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de)字源自何時?

「的」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漢字。當其發音為 de 時,有如下意思(摘自龍維基):

  1. 用在詞或片語後表明形容詞性:美麗~。
  2. 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
  3. 表示所屬的關係的詞:他~衣服。
  4.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常與「是」相應:這句話是很對~。
  5. 副詞尾,同『地2』。

是否源自歐洲語言?
在歐洲的許多語言中,單詞「de」也有這些意思(見http://en.wiktionary.org/wiki/de)。
這是否說明現代漢中中最常用的詞是外來語?


跟外來語沒有什麽關係。「的」就是「之」的古音今字。在切韻音系中「之」是章母字,來自上古舌音,即[t]。
口語中的最高頻常用字很多時候會抗拒語音流變,保持穩定的讀音。這樣的古音今字現象除了「的之」還有很多,例如「父爸」。「父」是「並」母「虞」韻字,上古音擬測爲[ba],即近似於今天「爸」的讀音。


「的」的早期形式是「底」,唐晚期已經用得比較廣了。到宋代「底」和「地」開始出現混寫,「的」寫法出現。到元代「的」成為主流寫法。民國時部分作家會寫「底」。
更早的來源有人認為是「之」,有人認為是「者」。
它今天變成de是因口語長期使用為輕聲的助詞而發生的母音央化,和外語沒關係。


漢語拼音誤導了多少人啊。普通話的是 /t?&>t?/,後母音或央母音,和外國語言 /de/ 前母音一點都不同。


說歐洲語言也有de的。荷蘭語算不算啊?


的=德=得=done=-ed完成時

語言同源是精神同源

「的」與英語完成時-ed------是一種基於精神分析的同源:領地佔有、得到、完成、成為、控制

的,德也

的,動詞之後的人性助推

的,行為之後的幻像實現

佛教卍字也與德、的、得發音同一起源,所謂萬/德。。萬是最大,最大是德


推薦閱讀:

如何向日本人學習引進外來語?
人稱代詞「佢」的詞源是什麼?
為什麼會有「冰雪聰明」這個詞?
用漢字「膣」來表示女陰究竟是中文固有的,還是近代從日本傳入的呢?客家話用的「膣」和這個是一回事嗎?
書面寫作時應否堅持區分「的、地、得」?

TAG:漢語 | 漢語辭彙 | 中古漢語 | 漢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