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億航剛在CES發布的載人飛行器Ehang184?

EHANG-EHANG184-Overview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火爆 CES 的億航載人機,是劃時代變革,還是一枕黃粱夢》,我認為這篇文章對億航184的評價是足夠客觀的——黃粱一夢。

其全文如下:

風口浪尖!用此話來形容此時此刻的「億航無人機」,最恰當不過。兩天前,這家中國智能無人機公司,在美國拉斯維加斯 CES 大展上,「全球首發了全電力低空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億航 184」,並宣稱他們「第一次實現了人類的全自動駕駛飛行」,「給交通行業帶來了劃時代的重大變革」,並深刻影響「旅遊、物流、醫療、零售等相關行業的傳統商業模式與格局」。

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爆全球關注。社交網路上的讚譽,鋪天蓋地, 「中國特斯拉」的名聲不脛而走。然而,在短短不到二十四小時後,風評出現了巨大反轉。來自各方的質疑,首先從中國智能硬體領域的從業者嘴中傳出。截止目前,不僅有中國媒體評論「億航在蔑視消費者智商」,美國《連線》雜誌,也認為 184「Is a Special Kind of Crazy 」。


對《連線》雜誌宣稱將在三四月內實現 184 商用的億航無人機,正陷入「宣傳片蒙太奇化」,「產品沒有經過驗證」和「中國特斯拉」毀譽交織的境況。


億航 184 參展 CES,火了,爆了, Crazy 了

載人無人機、個人飛行器,隨便你怎麼叫,億航這架 184 是一架以運輸人類為初衷的自動飛機。184 的尺寸相當於一輛小汽車,最高時速 100 公里, 自稱能載著一位 100 公斤的乘客飛行 23 分鐘(或者 16 公里)。更妙的是,乘客還不需要任何飛行技能,只要在 app 上設定好目的地,就能坐在艙內舒服地飛到目的地。


艙內配有類 F1 賽車的舒適座椅,平板電腦操控台,自動恆溫空調,4G 以及 Wi-Fi 網路,為乘客提供舒適的駕享體驗。


億航公司 CEO 胡華智表示:「讓人類真正征服天空,讓飛行變得前所未有的安全、便捷,是我畢生追求的夢想。」

這個看上去像童年時候看過的漫畫《龍珠》中出現的載人飛行器出現之後,馬上就成為了國內外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點,而來自億航無人機微信號的宣傳文章也很快有了 10 萬 + 的閱讀量,當無人機可能和普通大眾有了聯繫的時候,這樣的產品就在短時間內產生了爆炸性的效果。

大爆炸之後的效果,就正如《連線》所說的那樣,這真的是太 Crazy 了。

從《連線》開始,謗滿天下?

風起於青萍之末,《 連線 》的「 crazy 」,相對謹慎。但這樣的判斷,卻立即在國內引爆了「 沉默著的意見 」。於是,在譽滿天下短短二十四小時不到的時間內,在微博、微信、甚至媒體的報道中,一大波的強烈質疑迅速向億航「 撲 」了過去。

對於那個看得讓人熱淚盈眶的視頻,也有許多人看出了蹊蹺之處,其中用到了大量的 CG 動畫,和過往回顧實驗的鏡頭。但是最關鍵,真人上機飛行的畫面卻缺失了。


視頻鏈接在此:億航發布184載人飛行器


在業內人士發給愛范兒記者的朋友圈截圖中,一位與億航 CMO 相熟的人直接稱:「這是蒙太奇宣傳片」。

蔑視消費者智商,則是對億航智能更為嚴厲的道德控訴。一家自稱「20 萬業界人士每日必讀、智能行業第一媒體」就在有關文章的末尾,使用了這樣的判斷:「 明顯透露出蔑視消費者智商的意味,而如果想著藉此進行新一輪的融資,更非明智之取。」


crazy,蒙太奇,蔑視消費者智商?反轉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

對於這個新事物,一方面,人們看到了個人出行的新希望和新選擇,尤其是堵在大城市早高峰的通勤族們。另一方面,人們也擔心,這樣的飛行器能坐嗎?


事實上,這種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如果說普通人的擔心來自直覺,那麼業內人士的參考就值得關注了。友媒援引無人機業內人士的觀點,對於這類飛行器,主要總結出了四個疑點:

  1. 和單人固定翼比起來,這個載人四軸根本沒有迫降能力,一旦故障就要等死,高度不夠的話有降落傘都沒有 X 用,而且多旋翼是能量效率最低的一種;
  2. 載人航空安全第一,現在各種航空技術很多不是研究出來,是摔飛機慘痛經驗總結出來的。新人新手,坑死你;
  3. 載人適航各種強制認證足已搞死你;
  4. 意外事故,人命關天,一個官司就能搞垮你。

知乎上有這麼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四軸(四旋翼)直升機?知友孟國濤指出了這種飛行器的不合理性:


為什麼在航模中四軸很流行?是因為它的穩定性和易操作性。易操作性來源於四軸飛行器的飛控系統做的很智能,穩定性也是飛控的功勞。飛控通過陀螺儀,加速度計,氣壓計等感測器獲得飛機姿態位置信息,然後控制四個槳的轉速來穩定飛機、調節姿態,四個槳的轉速由電機來調節。

目前四軸的槳都不大,轉動慣量也不大,所以對槳轉速的調節響應還比較快,可以有效地控制。但是如果要很大的載重,槳就要做得很大,這是槳的轉動慣量就會很大,所以想調節槳的轉速反應就會很慢,這時飛機就不好控制了,甚至不能控制。


甚至還有知乎網友表示,還以為是黃修源(大忽悠遊俠電動汽車的創始人)回來造飛機了。他們稱,不僅是這次的 184 這樣,包括之前的 Ghost 無人機也因為做工粗糙,使用開源而非自家技術被無人機圈子所鄙夷,抓風口搶熱點來融資圈錢的本質一直沒有變。


商用何時能實現?安全如何保證?億航沒有回答

在前面的「謗」出現之後,愛范兒迅速聯繫了億航聯合創始人熊逸放,針對我們關心和亟待了解的關鍵點提出了疑問:

  1. 您坐過 184 嗎?
  2. 新聞稿中有句「億航對飛機器所有飛行部件進行全備份」,請問全備份是什麼意思?所有的部件都有兩套嗎?
  3. 億航的 FAIL-SAFE 系統能起到哪些安全作用呢?例如說,184 飛到無法降落的地方上空時候電池壞了一個怎麼辦?
  4. 億航 CEO 在採訪中說過,「184 顛覆的是汽車不是航空」。我們看到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已經研發了 6 年,才剛剛獲准上路實驗。184 什麼時候才能合法上天?
  5. 184 電子設備失效後沒有任何緊急裝置,例如控制桿。普通的旋翼機的緊急處理方式它根本無法採用,飛控若出問題,乘客如何自救?如果要徹底解決,時間要多長?
  6. 據連線報道,億航打算在 3-4 個月內將 184 商業化,於 2016 年開始預售。基於前面這些問題,何時才能發貨?

這位億航聯合創始人表示,以上問題都挺好的,但是在得知愛范兒並不會就回應單獨發文後,回應稱上述問題「還是先不回答了吧」。

技術派飛行員:這不是一架我敢搭乘的飛機

在獲取了上述信息後,為了保證客觀,盡量挖掘第三方看法,我們又聯繫到一位身在美國的業餘飛行員,這位飛行員不僅擁有飛機駕駛執照,剛好也在 CES 上詳細觀察了億航 184 真機。

對於這架飛機,他留下了如下的評價:


從固定翼飛行員的角度看,如果這是一架飛機,那麼很不幸,這不是一架我敢搭乘的飛機。飛機最重要的便是安全,但是這架全自動的飛行器居然沒有可以在飛機出現緊急情況時進行手動控制的裝置。普通的旋翼機可以在引擎失效時使用 autorotation landing 的方式避險著陸,在自動駕駛故障時更是可以直接越過自動駕駛系統操縱飛機。而假使這架飛機電子系統失效,例如由於保險絲燒斷,所有電動系統全部失效,那麼只能祈求上天保佑了。


航空的三大要素是飛行、導航、通訊。對於第一點,毫無疑問,億航展示出了他的創新性的飛行能力。對於第二點,在 CES 現場,我並沒有發現飛機中的無線電系統,在平板電腦飛控界面里也只有衛星地圖,沒有無線電導航裝置的指示器,更沒有航圖的展示。在飛機中,我同樣沒有看到無線電通訊裝置——當然,對於 VFR (目視飛行規則) 飛行來說,導航以目視為主,在非管制空餘中,無線電通訊也不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這部飛機更是無法符合 FAA 的 airworthness (適航)要求。根據美國聯邦規則彙編的規定,重量小於 6000 磅的旋翼機應有空速計、高度計、磁航向 (14 CFR 27.1303),裝有自動駕駛裝置時,自動駕駛裝置必須容易斷開,且手動駕駛裝置必須在飛行員容易使用的位置 (14 CFR 27.1329)。換句話來說,除非 FAA 修改適航程序,這部飛機是不可能獲得合法飛行的機會的。


然而,對於一個花了接近十年時間還沒有成功修改法律以使飛機駕照帶有飛行員照片這種小事的政府機構,我們又能期望什麼呢?


當然,以上說的是美國的情況,但是從現有的航空制度來看,當下中國只會管理得更為嚴格,至於會不會有突破,誰知道呢?


商用預測:Google 六年未成功,億航只要三四個月?

億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 CES 發布後,我們的目標是在三四個月內商業化。」


媒體報道中提到,184 的預售時間是 2016 年,那麼億航所說的「商業化」大概指的就是預售,而不是發貨。一條條地捋,就拿美國來說,不知 FAA 為 184 開闢一個新的飛行器種類,並允許其上天要多久?


在管理機構給出定義前,億航給 184 創造了一個分類——自動駕駛飛行器(Autonomous Aerial Vehicle)。加上億航 CEO 胡華智曾說「184 顛覆的是汽車不是航空」,兩者同樣無需人工操控,同樣瞄準著更安全、綠色的出行方式,因此借鑒下自動駕駛汽車(Autonomous Vehicle)的商業化步調就很有必要了。不說遠了,就說說最近的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

  • 2009 年,Google 開始在加州測試自動駕駛的豐田普銳斯
  • 2010 年 10 月,公開自動駕駛汽車項目
  • 2014 年 12 月,發布功能完整的原型
  • 2015 年 5 月,獲批在加州部分公路上實驗自動汽車

目前 184 已經度過了在森林空地里秘密試飛的階段,向世人公開展示了這個極具野心的項目,相當於 Google 自動汽車的 2010 年。按照 Google 的節奏,184 在美國公開試航時間最快也要 5 年後吧——假設飛機跟汽車審批節奏一樣的話。184 什麼時候能夠成為被美國法律認可的交通工具,還要等自動汽車拿牌上路了才能進一步「預測」。

誠然,這種類比並不嚴謹,但將兩者同時放在美國的交通監管下的話,都是開創交通工具新領域,都是自動駕駛,都需要經過審批-試航/試駕-再審批-上市的一個過程,未嘗沒有一點參考價值。


更何況,一個是自動駕駛汽車,一個自動駕駛飛機。


從億航看中國創造,你打幾分?

億航最初是一個眾籌明星,在點名時間獲得 37 萬人民幣,又在 Indiegogo 上籌得 86 萬美元。非常值得稱讚的是,籌得足夠的錢後億航完成了產品研發,並發貨回報了眾籌支持者,僅此一點已經勝過了不少眾籌同志。後來億航在資本圈的動靜越來越大,先後獲得 1000 萬美元 A 輪融資和 4200 萬美元 B 輪融資,成功完成了眾籌明星到風投辣子雞的蛻變。


但 184 的火辣亮相卻讓人無法不留個心眼,一是過於病毒的傳播方式效果,二是過於自信的上市時間,三是不予解釋的安全問題。四是業內人士的普遍否定。不禁讓人懷疑——這究竟是一個概念產品,還是一個吸金噱頭?


我們衷心地希望億航能夠讓 184 走進現實,因為我們希望在億航能像索尼改變日本製造的形象一樣,將中國創造以正面的形象搬上國際市場。


已經可以看到的是,這幾年的 CES 上,中國創造已經成為全球新力量,我們希望登台亮相的中國企業能夠獲得頂尖投資機構的巨額融資,也希望他們的概念產品能夠真正走進現實。只是在經歷了遊俠汽車,雲視鏈等等欺詐忽悠型創業公司之後,人們天然會對太過革命性突破性的技術保持警備。


而就在今天,國外媒體爆出,中國一家生產電動滑板的公司因為侵權,在 CES 展台上被美國警察查辦。


對於一個公司而言,或許只是敗了一把別人的家;對一個國家的製造業而言,將是又一個無法抹去的污點。


CES 即將落幕,不少人對中國廠商的參展數量和展示產品表示歡欣鼓舞,那麼虛虛實實之間,你對此次中國創造在 CES 上的亮相打幾分?

原文首發於消費科技媒體愛范兒(http://ifanr.com),地址為火爆 CES 的億航載人機,是劃時代變革,還是一枕黃粱夢?


億航重新發明了飛行器!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造,是中國全民創新的矚目結果,稱作 Manne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切不要和 MAV 這種渣渣玩具搞混了)的新型產物。
前幾個月就從朋友那裡看到過億航那個載人無人機的半成品照片,一直引為笑談,沒想到億航真的把這玩意搬上了展會!我就說幾點,

  1. 一個飛行時間23分鐘的載人飛行器,如果用正常的飛法,還沒有飛到五百米就沒有電了,別提在城市間穿梭了。如果你運氣不好,底下剛好是塊水域,想想如何避免被螺旋槳割的情況下跳傘吧。
  2. 就算不飛高空,貼著地面靠地面效應飛,那麼場景是飛機後面跟著一輛皮卡車,過二十分鐘以後降落換電池,這不叫飛機,這是全世界最新的黑科技,飛行高度十米,我們稱作WSAK (Wireless Smart Autonomous Kite)也就是,無線智能風箏(載人的喔)。
  3. 全場的宣傳視頻,有個不是特效出來?我看飛到高空的幾乎沒有。
  4. 我提一個問題,這個MUAV(Manne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還是用 APM 控制的嗎?

其實這個東西如果認真再打磨幾年,換成混合動力或者燃料電池未嘗不是個可行的嘗試。只是現在這個時候的概念機,實在是丟全世界造消費無人機的人啊。


評價是:純屬扯淡,億航是業內極不靠譜的騙錢公司之一。
看看Ghost,一沒有核心技術,靠apm、naza飛控和眾籌起家吹吹nb的公司,這載人機你敢坐?

附一張朋友圈截圖,圖裡是誰應該很明顯:


開始懷疑這公司的飛行器總體設計人員是不是都是美工出身,以為把四軸等比例放大就可以搞出有人機了。
如果真有這麼簡單,我國航空業早就遍地開花了,還能現在一樣舉全國之力進行技術攻關,哪個型號的有人機不是經過N年技術積累,用錢堆出來的,不說別的,就是一個氣動外形要進風洞吹數據,那哪裡是在吹風,明明是在撒鈔票,撒了鈔票,還不一定得到很好的設計結果,要反反覆復得搞。
吹牛,炒概念,就是不老老實實搞技術,只怕是牛逼沒吹成,卻露餡了,讓國內外的專業人員看笑話。


我明天會寫一篇關於184的專欄文章,歡迎關注。
暫時只能說:
1.對於宣傳視頻里坐進去的同學勇氣感到非常尊重。
2.沒有推向市場的產品,都是噱頭。

作者:無人機中的城堡,公眾號:CastleUAVStudio

MR.城堡為您提供涵蓋無人機技術分析與分享,無人機產品評測(參評、機評),行業分析等領域的專業內容

作者為環球網無人機頻道,深圳灣,UAVSNEWS等行業媒體特約撰稿人。


呃...胡華智、嚴治慶、熊逸放、孫勛...等人運營能力很強、融資能力很強,我很佩服。不過,從技術角度講...我不太明白,看不明白高科技,我們搞飛行器製造的讀書少,不懂設計。我再學習、消化幾年,再來敬仰他們的企業和項目。 :-)


還以為黃修源進入電動飛機行業了呢。
德國人做的Volocopter
VC200也才飛半個小時
Volocopter VC200 First Flight

E-volo』s 18-rotor electric Volocopter makes maiden flight電動飛機與普通四旋翼的差別如同電動汽車與四驅車的差別
-------------------------------------------------------------------------------------
又仔細看了另一篇億航184的介紹Ehang 184 drone could carry you away one day
好像是黑錯了,抱歉了。
Ehang184
八台(4*2)電機功率最大輸出106kW,可摺疊。14.4kWh電池,低空飛行23分鐘。總重量200kg,帶載120kg(億航官網寫的100kg)。最大速度100 km/h,最大高度3,499 m(億航官網寫的設計最大高度是500m)。售價US$200,000 ~$300,000。


瀉藥,一切不以吹牛逼為前提的科技公司都會熔斷~會熔斷~會熔斷


億航剛被人揭了財務的老底,就目前的狀況,只能是接著騙投資了。


我看了這個產品的介紹,然後看到朋友圈裡幾個億航的相關利益人在那裡跪舔,甚至宣稱這個飛行器以後可以直接彌補遼寧號沒有預警機的缺陷。(你知不知道海風多少級,知不知道雷達多少斤)我瞬間對自己的智商產生了懷疑,馬上登錄駕校一點通做了幾道交規題以及翻了翻中學物理化學,發現自己還正常。嚇死寶寶了。

在CES的 @王洪浩 以及利用無人機做農業灌溉的 @張戎 也來評評理。


我感覺大家可能有些反應過激了,以為人家以前能力有限,手段不怎麼樣,就代表現在人家還做不出來好東西,或者說吹不出來好東西。

先看外觀,從GHOST這種丑到不想說的產品,到184這種很多人第一眼看上去會覺得還挺好看的概念機,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請的工業設計公司確實做了一些工作。而且從宣傳片和網頁的製作來看,也都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不過由於億航畢竟是億航,所以網頁中的旋翼旋轉方向是錯的。

再說續航時間,人家畢竟是概念機,雖然放大版的四軸八旋翼飛行器很多公司花幾個月都能做得出來,但是對於億航,能把樣機做出來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至於續航時間,現在也沒有誰的(旋翼反向旋轉的)載人四軸八旋翼樣機續航時間超過它。不過由於億航畢竟是億航,雖然稍微估算一下,如果採用設計良好的輕量化結構,加上能量密度最好的電池,200公斤的空重至少不算太離譜,而如果採用了優化後的旋翼並且電機和電池配合良好,106kw帶起來300公斤的起飛重量也許真能達到,但是我就算斗膽算你懸停時只需要一半功率,14400wh/53000w也就能懸停16分鐘,何況你這上下槳的效率真有這麼高么?

不過話說回來,機艙造型確實挺酷的,整個設計跟遊俠汽車有的一拼了。


不看好。這就是一個大航模,安全性堪憂啊,估計其可靠性連火箭都不如。

飛行器跟手機不一樣,行業標準非常嚴格,必須有非常多的安全冗餘。不知道這玩意哪天能夠拿到FAA的適航證。


從描述來看 不說技術問題

法律問題都夠嗆

載人飛行器啊。。還是電腦控制的。。掉下來砸到花花草草怎麼辦?


我是飛行器的外行,但是做機器視覺相關方向,可以大概想像自動飛行的難度

視頻裡面放了大量的CG生成的飛行效果動畫,但沒有看到實際的載人飛行演示
充電兩到四個小時飛二十分鐘(EHANG-EHANG184-Specs)
沒有涉及到任何自動駕駛時識別障礙相關的內容。這東西不像玩具,不能隨便撞的
看到了一些詞類似於最經濟,最智能,最安全,但沒有實際的數據和設計可以支撐

總結起來,更像是一個演示用的demo,而不像一個可以上市的產品,離發布還很早,更不會上市。
公司的盈利毫無疑問還將是靠賣小四軸,這個項目更像是個moon-shot project。
不過如果他們沒有浪費投資人的錢的話,我倒覺得是有勇氣和值得讚賞的行為。就算他們最後沒有像Tesla一樣在領域內成功,但至少在這個方向做了有益的探索。


Doing something great without arguing .


今天就要搞個大新聞,把這個Ehang184批判一番。平時搞搞玩具級的無人機沒有人說什麼,你想要載人,那問題就多了去了。

如果是載人飛行器,下面問題一個不落必須給出答案:
1. 效率如何? 旋翼類飛行器槳葉直徑越小,效率越低(為了獲得升力,空氣獲得的動能更大,空氣獲得的能量是損耗中較大的)。真當 米26 整30多米直徑的旋翼是吃飽了撐得,飛行器效率上升1%,那就是百萬美刀的成本節省。
2. 總體、結構、氣動如何?上面旋翼下洗流全打下面旋翼上了,下面旋翼阻擋了上面旋翼尾流的下洗,槳葉工作環境糟糕,會不會產生結構疲勞,從而損壞?起飛時,旋翼接近地面,遇到揚沙問題怎麼辦(沙地、雪地)?
3. 動靜穩定性如何?遭遇突風,是否有能力調整回來?
4. 操縱性如何?操縱性不好、反應遲鈍,規避障礙不及時,分分鐘要死人。
5. 飛行品質如何?振動大不大,振動太大,人上去頭都能被抖暈;成員的視野好不好?23個飛行科目,飛過幾個任務科目?
6. 安全性、抗墜毀性如何?單/多組發動機停車、旋翼失效,如何控制?如何安全降落?如果墜落,機體抗墜毀性如何?
億航只是出了一個概念圖,其他pi沒有,還整得跟多厲害似的。國內航空業緊追慢追這幾十年,幾代航空人壯年白頭、嘔心瀝血,才取得這點成果,Ehang真是嘴強王者。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answer !

單說概念圖,Ehang這款飛行器也是票友水平,混個重在參與獎頂天了。
美國直升機協會舉辦的垂直飛行器設計競賽,有興趣的看看。
AHS -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

這裡貼點作品:

大圖:
一等獎第一名:

一等獎第二名:


他們又缺錢了吧,行業毒瘤,專業大忽悠


不罵CEO不談黑歷史,只說產品,就事論事。

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4點,美國CES展上
億航發布了全電動自動駕駛多旋翼載人機,
「億航184」。
這一次,億航號稱
「第一次實現了人類的全自動駕駛飛行」


有人說「這是飛機中的Smart,
路遠的開飛機上班。」
也有人說「太棒了!國人的驕傲!」
「億航要改變世界了!


各種新聞鋪天蓋地,聊情懷談研發,
不得不說,大部分媒體沒有了解過多旋翼的原理,
如果了解,也就不會這麼沒命地誇了。


飛行器高1.5米
凈量200千克
額定載重100千克
整機最大輸出功率106KW (8馬達)
海平面續航時間23分鐘
平均巡航速度100公里/小時


第一,續航號稱23分鐘,在實際操作中是必然要打折的
何況這23分鐘是在什麼情境下達到的?
應該是在輕載情況下的懸停時間,
況且還要考慮環境因素,比如大風,
甚至飛行軌跡多拐一個彎,
都會讓你的飛行時間降低。

另外負責驅動的螺旋槳設計在機艙下,
相當於螺旋槳托著機艙飛,
這樣一來184載人機的重心就會偏高,
重心不不穩,飛機就會不穩,
這也是會歸結到續航上的。
所以最後能達到多少分鐘,要打個問號。

第二,安全第一,各種應急預案做好了么?
固定翼發動機停了可以滑翔,
直升機發動機停了可以熄火降落,
你這發動機停了可以摔下來是吧?
載人四軸根本沒有迫降能力,
一旦故障就……雖然這樣的高度不至於摔死,
但是這麼大的螺旋槳從空中掉落,
不說砸死人,砸到地上傷了花花草草也不太好。
另外,億航的載人機的螺旋槳沒有保護,
這個在空中也很不安全。


第三,一個飛行器的項目歷經:
立項論證、方案設計、產品打樣、
首飛、科研試飛、鑒定試飛等。
這些流程不知道億航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到的?
據我自己的經驗,沒有2年是不行的,
另外,這個載人機需要適航證嗎?


第四,做消費級載人機,至少達到開汽車上路的安全級別才能上天,
再說,低空全面開放了嗎?


小夥伴提醒我說,
以當下的技術討論未來10年可能出現的事物,是SB。
但是億航CEO也說,要在2016年實現民用級別的載人機,
也就是說飛著上班這件事已經近在眼前,
而以現在的多旋翼技術,載物上天不是難事,
但是這次,要送上天的是人,
億航的投資人不會是傻瓜,
開發人員也有很多牛叉的角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造出「這麼個玩意兒」顯然不合邏輯,
後來仔細研究了CEO胡華智的話,
終於發現億航這次志不在飛機。

他說「我們不會做民航的事,我們做不了。184顛覆的是汽車不是航空。」
是的,億航要打擊的是汽車業
國內的媒體還在傳頌億航改變航天領域的美談
CEO卻早已說過,咱們不玩那個
事情變得越來越好玩了呢
該在哪停飛機呢?


億航據說聽聞傳言是以前就是做大飛機的。。。but,這個電動載人的,續航有二三十分鐘嗎


中國公司也可以上大舞台騙人了。
之前看一大批印度裔在TED上高科技展示。那麼少乾貨甚至毫無新東西,都能說成大項目。這就是軟實力啊。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庫,有沒有結合Deep Learning 和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呢?
為什麼 AI 發展到今天,圍棋能下過李世石、柯潔,仍不能完成幫人類洗衣物、做飯這種簡單的事?
如何看待波士頓動力2016.2.24的新版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關係?
到目前為止(2015),人工智慧領域有哪些面向強智能(完整的,通用的智能)的模型?
在日本學造機器人是怎樣的經歷?

TAG:機器人 | 人工智慧 | 計算機視覺 | 無人機Drone | 四軸飛行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