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一直以粵語為主;而台灣卻是國語主流?

觀察多年的港台劇及綜藝節目有感


先說答案:因為香港經過了普及廣東話(即粵語廣州白話),台灣經過了普及國語。

香港:

由歷史的角度來說,1949年的香港仍是充滿中國各地南方語言,除了客家話是原來新界中重要的語言之外,潮洲話、上海話等等都是很容易可以聽到。即使在60年代,香港的本地大眾文化產業未發達起來之時,國語(普通話)的地位要比廣東話大得多。當時香港人看國語片,唱國語歌,廣東話只是諸多方言之中的一種,人數雖較多,但未取得主導地位。1967年香港暴動之後,香港政府檢討香港本地文化政策,遂決定發展本地文化,並且在本地文化的範圍,獨尊廣東話,一改過去對本地文化事務自由放任的作風。自此香港的電視與廣播中的其它方言都消失了,只有廣東話得到長足的發展。中文法定語言運動也使中文的地位確認,因而發展出一套以標準中文為書面語,以廣東話為口語的教育系統。自此廣東話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在各種正式場合取得地位。等到這一代接受這種廣東話中文教育的一代成長,成為社會的中堅,現在的香港廣東話即成為香港人全功能的語言,由教育到娛樂,從傳教到祭祖,全由廣東話包辦。


-----《香港的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
楊聰榮◎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台灣:

因為日本在統治台灣推行過皇民化教育和日語,所以國民黨來台灣後用了很大的力度甚至極端的方法來推行「國語運動」,力度遠超大陸推廣普通話。

國民黨治台第十三年的一九五六年教育廳即下令在校禁說台語(閩南語)、客家話,並組糾察隊,叫學生互相監視,說台語的學生被施以體罰、罰錢、或「掛狗牌」的侮辱。另外規定公務機關、公營事業只做「國語服務」國民政府對傳播工具控制尤嚴,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一日文化局以一紙行政命令即將閩南語節目限制為一小時,一九七六年行政院正式公布「廣播電視法」,其中規定「方言節目應逐年減少」。


總之,香港和台灣現在的語言環境都是當地政府行政推廣或干預後的結果。

現在香港也把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之一,並嘗試在學校教授一部分普通話課程。

而現在台灣則在搞國家語言政策,把台灣的所有語言、方言都包括進去,搞平等化。所有大家可以在台灣除了聽到國語節目、廣播外,還可以聽到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節目、廣播。


先前推行國語時,如果在學校講非國語的語言,就要掛狗牌在學校所有人面前罰站。
經過這樣的教育,有一代人漸漸地不太講台語或客語之類的(譬如我爸媽吧,他們對話會講,跟長輩講話會講,可是對我們小孩很自動地轉成了國語)
到了我們這一代,更不用說了,很多都是會聽不會講,有的是連講都不會講,也有連聽都聽不懂的。


台灣方面已經有人講了,主要是蔣介石的"功勞「,我來講講香港,這裡沒有一個答案講到重點的~

某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饑荒和某個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文化浩劫開始之前,國語曾經一度是香港上流社會和文藝界的語言,
因為日本侵華以及49年後很多大陸資本家名人學者演藝明星逃到當時人口並不多的香港,使得國語壓過粵語,
那時候香港電影以國語電影為主,你看香港老一輩的電影演員比如秦沛普通話說的特標準,

抗戰後,香港電影業雙線發展:粵語電影(香港口語:粵語片)和國語電影(香港口語:國語片)。
49年大批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流亡來港,繼承上海的藝術事業,使國語電影和國語流行曲於70年代以前在香港文化中佔據主流

維基百科 香港電影

但因為大饑荒和文化浩劫使得廣東逃亡到香港的難民急速增加,
很多人寧可被大陸邊防人員射殺也要游到香港(類似現在的中朝邊境)
最後粵語人口遠遠壓倒國語人口
(那時候大陸吃飯都成問題,別說教育了,所以廣東人基本上不會普通話)
於是國語很快被邊緣化

49年和60年代初期的兩次逃亡到香港的移民的母語以粵語為主,粵語文化始終在港平行發展,祇是未成流行文化主流。以粵語為母語香港新一代的藝術家成長起來後,粵語被雅化,粵語電影和流行曲同時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從此,國語電影和國語流行曲從香港消失。

維基百科 香港電影

五六十年代是歐西及國語歌曲流行的年代

自1970年代起,香港普及化的粵語流行曲是由許冠傑開創的。

維基百科 香港音樂

最後,關於逃港難民被邊防人員射殺的問題,很多地方都有記錄,網路上更是不少
深圳大逃港事件:很多偷渡者在半路被邊防戰士擊斃--文史--人民網

對於一上來就說我是編故事的人,我不想浪費時間,直接刪除~


本質原因都是行政主導。

你看香港以前拍的黃梅戲多好看,那些人的國語不能再標準了。事實上新中國建國後香港同樣薈萃了大量江浙人士,比如說查良鏞等等。而之前香港已經有數量極大的福建人、潮州人,加上本土的客家人、圍頭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多語社會,廣州話雖然為大宗,但比例不高,完全可以推行國語。

但你港英政府六七暴動後一紙命令,廣州話為官方中文。霎時間,其他漢語生存的條件就萎縮了99%。而且推廣的手法與現今內地推普如出一轍,就差掛「講廣東話,做文明人」的標語了,不過還是比台灣、日本、法國那種掛狗牌的行為溫柔的多。所以我看到香港人跳出來保衛粵語我就忍不住揶揄,說不定你阿爸阿爺就是被「推粵」的一代。

有一個答案認為大逃港改變了香港的人口構成,導致粵語成為主流。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行政力量是主要因素,大逃港只是助力。大逃港的主力是寶安縣(東莞+深圳),寶安縣講啥話呢我是最清楚的,反正我去到香港講圍頭話99%以上香港人都表示「你講乜鳩」。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粵語人士,我還是蠻感激香港的,它是粵語文化的橋頭堡,作為一門南蠻之語,能夠綻放出一時如此炫目的光輝,真是難得。

--------------------

解釋幾點

1、我說粵語是「南蠻之語」只是一個自嘲……《賽德克·巴萊》裡面有那麼一句話:「如果文明就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番話真是豪氣干雲,對我觸動很大。當別人嗤笑我們是「猴子」,是「文化沙漠」,我就愛用這句話去懟他們。南蠻又怎麼了,你打我啊?

2、某種程度上說粵語是南蠻之語也是正確的,粵語保存了大量百越語的辭彙,而且使用頻率一點都不低。比例有多少目前不確定,但一定比北方官話中的滿蒙辭彙高得多。下次北方的朋友見到南方皇漢罵你們講韃子語,歡迎懟死他們。另外還是那句話,南蠻之語又怎麼了,你打我啊?

3、「香港完全可以推行國語」≠「香港只能推行國語」。我當然知道除了頂端洋大人使用的英語之外,香港第二強勢(指經濟和政治層面的強勢)就是廣州話,原因是粵海片(主要是廣州+南番順)是廣東的中心,由此遷來香港的人也掌握著比一般華人更強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事實上當時香港通用語有三個選擇:英語、廣州話、國語,哪一個做通用語都不出奇。就好比當年台灣遷來200萬外省人也不能改變閩南語佔大宗的事實,但蔣氏父子還是推行了國語,而且他成功了,國語成為了事實上的通用語;新加坡75%是華人,李光耀還是推行了英語,他成功了,英語是事實上的通用語。

之前是ipad手打,打不出那個「乜」字……現在改過來了。我寫這個答案是一時之快,缺乏詳細的資料羅列,如果想找出處的可以說一下,但我不保證填坑。

我又雙叒來修改了……找了個毒果的視頻,大家翻個牆,看看廣州話在港英政府幫忙下如何毀滅了香港本土客家話。

廣東話流行 淘汰客家潮州話

然後欣賞一下部分香港憨鳩仔的雙標:


香港並不是一直以粵語為主。

今天在香港提到本土語言,我們想當然認為是指廣東話;其實綜合人口普查和學者分析,50年前香港操廣東話的人口不到一半。
當時本港雲集五湖四海的移民,三成人講四邑和潮州話、近一成人講閩南話和上海話,加上講圍頭話和客家話的原居民和外籍人士,非粵語人口過半。不過,現時四邑話幾乎在香港絕跡,客家話、福建話、潮州話和上海話人口合共只剩3%。
多種方言沒落,由它們被視為「鄉下話」開始。戰後香港人口急增,港英政府大力發展現代化學校,淘汰以圍頭和客家話授課的私塾;為免國共勢力擴張,又用行政手段打壓普通話授課學校,廣東話因相對政治中立被認可為與英文並行的教學語言,「只有財雄勢大如蘇浙、福建中學,在英治時期都頂住,冇轉用廣東話」。

轉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17/18627989


台灣現在不提「國語」啦,流行的叫「國家語言」。


民國92年(2003)「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討論通過了《語言平等法草案》。

第二條(用詞定義)
三、國家語言:國家語言係包括國內使用中之各原住民族語(阿美族語、泰雅族語、排灣族語、布農族語、噶瑪蘭族語、卑南族語、魯凱族語、鄒族語、賽夏族語、雅美族語、邵族語等)、客家話、Ho-lo話(台語)、華語。
第三條(語言文字平等)
凡本國境內國民所使用之語言與文字,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政府不得以公權力禁止或限制任何語言與文字之使用。

其中Ho-lo話(台語)的ho-lo 本字不明,有「河洛」說,「河老」說,「福老」說等。我們大陸一般稱閩南話。華語即以北京官話為標準音的官話,從法條上看是個「非主流」。


民國96年(200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布了《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本國族群或地方使用之自然語言及手語。

民國105年(2016)「立法院提案」《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本國各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

民國106年(2017)3月4日,「文化部」舉行《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


看到很多回答在說67年以後港英政府推粵,但是既然香港有那麼多不同的方言,為什麼偏偏推粵呢?粵語有什麼獨特性在裡面,使得港英政府非得把它作為通行語首選?

因為從清末開始省港澳就是一個文化共同體!你們想過沒有?20世紀30年代港英政府的公務員還得跑到西關學標準粵語,那時候,粵語就是省港澳的「普通話」,而「西關音」就是那時候的「北京話」!雖然行政手段也很關鍵,但是假如沒有文化根基,強行移植是會產生排斥的。廣州獨口通商從18世紀中就開始,商業繁榮所鑄造的大都會氣象對人有一種自然的吸引力,對遠近文化多少都有輻射~~「西關音」是當時的精緻商人家庭所講的口音,各階層都會模仿學習~~

省港澳三地在49年以前都可以自由通行,對本地人來說,不會因為清政府和洋人簽了不平等條約就會感覺有什麼不一樣,該和人做生意還做生意,生活沒有什麼不同。真正香港和內地開始隔絕是49年以後,60年代因為要接納逃港的難民,香港那邊的邊境稍微放鬆了一下下,但總的來說,三地的聯繫不如49年以前那麼密切了~~

有時候你們要分清歷史書寫和現實,49年以前的孩子是沒有在政治課上學過近代史綱要的,也不知道什麼叫不平等條約,雖然香港劃給了英國,也不會覺得那不是自己的地盤~~而對香港人來說,廣州永遠都是他們的省府,直到1949年!49年以後省港文化相互隔絕了,才有了「阿燦」、「港燦」相互問候。


參考文獻:程美寶:《從「省港澳」到「粵港澳」》:從「省港澳」到「粵港澳」_金羊網文化

以上鏈接是該文的刪節版,完整版在這裡: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導言 從「省港澳」到「粵港澳」——歷史失憶與現實定位


p.s.作為一名正兒八經的潮汕閩南人我可以老老實實告訴你們,閩南人去過的地方多了去了,但是不會所有到過的地方都當自己家~~香港文化的主體和底色,就是廣府文化!誰也別搶,也搶不了~~


主要是政府的力量,就像廣州的小學中學裡面掛的『講普通話,做文明人』就像前面的答主說的那樣,港英政府把粵語定義為官方語言,久而久之,粵語就普及了。
不過現在香港地鐵的報站語言已經由單純的粵語和英語改為粵語,國語和英語了,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陸人過去讀書和工作,這也是一種趨勢吧。
台灣同理。
PS:難道講粵語就是南蠻了嗎(手動微笑)


因為香港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反攻。

而台灣呢?

一直準備收復淪陷區,而現在淪陷區通行普通話,為了反攻,方便潛入部隊和淪陷區人民打成一片,不容易被發現,所以要通行淪陷區人民的話啦。


香港的本地話是客家話和圍頭話。也不是粵語。


香港60年代中小學還有國語課,之後被港英政府關閉了,也就是被「行政干預」了。


廣東也是粵語主導啊, 所以香港是粵語主導又有什麼問題?


這篇回答的後半部分可能會引起某些人不快。可以選擇不看。

……………………………………

瀉藥。
來的較晚,看看別的答案已經寫的很詳細了。可以適當歸納一下。
台灣人從閩南語,日語轉向國語主要是因為國民政府的強制推行。這點是沒什麼疑問的。
香港人從各大方言百家爭鳴到粵語一統,大家有不同看法,但主要是兩個原因 1.港英政府行政推導 2.大逃港之後香港人口結構轉變。

關於香港問題,這兩個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但若問哪一個更重要,答案其實就在不遠處:旁邊那個幾乎人人說閩南語的台灣,不就被一紙行政命令強行改造成國語地區了嗎?

我們不妨用「控制變數法」假設一下。如果沒有港英政府行政令,可能香港說粵語的人會漸漸多起來,但大學裡還是說英文,中小學裡國語,閩南語,粵語大行其道。電視上,廣播里同樣如此。甚至為了擴大受眾,電視台和學校大多會使用英語和國語。總之,粵語絕不會擁有現在的統治地位。
如果港英政府有行政令要把客家話當做香港主要語言,那麼不管有沒有廣東人大量進入,三十年下來香港絕對成了一個客家話社會。這一點不用懷疑,學校里,電視上,街角街頭天天刷,有多少人堅持不說客家話?現實中,台灣一個方言統一的地區,經過三十年推普,成了國語普及度比大陸還高的地區。以香港財力,完全可以比台灣做得更好。
所以,行政命令絕對是導致香港粵語化的第一要素

如此引申開去,如果中國要求在香港推普,那麼幾十年下來,也是可以成功的。只是,需要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花費的財力,可能要多一點;遇到的阻力,可能會大一點,誰讓港英政府先進入這藍海,把它刷成了紅海呢?但只要牢牢把握教育和傳媒兩大要害,推普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後半部分開始

再引申開去,現在去香港旅遊購物的人不少,大家應該都知道香港人或多或少會說點普通話,但大家也知道他們說的有多爛!有時候甚至不能交流。至於專業交流,比如工程合作,商務合作,更是要以英語交流!
這年頭,連「敵對關係」的台灣人都能自由交流,已經回歸的香港人反而不能和祖國人民交流,豈非咄咄怪事?!二千年前秦始皇就已經推出了書同文,現在中國反而不如秦代,真是豈有此理嘛!

所以,作為一個大陸人,我是非常支持在香港推普的。更準確的說,是要在兩岸三地大中華進行新一輪的書同文。兩岸三地的不同可不僅僅是粵語和普通話(國語)的區別,還有繁簡中文,還有拼音體系(粵語拼音,注音系統),還有生活,專業辭彙上的不同。上個圖。

Sina Visitor System 鏈接在此,原文九圖,我暫取其一。

還有比較有意思的電影辭彙。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電影名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 知乎

這是生活辭彙,專有辭彙上的差異就更多了。就說外國名稱吧。我自認為對世界地圖還算了解,但是看台灣政論節目,一旦出現外國名稱,我都得百度。

至於專業,工程上的交流……還是用英文吧,效率。

這林林總總加起來,簡直沒法和港台同胞們好好交流。大家活在不一樣的世界裡,不一樣的童年,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娛樂,這和外國友人有什麼區別?除了美食,風景,你還能聊什麼?

在我看來,一場新時代的書同文運動,是勢在必行的!

現在北京對香港非常寬容,那主要是給台灣看的。一旦台灣回歸……真當兔子人畜無害啊?

對於台灣,必須是簡體字,漢語拼音,普通話(不是台灣腔的國語)三管齊下,專業辭彙,生活辭彙要以媒體上播放的大陸標準辭彙為準,嚴格控制;對於香港,推普是必要的,連帶著漢語拼音,還是那句話,教育和傳媒是核心陣地。

有人說這是在毀滅粵語文化,呵呵,毀滅倒不至於,旁邊不是還有個澳門嘛!留下一個五十萬人的小型粵語社會,足夠了。就像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這文章說的那樣:

「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週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

不符合潮流的東西就該進博物館,而不是在路上大行其道。拿一個五十萬人的澳門給粵語作歸宿,已經比同等的吳語區,湘語區,閩南語區好到不知哪裡去了。

對於一個澳門,我相信北京是有這個雅量的,對香港卻未必有。香港有七百萬人,已經比一些少數民族人口都多了,更何況還是國際大都市,金融中心,影響力超群,豈能不牢牢掌握?所以豈能不在香港推普?

@馬前卒 先生曾提起過,中國應該允許留有一個反中,反CCP的地方,以傾聽不同的聲音,這個地方最好就是香港。這點我是贊成的,不過我覺得,如果未來的香港淪為一個普通的發達城市,那也罷了;若是還是那麼發達,這「反中中心」還是儘快左移澳門為好。香港還是影響力太大。

哦對了還有繁體字,相比之下,繁體字和簡體字比較相似,大部分大陸人也能認,倒是小可了。香港澳門皆可留用,反正台灣是不能留繁體字的。畢竟這是個有足夠實力建國的地方。



PS:我個人是非常支持推普的,不管是在大陸還是香港。哪怕我自己的家鄉——吳語區也在推普下淪陷,我也堅持推普是利大於弊的。

統一國家語言是減少行政成本,提高社會效率的不二良方,是必須要推行的。有人抗議說,過度推普會破壞方言和地方文化。我認為在推普的同時保護方言的想法是很好的,但現實中,矯枉必須過正,推普必定打壓方言,就目前中國來看,推普的利益和重要性還是要高於保護方言的,就好比保護環境不能以經濟停滯為代價。對於地方方言和文化來說,適當保護是必要的,表演些地方歌劇也是風雅之事,但是最重要的兩個領域,教育和傳媒的普通話控制權不能易手。學校里的教學語言必須是普通話,新聞的主持語言必須是普通話。

多語言國家,也不是沒有,但那也得有物質基礎作為支撐啊!多一門行政語言,得多多少社會成本?政府要多印多少文件?學生得多花多少時間?你看比利時,瑞士這些多語言國家,正是因為他們發達,才支撐得起,在不發達國家搞多語言制是什麼後果?看看印度就知道了。就現在中國這個土鱉而言,還是更像印度,而不是瑞士。以後中國發達了,也可適當放寬地方方言的使用,甚至不用以後,現在廣州,上海,蘇州都有本地方言的公交報站,可認為是地方文化的回歸,只是以上城市,哪個不是經濟發達到爆?


台灣推行國語不是老蔣的功勞么……


截圖來自台視周六綜藝節目「綜藝3國智」,這四人(王少偉、花花、鯰魚哥、明傑)會說台語,除了王少偉,其他三人和閩南系老一輩人相比,不會念這些食材傳統的台語說法


50、60年代香港電影還是國語為主的,上海過去的那一批,70年代粵語才起來的吧。


因為香港政府主要推廣粵語,台灣政府主要推廣國語


因為台灣的國語是蔣公帶過去推行的的。。

而香港則是英國管制,哪來的推廣國語過?97以後,香港才有的兩文三語。粵語本身就是流行的。

都是歷史原因啦。


香港居民去香港之前大部分是廣東省,這群人是純純廣東人,老一輩全部說粵語,不說國語。所以現在的也都說粵語。
台灣居民去台灣之前很多都是江浙閩皖等籍貫,一群人很雜,哪裡的都有,就跟深圳一樣,當然說國語了。


這個問題,我只想到一句話形容題主,不是蠢就是壞


請問樓主知道不知道,以前的南越國?以及其發源開去的粵語呢?
香港以前是一個小漁港發展起來的,毗鄰廣州,講粵語好正常。

大學曾聽過一個粵語講座,嘉賓很感慨地表示,香港講粵語文化保育得很好。
本人深以為然。


看到這個問題覺得題主挺無知的,最起碼沒有認真的去了解過粵語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國家定普通話為國語,多少年了,難道你家鄉人說的全是普通話?中國那麼多方言怎麼還不消失?


推薦閱讀:

為什麼「豉」字在普通話里不念「shì」或「sì」,而是念「chǐ」?
將普通話的四個聲調稱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是不是錯的?
關於「普通話發音不準」是不是對廣東人的一種偏見?
佛教經文和咒語為什麼不用普通話發音?

TAG:香港 | 台灣 | 社會 | 普通話 | 香港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