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在港台的現狀如何?

  1. 港台民眾對於簡體字的態度是怎樣的?
  2. 對於簡體字的認知情況是怎樣的?
  3. 對於繁體字有何想法?

等等。


原本台灣和香港人是不喜歡簡體字,但自從我們的新浪微博、風行優酷、美劇英劇字幕組展現快速便捷的優勢之後,年輕人對簡體字的感覺就好多了。

有台灣朋友跟我講,「感謝你們的人人字幕、天天字幕組呀」 「我們一般都是風行,那個最快啦」 「原來我們只用Facebook追明星消息,現在還要看新浪微博,因為他們有時只發微博呀」

現在台灣很多書店都賣簡體書,價格只是繁體書的一半,划算呀。


有人說香港,我在台灣上學就說說台灣啦。
除去那些高大上的政治敏感因素,台灣對大陸的文化接納度還是很高的,看爸爸去哪兒,好聲音,我是歌手,微博這些大陸軟文化名片在台灣有多火就知道了。

人都是趨利性動物。
在台灣,
你想搶先看到剛出字幕的美劇,韓劇,抱歉只有大陸的字幕組兢兢業業,所以你必須會看簡體字。
你想和身邊的同學來一盤三國殺,抱歉,也大都是大陸簡體字版,你只有認識簡體字才知道功能牌能發揮什麼用。
你利用台灣常用的搜索引擎雅虎奇摩來找資源,彈出的答案也有20%左右的是簡體網頁,不得不看吧。
我身邊也經常有同學在看我用簡體字記筆記遠快出他們一大截而憤憤不已開始學習簡字。
在軟文化的潛移默化中,像學校(學校),風險(風險),經濟(經濟),這一類生活比較常用的字,年輕人都已經很習慣用簡體啦,怎麼方便怎麼來是不。

不過,台灣畢竟是台灣,對繁體字文化還是保護的很到位的,不管私下怎麼來,正式場合一律繁體字,不得有異議。
像我司法系的同學考試就一定要寫繁體,比我們學商的嚴多了,簡體就算錯,就連99%的人都已經習慣寫「台灣」了,他們還是只能寫「臺灣」,這個港台好像都差不多。


香港政府對簡體 / 簡化字的態度:

香港的升大學考試接受以正規簡化字作答。一句甚至一詞中混合繁簡也可以。簡體以簡化字總表為準;一字中混合繁簡,例如覚**,算錯別字。

香港教育局認為在小學階段教簡化字,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漢字,所有用簡化字出版的教科書直接拉黑拒絕評審,不會列入教育局建議書籍名冊。然而,香港教育局是鼓勵中學酌量教簡化字,一般學校花的課時不超過 1 小時。

公務員的統一考試會有一至兩題關於繁簡互換。只涵蓋簡化字總表,不涵蓋兩地異體字的差異。

香港市民日常使用簡體 / 簡化字的情況及態度:

香港中文輸入法以倉頡速成為主,是形碼輸入法,所以打字打繁體或者簡體的差別不太大,所以使用簡訊電郵或者社交媒體一般全盤繁體。

部份年長人士因為不懂倉頡,會使用手寫輸入法,出現簡體的頻率較高,不過部份手機作業系統自帶寫簡出繁功能。

一般手寫行文時,無論年輕抑或年長人士或會因方便局部使用簡體。這些簡體一般是簡化字總表發佈前已通行,一些解放字或者歷史較短的俗字,例如「廣」、「礙」使用率較低。

一般市民認為簡化字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作為方便內地人觀看,而地位次於繁體。香港不少人一見到在香港公共場合出現只有簡體沒有繁體,或者簡體先於繁體,就會很煩躁,認為這是劣質文化滲透侵蝕,是「赤化」。

由於這種看法在香港很普遍,本港經營的公司一般會確保網頁上的繁體符合習慣。要知道一間公司/教育機構/醫院是不是真正本土香港的公司,還是掛著香港招牌但實質是徹頭徹尾的內地公司,看其公司有沒有提供繁體網頁、用字是否貼近本港用法,可知一二。比如説,用「換」還是「換」、「發」「髮」有沒有用錯、「信息」「訊息」有沒有用錯等等,這些錯誤一般小學生不會犯。

在部分本土色彩濃厚的公共討論區使用簡化字幾乎必然被視作挑釁。相反,在偏向親中的論壇繁簡混雜也常見,但往往不時有自以為很懂漢字的人出來説三道四,「親不見」「愛無心」「鄉無郎」 blah blah blah ,然後博得一堆無知婦孺留言道 「學到嘢啦!」(=學到東西了!)。

在公眾專頁上偶爾會出現繁簡罵戰,不過起因通常都是不同意評論的內容,順便拿繁簡説事。

部分人對簡體特別反感是因為把內地市民、小粉紅、簡化字都視作同一個整體。特別是有一少撮內地網民喜歡非法連接外網、在主要客群是香港人的社交網站專頁四處評擊香港的習慣、價值觀和制度,重覆複製口號化極端化評論,不時夾著狗屁不通的英文,不斷洗板(灌水),明顯就是刻意來挑釁的。這種偏見早已深入民心,在部分社交網頁上會出現各類對簡體用戶的不友善回應,連大馬新加坡人也不時中槍。

(不過,即使改用繁體,也不代表香港網民會對你友善。香港網民對任何網民也多是口沒遮攔,不喜歡不同意就會直嗆。即使網民口裏就是一堆辱罵內地人、辱罵簡化字的字句,不代表就是喜歡歧視內地人。大多數情況下,敵意是產生於兩地主流印象上的觀念、價值觀上的落差。)

而在朋友圈之間,內地人寫簡化字天經地義,沒有人會理。

至於書本,同樣內容的書籍簡化字版本一般比繁體字便宜很多,所以簡化字書籍有一定市場。

香港人主流對簡體的觀念概念:

香港人一般視規範漢字和香港習慣字形或異體有出入的字為簡體字,例如視強為強的簡體字、夠為夠的簡體字,觀念不正確。

另外,有些內地人看到香港人多用「才」「枱」「岩」「為」等這些在文字學上可以算是簡體,便稱香港人多使用簡體,這不符合多數香港人理解。香港人普遍認為這是繁體字,因為這些異體本身自古以來就用。

香港在台灣出台國字標準字體(簡稱台標)以前,「卻」「強」「冊」比「卻」「強」「冊」常見,不過現在一般會將前三者視作後三者的簡化字。台標為禍不淺。

----

** 本身「覚」這個字既是日本新字體,也是中國古代常見的簡體 / 俗體,然而在考評局的規則下算是錯字。香港對於字形差異、異體差異沒什麼概念,也甚少區分簡體與簡化字。

----
更新:
題主問的是簡體在港台的使用情況和想法如何,我就就香港的情況如實作答。我就説現象而已,扣帽子人身攻擊的評論直接刪掉。好走不送。

要評論港人對簡化字的態度是否荒謬、港人自卑心作崇很可憐云云,明顯超出答主詢問的範圍。要是你對港人對簡化字、對內地人的偏見有偉論大道理,我支持您在相關的題目下發文陳述己見,不要在回答的評論區扣個帽子丟句口號。評論區不是一般議題討論區。敬請繞道。

更新二:
談及簡化字來歷、港台應否採用簡化字、大陸應否恢複繁體字等等的評論也是偏了題,知乎上已有相關的提問,相關的新評論已被刪除。


作為一個考(身)了(經)兩(百)遍(戰)dse的過(長)來(者)人給你們講

誰TM有空用繁體字答卷啊!!!!

中文五份卷中(現在是四份)有份ZZ的卷叫綜合,大概就是按一段聆聽錄音和閱讀材料寫一篇文章(多是書信),全份卷有一小時十五分鐘,扣除聆聽內容(多是廢話,但不能不聽)和自己讀材料的時間大約還有五十分鐘作文。

如果是我這樣的手殘黨,大約只夠寫一千字左右,但一般高手能寫二千字以上

五十分鐘,二千字

誰TM有空用繁體字答卷啊!!!!

說點題外話(其實這才是在回答問題),香港人在日常生活還是不太喜歡簡體字的,在香港用簡體很容易被當成媚中,一些比較激進的港人甚至會稱之為『殘體字』,對普通話也一樣,大家萬一遇到這樣的港人,還請用

包容和接納


我在台灣台南長大的,從小圍繞著我的只有繁體字,小時候我認真以為我們華人只用繁體字和注音,長大之後大概高中知道大陸人竟然用簡體字、羅馬拼音字母、由左到右讀等等,著實嚇了一跳,有種祖先消失的感覺,但隨著時間過去,我也有了更多感受。

對於簡體字,我其實沒有什麼反感或看法,對我來說,簡體是個簡化的中文使用,它有自己發展的歷史,也隨著不管是過去的政策影響或者為了提升識字率,簡體字已然成為我們華人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當然也讓使用繁體的港台更突出,當我意識到自己是世界上少數的繁體中文母語者時,那種感受是珍貴強烈的,更別提我們讀字的習慣更傳統。

另外,其實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讀得懂簡體字,當然生活中幾乎沒有簡體閱讀,但是似乎是因為網路發達後帶來的影響,一開始讀簡體會很慢很挫折,到現在已經很習慣了

其實有一點得提,那就是我對於拼音的觀感很奇特,因為對我來說中文和英文是兩回事,就算拼音是一個特殊的系統,它仍舊是羅馬字母,對我來說,中文就是中文,是我們祖先那麼久以來賦予我們的,我無法接受使用羅馬字母去拼它,台灣人有一群人的觀點和我相似。

繁體字,不僅是身為台灣人的我們珍貴的文化,也是華人應當珍惜的傳承,或者說,繁體絕對不能消失。


台灣學生一枚來回一下,既然我是台灣人,那我就用繁體字回答了。

手機打字排版不佳請見諒。


1、港台民眾對於簡體字的態度是怎樣的?
偷懶時會寫,例如數學的數字,一個兩個的個字,但基本上數量也不多,一篇千字文章大概也就兩三個吧!
我自己是商科,在學校課堂考卷寫老師看得懂都無妨(我們還會加英文混著寫),但我知道中文系是不可以接受的,一般來說高中以下(含)我們都會避免使用,畢竟在正式考試會被扣分的。


2、對於簡體字的認知情況是怎樣的?

感謝大陸字幕組造福群眾、散播歡樂散播愛,由於幾乎年輕人大家都上大陸網站看動漫、電影等等,雖然書寫上寫得不多,但看簡體字是完完全全沒有障礙的,我也會從淘寶訂些書來看,畢竟大陸書籍真的比台灣便宜太多了!不過一般來說能選擇的話,我們還是會選繁體字的書籍。
(但根據我大陸、新加坡的朋友們就表示看繁體字痛不欲生了哈哈哈)

3、對於繁體字有何想法?


我知道近年來簡繁字之爭吵得很厲害,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文字說白了就兩個功用,
一是書寫溝通、二是文化保存,基於書寫溝通的理由,我對簡體字沒有什麼好批評的,他確實方便書寫,也讓識字學字的門檻下降。

但基於文化保存的理由,我就更認同繁體字一點,就我所知目前華人地區只有台灣跟香港仍在使用繁體字,數量可說是岌岌可危,繁體字保存了造字者的初心與中國字之美(書法沒人在寫簡體的吧?),也是我們文化的一種傳承。更進一步來說,隨著台灣和香港近年本土化的浪潮,80、90後年輕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與土地,逐漸意識到「我們的字」也就更認同繁體字而避免使用簡體字了,這也是為何年輕人之間會出現「殘體字」的諷刺。
《注意,解釋為何會出現這種諷刺言論並非為這種言論辯護》
總的來說,我不反對使用簡體字,但一定要先學習繁體字。


我在台灣上學的時候所有的考卷都是使用簡體字,老師也特別允許陸生使用簡體字。

當然這裡要吐槽一下我們本來是陸生,不知為何學校註冊信息里寫的是僑生。

所以你知道上課記筆記的時候我們幾個陸生寫的飛快,台灣學生跟不上我們的速度,所以每次限時撰寫課堂報告,我們台陸混合組都會霸佔前幾名。

老師們也認識簡體字。

這裡集中回答幾個問題
1.簡體字試卷是為了照顧非台生使用的,例如陸生,僑生。台生使用的還是繁體字試卷。

2.我交換的學校為台灣南部某著名大學,不存在生源質量問題,我甚至可以承認我的學術水平某些時候不如他們。別從這邊洗。

3.簡繁之爭請去別的問題下討論。


已補充。

四個字錯三個,還好自己名字還會寫。

補充:

香港和台灣使用繁體的原因其實有所不同,
在香港,所謂用繁體字才是真正中華文化代表,這還是英國港督倡導的,為了和推廣簡體字的大陸區別開來,而由此也散布了大量繁體字才是正統,而簡體字是歪門邪道的言論,這種說法至今還植根於香港,引以為傲者無數。
香港大多數人口來自於49年甚至是66年76年的大陸,這些人中絕大多數是對大陸狀況感到不滿或是受到迫害等原因逃出,自然對大陸帶有較深的不良情緒,原來使用簡體字的人群也因此參與使用繁體字,也是對於簡體字地區的一種反抗。

另外,香港還有種文法稱為三及第,也就是將普通話、粵語、英文混合起來使用,這種語言如今在香港的報刊雜誌上十分常見,日常溝通也很普遍。當然,還是使用的繁體字,畢竟「正統」嘛。這也就是香港目前的繁體字狀況。

(以上訊息自很久以前聽的一個香港作家的講座歸納而來)

然而台灣呢,雖說當初簡體字推廣實際是民國政府簽署,也有所計劃並予以推廣,但由於民國政府流亡又破敗的事實,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之類經典腦迴路(看起來有沒有很熟悉?可以配一張最近說這句話的台灣網民,他在這句下補充了支持isis…isis認可台灣獨立( ???) )台灣民國政府強行禁止台灣人使用簡體字,包括所有可能是大陸的文法和用詞。凡是用詞中包含類似大陸文化的,都會被質問是否為間諜,嚴重者可能會因此喪生。
還記得在台灣讀書時候的院長說他讀書的時候在作文中用了「肯定」二字(當時台灣一般使用「一定」,包括現在一部分台灣人還是會對用詞很小心,生怕使用了所謂的「共產風格辭彙」),就被調查是不是共諜,可見當初民國政府的敏感點實在有夠低。

隨著國民黨下台,阿扁上台,國民黨這種文字獄一般的白色恐怖也漸漸退去,但台灣主體化文化思潮逐漸升溫,對閩南語的自豪感也不斷被放大,而對「外省人」也加劇了抹黑,譬如不斷地歪曲228事件的事實,只講國民黨人由於槍械被搶而開槍(甚至不講原因,只說國民黨先開槍),卻不講當初本土台灣人只要聽到一個人講的不是閩南話就要毆打、殺害、強姦之,導致後來的族群矛盾不斷深入植根,也成為民進黨對國民黨原罪化的手段,再後來提出「國民黨不倒台灣就不會好」的口號,也得到了很大的響應。

國民黨走向破敗,使得繁體字不再是必須,用詞上也不必再過分注意,而台灣本土化思潮的興起,使得文字中也逐漸增多了閩南話辭彙,甚至有使用閩南語文字語言才是正確的觀點。譬如以前的台灣人說「垃圾」是念la1ji1,而現在則幾乎都以le4se4為正統。這都是後來才興起的用法。
而用詞中包含所謂大陸辭彙也不再是問題,隨著兩岸開通大小三通,台灣商人將大陸文化帶回台灣,再加上大陸字幕組(此前盜版韓劇電影等以台灣字幕組為主力,因此大陸人對繁體字也有所普及)的功勞,台灣對於盜版電影電視劇的需求不變而產量漸少,收看大陸盜版產品則讓他們認識了不少簡體字。
(現在流行看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等大陸綜藝節目,台灣電視台綜藝收視不怎樣經費又很少的原因所以看大陸節目的為多,大街上奶茶店、夜市攤販、餐館常見播放大陸綜藝節目。此外大陸電視劇在台灣也很熱門,影音店裡經常有整面牆的大陸電視劇和電影,古裝的較為熱門。)

如今在台灣,可見街道廣告上,教室黑板上,老師文案上,等等等等,都有大量的簡體字。雖說有一部分簡體字來源自二簡字,也就是所謂的從古代就是簡體,和你共沒有什麼關係的那種字。很多台灣人說這叫做沒有政治文化的純潔的文字,和你那種包含了沒有靈魂的無神論文字,把文字里的妖魔鬼怪神都給去除了的那種文字根本不一樣。好吧,那就不一樣,開心就好,我要不要煮碗面給你吃?
隨著兩岸在政治上的不那麼和諧,某些黨派又開始宣揚繁體字才是正統,對岸那種字根本是政治迫害,從而使得那些日常書寫明明就是使用了大量簡體字的人,開口說簡體字是殘體字,又在網路上大肆炮轟說「寫殘體字的426給我滾啦」,然而這些日常根本是習慣了簡體字的人,尤其是政客,為了與共匪不兩立的立場,迫不得已使用了不熟悉的繁體字,還因為用字不熟悉使用出了錯,鬧出了笑話。這也是最上面貼的那張圖的來源。

(台灣這部分來源自我在台灣讀書期間的所見所聞)


莫名的想起一個段子…
有人做了個實驗,讓大陸和台灣的孩子分別抄寫一百遍「憂鬱的烏龜」,發現大部分大陸的孩子都能堅持寫完,而台灣的孩子大都堅持不了,於是得出結論——大陸小朋友們對獨裁更加沒有反抗力。
你們可以找「憂鬱的烏龜」的繁體字感受一下。


那你要看是港澳台本地還是在大陸生活的,兩者的情況完全不同。我說的不同只不過是掌握程度和使用習慣的不同…

對於我來說:
一隻憂鬱的小烏龜和一隻憂鬱的小烏龜

兩個都完全掌握但是使用偏好方面,高下立判。

說真的,我在大陸用繁體最多的時候,一般都是需要證明自己是香港人的時候…

大多數港澳台對於簡體字沒什麼特別的態度,這種東西還能談喜歡不喜歡的么…只有習慣不習慣。這可能和某些香港答主說的不太一樣,不過可能認知不太一樣吧,反正現在回香港我自己有些時候懶得講粵語也懶得寫繁體,可能因為懶吧……會出現部分簡體字認知不足的情況,不過大多數還是順利通關。對於繁體字的態度,也僅僅就是這是我家鄉的一種文化,例如電視台講粵語或者閩南語一樣。

至於少數人,可能也不是很少,我不是很想給予評價。什麼殘體字什麼的,用這種片面的方法證明自己的身份或者文化,真的很幼稚。做一個香港人,是你對自己的文化生活能夠認同和參與。光靠寫什麼字講什麼話,真的很無聊……


憂鬱的臺灣烏龜盪鞦韆


在香港,要想語文拿高分,必須會簡體字。

無他,高考答題寫的快

(ps, 簡體字不算錯別字)


同學之間不少人為了省墨水和方便而寫簡體字
一開始有同學問我xx簡體字是不是那麽寫
嚇我一跳ヽ(  ̄д ̄;)ノ


在台灣其實簡體字挺常見的,尤其是網路上
生活中的確是很少、幾乎沒有
但我身邊所有人都看得懂簡體字
可能是因為網路越來越發達吧!我們年輕一代常常上網看陸劇、小說,或是韓劇的字幕版,久而久之就看得懂了
像我自己小學時就會逛百度了
雖然看得懂但是不一定會寫
反正常寫的字也就那些
像是體、學、覺、臺、藝、數這些字
有時候也常把簡體字寫錯、甚至自創簡體字
等到真正看到這個字的簡體版才想起:對啊應該是這麼寫
但下次還是依然寫錯?
不過寫錯也沒關係,因為台灣人幾乎都看得懂那個寫錯的版本,因為大家都這樣寫錯哈哈哈哈
今年暑假去了上海參加營隊,為期大約半個月
因為我很早就接觸大陸網站的關係,一直以為應該所有大陸人民都看得懂繁體,正如我們看得懂簡體一樣,只是閱讀起來稍微不習慣
後來發現現實好像不是這樣?
我去交流的學校是上海交通大學,但我發現身邊好幾個交大小夥伴看不懂繁體,甚至在出發前我用微信發訊息給小夥伴問問題,他都需要通過翻譯軟體才看得懂,讓我挺驚訝的
營隊結束後我寫了幾張明信片給了幾個關係好的小夥伴,有幾個字雖然筆畫複雜但因為不會寫簡體所以用了繁體,但他們都貌似看不懂的樣子?
再來我的愛豆的名字用繁體寫跟簡體寫差很多,簡體字筆畫很少,繁體字筆畫非常複雜,有好幾次我在微博上提到我愛豆的名字,好多粉絲都表示看不懂問我寫的是誰,好幾度讓我懷疑我們真的是同一家粉絲嗎 也不止一次在大陸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說繁體看得很吃力
我真的一直以為全大陸的人幾乎都看得懂繁體字啊啊啊啊啊啊

嗯其實我真的沒有要捧誰踩誰的意思,生活中除非正式的文件或考試作業,我都習慣寫簡體,覺得方便很多,而且我看過知乎上得一篇文介紹過簡體也是有自己歷史的,有時候甚至還慶倖幸好有簡體不然中文真的要寫到手斷掉
只是兩岸人民在對簡體繁體的理解,在我去了一趟大陸後,發現好像跟我想像中不一樣?


香港人,以下內容僅代表我個人所見所聞

1.港台民眾對於簡體字的態度是怎樣的?

看著別扭,但一般都看得懂,但是會書寫簡體字的就是少數了,包括在輸入法裡打出簡體字來也是很困難(我一般用翻譯軟體轉化字體)


2.對於簡體字的認知情況是怎樣的?

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接觸簡體字都是在網路上看美劇日劇,因為字幕組大多數是內地的,所以會就無可避免看到簡體字,以我自己經歷,一開始看著很困難,然後慢慢會看明白90%,除了一些中國內地的用語,比如說「忽悠」「啥」「咋整」之類的。

而且我們並不覺得繁體字有多麼麻煩,畢竟是我們從小寫到大的文字,上面也說了會書寫簡體字的人是少數,因為我們學校裡沒有針對簡體字的正規教育,連學都沒學過,不可能感受到「簡體字很便利/很高效率」之流的理論。

PS:我們一般會覺得英話才是交流最便利的,年輕人之間發簡訊也大多英語為主

3.對於繁體字有何想法?


繁體字有美感(主觀,你也可以覺得阿拉伯文有美感),我跟內地朋友溝通一律都是用繁體字,並不是什麼優越感作祟。只是我不會輸入簡體字而已,軟體轉化又麻煩,難度我跟朋友每說一句話都要轉換一次嗎?還有我的內地朋友素養和教育都很好,都看得懂我每一個字,也沒有像小粉紅那樣看見繁體字就勃起,使勁cho

當然香港也有憤青看見簡體字就精蟲上腦使勁cho,見慣不怪,畢竟世上腦殘何其多


簡體字是中國古代人就已經發明,民國期間首次官方推廣的,是標準的正統中華文化,可惜台灣人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真相。

這點說明了,真正影響人獲取真相的是民智,而不是牆。創建於 2016-01-16


這是我為了增加字速要學的簡體字
都是些高頻多筆畫的字

香港的學生中,簡體很常用
一來加快字速
二來手不酸
三來容易看清(評卷員)

因為DSE文憑試(高考)對字速有要求
例如通識卷一,兩小時做三題,有分題

這是考評局五級示例(2017)
兩小時他大約寫了8版(如上圖)
每分鐘約33字
有興趣可以到考評局網站看看
http://www.hkeaa.edu.hk/tc/HKDSE/assessment/subject_information/category_a_subjects/lib_st/sp/2017.html

我校5**考生回來分享也認為
即使去到應考時,也覺時間不夠
據說一半以上考生都沒完成試卷

而中西史要求更加高

而老師不會教寫/要求寫簡體字,
在教學時部分老師用簡體,部分用繁體,
更多時候以簡報教學,都是繁體。

至於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簡繁並用
各有不同,有人習慣繁體,有人喜歡繁體。
生活中寫字機會很少,所以字速/方便不是大問題,沒有因簡體便利而佔優。

評論提到簡體錯別字問題,官方的回應是:


簡體字我認為可以和繁體字長期共存,兩岸不用因為這個字體而人為排擠,你用你的,我用我的,不要把它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字就是一種工具,對於初學認字的幼兒我認為還是先學簡化字為好,至於上升到一定的文化高度,例如書法從書寫美學的方面當然用繁體字比簡化字好看多了,我們老一輩的人繁簡均能運用,也沒有什麼障礙,年輕人可能有點困難,但學習會很快的,不用擔心什麼,討論繁簡的優缺點確實沒有什麼必要,僅此而已,台灣的那位女士你認為呢?


台灣交換生一枚

1.在大學平時考試時大多數台灣人都是簡體和繁體混合寫的,文學類有特殊要求除外,此處多指理工科和商科。某些繁體字在台灣也已經遭到了棄用,比如"臺灣",台灣人基本已經摒棄了這個寫法,現在一般寫作"台灣",包括媒體和公共場合的指示牌多數也是這樣用。
大陸交換生在台灣允許全部寫簡體字(漢語言文學類依舊除外),台灣學生也沒有被明文禁止在考試和作業中寫繁體字。新聞和媒體,以及公共場合出現的,多是繁體字。

2.具體還要分地域和教育水平。在我交換的中央大學,絕大多數學生都是能看得懂簡體字的,並且會寫的也不在少數。台灣南部和東部來的學生,也會有一些人看不懂簡體字。我剛到台灣時跟一個台南的室友暫住了半個月,每次我拿出kindle看書的時他總會說:"哇,簡體字我真的不認識幾個哎"總體來說北部比南部更普及簡體字,年輕人比老一代人認識的簡體字多,這也得益於近十幾年大陸的崛起,據當地老字號小吃店的老闆說在"亞洲四小龍"時期也是沒有多少年輕人認得簡體字的。那個時期我們看的動漫,動畫片等很多都是台灣字幕組翻譯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看動畫會經常出現繁體字幕。然而,現在這種現象已經發生了扭轉,台灣人看的很多視頻網站的字幕,往往是簡體字。


繁體字效率太低。

我看簡體字基本上可以保持一目十行的效率,繁體字只能3行。

看香港政府文件的時候看繁體字版效率反而低於看英文版。

你覺得看母語的效率低於第二語言是個什麼感受?

事實上只要香港政府放開簡體字要求,繁體字被日常使用淘汰只是個時間問題


推薦閱讀:

香港的道路工程中最讓你感到驚訝的是什麼?
中國政府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戰場』」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香港回歸之前需要向英國繳稅么?英國駐軍費用從何而來?回歸之後是否需要向中央政府上交稅收?
「能力不佳的香港居民應當離開香港」的言論,傾向左派還是右派?
李嘉誠為什麼要出售百佳超市(ParknShop)?

TAG:香港 | 台灣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