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目的論是否相容?

關於@飛奔的馬達所寫的關於歷史唯物論的答案:
歷史唯物主義存在哪些問題? - 知乎

根據答主和@劉鎮銳等其他用戶的討論,產生了這樣一些前置性的問題:

1,唯物主義(Materialism)和目的論(Teleology)相容嗎?
2,唯物主義(Materialism)與物理主義(Physicalism)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此處追加一個問題:

3,我們能否確信無疑地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內容中確實含有目的論的成分?


謝邀……

在我個人看來,物理主義是唯物主義的當代版本之一,其最大的貢獻在於藉助現代科學解決了「物質」的定義這方面的難題……

關於物理主義與目的論的兼容性問題,我個人認為目的論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凡是不採用目的論能表達的現象,採用目的論都能表達(關於此處可以參考 @Geek.cs 的唯物主義和目的論是否相容? - 知乎 這個答案),反之亦然,問題只在於表達到相同的可接受的精度時,其表達是否足夠簡潔……這使得儘管目的論這種表達方式的確攜帶了一些本體論承諾,但是我們可以工具性地使用目的論表達,同時伴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不斷修正這一本體論承諾……此時的目的論就顯然是和物理主義兼容的……

至於馬克思版本的唯物主義問題,我覺得有理由看看一篇論文:徐英瑾:「歷史唯物主義」何以是一種「唯物主義」_愛思想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唯物主義和目的論是不相容的,但目的又明顯存在於這個物理世界當中。

首先回答一下唯物主義和物理主義有什麼異同,從今天的視角看,物理主義就是唯物主義的一種,也是最多人支持的一種。物理主義說的是,這個世界上存在且僅僅存在物理學的研究對象。而唯物主義說的是世界上只有物質實體是存在的,不存在心靈或者其他實體。所以,在今天,唯物主義和物理主義差不多是同義詞。

我就是一個物理主義者,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是物理的,所有的相互作用都是物理作用,所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用蒯因的話來說,沒有物理變化,就沒有變化。

現在問題來了,目的論是什麼?

目的論是一種解釋變化的理論,石頭落到地上,用機械論的方式來解釋,可以說是萬有引力的原因,用物理主義的角度來解釋,那可以套用相對論,是物質在彎曲時空中沿著最短距離運動。用目的論怎麼解釋石頭落到地上?

很簡單,石頭想要落到地上,石頭有一個目的,它要落到地上。石頭達成了它的目的,從而落到了地上。

用目的論來解釋石頭落地,聽起來很荒謬。但用目的論來解釋人類的行為,聽起來就很合理。我為什麼要喝水?因為我口渴了,我相信喝水能消除饑渴這一不良的感受,於是我產生了喝水的目的,我也實現了我喝水的目的。用物理主義怎麼解釋我喝水?那就很複雜了,會涉及到一系列神經科學和力學知識,比如腦對身體穩態的監控,神經對肌肉的信號指揮,手臂在空氣中的運動等等。

現在我們知道,意圖,意向,信念,目的等等東西,都是很難和物理主義世界兼容的。所以有些人提出了隨附性(supervenience)這個概念,意思就是說,在這個物理世界中,目的論解釋看似有用,但是實際上不起作用。心靈隨附於物理作用之上,不影響物理作用。

那麼,在這個物理世界裡,究竟有沒有目的呢?沒有目的的嗎?我寫這個回答是為了什麼呢?我作為一個人類,難道我的行為是沒有目的的嗎?我不用來我自己的目的來解釋我的行為嗎?從日常生活的視角來看,目的是很顯然存在的。

所以,我們現在面對一個張力,一方面,幾乎所有接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人,都是物理主義者。但是幾乎所有人類,不管接受還是沒有接受過現代高等教育,都認為目的論解釋很恰當。那該怎麼辦?

在這個問題上,哲學家們有不同的主張,以後有機會再細說吧。簡單點說就是,這個問題很複雜。另外,我不知道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所以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我不是哲學專業的,只是一點自己的思考。

我認為目的論的表述和非目的論的表述只是一個語言問題,只是人類習慣假設事物具有自由意志,傾向於目的論的表述而已。

比如,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光是如何知道哪條路線最快的,費馬原理是不是違背常理呢? - 知乎

作者認為光似乎具有某種目的性,其實光所走的路徑 p 只是一個優化問題 argmin_p S(p) 的解,其中 S 是作用量而已。

同理,對於一個機器學習模型,有人似乎認為模型在學習中具有某種目的性,其實只是它在逐步優化它的損失函數 argmin_	heta mathcal{L}(	heta, mathbf{X}, mathbf{Y})

對於任意一種對事物未來行為 p 的預測 hat{p} = f(x) ,都可以構造一個目標函數 F(p, x) ,使得 hat{p} = argmin_p F(p, x) ,其中 x 是當前事物的狀態。

所以,假設事物處於 x 狀態時,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兩種表達:

(1)事物接下來按照 f(x) 運行。
(2)事物會選擇使得 F(p,x) 最小的 p 運行。

這兩種表述本質上是等價的,但第二種表述具有目的論的意味(事物始終在最小化 F )。


我覺得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比較好。物理主義和唯物主義含義挺接近的,區別在於,物理主義強調的是物理學,而唯物主義強調的是物質。在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之下,物質的概念變得有點過時,比如說電子是不是物質?當然是物質,但是要探測電子的存在必須先要有關於電子的一套理論,並通過這套理論和已有的其他實驗證據推測電子的存在。所以規定到底物理學理論是最根本的,而不是說物質是最根本的,沒有物理學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物質是存在的。所以一種狹隘的物理主義就是說,只有物理學認為存在的東西才是存在的,只有用物理學理論才能解決哲學問題。廣義上的物理主義沒這麼嚴苛,認為其他成熟的自然科學比如生物學理論也可以幫助解決哲學問題。物理主義者的一個核心目的就是將一切「自然化」,包括道德、目的和心靈,即用科學理論來對傳統的哲學概念加以解釋。

所以……你要問我物理主義和目的論相不相容,作為物理主義者我肯定說是希望它們是相容的。目的論含義複雜,就拿生物目的論和人類行動的目的論來說吧。生物目的論已經被演化生物學解決的差不多了,如果我們認為演化論可以很好地說明生物所表現的目的性,並且演化論本身不含任何目的論概念。當然也不是所有生物學家都這麼認為,在生物學中還是有神創論和演化論之間的爭論(不只是演化論和宗教界的爭論)(中文易讀但靠譜的著作可以找徐英瑾的《演化心靈與道德》來看一下)。我這裡隨手截張圖激發一下你的興趣:

至於歷史學和社會科學中的目的論,歸根結底也就是人類行動的目的論。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更棘手,好像有無數種切入點被嘗試過。我個人覺得從動物的目的性行為那裡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突破口。人類的目的性行動是由心理狀態導致的。很多目的性行為需要複雜的心理表徵,比如「我想要去超市買XXX」。在這類靈活的和複雜的目的性行為中,語言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可以理解語言是如何演化出來的,應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類行為。此外,最基本的目的性行為可能不需要語言,比如看到一個蘋果就想要吃掉。這類簡單的目的性行為從生物學上更容易得到說明。幸運的是,靈長類動物在這個方面也做得很好,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他們來理解人類。儘管黑猩猩不能理解有複雜內容的目的和意圖,但是它們是有目標的,並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理解其他黑猩猩和人類的行動目標。(http://www.eva.mpg.de/psycho/pdf/Publications_2008_PDF/Call_Tomasello_2008.pdf)

甚至於大象也可以進行目標-手段推理。至於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就是一個生物學問題了。但在我看來,語言和心理表徵的演化+動物行為學可以幫助我們對人類行為的目的論給出一個物理主義的說明。背後的方法論可以這麼來說:目的和目的性行為可以視為一個機制的結果。我們只要發現了這個機制,並表明在機制的運作和目的性行為之間存在一個規律性聯繫,就可以認為對目的性行為給出了一個物理主義的說明。但是,物理主義可以同時認同以下觀點,即對一個目的性行動的因果說明並不能完全取代目的論說明。(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848611000525)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物理主義和目的論是相容但不互斥的。


1,唯物主義(Materialism)和目的論(Teleology)相容嗎?

相容。往深里說,不少人認為目的論解釋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最近更有人用目的論的模型來解釋因果關係,這些都不包含對唯物主義的否定。

往淺里說,比如我說,「我電腦一直用中文操作系統,因為我想時刻保持與中國傳統漢字的緊密距離」,這是個目的論解釋,這沒啥跟唯物主義不相容的。

2,唯物主義(Materialism)與物理主義(Physicalism)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木有區別吧。。。


原來 @飛奔的馬達 其實是在探討歷史唯物主義,結果題主似乎把問題進行了某種轉化,把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問題。我在這裡不想談這個哲學問題,而是想先擺明三個思想事實,我覺得擺明這三個思想事實更有利於目前的討論:

1.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一種二元論,不是唯物主義/物理主義。

這裡說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二元論的出發點是現代心靈哲學,不是從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語境出發的,也不是從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的「俄國辯證唯物主義體系」語境出發的。

2.唯物史觀的目的論是 「歷史目的論」 ,不是功能解釋。(不過馬克思主義在分析歷史時的確大量使用功能解釋)

這裡解釋一下功能解釋和「歷史目的論」的區別。功能解釋是在說,「x存在,而x之所以存在,是因為x作為系統y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了服務系統y的正常運行而存在的。在這裡,x對y系統正常運行起到了z的功能」。

而「歷史目的論」是在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有一個特定的方向,這個方向的終點可以說是歷史運動發展的最終目的。我們可以把整個歷史的運動看做是歷史朝著某一特定目的的展開」。

3.「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並沒有直接涉及某種心靈哲學觀點(但是它的確暗自承諾了某種心靈哲學觀點),而「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中所謂的「唯物主義」是一種方法論,指的是我們要從經濟生產的視角出發去看待歷史發展,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

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摘自《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目的論這個觀點早已不新鮮了,不管是熊彼特還是洛維特,總之有很多人都指責馬克思是目的論了。而目的論這個帽子也幾乎被馬克思主義背了一個世紀之久,而很多人之所以指責馬克思主義是目的論,其前提是假設了馬克思主義自身內含有一套歷史哲學。如果我們接受這個前提,那麼馬克思一定就是目的論。如果我們不接受這個前提,那麼馬克思就不一定是目的論。答案的關鍵仍然取決於我們看問題的視角。

實際上,是否目的論不僅僅是我們應不應該把馬克思看做一種歷史哲學的問題。而是一但我們假設了馬克思主義有一種哲學,特別是把馬克思的理論抽象為一種哲學辯證法。那麼馬克思主義實際上處處都是自相矛盾的。當然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仰堅貞者而言,無論如何,矛盾都是不存在的。這就像從教徒的眼中來看,矛盾從來就不是矛盾,矛盾反而是奇蹟了。而這樣的觀點也就頗有早期教父哲學中的「因其不可能故而信仰」的風骨了。只是,這終究也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而今天,馬克思之所以被看作是目的論,很大程度上在於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者內部被簡單化,抽象化,哲學化,乃至於教條化了。也正是在這種庸俗化的趨勢下,馬克思對現實的觀察和分析也就逐漸淪為成了一種預言未來的歷史哲學。而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豈止是目的論,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其實和天啟宗教無異。特別是當馬克思淪為一種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遊戲的時候,那麼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只是替代烏托邦提前降臨的背書工具。

所以,我在這裡有必要說一句:實事求是,才是馬克思主義的活靈魂。而那些只抓住馬克思隻言片語的結論(類似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共產主義必然實現」),就把其當作先知的神聖預言而按圖索驥的人,只是在文字的幻想中乞討救贖。

所以在這裡,我仍提供給大家兩個視角,一個是非哲學的視角,另一個是歷史哲學的視角,通過這兩種視角的差異對比,我希望人們能根據自己的理性來選擇,自己到底是要一種趨向社會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還是一種哲學的馬克思主義。


首先,讓我們從非哲學的視角來看馬克思,那麼馬克思作為一個關心階級與社會衝突走向的社會學者,我們會在《共產黨宣言》或《資本論》等其他著作中發現,馬克思並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關於歷史必然走向的預言,而只是針對現實的各種條件,提供了一個社會衝突趨勢的模型:其中,馬克思預測現有生產條件下,資產階級為了生存與擴張會不斷擴張和提高生產力,並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方式,來謀求更大的利潤空間,而由此導致的則是市場兼并也會越來越嚴重,大量資本家破產並加入失業無產者隊伍。而其結果並沒有緩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反而更進一步減少了市場利潤空間,導致資本主義進一步惡化,並最終走向崩潰。而在這種情況下,內部矛盾重重的資本主義僱傭制關係必然隨同崩潰。而與此同時,由於利益的一致,大工廠生產紀律所帶來的階級同一性,無產階級為了不致於在貧困中死亡,或重蹈資本主義覆轍。所以不得不推翻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這裡,馬克思描述了很多關於這個模型發生過程中的細節與條件,並詳細解釋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這麼一個過程。


而在第二個哲學視角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表述就與我們上一個表述完全不同了,他可以被寥寥幾句話簡單概括:歷史是進步的,生產力是發展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隨著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作為更進步的、更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必然揚棄資本主義的缺點,並取代資本主義。

從第一個視角看,馬克思和其它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一樣,給我們設置了一個有很多細節條件為基礎的預測模型。而從第二個視角來看,我們看到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組合成的一個簡單的歷史公式。前者是可以被檢驗的,而後者則是無條件的空洞的預言,近乎於宿命論。而前者也只存在於直接的經驗中,它並不能還原為後者。而我們也不能在沒有任何歷史細節的補充的情況下,從後者推演出前者。任何細心的人都會發現,作為社會理論的馬克思主義一開始就和作為哲學的馬克思主義站在了兩個毫不相關的視角上。兩者並不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兩者根本是不同的分析方法。前者是經驗分析的方法,他建立了一個充滿細節條件的模型,而後者則是辯證法式的預言,社會主義到來則被假定為一種建立在辯證邏輯上的先驗必然性,就如同黑格爾的歷史精神最終回到他自身一樣,完全是一種抽象的脫離歷史細節的預言。而從科學角度而言,前者也是可以檢驗,可以被推翻的。而後者則是無法被檢驗的,無法被證實,也無法被推翻。

所以這裡面臨一個馬克思者自身的困境,第一個困境是承認馬克思主義不是哲學,而是一種經濟社會學理論。這意味我們必須採取第一種經驗分析的方法來實事求是地理解歷史,即以馬克思的歷史科學的方式來研究歷史。這導致的是我們會發現,馬克思的社會衝突模型在馬克思死後不久很快就喪失了解釋力。因為社會模型所依賴的一些關鍵條件被改變,這導致其中的結論就不再具有可解釋性。而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重新觀察社會,並重新檢驗馬克思過去的結論。第二個困境,就是頑固地把一種歷史哲學加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套餐中,把社會主義視為一種類似於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先驗必然性。而由此導致的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陷入一種絕對的自我矛盾之中。


第一,這取決於我們對「目的」作何理解。如果將其理解為「方向」或者「終點」,那麼是相容的。因為我們似乎沒有理由認為這些東西必定是非物理的。
第二,本人對於兩個術語往往不加區分地使用。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馬克思理解的「物質」恐怕不是物理主義所說的「物理實體」。另外,物理主義也包括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所以並不是說物理主義的觀點就一定比唯物主義的強。


問題在於是否把目的論看做第一性的,純粹的,和不可分析的。

但本質上唯物史觀是一種發展的視角,而這一視角包含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邏輯——創生,發展和消亡。而我們即使將事物的存在性與辯證法的發展性剝離開來,也會得到「事物存在」這一根本屬性,即使是虛無主義,也無法否認指涉對象在被指涉邏輯中的假設的存在性,這是一切討論的前提,這種存在性,才是被指涉對象可以被討論的前提。即這種前提是確然存在的先驗性前提,同時它本質上不是目的論。

(當然,如果認為這是一種「存在即目的」的目的論,那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一切存在都是自然的,所以一切的本質都是目的論,那麼問題是完全無法討論的,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一切承認討論對象的存在的理論都是目的論?)

並且一個有創生和發展的系統在邏輯本質上是有上升曲線的,一個系統不可能不發展而「發展」

而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既定事實,人類社會就是如此,發展是必然的。人類社會從無到有,本質上需要一個條件(邏輯層面,注意這裡不是倒因為果,而是簡單的邏輯關係,一個系統不可能憑空發展),而唯物史觀認為這一根本性條件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發展存在性的邏輯與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邏輯相同)

如果承認這一前提,那麼在主觀細節上的目的論和歷史發展的客觀性並不矛盾

而這與——馬克思的理論是不是根本上的目的論角度的「革命指導理論」——同理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方法論與發展視角(而不是目的視角)的歷史唯物主義並無矛盾

要清楚的一點是

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的歷史的客觀性和發展性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本身的創生以及革命方法論的建立的客觀性,其中並沒有自我指涉悖論,它是自洽的。

並且在無產階級革命方法論中,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原理等著作所描述的社會變革討論並沒有排斥對自身的發展與革新——這同樣是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而不是目的的。


那麼在這一系列大的客觀發展屬性之中,細節上的目的視角的本質上仍然是客觀運作,用其他答案的例子——人渴了,為了解渴要喝水,這一主觀思考細節本身的邏輯關係,確實是可以看做獨立的目的論。但目的論僅限於這一主觀思考細節本身,而決定這一主觀思考細節存在的,仍然是客觀的物理世界定則,並且它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推進了客觀事物的發展或者至少繼續以其客觀的方式存在,其本質仍然是——人活著,要喝水,人不喝水,就會死。而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這個問題的根本性解答就在唯物主義歷史觀內部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也是如此,其創生是客觀的,其創生之後內在的目的性價值本身也是被客觀規律決定的——社會發展的矛盾決定了意識的進步和革命,決定了新的意識的創生和鬥爭,並影響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至少,商鞅與王安石並不是「為了社會變革」而出生的,雖然他們的行為與思考細節本身是帶著變革社會的目的論的,時勢造英雄,這句話說的是社會變革中關鍵的理論、屬人因素的存在性,而不是目的性。


瀉藥。

馬克思主義其實是沒有本體論的,也就不形成一個完備的形而上學體系,如果單純的把馬克思主義從方法論來看,馬克思更像是一種科學研究政治的方法而非哲學體系。

比如,因為社會要發展到某個層次,所以無產階級革命了,比如資本主義在未來必然會被推翻等等。

這個就叫做目的論。

比如,社會自然而然發展到現在了,革命了,這就是自然論。

我們認為唯物主義既然是唯物的, 那麼應該按照第二種方法論來分析才比較合適,因為我們人為規定的某些原因根本不能算是唯「物」。然而這顯然和馬克思的分析方式相去甚遠。

假設我們從目的論出發去討論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必然會回溯,目的論之上是什麼,形而上學的體系中就必然加上「因果論」或者是「決定論」,這不僅要陷入唯心主義思想,甚至會陷入神創論思想……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唯物機械泛神論,這個是和目的論相容的,不過顯然馬克思並不認同這一點,而且泛神論究竟能不能「唯物」,還有待商榷。

所以我們不如直接認為這一套理論本身並不是哲學體系,而是政治學上的方法論。


如果把目的論稱為「勢論」,或許就兼容了。
物理對象因勢而動,人因某種心理的勢而行。
比如你憋屈,就是目的不能轉化成行為,也即勢遇到了壘,無法轉化為動能。

類比的說,不嚴格。


補藥強答!首先唯物主義和目的論都是人類創造的名詞。這個世界不只是可知的物質,目的的需求也不只是物質的。


是種信仰。你說呢


推薦閱讀:

我有一些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問題應該去哪裡問?
如何看待最近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要成為大學的主導思想」?
常被誤以為是馬克思主義的說辭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學習馬克思哲學到底有什麼作用?

TAG:哲學 | 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 | 形而上學 | 馬克思主義 | 本體論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