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御花園這麼小?

去北京故宮遊玩了一趟,比想像的其實要小一些,有很困惑,請高人指教:
1、御花園真的很小,比我們縣中心的公園還要小。逛起來不爽啊,沒幾步就走完了,實在難以想像,御花園用的人也不少吧,皇族的人都可以進去玩吧,一旦進去玩了,這麼小的場地,想不碰頭很難啊。很多妃子都是死對頭吧,阿哥和格格不同娘生的,肯定也有嫌隙,御花園太小,抬頭不見低頭見,老碰到不喜歡的人,很尷尬吧?倘若不去御花園,宮中也沒有別的娛樂場所啊。
2、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御花園,高端大氣上檔次,是在哪拍的?
3、皇帝不缺錢,為什麼不建一個大點的。當然,做皇帝要以國事為重,不能貪圖享樂,但我認為飯後去公園散個步,是很平民化的消費,皇上去大點的園子里散個步,難道很奢侈嗎?我們草民可以去外面逛,但皇族老是出宮不安全,為何不建一個大點的花園或皇宮? 而且建花園並不貴,就是運一些泥土石頭種顆草而已,古代人工又不貴。以前房地產行業不發達,農民也不需要進城,空著的土地也多吧,地皮應該更不貴吧?
4、我走了皇帝老婆兒子住的一些宮殿,比如景陽宮,儲秀宮,以前看還珠格格時,經常有聽過這些宮名。以前以為這些宮很大的,我想像中一個景陽宮應該包括房產、花園、池塘、奴俾的住處、單獨的娛樂中心等全套配套設施的,可以獨立運作,但事實上看到的卻只是一幢一二百平方米的房子,而且是單層的,充其量只能算小戶型,比我住的還小,單幢單層的房子,怎麼能算宮呢?皇族過得這麼簡陋?
5、整個故宮不能說很小,但做為全國權力中心,我感覺還是太小了。倘若發生民間暴動,或軍官判亂,殺進皇宮,這麼點大的皇宮,裡面的儲備兵力真的足以抵抗嗎?如果皇宮失守,皇帝被劫持,挾天子以令儲候,邊疆就算有千軍萬馬,也鞭長莫及吧?
6、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匆忙,我沒有在宮裡見過池塘。以前在宮斗劇里,常看到在鬥爭中,某些人被對立的勢力推下水淹死的鏡頭。我覺得宮中確實也應該有一個池塘,要不然豈非很無趣?


題主的疑問大概可以歸納為三點:


1、為什麼御花園看起來很小?為什麼沒有在宮裡見到池塘?想像中偌大的景陽宮在現實中為何只是一幢一二百平方米的房子,而且是單層的?皇帝不缺錢,為何不建一個大點的花園或皇宮?


皇家自然不差錢啊!!

對此,要糾正兩個錯誤認識:


第一,現在逛的紫禁城的存留和原先是不一樣的。

其實當年紫禁城內部也有園林的,如你設想,池塘花園零散分布。

只不過經過近代的那些折騰後,一些奢華氣也就敗落了(可以看看老照片,八國聯軍後的故宮,更不成樣子)。

但因其背後的底蘊豐厚的建築語言還在,如今紫禁城本身的氣場還是很震撼的(需自動屏蔽遊客^_^)。


第二,其實故宮不等於紫禁城,紫禁城只是故宮的一小部分而已。

故宮包含:「內宅外院」和「左祖右社」。

「內宅」有紫禁城,「外院」是指景山和南三海。

「左祖右社」就是皇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太廟,祭祀社稷的場所。
因此那些個分散在北京各處的著名景點其實都是「故宮」的一部分呢!

皇家的「大手筆」可見一斑了吧。

2、古裝劇中看到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御花園,是在哪拍的?


凡是需要在故宮拍攝的影視劇,首先須取得國家文物局的批文,然後嚴格遵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只拍外景,不得進入室內攝製,而且收費絕對是天價。


因此現在流行的宮廷劇大多都是在影視城拍攝的。(不過那些為追求藝術真諦,力求真實再現,不惜花大價錢燒錢的牛人除外。何況即使砸錢封了故宮,最後的拍攝效果不見得好到哪裡去。)

橫店的明清宮苑就是以故宮為模板1:1複製的,外觀上與真實的故宮極為相似,實際上還是有些細微差別。

比如天安門少了毛主席的頭像和兩條橫幅。

比如橫店中的故宮沒有復刻景山。

比如真正的故宮的柱子都是漢白玉製作的,而橫店仿製的故宮柱子是石頭做的。

而有的香港TVB的宮廷劇會選用一些帶園林的公園,然後用電腦特技進行渲染,並將現代元素的背景去除,藉以達到模擬真實故宮的效果。


不過也不是沒有在故宮拍攝的影視作品。

例如早期有一些電影,如1983年 的《垂簾聽政》、1987年的《末代皇帝》都是在真正的故宮中取景拍攝的。其中,《末代皇帝》是法國人拍的【哎呀搞錯了是義大利人拍的,參考評論!】,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而第一部在獲准在紫禁城內拍攝的西方電影是Lucy Jarvis1973年為NBC公司拍攝的紀錄片《紫禁城》。而電視劇在故宮中取景的就更少了,只有像《戲說乾隆》這樣的老電視劇。


3、倘若不去御花園,宮中還有其他什麼可供娛樂的?


之前提到的「外院」常有盛大的活動 :陰曆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入夜荷花彩燈數千盞浮於水上,入冬湖水封凍時節,會命八旗禁旅習冰戲,練技藝,分棚擲綵球 。

景山在元朝時算是城內專供皇帝賞樂的「後苑」了,這兒能飲宴、射箭、賞花、登高、殉國,嗯。

有意思的是:景山的土來自從元朝到清朝,對三海的大規模的挖掘,就地利用材料。這兩處人工造景,都是皇族修身養性的地方。

最後,必須大力肯定一下題主逛故宮的腦迴路,我男神柯林伍德說過,歷史的一個有趣之處在於能夠「重演過去人的心靈」。題主能從建築遺存,聯想到設計理念啊生活場景啊,提出非常好的問題,這也是「身臨其境」「參觀」的真正價值所在吧。


祭出男神!!!!!


不說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這些行宮,就說皇家大內
第一,現在開放的故宮只佔公共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三分之二還都沒有開放,是一些研究院之類的單位,不過據說要逐步搬出,將來要全面開放故宮,到時候再看看整個的故宮夠不夠大吧。
第二,故宮只是皇帝的家,皇帝的院子其實是皇城,也就是老北京四九城裡的四,按現在來說就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現在的東皇城根兒,有個皇城根兒遺址公園),西安門(西皇城根兒,快到西單了)。這個範圍這麼樣,夠大了么
第三,按現代的說法來比對的話,故宮是屋子,皇城是院子,題主看到的所謂的御花園只能叫陽台或者綠植盆景之類的,真正的御花園應該是南海,中海,北海和景山這一圈兒,中南海現在是去不了了,不過北海和景山還是可以去的吧,看看皇家花園怎麼樣?(慈禧囚禁光緒的瀛台知道吧,就在中南海。)


1. 晨昏定省請安,逢年過節吃個飯,不僅天天見面,還要立規矩伺候上位。尋常人家的妻妾也是住在一起的啊。皇族的人沒有理由不能隨便進內宮。皇宮的人其實也不能隨便出門,比如宮女必須有命令並且兩個人結伴才能離開所屬的宮殿,妃子也不能隨便走到乾清宮。皇子其實每天上課很忙的,妃子公主有很多室內娛樂活動,庭院里打鞦韆踢毽子放風箏也可以。有些宮殿還有自己的小花園,比如慈寧宮。古時候根據節氣來活動也很多,比如花朝清明冬至,都有大型活動。考慮下當年規矩大的人家,小姐出嫁前幾乎都不下綉樓的。

2. 很少有電視劇真的進故宮拍。

3. 北海,中南海,景山,頤和園,圓明園。還可以打獵,下江南。

4. 還珠格格里完全沒有表現過宮殿大啊,女主也就住在一個二層小樓里。你形容的應該是漢朝的長樂宮建章宮,只不過「宮」的定義不同。故宮的一個宮也包括前後殿(一般面闊3-5間),左右配殿(一般各3間),還有耳房廂房倒座房。使用面積比你想像的大,因為格局都是一間房連著一間房,也沒有廚房衛生間走廊之類,各種暖閣佛堂你家就沒有。現在故宮陳設復原的很不好,一個垂簾聽政還屬於特例,所以感覺不出來。

5、殺進京城就很可怕了,殺進內城更可怕,居然殺進宮殿里,那真的是乙烷了,把房子蓋成碉堡也沒用,還不如跑路,啊不,西狩。

6、每個宮殿都有一口井,用來救火。珍妃井總聽說過吧,死亡率比池塘高。

另外,其實宮裡面住的人很少。康熙這樣長壽的皇帝,他同時擁有的后妃最多也不過二十多人,並不是像電視劇(比如甄嬛傳)那樣的每個宮住好多人。皇后的宮女有十幾個,最少的比如答應只有一個宮女。皇子進學了也會搬出去住。


孩子你參觀的故宮主要是舉行禮儀的地方。。。。皇帝們平時園居聽政之類的時候,很多都是在中南海。。。。不過一般來說我們是參觀不了那裡的。
還有,你覺得頤和園圓明園這些都是給誰建的呢?
至於國都的防守,你看見前門城樓了么?那才是防守用的城牆,只不過北京的古城牆基本都已經被拆沒了。。。


問題太大了,簡略回答一下
1 御花園就是個說法,後期的皇帝還有皇家園林。當然皇帝總會呆膩的,不然怎麼沒事就下江南旅遊呢。
2 現在很少有劇組能有能力進到故宮去拍戲,大部分的宮廷戲都拍攝於其它皇家園林,頤和園啊避暑山莊之類的
3 其實如果不是一個很強勢的君主的話,皇帝一般都是缺錢的。其實大部分皇帝都因為修房子的事情跟文臣們對抗過,各有輸贏不等。
4 你不能拿現代的眼光來看古代的住所,他們還沒空調呢,對吧?
5 北京真暴動了,那你修多高的牆也沒用。事實上還真有過幾次局部範圍的暴動,明朝曹吉祥,清朝天理會,可惜都運氣不好……
6 你聽這名字……中南海……

另外說一句:宮斗劇別當真。


上面的你們歪樓了!
御花園就是小,比恭王府的還小。因為紫禁城是生活居住的,小一點安全。紫禁城外面的有三海等園林。
皇上,太后,皇后,個別寵妃,玩得開心就好。其他人都是配角,他們不配逛花園。


以前有個豪華加長的,後來被英法聯軍燒了,那叫圓明園。


你是政府官員吧?


感覺要寫很久,而且這個問題貌似是早幾年的了。不過跟我第一次見到御花園的反應一樣,有緣,哈哈~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北京城。先從《周禮·考工記》說起: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早期的耕作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形成了方格網狀的基本布局,嚴謹,中軸對稱,中軸線,等級制度,三套城牆,皇城居中等一系列反應在城市規划上的內容。元大都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修建的。明代廢除宰相制,把相權與君權集於皇帝一身,絕對集權的獨夫統治要求政治上更嚴格的封建秩序和禮法制度。
北京城的演變~
元滅金後,籌劃把都城從塞外的上都遷到中都,遂以大寧宮為中心建新都「大都」,這就是北京城前身,太液池為大內御苑的主體部分。
城為三重環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宮城。總體規劃繼承發展了唐宋以來皇都規劃模式:三套方城,宮城居中,中軸對稱布局。
明成祖即位後由南京遷都北京,在大都基礎上建新都城「北京」,永樂營建的北京城,放棄大都城北一部分,南城牆南移,建成內城。內有皇城,皇城內有宮城,宮城就是大內,又叫紫禁城(帝王的象徵是紫微星,宮城乃禁地,所以叫紫禁),城外圍護城河:筒子河。整個宮城為「前朝後寢」規制,皇城之內包括大內御苑,內廷機構,府庫,左祖右社,五府六部衙署。這裡面是沒有民居的。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城南一帶出現大片市肆及居民區,嘉慶年間又在內城之南加築外城,形成明清北京城的規模和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後,撤消皇城內諸內廷供奉衙署,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同時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圍設置「內紅牆」,御苑範圍退縮至內紅牆之內。此時的皇城跟明朝相比有較大變動。
總結一下
宮城即現在的紫禁城,以乾清門為界分前朝和後宮,是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皇城是套在宮城外圍的一圈,裡面有各種為皇家提供服務的場所。
內城是皇城外一圈城牆,內城南面是外城,清朝入關後把原內城居民都遷入外城,內城為八旗駐地,此時又叫南城北城,南城都為民人,北城都為旗人,南北城不能混居,清後期會有少部分,例如南城做生意的進入北城居住。
———————————————————————————
首先要知道一點,皇帝家不單單只有御花園這一個可以玩的地方。
明代皇家園林的重點在大內御苑,其中少數在紫禁城的寢區,大多數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內,毗鄰紫禁城方便皇帝及其后妃經常游幸。明代大內御苑共六處:位於紫禁城中軸北端的御花園,寢區西路的慈寧宮花園,皇城北端的中軸線上的景山(明代稱萬歲山,崇禎自縊於此),皇城西部的西苑,西苑之西的兔園,東南邊的東苑。
其中西苑規模最大。
御花園又稱「後苑」,體現封建都城規劃的「前宮後苑」傳統格局。
還有兩處行宮御苑:南苑,上林苑。
清代大內御苑基本保留明代舊觀,西苑則進行了較大的增建和改建。現在的中南海就是西苑的一部分。
再總結一下,就是明代至清初皇帝的御花園是很不太大,但是跟御花園一樣可以供皇帝及家人遊玩的大內御苑很多。
清統治者來自關外,很不習慣北京城內炎夏溽暑的氣候,同時他們尚保持著祖先的騎射傳統,到康熙朝全國統一,經濟發展,西北郊解除了蒙古部族的軍事威脅,所以開始在西郊修建「避喧聽政」的宮苑,開始長期居住,康熙住在暢春園,雍正長期住在圓明園(此時皇太后住在暢春園),乾隆帝修了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康熙帝還修了承德避暑山莊,清朝皇帝大多數時間都住在這些離宮御苑內,並不住在紫禁城。北京西郊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多說一句因為皇帝長期居住於此,所以很多大臣王公也開始在海淀修建私家園林,例如著名的清華園。北大北邊的承澤園,這就是很火的甄嬛傳里果郡王的家。
所以,御花園是很小,但是它和縣城中心公園的服務人群是不一樣的,僅是皇帝的家裡附帶的園子,且皇帝家裡的大內御苑很多,且清代皇帝大多都不住在紫禁城。所以適用人群很少,想也知道,古代男女大防,所以即便是皇子到達一定年齡也不可以隨便進後宮,宗室的妻子進宮一般也是覲見皇太后什麼的,外命婦是非召不可以隨便進後宮,所以御花園並不是誰想逛就去逛的,大大大部分使用者還是皇帝和住在宮裡的后妃,使用人群並不多。
清朝皇子出生並不養在自己生母身邊,而是集體養在一個地方,且每天功課要求很嚴,每天早上貌似五點起床學習文化知識到三點,之後還要學習騎射,過去人又不像現在有那麼多晚間娛樂活動所以很早就睡了,一年似乎只放五天假(不過感覺有點少,清朝應該是大年二十幾封筆到過了初幾,皇帝都不幹活了,皇子還要上課咩),哪有那麼多時間沒事去御花園看對方不順眼。
至於后妃的日常生活是不是總有時間相約御花園還真不清楚,但是既然各有嫌隙,御花園再大也沒用,至少晨昏定省肯定要相遇。(這段就純屬胡謅)
———————————————————————————
電視劇里的應該是在影視城取得景,先不說故宮不給拍電視劇,除了周一閉館哪天不是烏泱烏泱的人。橫店似乎有個1:1的清宮。
———————————開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第三個問題感覺問的好萌,答案在第一個回答里有,皇帝有大點的園子,只是可能你不知道。飯後每天散步不知道他有沒有時間,清朝一天吃兩頓飯,晚飯應在三點左右,吃完飯接著幹活呀,散步可能繞著養心殿溜達兩圈就夠了,飯後活動也很多種,例如乾隆帝飯後活動可能是蓋戳,要不然那麼多名人字畫都有他的印鑒。況且清帝大多數時間也不在紫禁城住。
另外修園子可不單單是運點泥土石頭樹就可以了,從設計到施工是個很複雜的過程,搜搜看樣式雷,這個家族就是專門給清帝修園子森么的。
再另外樹也挺貴的呢,不過是現在,我也挺好奇一事的,過去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咩,皇帝不應該下個旨泥萌就得進貢上來嗎,竟然敢跟皇帝要錢,膽兒挺肥啊,你讓皇帝臉往哪擱,那修園子為毛毛要花難么多錢,慈禧都把軍費挪來修頤和園了。所以不是他有錢沒錢,也不是地皮工人什麼的便不便宜,而是人家本來就有園子,供需相等的時候為森么要去修多餘的嘞。
———————————繼續————————————————
第四個,首先他兒子們一般不住在這裡,每個宮應該只住妃子和近身服侍的人,關於她們的衣食行等需求都有專門的部門來負責,比如御膳房什麼的,每個宮並不需要單獨設置這些。先了解一下后妃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應該就能懂為什麼這一個宮就能滿足她們了,后妃們的娛樂活動很大一部分應該是聽戲,所以有很多戲台,例如大名鼎鼎的漱芳齋。要知道整個後宮都是為皇帝服務的,首先滿足他的需求是第一位,他並不需要每個宮裡都有池塘,花園之類的。作為一個妃子你想說我要池塘要花園要娛樂中心,可能封建禮教不會讓你這麼膽大妄為的。你要非說作為皇帝竟然給你的家屬住的沒有這個沒有那個,這麼簡陋也對,但是這是出於我們現代生活條件的要求,過去人她們的需求是什麼,有的她們的確不需要。
至於那些宮的房子大小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要求了,時時刻刻都在強調封建禮法制度,古建史已快忘完了(ー_ー)!!
首先建築等級制度的具體規定來看,它對各種人等佔有的建築體量作了規定,而其中大部分人無力或不能改變建築體量。因此不受等級限制的帝王宮室不必在體量上做出突破來顯示自身的獨特性,從而減弱了對擴大單體體量的追求。(這一點是想說皇帝不需要用大體量建築來表達老子最大,因為其他人按等級所應得的建築體量已規定好了。)後來建築不像唐朝時體量那麼誇張,可能也跟沒有能用的木頭有關,修不了那麼大跨度的建築。永樂帝修三大殿的時候在南方深山老林里才找到的楠木,還為此封了一座神木山,但可惜的是三大殿建完一年就毀於雷火,後來重建的就沒有最初的大了,沒有合適的木頭用啊。
其次太和殿作為最高建築等級,重檐廡殿頂。其他后妃住的地方難不成還想超越這裡嘛,是想上天嘛。
第三設計理念是封建等級禮法制度,和諧統一,陰陽協調,設計布局就外朝大氣明朗,內廷緊湊秀美。
而且自唐以後,帝王宮殿的單體建築規模越來越小,從追求「高台榭美宮室」到局部的雕鏤刻劃日益繁密、華美,從一個側面促進了唐代舒展明朗的建築風格向清代繁複華麗的建築風格的轉變。
所以,綜上這不單單是建築面積大小的問題。
————————————僅憑記憶的胡說八道———————————————
先說安全問題,老祖宗之所以城牆外挖護城河,還有箭樓瓮城之類的就是考慮安全問題,理論上一套城牆一條護城河,所以你看現在只要是以前留下來的城市規劃大多都有護城河。
具體的也不是很清楚,等有時間補~大概就是醬紫
清朝有宮城御前侍衛,九門提督,上面講說內城共九個門,皇城外內城內是八旗的駐地,再往外還有驍騎營,丰台大營什麼的。紫禁城四個角都有箭樓,牆外還有值房。你只要不是直接劫持皇帝,想攻進皇宮除非會飛吧。
自古以來,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都是軍隊的重中之重,明代的軍制是衛所制,在五軍都督府管轄下,由各地建立衛所屯兵,兵農合一、屯守兼備。除此之外,在皇帝手中還直接擁有「親軍上直二十六衛」,並不歸屬五軍都督府管轄。這支親軍主要負責戍衛皇城,保障皇家的安全。
沿著宮城外牆,在皇城內設有三十六處執勤點(鋪),由二十六衛中的二十衛分片值守。
——————————————————————————
說起水系這個又要說好久,等有時間再加,不過北京城水位低,什剎海那邊的園子沒有皇帝的允許是不可以私自引入自家園子的,所以多為旱園,不過前輩們擅長一勺江湖,移天縮地。
未完待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覺得大么


小嗎?
不如你這麼想,那麼大一個壩子,都是你的,所有人見了你都得繞著走,要不就得跪著等你走了再走,你就不覺得小了。
皇帝也是辛苦,東拼西湊得找多少人才夠跪滿那塊兒壩子啊。


你能進去看的,基本上也就那麼點地方。真正好地方,現在照樣是「大內禁地」


在那個時代已經很了不起了,老百姓連茅草房都沒有.


其實題主可以代入現實生活來理解一下。
不知道題主上班沒有,假若你已經上班了,你公司多少人,辦公樓有多大,你辦公室有多少人,人均辦公面積幾平米,你的辦公桌有多大,幾尺見方,你公司有門禁么,你爸爸媽媽親戚常去公司看你么,你和公司同事和睦么,討厭老闆怎麼辦。你公司像微軟谷歌雅虎搜狐他們有娛樂休息室心理疏導圖書館么。
假若題主還在上學,你住校么,是公寓式么,你寢室幾個人,是住單間,還是上下鋪,有廁所么,有廚房么,和寢室關係好么,吵架了不想見面怎麼辦。


哥們,他們還有頤和園還有圓明園,為什麼乾隆以後的皇帝都喜歡呆在園子里呢?紫禁城說白了就是一套大房子讓人住,而且是明朝建的,明朝人家南京還有一套宮殿,清朝的皇帝改變這套房子的餘地已經不大了,就四處建花園去了。紫禁城是權力的象徵,但是權力一定得讓老百姓感覺舒服,不然大操大辦的早就被推翻了,再說宮裡管得嚴,不讓老逛花園,不會出現你說的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的,而且宮怨詩那麼多,還不是因為地方小沒得逛,沒意思嗎?皇帝要想長治久安,也得勤勞節儉。
說句體外話,郭晶晶住的房子也才200多平米,現代豪門也就這樣了……


因為御花園只是皇帝小小休息地方,皇家園林可是遍布北京,熱河


不說明朝,只說清朝
大清的皇帝從康熙年間, 就在北京城四周大修園林了,為什麼不在故宮裡呢,裡面全是石頭,夏天很熱,冬天又冷。
你在電視劇中,被壞人扔到橋下河裡的片段,其實都是在圓明園或頤和園裡發生的。
因為那個時候皇上基本就是在圓明園辦公的,所以有足夠的空間養一大群妃子,在裡面跑來跑去放風箏


哈哈只看電視得「知識」就會這樣。


你認為古代皇帝對他老婆有多重視,嫌小,來我恭王府嘍!


皇上還有行宮啊!急什麼


皇帝妃嬪住的地方小,跟風水有關係。地方太大,人的氣場就會散,不夠聚氣,影響運勢。


推薦閱讀:

古代被流放貶謫究竟有多慘?
古代的人近視嗎?
東漢劉秀統一中國重建王朝的過程如何?有那些重要的戰役?主要的將領以及敵人是那些?
夏商周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古國名中為什麼「商」很少被後世復用?
如果封建時代的政府知道那些詩人在未來如此偉大,他們還會被貶嗎?

TAG:北京 | 歷史 | 清朝 | 故宮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