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弗朗茨·約瑟夫?


其實我早就想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一直沒有回答,因為第一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傳記一直沒有中文版。他媳婦倒有不止一本傳記,但是客觀的說寫的也都馬馬虎虎。

年輕時代的皇帝

奧匈帝國在我國本身就缺乏人氣,然後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妻子、兒子的人氣都比他高,在我國甚至他的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都比他著名,因為1914年薩拉熱窩的恐怖襲擊和恐怖襲擊引起的歐洲悲劇,我國看過中學課本的人都知道費迪南大公,但是知道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人就少了,雖然茜茜公主這部電影幾乎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能把電影里的弗朗茨跟1914年84歲的那個大鬍子老皇帝聯繫在一起。

大鬍子老皇帝

我們首先來談談這位皇帝的統治,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活了86歲,1830年出生1916年逝世,卡爾克勞斯曾經刻薄的說「我們的皇帝的年齡已經遠超帝國臣民的平均壽命」。但是假如單純的以奧匈帝國本身的壽命來衡量,皇帝的年齡也遠超帝國的壽命。他1848年12月3日繼位,1916年11月21日逝世。在位六十多年。

其中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848年到1861年之間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專制主義時期。而其中1848年到1852年之間又可以看作是施瓦岑貝格大公的統治時期,這個階段的皇帝主要是作為學習著和觀察者。而1852年到1861年發布《二月特許令》,可以看作是皇帝個人的專制統治時期。而1861年到1867年奧匈協約,以及到1867年底新的憲法被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的議會批准可以看作是帝國的自由主義改革時期,當然同時也是奧匈二元君主的建立時期。而1867年以後對匈牙利來說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馬扎爾自由主義時期,而在奧地利1867年到1879年是德意志自由主義者執政時期,1879年塔菲伯爵擔任首相到1894年塔菲的鐵環內閣垮台之間的十五年是皇帝的朋友塔菲和皇帝的共同統治時期,而從1894年開始奧地利就進入了一個比較混亂的局面,社會動蕩、政治碎片化,強勢領袖的消逝,使帝國顯得暮色蒼茫,而且毫無好轉的跡象,1906年開始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開始強勢的推動帝國政策,皇帝自己則退居幕後,這個階段的帝國開始出現皇儲為首的新的壓力集團,而皇帝則僅僅能夠通過對皇儲進行干預而維持自己不至於完全失去政治影響。1914年的薩拉熱窩時間把已經在決策集團里靠邊站的皇帝又拖回政治中心,其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在戰爭中皇帝又在位兩年的時間,雖然依然勤奮工作,卻無力爭取和平也無法避免帝國蒙受的一系列損失和失敗。

這位皇帝的統治總體來說是失敗的,在他的個人統治期間,他沒能利用1848年匈牙利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以及匈牙利斯拉夫民族和馬扎爾民族之間的矛盾,來爭取匈牙利人民的支持,戰勝匈牙利人民的獨立性。相反雖然他任命的巴赫和巴赫在匈牙利引入的大量平民官吏所謂的「巴赫的輕騎兵」們實現了很多原本屬於1848年國會裡的平民派要求的政策,但是不得人心的軍事統治和攤派卻對匈牙利人的不滿毫無改善。

他在巴爾幹政策上盲目的採取行動背離了哈布斯堡王朝和俄國的同盟關係。奧地利在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無端的倒向英法,進而佔領多瑙河公國的行為,導致了俄國的仇恨,更糟糕的是俄國隨著這次失敗而放棄了尼古拉一世皇帝的保守主義政策,轉而採取解放農奴制的改革。而且此舉除了讓奧地利失去俄國的友誼之外沒有帶來任何好處,拿破崙三世雖然許諾奧地利可以奪取多瑙河公國,但是又讓奧地利以威尼斯交換多瑙河公國,其結果就是弗朗茨-約瑟夫失去了最大的盟友卻一無所獲。在瑞士的諾恩堡事件中,弗朗茨-約瑟夫又拒絕了普魯士國王共同干預的要求,結果是又使得普魯士與奧地利原本有所緩和的關係從新緊張化。這一系列錯誤的結果就是1859年當撒丁在法國支持下挑釁奧地利的時候,奧地利內部因為匈牙利人的抗稅和在首都的一系列大興土木的工程而導致財政異常困難,無力負擔長期戰爭,只能以草率的方式締結最後通牒,然後段然宣戰,而在外交上俄國、普魯士都置身事外,對義大利戰爭不聞不問。

瑪麗亞-特蕾莎騎士團一百五十周年

而且這位皇帝在個人意志上相當軟弱,雖然在青年時代他深受梅特涅的影響,但是梅特涅的策略的機會主義並不等於這位皇帝無法承受壓力的意識薄弱。1859年的戰敗從心裡宣告了皇帝專制統治的結束,但是1860年十月內政大臣波盧霍夫斯基伯爵頒布的《十月文告》,在帝國的改革和憲政問題上依然保持著中央集權的傾向。這個法令本來被宣告具有不可撤銷的「憲法地位」,但是波盧霍夫斯基伯爵十二月就在反對聲中被迫辭職,而皇帝也沒有對他給予應有的支持,繼任內政大臣的安東-馮-施墨林在1861年又發布了《二月特許令》,雖然在形式上特許令只是文告的最終版本,但實際上對匈牙利的讓步被放大了,匈牙利的議會被承認重開,奧匈妥協的色彩已經出現。

1864年弗朗茨-約瑟夫又被俾斯麥誘使參加丹麥戰爭,俾斯麥進而在1866年發動普奧戰爭,而在戰爭以前為了換取法國的中立,這位皇帝簽署了把威尼斯割讓給法國的條約,換而言之當奧地利軍隊在威尼斯奮勇抵抗撒丁人的時候,威尼斯無論戰爭勝敗都已經被割讓了。

奧匈妥協是另一個重大的錯誤,這可以看作是這位皇帝意志薄弱的另一個體現,按照二月特許令,帝國已經在聯邦製得基礎上重新整合、其中最少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三元制的聯邦,而且因為波希米亞有一個強大的德意志貴族階級而且擁有更好的工業,它對帝國體制的依賴程度要遠高於匈牙利,所以一旦實行這樣的改革則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很可能形成與匈牙利二比一的局面。但是1866年戰爭中匈牙利人對帝國的支持和皇后對匈牙利的同情態度讓他很快倒向匈牙利一方,在選擇皇室避難地的時候他選擇了皇后支持的布達佩斯而不是索菲大公妃提出的巴德-伊舍爾。其結果就是1867年輕率的奧匈妥協,現在帝國一半的領土都被交給馬扎爾自由主義者,而波希米亞則被降低到內萊塔尼亞的一個邦的地步。馬扎爾人通過對皇帝的支持換取了對帝國內外事務的一票否決權。而更糟糕的外萊塔尼亞的斯拉夫人現在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塔菲伯爵是皇帝的童年好友,在奧匈妥協之後長期擔任戰爭大臣,因為自由主義者反對奪取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而推翻了自由主義的阿道夫-奧爾斯佩格侯爵內閣。在他的任期內,他以普選權來反抗德意志自由主義者。根據1871年的選舉法,帝國議會由地主、商會、城市和市鎮四個選舉人團選出。而因為資產階級在商會的天然優勢,以及選舉法對選舉權的納稅額限制,所以也就保證了他們在市鎮和城市的優勢。而自由主義者不贊同奪取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所以塔菲就以擴大選舉權來削弱支持自由主義者的資產階級。1883年他成功的放寬了選舉權的財產限制。把年納稅額十克朗下調為五克朗,從而把原本沒有選舉權的城市下層階級納入了選民團。這種選舉權擴大的改革實際上打開了帝國末期的混亂之門。

華爾茲圓舞曲中的帝國

1897年巴德尼內閣在1871年選舉法的四個選民團之外增加了第五個由全體國民選舉的的選舉人團。1907年馮-貝克的內閣頒布了成年男子普選的選舉法。而這一系列選舉權改革的結果就是使得維也納的議會實際上隨著帝國選舉權的擴大,而逐漸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局面,十幾個民族不同的意識形態所產生的幾十個政黨,彼此鬥爭不休,同時帝國議會不設置官方語言,允許議員用自己的語言發言,但又不提供翻譯服務,所以最終把維也納宏偉的希臘式建築的帝國議會變成了政治鬧劇的馬戲團。而這種局面實際上是對皇帝有利的,在議會無法有力的表達民意,確切的說民意實際上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就為皇帝專制統治和非常法敞開了大門。1897年的選舉法導致議會在1897年被皇帝解散。1907年和1913年舉行帝國歷史上僅有的兩次普選,但是1914年初帝國就不得不再次解散議會,而由卡爾-施迪克爾伯爵的內閣進行無議會統治。

但是皇帝的意志薄弱再次決定了他無法有效的駕馭這種複雜的制度,這樣的局面對拿破崙三世和俾斯麥來說可能是樂在其中的,但對已經進入晚年的弗蘭茨-約瑟夫皇帝而言則無疑是太困難了。他很多時候會在正確的問題上支持他的大臣或者追隨者,但是一旦他們激起強烈的抗議,無論他們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皇帝都很容易聽取反對他們的意見,而拋棄他們。包括塔菲伯爵在內沒有那一個政治家在這位皇帝那裡得到了俾斯麥在威廉一世皇帝那裡得到的那種堅定的信任和支持。這位皇帝容易被人左右容易被輿論影響,容易陷於焦慮,感情充沛但是對他的大臣他更多的表現出一種一貫的冷酷無情。對此羅伯特-穆齊爾評論道「每當人們剛要覺得專制也能做點好事的時候,皇帝立刻表示要回到議會政治那去了」。

巴德-伊舍爾的皇帝辦公桌上方是弗朗茨-卡爾大公和索菲大公妃的畫像

就其時代而言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身處於歐洲最動蕩最日新月異的一個時代。1830年他出生的時候德意志還是小邦林立的德意志邦聯,在他成長的年代梅特涅還掌握著相當的權威。而在他剩餘的生涯里鐵路聯通了大部分歐洲、電燈照亮了維也納。1866年戰爭中他對繳獲的後膛槍的威力震驚不已,而在他最後參加的幾次軍事演習中裝甲汽車已經出現在了戰場上。

就其個人的能力而言這位皇帝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沒有什麼才能,而且他的正統觀念使他無法有效的利用大臣的才能。他面對的局面的困難程度超過俾斯麥,和拿破崙三世不相上下,但是在舉措上他比拿破崙三世要差得多。

就性格和生活而言,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本質上是一個輕鬆愉快的人,趣味上實際上也是中產階級化的,他傳記的英文版第一章叫「比德邁爾式的童年」,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喜歡看戲,喜歡華爾茲舞,喜歡輕飄飄的旋轉的音樂。這些都是一個1848年的德意志中產階級的特點。而這種輕鬆愉快的本性卻沒有導致享樂主義和放縱,這在一個世襲君主身上是很少見的,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高度自律,保持著驚人嚴格的作息時間夏天4點冬天5點,而且即使到八十多歲依然保持著完美的儀錶和身材。這跟維多利亞女王的寶貝兒子,1901年繼位時體重已經飆到270磅的風雅的胖波尼形成鮮明對比。

完美身材的皇帝陛下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從內心深處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是一個自視非常高可以說是自戀的人,他在梅特涅的影響下長大,跟施瓦岑貝格大公一起開始了執政的最初歲月,所以他雖然在趣味上中產階級化了,但是在個人意識上依然是一個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襲君主,他發自內心的相信自己的「昭昭天命」,所以他把哈布斯堡西班牙系的宮廷禮儀捍衛到了最後時刻,即使在接近平民的時候,平民也必須打扮得體。如果君主不提問,任何人不允許說話,而且他的手邊有一張詳細的名單,上邊列明了可以跟他說話而不用尊稱的人。

弗朗茨-約瑟夫是非常傳統的保守主義者,就是真誠的相信君權神授的那種人,所以他對任何改革和進步都本能的想要抗拒,霍夫堡宮的衛生間和浴缸是茜茜的貢獻,而現代化的盥洗室是魯道夫皇儲的妻子來自比利時的斯蒂芬妮大公妃的貢獻,美泉宮的類似設備要等到末代皇帝卡爾和他的妻子澤塔皇后了。除了電燈弗朗茨-約瑟夫不喜歡其他新事物,一直到晚年他勉強允許某些文件採用打字機。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皇帝的世外桃源的巴德-伊舍爾行宮的辦公桌上提供了現代化的電子打火機。這可能是弗朗茨-約瑟夫最摩登的設備了。

還是皇帝辦公桌為了讓你們看那個打火機

皇帝的個人愛好里市民的一面主要體現在華爾茲舞和戲劇,皇帝對看戲的熱情終身未減。而君主的一面則表現為狩獵,這方面他和斐迪南大公都是著名的殺戮動物的愛好者。

但是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比較軟弱的人,這可以從性格上解釋他在政治上的意志薄弱。這個人重感情不夠剛毅,容易被人影響,需要別人的支持。同時他又出於驕傲和自豪感與其他人保持距離在政治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和同盟者。這些都只能靠私人感情彌補,他對伊麗莎白皇后的感情深刻的有點不像一個君主,雖然他也有一個皇帝的「女友」卡特琳娜-施拉特,但是據說皇帝一直都沒有允許後者用「你「來稱呼自己。

皇帝的這種性格上的軟弱,除了對皇后的百依百順之外,也表現在對母親的百依百順上,在索菲大公妃周圍聚集了傳統的哈布斯堡宮廷貴族,也就是那些在波希米亞擁有地產的德意志貴族,在他們中間形成了一個波希米亞壓力集團,而皇后出於傳統的婆媳矛盾,很快對匈牙利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好感,於是在奧匈妥協問題上,伊麗莎白皇后成了匈牙利的重要支持者。

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一生可算是一個傳統的但是意志薄弱而且感情比較充沛但卻非常克制的君主在近代化的大潮當中的一個標本。他的生活歷經磨難,革命的大潮把他推上皇位,但寶座上的漫長歲月,讓他的兄弟、兒子、妻子、侄子都死在他前邊。他經歷了一個動蕩而日新月異的漫長年代。始終沒能真正認清他的時代,或者不願意認清他的時代。他把帝國帶進戰爭,而沒能恢復和平。他死後他的帝國土崩瓦解,1914年簽署宣戰書的第二天他離開滿載他生命中的安寧和美好的巴德伊舍爾回到維也納,從此沒有再歸來。

皇帝簽署宣戰書,再見了多瑙河大君主國!


謝遙。
悲劇的人物,難以簡單評說。先佔個坑。


錦衣玉食操勞命,皇宮之內絕嗣人,

六十八年君為國,四十春華嬌妻伴,

帝國終有末路時,諸省都待解體日,

皇后被弒子自盡,暮年賢君絕路走。


說實話,奧匈那個混合多元民族體制,竟然在19世紀民族自治建國浪潮中堅挺,已經是奇蹟了,但是我實在找不到約瑟夫可以誇讚之處…做丈夫讓茜茜公主生不如死,做長輩,兒子自殺,跟王儲關係也不好,做為統帥,被拿破崙三世這種水平的吊打,唯有做橡皮圖章比較稱職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馮-哈布斯堡(1830-1916)他擁有一個任何穿越者都無比羨慕的白金開局,出身於高貴的哈布斯堡王朝,18歲在萬眾歡呼中繼位帝國皇帝,隨後統治了足足68年,他不但英俊瀟洒,又有驚世美女茜茜公主作為皇后,而且他的麾下也是人才濟濟,他的帝國仍然足夠強大,在德意志、義大利處於優勢,也在巴爾幹進行著擴張,甚至還發展了殖民地(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1873年,還有天津奧租界)。

但這一切最終都一步步地垮掉了,你說怎麼能不讓一心治國平天下的准穿越者們痛心和鄙視呢,讓我們上都不知道怎麼輸啊,對不對。


推薦閱讀:

沙皇的垮台主要是因為參與了一戰嗎?
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的時候他的弟弟為什麼不肯接受皇位?
蘇俄是如何在一戰後的多國干涉中取勝的?
假如你是一戰期間的士兵,看到一天之內六萬屍體堆積在索姆河,有何感想?
德國為什麼有能力在二十年內發起兩次世界大戰?

TAG:歷史 | 歐洲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十九世紀 |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