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嫁外國人是不是也是一種人才流失?

民間傳說(傳統):B女嫁A男,C女嫁B男,A女嫁C男,不從崇洋媚外的角度,尤其談到女博士,是不是高知女性更易找外國人,考慮到中國男生對女博士的態度。(無貶低中國男生之說)


我覺得石康的這篇 《淺議中國女性的優秀》可以很好的回答你。

作者/石康

美國對我最直接的衝擊便是對姑娘的趣味,我發現我以前找姑娘完全是中國趣味,因在中國,性最實用,當我因種種原因內心焦燥與苦悶,在燈下寫作時聽她撒個嬌就覺生活有點安慰,而她的相貌與身材多是為了引起我的性慾和保護欲。但到了美國,普通人生活變廣闊,安慰沒有用,生活需要自己去創造。

  在美國,性占的比重不再那麼病態地多,我希望有個姑娘跟我一起使用工具建房子,而不是只在邊上給我擦汗叫老公,此時,原來的中國趣味紛紛瓦解,這時你才得知,一個幫手是多麼重要,若是她不能與你一起把床墊舉上車頂並捆住,你就只能自己去舉,但你一人很可能真的大風中完不成。

  事實上,在美國,你需要一個與在中國完全不同類型的姑娘,她首先是個有獨立硬付生活能力的人,還能與你配合,此刻,愛情顯示出另一種意義。那些平等獨立之類的詞語在美國不再抽象,而是,怎麼說呢,天天都要使用。我見到過比章子怡還漂亮的姑娘也能自己把一個吉普車的大輪子換上。

  當生活質量一提升,你才發現在中國很有能力的人可能在美國都需要幫助,因為那種生活質量會把一個人的力量使到盡頭,此時,你可能發現不太像女人的美國式的姑娘才能幫你達成目標,她們與你互為支撐,你很需要與她相互信任與配合,不然就無法達成那質量,也就是說,你無法擁有美式生活。

  中國,你得到一個姑娘後很容易換,因為枯燥的生活內容只是圍著錢與性,更年輕更漂亮的具有優勢,你能賺錢,她就不需要別的技能。到了美國,生活一下子展開了,林黛玉即使作為一保姆都會被你無情辭退,對不起,因為她沒有用。而那些自助助人型的女性卻顯示出美——這裡先是需要人,其次才是女人。

  當我零下十幾度的寒風中蹲在車頂上,忽然對面拿著說明書使勁看的姑娘說懂得了如何使用捆綁裝置,那一刻她真是可愛得離譜兒,比在燈影下的床上看到的那個小騷狐狸真是動人好幾倍,當我對某事想不出辦法,而對面的姑娘說「我能」的時候,我是真切地感到無法離開她,無論她長成什麼樣子我都覺得美。

  事實上,在美國,你有太多機會產生比中國多十倍的夢想,這些夢想只需要一點:個人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我很喜歡船,卻站在西雅圖遊艇俱樂部門口一籌莫展,即使有錢也不知如何辦,我邊上的姑娘只是看了遊艇俱樂部門口兒的廣告,隨手就打出一個電話,我去碼頭附近轉一轉的功夫,那姑娘說明天就會有船開。

  呵呵,對不起,試駕,無需駕照,還不花錢,接著她告訴你一星期後有一個二手船集會,有一千條船隨便挑,價錢從幾千到幾十萬。這時你會感覺與帶她爬上租下的遊艇,逛逛某個國內的小湖真是不一樣,因你接著便有機會跟她討論一種可能性:能不能連房也不租,只一年花三百租個碼頭,乾脆買條船過一年船上生活

  你若是玩登山,那麼維繫你生命的保險繩可能就由她釘入岩石,此時,你希望她是林妹妹還是釵妹妹?你多半會覺得這兩位都不把穩——到了這個份兒上,我不得不明話直說了,中國文化培育出的好姑娘全是為床上和室內準備的,她們好處在於,有了她們,你窩囊地回家後覺得有點小安慰,這就是中國人的生活質量。

  中國好女人超厚道且自我壓抑,我至今沒聽見過一個中國女像麥當娜那樣談論男人,我見過不少女強人,特別是南方女,一般嘴上不說男人壞話,但有時會忽然間在語氣里或情緒上透出對男人深深的蔑視,她們喝醉後無法想通為何自己能做好的事情男人卻做不來,她們被男人自私與無能搞得極痛苦,卻邁不出新的一步。

  中國出現優秀剩女在我眼裡這是新的一步,不完美但總算是在向前,這現象最早出現在英國三百年前,當然代價是失去家庭生活,但若那家庭生活帶不來樂趣而多是痛苦,那麼這些中國女的擇抉仍明智,我以為中國仍在為古代生活批量生產男人,少建設性、好鬥、狹獈還特愛裝全能,早都過時了自己還不信。

  我以為在當代,論優秀,中國女人勝中國男沒有什麼疑問,因為關起門來這事兒怎麼也說不準,可往外看一眼便知,發達國家的外國男還娶了一些中國女,但發達國家的外國女有幾個肯嫁中國男?我覺得用這些刁鑽女人的品味檢驗中國男的實力較客觀,因嫁人對誰都涉及一生的幸福,沒有人會在上面開玩笑。

  我以為檢驗中國的崛起用GDP太不客觀,不如去對比統計一下與發達國家的婚姻進出口情況更直觀,我覺得中國男人若是有一天變優秀,那麼皮特就有機會嫉妒拿下茱莉的中國男,我看若是薩科齊的女人甩了薩科齊與李澤楷傳緋聞,哪怕最終是生下三孩子再分手也能顯出中國男人的性價值,哪怕是靈光一閃。

  中國現代的悲劇是在留不住自己的最優秀女人與母親,世界上有幾個蠢國家,不知把純粹依靠自我教育取得成績的優秀女怎麼辦?我以為,在中國對外出口中,只有女人是高質量、高溢價的。而中國卻仍在拿著過時當有趣,我以為,賈府中那一堆女人全是寵物而不是女人,中國文化至今仍無能力欣賞獨立自由的女人。

  我覺得拿白人說事兒可能有人會狡辯,但說說日本這思路可能更清晰,你很難統計有多少中國男看著日本女人演的小電影便能讒得直自助,這當然不如娶一個日本妹回家更合理,天天A片外加日餐的日子想必更符合很多中國男的趣味,卻不知日本女為什麼不同意?我認為有關中國男好不好的答案有可能在她們手裡。


那種相夫教子傳統的中國女性。正逐漸減少。像我母親就屬於那種非常獨立的女性。三高,學歷高,收入高,職務高。不依賴配偶在各方面的支持。除非一些自己很難完成的事情才會尋求配偶的幫助。我周圍的女同學,凡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家境優越,經濟都很獨立。同男朋友或者男生出去,不會都讓男生付錢一般是AA或者,這一次你請下一次我請這樣。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觀念的轉變,我相信中國女性將更加優秀。獨立的前提,是經濟的獨立,女性一定要有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收入。


不是,這是一種篩選


某種意義上是人才流失,真實情況是,無論男女,可以移民的很多都選擇移民。
但國人那麼多,個人偏激的認為走的越多越好。
因為真正優秀的人會留下,中國移民的人口有多少?我認識的12個女性朋友都移民了,其中還有兩個是省狀元,都畢業自清華。
但結果如何呢?
去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的有102個,當下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兩個都是中國的。
中國也開始獲了諾貝爾獎。

人才流失每個國家都有,但無傷大雅。


這個問題的預設是:嫁給外國人的多數是高知女性。

從嫁給外國人(interracial / interethnic marriage)的可能性上來說,看上去確實如此。美國人口調查局2010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群中跨國/跨種族婚姻比例確實更高一點(下圖第三點)。

(圖片引用於美國人口調查局報告:Mapping Interracial/Interethnic Married-Couple Household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0 census.gov 的頁面)

但是「【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群中】【跨國/跨種族婚姻比例】【更高】」並不等於「【所有樣本中】【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群】佔有更高的【跨國/跨種族婚姻比例】。」,因為【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群】在【所有樣本中】(即全體可婚人群)所佔的比率其實是很小的。

隨便舉個栗子。假設身【高超過180cm的男性】更容易找到女朋友。【身高超過180cm的男性】在所有男性中佔5%。即便所有【身高超過180cm的男性】都有女朋友,而【身高不滿180cm的男性】只有10%有女朋友,從絕對數目上來看,在所有有女朋友的男性中,【身高不滿180cm的男性】數目都遠超【身高超過180cm的男性】。

美國一項基於2008-2010年調查數據的報告顯示,跨種族婚姻中,白種男性與亞洲女性的結合樣本里(抱歉沒有找到更細緻的White-Chinese的數據),夫妻雙方都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只有39%,不足半數(下圖第三行數據)。

(圖片引用於Pew Research Center的報告:The Rise of Intermarriage Chapter 2: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married Newlyweds)

【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人群】中,【碩士或者博士學歷】的人群更是稀少,可以推測這類人群在【外男+中女】這種跨國婚姻中所佔總數的比例更是低。我沒有找打具體的數字,如果很慷慨的算10%的大學畢業生會繼續深造的話,從數字上看,大約是這樣的:

每當一個外國人娶了一個大學學歷的中國女性,同時就會有另外兩個外國人娶了無大學學歷的中國女性;每當一個外國人娶了一個碩士或博士學歷的中國女性,同時就會有另外二十個外國人娶低於此學歷的中國女性。

結論:咱們沒有虧。

(認真信我你就輸了_(:з」∠)_)


最高贊的那個大概是美分…他們先是分裂中國民族,又來分裂中國男性與女性…我很好奇,在同一種環境生長中,同一種文化熏陶下的人類,會出現女性非常優秀,而男性非常廢材的情況…這是個怎麼回事,,是女權社會還是…啥啥的。(文中有提到「我以為在當代,論優秀,中國女人勝中國男沒有什麼疑問」…笑~( ̄▽ ̄~)~)
本來是想正正經經的回答,寫一篇有理有據的文來反駁,不過想了想,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我腦袋大概是被門縫夾了,而且我這種人也寫不出啥好文來…所以還是用我個人覺得最合適的一句話來回答吧。
「屁股決定腦袋。」(?ò ? ó?)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羅永浩 2014 年 7 月 29 日 15:15 微博?
什麼是「柯立芝繁榮」?中國現在能說處在「柯立芝繁榮」中嗎?
如果被誤認為人販子、小偷、小三,怎麼證明自己清白?事後該如何處理?
外國人認識中國都有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為什麼大眾對視野之外的名人趨向於讚譽,而對活躍的名人往往會有很多批判?

TAG:文化 | 女性 | 社會 | 中國 | 外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