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時期的古人是怎麼熬過夏天的?

不是說有冰窖的貴族,而是說一般的老百姓。還有古代是怎麼驅蚊的,真是受不了了...


解暑的方式,今人除了比古人多電扇空調冰箱之外,其他差別並不太大。
不要認為古代就不熱,周作人曾經提到過清人一則筆記,道是乾嘉時有一年北京夏天奇熱無比,連門口掛著的錫盒也熔化墮地了,語雖誇張,倒也能想像當時暑氣蒸騰的情形。
唐伯虎在《江南四季歌》中云:「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使用瓜果解渴,條件好一點的取出冬日的藏冰來,這大概是歷朝古人最常用的消暑手段了。對古人而言,冰的獲取並沒我們想像的困難,像冬天北京什剎海凍上時,皇家大量取冰,民間也可以來取(都需要窖藏),中國古典傢具中就有一種木質冰箱,即便中等的人家也能擁有得起。還有人針對南方的情形,專門找到藏冰法門,道是:「南方冰薄。難以收藏。用鹽灑冰上。一層鹽。一層冰。結成一塊。厚與北方等。次年開用。味略咸。可以解暑愈病。」(《涌幢小品》)
此外,家中備不起冰的,在城市中可以直接去買各種「冷飲」享用,《東京夢華錄》記載六月的汴京就有賣「冰雪」的,還說「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悉用銀器」
以上是食物方面的情況。真正要解暑避暑,最好的方式是盡量到陰涼通風帶著。樹蔭下搖著蒲扇納涼可以,近水的水邊嬉戲更好,總結起來正是:「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相比於現代社會,古人的閑暇時間畢竟較多些,避暑雖不免要費費腿腳之勞,倒也更能體會到真夏時令的樂趣。
×××××××××××××××××××
至於蚊蟲,這事現代人(比如我)也頗為頭疼,不必希冀古人有什麼特效妙招了。老實地說,本人對於古代的防蚊是很絕望的,一則相比於現代,古時水域多,草木豐茂,顯然蚊蟲也多;二則若是在城市,想像一下河流上有運糞的船隻川流不息,街上房屋鱗次櫛比,污水橫流(尤其是明清人口大爆炸),那種場景可謂是蚊蚋滋生的天堂。
古人對蚊蟲,只有「避驅」兩法:「避」是勤於洒掃整潔,不留瀦水,再用各種紗帳、門帘盡量把蚊蟲隔絕在屋外,比如紅樓中提到的「碧紗櫥」就有此效。明清時代的寢具也多設蚊帳,只要不學浮生六記作者那般無聊,基本上可以保障睡眠安穩。
「驅」法是種植各種香草植物,又或是熏香驅蚊。此法有錢人家用得,普通農家也可效法,差別不過是薰蚊的同時是不是熏得人類也難以忍耐。最普遍的是燒「蚊煙」,即用荊葉、菖蒲、艾草之類的晒乾把成一束,點燃了用煙滿室地熏蒸,可以起到近代「蚊香」的功效,缺點是一併連紗帳衣裳也會薰黃。另外《本草綱目》稱灑米酒也可以驅蚊,但想來米酒不便宜,灑出去又很快就會揮發掉,恐怕很難起到六神花露水的奇效,考慮到李時珍先生還有「敗蒲扇灰……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的怪論,此法暫未準備深信,還需另找材料支撐。

ps:夏日南方蚊蟲肆虐的恐怖,可以參看周作人先生《蚊子與白蛉》一文,他所回憶的是清末民初的情景,我近來在杭州鄉下避暑,深覺毫無二致,百年已過,蚊子威風依然,可知唐宋元明清,儘管它人世滄桑,蚊子卻依舊我行我素吧。一些同學想像中的「古代蚊子較少」的幻夢,大約不太靠譜。


我們父輩的時候就沒空調啊,電扇也不一定有。
我爸小時候晚上實在太熱是睡在屋外的,床上掛著蚊帳,奶奶用大蒲扇扇風。


為何你不問唐朝呢?唐代出現「擬瀑亭」或叫「自雨亭」的設計。簡單說,就是用水車把水引到亭子頂上,然後傾斜而下,像瀑布一樣在亭周形成清涼的水簾,酷暑時節亭內涼爽如秋。

據說這個技術是從西域傳來的。唐朝恰好是歷史上氣候溫暖時期,唐人的避暑需求大概很強烈。

史載唐玄宗按此原理修過一個規模更大的「涼殿」,涼風習習,寒氣逼人。有一年夏天與大臣在此議事,有體弱的老臣凍到感冒流涕。

北京園博園裡唐代建築中有個水屋,就是類似的東西。

宋元時的宮殿和廟宇沿襲了類似的設計。古書中多有記載,開始在民間小康人家普及。原理一樣,但簡陋得多。

下面是網上圖片,僅供參考,侵刪~


其實這個問題也等於以前農村在么熬過夏天?要知道,以前的農村也經常沒電。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夏天並不難熬。

看了一些網上的東西,給你複製粘貼過來,侵權自刪:

地球是變暖的,所以古代天氣比現在涼快,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1、古代城市人少,人員居住不是那麼集中,沒有工業產生二氧化碳,不會有城市熱島效應;

2、古代自然環境沒有遭受到破壞,到處是植被,空氣質量環境好,到處是陰涼;

3、古代多土坯房,土坯房冬暖夏涼;

4、古代富貴人家有丫鬟扇扇子,而且有藏冰風俗,窮苦人家睡個涼席扇個扇子也沒啥問題。

相關資料:
————————————————————————————————————————————————————————
我國古代社會,隨著都市的繁華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唐宋時期避暑納涼已成為夏季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封建時代的皇家宮廷,其避暑方式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據《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由此可見,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在宋代帝王的涼殿中,也有這種設備,但比起唐朝則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勤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其冷風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凓不堪。

除了機械製冷設備以外,宮廷中還備有大量的藏冰。每當寒冬季節,都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室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唐代的高官顯貴們,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雖然比不上宮廷的規模,但也極盡巧妙之思。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宮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當然,這種半自動的製冷設施,用費頗大,並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唐代顯貴楊國忠還造冰山來避暑,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天然藏冰,在唐代屬希有之物,《雲仙雜記》說:「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而楊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 在唐都長安,還出現過一種避暑會。這是富家子弟們避暑消夏的一種臨時組織。這種奢靡的避暑會,在當時曾風流一時,傳為佳話。

宋人則有亭樓納涼,泛湖避暑的習俗。每當炎夏來臨之際,人們划船行舟,盪於湖中,或尋風亭水榭,柳岸樹蔭之處,嬉耍度時。這種習谷,由東京開封一直流傳到南都杭州。《東京夢華錄》卷八載:「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爾笙歌,通夕而罷。」南宋立都於杭州後,秀美的西湖便成為唯一的避暑勝地。每至盛夏,人們無不攜伴行舟,擁向湖中,「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宋代都市人對夏季避暑十分注重,而且會伴以豐富的娛樂活動增添情趣。


●〇宋代的冷藏水果〇●

  北宋龐元英在《文昌雜誌》中寫道:「余奉使至遼,至松子嶺,互置酒,三行,有北京壓沙梨,冰凍不可食。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結,已而敲去,冰皆融釋。自爾凡所攜柑桔之類均用此法,味即如故也。」遼國的東北冰凍大丫梨,流傳至今,我小時候就吃過。

宋人從中得到啟發開始冰凍柑、桔等各種水果。宋人舒坦詩曰:「蕭瑟甘滋欲誰讓,柤梨橘柚紛殊狀。冷氣相射杯盤上,顧郎不見休惆悵。」司馬光也有詩曰:「蒲葵參執扇,冰果侑傳杯。」蘇轍也有詩曰:「盤中宛轉明珠滑,舌上逡巡絳雪消。」在冬天能吃到夏日、秋季的各種水果,在夏天能吃到各種冰涼的水果,那都是一種特別的享受。
  在宋代沒有電冰箱,在夏天宋人是如何冷藏水果的呢?中國很早就知道在地下挖地窟藏冰了。周代有一個官名叫凌人,就是專門掌管藏冰之事。北宋高承《事物紀原》:「《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高承注云:「凌,冰室也。」宋代專門設置有冰井務。《宋會要輯稿·食貨志》就記載:「冰井務,在夷門內,掌藏冰,以薦宗廟,給邦國之用。以內侍一人監。太祖建隆二年,詔置冰井務,隸皇城司。」
  冰井就是宋人的冷藏室,宋代的冰井是相當涼爽的。陳師道做詩曰:「洒然墮冰井,起粟豎寒毛。」陳執中寫詩道:「冰井頻窺爽髮膚。」
  宋之前古人藏冰,到宋時才開始藏雪,開始用雪冷藏各種水果。南宋袁文在《瓮牖閑評》中寫道:「自古藏冰蓋有用也,見於周禮並詩。至本朝始藏雪。今余鄉亦能藏雪,見說初無甚難,藏雪之處,其中亦可藏酒及柤梨橘柚諸果。久為寒氣所浸,夏取出,光彩粲然如新,而酒尤香冽。」顯然把水果藏在雪裡比凍在冰里更有利於水果的保鮮、保原味。宋人家有冰井藏雪也是相當普遍的。宋人不止在冰井裡冷藏各種水果,還冷藏各種酒水飲品。蘇軾詩曰:「水殿開冰鑒,瓊漿凍玉壺。」楊備詩曰:「雲竇穿銀井,冰甃貯玉漿。」李彌遜詩曰:「稍收反李入飣餖,凍酎照碗玻璃明。」楊初平詩曰:「照坐壺冰寒凜凜,北斗揮漿均祓飲。」
  劉鎮詞曰:「調冰弄雪,想花神清夢」、「玉纖雪藕冰盤。」真西山詩曰:「冰盆浸果侑霞觴。」趙以夫詞曰:「涼館薰風透。冰盤快剝輕紅。」方回詩曰:「莫想銀絲膾,冰盤一醉吞。」宋代的冰盤大概就是在盤中放置碎冰塊及各種冷藏水果的拼盤,是宋代流行的夏季的消暑冷品。宋人在炎熱的夏日能品嘗到各季節的各種冷藏水果,那是相當愜意的享受。

●〇宋朝的冷飲、冰棍與冰激凌〇●
  炎熱夏日,宋人避暑之法大概除了到山水之間旅遊或是勤洗澡及入冰室、吹風扇,還有就是喝冷飲料吃冷食品解暑降溫了。
  宋朝成立不久宋政府就比較重視防暑工作,公元962年就成立了「冰井務」,專門負責製造研製解暑降溫的冷食品工作。宋政府每到夏日就每天賞賜給大臣們冷食品,解暑降溫。宋人呂原明在《歲時雜記》記道:「自初伏日為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梅堯臣為此曾做首小詩道:「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盤冰賜近臣,絡繹中使馳。」上行下效,國家之導向作用必然會影響蔓延到民間。宋朝民間的冷食品業是非常發達的。
  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京城:「六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冰雪涼水、荔支膏」等夏日冷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夏日爽口解暑的冷食品有 「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沙糖綠豆」、「黃冷糰子」、「冰雪涼水荔枝膏」、「冰雪細料餶飿兒」等,這些東西都已經失傳到底是什麼誰也沒見過,誰也沒吃過。但這些冰雪食品是接近冰棍與冰激凌的冷食品是無疑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說「冰雪(食品)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悉用銀器。」這裡是說賣這些冷食品開封最盛最高級的兩家是用銀制的器皿盛裝的。可斷知宋朝有高級吃冷食品場所及那些冷食品價格應該不匪。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與吳自牧的《夢粱錄》及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了一些宋朝的解暑冷飲料,有雪泡豆兒水、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雪泡縮脾飲、香薷飲、紫蘇飲、白醪涼水、皂兒水、甘豆糖、綠豆水、縮脾飲、鹵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順散、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富家散暑葯冰水等等。宋朝這些解暑的冷飲料早已經失傳,如今的人誰也沒喝過,誰也沒見過。每種飲料到底有何獨特配方,已經不可考,誰也不知道。這些粗略的記載的飲料名肯定不全面,也不能足以形容出宋朝的解暑飲料的豐富繁盛。但我們應該知道宋朝人在炎熱的夏日和我們一樣也是喝著各種冷飲料降溫解暑的。
  南宋王之道有詩曰:「急宜買冰致凝壈,全勝汲井供潺湲。」宋人在夏日賣冷食品是消暑是平常之事。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做的一首詩曰:「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甘霜甜雪如壓蔗……北人藏冰天奪之,卻與南人銷暑氣。」 這裡的北人就當是指從北方搬到臨安(南宋首都)的人,他們應該就是在北宋首都開封做賣冰雪生意的人。詩中里描寫賣的冰是甘霜甜雪如壓蔗的,這就是接近現代意義的冰棍了。從詩中可知在宋代夏日有以賣冰棍為生的流動商販,也可以看出賣冰棍很熱銷,很受歡迎,所以利潤也很豐厚,可以養活一家人。
  南宋的周密在《武林舊事》「都人避暑」中記載有「冰雪爽口之物。」 這「冰雪爽口之物」從字面推測理解也很可能就是冰激凌。南宋的西湖老人在《西湖老人繁勝錄》「諸般水名」中記載有一種解暑的冷食品叫「乳糖真雪」。「乳糖真雪」由於早已經失傳也沒有具體描述,所以也只能從字面推測它是什麼東西了。《唐本草》曰:「煉糖和乳為石蜜」。宋人唐慎微在《證類本草》中指出:「石蜜既自有本條,煎煉亦自有法,今人謂之乳糖,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無疑。去古既遠,亦文本傳寫之誤,故今人尚言白沙蜜。」可知煉糖和乳為乳糖。從字面推測「乳糖真雪」就是冰激凌,有乳有糖如冰似雪的解暑冷食品那不是冰激凌又是什麼呢?
  在炎熱的夏日,一千年前的宋人也和我們一樣喝著各種冷飲料,吃這各樣的冰棍、冰激凌等冷食品解暑降溫。

●〇宋代的「風扇車」〇●
  北宋劉子翚《夏日吟》詩曰:「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重櫩邃屋晝生陰,反易天時在談吐。」此詩明確的告訴我們宋代富貴族人家竟然有一種扇車能長時間的起風,而且還有一種冰檻的裝置能瀝出寒雨。宋人在炎熱的夏日可以製造人工風與人工雨,來給自己消暑納涼,真是令人驚奇。可惜扇車、冰檻都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我們已經不能見到宋代扇車與冰檻的風采。「扇車」本是我國傳統的農用器具,據說西漢時就已經發明使用了。宋人歌詠的宋代「扇車」是一種吹風取涼的扇具。為區別兩者,我在這裡把宋代的扇車,命名為「風扇車」。
  北宋王讜在《唐語林》中曾描述唐代玄宗時的涼殿中有一種水激扇車:「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成簾飛灑。」這或許正是劉子翚的「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的注釋。
  王讜是北宋末人主要生活在宋哲宗、宋徽宗時期與劉子翚正是同時代之人,其描述三百年前唐代宮殿里的水激扇車,是否真實有據,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但這個記載很能說明宋代當時就有「水激扇車」。王讜描述的「水激扇車」極可能就是當時宋人在夏日避暑中使用的「風扇車」。劉子翚詩中描述歌頌的宋代風扇車,很可能就是以水流為動力,帶動扇片,旋轉生風的精緻器械。宋代的「風扇車」可能就是一種運用水流能,得以吹風取涼的扇具。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禁中納涼」中記載南宋皇宮避暑時寫道:「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闍婆、薝葡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這「風輪」極可能就是「風扇車」。宋代皇宮在夏日不僅要求空氣涼爽,還要要求空氣芬芳。
  北宋仁宗時修撰的兵書《武經總要》里記載有一種軍用「風扇車」,而且還配有風扇車的插圖。其文如下:「右風扇車,二柱二桄,高闊約地道能容。上施轉軸,軸四面施方扇。凡地道中遇敵人,用扇、石炭簸火球煙以害敵人。」這種風扇車可以在攻城挖掘的地道里吹起強風,從地道中把毒藥煙球之毒煙吹向敵方,以熏灼敵人。這種軍用的「風扇車」不大可能是水能激動,極可能是人力驅動。這種軍用「風扇車」的造型,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大致了解劉子翚詩中能起長風的「風扇車」的啟示。
  與劉子翚、王讜同時期的曹勛有兩首歌詠風扇車的詩歌,更有助於我們了解一些宋代風扇車的風采。曹勛《扇車》詩曰:「良工巧制鮑魚形,短架圓機扇比名。十幅懷箱塵不到,一輪因刀羽猶輕。輾回劇暑軒楹去,載得長風枕簟清。」曹勛《和錢處和扇車》詩曰:「君家世德胄,富貴出謙受。泠然禦寇車,為君駐戶牖。初訝鼓清薰,與客破宿酒。又疑建溪風,碾聲出兩肘。細視碧玉架,蓮梗轉雙手。遂令青田鶴,奮翼揮莫後。因知心匠妙,殆與造物友。人生土宇內,孰不涉煩垢。有物能渾成,既耦不以九。坐使塵沙劫。熱惱如拉朽。惟君韻高秀,人譽不容口。述作協穆如,亦莫秘關鈕。原君均此施,清涼被馳走。他時贊南風,為佐虞舜壽。」
  從這兩首詩歌可以看出宋代風扇車製作精良,非一般能工巧匠製作出來。其結構造型非常精美,擁有碧玉短架是圓型機械。扇片如兩個蓮葉不斷旋轉。它的功效非常強大,能吹起塵沙,致使暑熱之氣全消。從宋人這些零星的記載,我們也只能窺見宋代風扇車風采之一二。但這也足以讓我們震驚,震驚宋代文明的精細、精湛與精彩。南宋王鎡《暑夕》詩曰:「朱門正役風車苦。」南宋程垓《浣溪沙》詞曰:「閑倚前榮小扇車。」南宋時「風扇車」很可能的已走進更多的家庭之中。

宋人的精彩生活(轉載) 作者:楚天鴻烈


井水很冰的,可以沖澡或浸瓜。



對於蚊子,人們可謂深惡痛絕,無論是古人今人,一直都是在使出渾身解數拿出各種招數驅蚊滅蚊,可是,喜歡人類的蚊子們就像是跟我們叫板,每年夏天,在我們耳畔總唱著嗡嗡的歌兒……

夏季驅蚊,現在一般都是用蚊香或者電子熏蚊器,看看古人的用香驅蚊就知道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多麼的弱爆了。

古人的避蚊方法

自古到今,蚊子一直騷擾著人類。兩千多年前,《莊子·天運篇》說:「蚊虻噆膚,則通昔(夕)不寐矣。」宋代歐陽修在「憎蚊」一詩中說蚊子:「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可是,沒有蚊香和電滅蚊器,古人是如何逃避蚊子叮咬的呢?

驅蚊草——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古人通常會在家裡養一些防蚊蟲的植物,常見的有驅蚊草、食蟲草、藿香、迷迭香、紫羅蘭、鳳仙花、七里香、夜來香等,這些花草不僅能驅蚊,而且還可以凈化空氣。

如果可以,在家裡多拜訪幾盆迷迭香盆栽吧,迷迭香不但可以驅蚊,還有清新醒腦,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夏季昏沉欲睡,不妨多種幾盆迷迭香。

燃艾草——宋代大詩人陸遊有關於蚊子的詩句:「澤國故多蚊,乘夜吁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詩句中描述了用扇子驅趕蚊子而不能,進而用艾草熏蚊子的方法。用艾草燃燒驅蚊在民間很常見。

五六月份,正是各種蟲卵生長的季節,這個時候,關好門窗,在家裡熏熏艾條,把蚊蟲扼殺在搖籃里,還有很好的殺菌作用。

艾條點燃時,人不要呆在裡面,2-3個小時後再回去,打開門窗,這時候家裡的空間能量已經改變了。


掛香囊——掛香囊是中國古人的習慣之一,許多香囊中的藥材也被認為是有驅蚊蟲的功效的,比如藿香、薄荷、紫蘇、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這相當於把「蚊不叮」攜帶在了身上。

本人做過一些香囊,隨身佩戴,驅蚊效果很不錯,特別是兒童和孕婦,不能使用化學熏香驅蚊,這這個方法即安全又有護身的作用。
在這裡提供一個古代的梅蕊佩香的香方
丁香25g 甘松25g 藿香葉25g 白芷25g 零陵香75g 大茴香(微炒)1.5g
去藥店買這些香材,因為這些其實也都是藥材,讓藥店幫你都打磨成粉
可以按照這個配比製作,我把這個香囊放在床邊,之前每天晚上被蚊子咬,放了這個香囊後,就再也沒有被蚊子叮過。不喜歡葯香的,可以適當減少白芷的量。

支帳幔——夏秋季節,蚊子肆虐,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古代防蚊工具主要是帳幔,春秋時期,齊桓公就有了「翠紗之幬」,使飢蚊營營不得入內。清代詩人袁枚也有詩曰:「白鳥(即蚊子)秋何急,營營若有尋。貪官衰世態,刺客暮年心。附煖還依帳,愁寒更苦吟。憐他小蟲豸,也有去來今。」雖然詩句是以蚊諷人,但寫出了用蚊帳來躲蚊子的方法。

點蚊香——中國古代蚊香的發明大抵與其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大約從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史籍記載,漢代有通過焚燒「月至香」 以 「避疫」的記載。燒香已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發展到驅蚊滅蚊的作用。宋代科技著作《格物粗談》中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這應當算是較早的「蚊香」。

將迷迭香、薰衣草、玫瑰香、薄荷香打磨成粉,熏之,不僅可以驅蚊,香味也非常好。


蚊子燈——古人避蚊滅蚊的工具有很多,《金瓶梅》中就記錄了一種叫「蚊子燈」的滅蚊燈,目前可見的實物滅蚊燈出現在明朝。古人的滅蚊燈專門吊於蚊帳內,燈盞的側面開有一扇小窗。當燈捻被點燃後,有氣流從小窗迅速流入,蚊帳內的蚊蟲便會被這股熱氣流吸進燈盞內。

滅蚊缸——古人避蚊方法可謂多種多樣,他們還發明了一種「滅蚊器」,就是一個盛著水和石頭的大缸,古人在缸里養了一些青蛙,蚊子愛陰涼,一飛進來就成了青蛙的口中餐。


講鬼故事,現在日本還有這個習俗。在夏天,人們完成工作後,聚在一起聊天。天氣很熱,講完一個鬼故事後,頭皮發麻,脊背發涼出汗,再大聲喝一下,整個人都涼爽多了,再吃一塊放在井裡的涼過的西瓜,拿個蒲扇扇扇,也挺愜意的。


睡覺的時候可以用瓷枕,因為是瓷製的,所以枕上去會涼快些。有的瓷枕中間還可以注水祛暑。


睡覺的時候抱著一個冬瓜


那時候肯定沒有那麼熱的!


沒有溫室效應的時候,沒有那麼熱吧


不知道古人怎麼避暑啊,我來講講我是怎麼消暑的,我想古代平民應該和我差不多。
我吧,夏天從來不用空調,電風扇也很少用,我也不換涼席,就用毯。
可是我沒覺得很熱啊,如果你覺得我住的地方涼快就太天真了,我住在浙江麗水,夏天常溫在40度以上,麗水就是太小了,沒名氣,不然一定可以躋身幾大火爐之中。但我還是不覺得很熱,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心靜自然涼,不焦不躁,就不覺得熱了~~當然,也有怎麼也靜不下來的時候,所以我隨身帶把扇子,很快就涼了。熱了就多喝水,哦,我不喝冰水,喝熱水,解暑效果我認為比冰水好。做到以上這些,就不覺得熱啦~~
咦,這麼說起來,我是不是有點奇怪啊。

漏了驅蚊。有種什麼艾草啊之類的植物,小時候,住鄉下的外公外婆不捨得點蚊香,都是睡前點燃這種植物在房裡薰一薰,據說是可以驅蚊的,但我覺得好像沒什麼用,依然被叮得滿頭包。


小時候家裡是沒電的,晚上是點煤油燈的。
夏天一點都不難熬。帶上一張草席,一把蒲扇,尋一處乾淨空曠的地方,或者在自家的院子里,或者一棵大樹下,偶有涼風習習,比空調舒服多了。
也有悶熱的時候,拿著蒲扇搖啊搖,搖著搖著就睡著了。

還可以在河裡泡澡,男女老少,都不穿衣服的。在一起泡澡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少女們在河裡游泳是避開男人的,但被同村的男人看到光溜溜的樣子時,是不會害羞的,我經常光明正大的偷看同村的姑娘洗澡。


以前到處都是陰涼通風的地方,比如一顆大樹,一片樹林,或者房屋後面都是很涼爽的


我以前玩過一些宮斗遊戲,那些妃子夏天都可以領冰的。


城裡人怎麼玩我不知道,反正我們鄉下人住的就是窯洞,冬暖夏涼,晚上睡覺要蓋被子。
窯洞古代北方更普遍,南方有錢人家就在家裡修各種園林,承包個池塘養魚,修個亭子納涼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感覺老房子(木屋瓦房)夏天進入很涼快,反而農村新修的平房沒空調就熱的不行。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古人消暑如果是有錢人家有的會使用空調這一高檔產品,那個時候的空調還叫做涼屋。涼屋一般臨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送入屋中,或利用水車將水傳到屋頂,然後沿房檐而下,如此往來,帶走市內的熱氣,屋內很快涼爽。


古代又沒有溫室效應,應該不怎麼熱


推薦閱讀:

在古中國滿足怎樣條件的人會被讀書人認為適合當皇帝?
為什麼御花園這麼小?
古代被流放貶謫究竟有多慘?
古代的人近視嗎?
東漢劉秀統一中國重建王朝的過程如何?有那些重要的戰役?主要的將領以及敵人是那些?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穿越 | 古人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