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的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並且會在將來導致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嗎?

問題的提出,源於今天剛剛閱讀的一篇文章:
作者:劉忠良 《大國危途——民族興衰與人口政策再思考》
中國將成地球最大「工業廢墟」和「建築廢墟」,「未富先老」第一大國已成定局!
鏈接: 子墨微瀾

未來年輕人毫無前途,人口老齡化將導致「未富先老」、「又老又窮」、「財富大縮水」,甚至「一二百年內中華民族就會成為一個又老又小的、人口飛速減少的瀕危弱小民族」?

這是真的嗎?還是危言聳聽?


首先,老齡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在一個國家的人口中老年人比例逐漸上升,而年輕人的比例不斷下降的一個情況。老齡化一定且不可避免會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帶來影響。以下,我就從兩個方面來簡單論述一下:理論和實踐經驗。

過去總是說老年人是負擔(burden), 如果翻看80年代的文獻,很多都是講老年人增多會給社會帶來各方面的壓力,所以解決的方式多關注與如何去承擔/或者減輕這些「負擔」,觀點相對來講比較負面。

然而,從90年代開始,WHO(世界衛生組織)以及UN都開始看到人口老齡化的多樣化的影響,這個階段發表的報告多是從提升健康、生產力著手,例如開始提倡「Health Ageing」(健康的老齡化),「Successful Ageing」(成功的老化),以及「Productive Ageing」(生產性的老化)。

從21世紀開始,隨著Active Ageing (積極的老齡化)提出,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口的老齡化現象。人口結構的轉變成為一個全球化的趨勢(以前認為只是發達國家的問題),老齡化則被看作是一個全球性的」勝利「(Triumph),這代表著科技、醫療、健康護理等等多方面的顯著提升。然而無可否認,人口老齡化仍然是」機遇與挑戰」(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並存。

題主所說的「未復先老」「 勞動力下降」等確實是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然而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暫列舉幾個例子:

1. 衰老並不一定帶來生產力的下降。事實上體力工作也許是一個例外,但是老年在涉及到腦力、經驗、技術方面並不比年輕人差。因此,對於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來說,老年人比例的增多並不一定是壞事。當然,對於那些從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來說,這種影響要大很多。舉個例子,香港的飲食服務業就面臨這個問題,年輕人不願意做,老年人又沒有體力去做,所以成本上升就很厲害。

2. 健康護理方面。在這一方面集中體現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一方面,老年人可能帶來醫療總體花費的上升,但是也要注意,現在這一批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里比較年輕的一批,已經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且他們有各種的不同層次的健康護理需求,因此這未嘗也不是一個未來的巨大商機。

3. 老齡產業。這一方面就涵蓋太多領域了,我想也就不用再繼續講了。連Google都已經計劃涉足健康方面的研究了,可見當中有多大商機......

總結一句,還是那句老話,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就看未來各國怎麼去應對。有一點是肯定的,老齡化肯定會對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整個社會的行業結構、經濟、社會、政治環境都可能因此而改變。


除非老人能活二百歲。


推薦閱讀:

中國會爆發人口戰爭嗎?
開放二胎對於中國城市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重男輕女現象是不是致命打擊?
什麼叫做人口紅利?怎麼理解人口紅利跟經濟的關係?
二孩政策開放了,從經濟學角度,有沒有可能像碳排放交易那樣,建立一個生孩子名額交易市場?
中國境內的黑人到底有多少?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現行的計生政策真的是「騰籠換鳥」之計么?

TAG:人口 | 老齡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