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壓力反而降低了我的應激能力?

在壓力面前,人們的生理變化是,大腦釋放更多皮質醇,腎上腺素分泌加劇,催產素增多,呼吸變快,心跳加速,瞳孔放大,新陳代謝旺盛。

為毛這些反應里我只有"催產素增多"這一項,我會變得愛刷社交網站,而其餘反應幾乎是相反的,比如我會呼吸減緩,一如我在悲傷時的反應。

說得形象點,別人遇到壓力會變得興奮,變得更有能力應激,我卻變得悲傷,變得想要原地休息。。

說得再詳細一點,就比如考試。

參加考試的時候,我的壓力反應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但是備考期間,我的壓力反應和別人相反。別人平時不學習,在考試面前也會變得起早貪黑,而我變得更愛玩手機,更愛躺在宿舍。。平時我還算有活力,一有學業壓力就整個人都癱掉,只喜歡躺著。。

這是為毛?


面對壓力的習慣性躲避反應。
為毛,因為躲避帶來短暫的愉悅(刷社交、躺宿舍都是如此),而這種愉悅讓你很享受,所以就形成了壓力面前固定的逃避反應模式。
我們從來都不是理智的動物
僅此而已


7.13更新

剛剛在課本里看到一句話:負反饋系統的功能異常可以解釋多種形式的心理疾病,例如抑鬱和創傷後的應激障礙。

之前寫的:

首先我想弱弱地說一句,抑鬱症患者表現出的行動力下降,跟大家理解的懶,真不是一回事兒,一個人不洗衣服可能是懶,但是如果抬一下胳膊都覺得非常累,那就不是一個懶字可以解釋的了。

解決一個問題的前提是看清它。這幾年來,我一直想搞清楚,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會行動力降低。查了一些東西,但是查到的東西不盡人意。
先羅列一下我找到的相關解釋。後文的內容都是我先前在比較正統的書中看到的,為了描述的準確性,還是用引用代替我自己的話比較好。又因為知網不方便,就直接貼百度了。所以關於出處請大家不要見怪。。

【從生理角度解釋】
1.腎上腺疲勞
許多人承認自己經遭受巨大的慢性壓力,這使他們的腎上腺超負荷工作。疲勞信號以及無力為"戰或逃反應"產生並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與荷爾蒙,似乎使我們相信漢斯·塞利出的一般性適應症學說。腎上腺衰退癥狀包括疲勞、眩暈、低血糖(導致暴飲暴食,體重增加)及抑鬱。
出處:《壓力管理策略》
2.神經遞質異常
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減少常常導致情緒低落、動力下降以及食慾和性慾改變。
出處:

[url]http://3g.jsxlk.xywy.com/yyz/cs/20140110/631797.html:-|^|-:http://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2765058151plateform=qzoneurl=http%3A%2F%2F3g.jsxlk.xywy.com%2Fyyz%2Fcs%2F20140110%2F631797.htmlsrc_uin=2765058151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url]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53bc1ca0100ytcg.html?vt=4:-|^|-:http://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2765058151plateform=qzoneurl=http%3A%2F%2Fblog.sina.cn%2Fdpool%2Fblog%2Fs%2Fblog_653bc1ca0100ytcg.html%3Fvt%3D4sid=nrV9F0G5wFxVmuqZZ2f%2B2t791mDVj7h6a4cf70670201%3D%3Dsrc_uin=2765058151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還有其他出處,這說法挺常見的,我們系的課本里也有,不羅列所有出處了。
3.缺乏維生素B
疲勞是缺乏維生素B12的典型癥狀,常見於動物蛋白攝入過少的人群。
出處:

[url]http://m.familydoctor.com.cn/201204/6441163124330.html:-|^|-:http://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2765058151plateform=qzoneurl=http%3A%2F%2Fm.familydoctor.com.cn%2F201204%2F6441163124330.htmlsid=nrV9F0G5wFxVmuqZZ2f%2B2t791mDVj7h6a4cf70670201%3D%3Dsrc_uin=2765058151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4.缺乏鐵離子
范德比爾特綜合健康中心專家布萊爾·莫里斯表示,「鐵是組成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以幫助氧氣傳輸至身體各部分。體內健康血細胞一旦不足,就會感到筋疲力盡。
莫里斯表示,在缺鐵的人群中,神經遞質素合成可能發生改變,進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功能失常問題,腎虛患者也要多注意。
出處:

[url]http://m.39yst.com/20140312/150893.shtml:-|^|-:http://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2765058151plateform=qzoneurl=http%3A%2F%2Fm.39yst.com%2F20140312%2F150893.shtmlsrc_uin=2765058151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註:維生素B,葉酸,鐵離子的缺乏,本身就和抑鬱症有關。而據我所知它們三個也都和貧血有關,所以貧血和抑鬱症會不會有相關?)
【從心理角度解釋】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如學習的動機太強、急於求成,會產生焦慮和緊張,干擾記憶和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使學習效率降低。考試中的「怯場」現象主要是由動機過強造成的。

[url]http://www.baike.com/wiki/%E8%80%B6%E5%85%8B%E6%96%AF%E2%80%94%E5%A4%9A%E5%BE%B7%E6%A3%AE%E5%AE%9A%E5%BE%8B:-|^|-:http://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2765058151plateform=qzoneurl=http%3A%2F%2Fwww.baike.com%2Fwiki%2F%25E8%2580%25B6%25E5%2585%258B%25E6%2596%25AF%25E2%2580%2594%25E5%25A4%259A%25E5%25BE%25B7%25E6%25A3%25AE%25E5%25AE%259A%25E5%25BE%258Bsrc_uin=2765058151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2.心理定式
以下是好拖延者和無所作為者最常見的一些典型的心理定式。你或許會在其中一兩種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1)無望。在你抑鬱時,你深陷於當前的痛苦之中,全然忘了自己過去的良好感覺,而且難以想像以後你的感覺會積極起來。因此,任何行動似乎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絕對相信你自身做事動機的缺乏和自身的壓迫感是永遠存在,不可逆轉的。從這個角度講,建議你做一些事情「自助」就跟告訴一個將死之人要他歡呼一樣,聽起來似乎滑稽可笑,沒有意義。
(2)無助。你不可能做什麼讓你感覺舒服一點的事情,因為你深信你的情緒是由一些你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如命運、荷爾蒙分泌周期、飲食因素、運氣以及其他人對你的評價引起的。
(3)嚇倒自己。有好多種方法可以使你被嚇倒,使你什麼也不做。你或許會把某項任務誇大到某種似乎不可企及的程度。你或許會假設你必須同時做所有事情,而沒想到要化整為零,分而治之。你或許還會為其他數不清的事情所困擾,無法專註於手頭的工作。為了說明這種行為是多麼不理智,可以設想每次在你坐下來吃東西時,你都開始去想你一輩子不得不吃的所有食物。花上一段時間去想想成噸的大肉、素菜、冰淇淋,數千加侖的流質食物堆在你面前!現在,假定每頓飯前你都對自己說:「這頓飯只是桶中一滴。我怎樣才能把飯全部吃完呢?今晚只吃那麼一小點漢堡包肯定是不行的。」你感到作嘔,感到發懵,你的胃口會消失,腸胃也會打結。想想你擱置的事情,在無意識中其實你也是這麼做了。
(4)跳躍式結論。你覺得能否通過有效的行動達到有效的結果不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因為你有一種說「我不能」或者說「我想……但是……」的習慣。所以當我建議一位抑鬱婦女烤蘋果派時,她回答說:「我再也不會做飯了。」她事實上意思是說:「我覺得我不喜歡做飯,做這件事情我感覺異常困難。」她決定去檢驗這種假設,於是就試著烤派,她驚奇地發現自己對此很滿意,一點也沒有覺得困難。
(5)給自己貼標籤。你越拖拖拉拉,你就越覺得自己不上檔次。這就進一步減弱了你的自信。當你給自己貼上「一個拖拖拉拉的人」「一個懶人」的標籤時,問題就變得複雜了。這會讓你覺得做事缺乏效率就是「真正的你」,於是你會下意識地對自己期望甚少或毫無期望。
(6)回報不足。在你抑鬱時,你不願意做任何有益的行動,不僅是因為你認為任何任務都是非常難以完成的,而且因為你覺得回報不及所付出的努力。「快感缺乏」是表述體驗滿足和快樂的能力消失的技術名詞。通常的思維錯誤——「否認積極因素」的傾向——其根源可能就是出在這一問題上。你能想起來這種思維錯誤是由什麼構成的嗎?
有位商人向我抱怨,說他一整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能讓他滿意。他解釋說,早上起來他想給某位員工回個電話,卻發現線路正忙。他放下電話,對自己說:「真是浪費時間。」快中午時,他終於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商業談判。這次他對自己說:「我們公司任何一個人都能把這件事情處理好,甚至會更好。這是一件不難處理的問題,所以我所扮演的角色並不真的很重要。」他缺乏滿足感,因為他總是能發現一種辦法貶低他的努力。他的口頭禪「那不算數」成功地破壞了他的滿足感。
(7)完美主義。你用不合適的目標和標準來打擊自己。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儘管有非常輝煌的成績,你也會認為什麼也不是。所以你經常會以一個詞結束——沒什麼。
(8)害怕失敗。另一個麻痹你的心理定式是對失敗的恐懼。因為你認為付出巨大的努力卻沒有成功是一種巨大的個人失敗,所以你根本就拒絕嘗試。有好幾個思維錯誤都包括在害怕失敗中。
最常見的一種就是過度概括。你的理由是:「如果我在這件事上失敗了,那就意味著我在每一件事上都會失敗。」這一點當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失敗。我們都是有勝有負。勝利的滋味是甜蜜的,而失敗的滋味是苦澀的,而任何事情上的失敗都不是一劑致命的毒藥,而壞滋味也不會永久停留。

導致害怕失敗的第二種心理定式是你在評價自己的成績時完全依據結果而不依據個人的努力。這是不合邏輯的,反映的是「結果導向」而不是「過程導向」。講一個我個人的例子。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專家,我只能控制我說什麼,我如何與其他病人相互影響。但我無法控制某一個特殊病人在某一個既定的療程里如何對我的努力作出反應。我說什麼,我如何影響病人,這是過程;而每一個病人如何反映,這是結果。在特定的某天,會有病人報告我說他們從這些天的治療里受益匪淺,而同時也會有人告訴我他們的治療並不特別有效。如果我僅僅根據結果來評價我的工作,那麼某個病人感覺好我就會喜出望外,而另外一個病人反應消極我就會備受打擊,心有不足。這就會使我的情緒跟一個滾板似的,我的自尊也會整天不停地、難以預測地起伏不定。不過如果我承認在整個療程中我只能控制輸入,那我就可以不管具體療程的具體結果是什麼樣,很自豪自己能夠持續地工作下去。明白是根據過程而不是根據結果來評價自己的工作,這對個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如果病人的報告是消極的,我就想法弄明白它。如果我的確做錯了,我就會改正錯誤,但是我沒必要跳樓。
(9)害怕成功。由於你缺乏自信,所以有時成功會比失敗更危險,因為你確信這完全是靠運氣。因此,你深信你不能保持成功,你會覺得自己的成功會錯誤地抬高別人的期望。於是當你事實上是「一個失敗者」這一可怕的真相暴露出來時,失望、排拒和痛苦的情緒會更加苦澀。既然你確信自己會不可避免地跌落懸崖,那麼根本就不往山上爬看來就是最安全的。
你或許也害怕成功,因為你估計別人會因此而給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你堅信你必須滿足他們的期望但事實上又不能滿足,所以在你眼裡,成功就會把你帶入一個危險的不可能的境地。因此你極力保持克制,避免做什麼,也避免介入什麼。
(10)害怕別人不贊成,害怕批評。你設想如果你嘗試著做某件新事情時,任何錯誤或失策都會招來強烈的反對或批評,因為如果你是人而且又不完美的話,你所介意的人會不接受你。可能被拒絕似乎是非常危險的,為了保護自己,你就儘可能採取低調。如果你不做出任何努力的話,你就不可能把事情搞好。
(11)強迫與憎恨。動機的一個死敵就是強迫感。你覺得做事情會有一種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從內到外都會產生。當你用倫理辭彙「應該」「本該」來激勵自己時,這種事情就會發生。你對自己說:「我應該做這件事」「我不得不做這件事。」於是你就感覺到了責任、壓力、緊張、憎恨、罪過。你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有士兵面對一個異常嚴格的指揮官一樣。每一項任務都染上了這種不愉快的色彩,你幾乎不能正視它。由於你的因循拖延,你會譴責自己是一個懶惰的、沒有優點可言的、差勁的人。這就會更加消耗你的精力。
(12)經受挫折的能力較低。你假定你應該能夠很快地、也很容易地解決你的問題,所以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你就會陷入痛苦與狂怒狀態。當事情發生時,你不是耐心地堅持一段時間,而是要報復這種「不公平」,於是你就會徹底放棄。我將此稱為「資格綜合症」,因為你的感受和行動就好像你本來就有資格獲得成功,得到愛、贊成、健康、幸福等等。
你的挫折感來自於你經常用頭腦中的理想與外在現實對比這種習慣。當二者不匹配時,你就譴責現實。你沒想到改變期望要比讓現實屈就自己容易得多。
這種挫折感經常通過應該命題表現出來。慢跑時,你可能會抱怨:「已經跑了這麼久了,我的體型現在應該更好了。」是這樣嗎?為什麼你應該?你或許有一種錯覺,認為這種懲罰、命令的表述會驅動你付出更大的努力。不過這種辦法很少會奏效。挫折只會增加你的無用感,促使你放棄,什麼也不做。
(13)罪感與自責。如果你一味地認為自己不好,或者認為別人瞧不起你,你自然就會缺乏動力去過好自己的生活。我最近就遇到了一位孤寡老婦人,儘管事實上她購物、做飯、參加朋友聚會感覺很好,她卻整日躺在床上。為什麼?這位可愛的老婦人一直覺得自己應該為她女兒五年前的離婚負責。她說:「我去看他們時,我應該坐下來和我的女婿聊一聊天。我應該問一問他事情怎麼成了這樣。或許我能夠幫助他們。我希望這麼做,但是我卻沒有找到機會。現在我覺得是我害了他們。」在我們評價了她思維中不合邏輯的地方後,她馬上感覺好多了,並且又重新活躍起來了。因為她是人而不是神,她不會想到要去預測未來,也不會想到準確地知道該如何干預。
現在你或許會想:「那又怎麼樣?我知道行動上的虛無主義是缺乏邏輯的,並且是自挫性的。我在自己身上也的確看到了你所描述的幾種心理模式。可是我覺得自己就跟想趟過一個蜜糖池子一樣根本沒法往前走。你或許會說這些壓迫感都是由我的態度引起的,然而這種感覺就跟成堆的磚塊一樣。所以,我能怎麼樣呢?」

你知道為什麼事實上任何一件有意義的活動都可以為你的情緒好轉提供一個像樣的機會嗎?如果你什麼也不做,你就會滿腦子都是消極的破壞性的想法。如果你做點什麼,你就會暫時從自貶性的內在對話中脫離出來。更重要的是,掌握自我這樣一種感覺體驗會證明你許多的扭曲想法都是錯誤的,也可以在第一地點阻止你繼續下滑。
出處:《伯恩斯新情緒療法》
3.習得性無助
當一個人在一種環境中經歷了不可控事件時,毫無疑問他會在那一環境中變得被動以及無精打采。
很多實驗結果都表明,在實驗室中體驗過不可控事件的人們在思想、感覺和行動上都出現了失調狀況。
出處:馬丁·塞利格曼《習得性無助》
**************************************
就醬,以下說一下我自己的領悟。
1.疲勞,是因為過度使用。
這是我一直以來用來給自己交差的解釋,但是我對這個解釋總是不滿意。是對動機的過度使用導致缺乏動機?可是,某一個動機的過強或受挫,會導致對所有事情缺乏動機嗎?我原本每天洗一次頭,抑鬱之後七天洗一次臉,這是因為我高中的時候太想考個好大學。。?我認為有些牽強。是對腦力的過度使用導致缺乏腦力?我是個想得多的人我承認,可是那麼多學霸每天頭腦風暴,也沒見人家腦子累啊。。
2.過度疲勞是癱瘓的表現,是因為軟體太大,運存太小。
對這個解釋我還是比較滿意的。腦子想搞明白的事情超越了自己的思維力,問題變成死結把自己卡死,或者要應付的事情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然後,卡死了。。
3. 疲勞是癱瘓的表現,癱瘓是徹底失序的表現,失序,是因為無人管理,管理人缺乏掌控力,是因為:
事物不能按照個人意願發展——掌控感的缺失——恐懼誘發更強的控制欲——加壓後事物依然按照固有規律運行——更大的掌控感的缺失——失控到崩潰狀態——抑鬱
我的領悟:無力感=缺乏掌控感。
這也就是為毛行為療法對與行動力癱瘓這個癥狀會那麼奏效。它能讓人獲得掌控感。
並不知道醬紫解釋是否正確是否有價值,但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也就是說,無力感,缺乏掌控感,是因為曾經太想控制。
對於同樣的負性事件,不同人的接納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是,"這樣的事情發生真讓人無奈,沒辦法,那就這樣吧",有的人是,"它發生了,我很生氣。在它消失之前,我會一直生氣下去。"
就像我家黃天霸能接受被套上項圈,而我家小白,誓死不從,就是不接受走路方向不受自己控制,或者說自己的脖子不受自己控制,一套上項圈就氣的不走。
總是氣的不走,久而久之會不會就忘了(或者一開始就沒有察覺到)自己是因為生氣才不走,而是以為自己本來就不會走?
這是從根源上講。
如果從結果上講的話,除非掌控感缺失的人能消氣,否則,還是像我家小白,不把項圈解開死活不動彈。
就像躺在床上不動彈的抑鬱症患者。
意識上消氣了,神經、激素層面上還是已經有了一些不易察覺的改變,類似於長期不下床的患者會有肌肉萎縮。
所以要介入行為療法,建立新的神經通路,來獲得習得性樂觀?
就先寫到這裡了,並不知道自己寫的東西是否正確,希望自己將來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補充:
掌控感的缺乏 應該還有別的原因 我覺得沒那麼簡單 "太想掌控導致掌控感缺乏" 我還是覺得這結論下的有點早

行動力癱瘓是因為有無力感,無力感等於缺乏掌控感,那麼缺乏掌控感的根源在哪裡呢?僅僅是"太想掌控"嗎?所有缺乏行動力的抑鬱症患者都符合這個"太"字嗎?不想控制的人就能抵抗強烈的絕望和失落從而不得抑鬱症了嗎?自身心態真的佔了這麼大比重嗎?

獲得掌控感,也就不會有癱瘓感和無力感了?那麼《自控力》這本書會不會有幫助。。?


缺乏掌控感最好的解釋,應該還是習得性無助吧?

我朋友 @兔幾 的評論:

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是恢復的第一步吧,比如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到一些事情,而行動是最好的暗示,你如果做的一些積極的行為,久而久之你的潛意識就會告訴你「你值得幸福,值得積極,值得生活中所有的美好」。來源於《哈佛幸福課》。

良好的循環,就像我現在給自己定了計劃,雖然不知道最後這些計劃會把我帶到哪裡,但不是有句話叫做「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行動,而是行動了才漸漸看到希望」。我要加油加油加油!


的確,我在大學的時候期末考試時經常會有和你一樣的反應,我覺得那時的自己有輕微的自暴自棄的傾向,有點不自信、自欺欺人的感覺。我認為這和應激能力沒關係,純粹是自己愛偷懶不自信的心態作祟。說的不好不要見怪。


我讀書的時候,喜歡聽的課就聽,不喜歡的課就拿來趕作業,什麼期末考中考都不複習,該玩的玩該吃的吃。
所以我只有中~考~哦~
嗯。自信點,不要擔心複習了還是考不好呀,一味地逃避事情只會進一步惡化,所以還是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吧。


個人覺得就是你對壓力所導致的事情沒有足夠的毅力去克服,如果你對你所做的事情有足夠的興趣,那麼你肯定只想著去做好這件事而不是逃避。
說白了,就是沒有興趣,也懶得去做。
現在讀的書,以後數的錢 (/"≡ _ ≡)/~┴┴
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吃土了。


追求安全的本能約束你不往危險的方面發展


把壓力縮小吧,別想著一次性解決所有壓力,就想著今天做哪些事情能解決哪些事情,明天做哪些事情能解決哪些問題,將計劃細化,而不是去想著解決不了怎麼辦。解決不了求助。還有,是大學生么?希望能多實踐,早日找到真正想學的東西,學習不是靠壓力進行的,是興趣,也是靠壓力下步步為營的自信。


推薦閱讀:

匿名寫下你現在擁有的一切?
特別想養個孩子玩玩,我該怎麼辦?
成人禮我爸送我筆記本電腦。我說過很多次我想要遊戲本最後還是買了娛樂本?
歐洲人稱蒙古人是上帝之鞭是出於什麼心理?

TAG:心理學 | 心理 | 生理學 | 心理諮詢 | 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