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軟銀為什麼要出售阿里巴巴股票進行套現,將持股比例降低為28%?

05:30 【軟銀:將不超過79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套現】財聯社1日訊 , 軟銀宣布將不超過79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套現 ; 交易包括向合作夥伴意向出售4億美元阿里巴巴股票 ; 軟銀將繼續持有阿里巴巴的28% 股份 , 將依然是阿里巴巴最大股東。


軟銀為什麼要減持阿里巴巴的股票,減持的原理是怎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剖析其中的奧秘。
軟銀減持阿里巴巴的股票,在資本市場猶如拋下了一個重磅炸彈,大家都知道,軟銀當初以區區幾千萬美元投資阿里巴巴,十六年來都未曾減持,所持股票的市值也一路攀升到600多億美元,軟銀作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如此投資所帶來的巨大回報是讓眾人艷羨的,也因為如此,國內投資者常常嘆息當年錯失了機會,將這麼好的投資機會拱手讓於外人。
軟銀的這筆投資也常常為眾人樂道,作為風投的行業標版,大家只看到了軟銀在阿里巴巴投資上的成功,卻未看到軟銀在其他項目投資上的失敗。
這就是survival bias 生存者偏差,我們只能看到那些成功的項目,而不會去關注那些失敗的項目。換句話說,能告訴大家自己過的不錯的都是那些活著的人,死去的人是不會開口說話的。
風投的本質,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數不盡的失敗,可能就只有那麼幾項成功的案例,若非如此,國內每年那麼多的風投項目,真真存活下來的卻也寥寥無幾。
軟銀投資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被眾多投資界人士捧上了神壇,但軟銀終究還是人控制的,所以他也會有失敗。
軟銀這次減持阿里巴巴的股票進行套現,最大的動機,或者說原因,就是為了彌補2013年投資美國通信商Sprint的巨虧。
我們來看一條新聞鏈接:http://finance.qq.com/a/20160603/029001.htm
我截取了其中的一段內容:

軟銀當初打的算盤是,收購完美國第三大通信商Sprint之後,再合併美國第四大通信商T-mobile,從而挑戰美國第一大通信商的霸主地位,但是在收購完Sprint之後,正準備收購T-mobile時,這筆交易被美國監管部門以「反壟斷」的名義否決。
禍不單行,由於合併失敗,軟銀的算盤落了空,之前收購Sprint帶來的負效益立馬顯現出來,連續幾個季度,虧損越來越大,這才不得不出售阿里巴巴的股票,以填補因為Sprint業績虧損所造成的巨大窟窿。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猶如關羽一樣,當年威震華夏,而後竟敗走麥城。
軟銀這次投資的失敗,讓人不禁想起十六年前投資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然而時隨境遷,今天卻也要為投資失敗付出慘重代價。
我想說的是,這才是真正的投資,有盈有虧,世事無常,縱使你神機妙算,但無奈終究百密一疏,而這一疏竟是致命的,甚至會把你之前所有的志得意滿都虧空進去。
有時候,你贏了許多次,可就因為虧了那麼一次,聲名俱毀。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窺探其中的因果吧。
公司的收購兼并,通常分為這麼幾種:
Horizontal merger 水平併購,指的是橫向併購同行業企業,目的是追求規模效益,有協同效應(synergies),不過效應影響力一般。
例如:優酷對土豆的併購,58同城對趕集網的併購,都是同行業的橫向併購,併購之後,會消除相互之間的競爭成本,同時能提高規模效益,達到1+1&>2的效果,對兩家企業都是雙贏。
Vertical merger 垂直併購,指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進行縱向併購,有非常強的協同效應(synergies),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汽車廠先是收購上游的輪胎廠,接著又收購下游的經銷商,形成一個產業鏈,達到了1+1+1遠大於3的效果。
Conglomerate merger 跨行業併購,指的是一個企業收購一個完全不相干的行業,協同效應(synergies)最差,是企業出於分散投資的目的去做,比如企業的主營業務未來發展堪憂,收購一個不相關的行業,以圖達到繼續盈利的目的。
例如:360收購酷派手機,為的就是能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傳統的PC領域,360是絕對的霸主,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360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方式,這才選擇收購酷派手機。
然而這種跨行業併購,對於股東來說是不利的,股東如果覺得自己所投資的這家公司業績下滑,可以選擇拋售股票,去投資其他公司,不用承擔這家公司因為併購後而產生的風險。

軟銀投資的公司眾多,做遊戲的,做網購的,做門戶的,做電信的,我們很難區分,站在軟銀的角度,去收購Sprint到底是屬於以上三種併購的哪種行為,但是我們能夠分析出,軟銀在收購Sprint完成後,再去收購T-mobile是一種怎樣的併購行為,沒錯!就是第一種,Horizontal水平併購。
軟銀的這種併購同行業企業T-mobile的行為,遭到了美國監管部門的否決,而且是以「反壟斷」的名義否決的,那麼,怎樣的併購行為才會被美國監管部門以反壟斷名義否決呢?
我們這裡引入一個概念,HHI指數,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
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是一種測量產業集中度的綜合指數。它是指一個行業中各市場競爭主體所佔行業總收入或總資產百分比的平方和,用來計量市場份額的變化,即市場中廠商規模的離散度。 赫芬達爾指數是產業市場集中度測量指標中較好的一個,是經濟學界和政府管制部門使用較多的指標。

以上概念解釋來自百度百科。
我們舉個例子:
情況一:你家門口開了五家火鍋店,佔據著你們家周圍的市場,如果這五家火鍋店是平均每家佔據20%的市場份額,那麼HHI指數為:
HHI=20x20+20x20+20x20+20x20+20x20=2000
HHI指數&>1800,說明行業集中程度偏高

情況二:你家門口開了五家火鍋店,佔據著你們家周圍的市場,第一家佔據30%的市場份額,第二家佔據25%的市場份額,第三家佔據20%的市場份額,第四家佔據15%的市場份額,第五家佔據10%的市場份額,那麼HHI指數為:
HHI=30x30+25x25+20x20+15x15+10x10=2250
HHI指數&>2250,說明行業集中度比第一種情況還要高

情況三:你家門口開了十家火鍋店,佔據著你們家周圍的市場,第一家到第四家都佔據10%的市場份額,第五家到第八家都佔據8%,第九家佔據25%的市場份額,第十家佔據著3%的市場份額,那麼HHI指數為:
HHI=(10x10)x4+(8x8)x4+(25x25)+(3x3)=1290
1000&

情況四:我們以情況三為底板,進行行業併購,第一家到第四家都佔據10%的市場份額,現在第一家啟動併購計劃,把第二家到第四家的火鍋店都併購到他名下,那麼HHI指數為:
HHI=(10+10+10+10)x(10+10+10+10)+(8x8)x4+(25x25)+(3x3)=2490
HHI指數&>情況三,說明在併購完成後,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美國反壟斷法規定,在行業集中度已經比較高的行業,HHI指數上升50就會引起美國監管部門的直接關注,軟銀在收購完美國電信行業第三大通信商後,再收購第二大通信商,行業集中度會迅速升高,所以美國監管部門會果斷否決。
下面,我帶大家看一道我所學教材上的一道例題:

最上面我劃紅線的部分就是10家公司分別佔據的市場份額。
Pre-Merger併購前,行業集中度HHI是1450,我在底部用咖啡色下劃線標出。
如果第二家和第三家公司合併,那麼合併後Post-Merger的行業集中度HHI是1850,我在底部用藍色下劃線標出。
如果第九家和第十家公司合併,那麼合併後Post-Merger的行業集中度HHI是1500,我在底部用暗紅色下劃線標出。
相應的解釋,我在文中段落也以各種顏色的下滑線標出,大意就是:
如果是第九家和第十家公司合併,雖然行業集中度上升了50,但依然是在一個溫和的集中區間內,不會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
但如果是第二家和第三家公司合併,行業集中度迅速上升400點到1850,行業集中度大幅上升,會引起美國監管部門的強烈關注。

所以,軟銀在收購Sprint之前就應該知道,在美國這種法律體系完備的市場里,你想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形成行業壟斷是不可能的,你既然已經收購了老三Sprint,就已經不能在收購老四T-mobile了,而軟銀卻任性地以為可以完成收購,繼而形成寡頭壟斷,那麼因為收購Sprint而造成虧損,從而背上巨額負債就不可避免了。

根據軟銀最新的計劃,對阿里巴巴股票的出售總額增至100億美元,其在阿里巴巴集團所佔股份也由原來的32%進一步降至25%。
新聞鏈接:軟銀增售阿里股票至100億美元 軟銀持股降至25%_TechWeb
下面貼上其中一段的截圖:

我分別用幾種顏色標註了減持股票操作的下劃線
我們來一項一項分析:
阿里巴巴集團及合伙人定向購買24億美元
軟銀減持阿里巴巴股票這條新聞剛出來時,新聞媒體上說阿里巴巴會回購股票,其實這是一條誤導消息,阿里巴巴回購是公司層面的操作,馬雲及合伙人購買則是公司管理層的個人操作,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簡單來說,公司層面的回購,是指公司通過留存資金去市場上購買股票,回購的結果是市場股票流通數(number)下降。
管理層個人層面的回購,是指管理層用個人的資金去定向購買股票,拋開協議層面,過程就和大眾在公開市場上購買股票實質一樣,通過購買股票,在公司所佔股份比例上升,公司股票價格(price)不會經歷大幅波動。
阿里巴巴管理層是通過個人購買的方式定向購買軟銀所持有的股票。
既然講到了公司層面的回購,那麼我就順帶把公司層面的回購和股利分紅一併講一下吧。
公司經過一年的生產經營,扣除掉所有費用,所留下的部分就叫凈利潤,公司可以選擇用這些錢擴大生產規模,去賺更多的錢,也可以選擇給股東分紅,或者回購股票,酬勞股東。
對股東而言,現金分紅和回購股票對財富的影響是一樣的,不過這有個前提:在無稅的條件下。
很多人的直觀感受,現金分紅的確是讓股東享受到公司發展的紅利了,那麼回購股票又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會產生和股利分紅一樣的效果,下面聽我娓娓道來。
下面我們舉個例子:
有一家公司,名稱叫SPI,這家公司有2000的流通股數(number),當前股票的市場價是每股50美元(50$/股),公司最近一個季度的凈利潤是10000元,其中有70%要被再投資於公司未來發展中,對於剩餘的30%,公司正在考慮兩種不同的分配方法:
第一種:股利分紅,將剩餘的3000元分給所有股東
辦法:
公司現有2000流通股(number),公司股價(price)50$/share
公司總市值=2000X50元/股=100000元
用其中的3000來發放分紅
股東的紅利3000元,平均分發到2000股股票後,
每股的股利=3000/2000=1.5元/股
公司剩餘的總價值=100000—3000=97000
平均分發到2000股股票後,
公司的股價=97000/2000=48.5元/股

股東現在每股所擁有的財富為:1.5元的股利+48.5元的股票=50元
股東所持有每股的財富還是50元。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公司回購的過程。

第二種:公司回購,用剩餘的3000元回購公司股票
公司現有2000流通股(number),公司股價(price)50$/share
公司總市值=2000X50元/股=100000元
用其中的3000元來回購股票
回購股票數=3000元/50=60股
回購後公司的總市值(value)=10000-3000=97000元
回購後公司的總股票數(number)=2000-60=1940股
回購後公司股票的價格(price)=97000元/1940股=50元/股

回購之後,股東持有一股所擁有的財富還是每股50元,但股東持股數從原來的2000股降到了現在的1940股,等於是把其中的60股拿來發股息,但股價沒變。

這就是股利分紅和股票回購的過程,股東的財富不受影響。
但是,在計稅的情況下,如果股利的稅率&>資本利得的稅率,那麼選擇回購股票對股東有利;如果股利的稅率&<資本利得的稅率,那麼選擇股利分紅對股東最有利。資本利得就是股票升值所帶來的那部分收益。
下面這張圖,就是我講的上面那道原題: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劃藍線的部分,一家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投資公司)購買5億美元,還有下面那一段的,新加坡淡馬錫公司購買5億美元,這兩家都是機構投資公司,不影響阿里巴巴的市場流通股數,不會引起股票價格的大幅波動。

最後我們再來關注一下可轉債的部分,這是重點,紫色下劃線標註的部分:
其餘的50億美元通過發行可轉換信託債券的方式向市場公開發售
那麼什麼是可轉債呢,下面這張截圖是我教材上的原話:

我來給大家簡單翻譯一下:可轉債的持有者,對可轉債有一個權利,在轉換期,以轉換價格,可以把它轉換成發行人的固定數額的普通股。可轉債允許投資者享有股票價格上升的收益。發行人以較低的借錢成本發行這個可轉債,如果可轉債被執行,現有股東可能會遭遇股權被稀釋。

新聞鏈接:軟銀增售阿里股票至100億美元 軟銀持股降至25%_TechWeb
下面貼上其中一段的截圖: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軟銀現在想用現金去償還巨額債務,但是現在手上又沒有現金,但是有阿里巴巴的股票,這些股票價值50億美元,如果直接到公開市場拋售,會引起股價劇烈震蕩,股價會急速下跌,自己也賣不了好價錢,想要賣給別的投資者,但是那些投資者一共只購買了50億(阿里巴巴管理層,新加坡的兩家公司),還有50億要出售,於是軟銀決定,先發行等額50億美元的債券,告訴購買者,你拿著這個債券,年收益5%,當前阿里巴巴的股價是76.69美元,三年後,股價如果超過了76.69美元,你可以把所持有的債券轉換成股票,在公開市場出售獲益,最高出售價不超過每股90.11美元,如果股價低於76.69美元,那軟銀還以每股76.69美元從投資者的手中購買債轉股的股票。
買可轉債,就是買了一個權利,這個權利能讓你在幾年後,如果股票大漲,能轉換成股票,獲得更高的收益;如果股票大跌,你還能以約定好的價格把債券換成股票,出售給軟銀。
那麼我就用以上的數據,簡單和大家算一下:

我們假設這些可轉債都由一人買完,並且這三年阿里巴巴不會分紅,
可轉債總價值(value)=50億
當前股票價格(current price)=76.69美元
可轉換股票數量(number)=50/76.69=0.6520億股
相當於你現在持有了0.6520億股阿里巴巴的股票。
所以,你進行債轉股的唯一標準就是,阿里巴巴股價上升到76.69美元以上。如果不能達到76.69美元,那這個可轉債對於你來說就只是個債券,因為三年後,還是以現在的價格每股76.69美元出售給軟銀,就比如說,軟銀髮行了一個債券,價格為76.69美元,三年後償還本金還是76.69美元。
如果三年後,阿里巴巴股價超過76.69美元,那你持有的可轉債其實就相當於股票,能夠轉換後直接獲利,最高轉換價格(conversion price)上限為每股90.11美元,債轉股後,你所投資的價值(value)是:
90.11美元X0.6520億股=58.7517億美元
也就是說,你通過購買可轉債,除去利息,你能賺取:
58.7517億元—50億元=8.7517億美元

軟銀髮行的這個可轉債,其實是嵌入了一個對阿里巴巴股票的看漲期權的,他能讓軟銀在三年後,如果阿里巴巴股價高於90.11美元時,還能按90.11美元從投資者手中購買。
比說如,三年以後阿里巴巴股價達到每股150美元,由於可轉債的規定,投資人只能以每股90.11美元的價格折算賣給軟銀,投資人在期初,相當於購買了0.6520億股的阿里巴巴股票,每股價格76.69美元,由於有上限,投資人每股最多能賺90.11—76.69=13.42美元,軟銀能夠以每股90.11的價格從投資者手裡購買股票,軟銀每股能賺150—90.11=59.89美元。
如果不設置90.11美元的上限,那麼投資者每股能賺150—76.69=73.31美元
如果軟銀不發行債轉股,繼續持有阿里巴巴股票,那麼每股凈賺150—76.69=73.31美元
發行債轉股,如果股價上漲,這其中的資本利得由軟銀和投資者共同分享,投資著分享的空間有上限,軟銀分享的空間無上限。
如果三年後,阿里巴巴的股票價格下降到每股50美元,這隻債轉股的證券其實就相當於是純債券,到期後軟銀還以每股76.69美元的價格進行兌付。
因為阿里巴巴的股價發生下跌,軟銀就需要賠錢兌付了,由於阿里巴巴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每股50美元,所以軟銀每股賠50—76.69=-26.69美元,軟銀總共賠的金額為:
-26.69美元X0.6520億股=-17.4019億元
軟銀給了投資者一個權利,可以當阿里巴巴股價低於76.69美元時,以76.69美元出售給軟銀,同時當股價高於76.69美元時,又能以最高不超過90.11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軟銀,等於說,軟銀給了投資者一個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所以投資者才願意購買這個可轉債,權利是需要花錢買的,投資者如果不要這些權利,只購買軟銀髮行的債券的話,那麼投資者要求的利率要遠高於現在的5%,應該會達到10%以上,因為投資者獲得了期權上的好處,所以願意接受5%的利率。
軟銀的債券現已被評級機構評為了垃圾級,債券風險很高,債券風險越高,投資者要求回報率越高,因此,軟銀要想以低利率發行債券,必須給投資者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嵌入的期權。
如果軟銀不設定每股90.11美元的贖回價格上限,那麼債券利率還能夠進一步壓低,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可能會接受4%的利率,如果投資者也看好阿里巴巴未來股價走勢的話。等於說是軟銀又把自己的一份權利讓給了投資者,這個權利就是未來阿里巴巴股價大漲時,比如漲到每股150美元,除了投資者溢價的部分,自己依然能夠分得一部分收益。

所以,綜上所述,軟銀還是看好阿里巴巴未來股價的走勢的,只是現階段急需套現用錢,這才不得已而為之。

發行可轉債進行股票套現,可以說是軟銀經過各方權衡後,最終所做的決定。
軟銀當然想現在就把價值100億市值的股票全部拋售掉,在市場提前找好買家進行交易,這樣股價不會有巨幅波動,但是市場上只有阿里,新加坡等公司願意購買其中的50%的股票,還有50億股票沒有買家,於是,軟銀只能通過發行可轉債的方式進行套現,每年還要支付投資者5%的利息成本。
然而這套現的100億美元,對於軟銀財務的巨大窟窿只能是杯水車薪,預計一年內還會有第二次減持,我們拭目以待。
大家如果覺得讀完還算有收穫的話,那就點個贊吧*^_^*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阿里巴巴資本市場的故事,請看我這個回答:
為什麼阿里巴巴股權讓日本軟銀跟雅虎分別佔36.7%,24%,自己及合伙人才10%?
如果有想了解經濟學內容的,可以看看下面這篇:
土豆豐收後價格下降,農民收入減少,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銷毀部分土豆,從而降低土豆產量,保證自己的收入?


靈也有希望 說得已經非常到位了,軟銀就是因為收購Sprint而背負如此沉重的債務負擔的,我再做三點補充:

1、為什麼軟銀要收購Sprint?
軟銀雖然做了很多互聯網方面的收購,但是它最大的業務,是移動通信業務,占收入66%,也就是說,軟銀基本可算是家運營商。2006年,沃達豐日本的經營舉步維艱,軟銀抓住機會,一舉將其收入囊中,並投入大量精力對其改造,最終奠定了自己日本三大運營商之一的地位,而2013年,軟銀看見Sprint經營困難,便想故伎重施,通過收購Sprint在美國運營商市場分一杯羹,然而天算不如人算,軟銀原本的如意算盤是把T-mobile也收入囊中,形成規模優勢,但遭到美國反壟斷法的強力阻擊,未能成行,而Sprint自身的經營也乏善可陳,自收購以來就不斷侵蝕軟銀的現金流,致使軟銀離當初收購Sprint的目標越來越遠。


2、軟銀究竟有多缺錢?
軟銀究竟有多缺錢?先看報表:

2016年3月31日資產負債表:
有息流動負債:2.64萬億日元,有息非流動負債9.28萬億日元(表中劃單線處),合計約12萬億日元(約1000億美元)!
再看資產負債率:負債17萬億日元,負債+所有者權益20.7萬億日元,資產負債率高達近85%!
可以說,軟銀的債務負擔已經相當沉重了,外界對其評價已經相當負面,標普已下調軟銀至垃圾級
當然,這一切只說明軟銀債務負擔沉重,尚不足以說明軟銀目前極度缺錢,那我們再看這個:
軟銀擬37億美元轉讓Supercell控股權
Supercell,2015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3.3億美元,凈利潤達9.6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1%,新遊戲《皇室戰爭》上線後,單月收入就超過1.33億美元,然後,軟銀打算37億把它賣了.......
對此,我覺得只有兩個解釋:1,軟銀瘋了。2:軟銀太缺錢了。否則我無法理解它為什麼要賣掉一座金山。當然,軟銀不太可能瘋了,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

是的,軟銀太缺錢了

3、軟銀此舉是為了還債嗎?
這個我還真不確定,軟銀現在肯定很缺錢,但它籌錢是為了還債嗎?不一定,也可能籌錢是為了花錢。還是先看報表

2016年3月31日資產負債表: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2.57萬億日元,和流動有息負債(2.64萬億日元)基本相當
流動比率:大於1,速動比率:基本等於1,雖然的確算不上好看,但是:
軟銀短期償債的壓力並不是非常大啊,減持阿里固然可以理解,但為什麼要這麼急切地把supercell這座金山給賣了?
聯想到軟銀最近收購雅虎的動作,以及在印度的投資計劃,我更願意相信的是:
軟銀雖然深陷債務泥潭,但它出售阿里股份並不是為了還債,而是為了進行它的下一步投資計劃。supercell雖好,卻不在它的宏大構想之內。


這幾天,關於阿里巴巴的最熱門的話題,是軟銀集團要出售阿里巴巴的股權。

5月31日,阿里第一大股東——日本軟銀突然宣布拋售79億美元股份,理由是降低債務水平,增加戰略的靈活性。6月3日,軟銀再次宣布,追加出售股份,累積套現總價值約1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580億元。這樣一來的話,軟銀集團擁有的阿里巴巴的股份從目前的32.2%,減少到27%。即使如此,軟銀集團依然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

孫正義決定投資阿里巴巴,是專門負責調查阿里巴巴的軟庫中國控股公司總裁薛村禾建議的。這位伯樂開始對阿里巴巴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然後向日本軟銀總部上交一份報告,強烈建議孫正義停止與另一家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合作,只投馬雲一家。


2000年1月,在「6分鐘」會面兩個多月後,孫正義邀請馬雲前往日本,正式提出了投資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的決定。

孫正義當年給馬雲的這一筆投資,如今獲利已經超過1000倍,成為孫正義投資的400多家公司中獲利最好的一個案例。


在過去16年中,孫正義從沒有拋售過阿里巴巴的股權。那麼,兄弟一場,如今為什麼要出售?

孫正義給媒體的答案,是為了改善公司的經營體制。


人們很快發現,孫正義領導的軟銀集團,雖然業務蒸蒸日上,但是,公司的負債金額也達到了12萬億日元,相當於7000億元人民幣。而且他在2013年出資220億美元收購的美國第四大通訊公司不斷虧損,經營壓力巨大。因此許多媒體得出結論,認為孫正義出售阿里巴巴5%的股權,是為了還債,並因此得出了「馬雲拯救孫正義」的推論。


但是,孫正義拋售阿里巴巴股權,真的是為了還債嗎?金融股市的反應最真實。當孫正義宣布要出售阿里巴巴的部分股權的消息後,東京股市的軟銀集團股不僅沒有暴跌,反而狂漲了3%這一離奇的市場反應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日本的銀行和投資公司是很清楚孫正義出售阿里巴巴股權的真正動機,不是為了還債,而是為了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為了完全收購日本雅虎。第二件事,是為了投資印度版的「阿里巴巴」。


孫正義的面前擺著一個價值86億美元的難題。


軟銀集團目前持有日本雅虎的36.4%的股份,而梅耶爾領導的的雅虎總部擁有日本雅虎35.5%的股權。日本雅虎是日本最大的,也可以說是日本唯一的門戶網站,在過去一年中,這一個網站給軟銀集團的利益貢獻率達到了20%。也就是說,日本雅虎網站是孫正義的一棵搖錢樹。


但是,雅虎總部如今決定公開出售自己擁有的日本雅虎的全部股份,而且這一個投標的期限,是這個月的6日。雅虎總部擁有的日本雅虎的股權的價值,為86億美元。孫正義出售阿里巴巴的股權,就可以獲得100億美元的回報。這一筆錢,搞定雅虎股權的交易還足足有餘。也就是說,孫正義只出售阿里巴巴4%的股權,就可以獲取日本雅虎35.5%的股權,使得自己對於日本雅虎的控股權增加一倍,達到72%,讓日本雅虎對軟銀集團的利益貢獻率達到40%。這應該來說,是孫正義人生中,又一大成功的買賣。


2014年,孫正義從谷歌公司挖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出生於印度的谷歌副總裁阿羅拉,只有47歲。孫正義給了阿羅拉165億日元的年薪,這一筆年薪相當於9.7億元人民幣。去年,孫正義更是明確表示,阿羅拉將會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孫正義為什麼如此看重一位印度出身的IT經營者?原因其實很簡單,孫正義在搞定中國市場後,接下來就要搞定印度市場。不僅僅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12億,接近中國,更關鍵的是,印度IT人才遍布全球,而且國民總體的英語水平比較高,搞定阿里巴巴並不一定能夠搞定全世界。但是,搞定印度,或許可以搞定世界市場。這就是孫正義的新戰略。他已經準備了30億美元,準備投資印度版的「阿里巴巴」公司。

這一位時代的弄潮兒雖然已經60歲,但是他不會閑著,他正在對軟銀集團實施大規模的結構改造,包括將整個集團分割為日本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兩大公司,還計劃將一家遊戲公司出售給中國的騰訊。過不了幾年,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孫正義領導下的軟銀集團野心勃勃的新戰略和新發展——他要壟斷世界的電子商務。當然,我們也十分高興地看到,馬雲回收孫正義的股權,正在加大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讓這一家公司多一點中國的色彩,少一點日本的影子。


來源(節選):孫正義出售阿里巴巴股權的幕後秘密


美國雅虎要出售日本雅虎35%左右的股權,價值80億美金。賣出阿里巴巴4%的股權剛好套現80億美金左右(日本軟銀為收購日本雅虎做準備 出脫手中阿里巴巴持股)。

根據 《日本經濟新聞》 的報導,目前日本軟銀 (softbank) 正透過出脫手中阿里巴巴 (Alibaba)
的持股,其獲得的資金將用來進行大型的併購。而預料,這大型的併購計劃就是針對美國雅虎 (yahoo) 旗下的日本雅虎而來。而此併購的消息一出,6 月
1 日的東京股市上,軟銀的股價在開盤後一度比上一交易日上漲 3% ,來到 6,443 日元(約合 389 元人民幣)的價位,創下 2016
年開年以來的新高。

資本市場是嗅覺最為靈敏的,股價上漲也說明市場看好軟銀出售阿里股票。
軟銀已經擁有了日本雅虎43%的股權,如此進一步可達到80%左右。不同於國內多家門戶網站,盈利少的特點,日本門戶網站由日本雅虎獨大,其營收貢獻了軟銀25%的利潤,所以進一步收購日本雅虎是很划算的。
除此以外,軟銀收購的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Sprint)虧損嚴重,導致軟銀現金流不夠充足也是原因。(債務負擔沉重 孫正義計划出售軟銀資產)

自收購Sprint以來的4年中,軟銀債務激增5.6倍。Sprint已經連續7年虧損,未來3年將有100億美元債務到期。

並且隨著印度互聯網的崛起,加大對印互聯網投資也是公司戰略。(軟銀在印度的投資將突破100億美元)

日本軟銀集團總裁孫振義近日表示(2016年1月新聞),軟銀正按計劃在印度進行投資,今後十年軟銀計劃在印度投資100億美元。

而這一切,都需要錢啊!君不見,軟銀也正準備將處於價值高位的遊戲公司supercell賣給騰訊嘛


創投從投資的第一天開始,就是為了退出。


為了買ARM,已經宣布了。
真佩服那麼樓上那麼好的想像力,不去當編劇可惜了。


馬雲都要套現呢,更別說孫正義了。另外做生意總是會折騰的,會有阿里這樣的神來之筆,也會有Sprint這種虧本買賣。


丈母娘催著買房,手頭緊沒現金。所以就有賣點股票買房子啦。


軟銀缺錢,阿里巴巴是其可變現的優質資產之一,所以賣掉所持股份的一部分很正常,未來如果債務危機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可能繼續拋售。

從阿里巴巴角度看,如果管理層認為此舉會影響股價表現,肯定會想辦法接盤,所以阿里巴巴及合伙人都買了一部分,未來可能會尋找其它機構投資者加入。

但核心問題是,是否軟銀真的認為阿里巴巴的股價已經到了一個歷史高位,可以作為可出售資產對待了而不是過去16年的非賣品?


剛剛看到今天2016.7.18 200多億英鎊收購了收購了arm。應該是為了這個吧。


這邊剛熱議孫正義出售阿里顯現出他的頹勢,那邊孫正義的軟銀宣布斥資320億美元收購英國晶元設計公司ARM。


阿里已經在走下坡路,C2C淘寶已經走了很長一段下坡,B2C天貓也開始走下坡路,而B2B阿里巴巴說實話根本就沒起來過。

阿里未來10年可能會逐漸被細化網商代替,比如家電網商,生鮮網商,甚至紐扣網商。

阿里股本的特殊機制,即使是大股東,軟銀對阿里卻是沒有控制權的,軟銀肯定會選擇逐漸退出,當然不會完全退出,資本市場里誰都知道,在水位還沒下降之前上岸,要不別人就看到你在裸泳。


從今天(2016.7.18)來看,那是因為軟銀要收購ARM公司做的鋪墊啊!


雅虎總部要全部賣掉持有的日本雅虎股,軟銀拋售阿里換現金就是在六號前買入雅虎。買入後日本雅虎72%的股份都是軟銀的。


靜說日本講到過
這之後,軟銀的股票漲了不少。
因為孫正義要做倆事,收購雅虎總部的股票,投資印度阿里巴巴。
賣掉的錢剛好夠用了。


因為其他地方賠錢了,財報不好看,把股票賣了套現,算在財報的利益里,讓財報好看一點…最起碼,明面上是連續多年增收增益…


自己有自己的算盤啊


有自己的利益打算,賺錢了就退出來一部分,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的資金流動以及資金安全


低入高拋保平安。很少有公司可以一直火下去。


直播打臉,意淫出來的故事含著淚也要講完


推薦閱讀:

TAG:投資 | 阿里巴巴集團 | 經濟 | 軟銀集團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