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主流的殯葬方式會導致考古行業的消失嗎?或者說未來考古行業會發展出信息時代下的新形態嗎?

最近在看紀錄片《中國通史》,看到各種考古發現都是基於墓葬、化石等實物的挖掘與發掘,就突然想起這樣一個問題。如今信息化的高度發達,千年之後能留下來的是一堆存儲著世界萬千的硬碟嗎?那是的考古學家是不是要研究地就變成怎麼獲取這些硬碟的資料了呢?


不會。

1.考古材料大多基於從地下發掘所得的實物,但是與一般人想像相反,墓葬在其中的比例並不高。一般人不太能夠聯想得到除了土葬之外人類還會有意識地埋入地下什麼東西,然而考古遺存被埋入地下,多半不是人類有意識的行為導致,而是自然沉積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地球表面,只要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東西遺棄在發生沉積作用的地方,不論人們自身是否意識到,這些廢棄物都會被 沉積物(通俗地說就是土) 埋起來,形成考古遺址。 一切人類活動遺留的跡象,比如城市、村落、道路、廣場、房子、工廠、市場、寺廟、溝渠、橋樑、車輛、船舶……以及雖然不是人類直接創造但在某種程度上被加以改造的「自然」物,比如馴化動植物、人為形成的環境和地貌等等,幾乎所有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再經過一些轉化過程後都會變成考古遺存。 簡單說即便沒有墓葬,失業的應該是人體骨骼考古、喪葬制度考古等個別領域的研究者,這相對於龐大的考古材料、相對於考古學復原整個古代社會歷史的企圖來說,並非致命打擊。 所以,考古學不是墓葬考古學,歷史更不是墓葬史,我不太能理解有些人的想法,好像不挖長陵就無法研究明史、不挖八寶山就無法研究20世紀中國史了,遠遠沒有那麼誇張。

2.應該指出,「 存儲著世界萬千的硬碟 」可比的對象是歷史學家所研究的文獻,而不太類似考古學家所研究的實物。換句話說,從硬碟中提取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信息進而做研究的是歷史學家,(如果古今文字不同還需要專業的古文字學家來破譯),但考古學家關心的是,硬碟能否編年(不同年代的硬碟有什麼外觀上的區別),有無地域差別,硬碟的功能是什麼、怎麼使用,硬碟的生命史(產地在哪兒,怎麼生產、流通和廢棄的)……這是考古學和歷史學直觀上的差別,雖然兩者有共同點且往往需要結合。所以題主可能想問的其實是未來歷史學的形態。

3.當前的殯葬方式是否就比傳統方式包含的考古信息更少? 也不一定。現行的殯葬也能反映喪葬習俗、死亡觀念乃至社會制度。而且火葬只是對遺體的處理方式,歷史上就是葬式的一種,且不說比較遙遠的史前,最近的例子就是宋元明清歷來都有大量的人火葬,完全有可能進入考古遺存中被考古學家發現和研究。現在的火葬也是如此,火化之後骨灰的處理方式各地存在很大差異,其中有相當部分裝殮後還是埋入土裡,等於說還是有土壙墓的存在。 至於人體遺骸變成骨灰,確實喪失了很多種系、病理、健康狀況、遺傳等方面的信息 ,但是當代保存人體標本的地方很多,未來不見得非要到墓里去找。

如果非要從考古的角度去摳,影響未來的墓葬遺存的主要因素並非強制火化,而是當下的土地制度以及人多地少的現實,這直接導致墓地延續時間很短且存在定期更替墓主的現象,將可能成為未來考古學家面臨的一個新困擾。

4.一般的說,工業革命以來考古材料在數量上應該是增多的,因為人類產生的垃圾變多了。墓葬的減少相比於這部分增量來說簡直不值一提。很多人懷疑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垃圾還有什麼研究價值,那麼可以看看 威廉·拉什傑、庫倫·默菲著,周問萍、連惠幸譯:《垃圾之歌:垃圾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未來的考古學家研究20世紀的話,估計垃圾填埋場會取代灰坑成為最大宗的遺迹。要想使未來的考古材料顯著減少,最佳方法是更少的垃圾排放和更多的循環利用。 火葬至多解決了人自身如何安放的問題,其他那麼多人造物呢?


1000年後
中華地球古文明考古隊發現一張盜版vcd(一種數據存儲媒介) ,又在三里屯遺址發現了一台國產「愛多」VCD ,科學家修復了這台古董機器,播放了這張由沖田杏梨主演的影片。
考古學家得出一個結論,1000年前的中國人性觀念很開放,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已經開始步入消亡。
1000年前的網路的興起,人類的所有活動都記錄在網路硬碟上。經過末日之戰,這些數據幾乎全部被摧毀了,歷史也被摧毀了。
一千年以後的人類,對祖先那個年代的歷史——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完全是一無所知。

現在,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考古現場。


考古又不是只挖人祖墳。人還要挖化石,挖古董,挖古建築,挖古人生存遺迹。


其實,垃圾堆才是考古學家眼裡的寶藏……

從文獻研究發現事例,再從實物考古證實文獻記載。垃圾堆的貢獻不比墓葬小。


推薦閱讀:

為何古埃及很多法老都只留下了木乃伊,沒發現當年的陪葬品?
家中老人去世選墓地,打金井冒出很多水好不好?
為什麼中國會有墓穴文化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那麼大的陣仗?

TAG:未來 | 考古 | 殯葬 | 墓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