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易冷》歌詞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林志炫在「 我是歌手 」里曾說這首歌寫的是一個凄美的故事,它是什麼?


宋文帝時期,一守城將軍奉命駐守洛陽城,其間邂逅當地一名女子,一見如故,很快便私訂終身。

此時北魏來犯,將軍奉命出征,臨別時拉住女子的手:「等我打勝了後,一定回來迎娶你……」 倆人依依昔別,女子守在城門口,看著將軍坐在馬鞍之上,頭也不回地離去…… 將軍此征便是數月,其間南朝宋節節敗退,宋文帝一氣之下連斬二將,北魏全線出擊,強渡黃河,宋文帝不聽朝臣進言,發動強攻,無奈之下,洛陽失守。

宋文帝撤回北魏,而重傷的將軍則流落於伽藍寺中。 待將軍傷復之後,本想回朝,無奈此時北宋大勢已去,回去只有死路一條,死,將軍從未怕過,但想著曾經的誓言,加上對宋文帝亂殺良將之舉已至心寒,無奈之下,委身於伽藍寺為僧,希望有朝一日平昔戰火,再回到她的身邊。 他們昔別的城門,有一位女子經常坐在一塊石板上等著心愛的人回來。

每每遇到前方歸來的人,女子便問有沒有見過將軍,但始終沒有將軍得勝歸來的消息。 女子從未放棄過,仍然日復一日地等著。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終於傳到了在伽藍寺出家的將軍耳里。 但將軍不能回去,此時北魏已遷城洛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南北朝戰爭還在繼續,他必須活下去,等到戰爭結束那一天……

不知道多了多少年,戰爭終於結束了。 將軍第一次走出伽藍寺的那傾斜、像要倒塌一樣的山門,回到了那個日思夜想的地方。 一身平民打扮的他,來到殘破的城門早已斑駁不堪的城門前,他走到他們分別的地方,在那樹早已枯掉的大樹旁邊,摸著那塊她天天等待他歸來坐的石板…… 城郊傳來優雅的牧笛聲……,路過的人告訴將軍,這裡曾有一個女人一直等著她心愛的人歸來…… 重新踏足熟悉的土地,他心裡的感受,卻是那麼複雜,彷彿一切又回到了羨煞旁人的當年…… 他在這座殘破的孤城裡尋著她的終影、但始終找不到,天上的雨紛紛落下…… 他一直相信她一直在等她…… 孤城的老者告訴她,她一直是一個人……到死那天都是…… 僧人又回到蒲團之上,靜靜地坐著,敲打著木魚…… 天上的雨仍然在紛紛落下,落在禪房外那塊石板之上…
煙花易冷的真實故事 冥思伽藍相思雨 連做夢都夢到歌里的這個場景,枯等的傷心與對情感世界千變萬化的無奈。

未見君已十秋春,戰火連綿歸期問。 煙花易冷情意真,不忘誓言心愿等, 故里已是草木生,孤城至今剩何人? 牧童伴笛多過問,枯等永恆白髮生。
聽,牧童笛聲,聞,孤村野城。 感,煙花易冷,嘆,人事易分。 等,淚不歸人,待,輪迴緣生。 永,盼為君箏,恆,故白髮生...


《煙花易冷》| 死生契闊,不可問天
(本文來自Wei信公眾號「我真的在修仙」,歡迎掃碼關注~~)

http://weixin.qq.com/r/1D_utq3EUvAtrenV92rG (二維碼自動識別)

《煙花易冷》的靈感來源

女子在洛陽城盼望征戰邊疆的將軍歸來,最終卻孤獨逝於伽藍寺中。將軍回來遲了,洛陽城裡只留下了那個女子苦苦等候愛人的傳說。

網傳以上故事是歌曲《煙花易冷》的靈感來源,且脫胎於南北朝時期楊衒之所寫的《洛陽伽藍記》。那麼問題來了,《洛陽伽藍記》里真的有愛情故事嗎?

百鬼夜行的魔都洛陽

根據《洛陽伽藍記》,北魏後期的洛陽啊,實在是個充滿著魔幻現實主義靈異氣氛的迷之國都……


這裡有噴的桑樹,有淚流滿面的佛像,有死前喊饒命的豬,還有從地府一日游回來的比丘。

詐屍還魂、白日見鬼更是稀鬆平常。

據說有個叫崔涵的人從墳墓里爬出來之後,不敢抬頭望日,又怕水火刀兵,時人也不知他到底是人是鬼。談起自己在陰間的見聞,他說,原來人死了以後還得從鬼軍、做鬼兵,但如果以柏木為棺材,就可以免服兵役;桑木棺材則不行。於是一時間洛陽城的柏木價格大漲。

購買奢華柏木棺,免除死後當鬼兵的煩惱~

雖然作者楊衒之犀利地指出這必定是洛陽城的棺材商故意炒作的營銷手段,但城中的迷信風氣已可見一斑。

如此痴信鬼神之說,也難怪那時候京城的達官顯貴都爭相舍宅捐建佛寺。

「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迹。」

不得不說,崔涵的廣告抓准了時人最緊迫的訴求,畢竟在那戰事頻荏的年代,大家最怕的就是服兵役,更何況死後還不得安寧呢?

至於那時候到底有多少政權輪番登場,交戰的南北雙方又各是什麼名目?還請參閱下方的簡單示意圖。


「繁華聲 遁入空門 折煞了世人」繁華入空門,是怎麼坑了世人?

洛陽向來以佛教景觀聞名,自公元67年白馬馱經入洛以來,到四百餘年後北魏定鼎嵩洛,與紅塵俗世盛衰與共的是遍布洛陽城的千餘佛寺。

不只數量多,洛陽城裡的寺廟還很氣派呢。

以永寧寺為例,寺中有一座九層佛塔,算上塔頂的金剎,總高一千尺,據說距離京城百里之外就能望見。楊衒之曾親自登上此塔,臨窗一瞥,竟能俯瞰雲雨,可見其高。

「尺」這個單位的具體長度在中國歷代各有不同,如果楊衒之沒有誇大的話,永寧寺這座佛塔的總高度大約在300米左右,即使放在1500年後的今天,依然幾乎能躋身世界最高建筑前百之列,這實在讓人難以想像。不過據其他記載,這個高度應打個對摺(約147米)。筆者覺得後面這個數字應更現實一點吧。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如果147米這個數據可信,那楊衒之的估計能力也是沒sei了……古代文人這五百塊四捨五入約等於一個億的壞習慣啊~


佛塔不但高,而且精緻,上下總計垂掛著一百三十個金鐸(大鈴)和五千四百枚金鈴。晚風輕送,搖動數千金鈴參差作響,十餘里外都能聽到鏗鏘之聲。

「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

寫完了形聲兼美還不夠,楊衒之在此又引出了一個知名人物,從他的反應側面展現永寧寺塔的精緻宏麗。這個人就是少林寺七十二絕技專利持有者、獲得南北朝永久居留權的國際友人達摩。

達摩面對高塔參天,金鈴含風,忍不住歌詠讚歎。他自稱活了一百五十歲,踏遍諸國,也未曾見過這樣天上有地下無的寶剎。

「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然而如此盛極一時的佛教寺院,是否真能保佑國泰民安,還是起到相反的作用呢?

佛教有多少積極意義暫且不論,不難想到的是,僧尼過眾則侵佔農田,其人又免於賦稅徭役,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加之興建廟宇和鑄造佛像都難免勞民傷財,所以聽似祥和的寶鐸聲中其實危機四伏,燒香拜佛的祈禱再虔誠,也於苦難無補,而崇佛過度更可能使岌岌可危的國勢雪上加霜。


「夢偏冷 輾轉一生 情債又幾本」轉眼間,原配變前任。《洛陽伽藍記》中跟「情債」二字最扯得上關係的記載,不是思婦在洛陽城破敗的伽藍寺中盼望徵人歸來,而是丈夫從南朝叛逃到北朝,娶了北朝的公主,迫使千里尋夫的原配出家為尼的故事。493年,原為南朝齊臣子的王肅化裝成「道人」叛逃到北魏,北魏孝文帝藉此機會向王肅了解南朝的典章制度,並將陳留公主許配給他。可是王肅在南齊時早已娶了江南謝氏,只是他北逃時沒來得及帶上妻子兒女。謝氏為了千里尋夫,也打扮成出家人穿越兩朝邊境。沒想到她歷經千辛萬苦找到夫君之後,卻發現夫君已是皇帝的妹婿,而自己被迫成了前任。為了挽回婚姻,謝氏寫詩贈王肅,用「絲」來暗喻「思」,希望丈夫能憶起昔日纏綿的夫妻恩情。

「本為箔上蠶,今作絡上絲。得絡逐勝去,頗憶纏綿時。」

然而有膽叛逃的王肅此刻卻做了縮頭烏龜,竟由新任妻子陳留公主代答道:你要思念便任你思念去,有了我這新人,哪還有你這舊人的位子?

「針是貫線物,目中常紝絲。得帛縫新去,何能衲故時!」

據說當時王肅「甚有愧謝之色」,最後只能讓謝氏的出家弄假成真,安置在正覺寺中,兩人不復相見。

王肅的父兄為南朝齊武帝蕭賾所殺,他歸降北魏是事出有因的。北魏孝文帝嫁公主給他,如此皇恩恐怕也不好拒絕。他在北魏做官這段時間,也確實為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做出了很大貢獻。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諸多迫不得已的因素言之,王肅應該算不上渣男。

但在《洛陽伽藍記》的這段記述中,在謝氏不懼艱險的尋夫之志且不惜委曲求全的深情對比之下,他就成了一個相對失去光彩的人物。


「浮圖塔 斷了幾層 斷了誰的魂」歌曲唱到這裡,讓我們跟著方文山一起轉身,再回頭看看片頭提到的永寧寺。

沒錯,這個斷了幾層的浮圖塔指的應該就是永寧寺塔。

534年,永寧寺塔毀於火災。《洛陽伽藍記》里說大火燒了三個月才熄滅。

火經三月不滅。有火入地尋柱,周年猶有煙氣。

書中又寫道,當年五月,有人稱在大海上看到了永寧寺塔的影像。海上的浮圖塔燦然若新,但轉瞬之間,就被煙霧吞沒,自此消失於人世。

「見浮圖於海中,光明照耀,儼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見之。俄然霧起,浮圖遂隱。」

同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將都城東遷至鄴。


「雨紛紛 舊故里草木深」就這樣,塔共朝亡,北魏的國破了。此處很容易讓人想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但那歌曲中唱到的「故里」,又該是指哪兒呢?答案一:江南。王肅從南朝而來,他的原配謝氏也是江南人。所以在王肅與謝氏的故事中,「故里」肯定是指「江南」。即使南北朝時期的江南還不是經濟中心,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江南也絕對是一個讓人流連和想念的地方。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這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南朝丘遲寫的《與陳伯之書》。陳伯之本是南朝臣子,跟王肅一樣逃到了北魏。丘遲勸他歸降南朝,就採取了以情動人的策略,極言江南風景之美,動其懷鄉思歸之心,最終居然招降成功了。江南故里草木深,江南風景舊曾諳,江南的魅力就是這麼大。

答案二:洛陽。

王肅雖然原住南朝,後投北魏,但不要忘了,他出自魏晉高姓琅琊王氏,祖上是北方人啊。

西晉滅亡後,中原政權與漢族士族遷徙到南方,史稱「衣冠南渡」。所以洛陽應是大批南遷士族和北方避難流民所懷想的中州北地的象徵,是「故里」。從遠處說,洛陽是南遷漢人的故里;從近處說,洛陽當然也是東遷魏人的故里。公元547年,魏人楊衒之重遊洛陽城,眼見的是一片廢墟。不只皇宮倒塌,寺廟也化為灰燼。蒿艾布滿矮牆,巷弄里荊棘叢生,城中野獸出沒,鳥雀以庭樹為家。洛陽城鼎盛時期的一千餘座寺廟,至此鐘聲罕聞。

「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京城內外,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

這正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斑駁的城門 盤踞著老樹根」。
「那史冊 溫柔不肯 下筆都太狠」國家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了分裂?從《洛陽伽藍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座北魏的都城洛陽在數年間屢經浩劫,「史冊」上確實有許多溫柔不了的血雨腥風。528年,興兵造反的爾朱榮屠殺了一千三百名北魏的王公大臣,洛陽城中居民驚惶不安,貧民富戶都爭相奔逃,是為「河陰之變」。對了,那時爾朱榮曾駐兵永寧寺中,佛寺成了世俗政治力量博弈的舞台——它們從不能自免於亂世烽煙。529年左右,南朝梁將領陳慶之北伐,攻佔洛陽城,「凌竊市裡」(《魏書》)。530年,爾朱兆攻佔洛陽。其後,高歡以勤王之名攻打洛陽,殺死爾朱兆。

534年,孝靜帝遷都鄴城,四十萬戶洛陽居民被迫遷徙。


兵連禍結之下,洛陽城的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都如覆巢之卵。而命喪於斯的生靈,在史冊中不過是一個難以稽考的數字,這豈不是「溫柔不肯」而「下筆太狠」么?

「煙花易冷 人事易分」

南北交戰頻繁,官民盪析離居,我們那位生在皇族的陳留公主,雖憑自己的身份地位趕走了丈夫的前妻,但她就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嗎?

陳留公主代寫的分手詩,確實讓人看了覺得不是滋味。不過話說回來,這位公主也算是紅顏薄命。她嫁王肅是二婚,沒想到成婚兩年後王肅即去世,她又再度寡居。青春無己,已知煙花易冷。離合天定,信哉人事易分。
「伽藍寺聽雨聲 盼永恆」王肅的原配謝氏在正覺寺里盼不到永恆的愛情,如果她還有所希冀的話,大概需得寄托在一雙兒女身上。不管她心中是否有恨,至少在王肅臨終前,她還是帶著子女去看了他一眼。一世恩怨就此了結。

時代造就了小家庭的悲劇,王謝的蘭因絮果絕不是孤例。又或者說,其實愛情在每個時代都是奢侈品,更何況生逢亂世命如草芥?

所謂「鬼火亂於平林,殤魂游於新市」。北轉南遷,提老挈幼;死生契闊,不可問天。

儒家修性,道家修命,當性不能守、命不可保的時候,佛教告訴你有來生。這種直指永恆的終極關懷,正是飽受喪亂之苦的流民最需要的。

除了佛教,南北朝時興盛的還有天師道教(五斗米道)。「世奉五斗米道」的孫恩稱其黨人為「長生人」,以投水為登「仙堂」,認為屍解之後精神不滅,這自然也是一種對生命永恆的嚮往。

可哪裡有什麼「長生」呢?

人逢絕境而信鬼神,是願人間的烏雲濁霧之上,還有清光未泯。窮兵黷武的暴政有時比天災更殘酷,同室操戈的人倫慘劇也未必不及幽冥怪談的荒謬。

活在一個魔性的時代,有很多「情非得已」。仁人君子閱及此,當「惻然念之」。

「……傷亂離而想太平,迫於不得已,而不暇記其妄誕者。仁人君子閱此,所當惻然念之,不應遽為斥詈也。」(王昶)

「等酒香醇 等你彈 一曲古箏」穿鑿附會完畢。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使人彷彿穿行在頹敗的洛陽街道,作者憑記憶描摹所經之處昔日繁盛的景象,夾敘夾議,其中既多史實與靈異故事,又不乏道出興亡之由的警醒之筆,由此寄託黍離之悲,其構思不可謂不巧。說到這本書,很多人會想提一下《東京夢華錄》,不過筆者卻想到了白居易的幾句詩:

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空門此去幾多地?欲把殘花問上人。

俗世與空門,從來所去不遠。繁華和落寞,也總是你中有我。每見凋零,自然會使人思憶盛況,感慨俯仰之間,千年舊事隨流水;但見到如火如荼的盛景時,又有多少人會想到它也終將消亡呢?

掩卷低徊,是思量古今,警醒自己安不忘危,還是飲下劉白墮釀的騎驢酒,醉中指色相為虛幻,笑問人生莫不是夢境的延長?

也許在我們的血液中,早就深植了這入世與出世、現實與詩意、執著與豁達交錯的智慧和……精分吧。


煙花易冷林志炫 - 我是歌手第一季 第6期

註:

1. 由方文山作詞的歌曲《煙花易冷》又名《伽藍雨》。

2. 本文主要參考了《洛陽伽藍記》(楊衒之)、《細說兩晉南北朝》(沈起煒)和《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陳寅恪)。如有錯誤,敬請指出。


剛剛看了 見字如面里謝氏寫給前夫王肅的信件一下子感覺和杰倫的煙花易冷好貼切!!!

王肅羞慚建佛寺
  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不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還是一部具有文化價值的歷史文獻,是記述當時洛陽地區的諸多掌故、風土人情和中外交流事件的珍貴史料。其文筆生動優美,兼用駢儷。伽藍,梵文音譯,為佛教寺院之統稱。
  《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南延賢里有正覺寺,是尚書令(宰相)王肅所立。王肅,出生於門閥士族琅琊王氏。其父王奐,是南齊的尚書左僕射。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王奐擅殺寧蠻長史劉興祖,又舉兵拒命,兵敗後連同幾個兒子皆為齊武帝蕭賾(zé)所殺,只有王肅孤身逃脫,化裝成僧人自建業(今南京)投奔北魏,次年到達洛陽。
  北魏孝文帝元宏聽說南朝王肅來投,親自接見,詢問事情緣故,對其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後轉而談及治國安邦的大道理,王肅侃侃而談,全面陳說治亂理論,孝文帝甚為驚嘆,從而接納了他的觀點。當時北魏孝文帝新建洛陽城,修建了很多建築,王肅博學多才,清楚舊制,為之大有裨益。孝文帝很器重他,常稱呼他為「王生」。延賢里得名,是因王肅。
  王肅在南方時,娶著名文人謝庄的女兒為妻,逃亡時妻兒都未跟隨。入魏後,又奉詔娶了孝文帝的妹子陳留長公主為妻。謝氏因家難去尼姑庵做了尼姑,亦來北方投奔王肅,見丈夫已娶公主,乃作五言詩一首寄贈之。她在詩中說:「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路逐勝去,頗憶纏綿時。」
  詩中用了江南民歌中常見的諧音雙關手法,以「絲」諧「思」。逐勝,指王肅在魏得志。她的意思是:如今您得志了,還記得當初你我兩情纏綿之時嗎?她的傷心、失望、無可名說的痛苦,都凝聚在這短短的四句詩中了。
  陳留長公主卻並不感動,她代王肅答詩一首:「針是貫線物,目中恆紝絲。得帛縫新去,何能衲故時。」
  公主是北人,且是鮮卑人,此詩卻有吳歌風格。此詩也用了諧音雙關手法:「紝絲」,字面上是說針眼中可穿絲線,實際意思是「任思」——任憑你思念去;「衲故」,字面上是說縫衲舊物,實際意思是「納故」——容納舊人。公主的意思是:你只管思念好了,任你怎麼思念,王肅豈能再容納你這舊人!好一副公主的派頭!
  面對強勢的公主,謝氏只得忍氣吞聲。王肅對謝氏甚感慚愧,於是建正覺寺讓其居往


據我所知,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洛陽伽藍記》,但似乎並非脫胎於一個具體的歷史故事。此歌只是以北魏南齊之間的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洛陽城,其實也或許會發生在更多時刻與地點的故事——烽火中,等不到歸來的愛人。
關於自歌詞演繹出的愛情故事,度娘上一搜就有,貼個連接給題主吧。

煙花易冷――《洛陽伽藍記》


推薦閱讀:

Like a Rolling Stone 這首歌偉大在哪裡?為什麼被捧得這麼高?
「我愛你」用周國賢的歌詞怎麼說?

TAG:歌詞 | 周杰倫人物 | 林志炫 | 方文山 | 歌詞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