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拾骨葬有什麼看法嗎?有沒有誰比較了解客家拾骨葬的?誰有這方面的資料?


拾骨的習俗不僅僅在兩廣港澳,事實上在泛太平洋區域很多土著民族都有,這個習俗的分布跟古代越人,南島民族的活動範圍有一定重疊,因此很可能並不只是源於嶺南地區人群躲避戰亂長途遷移的歷史,而是有更為古老的起源。


二次葬,指人死後先土葬,等兩三年後再挖土開棺拾出遺骨,放進瓮中,再找處地方放置。

有這麼一種說法,古時(魏晉兩宋等動亂時期),中原以及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往南遷,初到異地思鄉甚緊,又有落地歸根之念,故在死後等肉體腐爛,拾骨裝瓮,以備日後返回故土時能方便攜帶,後演變成風俗。

資料的話,建議題主可以上知網查找相關的論文。


2000年之後基本推行火葬,拾骨葬其實簡單理解就是,土葬,呆肉體腐爛、消弭之後,破土放進造型獨特的瓦罐中,有條件移入修繕的大墓中。


1.拾骨葬和客家人的移民背景有關,本意是先臨時安葬,到最後再帶著骸骨一起落葉歸根。
2.如上說所,後來漸漸轉變成與風水有關。


在火葬之前很普遍,我太太之前也是葬了兩次的。以前看過的客家書籍的後面有幾頁有提到過,忘記名字了,書有男人拇指那麼厚,白色封面,書名7個字以上……


前面的都說到了些,我來說明一下原因。

客家是遷移過來的,所以在遷移的路上親人去世,只能先找個明顯標誌的地方安葬,遷移到一個地方安定後,回去取先人的骸骨,再次安葬。

另外是到一個地方後可能會繼續遷移,也會帶著先人的骸骨同行,到新的定居地後在此安葬。

久而久之,將骸骨裝瓮二次安葬的習俗就形成了。


河源客家人,我爺爺生前就是做這個的,我們鄉下稱之為【撿金】,就是農曆八月初一這一天進行的。這一天叫人起床之類的不能叫"起床,起身"啥的,可以婉轉的說「吃飯了」之類的,但是不能帶有「起」字。
關於看法嘛,沒啥看法,就是覺得這一天我爺爺挺忙的。先前土葬的時候入棺材幾年後,待屍身成白骨後,再把白骨撿出,擦乾淨,碎骨就用紅紙包好放到一個新瓮裡面。
現在都是火葬了,火化後出來的屍骨撿出來也是放到翁裡面的,不清楚是三年還是五年就撿一次金。


兩廣一帶民間大部是拾骨葬,我家那一帶就是這樣。按我的理解,和南方溫熱多雨氣候有關。任何棺材埋土裡不過兩年就腐爛坍塌了。如果不拾骨重葬(一般放瓦罐),過個10年,清明時你去拜祭的就是不親人,而是真正的黃土了。


贛南客家人。我們家裡曾經有過此做法(上個世紀末),問過家裡長輩,給出的答案是風水問題,換個位置或朝向可以改變家中的整體發展運勢。操作得當,墳起青煙,大吉運勢;操作不當,則反。僅是地方傳統,無確鑿歷史根據。


家裡有過這個。這個太專業了,會的人也很少。儀式很特別。


推薦閱讀:

客家話腔調為什麼不統一,怎樣去統一?

TAG:民俗 | 客家 | 土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