》《鼠疫》 (1957)
貝婁的《赫索格》 (1976)
等等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後現代主義理論盛行,於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準開始向意識形態評價方向傾斜,更多的關注文學中的階級、種族、性別、殖民、文化等問題,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審美標準。

於是有了這些獲獎作品: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對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矛盾衝突思考。
托尼.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是對美國黑人婦女的生存困境揭示
奈保爾的《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大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 是對殖民地知識分子精神流亡問題的探究
庫切的《恥》 對南非種族隔離主義的批判
等等

到如今,諾獎的評選更加的多元化,2012年終於有了中國作家的身影:

莫言的《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天堂蒜薹之歌》《蛙》
「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

而今年,法國作家莫迪亞諾的《星形廣場》《暗店街》《青春咖啡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他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佔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 

以上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部分獲獎作品和獲獎理由,在看完這些後,我覺得大家多多少少可以懂得什麼叫做「重大的」、「出色的」以及「理想主義」了吧,如果還不懂,沒關係,至少從裡面挑幾本書讀。

到這裡我回答了郭敬明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好吧我真認真,其實重點是讓大家了解獲得諾獎的作品)

王小波的地位和成就我不敢妄自評論,許多人喜歡拿他和村上春樹比較,兩人有許多共性也有不同,不過我認為王小波的影響力目前還比不上村上春樹。後者多次作為諾獎的熱門候選人卻無緣諾獎,說實話,他拿不了我覺得王小波也難。而且,王小波逝世了。(感謝知友提醒,還有王小波沒有一個好翻譯也是重要原因。)

最後附上除莫言外我國諾獎提名作家(除林語堂以外,其他作家的真實性不敢保證,僅供參考)

1、辜鴻銘,1913年獲提名(文化著作),未獲獎。
2、林語堂,1944年及以後(如1975年)至少4次,以長篇小說《京華煙雲》獲提名,未獲獎。
3、老舍,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準備把獎頒給他(長篇小說),但因他已逝世而未授予(當年最終獲獎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4、 艾青,1984年及以後曾多次獲提名(詩歌),未獲獎。
5、巴金,1984年及2001曾獲提名(長篇小說),未獲獎。
6、沈從文,1987—1988年曾獲提名並有可能獲獎(小說),但因他已逝世而未授予(1988年最終獲獎的是埃及作家馬哈富茲)。
7、錢鍾書,80年代曾獲提名(長篇小說《圍城》),未獲獎。
8、北島,曾多次獲提名(詩歌),未獲獎。
9、余光中,曾多次獲提名(詩歌),未獲獎。

最後說點題外話,我第一次看到這題目沒覺得怎樣,因為在查找資料前我確實不知道諾獎評選標準是什麼(其實現在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我只覺得郭敬明和王小波大概都不大夠格。可是我翻完諸位的答案後還是不知道,今天如果把郭敬明換成韓寒估計純吐槽、沒有幫助的答案可以少一半。說白了,你們根本不在乎這個問題本身,就如同現在你們其實也仍舊不知道到底他倆為什麼不能一樣。


既然題主聲稱自己是誠心誠意來問問題,我就誠心誠意地回答。
但首先,既然題主問出了這個問題,而且題主聲稱自己已經看過了王小波的不少小說。
那我從常理來講,默認題主是一個有正常邏輯思維能力的人。
那麼,題主應該明白,人做了什麼事,就得負什麼責。既然問了蠢問題,就得挨罵。
所以,要麼題主是真的無知,要麼題主假裝無知,故意挑事。
我覺得,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挨罵都是正常的。

好,以下是回答。
題主的關注點在,諾貝爾文學獎,既不頒給賣得好的,也不頒給評價高的,為何?
再說原因之前,得先說題主的無知,或者指出題主裝無知。

無知點1:
題主舉出來的兩個作家,都是中國人,以漢語為母語,用漢語寫作。
而諾貝爾獎,是一個全球性的獎項,評審們更多的是以英語問閱讀主體。
希望題主能以正常人的邏輯來理解下面那段比喻,而不要裝無知。
「美國小說,英國小說,日本小說,還有中國的小說,都已經浩瀚如海的情況下,你會關注非洲語言寫成的小說嗎?」

無知點2:
莫言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的小說早已經被翻譯到國外,年頭不少了,在西方已經有了不錯的口碑。諾貝爾獎的評審們,對他的作品已經熟悉了。這才是獲獎的基礎之一。
我從常人的邏輯下,很難理解,一個閱讀完王小波多數小說的人,會不明白這個事情。

無知點3:
題主認為郭敬明和王小波分別是賣得好和寫得好的代表。
這真是無知得可以了。因為,郭敬明既不是中國不是賣得最多的,而王小波也不是中國評價最高的。更何況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全球性的獎項?哪怕全球賣得更多,口碑更好的村上春樹都陪跑多年了。

無知點4:
全世界優秀的作家那麼多。
村上春樹沒有王小波口碑高?喬伊斯·卡羅爾·歐茨,阿多尼斯,米蘭·昆德拉,菲利普·羅斯,托馬斯·品欽,他們的口碑呢?
就是因為全世界的優秀作家太多了,哪怕有一個名單,每年發一個,都得發幾十年。
所以,沒有說口碑好就一定得獎,賣得好就一定得獎,所以,題主所舉出來的兩個點「賣得好」「評價高」跟必然獲得諾貝爾獎——完全沒有必然的關係。


所以,回答如下:
1.郭敬明的小說尚未在西方獲得良好口碑,自然不在諾貝爾評審們的關注範圍。
2.王小波的小說,在西方有一定口碑,但他已作古,更加不會進入遴選範圍。
兩個沒有進入遴選範圍或評審關注範圍的作家,怎麼可能獲獎呢?


另外,我再贈送題主一個回答:
「莫言和高某某的作品並沒有被大眾廣泛推崇,為什麼他們能得獎,王小波和郭敬明就不行?」
1.諾貝爾獎不是為了討好大眾而頒發的獎項,受到大眾廣泛跟獲獎沒有必然聯繫。
2.只能說,題主無知,或者裝無知挑事。因為,他們兩個的作品,確實有高評價,並且在嚴肅小說領域得到了廣泛推崇。


【首先對給我點贊的同學們說對不起OTZ】
謝謝評論區謝世圓的提醒,我看了一下歷史記錄,原標題就是現在這樣的==。。

。。。。以前這個問題就是這個樣子的啊。。。要不然就是我瞎了。。。

題主提問前想得不夠周到哦,這個標題實在是太招磚頭了(我本來就是想進來拍磚的)

不過我看了一下題目下面的評論,開題的題主說【郭敬明的書賣的好,王小波的書受評價高,諾貝爾獎既不給賣的好的,也不給評價高的,那他們究竟給誰?改我的題目的人你傻逼嗎】

我相信題主對王小波是沒有惡意的(否則吃我一磚),只是表達很有問題。。。
我從【郭敬明的書賣的好,王小波的書受評價高,諾貝爾獎既不給賣的好的,也不給評價高的,那他們究竟給誰?改我的題目的人你傻逼嗎】體會了一下題主的意思,我想這個題的正確問法是【諾獎獲得者並不一定是發行量高的或者業內口碑好的,那麼他們的關注點在哪裡呢?是否有什麼明顯的偏好?】這樣。

。。老實說只看標題我真的覺得如果這不是在博人眼球就是在侮辱王小波。。。作為小波門下走狗我本來是想進來跟題主撕逼的。。
下面是我之前的答案

我的評論一樓就是題主,看得出題主本身是沒有惡意的,而且我也犯了和題主一樣【輕
率講話】的錯誤,所以請大家原諒。

由於題目已經沒有辦法改了,大家如果能湊合著回答【諾獎獲得者ps並不一定是發行量高的或者業內口碑好的,那麼他們的關注點在哪裡呢?是否有什麼明顯的偏好?】這個就好了,不行的話題主不如關閉問題重新問一下?

題主真正想問的問題本身是很有價值的,應該能看到很好的答案。
ps.樓上的同學,謝謝你的回答,你是真的認真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把這倆人並列,真心是侮辱王小波啊。。。這真的不是秀優越感。。。能看出王小波比他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算是本能的鑒賞力吧==,有本能有什麼好優越的。。。

pps,這不科學。。為什麼這個問題居然是可以改的我卻沒有操作成功QAQ求評論區的同學指點,這具體是怎麼做到的oyz


如果把郭敬明搬上候選人名單,就像在國宴上擺了一盤麥樂雞。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不錯,不只是青春類作家或者王小波這種作家,村上春樹也每年都被中國一堆人刷屏,仿若諾獎熱門人物,但是他還是拿不到,這其實是有原因的,我貼一下米蘭昆德拉的演講

西緒福斯
2012-05-08 22:15:41

耶路撒冷講演:小說與歐洲——米蘭昆德拉

以色列將其最重要的獎項保留給世界文學,絕非偶然,而是傳統使然。那些偉大的猶太先人,長期流亡在外,他們所著眼的歐洲也因而是超越國界的。對他們而言,"歐洲"的意義不在於疆域,而在於文化。儘管歐洲的凶蠻暴行曾叫猶太人傷心絕望,但是他們對歐洲文化的信念始終如一。所以我說,以色列這塊小小的土地,這個失而復得的家園,才是歐洲真正的心臟。這是個奇異的心臟,長在母體之外。

今天我來領這個以耶路撒冷命名,以偉大猶太精神為依歸的獎項,心中充滿了異樣的激動。我是以"小說家"的身份來領獎的,不是"作家"。法國文豪福樓拜曾經說過,小說家的任務就是力求從作品後面消失。他不能當公眾人物。然而,在我們這個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時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說家的形象背後了。固然,今天無人能夠徹底避免曝光,福樓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適時的警告:如果一個小說家想成為公眾人物,受害的終歸是他的作品。這些小說,人們充其量只能當是他的行動、宣言、政見的附庸。

小說家不是代言人。嚴格說來,他甚至不應為自己的信念說話。當托爾斯泰構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時,他心中的安娜是個極不可愛的女人,她的凄慘下場似乎是罪有應得。這當然跟我們看到的定稿大相徑庭。這當中並非托氏的道德觀念有所改變,而是他聽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種聲音。我姑且稱之為"小說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說家都聆聽這超自然的聲音。因此,偉大的小說里蘊藏的智慧總比它的創作者多。認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

可是,這"小說的智慧"究竟從而來?所謂"小說"又是怎麼回事?我很喜歡一句猶太諺語:"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這句諺語帶給我靈感,我常想像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聽到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說就呱呱墜地了。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迴響。

為什麼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呢?因為人們愈思索,真理離他愈遠。人們愈思索,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距離就愈遠。因為人從來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樣。當人們從中世紀邁入現代社會的門檻,他終於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訶德左思右想,他的僕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們不但末曾看透世界,連自身都無法看清。歐洲最早期的小說家卻看到了人類的新處境,從而建立起一種新的藝術,那就是小說藝術。

十六世紀法國修士、醫師兼小說家拉伯雷替法語創造了不少新辭彙,一直沿用至今。可惜有一字被人們遺忘了。這就是源出希臘文的Agelaste,意指那些不懂得笑,毫無幽默感人。拉伯雷對這些人即厭惡又懼怕。他們的迫害,幾乎使他放棄寫作。小說家跟這群不懂得笑的傢伙毫無妥協餘地。因為他們從末聽過上帝的笑聲,自認掌握絕對真理,根正苗壯,又認為人人都得"統一思想"。然而,"個人"之所以有別於"人人",正因為他窺破了"絕對真理"和"千年一面"的神話。小說是個人發揮想像的樂園。那裡沒有人擁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權利。在過去四百年間,西歐個性主義的誕生和發展,就是以小說藝術為先導。

巴汝奇是歐洲第一位偉大小說的主人翁。他是拉伯雷《巨人傳》的主角。在這部小說的第三卷里,巴汝奇最大的困擾是:到底要不要結婚?他四齣雲遊,遍尋良醫、預言家、教授、詩人、哲人,這些專家們又引用希波克拉底、亞里士多德、荷馬、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可惜儘管窮經皓首,到頭來巴汝奇形怪狀還是決定不了應否結婚。我們這些讀者也下不了結論。當然到最後,我們已經從所有不同的角度,衡量過主人翁這個即滑稽又嚴肅的處境了。

拉伯雷這一番旁徵博引,與笛卡兒式的論證雖然同樣偉大,性質卻不盡相同。小說的母體雖窮理盡性,而是幽默。 歐洲歷史最大的失敗之一就是它對於小說藝術的精神,其所提示的新知識,及其獨立發展的傳統,一無所知。小說藝術其實正代表了歐洲的藝術精神。這門受上帝笑聲啟發而誕生的藝術,並不負有宣傳、推理的使命,恰恰相反。它象佩內洛碧(Penelope)那樣,每晚都把神學家、哲學家精心紡織的花毯拆骨揚線。

近年來,指責十八世紀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我們常常聽到這類老生常談:"俄國極權主義的惡果是西歐種植的,尤其是啟蒙運動的無神論理性主義,及理性萬能的信念。"我不夠資格跟指責伏爾泰的為蘇聯集中營負責的人爭辯。但是我完全有資格說:"十八世紀不僅僅是屬於盧梭、伏爾泰、霍爾巴哈的,它也屬於(甚至可能是全部)費爾丁、斯特恩、歌德和勒盧的。" 十八世紀的小說之中,我最喜歡勞倫斯.斯特恩的作品《項迪傳》。這是一部奇特的小說。斯特恩在小說的開端,描述主人翁開始在母體里騷動那一夜。走筆之際,斯特恩突來靈感,使他想起另外一個故事。隨後上百篇幅里,小說的主角居然被遺忘了。這種寫作技巧看起來好象是在耍花槍。作為一種藝術,技巧決不僅僅在於耍花槍。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每一部小說都要回答這個問題: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麼?其真意何在?" 斯特恩同時代的費爾丁認為答案在於行動和大結局。斯特恩的小說答案卻完全不同:答案不在行動和大結局,而是行動的阻滯中斷。

因此,也許可以說,小說跟哲學有過間接但重要的對話。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不就奠定於萊布尼茲的名言:"凡存在皆合理。" 當時的科學界基於這樣的理念,積極去尋求每樣事物存在的理由。他們認為。凡物都可計算和解釋。人要生存得有價值,就得棄絕一切沒有理性的行為。所為的傳記都是這麼寫的:生活總是充滿了起因和後果,成功與失敗。人類焦慮地看著這連鎖反應急劇地奔向死亡的終點。

斯特恩的小說矯正了這種連瑣反應的方程式。他並不從行為因果著眼,而是從行為的終點著手。在因果之間的橋樑斷裂時,他優哉游哉地雲遊尋找。看斯特恩的小說,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離題萬丈的枝節上去尋找。這些東西都是無法計算的,毫無道理可言。跟 巢寄嶙 大異其趣。

評價一個時代精神不能光從思想和理論概念著手,必須考慮到那個時代的藝術,特別是小說藝術。十九世紀蒸汽機問世時,黑格爾堅信他已經掌握了世界歷史的精神。但是福樓拜卻在大談人類的愚昧。我認為那是十九世紀思想界最偉大的創見。

當然,早在福樓拜之前,人們就知道愚昧。但是由於知識貧乏和教育不足,這裡是有差別的。在福樓拜的小說里,愚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可憐的愛瑪,無論是熱戀還是死亡,都跟愚昧結了不解之緣。愛瑪死後,郝麥跟布爾尼賢的對話真是愚不可及,好象那場喪禮上的演說。最使人驚訝的是福樓拜他自己對愚昧的看法。他認為科技昌明、社會進步並沒有消滅愚昧,愚昧反而跟隨社會進步一起成長!

福樓拜著意收集一些流行用語,一般人常用來炫耀自己的醒目和跟得上潮流 。他把這些流行用語編成一本辭典。我們可以從這本辭典里領悟到:"現代化的愚蠢並不是無知,而是對各種思潮生吞活剝。"福樓拜的獨到之見對末來世界的影響,比弗洛伊德的學說還要深遠。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世界可以沒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但是不能沒有抗拒各種泛濫思潮的能力。這些洪水般的思潮輸入電腦,藉助於大眾傳播媒介,恐怕會凝聚成一股粉碎獨立思想和個人創見的勢力。這股勢力足以窒息歐洲文明。

在福樓拜塑造了包法利夫人八十年之後,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紀的三十年代,另一位偉大的小說家,維也納人布洛克(Hermann Broch)寫下了這麼句至理名言:"現代小說英勇地與媚俗的潮流(tideofkitsch)抗爭,最終被淹沒了。" Kitsch這個字源於上世紀中之德國。它描述不擇手段去討好大多數的心態和做法。既然想要討好,當然得確認大家喜歡聽什麼。然後再把自己放到這個即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這種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和感情把它喬裝打扮。甚至連自己都會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

今天,時光又流逝了五十年,布洛克的名言日見其輝。為了討好大眾,引人注目,大眾傳播的"美學"必然要跟Kitsch同流。在大眾傳媒無所不在的影響下,我們的美感和道德觀慢慢也Kitsch起來了。現代主義在近代的含義是不墨守成規,反對既定思維模式,決不媚俗取寵。今日之現代主義(通俗的用法稱為"新潮")已經融會於大眾傳媒的洪流之中。所謂"新潮"就得有意圖地趕時髦,比任何人更賣力地迎合既定的思維模式。現代主義套上了媚俗的外衣。這件外衣就叫Kitsch。

那些不懂得笑,毫無幽默感的人,不但墨守成規,而且媚俗取寵。他們是藝術的大敵。正如我強調過的,這種藝術是上帝笑聲的迴響。在這個藝術領域裡沒有人掌握絕對真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權利。這個自由想像的王國是跟現代歐洲文明一起誕生的。當然,這是非常理想化的"歐洲",或者說是我們夢想中的歐洲。我們常常背叛這個夢想,可也正是靠它把我們凝聚在一起。這股凝聚力已經超越歐洲地域的界限。我們都知道,這個寬宏的領域(無論是小說的想像,還是歐洲的實體)是極其脆弱的,極易夭折的。那些既不會笑又毫無幽默感的傢伙老是虎視眈眈盯著我們。

在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城市裡,我一再重申小說藝術。我想,諸位大概已經明白我的苦心。我並不是迴避談論大家都認為重要的問題。我覺得今天歐洲文明內外交困。歐洲文明的珍貴遺產--獨立思想、個人創見和神聖的隱私生活都受到威脅。對我來說,個人主義這個歐洲文明的精髓,只能珍藏在小說歷史的寶盒裡。我想把這篇答謝辭歸

回應
只看樓主

西緒福斯
2014-10-10 09:33:03

這篇演講點出了昆德拉的美學核心,但感覺昆德拉自己的創作和這個相去還有距離


因為他們得不了.
三點說明:
1,諾貝爾文學獎當然不是衡量作家才華的唯一標杆,但"被大眾廣泛推崇"顯然也不是;
2,郭敬明是作家,但他首先是一名商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郭敬明是一流的商人,三流的作家;
3,諾貝爾文學獎是很現實的,你的作品必須在國際上引起關注才有可能被提名.王小波當然是一名優秀的作家,但他的作品並未在西方世界引起關注,而莫言做到了這一點.
---------------------------------------------------------------------------------------------------------------------------
作家只是個職業,和醫生,教師,警察等等這些被貼標籤的職業一樣,沒什麼好上綱上線的.
我們可以對抄襲這種行為表示鄙視,但說"侮辱作家"之類的話實在是另一種"捧殺".
看評論區對郭敬明的鄙夷,很有些悲哀.
郭敬明值得批評,但永遠只懂得批評他的人,只怕也高明不到哪去.


大概是因為王小波一米九幾而郭敬明一米五幾吧。


難道都沒看出來槽點在身高?真沒文化。
看來很多人不知道王小波有一米九。


好啦我補完了,你們不要吵啦,後面有認真答題!!!
=============================
題主,嚴肅地跟你講,我脾氣真的很好,一般看到無知的問題從不舉報,因為人都有自己無知的一面,這不可怕

但是你,卧槽太可怕了,這不是無知,這是愚蠢,你都會上知乎了就不能先熟練使用百度嗎?
你不但不了解諾貝爾獎,不了解諾貝爾文學獎,更不了解郭敬明
=============================
評論區吵起來了,我就不人身攻擊了?求諸位放過?
諾獎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不能說它偏愛嚴肅文學,但是它真的不青睞通俗作品,一般來說能大賣的它都不喜歡。這點pass了王小波跟郭敬明。
關於王小波再補充一句,他是天才,作家界能出這麼一號人物也是幸事,但是,這裡有一個但是,他的水平真的不足以問鼎諾貝爾,差太遠了,何況英年早逝。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諾貝爾獎是西人的獎,想讓西人喜歡,首先要讓他們能看懂,所以你需要一個輸出穩定的翻譯願意給你翻書,莫言有陳安娜,小波可沒有李安娜呀。
郭敬明寫的真的不是文學,真的,他只是在用各種方式認真討好廣大青春期少男少女們?
至於莫言老師,他不是不出名,只是跟普通人隔著一層,他是圈子裡的名人,名人中的名人,你要是每年只在諾獎出結果之後才關注下都誰寫了點啥,你肯定不知道啊?
所以最後我總結下,賣得好的諾獎不喜歡,評價高的得看誰評價,老百姓看了都說好,肯定不行,這是諾獎不是黃金脆皮雞,得圈裡人都說好才算,圈裡那些名字對我們來說其實都很陌生。懂?


你知道什麼叫諾貝爾獎嗎?
分割線
諾貝爾獎資深評委斯圖爾·阿蘭先生曾在北大做過一次關於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標準的演講。向中國讀者詳細講解了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規則與過程。以下為摘錄整理

諾貝爾獎評選的標準一共有5個,
第一 要對人類有重大的意義,
第二 作品的侯選人必須是在前一年有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
第三 諾貝爾獎不考慮國籍,
第四 作品必須在文學上有極其出色的貢獻
第五 作品必須是趨向於一個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品。
這裡想必大家都看出來非常重要的兩點,第一作品本身的卓越非凡,看《紅樓夢》和看《小時代》哪個作品更出色,正常人還是能區分吧……第二作者所闡述的普世價值觀及對全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喜羊羊與灰太狼》和《海賊王》哪個更宏大更深刻……還是能區分吧……(舉例不當請見諒)
所以諾獎就像是在陰溝里仰望星辰一樣。它遠遠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連魯迅先生都自覺愧不敢當婉拒呢。

關於技術細節的問題,首先談一下提名的問題,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被提名的。有四組人可以被提名,第一組是瑞典學院的委員們,還有一些其他相關的學院的相關委員們。第二組就是最大的一組,世界上所有大學裡面的語言學和文學教授。第三組就是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提名。第四就是各個國家學會的主席,他們是作家的代表,有資格提名。
關於莫言為什麼獲獎 他本人是這麼回答的


 莫言談獲獎原因:土地和人民給了我創作的源泉。
  莫言:主要得益於我的這種文學的品質,當然我的作品都表現了對社會、對人生的一些看法,更重要的我的作品一直在寫人,既直面人生又立足於寫人的這麼一個角度,我的小說了一直把所有的人都當人來看,無論是所謂的好人、所謂的壞人,在我的筆下我都用一種同情的態度,不是把一個人美化成什麼,也不是把一個人醜化到什麼,站在人的立場上的一種寫作,這可能是我能獲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學的品質獲得了文學獎。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恩格隆德在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後說,中國作家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瑞典文學院當天在一份新聞公報中說:「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令人聯想的感觀世界。」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像力和幽默感,他很善於講故事。

附莫言主要作品  《檀香刑》

《生死疲勞》

《豐乳肥臀》

  《紅高粱家族》

  《透明的紅蘿蔔》

  《豐乳肥臀-增補版》

  《藏寶圖》

  《四十一炮》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銬》

  《白狗鞦韆架》

  《莫言精選集》

  《莫言作品精選》

  《酒國》

  《食草家族》

  《白棉花》

  《紅樹林》

  《月光斬》

  《老槍·寶刀》

  《會唱歌的牆》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證》

  《鎖孔里的房間》

  《什麼氣味最美好》

  《傳奇莫言》

  《莫言散文》

  《莫言中篇小說選》

  《莫言王堯對話錄》

  《戰友重逢》

 《蛙》
王小波我就不妄言了。

關於郭敬明(郭迷請繞道。。)
他只是個商人,不是文學作家。以非主流青春,拜金主義 等為基調糊弄小女孩的作品,怎麼可能獲諾貝爾獎。他賣的火錢賺的多,他可以登上福布斯榜,但諾貝爾文學獎的榜單里是不會有他這樣的商業寫手的。


補充諾獎提名
每年的2月1日提名工作結束,每年都接到無數的提名,拋去重複的的話,大概每年會有200個不同的候選人。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5個人)會準備好這200個人的資料,向瑞典學院的全體院士彙報,每年4月份200人的大名單就會縮減為15人的名單。
到5月份就剩下最後5個候選人,就到了最後討論的階段,每一個候選人都要提出自己的觀點,論證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就是非常有意思,而且評選的氣氛很緊張。
最後的得主通過多數制投票來決定,每一次投票必須有超過12位的委員通過投票,這次投票才算數,每一個得主只有超半數的票,而且要超過8票以上的,這個人才能得獎。
諾貝爾獎有可能是2個人或3個人分享這個諾貝爾獎,分享的過程中,2個人、3個人分享諾貝爾獎的時候很少在文學獎裡面出現,在其他獎裡面已經出現過。
以上。


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的是「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其中在作品方面,要求是「如今來創作的」或「如今才顯示出其意義的」「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的創作者。
另外,從諾貝爾獎的頒獎慣例來看,諾貝爾獎不青睞流行文學作家,有道是「越受歡迎的越不容易得獎」。
要想得獎,至少作家本身應在所在國得過文學獎項,得到文學界以及社會的普遍認可。

誠然郭敬明小說銷量頗高,收入頗豐。但是他在國內的文學圈並不能說佔有一席之地。更何況作品一直遭到「抄襲」的指責。顯然並不能說社會與文學界普遍認可其在文學創作上的高度和成就。更不消說其作品在歐美並不知名了,在歐美文學圈不知名基本上也等同於與諾獎無緣,知名度顯然不夠,更不用談地位了。所以,「郭敬明就不行」。

對王小波的推崇主要形成於王小波逝世之後,主要集中於其雜文創作於宣揚思想方面,對其小說創作的評價處於邊緣化,其文學地位仍沒有確切定論。其在國外文壇的地位也並不明朗。而諾貝爾文學獎多頒給小說創作上具有成就的作家。故,王小波也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王小波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王小波無法獲獎,決定性的原因,王小波_百度百科
1989年三十七歲 9月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唐人秘傳故事》
1991年出版《黃金時代》
1997年 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享年四十五歲。
沒有時間。
---------------------------------------------------------------------------------------------------------------------
為什麼郭敬明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他寫的小說只能騙騙少男少女,與世界和平無益。
郭敬明和王小波有什麼聯繫?
不僅都是中國人,而且名字都是三個字。


有一些朋友已經寫得不錯了,再做一些補充。

怎麼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首先你他媽得是個好作家。


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評委謝爾?埃斯普馬克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題為《國際現代主義與本土傳統的會面》的演講。他以莫言為例談到,「已經有人指出過他和威廉?福克納和加西亞?馬爾克斯之間的相似性。不過,重要的是莫言在這兩位外國文學大師的關係中具有獨立性。」談到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印象,他說,「我不能提到任何名字,但是我可以說,我對中國當代文學顯示出的力量印象非常深刻。」他再次強調評獎與政治無關,「諾獎的唯一標準是,你他媽必須是個好作家!」

好作家的「好」,好作品的「好」,都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一個人多有錢,或者地位多高,他寫得不好,就是不好。郭敬明雖然書賣得好,但其文學水平平庸(相對而言)是很明確的。所以郭敬明得不了獎,明矣!


2、各種因素的考慮下都能通過。

雖然諾貝爾獎聲稱自己不考慮各種因素,但還是會受許多因素影響。比如前五十年評委會裡沒人懂漢語,所以中國人不但沒得獎,被提過名的也只有胡適和英語水平超強的林語堂。同理的還有日語、朝鮮語、印地語。早期的諾貝爾文學獎是以歐洲語言為參考,使用其他語言的作家幾乎不被關注。後來情況逐漸好轉,但獲獎者仍以歐美為主。因此,王小波雖然寫得好,但作為漢語作家,得獎也非常困難。


3、多活幾年。

諾貝爾文學獎定位是「終身成就獎」,一般得獎者都得一把年紀,平均獲獎年齡都六十幾歲。最年輕的如吉普林,也有四十幾。而王小波四十多歲就死了,即使有得獎的可能,也來不及了。所以,王小波也沒得了。


最後,為什麼是莫言?

1、寫得好(這一點就能卡住無數人,符合標準的屈指可數);

2、受到評委馬悅然的推崇,並被陳安娜翻譯成各種文字(也許中國隱藏著一個卡夫卡式的人物,寫而很少發表,不知名,那自然得不了獎);

3、身體比較健康,活得長,且經常創作,符合「終身成就」(比如余華,本來希望也很大,但後來寫得越來越少,且質量下降)。


全都符合!他不得誰得?

(還有幾個符合要求的,目前還有希望。比如閻連科,北島,賈平凹等。不過估計他們至少得等到2020年之後了。)


這個問題一定是郭敬明問的!


在題目評論下面看到題主罵別人傻逼,嚇到了。。。

原來罵別人傻逼真的是不需要智力門檻的。。。


「百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里,最多的是表彰作者對人類處境的關注,對人類心靈的關懷。八九十年代至今。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等國家的作家先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即使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作家,其寫作仍保持原屬族裔的鮮明特色。 八十年代以來,「跨文化」已成為諾獎的突出特徵,諾獎越來越致力於把不同民族的文學推介給全世界的人們,促使人們去審視異質文化。近年來幾乎所有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是以民族文學的代言人身份站在世界文學的領獎台上。」

莫言的獲獎,重要原因便是對中國獨特鄉土文化的思索和描繪,他老寫高密鄉嘛。歷史上還有幾位類似的得獎者,比如福克納,寫了一個約克納帕塔法世系,虛構也好真實也罷,那是一個神話般的鄉土體系。比如馬爾克斯,寫了百年的孤獨。這幾位都是有借鑒傳承的。沈從文在八十年代也被提過名,理由類似,但當年過世。這就是為什麼不是余華,不是蘇童,他們很優秀,但到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範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此言至少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範疇內是成立的。

北島先生今年被提名了,雖然我喜歡讀一讀他的散文,但個人覺得他的深度不夠,寫的詩在當時是驚雷,今天看來帶有濃厚的革命時代氣息。諾獎一個常見說法是「永恆」啊。北島倒是有自知之明,後來寫散文時反思自己的詩作時說,自己那些詩,像什麼我不相信啊之類,帶有深深的革命文學的情緒。他的迷人之處在於他是一個以中文為行李的流浪者,畢竟是曾經和蘇珊桑塔格私人約會共進晚餐的男人。他曾略帶得意地寫道,蘇珊對他說不要讓記著知道噢,他們超麻煩的~

敘事的技巧也很重要,儘管諾貝爾獎並不十分讚賞過多的形式。形式上的先鋒,比如喬伊斯伍爾夫普魯斯特的意識流手法,撲街。納博科夫那麼實驗性的妖怪,撲街。羅伯格里耶,新浪潮時期的新小說派,把傳統小說的敘事完全顛覆,撲街。博爾赫斯那麼深邃迷離,被文藝青年捧上天,撲街。但文學是門藝術,一門手藝,藝術美最為獨特的一點在於形式,文學的很多命題,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哲學家可能探討得更為深入。但那不是文學。劉慈欣的物理水平比不上任何一個科班出身的物理博士,但不妨礙他寫小說。而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工程師,他的文筆和敘事技巧確實捉雞了點,所以他可追不上克拉克。

郭敬明為什麼不能得獎?
就算他是世上最暢銷的作家,他不具有上述特質,他的寫作技巧沒有嚴肅文學那種厚實或探索性,他的作品沒有達到民族性和人類的高度。同理的像村上春樹,多年陪太子讀書,哪怕他說些永遠站在雞蛋這邊的人道主義關懷的話,也難以改變他的作品主題不夠高大上。當然,郭敬明能否稱為作家是值得商榷的,村上不知比他高到哪裡去了。

王小波為什麼不能得獎?
他的作品在世時在國內都並不聲名顯著,過世後的崛起並不能彌補。另外,受到翻譯的局限,他的作品大概沒有評委注意到。何況諾獎只頒發給在世者。
小波睿智幽默,語言獨特,但我並不十分感興趣,這屬於個人愛好。他的前輩卡爾維諾也是沒有得到諾獎的,據說是因為猝然離世,和沈從文先生一樣。誰知道呢。

另外,我舉幾個大家可能比較熟但沒有得過諾貝爾獎的作家。
列夫?托爾斯泰.(有人說這是諾獎最大的遺憾。其他作家以得獎為榮,托翁是讓給他頒獎的獎項生輝。)
卡夫卡(這位生前完全不出名,出版的書還是朋友違背遺志保存了下來。)
易卜生(這位死得有點早)
契訶夫(同上)
普魯斯特
喬伊斯
伍爾夫
米蘭?昆德拉(我覺得以老先生的壽命,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
納博科夫(年少時很喜歡這股變態老文藝青年調調)
J?K?羅琳╮(╯_╰)╭(這個是來說明,書賣得再好也入不了那幫老頭的法眼。)


純吐槽:郭敬明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比他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距離還遠


你問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諾貝爾文學獎要求,冷門、民族性、業內同行評價高。
村上春樹就是太暢銷了,人家可能覺得他不夠"嚴肅"。


諾獎不考慮作品的銷量吧,否則就不會讓很多暢銷書作家鎩羽而歸了,比如村上。

諾獎更多考慮的其實是評委個人的口味問題,簡單說就是這堆評委喜歡什麼,他們就選什麼,其實就這麼簡單。某些時候可能會有額外的考慮,比如某幾屆就是出於其他理由優先選擇了某些作家獲獎。但這是少數情況,關鍵還是評委的口味問題。

目前看來諾獎評委的口味比較學院派,但又不是特別學院派,屬於不青睞暢銷,也不特別青睞於學院派的東西。這個狀態不太好把握,如果你讀過諾獎獲獎者的作品就會有切身感受了。


王小波是在去世後才被大眾所推崇,諾獎一般不發給去世的人。
而郭敬明任何一方面沒有被諾獎接受的水平


推薦閱讀:

J. G. Ballard 在上海番禺路的故居背後有什麼故事?
有哪些讓人不想承認看過他們書的作家?
網路作家跳舞最近為什麼都不更新,截止到20170321斷更快一個月為什麼不幹脆隨便寫個結局?
鄭淵潔為什麼沒得安徒生獎?
詢問寫網路小說的作家們,當你的孩子知道你在寫網路小說的時候,你心裡有什麼感觸?

TAG:作家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