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t my shoulders off中有哪些名畫?


1. 夜遊者(Nighthawks)1942 【美】愛德華·霍普 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以下摘自wiki:
畫作的靈感來自一個在霍普居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餐廳。霍普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開始畫夜遊者,因為在珍珠港之後,他深深地感受到籠罩著美國的一片愁雲慘霧,而他也把這種感覺融入這幅畫作里。在餐廳外,城市的街都是空空如也的,在餐廳里的三個人也沒有對對方談話或看著其他人,但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左邊的兩人是情人,背對的男人孤獨地坐著。而餐廳內的唯一一個侍應生,雖然有抬起頭來,但似乎是望著顧客們後面的窗戶。各人看似身處同一幅畫面,但又其實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間中,跟雷內·馬格利特的Golconda有異曲同工之妙。畫作描繪了現代城市生活的苦悶、孤獨;這是霍普一向慣用的主題。如果細心一點看,會發現餐廳沒有明顯的門口可以讓客人走出去,突顯了畫作的另一個主旨:囚禁與限制。霍普否認他是故意畫成這樣的,但他承認「也許,我的確是無意識地在描繪一個大城市的孤獨。」在畫作完成的那個年代,螢光燈技術才剛剛出現,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畫中的餐廳對比窗外空空如也而又漆黑的街道,會發出一陣怪異陰森的光。在餐廳的上方有菲利士煙草的廣告。

2. 梵高自畫像 (Autoritratto 1889)【荷】梵高 現藏於法國奧賽博物館

這是梵高在聖雷米療養院時期畫的,被認為是他自畫像中最經典的一幅。因為梵高在創作自畫像的時候是照著鏡子畫的,所以這幅畫其實是露出了梵高的右半臉,因為此時梵高已經失去他的左耳了。(MV中被泰森咬了耳朵)

3.拾穗(Des glaneuses)1857 【法】米勒 現藏於法國奧賽博物館

以下摘自wiki:

拾穗畫作,故事背景源於舊約聖經路得記-路得與波阿斯的記載,路得在波阿斯田裡撿麥穗,以供養她的婆婆拿俄米,指農民需讓貧苦人撿拾收割後遺留穗粒以求溫飽,而該畫除了描繪3名農婦在金黃色麥田撿拾麥穗情景外,其金黃陽光、彎腰等細節,另外呈現「英雄史詩般的崇高意境」。 畫面上三位年紀不同的女性,表現出勞動家庭的命運,且畫面遠處可看到農地監督者坐於馬背上觀看,反映出當時資本主義產生的貧富差距。 畫面因遠方地平線處的教堂而流露出一股近似宗教情操的崇高性。

米勒生長於諾曼底的農場,本圖是他在 35 歲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藝術方向的苦鬥時代之代表作。他討厭巴黎瘋狂似的氣氛及噪音,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其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及風景處理上對於不必要部分的省略之點特別引人注目。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成分。在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這一點異乎經常聽懂﹝森林語言﹞的其他巴比仲派畫家。其後梵高還臨摹過米勒的作品。

4.戴珍珠耳環的少女(Het meisje met de parel)【荷】約1665 揚·弗美爾 現藏於海牙的毛里茨住宅中

這幅畫沒有日期,有專家猜測此畫可能是一幅「tronie」,即17世紀的荷蘭流行的頭像。這副畫表現了這個女孩(身份不明,但一般相信是弗美爾的女兒瑪麗亞)對剛發現的某人回眸的樣子,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全黑的背景突出了少女的形象,珍珠耳環更是點睛之筆。

開紅車的大金牙我不知道有沒有具體的參照對象

5.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1948 【美】安德魯·魏斯 現藏於紐約MOMA

以下摘自wiki:

畫中的女性是安娜·克里斯蒂娜·奧爾森(Anna Christina Olson,1893年5月-1968年1月27日),患有小兒麻痹症,因而下身無法活動。魏斯和她相識,1940年到198年間多次以她與她的弟弟為模特繪製作品。 不過雖然畫中女性的姿勢是來自克里斯蒂娜,但實際上真正的模特是魏斯的妻子貝琪(Betsy)。背景中的房子是緬因州庫欣的奧爾森別墅,現由緬因州的法恩斯沃斯藝術館(Farnsworth Art Museum)負責管理,並對公眾開放。


6.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le de la Grande Jatte)1884-1886【法】喬治·修拉 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以下摘自wiki:

作品描繪的是大碗島上一個晴朗的下午,遊人們在樹林間休閑的情景。在畫面中共有四十個人物
。這幅巨大的繪畫作品創作共耗時兩年多。修拉為了創作這一幅作品繪製了四百多幅的素描稿和顏色效果圖,以研究構圖和色彩。在這幅作品中,修拉採取點彩畫法,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各種經過仔細分析處理的紫、藍、紅、黃等色點,經過一年的時間點滿在畫布上。


7. 吶喊 (Skrik)1893 【挪】愛德華·蒙克 現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畫廊

以下摘自wiki:

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

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The avant-garde Expressionist art movement that emerged)在20世紀初興起於德國和奧地利。
儘管展覽著眼於是蒙克藝術生涯的後期,但仍然為1895年創作的這幅《吶喊》找到了一席之地。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吶喊》中的人物或許是蒙克的自畫像,或是在他13歲就去世的姐姐蘇菲(Sophie)。
藝術史學家還認為,《吶喊》中的人物或許還有另外一個來源,那就是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一具秘魯木乃伊。

8. 聖安東尼的誘惑 (The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1946 【西】達利

畫面坐下持著十字架的是聖安東尼,而畫面的焦點是背著帶有各種色情象徵事物的動物的遊行。

9.上升和下降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1960 【荷】埃舍爾

這是著名的視覺悖論,展現一個了矛盾的空間,表達了重複而沒有意義的動作。
p.s.此時MV中圍著張靚穎跳舞的妹子戴著的是中世紀醫生為了防止感染黑死病而戴的鳥嘴面具(雖然並沒有什麼鳥用)

10. 另一個世界 (other world)1946 【荷】埃舍爾

同樣是一個空間悖論,畫面表現了不同視角看到的人面鳥身的動物。

11. 戴黑帽的男人 (the Son of Man)1964 【比】勒內·馬格里特

對這幅畫,馬格里特自己寫到:「至少部分的臉被隱藏起來,所以你有明顯的臉,蘋果,隱藏部分的人。這是經常發生的。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都隱藏著另一件事,我們總是希望看到我們所看到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人們對於隱藏的和可見沒法告訴我們的事物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以一種非常強烈的形式出現,一種衝突,或者說,可見之間是隱藏的,可見是存在的。」

12. cosplay 達利

以下copy自wiki: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他與畢加索和馬蒂斯一同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3個畫家。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達利因為人們觸目驚心、與夢相關的超現實主義畫面所熟知。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此外達利的繪畫藝術同時與電影、雕塑和攝影藝術接軌,促成了與影像藝術家的豐富合作。達利有著塑造極具個性又能得到認可的作品風格的獨特繪畫才能。這種風格振奮人心並讓其他創新都相形見絀。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1931年創作完成的《記憶的永恆》,也被叫做《軟表》。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為普波爾侯爵.


@波上寒 的回答很詳細,點贊!

然而有一點小錯誤要糾正,第十幅畫的作品名和年份寫錯了。
在我最近看到的幾篇關於這個MV的微信文章中,也都出現了類似的把兩幅畫弄混的小錯誤,比如寫對了作品名但貼的是另一幅畫的等等。

我們來看看被搞混的埃舍爾的這兩幅畫:

MV中出現的第二個模仿埃舍爾作品的場景是這樣子的:

這應該是來自埃舍爾1946年所作的Mezzotint銅版畫——《Gallery》,可以翻譯為《長廊》。
《Gallery》:

而另一幅和《Gallery》很像的作品是《Other World》,直譯是《另一個世界》,這是一幅木刻版畫,埃舍爾於1947年所作。
《Other World》:

這兩幅作品都是描繪了在同一空間中同時看到的不同視角的景象,但很明顯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幅作品,希望大家不要再搞混了~


------------------------------------------------------------------------------
補充:

最近還發現很多把《Gallery》翻譯成《畫廊》的,這是不對的,從畫的內容和原英文名來看,都應該翻譯成《長廊》更合適。
況且,埃舍爾已經有一幅叫做《Print Gallery》的作品了,這才應該譯作《畫廊》,這幅畫作於1956年,平版印刷。
《Print Gallery》:


上兩樓的答主
@波上寒 與 @Curli 回答的基本上和我知道的差不多了
這裡我再補充一個

在拾穗者和珍珠少女後面
一輛車緩緩開來
載著三人前行

上面這個鏡頭
來源於波蘭女畫家塔瑪拉·德·蘭陂卡
於1925年的作品《開綠色布加迪的自畫像》

#《開綠色布加迪的自畫像》被喻為「現代女性」的標誌性符號。這幅畫又叫做《開綠色布加迪的塔瑪拉》(布加迪,Bugatti, 法國車品牌),1925年作為德國時尚雜誌Die Dame的封面刊出。畫中坐在綠色跑車裡的女人戴著手套,手握方向盤,冷冷地與觀眾對視。她紅唇緊閉,氣勢強大,似乎不容任何人侵犯。
人如其畫,蘭陂卡是個當時極其罕見的追求自由的女子。出生於波蘭華沙的她本名叫做瑪麗亞·格爾斯卡。「蘭陂卡」的姓來源於她的首任丈夫「蘭陂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她的丈夫因為受到牽連舉家逃亡到法國巴黎,她在那裡進修了美術學校的課程。當時巴黎盛行的立體主義畫風在她的作品裡也隱約有所體現。#

和其餘鏡頭一樣,MV也是有針對原作做一些明顯改變。

(##內簡介來源於網路,侵刪)


挖墳來答,你們都忘了這位了么……

草間彌生

mv圖,少女用火箭筒炸汽車那塊兒。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MV


推薦閱讀:

馬背上的戈黛娃夫人,作者約翰柯里爾,請問原畫具體尺寸多少?
有哪些介紹中國古代名書名畫的書籍值得推薦?
為什麼我看不出世界名畫的精妙和厲害之處?
看了《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盟軍奪寶隊》《最佳出價》三部電影,想知道還有哪些電影是關於名畫或西方藝術的?
有哪些場面恢弘的描繪戰爭的畫作?

TAG:音樂視頻MV | 名畫 | | 張靚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