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究竟是小米還是華為?

450億美金能蓋過華為的估值嗎?


作為一個米粉,在米乎看到這種問題覺得得站出來替小米說句話
小米作為一個造手機的公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實惠,我很喜歡,華為雖然手機性價比跟小米比不了,不過稍微上上網的人都知道,華為做的還有各種高新科技,通信啊網路啊什麼的各位的回答里也都有提到,成立時間也比小米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你憑什麼現在就把小米拿出來跟華為比,二十多歲的小夥子除了年紀輕點,哪裡能比得上四十歲的壯年男性?
就是你們這群人,還拿中國的電影跟好萊塢比,拿中國的自然環境跟非洲的原始森林比,拿中國的動畫跟日本比,拿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比比比,比你*****啊比!

我喜歡小米,也支持華為搞創新搞研發,就醬


華為。
「投資就是買壟斷」,一家公司的估值,核心就是,公司在相關產業,是否具有壟斷優勢和護城河,是否具有定價權,或者是否具備壟斷的可能性。
中國絕大多數公司,能活下來,就靠消費升級和渠道置換,增長則依靠人口紅利。
比如京東,典型的在渠道置換中抓住機會的公司;未來,如果出現新的渠道,它會不會被置換掉,是難以預料的。
這些公司業績爆發都是階段性的,曾經的藍海,轉眼間就變成了紅海,要應對消費永不停歇的升級,渠道永不停歇的置換。
華為,依靠著多年的積累和研發,在電信設備,特別是無線等產品上,在全球主流市場上,是具備定價權的。而且,在固網,企業網,終端,晶元等業務上,實力都不可小覷,在很多區域,華為和運營商的日常運營緊緊綁定在一起,賣的早就不是設備,而是運營解決方案。未來,華為是可能擁有定價權的。

反觀小米,以小米現在的情況,我認為其價值尚不如華為。
小米的「參與感」系列運作,以互聯網思維做硬體,為他們帶來了這一領域的先發優勢。
小米有成長性,做的最好的「參與感」模式,當然可以複製到很多行業。但是,目前來看,這本質上仍然是依靠消費升級,吃人口紅利的增長。
互聯網企業的市盈率遠高於傳統企業,但是,如果小米去ipo,一樣要面對資本市場的拷問:小米什麼時候可能具備壟斷優勢和護城河,擁有定價權?用什麼方式達成這個目標?

就互聯網全行業而言,產品公司的市值在數十億美元級別,平台公司的市值在數百億美元級別,而生態公司的市值在千億美元級別,這三者的gap,主要是這個公司和用戶的距離遠近,粘性,和對整個經濟業態的影響力。
互聯網企業的用戶達到一定基數之後,護城河形成,後續的增值服務的利潤巨大。比如百度,其護城河就是搜索業務用戶量越大體驗就越好;qq,淘寶,都是如此。
小米能夠依靠硬體獲得bat的用戶量和增值服務收入,完成產品公司到生態公司的進化嗎?
互聯網,說起來貌似機會很多,實際上變現的方式也只有三種:廣告,電商,遊戲。bat三家,就對應這三種變現方式中的三個主流入口:搜索,社交,購物,在這些需求上面,大家並不講究個性。
小米能發展成平台公司嗎?
如果小米如蘋果一樣,擁有那麼多核心技術,擁有優質的生態系統,就會像蘋果一樣靠終端產品就擁有巨大流量,成為生態公司,毛利率超高,大賺特賺,內容和生態只是加分項。
但是,小米沒有,其生產,研發這些環節,都沒有明顯的優勢。小米聲稱不靠終端產品賺錢,靠軟體和生態賺錢,實際上是靠終端產品的微利活著。而且自2從2016年至今,小米遇到了供應鏈和渠道的問題,出貨量是在下降的。用戶量的基礎都不穩固。

何況,以硬體產品起家,純粹靠生態和內容賺錢的公司,目前都還沒有存在過。

當然,知乎ID:君臨的回答裡面也有一個觀點:「當一個行業從創新型高科技行業向成熟型消費品行業轉化,行業的決勝關鍵將從技術變為營銷。智能手機行業正在經歷這樣的轉變。

蘋果當年創造了智能手機,所以擁有了神一樣的地位。但隨著產品形態的成熟,時間的推移,即使蘋果投入再大的研發資金,他也無法複製這種讓人興奮的偉大創新了。
而隨著產業鏈的成熟,專註細分領域的獨立第三方供應商的興起,大而全的壟斷者將面臨成本的日益高昂,最終技術優勢被消解,敗給了小而專註的野蠻人。
於是在終端領域,我們便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崇尚技術的,敗給了只懂營銷的。這是消費品行業的普遍宿命。 」

如果「全球最好的廉價智能硬體供應商」是小米的定位,如果小米可以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靠著吃人口紅利完成原始積累,把產品打磨到不可替代,生態和內容方面也形成護城河,其前景也是大好。首先,基礎的產品要過硬。

無論如何,小米想要獲得千億美元的高市值,還是要完成產品——平台——生態的進化。

其次,王偉同學的答案裡面,從營收,凈利潤,總資產等等核心數據層面,列出了二者的差距。
以2014年華為60億美元的凈利潤記,市盈率按照最保守的20倍算,其市值都達到1200億美元。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過去20年來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目前仍在交易的為143家,其中數量佔比最高的是包括互聯網公司的通訊板塊,擁有41家上市公司,占所有中概股的29%。這41家公司當中有21家在過去的12個月中整體凈收入處於盈利狀態,占板塊的51%。這些盈利的通訊板塊的公司平均市盈率為49.6倍,遠遠高過同樣是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平均23.1倍的市盈率。」


華為員工。
華為14年的全球銷售收入,就可以達到450億美金了。
當然,我們也是很警惕小米的,也在向它學習。


-----------------------------------1月8日更新----------------------------------

很多人問我對XX手機廠商的看法,在此統一回復,個人認為國內手機廠商的發展趨勢是一超多強。超指華為,強指小米、大母公司、聯想、魅族和VIVO。至於原因,有時間再更新吧。歡迎討論。

--------------------------------------原答案--------------------------------------

謝邀。

讓我評價隔壁確定不是在坑我?只想說一點,如果真的了解華為的產線,那就應該知道和華為比較的公司早已不應該是思科和愛立信,更不是小米。華為是下一個三星電子,並且我相信華為終有超越三星的一天。至於小米,呵呵。

PS:三星電子市值1500億美金以上。
PPS:南山這邊的部門要搬到坂田去了?

利益相關:ZTE子公司員工。


只想說:對於某些對華為連基本常識都不知道的主,去找找資料,去了解下華為所有的業務。。。

小米和華為沒有可比性。。。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謝謝!要比也只能是小米和華為的手機業務進行比較。

華為的基礎是電信相關,手機業務只是其中一塊。
小米的估值絕對比華為的手機業務估值要好很多,但是局限於手機業務。

華為手機業務以前都是傳統渠道,現在往互聯網方向轉變,小米這方面秒殺華為。。。

但是小米也僅僅是在大陸時常呼風喚雨,但是進入國際市場就不同。

華為在全球化業務上,是國內企業數一數二的。國內企業全球化走的順利,規模有這麼大的你數給我看看?

要知道很多國家的手機都是和運營商捆綁的,而他們的運營商很多都是華為的客戶。你們以為華為這麼多年都是吃乾飯做這麼大的。。。小米還是愣頭青。。。

不要誇大,也不用貶低。
不要人云亦云,咳咳。有句話說的好,你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利益相關——
沒有任何利益,本人也用的小米手機。


我已經厭煩跟親朋解釋華為不止是賣手機的。


全球非上市科技公司排名:

第一是華為,1000億美元左右。

第二、三是Uber/螞蟻金服,均在500億美元左右。

第四是小米,450億美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華為不僅僅有手機,小米也不僅僅是手機:

第五是Airbnb,目前估值250億美元左右。

---------------------------------------------------------------------------

*未來知識圖譜,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組成的社區。在這裡,拒絕空話套話。每周2~3篇更新,解讀未來科技,判斷前沿趨勢,思考智能產品。

http://weixin.qq.com/r/70jRye-EHrJhrauq9x39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注後回復「打敗淘寶」看《淘寶將被什麼打敗?》。


華為的副業一不小心就跟小米平分秋色 或者狂妄點說輕虐小米 所以接下來還要我說嗎???


同意 @劉旻斐觀點

華為的終端/手機在公司總體的產品矩陣和營收也就和小米手機以外的手環,電視相當。

同類的還有川崎重工做摩托車。

或者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華為是神鵰俠侶前期的郭靖,小米是同時期的楊過。

任正非也是很厲害的企業家,不斷在診治自己治下的華為。

但是對比華為和小米,華為更偏向傳統的精英主義的企業,小米更偏向《失控》所描述的生態。

但是雷軍一個金山時期的理想主義堅守和逆勢而為,也是積蓄了深厚的內力的,同時期MS正是盛壯,匯聚最頂尖牛人的MS戰力頂尖,只是沒有騰出手精細運營在中國而已,放在時代背景下,蓋子的PC工業化時代拿破崙地位實際已經達成了的。

再到後來的卓越,和天使投資時期,再到現今的小米。

決定因素還是戰略和勤奮使然。

個人買過的小米產品就是電視盒子和手環,手機身邊的人觀察下來真的品控的一致性不是很好,這一點是不如華為的。

至於水軍或厚黑招數,大家都有,再者說做個善良的窮人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豆瓣阿北和美團王興都是個人很欣賞的,但是對比兩人,王興還是更勝一籌,是真的有理想和信仰,同時深刻認識國內基礎環境或者說貼近真實商業環境土壤並克服阻礙在不斷做成事情的。


第一,題主說的是全球,未上市的公司,估值最高的,既不是華為,也不是小米,還有很多公司,它們根本不缺資金流,沒必要受人束縛;第二,目前,題主不要把華為和小米相提並論,兩家目前是定位完全不一樣的公司,小米是手機廠商,附帶做一些小玩意,然後打上了智能家居的標籤,華為,有三個BG,你現在接觸到的消費者BG只是收入里很小的一部分,不過這兩年這個BG發展很快,華為消費者終端BG的對手定位是三星,還有兩大BG為運營商BG和企業BG,運營商BG的對手是愛立信,目前已經超越,但還沒有完全可以碾壓,企業BG的對手是IBM,思科等,還在處於發展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麼說了,題主還要拿華為和小米比嗎


前段時間美國著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單

所以首先可以告訴你,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不是小米。

至於華為,相比於以賣手機為主的小米,華為業務更多一點,事實上相對於消費者業務(賣手機之類),運營商業務才是華為佔比最高業務,下面是華為2016年年報數據,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79808百萬元,佔比34.5%

所以非要有可比性的話,就比他倆的手機業務吧。IDC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數據

華為明顯是高於小米的,並且小米已經歸到other里去了。而且我們知道,小米的利潤率是低於華為的,所以基本上可以認定,手機業務賺錢能力上,小米比不過華為。

不過要我選的話,我還是比較喜歡小米的機子。


補上2017Q2的數據,小米重回全球前五,態勢良好。


小米的紅火與現在浮躁的市場有關,但核心積澱與華為比還是差遠了。
華為的運營商業務、集團業務都屬於悶聲發大財,消費者業務最近才為人熟知,但發展也異常迅速。

小米看起來更像一個營銷公司,華為更像科技公司


是華為。相比小米,華為更上游一些。


我覺得小米應該估值到3000億美金,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大快人心的米粉戰果粉了


維多 Vitol
嘉吉 Cargill
科氏工業 Koch Industries

華為規模跟他們差不多。


華為主業是研發通信基站和交換機,手機是其消費者業務中的一項。
打個比喻,基本是相當於世界最大的道路建築商了(管你什麼高鐵,高速公路,城市公路,路網規劃方案),同時也賣車。


華為,不僅是世界500強。
小米,是世界500強嗎?
任正非,持股華為多少?
雷軍,持股小米多少?
華為有專利牆,小米呢?


作為一個來自華為的研發,為毛我覺得做手機沒前途??而且還是用別人的晶元和別人的專利,別人說搞你就搞你,你還沒還手的餘地……


有句話叫什麼來著?悶聲賺大錢!不過具體也是看行業的,華為沒幹消費者業務之前做B2B的時候一直就是醬紫的,普通都不知道什麼是【華為】

做了互聯網、搞上了的B2C以後要掙錢也得跟著喊口號找G點,不過還是木有小米犀利~


這個問題,答主可以等到2019年在看,
華為的增長已經不可避免,
參考內部數據,預計到2019年華為無線終端的估值將會達到500億刀(另外:我司是長跑型選手)


推薦閱讀:

最近把房子賣了換一筆現金,卻彷彿成了「燙手的山芋」,該怎麼辦呢?
假如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模一样,那么股市中就没有人买入卖出,没有盈亏存在了,是吗?
一年十倍股都有什麼特徵?歡迎股友們共同探討,尋找下一根十倍牛骨。?
從哪些指標判斷一個人炒股選股很牛X?

TAG:小米科技 | 股票 | 華為 | 華為手機 | 小米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