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你所在的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


快遞行業。

去年年初由以前的乙方諮詢公司轉到了甲方快遞公司做戰略,當時獵頭小妹就給我描述了這個行業的美好前景,再加上自己之前一些膚淺的了解,一下就踏入了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

以前只是隱約覺得,這個行業應該得益於電商的發展,這幾年應該發展的不錯,進來之後才知道,這幾年是相當不錯啊,年均業務量增速在50%以上,年均業務收入增速在40%以上。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打個比方,每年雙11的時候,大家要買買買,所以快遞公司為了應對突然暴漲的快件量,就要購置相應的設備,招募相應的人員,這些新增的設備設施和人員是遠遠超出平時的需求的。但是沒關係,到了第二年第二季度,這些設備就慢慢派上用處了,也就是說,第二年從第二季度開始,差不多每天的快件量都等於上一年的雙11的日均量,如此往複循環。

在2011年的時候,也就是差不多5年前,我國的快遞件量還不到美國的一半,經過了5年多的發展,我國的快遞件量幾乎是美國的3倍,中國已然穩坐世界快遞第一大國的寶座。在國家郵政總局剛剛公布的2016年數據中,全國快遞物流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12.8億件,同比增長51.4%;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974.4億元,同比增長43.5%。

那麼這樣的增速還會持續多久呢。我個人認為,依照大家買買買的熱情,三四線城市不斷上漲的網購滲透率,生鮮電商和傢具家電電商等新品類的興起,這樣的增長至少還會持續兩到三年。那麼三年以後呢?以我的經驗來看,在現在這個時代,3年以上的預測就不是戰略層面的事情,而是占卜學要考慮的問題了。

在過去的2016年,在這個行業還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就是「上市」。先是申通快遞首發,宣布借殼艾迪西;再是圓通速遞跟進,宣布借殼大楊創世,後面順豐,韻達也坐不住了,紛紛公布了自己的借殼計劃,更有中通快遞赴美上市,與UPS和FedEx等快遞巨頭同台競技,好不熱鬧。於是一年之間,股票市場上就憑空新添了一個版塊,快遞版塊。這個版塊中也是妖股盡出,先是捧上高台,再是跌落谷底,讓股民連同分析師都不知所措。

申通股價

其實要說起來,也不能怪資本市場看不透,就連許多業內人也很難說清本公司的價值到底幾何。中國的快遞企業都是電商發展起來的,為了適應電商的快速發展,於是創造性的出現了許多加盟制的快遞企業。而像UPS和FedEx之類的國際快遞物流巨頭,他們都是依靠傳統企業B2B的包裹信函和C2C的包裹信函發展起來的,以全自營的體系運營,與現有中國的快遞企業模式大相徑庭(順豐除外)。於是資本市場少了參照物,也變得不知所措。我相信在新的一年裡,當機構和股民逐漸熟悉了快遞企業的股價波動區間,快遞公司的估值也將逐漸趨於理性和成熟。

在2016年,這個行業還有一個詞也不得不提,這就是「轉型」。各大快遞公司都明白,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薄,競爭越來越激烈,下一步就是你死我活的淘汰和兼并。一方面是大企業利用上市的機會鞏固先發優勢,打造有技術含量的護城河,什麼快運啊、冷鏈啊、終端零售店啊、國際件啊、物流機器人啊,統統都上,反正物流行業裡面除了海運暫時做不了外,其他都要涉足一下,說不定未來的爆髮式增長點就在其中呢;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開始向特色化和專業化轉型,說白了就是避免與大企業在同一個維度上硬碰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實在不行,我這個小企業也不會是被淘汰,最多是被收購(參考蘇寧收購天天快遞)。

那麼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在2016年又是怎樣一副光景呢?一句話概括的說,是「大佬的盛宴,小民的掙扎」。快遞企業的紛紛上市讓這些企業的掌門人財富暴漲,其中許多人都躋身富豪榜的前列。在福布斯公布2016年中國富豪榜的時候,剛好是這些快遞企業股價最高的時候,多位快遞業大佬排在了富豪榜的前幾位。其中順豐的掌門人王衛名列第四,其資產僅次於王健林、馬雲和馬化騰,超過丁磊、李彥宏等大佬。

而另一面是一線員工的掙扎。首先澄清一下,我這說的掙扎並不是說掙錢少了,而是掙錢沒有以前輕鬆了。拿普通快遞員打個比方,以前是每天分配50件快遞,可以掙100塊錢,現在是每天分配80件快遞,可以掙120塊錢。如果是加盟制企業,加盟商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還要想辦法承接更多的業務,打開新的渠道,嫁接新的終端功能。相信在新的一年,一線員工會更加辛苦,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增長。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如果有打算從事快遞行業的小朋友,一定要瞄準龍頭企業。這是一個強者恆強的行業,待遇也一樣。想想之前順豐花2000萬年薪的天價從麥肯錫引進高管,口水流一地有木有。

--------------------------------------------更新的分割線--------------------------------------------------------

看到對這個行業感興趣的朋友還不少,那我就跑個題,不局限於2016年,來談談我對這個行業的認知。

下面有朋友問到阿里的快遞物流對其他快遞物流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就從這個切入點來展開吧。其實中國的快遞行業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和阿里有很大的關係。中國快遞件中絕大部分是電商件,而阿里又貢獻了大部分。可是阿里出現的太晚,但是又發展的太快,如果按照國外快遞的發展邏輯,要一個一個終端站點和轉運中心的建過來肯定是跟不上阿里的發展速度,所以阿里很聰明的依賴了加盟制的快遞公司,加盟制的快遞公司靈活、便宜、發展快,和淘寶和天貓上銷售的產品又很匹配(很難想像一件20塊錢的東西要收10塊錢的快遞費)。

可是加盟制的快遞公司有一個天然的劣勢,就是不可控,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質量大部分取決於攬件和派件端的加盟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會說中通服務質量不好,但也有人說韻達不好,其實這都是一件非常隨機的事情,跟是什麼快遞公司關係不大(考慮到目前為止加盟制的快遞企業在管控上還沒有出現質的差別),完全取決於當地加盟商的水平。有可能這個加盟商今天是中通的加盟商,明天就成了韻達的加盟商了。

那麼隨著電商服務的升級,快遞作為電商很重要的一部分消費體驗,阿里也不得不想辦法控制快遞的質量,同時也不讓快遞的價格過高,於是就出現了菜鳥物流以及阿里參股快遞公司。如果有經常寄件的同學可能會注意到,阿里去年推出了一款叫做「菜鳥裹裹」的產品,這個產品的邏輯是打亂了各個快遞公司的壁壘,寄件人可以在手機APP上發布寄件信息,由各家快遞員自由搶單,並獲得搶單獎勵。當初這款產品的推廣力度可謂是相當大,用戶可以在每周六免費寄一票快遞。這款產品表面上是作一個快遞行業滴滴的邏輯,可是仔細一想,這對快遞公司的衝擊是相當的大。表明攬件的快遞員有可能不受快遞公司管控 ---- 這個邏輯其實很好解釋,看下現在計程車行業就明白了。

另外依照阿里的風格,據我所知,阿里參股的快遞公司,阿里還是積极參与到快遞公司的決策和管理中,以圖將這個行業規範化和標準化(也更符合阿里的標準)。此外,阿里也還在打造各種框架和體系,從公司到產品,如菜鳥聯盟,橙諾達等。這種深層次的綁定,在現在這種快遞嚴重依賴電商的情形下,將會使得快遞企業更加唯「馬首」是瞻。

那麼快遞企業該怎麼辦呢,貌似永遠沒有話語權?仔細看看,線上電商平台已經壁壘森森,形成寡頭壟斷之勢,手握大量的客戶流量與相關數據,憑藉技術優勢,大有顛覆眾多傳統商業模式之勢。快遞企業先是嘗試了自建線上電商平台突圍,幾乎每家快遞公司其實都有自己的電商平台,只不過幾乎沒有流量,稍微有名點的也就順豐優選了。既然此路不通,那還有另一條路,那就是線下!

線下零售是一個非常分散的市場,少有巨頭,也沒有壟斷,正是快遞企業獲取話語權的另一個戰場,如果依託已有的當地網店,也可以達到資源復用的目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順豐要不停的推嘿客門店(現在是順豐優選門店),這是一個從線下切入,反向打通線上的邏輯。而且如果這種商業模式推廣將大大減少快遞的遞送時間:因為快遞從商家到終端消費者的時間再怎麼短都是有極限的,但是通過線下門店獲取片區消費喜好和規律的快遞公司可以提前將貨物備在門店,當客戶在網上下單,快遞員直接就可以從門店送貨,這也就是「最後100米」的事。

所以毫無疑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將會目睹各快遞公司力推自己品牌的線下零售門店,這種門店應該是極為貼近客戶群體,甚至開在社區里,校園中。

其實如果看得更遠一點,快遞公司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武器,就是能「敲開門」的與客戶的交互場景。這種交互場景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舉個例子,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願意去商場買衣服,而不願意在網上買,還不是因為在商場我們可以隨意試穿,找到大小合適而上身效果又最好的么。但是如果你能將商場搬到自己家裡來呢?我們在購物時可以先在電商平台上做一個初步篩選,看中自己喜歡的衣服款式,然後一次性把可能合適的尺碼都拍下來,然後由快遞員全部遞送上門,快遞員可以在門外等你試穿出最合適的那件,再一次性把剩下的打包,由反向物流寄回去,而且所有費用包郵哦,價格比商場還要便宜。這麼想想是不是很誘人?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快遞公司還可以在這個場景上做很多文章,這也是為什麼我不看好快遞櫃,快遞櫃的普及會讓快遞公司失去這樣一個寶貴的與客戶交互的場景,流失很多商業機會,損失塑造品牌形象的機會。回頭有時間,打算開一個專題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更新的分割線-----------------------------------------------

想到各位看官中可能有對快遞公司股票感興趣的朋友,今天就來講講我個人對資本市場上快遞板塊的一點看法。

之前也提到了,隨著2016年各大快遞公司紛紛上市,二級資本市場上憑空多出了一個快遞板塊。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有順豐、申通、圓通、韻達,而中通因為是VIE股權結構,所以赴美上市,還有一批二線的快遞公司計劃在未來3-5年完成上市。然而由於中國快遞發展的獨特性 -- 依託電商發展,多為加盟制企業 -- 使得資本市場一時間很難找到一個靠譜的參照物。於是股價在去年年底經歷了很大的波動,除去了對熱門題材的炒作外,也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投資者的迷茫。

我還是先把我的觀點放在這裡,回頭再來細談原因:我認為快遞板塊是一個值得做長線投資的一個版塊,可以做3個月到一年的投資。

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 基本面良好,收益預期值得期待。在上周,各個快遞公司公布了2016年度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我們可以看下各個快遞公司從財務層面交出的答卷。

  • 順豐: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預計為24.6億 - 27.5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2% - 69%
  • 圓通:2016年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13.5億 - 14.5億元,同比增長88% - 102%
  • 申通:2016年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12.4億 - 12.5億元,同比增長62% - 64%
  • 韻達:2016年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11.6億 - 12.2億元,同比增長1.2倍至1.3倍

可以看出,快遞公司的利潤增長目前普遍來自於行業紅利,這個行業基本面向好,對比其他大部分行業,這種成績還是比較亮眼,而且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未來這種利好的基本面在1-2年內不會改變。

2. 題材面可炒作點較多,在持有過程中容易遇上短期炒作點。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二級市場上,不可能完全依靠基本面做投資。那為什麼還說快遞板塊可以長期持有呢?其實這也是一個等風來的過程,在持有過程中如果能遇上這麼一波題材炒作也是極好的。

快遞行業牽扯的行業較多,而且多為互聯網相關企業,想像空間較多,許多線上的商業模式創新需要依靠快遞來線下實現。以前只是互聯網公司單方面講故事,現在快遞公司也上市了,也開始講故事,套用同樣的邏輯,其實很容易形成「快遞+」模式的故事,形成新的炒作題材。

即使就算沒有遇上新模式的炒作題材,每年都還有一個「雙11」吧,都還有這樣那樣的電商促銷節吧,資本市場不可能坐視不理吧,說不定什麼時候在這樣的事件前後藉機拉一波。

3. 行業整合是趨勢,上下游延伸是必然,併購整合不可缺。同樣也是一個等風來的邏輯,這種事情需要提早埋伏。

在發達國家,快遞行業是個需要規模效應的行業,所以必然是寡頭壟斷。理論上來講,一個市場上不會超過3-4家行業巨頭。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的CR3或CR4都能佔到80%-90%的市場份額。而在中國,是CR8才佔到80%,所以行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如果參照國際快遞公司的發展歷史,這種行業整合少不了大量的重組和併購,而上市快遞公司在近兩年應該是主要扮演收購方的角色。

此外,對標國際快遞巨頭,如UPS和FedEx,他們現在都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供應鏈集成商,產業遍布金融、貨運、冷鏈、供應鏈合同物流,等等。可以想見,中國的快遞上市公司,依賴資本市場,肯定也會向上下游延伸。跨行業的併購也是必然。

以上就是我看好快遞板塊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人說對比國外快遞公司股票,我國快遞公司股票嚴重高估,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這些人都是從市盈率角度上來說,但是並沒有看到良好的利潤增長預期,題材豐富性和併購可能性。

綜上所述,單從行業板塊角度來看,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快遞板塊股票。一家之言,僅做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如果大家對快遞行業還有什麼其他感興趣的,歡迎交流討論。

-------------------------------------再次更新--------------------------------------------------------

看到很多人在評論中提到了快遞櫃這件事情,我集中回答一下,說下我的看法。

對於是否快遞送上門這件事情,我們要承認的是,這確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畢竟服務對象千差萬別,喜好和生活習慣各有不同。但是我還是比較看好送上門的模式,而不是快遞櫃,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快遞櫃的盈利模式不太明朗,別看一個小小的快遞櫃,成本一大堆,開發成本,場地成本,維護成本,電費,等等,而收入項目前來說比較成熟的就兩條,向利潤已經很薄的快遞收費 和 廣告收入。

對比相對穩定的支出,這種收入項是不是就不太穩定而且有風險呢?當然,市面上也有推廣快遞櫃的畫出各種各樣的大餅,尤其是面對資本市場,但是就目前來說,我還沒有看到特別可靠的盈利模式。

2. 客戶習慣的脆弱性,很多人說快遞櫃可以培育收件人的習慣,當大家都習慣用快遞櫃了,那麼這個市場就起來了。其實仔細想想,即使退一萬步,大家真的習慣了用快遞櫃,這種習慣的持續性也是不可靠的。

舉個例子,如果場地費上漲,快遞櫃移到了小區外500米;又或者說為了獲取更多的盈利,快遞櫃放在了超市的最裡面(國外自提點的常用做法);這時候客戶還會想用快遞櫃嗎?如果這時候恰好有一家快遞能保證送上門呢?所以客戶習慣的不是快遞櫃,而是在某個位置上的快遞櫃。

3. 放棄了快遞的核心價值,快遞的核心價值有三點,安全、時效、服務,那麼當快遞員把快遞放入快遞櫃的時候,有兩種情況:

收件人在家中 - 這時候三點核心價值完全喪失,不能當場驗視,未完成最後100米,未核實收件人

收件人不在家中 - 那麼對比替代方案(放在物業或者再次遞送),喪失了安全和服務。

雖然評論中也有人提到是因為女生單獨在家,不習慣快遞員上門,其實這也完全可以通過替代方案解決,諸如放在菜鳥驛站(順便說下,菜鳥驛站並不是喪失了交互場景,而是交互場景的轉移,把交互場景轉移到了其他的門店,為線下門店引流)。

4. 最後說下我說的交互場景,這裡面的商業想像空間太大了,如果有一支可靠的高素質快遞員團隊,能搭載的業務是非常多的。其實我之前舉的試衣服的例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實還有很多種交互場景的例子,比如京東的線上購買電話卡業務,需要快遞員在送件時候上門進行身份驗視。

至於等客戶試衣服的例子中,我們做個初步推算,在寄件端產生4票快遞,反向物流產生3票快遞,如果就算快遞員在門外等半個多鐘頭,那正常情況下差不多這半個鐘頭也就能送7-8票快遞,成本相當。那如果是在包郵服務中,這7票快遞給個大客戶價也就總共25塊錢左右,對於一些品牌商,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節省了來回發貨退貨的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客戶體驗。

除開增值服務不談,交互場景對加深客戶的品牌認知也是很有效的。即使在現在這樣一個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也離不開線下面對面的碰撞和交互。為什麼大家對順豐的品牌認可度比較高,我相信離不開順豐快遞員們統一整潔的服裝和良好的服務態度。當然,如果有一天順豐願意在自己的制服上打其他公司的廣告,想來效果也應該是極好的:)

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也歡迎給我留言,我以後也會以專題專欄的形式詳細和大家聊聊。

最後,全文手打原創,如要轉載,請徵得作者同意。


基因檢測行業

首先介紹基因檢測行業,相信很多人對這個行業還是很陌生。在技術端是應用不同的基因檢測方法(PCR、一代測序、二代測序、質譜……)對基因的序列進行測定。應用端,也就是市場端可以服務於科研、醫學、大眾健康等等,只要是與遺傳和基因突變相關的領域都能得到應用。

另外跟很多行業的巨大區別是,基因檢測行業是一個非常早期的行業,在這個行業里,絕大多數都是初創企業,目前中國上市的只有一家公司。而且從應用和大眾認知的角度出發,大家對這方面的認識還是不多。很簡單一個問題,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有多少人 1. 聽過基因檢測?2. 做過基因檢測?

2016,背景:技術加速成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摩爾定律」,也就是集成電路(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24個月(1975年摩爾將24個月更改為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價格不變;或者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現實中我們感受到個人電腦和手機的發展,基本和摩爾定律相符。日新月異的硬體和互聯網產品著實讓我們感受到了摩爾定律的強大,想想你第一部智能機和現在有的手機,在App、拍照、屏幕上巨大的差異。

但在基因檢測領域,測序通量的發展遠遠快過摩爾定律。下圖就是基因檢測成本(綠線)和摩爾定律(白線)的比較。可以看到即使跟指數下降的摩爾定律相比,基因測序的成本也呈現飛速下降的趨勢。

降低得有多快呢?做一個對比,在上世紀的一個基因組測序,花費了30億美金,一共用了15年,集齊6大科學大國的實力。現在呢?1000美金,幾天,一個小實驗室足以。整個測序的價格在2016年雖然沒有大跨越的進步,但技術端的成熟是2016年發展的大背景。2016年,基因檢測基本上告別了高昂的實驗室研究,到了足以大規模應用於醫學和生活場景的成本。

2016,行業還處於早期階段

從事互聯網技術的很多人會說,2016年進入了互聯網的下半場,但對於基因檢測來說,裁判才剛剛吹響上半場的哨子
整個行業處於非常早期階段。我們從兩個方面:營業額行業內公司成立時間就能看出來。

營業額

首先我們看行業營業額,大多數公司財務並不公開,我們就看看準備IPO的華大以及借殼上市的貝瑞和康。根據華大IPO的說明書,2014年全年營業額11.3億,利潤5,900萬;2015年上半年年營業額為5.7億,利潤8,200萬。根據天興儀錶(貝瑞和康)重組說明書,2016年利潤5000萬,2017-2019承諾2017-2019年利潤分別達到2.3,3.1和4億。因此在目前商業走得最前的兩家公司,年利潤級別在億元左右,而這已經是行業內最大的公司了。

這個數字代表什麼意思?比對我們比較熟悉的涼茶飲料領頭公司加多寶,在500億的銷售市場份額佔到了50%以上,根據估計利潤率(11%-12%),加多寶在2016的營業額達250億,利潤在20億以上,而這僅僅是飲料市場的一小部分。基因檢測作為大健康行業的支柱產業,目前領頭公司的銷售額和利潤還不到涼茶的十分之一,也證明了基因檢測的應用還遠遠沒有被發掘出來。

公司成立時間

然後我們看公司成立時間,以華大基因1999年成立為開始,基因檢測公司成立的時間分別是(數據來源於動脈網)

如果以5為界限的話,可以看到2009年前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零星成立幾家基因檢測公司。到了2009年有8家公司成立,其中北京的百邁克、上海的伯豪等都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司。在經過2009-2012的平穩增長後,2014年出現了基因檢測行業的大爆發,這一批基因公司深入到行業的各個領域:

  • 癌症治療:海普洛斯、燃石生物

  • 微生物:量化健康、譜元科技

  • 個人基因檢測:微基因,奇雲生物

  • 科研服務:雲健康

  • 大數據:基雲惠康

到了2015年,依然有超過20家初創企業,還包括了一些「學術泰斗」創立的企業。如由兩位頂尖科學家高遠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張鵾教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參與的鵾遠基因成立,兩位分別是產前篩查和單細胞測序兩個重量級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奕真生物也於同年創立,首席科學家是Gorge Church,哈佛和MIT教授,他在在基因檢測的地位相當於喬丹在籃球中的地位。

從統計上可以看到,2016年市場上最活躍的公司很多都來自於2009-2016這短短8年成立的公司,而且大多數還是2014年或之後成立的。也就是說整個行業中的公司平均年齡才5年左右,大多數企業還不到3年。行業的年輕體現了公司還處在早期階段。

2016,風口與資本熱捧

2016被認為是「資本寒冬」的一年,甚至還有「寒冬大逃殺」聲音的出現。但對於基因檢測行業來說並不如此,反而2016是資本大規模進入基因檢測行業的一年

我們再看2016年的融資數據(數據來自動脈網):

可以看到,在2016年大多數行業中的企業都進行了天使,A和B輪的融資。從行業來看,天使輪投資有30多起,但獲得A輪和B輪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分別超過了20家和15家。

從融資總額的角度看,在2015年,整個基因檢測行業融資額在30億左右(數據來自測序中國),其中華大基因一家就獨佔20億融資額。到了2016年,整個行業的總融資額達到了100億人民幣的規模,如果除去華大基因,2016年比上一年整整翻了5倍。也說明2016年是資本追逐的行業。

另一個角度看資本的熱捧,是頂級資本對這個行業的看好。頂級的VC,包括軟銀、君聯、達晨、IDG和君聯資本都有布局基因檢測行業。

2016,老巨頭與新巨頭

傳統巨頭:華大基因

在每一個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都會慢慢因為技術、資金和市場的集中慢慢形成行業內的巨頭。如互聯網行業的BAT,日化行業的PG和聯合利華等。在基因檢測行業,中國也有巨頭企業,但其形成卻和其它行業不太一樣。

中國的基因檢測行業成立開始就被定為「重點扶持」的行業之一,因此一開始就誕生了航母級別的企業 – 華大基因。在汪健汪老師的帶領下,華大基因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以一己之力撐起了中國的基因檢測行業。目前已經橫跨科研服務、醫學服務和大眾基因檢測各個方面,基本上是全行業的布局。而且還向上游延伸,進入基因檢測最核心的行業,開發出自己的測序儀。類比是手機業大家還在做組裝、系統等(聯想,oppo,vivo),華為已經在製作自己的晶元了,華大基因是中國不折不扣的基因檢測行業巨頭。最近華大還搬入頗有科幻色彩的國家基因庫,用於儲存中國所有的基因信息。

新巨頭:碳雲智能

矽谷有著名的Paypal黑幫,Peter Thiel,Elon Musk,Reid Hoffman,陳士駿等等,早期都在Paypal工作,目前在矽谷均是重量級投資人和企業家。而在中國,華大基因正是基因檢測行業的「Paypal黑幫」,中國一半以上的基因公司創始人都曾經在華大工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華大CEO王俊創立的碳雲智能,這也是另一個有望成為巨頭的企業。

碳雲智能於2015年創立,創立者正是華大前CEO王俊。王俊擁有北大生物和計算機雙學位,碳雲的概念也是這兩個最熱的兩個方向:基因檢測
+ 人工智慧。 在還沒有發布新產品的時候,碳雲就靠著自己的明星團隊和概念融下了上億美元,投後估值10億美元,可以說是一步跨入獨角獸行列,成為巨頭。這不但在基因檢測,甚至在整個商業界也是難得一見的案例。

手握資本,碳雲也開啟聯盟模式。一年後,碳雲構築的數字生命聯盟在全球共7家公司加盟,碳雲成為健康領域的跨國公司。看好碳雲成為健康行業的Google,而不是買買買後的雅虎。

2016,細分、細分、再細分

行業的發展就像樹木的成長一樣,開始時最初最結實的樹榦是行業中的基礎;往上張就開始分支,行業中的企業開始往不同方向探索,填補一個個不同的可能性;最後到最終的樹葉,也就是最垂直的領域。

2016年開始,2017年必定繼續的的就是行業不斷地細分再細分。一方面行業多為初創企業,在開始時都只能切入到具體的細分領域;另一方面是大的「樹榦」都已經被先來者佔據,只能往外往新的領域進行探索。

舉兩個行業的例子。

第一個是癌症基因檢測,也是目前大行業中最火的方向。這個領域也因為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的基因檢測而被所有人所熟知。在這個細分領域應用基因檢測幫助癌症的預測和診療。因為癌症的高發和癥狀的兇險,這個領域需求很大,發展也很迅速。

一開始的時候各家企業似乎都想成為本行業的老大,經過一兩年的發展,開始出現不同的細分

  • 經營方式的細分:直營、經銷、合作

  • 區域的細分:北京、上海、廣州為三個中心,以哪個區域為主

  • 癌症種類的細分:肺癌、腸癌、乳腺癌、胃癌、腦膠質瘤等為主

  • 切入診斷時機的細分:易感基因、早期篩查、用藥指導、病情監測、免疫治療

癌症基因檢測領域2017仍然會是更加細分的一年,但再往後走,是走向百花爭鳴,還是相互整合,需要再觀察。

另一個是大眾基因檢測方向,也就是應用基因檢測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進行指導,提升我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在開始之初,這個行業就處於各自在不同更細分領域的探索

  • 業務範圍:健身、減肥、美容、母嬰、天賦、腸道菌群、趣味….

  • 營銷模式:口碑營銷、微商、地推、合作、巨頭投資

  • 業務延伸:健身訓練班、護膚品、教育

大眾領域的基因檢測似乎是天然細分的,他們深入到我們的每一個生活領域,嘗試結合我們的先天,改變我們的後天生活,在科學、趣味和實用上找一個平衡。因此也需要深入到已經存在的各個行業,與他們有機結合。

2017

不出意外,基因檢測在2017年依然會受到資本熱捧,它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快,應用場景越來越多。證據就是,正在讀文章的你很可能會在2017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基因檢測這項技術和服務,我們可以明年同意時間再來回顧今天的結論。

----------------------

另:

如果你對基因檢測內容感興趣,歡迎你關注我的專欄:Exon - 基因真探(知乎專欄) ,也歡迎你關注我在知乎5年超過200個回答的篩選的合集(生物學與基因檢測):https://zhuanlan.zhihu.com/p/25075718?refer=Exons

如果你想自己做基因檢測,可以來聽我的live:如何選擇和讀懂第一次基因檢測https://www.zhihu.com/lives/806176516642856960?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session

如果你對這個基因檢測這個行業有興趣,恰好在深圳,也歡迎你在在行上找我聊聊:http://www.zaih.com/mentor/84783738/topic/29877794/


醫藥行業,確切說是醫藥研發行業,誰錢多誰活。

曾經有一個問題困擾廣大患者:吃進口葯管事,國產葯不管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藥廠在2018年底前完成藥物"一致性評價"。

因此,2016年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一致性",其次是"溶出",再次"BE"。

一致性評價的目的是保證自己生產的葯在吃起來的效果與同品種最好的葯(參比製劑)一致。

仿製葯研製流程說明:

老外新出了一種葯,國內藥廠一看,哎這葯吊,我也生產。

第一步:摸工藝摸處方,造出來了。再長時間放置觀察變化趨勢。

第二步: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說我要生產這個,你看我能生產,產品也合格。

第三步:CFDA經過相當複雜的審批檢查等等過程後,發可以生產的"批件",或拒絕申請。

第四步:漫長的等待(曾經不少於10年)後,拿到批件,開始生產,想辦法賣,賺錢回本或賠錢賺吆喝。

在一段時間中,第三步中CFDA對申請是"寬鬆"的。這是製藥廠的春天,這是中國藥品事業的黑暗時代。遺留的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吃進口葯管事,國產葯不管事"。

現在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怎麼辦呢?原則上需要去做臨床實驗,人吃了試試。但這太費錢了,如果試一次能成就太好了。

還是老外有辦法。通過儀器模擬藥物在人體中分散,這便是溶出儀。

把葯放到模擬人體胃液腸液的環境中進行分散,每隔一定時間取一個點。把點-時間曲線畫出來,與參比製劑對比,看是不是一致。然後換幾種溶液接著對比,直到所有曲線都吻合。

溶出一致後,再去上臨床,失敗幾率大大減少。減少不是不失敗 總之就是燒錢。

燒還是死?這是個問題。有選擇嗎?

這是製藥廠的寒冬,這是中國藥品事業的曙光,這是廣大患者的福音。

PS:不要問我為啥一開始不行,我也不知道,知道也不說。總之,我們在變好,我們在進步。


儲能行業,我是做釩電池的。這個行業知道的人不多,化學,化工,材料,電力和我們都有交集,然而學這些的人聽過釩電池的也不多。16年對釩電池儲能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中國開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儲能電池(200 Mw/800 Mw/h)。還記得14年出國的時候我還在感慨,澳大利亞有一個70Mw的項目,公司什麼時候能有這麼大的項目,那真是不枉這麼多人這些年來的努力了,沒想到兩年不到,國內傳來喜訊,200Mw的項目談下來了。這個世界最大的化學儲能站的儲能部件完全是用的釩電池。釩電池非常適合大規模儲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上網看看資料(但是網上的資料其實不是很靠譜,真的非常感興趣的可以私信我,我告訴你你能看到的資料那些是過時的,哪些是錯誤的)我很驕傲這個200Mw的項目,因為這個項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零部件,只有電堆中的半透膜是進口的,剩下的都是國產化。半透膜國內也可以做,但是還沒那麼穩定,希望以後這個部分也可以實現自主化。這個項目選址在大連。因為大連屬於遼寧電網的薄弱環節,而且沿海,電力設施受到環境威脅比較大。有了這個電池之後,不但可以用來調峰,穩定電網,還可以在大連受到較重自然災害,電力受損的情況下提供緊急電力,200Mw可以供應包括銀行,軍隊和交通等大連一類供電的需求。保證在災害性氣候的情況下提供緊急供電。而且這個屬於試點,如果運行流暢,效果明顯,可以推廣到其他城市。

風能和太陽能其實很需要這類儲能設備的搭配。首先是風能,很多人可能聽說過棄風,因為風力發電機發出來的電可以稱為垃圾電,非常不穩定,對電網有很多的影響,而且發電量難控,與用電高峰協調難,通過儲能設備是可以緩解這些矛盾的,風力電站發出來的電可以存在儲能系統中,然後再釋放到電網裡,這樣通過儲能系統釋放的電非常可控,什麼時候用,用多少,都是電網說了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棄風現象。太陽能電站也是,想想星爺的國產凌凌漆裡面那個達文西的手電筒,有光的時候會亮,沒光的時候一定不會亮。有光的時候太陽能電站可以發電,沒光的時候肯定不能發電。那沒光的時候用電怎麼辦呢。儲能可以解決,白天用不完的電儲存起來晚上再用。這個裡面的涉及的細節太多,就不細說了,我想給大家留個印象就是這個儲能很重要,以後也會越來越重要,因為現在太陽能發電成本真的是太低了。而且中國主要的發電方式,火力發電,對環境壓力太大。

16年也有風電站和公司合作,建立風電儲能系統,防止自己被拋棄。下一步公司會和太陽能公司合作,建立太陽能儲能系統(有一種太陽能熱點,發電儲能集於一身,但是技術要求很高,成本也非常高,還是試點之中),這個電池有沒有缺點呢,有,目前看來,有點貴,為什麼中國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這個電池呢,因為中國政府有這個錢,建立這個儲能電站單單從經濟上算,老實說,不划算,但是由於這個電站的建立,使得這個行業可以發展下去,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成本會越來越低,不久的將來,成本就會低到從經濟上也划算的地步。而且建立這個電站可以用於緊急供電,減少了備用緊急電源的需求,可以用來調峰,降低了峰值發電功率的要求。技術儲備,可以用來以後為別國建設,就像高鐵。提高了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使用率,降低了對火電的需求,對環境也有好處。反正從長遠看,是非常划算的。然而這麼划算的東西,在美國是比較難做的,國內一個項目就200Mw,10Mw的項目也很多。然而我在美國做著同樣的東西,(實際上電解液更加先進)你猜我們一年能賣多少,哈哈哈,15年1Mw, 16年2.5Mw,17年有個德國的大項目,10Mw, 而且所有的電堆和電解液都是國內生產的,我們這邊買過來集成化。(但是很多專利是美國公司的)因為這邊的電力企業不會考慮那麼長遠,先賺錢再說,反正我在這邊兩年有餘風大或者下雪停了四次電了,交通燈都沒電,修好了也要好幾天,這事要是國內發生估計當地電業局副局長烏紗帽就該不保了,順便情婦什麼也被曝出來什麼的。在美國也有幾個大項目,不過是軍事基地用的,先不講了。說的比較沒主線,湊活看吧,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我會找時間補充的。(16年和在美國和我們競爭的一家企業被干倒閉了)

我要去交opt extension申請了。太開心了

02/03/2017

對釩電池和儲能有興趣的人很多,那我就來分享一些比較基礎的知識。
釩電池原理百度也好,google也好都可以找到。我就不贅述了。
講一講釩電池的優劣勢。
我本來寫了一大段可是想了想,讀這個回答的讀者大多對電池原理沒太多了解。我決定由簡單的方式來描述問題。(先講結論,再講細節,圖個新鮮的看結論就夠了,相關專業的人可以略微看看細節,感興趣的可以詳細討論)
首先講結論,
釩電池適用於大規模儲能,多大規模呢,目前認為十到幾百兆瓦最合適,在這個範疇內性價比最高(經濟,環保,安全性)。
能不能用於單個醫院,軍事基地,學校緊急電源呢,可以,但是沒必要。因為這些地方可以備有應急發電機,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再者國內停電頻率很低,釩電池屬於勞苦命,你讓他天天幹活,他一般不出問題,你讓他閑著,容易出問題(不運作時涉及到漏電電流,局部溫差,等等問題)(也可能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老子跑一萬個循環都沒問題,你一年一個循環都讓我跑完,然後鬧情緒什麼的),從經濟上看也不划算,幾百萬買個電池放那一年用一次,誰審批買的可以調查一下他是不是有情婦了。但實際在美國,我們還真的賣出一套系統給醫院(紐約),兩套給軍事基地(加州)。紐約醫院為什麼買我不知道,加州軍事基地買是正常的,因為他們需要每天都用(我會在細節方面分析為什麼)。
那和水利儲能相比(都是十幾到幾百兆瓦級別)有什麼優勢呢。水利儲能首先要地勢允許,不是什麼地方都能見,要水源充足(比如十年一遇枯水年,那這年當地就跪了),地勢要有落差,因為水利儲能要把水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再轉化為電能。儲能效率我沒研究過,不過感覺不會很高(有內行可以給我講講)。成本我沒有估算過,但是釩電池成本已經敢和鋰電池叫板了。(本來完勝,媽的這幾年特斯拉超級工廠直接把鋰電池價格拉的像跳樓一樣,每次在美國聊項目都要和特斯拉比,後來發現這貨太賤了)
釩電池什麼時候能家用呢。我看算了。首先釩電池儲能密度低,體積大(但是在大規模儲能方面不是問題,細節講為什麼),電解液是2345價釩的硫酸(硫酸 鹽酸)的溶液,國內公司電解液成分不方便說,但是我們在美國用的電解液pH小於1,也是就有毒物質溶在強酸中,把好幾噸這東西放家裡,怕不怕。那有同學問說好的環保新電池,為什麼這麼毒這麼可怕。電解液可怕,可是又不是給你喝給你洗澡的,而且電池全密封(有同學問是不是正極劇毒,五價釩的確,但是水銀劇毒,水銀溫度計還不是經常插入體內)。
鋰電池技術這麼成熟,(說在前面,很多地方是舉例,數據不百分百精準,因為涉及行業機密,還涉及到我也不是很懂得地方,哈哈哈)為什麼不用鋰電池大規模儲能呢。這就要從電池原理講起了。要克服的困難比較多。首先是單個鋰電池儲能少,想要大規模儲能,就要超級多單電池放在一起。做鋰電的應該知道鋰電池的均勻性一般(每個電池都很有個性,個別的特別有個性不喜歡和別人一樣,同樣充電條件下大家端電壓都是3.5v的時候,她非要3.8,然後別人都沒問題,她由於端電壓高就開始發熱,電池一熱,就容易胖,還容易起火,脾氣不好的直接就炸了。你想呀,一個手機電池炸了,可能燒傷了大腿什麼的,這要是大規模儲能的鋰電開始起火爆炸。能留個大腿將來辨認屍體就很好了)前面是誇張點的玩笑,但是鋰電池目前為止還比較難克服均一性不好的問題,而且易燃易爆,不可過充過放,循環壽命短,能量功率比單一(這個其實知道的人不多,同樣功率的電池,鋰電池的總能量是有限額了,釩電池是沒有的,原理細節後面說)
釩電池做不了動力電池, 只能做儲能。儲能其實也有很多應用,對電網的修峰(削峰填谷,用電量少的時候儲能系統充電,用電量大的時候儲能放點,減少電能的浪費,穩定電站的輸出)
突然發現前面拖的細節有點多,在聊釩電池細節之前,先來說說鋰電池。對於鋰電池我也了解一些,因為我導師是曹國忠教授,曹教授對鋰電的研究還是比較深的,做鋰電或者學納米的應該聽說過,組裡面做鋰電的同學很多。所以各種鋰電池我都知道一些。舉個例子,大約大半年前,國內公司的一位財務總監過來開會,因為工作有往來也有私交,所以我接待他,下飛機不久他就問我,現在國內石墨烯電池非常火,你覺得怎麼樣,值不值得投資。我說細節和原理我不跟你說,你就記住,石墨烯現在炒概念,你想賺錢可以跟著炒,但是不要做長線投資,錢進去滾一圈賺了馬上撤,他說他興趣不大,但是他投行和證券很多朋友都在問,他就幫忙問問。後來石墨烯又火了一小段時間,然後就承認了炒作造假什麼的,消息一出,我轉發新聞給他,他很感謝我的提醒。前段時間還會看到大規模石墨烯投產的消息,我畢竟不是石墨烯內行,不能過多評論,但是我挺擔憂的。有的人評論說石墨烯行業像極了之前光伏行業,可是說實話,光伏之前很掙扎但是現在發展的已經很可以了,石墨烯什麼時候應用能趕上現在的光伏我覺得就非常牛逼了。

講釩電池為什麼這麼牛逼,因為釩電池的能量存在電解液裡面,能量的多少直接正比電解液的量,最牛的地方是電解液的量是完全可控制的,因為釩電池電解液不像鋰電池電解液必須在電極之間,釩電池電解質大部分是單獨儲存的,電池運作的時候,儲存罐中的電解液經過管道流入正負電極之間,經過了充放電反應之後又源源不斷流回儲存罐,不停地循環,所以你想要多儲能,簡單,多建幾個儲液罐。所以功率由電極(電堆)控制,而總能量由電解液控制。因此同樣是200Mw的功率,鋰電池的能量可能是400-500Mw/h,釩電池可以很隨意,400-2000Mw/h供你選擇。大連的項目選的是800Mw/h,因為預計城市如果遭到自然糟害導致斷電,可以在四個小時內緊急修復,因此選擇了可以供4個小時用的能量。(建立在美國估計要40個小時才夠用)水利儲能電站應對自然災害也比較難,不考慮地震震塌了水電站(我們有防地震的預案,在美國賣的產品是防8級地震的),水利儲能電站到市內(不能在城市中間建立一個吧)也需要一長段電力運輸系統,在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也可能會遭到破壞,建在城市中心的儲能電站到用電戶的距離短得多,遭到破壞概率小一些。國內做釩電池的有幾家,專門炒概念的也有。炒概念的挺討厭的,他把資金吸納之後並沒有真的投入釩電池建設之中,反而讓我們有的時候資金方面捉襟見肘。還好政府及時的支持了一把。你在網上看到的圖片一般都沒有我們的系統先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是看過很多系統的。我們一套系統(500kw/2mw/h)的系統,出廠檢測標準有73頁,一個系統有近千個多個各式各樣感測器防止系統出差錯(溫度,壓力,流量,漏液,單電池電壓等等),感覺很繁瑣是不是,其實操作很簡單,可以在手機上控制,點擊充電或者放電按鈕,選擇功率,就會開始充放電,還會告訴你按照這樣還能充放多少電。是不是挺牛逼的。一旦有什麼問題手機馬上就會報警,然後系統自動停機,等解決故障之後再開機。

雖然講了這麼多釩電池牛逼的地方,但實際只能用於大規模。動力電池什麼的還是要靠鋰電池,將來如果有新的動力電池取代鋰電池我認為會是燃料電池,小型核能什麼的,路很遠,你我是看不到了感覺。有同學感慨手機電池真垃圾,不耐用。這個是沒辦法的,能量密度大的不安全,你總不想搞個手機能當手雷用吧。鋰電池通常情況下在400個循環(滿充滿放算一次)之後儲能能力就降低到原來的80%左右,而且高溫下使用和低電量下使用都會給電池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所以手機電腦過熱了歇一歇,快沒電了記得充電,長時間不用的話電量在50%-80%電量下儲存會有一定幫助。科研和實際應用差距很大,比如你看到了某某公司鋰電池可以超級快速充電,問問他能量密度怎麼樣,能量密度大的問問他快速多少個循環後產生衰減,衰減比別的鋰電低的問問他安全性能如何,會不會脾氣不好,安全性能也好的再問問多少錢能做一塊,價格不高的問問工業化生產的可行性,這些都提高了才真的能用的上,少一個都不行。

壽命方面是釩電池最大優點,前文提到了,一般都是設計的10000次以上的循環,電解液問題不大,電堆(電極)會不會衰減另說(取決於用的材料),效率比鋰電是低一些的,大規模情況下真的用起來比鋰電好用,誰用誰知道。前段時間在美國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的出資方買了我們電池,又買了一套鋰電池系統,都是2Mw的,我們由於各種原因,晚交付了三個月,今天終於全部正常運轉了,然後我試探的問了問同期建設的鋰電池,他們還在解決問題,我就放心了。國內一套儲能系統也是鋰電釩電都有,鋰電起了兩次火之後就不用了, 釩電池雖然用的斷斷續續但是一直沒問題,還在正常工作。

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問我,我可能私聊回你,可能更新回答,可能直接回答你。

02/13/2017

首先抱歉拖了些日子才來回答大家的問題,首先祝大家情人節快樂。在上周本來寫了很多,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知乎沒有給我保存,我很難受,因為打字挺累的(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少了五千字,可能是和換電腦有關?)。無論怎樣,我再寫一下吧

各位知道的儲電方式很多。物理方面的水利,壓縮空氣,飛輪什麼的,化學方面有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全釩,納硫),燃料電池(氫氣,甲烷,固態)。這麼多種方法如果問哪種儲能最好,我只能說,要分情況,就像找女朋友,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儲能這些年可謂百花齊放,因為大家都看到了這方面的需求,都想進來分一杯羹,而且科技的發展是比較難預料的,很多種儲能都有前景,也都有自己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題,有些難題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在可見的未來解決的(比如釩電池由於電解液酸性非常強,所以電解液接觸的所以才來必須抗酸性很強,材料的選擇可以通過實驗來解決,這個實驗是要人力物力),還有一些問題是需要通過很長時間的努力可能可以解決的(比如工業上石墨烯摻雜的均勻分布問題,釩電池電堆效率由於材料自身原因會產生些微遞減問題),還有些問題是在原理上就決定了非常難以克服的(比如釩電池想達到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從國家角度來講,首先要大力發展已有的成熟技術,滿足短期需求,還需要扶持有前景的新興技術,為技術儲備和下一代成熟技術做好鋪墊,比如光伏回購電價,就是光伏發一度電賣給電網的價格,這個價格一開始是要比電網賣給用電單位的價格高的,就是電網在做虧本買賣,光伏發電越多電網虧得就越多,那為什麼做虧本買賣呢,因為要把這個行業推動起來,一個行業一開始由於技術成本高,原料成本沒有優化所以就會使得整體成本很高,高於市場可以接受的範圍,如果這個行業很明顯有很好的前景,可能會有大公司進行長期投資,但是如果前景不明顯或者需要的前期儲備太多,很多公司就會考慮是不是把錢投到房地產更好一些。光伏在國家的推動下(正面推動),現在成本已經大幅度下調,在16年我看到發改委對光伏電價的調整意見之後(國家收購光伏發電給企業的電費整體下調了約30%,就相當於通過光伏發電賣給電網的企業,一下子就失去了30%的利潤),我考慮其中原因只會是有兩個,一是國家對這個行業的支持放緩了,第二個可能是這個行業已經可以獨立了,即使下調30%,企業也可以很好的存活了。後來在我老闆的指導下(我老闆以前是做科研的,我們公司的成立就是建立在他當年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成果),我看了一下光伏產業的最新報價,果然是成本大幅度降低。這種扶持企業使能度過創業初期的困難時很值得提倡的,但是不幸的的是這樣也容易被聰明的中國人鑽空子。前段時間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就成了一些人的搖錢樹,不知道這些補貼對真正想發展動力電池的企業有多少幫助,不過在其中渾水摸魚專門賺國家補貼的我知道的就有挺多的。說道成本下降就不得不說到特斯拉(再次吐槽知乎,我本來很有條理的講故事,結果沒保存上,再寫一遍就很懶的整理邏輯了,導致了想哪說那的文風。)

特斯拉另外起一段,有些朋友知道特斯拉使用的日本電池,他一開始是不生產電池的,但是那已經是過去式了,在發現生產電池的利潤空間之後,特斯拉就開始了他自己的電池生產之旅。就和我所在公司一樣,一開始生產產品,所有的東西都是買來的,自己裝起來,後來發現,有些東西貴的離譜,自己努力也可以做,於是就有了一個又一個的配件生產項目。特斯拉的超級工廠對我們影響很大,因為特斯拉現在也接兆瓦級別的工程,行業競爭是壓力也是動力,友好的競爭環境更多的是促進行業發展,然而怎麼定義友好卻是有學問的。鋰電池用於大規模儲能(差不多五兆瓦以上吧)面臨的困難不是靠簡單的科研可以完成的,前面介紹了鋰電池面臨的問題。我有接近一年沒有關注鋰電池最新的文章了,不過我感覺我錯過的並不多,我在華盛頓大學的導師在一年前已經開始試探新的科研方向了,比如鋰空電池,他覺得鋰電科研接近摸到天花板了吧,可是在這邊的另一個教授,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劉俊教授去年拿到了一個五千萬美金的鋰電科研項目,可能還是有很多人對鋰電池的發展有信心的。(這個項目政府和特斯拉貌似都出了錢)。如果你看到新聞說哪個哪個實驗室做出了超級鋰電池,可以快速充電,那你需要問一下這個電池的能量密度如何(單位體積能存的電量),如果能量密度高你要問問快速充電對電池衰減有多大影響(有的電池允許快速充電,然後不到一百個循環電池就掛了),然後再問問過充過放對電池的損傷有多大,再問問工業可行性如何(材料是不是特別貴,過程是不是複雜到只能實驗室生產不能工業化生產),舉個例子給你們聽,硅基鋰電(負極材料),理論能量密度巨大無比,各項優異數據擺在檯面上非常華麗(我前女友在上交博士項目是這個),有一個小小的缺點,不做鋰電的人比較難想到,就是充電的時候吧,電池會膨脹,硅基會膨脹300%,如果僅僅是膨脹或許可以忍,因為還可以通過電池的大小來看是不是充滿電了,拿尺子量一量電池大小就知道還有多少電,是不是黑科技,但是這種膨脹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內部結構坍塌什麼的,造成電池失效。我以前做過一個這樣的彙報,我在彙報的時候開玩笑說這種電池可以給變形金剛用,反正也要變形。我們組以前會通過改變電極的微觀結構來提高電池效率發文章。因為以前是做納米出身,所以控制微觀結構方面有經驗,比如做成花型的,然而這些文章用在工業上的不多。要是鋰電真的能有所突破,完成了以前吹得牛逼,我覺得我可以考慮跳槽,哈哈。如果鋰電池可以克服均一性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解決,一個是單電池生產,一個是運行時候的電池管理系統調控)和壽命問題的話(包括多次循環後容量衰減,過充過放損害電池問題等),鋰電還是可以考慮大規模儲能的。鋰電池是非常優秀的動力電池,但是也是有其問題的,比如鋰礦儲備問題之類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算算全球車輛鋰電化需要多少鋰礦支持,再看看鋰礦儲備。釩電池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個項目沒有得到比爾蓋茨的支持主要原因是釩電池不能在儲能上做到一勞永逸。

有些東西是不適合寫出來的,因為不知道誰會看,老闆看到了可能覺得我不好好上班寫什麼回答,競爭企業看到了可能會說原來還可以這麼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釩電池細節我就不講太多了。我可以稍微講一下我在學生時代的科研,我以前試著做過提高釩電池電解液能量密度,釩電池能量都存在電解液裡面,提高了電解液中釩的溶解度,就可以提高能量密度(還可以通過提高釩的使用效率),2345價釩中5價釩的溶解度最低,是限制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我當時的工作是製作納米五氧化二釩,讓它穩定存在於電解液體系之中,並且隨充放電過程溶於電解液中或者以納米形式析出(不能聚沉),這是遠大目標第一步,最終是做成類似膠體電解液,大幅度提高能量密度,使得釩電池在能量密度上可以和鋰電叫板。後來我放棄了,一來是的確比較難,再者是其實沒什麼ruan用,因為這種電解液對整個系統的要求太高,現代釩電池企業的工藝難以完成,再者,能量密度那麼大幹嘛,要多儲能不會多買點電解液啊,反正電解液也要收費。

再來說說買電池的人真正關心的話題,價格。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切。然而說到價格,問題就來了,單價如何定義。一般情況下我們是用每千瓦小時價格來做對比。對於鋰電池,這種對比很直觀,因為功率和能力比比較固定。對於釩電池,這種定價需要加一些前綴。比如我們公司報價的時候,發現為什麼其他公司可以報比我們成本價都低的價格,是他們虧本賣惡意競爭嘛?還是真的他們成本控制如此只好,遠遠領先我們?都不是。我們是按照電解液是電堆滿功率四小時報價的,就是說我們的1Mw功率的電池標配是4Mwh的能量。而有的公司定報價的時候按照八小時報價,1Mw功率配8Mwh電解液,這樣的話PCS不用換,電堆不用換,所有輔助系統都不用換,就只把電解液的量加倍,算單價的時候就會便宜很多,比如電解液佔總造價的30%,那麼什麼都不變,從4小時變成8小時,成本就是原來的65%,報價比我們低就再正常不過了。在評論中居然還有人知道Imergy這家公司,這家公司曾經是我們在北美的主要競爭對手,然而我們還沒有發力,它自己就倒下了。它的失敗對我們來說是教訓也是警醒。它的報價通常會更低,因為它的商業模式不一樣,它報價是電堆和附屬設備屬於賣給你,電解液不賣,租給你,因為這個電解液的確是可以用多少年都行,哪怕有雜質或者出了什麼問題,稍微加點東西就能調回來。這個方法很好,首先價格下來了,競爭有優勢,然後是電解液回收處理解決了,買電池的人在報廢電池之後不必擔心這些電解液,賣電池的回頭電解液回收還可以循環使用。然而有一個問題,就是公司需要更多的投資,因為有資金壓在電解液上,這就對公司的財務壓力比較大,如果公司有錢這當然是好方法,沒錢的話,hmm,斟酌一下吧。imergy在科研和生產方面投入了一億美金,然後一個真正的產品都沒有,拿下的項目有,最後也沒交付。他們公司倒閉是因為他們背後的母公司倒閉了,他們失去了資金來源,而他們的運營模式需要更多資金投入,所以母公司一倒閉,他們就倒閉了。也有考慮過收購他們公司,他們公司除了在某些技術方面可能更加有經驗外,還有一個值得我們考慮的地方,就是他們擁有某項核心技術在印度的使用權。後來想想去印度賣電池,hmm,不知道那邊電池開不開掛,就算了。說道這些不得不再說鋰電池了,我們的報價都是到家價格,包括一切附屬產品,還包運,包安裝調試,包售後服務,反正一條龍,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然而特斯拉報價的時候,就報鋰電池價格,那BMS呢(電池管理系統),那PCS呢(變電系統),這些都賊貴賊貴的。我回頭給公司提個建議,就報電堆價格,賣了之後買家問,怎麼用不了啊,是用不了啊,你沒買電解液啊,買了電解液還用不了啊,是啊,你妹BMS和PCS啊,再收點調試費什麼的(開玩笑的),不過報價的這些手段很需要注意,陷阱太多,我覺得我們公司太老實了。(很多人買電池但並不懂,單看報價就覺得尼瑪釩電池這麼貴,剔除,其實看怎麼算,有些演算法鋰電划算,有些釩電划算)

商業模式也值得一談。商業模式在國內和國外是不一樣的,現在釩電池在國內可以吃政策,價格下來之後可以純商業運行,然而在美國,能吃的政策不多,就看你能給客戶帶來多少利益,別講那麼多環保啦,未來啦,穩定啦,一切向前看齊。

我平時做技術方面的工作比較多,但是市場,政策方面我也都會關注。不知道國內的IT有沒有這麼火,反正我周圍的無論科研還會找工作,反正和IT掛邊的都很火,可能是因為西雅圖的IT 太發達了。最近有幾家公司要為我們的電池進行模擬,就是編程序模仿電池的運行,找到潛在的問題什麼的,我們公司有專門的編程人員,負責電池的控制系統的編程,雖然這些企業或者機構給了我們很好的願景,但是我感覺有點不實用,剛剛微軟的一個工作組來公司考察,看看有沒有合作的機會,我覺得最好的合作機會是賣他們一整套設備讓他們回去分析變數進行編程吧,哈哈哈。

講一些市場方面的事情,首先從國內講起吧。這些都是我自己認為的,歡迎相關的業內人士進行斧正。國內的儲能客戶主要是三個,一個是國家各級電網系統,一個是新能源公司,還有一個是大型用電企業(需要降低容量電價和吃電量電價差)。國家電網主要解決的是修峰填谷,最好還有應急儲能功能,在這個層面上,大型的物理儲能感覺會有優勢,因為規模巨大,在國內大電網環境下,超大規模的儲能物理儲能會有價格優勢,但是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題可能還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抽水儲能需要看地勢和水資源。各個城市自己的儲能我認為化學儲能有優勢,技術成熟,對環境適應性強(因為可以建在室內,所以溫度默認可控,化學儲能都對溫度有要求),可以靈活運用。對於新能源公司,比如風能,太陽能,他們需要修峰才能併網,在棄風的大環境下,沒有儲能配套的系統會被先淘汰,使得很多企業尋求儲能合作。大型用電企業不但可以通過儲能系統在用電高峰期低峰期價格差來省錢,還可以通過儲能系統來節約容量電價(企業用電是有電量電價和容量電價的差別的,電量電價就是生活中的電費,而容量電價是根據企業最大的用電功率定的價格,因為你的最大功率越大,電網要為你準備的功率就越大,你用不用電網都要為你準備這些,所以成本高,因此多收費,有了儲能系統就可以削減最大功率,從而省錢)因此很多大型用電企業也在考慮自己上儲能系統。

在美國,高峰期和低峰期的電價差比較大,也存在容量電價,因此可以考慮儲能補償電價的方式來發展。美國的發電企業小而多,很多需要儲能來應急或者修峰填谷。美國一些州的發電企業由於政策影響,不得不建立儲能系統,比如加州規定了電廠的備用能源不可以使用石油(煤礦)能源(新建電站必須有一定比例儲能),這就使得加州的儲能市場暴漲。華洲政府鼓勵新能源,因此購買新能源政府有補貼,算起來很划算,所以前景也不錯。還有些地方自己必須有儲能,比如軍事基地,所以自己修儲能。

最後講一下川普上台對我的影響。在公司層面,我們新能源企業是川普非常討厭的,因為無論是石油巨富階級還是美國本土礦工都是川普代表的,新能源崛起影響了石油企業的發展,也使得很多美國本土礦工失業(大量煤礦關閉,重開煤礦可以提高就業率),所以他很早就提出了改革現行的能源發展方向,這其中有個小故事,美國能源部一批領導在大選統計選票那天在日本開能源會議,然後看到選舉結果之後直接就把剩下會議擱置了,因為沒必要開了,討論什麼結果都沒用,都要推到了重來。雖然美國大環境對新能源有限制,但是由於各個州自製,很多法律法規和一部分經費使用時州決定的,因此在民主黨佔優勢的華洲和加州我們還是有市場的。這幾天中美高層開始接觸,但是我老闆還是擔心中美貿易戰爭,我們的原材料都是來自中國,一旦提高關稅,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對我個人而言就是不知道以後工作簽證和綠卡會不會改革,不過看起來影響不大,公司領導階級普遍支持希拉里,而工人階級據我所知大都投了川普。反正前景不是很明朗。

這次先講這些,還有什麼有興趣的地方或者想探討的話題可以問我。我有的時候回復的比較慢。

我接下來講的東西要跑題了,因為這些不是2016發生的事情,大都是2017的事情。

雖然2017剛剛過去四個月不到,但是變化還是很多的,之前一直在和德國談判的項目終於敲定了, 合同也簽好了,簽完了合同反而覺得沒那麼激動了,因為突然發現要做的事情好多,產品重新設計,原材料從新選購,一切熟悉的東西都要打亂重來。這個項目一波三折,一開始快談好的時候投資人跑了,新投資人到位之後關於要不要保證金又開始了拉鋸戰,後來又關於怎麼付款開始了探討。後來國內的行業巨頭大手一揮,去他媽的,和你們外國人談買賣真是墨跡,都別逼逼了,老子投資就ok了吧,於是這個德國的儲能項目最大股東變成了中國人。具體細節我就不多分享了,因為這塊市場非常大,國內已經決定開始進軍,我就不方便多說。項目簽訂之後就是生產了。關於生產就是很尷尬的事情。之前我們建好了一個2Mw的項目,離我們公司就幾十公里,開車半小時就到,可是還是遇到了運輸問題啦,現場調試時間過長的問題啦等等。這次德國的項目的簽訂,使得我們公司長久以來的一個想法進一步向前推進,就是將生產基地搬到中國。

生產基地搬到中國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可以將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還有一個是非常容易提高產能和生產效率。生產成本降低是由以下幾個原因的,首先原材料基本來自中國,生產基地在中國會剩下一筆運輸費用,比如德國項目如果再美國組建,就是原材料運到美國,進行生產後運到德國,而在中國生產的話就可以直接在國內生產好了運到德國,省時省力省錢。還有一個是生產基地建在中國很多原材料的價格是可以降低的,就是不被騙的太慘,我們很多原材料采基本屬於在網上看到信息,打個越洋電話,確定數量,就付款買了,這樣其實通常都會被宰的很慘。在國內投產,肯定會解決這個問題,公關採購團隊肯定是要建立的。在國內生產,如果原材料有問題可以很快解決,比如電堆質量不合格,不用等兩周的運輸時間,可能幾個小時就能訂購拿到新的電堆,人工成本低的難以置信。在國內要提高產能也是非常迅速的,政府都會非常支持,無論是新招員工還是老員工加班都是可行的,而在美國這些事情難的一逼,每天五點工人馬上就走了,坐辦公室的還會在。還有潛在威脅就是現在中美如果爆發貿易戰爭,我們的原材料材料價格會被進一步提高。

由於trump的上台,我們很多的項目可能都要擱置一下,在夏威夷的項目最近就放緩了腳步(我還想著交付的時候去夏威夷多住住,就不用浪費我的年假去那裡了。)不過國內市場非常巨大,內蒙古有七個風力發電站準備上儲能,以提高風能利用率和降低被棄風的危險係數。其中有五個比較有信心用液流電池儲能,有一個貌似要用壓縮空氣,還有一個尚不清楚。甘肅也有很多這樣的項目。

現在國內市場非常巨大,因為以火力為主要發電的中國面臨的環境壓力太大,新能源在目前看來還都離不開儲能,而且儲能對電網優化也有很大的好處。歐洲市場非常巨大,而且歐洲市場不需要任何正常,單單從峰谷電價差就可以很好的盈利,特別是德國,2020年前廢除所有核電的德國對儲能的需求非常大,價格非常的誘人。(德國挺慘的,自己要廢除核電,可是周圍國家把核電站修在邊境附近,哈哈哈)日本在釩電池的研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日本住友公司,然而日本住友公司要換CEO ,新的CEO 如果砍掉虧損項目的話很可能拿他們的釩電池項目開刀,國內為他們提供電解液的公司在考慮損失自身利益降低電解液價格以維持住友釩電項目的生存,因為現在這個行業處於拓荒之中,少一個拓荒者雖然少一分競爭,但是會打擊市場對這個行業的信心。權衡利弊之下希望他們可以繼續生存。

鋰電池依舊是主流,因為超高的能量密度(電池類)和成熟的技術,目前看來還沒有什麼能取代鋰電池在手機,PC 和動力電池方面的地位,上個月股東大會被老闆約談,希望我可以重回高校再進行鋰電池相關項目的學習和研究,因為想開一家非常專項的鋰電公司,希望我可以回去幫忙。我很矛盾。再考慮考慮吧,畢竟現在還不是特別想回國。


我來寫寫過剩產業吧,鋼鐵行業的2016,是驚心動魄的。

故事一:

甲君是個老鋼鐵了,12年鋼貿信貸危機倒下了。第一次見他是15年8月,那是我還是個剛畢業的菜鳥。甲君當時就在我們辦公室的沙發上躺著,啥事也不做,就看著我們辦公。我是菜鳥,也不知道他的來歷,還給他端茶倒水,他身著牛仔褲,帆布鞋,和他四五十歲的外表是極不相稱的,但腰間那金閃閃的LV標誌讓我著實不敢怠慢。他來的挺頻繁,同事也都躲著,後來跟同事打聽才知道事情原委:甲君跟我們訂過貨,交了100多萬的保證金,後來價格掉的很厲害,他這批貨就不要了,我們貨砸在手裡,過了很久才處理掉,基本上保證金都賠沒了,所以我們沒收了他的保證金。他來鬧,喊他爸爸來我們公司躺過,還住了下來,七八十歲的老人待公司,是挺可怕的一件事。領導們好不容易把老人勸回去,換成甲君來公司躺著,就靜靜地看著我們辦公。後來實在沒辦法,16年7月份,公司賠了他100萬的承兌。

17年的今天,他又來了,這次是來找我們繼續做生意的,100萬他準備掏個50萬繼續做鋼貿,因為今年這行都賺了錢了。

評論里都在問為什麼今年做鋼鐵能賺錢,我來講故事二:

我入職的時候螺紋鋼2100元左右,那是15年8月,到了15年12月,已經跌到了1600多元,那時候連廢鋼都沒人收了,因為人力成本都賺不到。這是背景。

我認識的乙君,杭州某鋼貿商,他應該是杭州,乃至浙江最大的鋼貿商了。他在2015年完成了浙江各區域的布點,杭州,台州,寧波,嘉興,都有了銷售處。雖然他執行的是快進快出的銷售策略,但在2015年這種單邊下行的趨勢下,還是虧了很多,單單台州的銷售處2015年就虧了960多萬。

布局是布完了,可你還得有彈藥啊。光有銷售處沒有貨可不行啊,可2015年大家都跌怕了,誰還敢囤貨。乙君也是糾結再三,最後還是狠下心,趁著冬天單價低囤了批螺紋鋼,杭州市場就囤了二十萬噸,每噸成本大概在1800元左右。年後,令人意外地,鋼價開始意外上漲,最後他這批貨平均銷售單價在2400元左右,一個多億到手了。

故事三:

今年行情是跌宕起伏的,每波漲跌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16年的3、4月份是第一波上漲。最高的時候,某品種鋼價格市場價在3000元左右,這時丙君的噩夢開始了。丙君是國內該品種的一個大戶,那時候市場暴漲,他的庫存都賺了大錢,於是隨著上漲一路賣,從2000元一路賣到3000元,庫存也都消化得差不多了。他需要補庫存,他找了兩個廠,某山東廠和某東北廠。山東廠是這個品種鋼的老牌生產廠,啥都好,就是不太講信用,於是丙君找了家挺牛逼的鋼鐵電商,委託其幫忙採購,簡單說就是給該電商打15%保證金,電商去給廠里打100%貨款,然後負責給丙君催貨,派船,並從中收取利息。電商收了丙君的保證金,把貨給訂下了,但丙君當時不知道電商偷偷加了價,電商和廠里簽的是3000元每噸,和丙君簽的是3400元每噸,這丙君怎麼會不知道?那個時候價格半天就是三個樣,一個廠的材料,同一個市場就差了一兩百,丙君可能太看好行情也就一股腦3400元就訂了。這批貨後來怎樣呢?市場跌到了2300元的6月份終於從廠里發出來了,還是丙君發覺被電商坑了一道後不斷發律師函才發出來的。

再來說說東北廠,這個東北廠也算趕上好時候了,第一次做這個品種就趕上漲價前夕。丙君也盯著這個東北廠很久了,第一批試軋產品就訂了2萬噸。2600元下的訂單,5000噸產品還在海上就已經漲到了3000元每噸,鋼廠還在不斷往港口交貨,丙君別提多高興了。終於,在日夜期待中,頭5000噸到了廣州,頓時被搶購一空,這種行情誰還看價格啊。工廠們如獲至寶,把這些品種鋼拉回廠里加工。結果一加工,全都出現質量問題。5000噸都不能用,只能當廢鋼處理,那時候廢鋼能賣多少?1300元。丙君當時還在忙著給山東廠下單,一聽到這個消息,頭都炸了,當天從上海飛到廣州進行處理。你說我怎麼知道?那天他本打算開著BMW 745來找我們吃飯,讓我們幫忙給山東廠打款。後來,這兩萬多噸怎麼處理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這一波之後老了四五歲。

故事四:

最近全國範圍內都在抓中頻爐,中頻爐就是收廢鋼,然後用電熔成鐵水鍊鋼。從國際角度來說,這是通行做法,畢竟每年都有大量的廢鋼在產生。國外很多電爐都是非常先進的,廢鋼煉完能做成高要求的品種鋼,但國內目前的電爐企業,受到廢鋼品質,電爐設備,經營策略等影響,基本中頻爐企業都在生產普線,盤螺,乃至地條鋼等產品,質量不如高爐廠,污染也不可控。這是電爐廠在國內名聲不好的重要原因。丁君以前在中頻爐廠擔任管理層,最近他的廠被關了,他準備出來做貿易,我本來是挺同情他的,我問他:廠子被關了,損失不小吧,做貿易也需要本金啊。 丁君倒沒顯得落魄:廠子也是花了個把億建的,這次被關掉相當於破產清算了,不過這幾年賺的錢夠了,尤其是今年,把投資都給賺回來了。 這番話倒讓我開始愕然。今年行情好是真,但一年就收回投資,什麼實業能有這樣的回報率。我追問道:我也接觸不少廠,賺錢都是賺的,可真沒有廠像你這麼賺錢的。 丁君沏了沏茶:你說的那些都是高爐廠吧,下半年焦煤焦炭瘋了似地漲,2000元的焦炭,500多的鐵礦,高爐鋼坯成本得2600元以上。而我們電爐廠收廢鋼1700元,鋼坯成本撐死2000元。生產出來的產品差價也就100多元。你說這種行情哪裡找?唉,然後就有人眼紅了啊,電爐廠從南到北被一鍋端。 話說到這,我也沒什麼好說的,果然國家的每一次政策變動都是賺錢的機會啊。

這個問題居然得了這麼多贊,那我繼續更新幾個故事:

故事五:戊君,是某大廠寧波地區的獨家代理,一個月銷量十萬噸左右,2016年噸鋼平均利潤在20元左右,2016對於他來說肯定是個豐收年。他當年怎麼起家的呢?那還是上個世紀末的事,那時候國內鋼材還得靠進口,他當時是國營碼頭的員工,準確地說,是個工人,乾的事也很簡單,捆紮貨物,確保貨物不會從吊機上脫離。那時候,三天兩頭有人來跟他和同事打探貨物情況,無非就是:這批鋼筋哪裡來的?貨主是誰?這些來打探貨物的人會給戊君他們發幾根中華煙,偶爾帶他們吃吃飯,時間久了,戊君也跟他們混熟了,慢慢發現了點門道,也不甘心一輩子做個工人,就開始做了點貿易。與其說貿易,不如說是空手套白狼。戊君是碼頭員工,想知道貨主是誰簡直太容易了,碼頭每來一票貨,他都會找到貨主談,幫貨主賣貨,那時候進口來的貨沒有不賺錢的,尤其是鋼鐵,所以很多貨主也不在乎多一層中間商,留點利潤給戊君,只要貨物轉得快,每年可以多做幾次進口,錢又賺回來了。戊君有了貨物和成本價,就開始給之前那些混熟的貿易商報價,之前進口商是不願意做小散單的,但戊君肯做,很快,戊君成了當地有名的鋼貿商,下游渠道也依靠那些小貿易商擴展開來。到了後來,進口鋼材慢慢減少,進口商反而不行了,戊君倒是活了下來,做起了國內鋼廠的代理。戊君的2016,做了件大事,那就是做外貿,在柬埔寨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外貿對於泥腿子來說可不是那麼好做的,戊君深知這一點,在2014年,他就讓侄子到上述大廠的國貿部工作,這兩年這個侄子也很爭氣,做到了業務經理的層級,有了侄子的幫忙,戊君在柬埔寨也避免了很多麻煩。2016年,戊君的外貿遇到雨季洪水,反傾銷,還沒什麼起色,但2017年,估計多了一條腿走路的戊君肯定不會差。

未完待續


曾長時間負責呼叫中心運營管理,後來覺得這是個夕陽行業,離開了。

大約在6, 7年前,我記得我有一次發脾氣,這麼罵我的主管們: 「聽聽你們的人在電話上說的東西,千篇一律,不管客戶在說什麼都是自顧自的背自己那點東西!都像你們這樣,我還不如買幾百個錄音機放在這裡,聽懂了請按1進入下一級錄音,沒聽懂按任意鍵重新播放!!!」

前幾天,我信用卡丟了,打電話到銀行掛失(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對話內容是英文,翻譯如下:

客服(一個溫和的男生): 你好,今天我能為您做些什麼?

我: 呃,我的信用卡找不到了。要掛失。

客服: 哦,別著急。您還記得卡號么?

我: 不記得。

客服: 沒事,那我們現在需要核對一些您的個人信息,可以么?

我: 好

客服: 您的姓名?

我: xxxxxxxx (中文發音)

客服: 呃,怎麼拼?

我: xxxxxxxx (拼音)

客服: 好。您的出生日期?

我: xxxxxxx

(接著還核對了地址電話)

客服: 謝謝,信息核對無誤。如果您現在需要核對消費情況,請按9,如果需要其他其他幫助,請按1。

WTF ?! 剛才跟我說了2分鐘話的客服,竟然是個錄音機!

語音的智能識別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也許因為英語不是我的母語,所以我的識別能力不像對母語那麼敏感。但 ta 已經能夠做到識別我要辦理的業務類型,能夠核對我的簡單個人信息,並且根據識別結果播放相應的錄音,營造一種「真人互動」的假象。呼叫中心相關的行業,不管是銷售,還是客服。眼看著藥丸。

後繼:

轉了人工客服以後,一個濃重的印度口音從電話里飄來,我當時的感覺是: 內什麼,還是讓剛才那台機器接電話吧,謝謝。


京華時報浮沉錄--傳媒--人民網

「十五年的京華,風雨兼程。箇中滋味,難以言說。但是,可以確信的是:曾經的時光彌足珍貴,流過的汗水不曾辜負!」今年的11月13日,京華時報官方微博發出消息,京華時報社主管主辦單位變更為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並將於2017年1月1日休刊。

《東方早報》2017年元旦起休刊

上海國資戰略入股澎湃新聞簽約儀式12月28日在滬舉行。上海報業集團當日同時宣布,從2017年1月1日起《東方早報》休刊。《東方早報》原有的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將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

都說紙媒要死,但到底怎麼死的,幾年前還沒人知道,甚至現在死掉的紙媒當時還在嘴硬:

到今年,開水煮鴨子,肉爛了,嘴也爛了……

純血的官媒雖然不死,但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全部經營嘗試,一心一意地吃財政。等於把新陳代謝功能放到了體外,從此離不開呼吸機。

黨媒被「包養」

據12月9日河北《廊坊日報》一則報道透露,河北省「兩辦」已經發文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新聞媒體工作,加大對新聞媒體的支持保障力度,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列出規劃,確保足額保障,落實到位。」根據目前各方面形勢看,不出意外的話,其他省市區會逐步向河北看齊。

還有:

此外,粵傳媒15日公告稱,公司之全資子公司廣州日報報業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報經營公司)於2016年12月14日收到《廣州市財政局關於下達支持黨報媒體發展資金的通知》。根據通知內容:現安排3.5億元支持黨報媒體發展資金,專項用於《廣州日報》的印刷、發行支出,項目承擔單位廣報經營公司。上述資金將於年底前直接支付到項目承擔單位廣報經營公司。 財政供給對於已逐漸入不敷出的各級媒體,和人心不穩的媒體人而言,確實是一顆「定心丸」。

紙質媒體能存在,前提是人和人之間交流成本高昂。19世紀開始,各國意識到小學教育是高效軍事動員的前提,所以從法國普魯士到大清,都以政府資金支持新式小學,製造了以千萬計的閱讀人口,報紙從精英階層的內部文件變成大眾讀物。在接下來的戰亂年代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足夠的班長排長,讓他們能看懂命令,也製造了無數的革命軍——革命者比舊統治集團更懂得新識字階層的需求,都擅長辦報。實際上,布希爾維克和早期的中共根本就是一個報刊發行機構。

報紙當然也不是真正的大眾媒體,因為新聞社、印刷廠和發行機構是少數人壟斷的,不是官僚就是資本,所以紙質媒體的領袖在任何國家都會進入最頂層的統治集團,用手抄本挑戰報紙的反對派實際上被無視了。

因為手機簡訊的出現,這個時代到了90年代開始鬆動,普通人的通訊工具第一次具備了三個特徵:瞬發、群發、可複製性。而這幾個優勢在過去幾十年被官僚和資本壟斷。現在互聯網上的大多數諷刺段子和時政笑話,都可以在這個時代找到根源。

最終的衝擊是互聯網,瞬間擊垮了報紙擁有的所有基礎設施,從第一個bbs上線那天起,可以說紙媒的墓地就選好了,問題只在於釘棺材的時間。到了2016年末,看著商業紙媒關門,官方紙媒體哭著找母乳吃,可以說棺材已經扔進了墓坑,財政無論怎麼續命,也擋不住路過的人都往坑裡填土。

所以……各路豪傑何時來觀察者網應聘呢?

學新聞的,但是感覺越來越沒興趣了?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2016—— 中國社會的「知乎剖面」


三線城市國企控股上市企業。

主營印表機和自助設備,在探索工業機器人之類的。

三大運營商的自助訂單日益萎縮,聯通作為不富裕的運營商主機自助設備是13年採購的,大多數09年左右的,甚至有十年前依然在服役的。16年底前實名制認證時才發揮了一點不錯的作用,大多時候作用只是充話費,在現在的時代,有種然並卵的感覺,確實是個夕陽行業。

快遞的智能快遞櫃這兩年興起,有種滴滴當初搶佔市場的燒錢勢頭。我們廠也作為早期參與者加入。目前我見過的快遞櫃品牌也得有十個左右。確實太燒錢了。大概是每年5000(二線城市)物業租金,每年1200電費,500拉電費,1000水泥地台費。還有整機一套基本是2-5w。以上價格還有談的餘地,多或少。我們做的那個牌子16年中鋪貨超過20000台。由於柜子要求是7*24*365運行,維修時效2-4小時不等,所以廠商需要鋪大量的人維保,並不是很賺錢,明年這一勢頭將萎縮。

高鐵檢票閘機,很多新站都有,可惜使用率並不高,好處是用的少修的少。我的建議是出站的時候,如果車票要報銷的話,儘可能走人工通道,卡票不算常見,一次欲哭無淚。

火車票制票機,紅票那種基本不怎麼賣了,現在賣給非洲的中國標準鐵路各站,質量過於穩定,時不時有03年的機器找維修,一般換個皮帶的事也就是…所以並不能指望賺錢。藍色制票機器一般用在自助取票機,也有全功能機櫃,卡票會出現。不過打電話一般很快就處理了。所以並不是很重視。

窗口買票可以支付寶了你知道么?那個支付寶的硬體設備包括乘益險設備去年也就是個專項組,全國的火車站賣一批這單活也就完了。

明年依然還好的領域也有,印表機。良品鋪子的印表機注意過么?肯德基的,華潤,蘇果超市,醫院,atm,銀行之類的,凡事需要熱敏列印的地方,還好吧,一直不溫不火的大批量賣。

嘗試的領域,銀行的綜合版全功能自助,年前3000套,明年全國覆蓋。替代基礎業務人工也是大勢所趨。

總之就是作為一個提高生產力的「科技」企業,用設備「解放(替代)」人工,還是感覺,有些小縣城原本就不多的就業崗位慢慢就沒了。還是在大城市買房吧。


去年已經開始,今年互聯網公司會更大規模殺入線下,包括中、大廠和大量o2o。

表面的原因,是線上市場擴張放緩,根子上的原因,是實體經濟在金融化。

線上殺入線下,雖然掛了互聯網的名頭,本質上和險資舉牌並無區別,都是更廉價的資金購入資產,再用資產撬動更多的廉價資金。

哪怕幾年後唱吧利潤都來自線下的自有ktv,線上完全虧損,只要它還掛著互聯網的名頭,能繼續講出故事,它的融資能力,也遠超純實體的ktv連鎖集團。


談談海外代購行業和傳統的快消行業。

答主16年在外資一家名氣還可以的快速消費品公司就職。16年5月簽了賠償合同,領了6個月賠償金走人。

至此被動告別工作了7年的快消行業。一共經歷了3家外資公司。快消圈裡不同公司也認識挺多朋友,蕭條是常態。大部分圈裡朋友慌亂跳槽後發現,逃離眼前的公司去了新的公司,無非是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裡。

目前快速消費品公司的主要銷售來自商超、傳統渠道(小超市、小賣部等),批發市場和電商。除了便利店的便利功能電商無法取代外,其他渠道基本在被膨脹的電商吞食份額。答主原來負責的某品牌,在福州CBD區的一家超市,2011年春節(1月+2月)的銷售額大概是42萬人民幣。預估2017年春節同期的銷量最多能達到20萬。

有外資廠商瘋狂注血(投入大量折扣費、後台毛利等費用)的超市,還能有不錯表現。比如大潤發、沃爾瑪、永輝。其他被廠家抽出輸血管道無力做投資的超市,基本是崩盤式下跌。

2014年底,答主所在公司的東區(浙江、福建、江西)的每個省都有一個咖啡的市場部人員,答主那時候負責福建省的咖啡市場部的工作。3個省的市場部人員幾乎同一時期辭去市場部工作,浙江的姐姐在淘寶摸爬滾打了小半年後,開始倒騰做浙江老字號一個品牌的微商,江西的姐姐辭職後,開了母嬰店,定位是銷售世界各國的母嬰用品(相當於一個海淘集中營),答主在跳槽去了其他快消公司一年多後,領了賠償金出來,從兼職日本代購轉為專職做日代。

三個人的軌跡:浙江的姐姐已經有個倉庫了,一個月老字號的藥膏能賣不少,2016年6月告訴我,一個月比較輕鬆能賺2萬。除了老字號,浙江姐姐還代理了一個類似國產版的日本花王眼罩的東西,賣得也不錯的樣子。浙江姐姐在外企打工時,月薪加獎金大概是8000一個月。做微商以後收入提高了非常多。

江西的姐姐:2015年6月自己屁顛屁顛去江西看了她的店。因為定位不錯,都賣進口的東西,我坐她店裡聊天的功夫,客人絡繹不絕。2016年12月再問她的時候,已經把隔壁經營不好的零食店盤了過來,店面從一間擴大到了兩間。答主覺得,人生存在很多的選擇,有時候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江西姐姐的店開在小區里,當時小區另一個寶媽準備合夥一起開,後來這位【另一個寶媽】面對5萬元轉讓費的時候猶豫了,放棄,最後就是我這個同事姐姐自己咬牙盤過來開了。如今(16年10月)江西姐姐告訴我,營業額一個月到了30萬。不止是店面的營業收入,每天發出去的包裹數量都能讓任何一個淘寶小賣家眼紅。江西姐姐原來在外企的工資加獎金大概7000元左右,跳出來自己倒騰海淘產品,收穫確實比打工好很多。

最後談談自己。從外企領了5萬多元賠償金出來,被動做了全職日代。沒記錯的話,16年3月的時候大概一天發3-5個包裹,到了16年6月左右,一天可以發十幾個。但是主要都是發葯妝,金額低。當時算了下,差不都一個月營業額8萬-10萬人民幣。和江西姐姐的30萬人民幣不能比,不過是在家裡做,沒有開店面,相對時間上更自由些。16年夏天覺得不對,要轉型。於是16年夏天開始硬生生學習護膚品知識,逐漸把重心移向中高端的日系護膚品的銷售。轉型還算順利,到了16年12月,營業額基本上提升到了差不多15萬左右一個月(單價提高了,當然利潤率下降了很多,高端產品的利潤率比葯妝低很多)。整體的營業模式從發廣告拿訂單為主,變為客人的個性化訂購為主。估計挺多人關心收入的,答主算過,2016年11月(其實是個人代購受雙十一衝擊非常大的月份),收入大概是1.5萬。和原來打工時工資+獎金+保險的收入差不多。

說說微商和代購的發展,個人淺薄之見。先說微商。

個人覺得,未來兩類微商可以走遠。

一類是強調原產、東西好的農產品。答主有個大連外國語大學的客人,自己家在丹東種草莓。年前微信發發,就賣了50幾單的草莓。另一個老家的朋友,給哥哥下鄉買葯時看到農民地里漂亮的黃椒,談了個價格,微信發發,告訴我說一天賣了40斤。

另一類是有品質、有故事、同時價格管控比較好的微商產品。答主朋友圈裡有好多微商。95%都是低質量刷屏的那種。印象比較好的是一個叫洛施花茶的。發出的廣告基本都是唯美畫面,配一兩句有點情調的小文。雖然你不會認真去看,但至少感覺風格清新不礙眼。好感度會有。其他低質量刷屏的就不說了,特別是塗個指甲油拿個商品配上類似【賊好哦】【不買快遞就停了哦】這樣文字的。其實大部分都被屏蔽了。更有甚者,還有堅持發語音做廣告的。不知道被聽率是多少。。

再說說代購。

答主有在另一篇回答里提到過。代購行業也慢慢在改變。早期的代購,是朋友圈發圖,然後大家覺得新鮮,下單。利潤豐厚。後來進入2.0時代,消費者自己會種草並提出個性化的代購需求。2.0時代的消費者,會迴避大眾商品,追求小眾個性化商品的體驗。並以分享小眾商品的體驗為樂。比如女生基本上不會去小紅書上種草豆乳化妝水,但是會仔細做艾杜紗草本防晒的功課。代購方的風格,會慢慢從【2月飛韓國你們要什麼快點行李箱有限】【我在現場需要的快甩單啊】,【假貨很多哦我這裡才放心】這樣的宣傳為主,變為強調與客人的溝通、服務與提升體驗為主。畢竟,事情的本質是採購資源不再稀缺,而個性化的服務、良好的態度、相對專業的建議會越來越被買家重視。

最後,說一下自己對於行業變遷的感受。

2009年畢業找工作那會,真的很羨慕簽了銀行、通訊行業工作的同學。應屆生網上各種曬收入福利的貼子讓滴下的口水幾乎燒壞了筆記本。是啊,曾經認為【誰不要發簡訊打電話?】【通訊行業壟斷,一輩子衣食無憂】的自己,2017年春節只收到3條簡訊的拜年信息。曾經認為【銀行太舒服了,轉個學費都收了我50元錢】的自己,如今早已習慣了用微信支付寶轉賬。曾經認為【當個英語老師實在太好了,受人尊重又有副業收入】的自己,從朋友那得知【高校要大幅度縮減英語課程,很多英語課成了選修課,英語老師位置尷尬】的消息。曾經的寶潔在快消圈就是巨無霸,相當於壟斷了日化品類的國企的感覺。如今看帖子,有人問簽寶潔還是互聯網公司,底下大多是類似:【想什麼呢你簽快消的話還是洗洗睡吧】這樣的回復。親身經歷這些巨變,實在讓人唏噓。

我們的父輩經歷了1997年前後的大下崗風波,仔細觀察下,下崗後混得好的,大多是生活態度積極,在單位沒有混吃等死的,混得特別好的,不少是在單位有一技之長的。而下崗後潦倒的,大多是吃大鍋飯的蛀蟲。

所以,時代在變,但人不能懶。

最後插一句,答主內心還是非常看好教育、養老、健康管理、和女性消費。渺小的個人力量,在資本的夾縫裡,啃准一個細分小市場,覺得這樣就挺好的。


政府部門。

一是飯局少了。可去可不去的堅決不去,必須去的也是盡量找借口。

二是領導出事多了。昨天某領導還在開會談笑風生,今天就失蹤了,然後各種流言蜚語,極個別能夠平安回來。

三是政府換屆速度慢了。今年換屆,舉報信各種亂飛,由於不能帶病提拔,考察幹部更加保守,換屆速度比以前明顯慢了很多。

四是招商引資壓力大了。經濟持續下行,國有企業緊縮銀根,民營企業朝不保夕,曹德旺這種級別大佬都發牢騷,哪裡有人擴大規模來投資建廠?

五是環保部門上級直管了。由於霧霾陰影,環保壓力越來越大,當地政府要發展,環保部門也得服從大局。上級環保部門垂直管理,更有利於開展工作和避免政府阻力。

個人認為,統計部門也應該垂直管理,這樣才能數字不注水,才能反應經濟、社會真實情況,決策才能有的放矢。

六是PPP項目一地雞毛。國家推出PPP項目,初衷很好,藉助民企資金和精打細算來省錢,但地方念歪了經。什麼項目也搞PPP,有收益的沒收益的基礎設施都搞,設計施工監理都給PPP公司來做,那成本就無法監管了。最後,政府不僅擔保貸款和納入財政預算回購,另外每年還要給8%左右投資收益,這不是傻么?早讓政府融資平台貸款自己做,省錢省事啊。

PS:公務員辭職越來越多了。從一般科員到領導幹部,辭職越來越多。原來,公務員辭職下海的南方居多,北方基本沒有,或者是極個別不得志的。說說一年來身邊辭職情況。某開發區一把手、兩個園區牽頭一把手(縣處級)紛紛辭職,一個去給企業打工,據說年薪幾百萬;一個下海創辦公司,另外一個情況不了解。副科級幹部辭職三四個,有去基金公司的,有去上市房地產的。


謝邀.

2016年我國旅遊局做了一件超大的事。

我國旅遊行業分兩部:境內和境外.

境外沒有變化,相反境內旅遊賺錢手法越來越高明了.

例如以前購物團的手法是:

領隊+導遊+姦細 三方相互忽悠.

旅遊業大佬們有一句話:沒有賣不出的團(旅遊團購買東西多,被稱為大賣),只有賣不出去的導遊.

這很考驗導遊的基本功,因為賣出去多少,你賺多少.

你以為領隊全程從出發地跟著你是保障你利益的嘛?

別鬧了,人家領隊是配合導遊拿回扣的.

姦細是穿插在大巴車內的配合導遊購買的人,能說會道,特別能有引導能力.

現在的購物團手法是:

領隊+導遊+姦細+策反 四方忽悠.

策反是什麼?導遊和領隊觀察大巴車內哪個人比較有影響力,就會嘗試拉攏,肯定一開始不說錢,先把關係處理好,關係不行,再實話說了,給你點好處費.

那麼問題來了:2016年旅遊局做了什麼?

2016年旅遊局決定要打擊這種虛假販賣的傷天害理的行為。

那旅遊局做了一件什麼事呢?

它召集了各省的一些領導和協會員,讓他們分別參團,假裝遊客,一旦發現,絕不姑息。

這項決策十分正確,三觀正有沒有?

但是,它低估了人性。

協會員是由哪些人組成的?

旅社老總們啊!!!!連各地協會長都有自己的旅社。

你覺得,目前全國上下,哪家旅行社乾淨?

可以經歷這般磨難?

別鬧了!!!!

這本來是一件十分機密的事,搞的最後,業內高層人人皆知,倒霉的是那些個小旅社,2333

(再次歡迎同行來砸場,告訴我你家旅社特別乾淨,真的,特別希望被打臉,至少說明我們旅遊業還是有希望的。對了,既然說你家旅社特別乾淨,肯定就不怕報公司名了,報來看看,說不定我們有過合作,干不幹凈,我問問就知道了。)

我國旅遊業,真的變不了:)

PS:

對了,海南三亞那邊有同行惹到我了!!!

在此,我善意提醒消費者一句:所謂海鮮區,所謂熱帶水果種植園。。。

不多說,你懂的:)


汽車模具行業:一年前我們的客戶主要是長城、華晨等國內主機廠,現在主要是大眾、沃爾沃、路虎等合資企業以及本特勒、塔奧之類的國內外零件供應商,雖然較國產品牌來說產品的工藝難度和製造要求提高了,但溝通起來有效率,訂單的利潤也較之前高。

為國內車企設計模具時,很明顯的感受就是溝通效率低,對產品提出的更改意見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答覆,經常發生想要改進的地方沒改,其它位置因產品匹配而變動,甚至更改量大到像換了一個零件,讓我懷疑是不是把我們當SE部門來用了,產品在模具開始開發後(現在習慣叫同步開發)的多次更改(甚至一天一版新數據)其實很影響模具設計工作,造成我們多次的重複設計和重複分析,特別是到製造和調試階段對產品進行更改的話還會造成成本上升和項目進度延期。

另外一點普通人買車時不會考慮的問題是國內主機廠的很多衝壓件是用手動線生產的,即使不考慮生產效率,單就產品和我們模具方面來說,本應當多序生產的產品被壓到三到四序生產,設計難度大,產品質量不好控制,老生產線壓機噸位要麼不足要麼不能使出全力,設計工序時就會受工序數和生產設備的限制(此處腦補趙本山的那句:「那憋的是相當難受啊」),總之在以前干國內項目的時候,我的體驗是不那麼好的……

而這一年來在跟國外品牌和合資品牌合作時以上的問題基本上都不存在了,產品成型性方面的問題提出後都會得到解決,要麼產品更改,要麼甲方會提出解決方案。

生產線基本上都是自動線,對產品工藝的設計限制要小很多,考慮更多的是產品取放和定位穩定,更關鍵的是充足的工序數對產品質量和材料利用率都有好處(匹料尺寸做過毫米取整的,就是為了摳利用率)。

去年夏天我去了一次一汽大眾的佛山工廠出差,他們衝壓車間用的六序8100噸壓機生產線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知道原來不同主機廠的差距會有這麼大,另外就是:有錢真TMD好……

總之在這一年裡,在其它模具廠訂單減少的大環境下,我們實現了訂單和盈利的雙增長,靠新開發的外國市場做了許多國外項目。

就我個人來說,雖然這一年來都沒有什麼休息的機會,每天加班加的像程序員一樣,但從一年前每個月都要拖幾天工資等著甲方回款到現在每個月都提前發工資來看,還是不錯的。

——分割線——

感謝看到最後,附上在大眾照的生產線說明,業內人士肯定能懂得這些生產線對於汽車生產的關鍵作用(每分鐘15次出件我是服氣的,然而他們說我那幾套模具18年在青島新廠生產時要升到每分鐘17件……)

(一想到以後大家買的車上就有可能有用我設計的模具生產的零件,這種時候我就會對自己現在的這份工作感到很自豪,以後還得繼續努力才行啊。)

——

2017年2月3日補充:

關於評論說給大眾寫軟文的事情,一是同事中買大眾的比較多,另外是手裡接了大眾的項目,拿出來舉例子。我也不是沒黑過大眾,埋汰鋼板釘大梁想都想不到的也是我。

最後這張照片是同事開車時讓我拍的,大家來看從裡面能看出什麼門道……


我以前是做百度百科的。沒錯,這就是我以前的職業。我主要是網上接單,網上製作。談好百科名稱,別的個人或者企業發資料過來。然後我就負責修改資料上傳到百度百科。而我也不是百度公司的。我只按照要求把填上百科裡面。百度百科審核很嚴格。所以很多有需要的人會找到我們幫忙上傳。一個詞一般是50到200元。那時候生意很好。一個月基本過萬。後來被百度發現了他們產品的價值。嚴格控制個人傳資料。明理上說為了百科內容正確性和權威性。實際是為了擴展百度自己的賺錢渠道。開通了企業百科這個服務。3000塊一年。(現在已經6980辣 )一個百科詞條居然收這麼貴,我都驚訝。而且還只是一年。我的這個市場也因為百度的調控而基本死亡。目前網上說可以做百科的基本95%是騙子。後來我就投身了百度競價上面。基本也經歷了百度競價的三次改革。而每次改革都是因為被央視曝光,才改革的。而每次改革都是比上一次更加黑暗。

百度競價推廣1.0的時候,被曝光百度推廣虛假廣告泛濫。誰錢多誰排第一。往往是假貨會第一,因為別人利潤高。有錢

然後百度推出了百度鳳巢系統2.0。這時候排名會受價格和賬戶質量度影響了。質量度越高消費低。而實際上影響不大。反而競價推廣越來越貴了。因為你已經不知道別人的出價了。很多企業為了排名第一。直接開自己能夠出價的最高位。企業消費高。虛假宣布依然泛濫。

然而最終出事了。魏澤西把百度推向了風口。這離不開知乎和微博的幫助。

然後就是百度推廣3.0了。廣告位從10縮短到3個。審查所有企業資料。推出企業信用機制。

然而,我只想告訴大家,然並卵。

廣告位少了,企業會更加競爭燒錢。

任何一個企業只要沒人在百度上投訴。那個企業就是滿分。關鍵是很多上了這麼多年百度的人,沒幾個知道百度這個投訴入口在那裡。投訴了又有啥用。

幾個月風口過去。你可以再去看看百度,當初說好的三個廣告位又變成5個了。因為他發現3個企業還是沒5個企業賺錢啊。接觸百度這麼多年。百度真正沒出過幾個好的產品。垃圾產品倒是一大堆。一直在不斷變像賺錢。好產品都可以被百度變成垃圾產品。百度賣貼吧賣百科廣告位。百度幫助很多人掌握知識,也害死了不少急需求幫助的人。看著百度的吃相一年比一年難看。

歡迎喜歡互聯網的朋友給我留言討論。

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互聯網變化非常快,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我遇到過太多太多不懂。那時候有什麼不懂我基本靠百度搜索,百度也給我了太多幫助。我並不是黑百度,我只是覺得百度是一家太沒有創意和創新的公司了。這麼多年來賺錢還始終靠百度競價。而不斷細化百度其他產品賺錢。對於用戶來說。廣告太多,並不友好。


全國前30地產商,商管從業人員。

行業迅速走下坡路,沿海城市競爭很激烈,原來一個50萬人口城市,一個到兩個城市綜合體。現在一個30萬人口縣城,3個20萬平以上量級的項目。其他一概不算,商業綜合體裡面全城人均2平方。

商業作為住宅的配套,也是重要促銷手段之一。為了賣房,為了賣高價,投資一個比一個大,你商業投資5個億我投資8個億,完全不考慮現實環境。一個跟一個的放衛星。萬達廣場作為業內大拿,商業加住宅的銷售模式,被爭相模仿。

不僅是開發銷售模式類似,連廣場經營也類似。信息高度透明,代理商品牌商卻也相對固定。同一個城市,A、B、C、D等等幾個廣場,除了裝修,經營內容高度類似。

與此同時,有些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開始收裝修補貼。比如快時尚三駕馬車,zara、hm、優衣庫,進駐一些新開場子,一平方几千塊。一家店收費大多在300萬-700萬不等,一分錢沒花,房產商白白幫忙裝修一家店,外加鋪貨的錢,還可以再賺一筆。

這些店大多採取的是抽成租金,一般測算下來,3年能回本,這筆投資還是划算的,說明能帶人流。有些店根本適應不了當地市場,純純的是花錢賺名聲,開了一年就倒閉,錢也就白花了。

當然地產商們是道德的,做生意都是要賺錢的。每個店都這麼干是不行的,有了這些代表性的店鋪,就可以拿著這個組合,找些知名度沒那麼高,又有一定市場的代理商經營品牌入駐。這些商戶是沒有收到錢的,不過租金倒也不算貴。

處於最底層的,是小品牌或自創品牌。他們本就承擔著產品未經市場認證的風險,同時被認為是吃人流的項目,往往租金奇高。很多潑狗血拉布條的,往往是這幫人。他們可能揣著娶老婆的家底,還有發財夢,全情投入。在新開場,大都也熬不過場子的培育,成為死在第一線的炮灰。在老場,也都被高租金侵蝕利潤,勉力經營。

一些淺見,拋磚引玉,評論里大家討論熱烈。總結一下,商業地產行業,已經出現過剩,同質化競爭激烈,需要進行供給性改革。改革就是創新,創新在品牌組合,創新在商戶經營,創新在商場運營。

預見時代的發展,或者說剛好踩對時代發展節奏的品牌或者商業地產項目。不論他們現在是大是小,甚至只有一家店的初創品牌,都將乘著創新的東風獲得超額利潤,全國拓展。

接下來說說最近我看來有點火的品牌及創新的項目。

先說說書店,除了名聲在外的西西弗、貓空、誠品,今年又湧現了噹噹實體、言幾又、字裡行間、物心等十來家快速拓展,外加自帶人流的書店。以上品牌,都在傳統的基礎上做了創新,加了咖啡館、網吧、文創等元素。圖書銷售佔總銷售比例,降到50%以下,像誠品書店有的不到20%。這類複合型書店,除了銷售外,還有作家見面、讀書會、書法、茶藝等等內容,成為了一個小型文化綜合體,為購物中心填充了文化靈魂。(大部分新華書店仗著有政策引導,一直延續只賣書的傳統,不過像武漢江漢路新華書店也開始嘗試創新,獲得了很好的效果,裡面咖啡、兒童區都很漂亮)


作為一個剛申請到PHD的苦逼碩士留學生,咱就來談談留學這個行業的現況。

現如今學歷貶值厲害,都說博士學位不夠用,得再增設個壯士、猛士、烈士,才能滿足中國人對學歷的高要求。先不說國內985、211畢業人數,即便是所謂的世界百強的海歸也是滿地走。曾經讓人 羨慕的「海歸」似乎逐漸淪為了外強中乾的「海帶灰」,花費高昂的留學也僅僅成了「鍍金」。諸多國企出國招聘碩士博士也都要求本科必須是211,985背景,殘忍地撥開留學生電鍍上的土豪金外殼。俗話說的好,量變產生質變,留學生從頂尖人才逐漸淪落到風塵中也是跟基數「爆炸」式的增長離不開的。

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鄧公要求增派留學生數量,教育部於1978年7月11日向中央提出了《關於加大選派留學生的數量的報告》同年12月26日,改革開放後的首批52名訪問學者起程赴美,此外共計860人出國留學。在此後的10年間,每年派出的數量為3000人。於是,在後來的年代裡我們看到了一批批以「精英」為標記的「海歸」們。

2015年我國有52.37萬人出國留學,同時有40.91萬留學生歸國。相比80年代增長了接近150倍。

這與大學的「高等教育」淪為投簡歷「最低門檻」多麼相似,那麼咱們可以來做個比較。

老子天下第一的圖1.1978-2015歷年大學畢業生與留學生人數對比

----------------------------------------------------------------------------------------------------------------------------------------

應大家要求 補上碩士和博士人數增長曲線嘍(本圖均是招生人數而非畢業人數)。

一點都不中二的圖2.1978-2015碩士、博士和留學生學生人數曲線

可以看出留學生人數呈指數增長,即將超越研究生人數。而博士生仍然算是稀罕物,改革開放以來的總人數也才33萬,未來還是有很大擴招貶值潛力的。

大學生人數從1978年的16.5萬增長到2015年的749萬,整整增加了45倍。而留學生人數從1978年的860人增長到了2015年的52.37萬增長了608倍,Jesus!不過這幅圖還是木有鮮明地展現出留學大軍的爆炸性增長,上圖3!

寶馬三系當然3缸的圖3. 1978-2015中國曆年留學生人數

-------------------------圖可是偶辛辛苦苦收集數據自己做的,倘若盜圖,我也沒轍(*&>﹏&<*)---------------

當今的留學生人數與1987年大學畢業人數(53.2萬)相當,那咱海歸總得享受80年代的本科待遇吧。80年代的大學生那是呲詫風雲,喇叭褲、蛤蟆鏡,交際舞,disco,政府包分配還有補貼,生活宛若一首充滿著朦朧詩。

而現在海歸別說補貼了,就業都是大問題。當然這與留學所需條件下降,生源質量降低有極大關係。先不扯遠,繼續從留學生數量下手分析。以樓主所在的英國來分析(我在腐國,自然就分析腐國嘍,美帝的孩子們不要傲嬌),上圖3!

等了三年夏洛克4的圖4. 中國在英留學生數量超過全歐盟學生數

2015年的舊文,不過還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都說鐵打的美碩,流水的英碩,1年制的英國碩士、3年本科和3年博士以其相對最短的學制吸引了大量的中國學生。畢竟「鍍金」嘛,時間越快越好,所以說無辜的英國碩士就淪為了千人騎萬人跨的「水貨」。然而taught master是無辜的,其實只有水的學生,而沒有水的文聘。同樣的內容壓縮在1年內上完,壓力是相當大。(讀工科的孩子應該都深有體味,剛開學就準備畢業設計....當時那個一臉懵逼)。美碩你們賽高,不跟你們比。

繼續上圖5,看看我天朝的留學生人數是怎麼碾壓EU的學子們。

寶駿510算不算5系的圖5. 留學英國的全球學生數量對比

我紅色帝國在英國留學生人數在13/14年第一次超過了歐盟學生,成為了英國最大的高校現金「奶牛」。在所有非歐盟留學生人數中,中國佔比高達28%(圖6)。不要懷疑這個數據,其實我還懷疑這個造假,大大低估了咱們天朝人數。以我們Mechanical Engineering專業為例,將近90人,68人來自中國,還沒算彎彎香港呢。說好的中國有錢人都去讀商科呢!不要和我工科屌絲搶工作吶!

女王請天朝來修鐵路6不6的圖6. 全球留英學生數量對比

英國政府的官網也給出了中國tire4簽證(學生簽)從08年到13年的數據(官網上沒有更新的數據,要知道他們都很懶,效率低是英國的特色)

導演,九尾天狐是小白不是小7的圖7.2008-2013給中國居民的tire4簽證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天朝學子,小小腐國負擔的起嗎。這個完全不是問題,16年梅姨來了,人家可是要再現女帝撒切爾的風範,對歐盟說拜拜,踢難民去德國,留學生?錢留下,人畢業就滾回去!所以嘛,人家就欣賞中國學生這種人傻錢多的國際主義精神,你出錢我印文聘,各取所需。跟美帝的你造商品,我印美元的套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愧是美帝的親爹。

再加上祖國日益繁榮昌盛,也動搖了不少人堅定移民的決心,所以說輸出的留學生這麼多,大部分又都迴流到中國了,學歷不貶值才怪!(更何況還有這麼多野雞文聘,論文代寫,名校保送、X亂party、非法飆車等老鼠屎,給「留學生」這三個字帶了無窮多的非議)人家英國人多希望你們這些人才回國搞建設,不要來禍害淳樸的本地學子,為此還專門關注了中國教育部,把咱留學回國的比例人數(圖七)做成了圖表給本國人民宣傳。(我們腐國孩子這麼質樸,可不能被你們這些中國走資派帶壞了)

跳過7S直接出iphone8是絕命一博的圖8.中國留學和歸國人數

在龍蛇混雜的海歸市場里,用人單位也是不容易,得火眼精睛,精挑細選才能找到像我們這樣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總之在2016年,對於英國留學生而言就是:英國脫歐啦!英鎊貶值啦!梅姨猴賽雷!萬達收購Oden啦,求思聰爸爸送爆米花!學費又漲嘍!不過,夏洛克回來嘍!

ps:卷福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是我校友呢!猜猜他是哪個系的?

而對於全球留學生來說,2016年又將是新的五年擴招計劃的起點,我們站在如同98年大學生擴招的新歷史起點,一定要抱著必死的決定搞學習,不然未來千千萬即將接受4年制2+2基礎留學教育」的海龜大軍們將如滾滾的潮水把我們淹沒

----------------------------------------------------

附上部分資料

元宵節喝米酒算不算9的圖9. 中國研究生和留學生人數統計

-----------------------------------------------------------------------------------------------------------------------------------------

一定要告誡自己:別玩陰陽師了,SSR你是抽不到的,老老實實4山兔過魂10刷刷石距多穩妥,6星智力遙遙無期吶.......

立下Flag

1.點贊過500,附上印度博士舍友的靚照(來自最高種性-婆羅門)。大家可以猜猜婆羅門獨有的身份配飾是什麼?

2.要是點贊再高一點...附上和曼城市長的合影,再猜猜英國市長的象徵配飾是什麼?


2016年的珠寶行業可以用慘淡形容,而這一切源起於2013年的中國大媽搶金。

2013年,中國大媽搶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金子跌,他們認為金子會漲。也就是說那時黃金投資屬性強大,國民缺少投資渠道才有了那波搶黃金潮。問題也就出來了,黃金價格這三年一直不景氣,市場屯金保值早就是偽問題了。2013年的瘋狂後果是嚴重的,各個賺的盆滿缽滿。那時的珠寶市場連展廳小妹都屌的很,市場充滿了浮躁,各個摩拳擦掌信心膨脹,不管懂行的不懂行的,不管展廳小妹地產大佬都進來玩一把,原有的工廠擴大,新的工廠在建,市場上租金一高再高,餐飲店因為租金高而關門離去,紛紛改成珠寶展廳。當時深圳再冊的工廠300家短短一年時間爆炸增長到1000家,結果到了2016年底的水貝,傳統的旺季已經和淡季沒有區別,殘軍留廢壘 瘦馬卧空壕。雖然2016年的行業不景氣起源於2013年的行業爆炸,但是跟現在大環境不好也有很大的關係。

2016年對珠寶行業實際上是好事,至少又可以找到很多地方吃飯了,很多展廳又改成了餐飲。任何行業都需要理性的人來引導理性的客戶。消費者對於珠寶的認識理應回歸時尚消費。

2016年,行業出現幾個現象。

1.大佬也在虧損。中國黃金 周大福門店數量銷量利潤都在減少。

2.大佬的併購卻在增多。中國黃金 金一文化 豫園商城 愛迪爾 到處併購圈地不知寓意何為。

3.零售業方面,傳統的堆頭做法獨戰天下的時代,經典款的陳列反而殺出了血路。

4.工廠方面,設計師主導的工廠競爭力略微強。設計不強的工廠,成為行業的第一批犧牲人員。這證明,時尚款式成為主流。

5.省級中間商方面,沒有品牌代理和貨品結構不合理的經銷商率先在今年倒下。

6.行業正在尋求與電商結合,但效果不理想。大佬紛紛參股科技公司妄圖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

2017年,行業並沒有改觀的苗頭。競爭只會更加激烈,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倒下。黃金只是珠寶的代表,唇亡齒寒,其他翡翠 石頭同樣陷入困境。先行淘汰的都是小而不精緻的企業,但在這麼過度耗下去,肯定好而經濟實力不強的企業也會出問題,個人認為認清自己、認清行業,專註專業精緻才能增加抵抗力,或許未必是件壞事。


在房地產行業。就職於十六家央企地產之一。

2016年見證了行業又一輪瘋狂,國內核心城市房價、地價均翻了一番以上,行業TOP50的銷售額門檻從200億上升至300億,行業特徵關鍵詞:地王;調控。

一、地王

2014年底至2016年三季度末房地產市場再次火爆。牛市的蔓延由點及面,由深圳、上海到北京,由一線城市到重點二線城市,由東部城市到中、西部城市。

牛市發展到2016年,最大的特徵是地王頻出,土地成交總價高、單價高、溢價高,開發商對核心城市土地的爭奪已完全拋棄節操,2016年國內30多個城市刷出340宗左右單價、總價地王,數量創歷史新高,上海、深圳也相繼刷新全國單價、總價地王紀錄。

地王頻出的主要因素,

一是極為寬鬆的融資環境;

二是一線城市土地稀缺,二線高價值城市有限,競爭區域高度集中;

三是企業業績壓力加劇,去庫存與補貨並重。

由於工作關係,詳細說一下融資環境的新局面:

和股市一樣,推動本輪地產牛市的根本原因在於資金面寬鬆促進加槓桿。利率下行和首付比重降低為提高了居民槓桿率。而開發商槓桿率的提升影響更為深遠,TOP20和央企背景公司的融資成本是連「地產黃金十年」也無法企及的低廉。就我司而言,2015年綜合利率較2014年下降10%、2016年較2015年下降35%。推動融資成本下行的因素,

一是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允許地產企業(尤其是非上市企業)發債,成本3%-5%規模數十億元年限3-5年的資金一次性到位,規模年限基本與住宅開發周期吻合,直接為企業拿地提供彈藥;

二是銀行理財資金大規模進入房地產行業,銀行理財資金髮行量大幅增加(2015年較2014年增長56%,2016年上半年較2015年末增長11%)、投放監管放鬆(不再受432限制)、成本低(2016年對TOP20和央企的價格在基準上浮20%以內)使得其取代開發貸和信託成為地產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2016年無論四大行還是股份行的銀行理財資金全面允許直接借與企業用於支付土地款,甚至通過股債結合將槓桿率由3:7放大到1:9。

二、調控

2016年國慶是地產從業人員難以忘卻的,黃金周期間21個城市出台地產調控政策,核心措施包括抑制投機、嚴防地王,但即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地方政府調控很難下狠手,真正打七寸的是國慶後中央層面雖未明確表態但默默掐斷了資金流入地產企業的通道,一是暫停地產企業發債,二是禁止金融機構向地產企業提供拿地融資。

至此打擊地王控制房價成為一項政治任務。預計2017年對於房地產企業是比較艱難的一年,為了給秋天的大會創造安定的政治經濟局面,因城施策的調控將貫穿全年,供給端土地競買資金監管更為嚴苛,需求端購房者的住房信貸資金監管繼續從嚴,面對牛市中接近透支的需求,如何消化2016年高點拿地新增的庫存和牛市捂盤沒捨得賣的庫存將成為考驗企業能否安全過冬的命門。


行業是人民警察,日子也過得挺艱難的。

為什麼就不說了,大家日子都不好過。錢賺的少了,就業率越來越低。鋌而走險越發極端,罵我們越來越多,社會治安越來越壞。工作越來越危險,執法環境越來越退步,執法要求越來越高!

春江水暖鴨先知,盜竊搶劫詐騙還有非法融資的案件一開始慢慢變多,我們就知道經濟下滑的實在是厲害了。

說到底,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希望來年經濟能景氣點

大家摸爬滾打都不容易,2017大家都要加油!

祝大家新的一年樣樣好


看了這麼多很精彩的回答也是感觸頗深。不過發現好像沒有關於農業的回答。

答主從事於農業行業,我國向來是以農業為本的農業大國,所以怎麼能少了關於農業的答案呢。。

自2000年阿斯特拉捷利康和諾華製藥的農化部門合併成立先正達後,儘管大大小小的併購案層出不窮,但以六大跨國公司為首,壁壘森嚴的國際農化體系從未出現過鬆動。然而過去的2016年這短短12個月內,杜邦陶氏宣布合併(化工領域至今為止最大的合併案),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中國最大的海外併購項目),拜耳併購孟山都(德國最大的海外併購項目)三起舉世矚目的交易先後浮出水面,如果三案皆被相關監管機構放行,全球農化行業的格局無疑將被徹底顛覆。

進入21世紀以來,瑞士先正達,德國拜耳、巴斯夫,美國陶氏、杜邦和孟山都六家跨國公司事實上壟斷了全球農藥行業的原創化合物研發和50%以上的分銷渠道,盤踞於行業食物鏈的頂端;以色列的馬克西姆阿甘(被中國化工收購後更名為安道麥ADAMA),印度聯合磷化物,美國富美實,澳大利亞新農,日本住友等收入在10-30億美元之間,主要從事非專利農藥區域分銷的次級玩家構成第二集團緊隨其後;包括很多中國公司在內的原葯生產商實際處於第三梯隊乃至更下的層級。

註:

1、 所有銷售額均不包括種子和非農用化學品業務的銷售收入;

2、 馬克西姆阿甘在被中國化工收購後更名為安道麥;

3、 富美實於2015年7月收購了丹麥科麥農,富美實增長率為二者合併計算;

4、 日本愛利斯達和美國科聚亞先後併入了新成立的Platform Specialty Products Corporation,後者增長率為前面兩家公司合併計算;

這六大跨國公司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藥生產企業,而是以作物品種為中心,前端研發創新化合物(有效成分),後端提供植物營養、保護等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綜合性農業服務企業,甚至基本上都建立發展了自給的種子業務。它們歷史淵源不同,在業務上也各具特色:先正達作為歐洲傳統製藥企業(尤其是英國和瑞士公司)農化部門的聯合體長期專註於農業領域,既是全球最大的農藥公司,也是首屈一指的種子企業,掌握著歐盟市場的主動權。拜耳、巴斯夫、陶氏和杜邦本身都是聞名遐邇的化工巨頭,農藥只是其龐大業務譜系中的一支,但近年來隨著化工上游原料價格持續上漲,產油國在基礎化工領域的成本優勢日益明顯,德美化工巨頭都更側重於加大對下游精細化工和特種化工領域的投資,而農業板塊無一例外都是他們盈利性最好也最受重視的部門,具體看每家也各有側重:拜耳將種子農藥及相關業務整合為拜耳作物科學,雖然農藥業務近年來已從全球第一的寶座上跌落,但依然是品種線最為豐富的殺蟲劑供應商,種子業務近些年也有很明顯的發展;巴斯夫作為一家相對純粹的化學公司,在殺菌劑領域獨領風騷,雖然沒有直接開展種子業務,但卻是最大的種子處理方案提供商;陶氏和杜邦的農藥業務近幾年表現平平,不過杜邦旗下的先鋒種業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種子公司,相比之下陶氏的種子業務雖然也能排進全球前十,但與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這些對手相比還不處於同一量級;至於孟山都,它是轉基因育種領域的無冕之王,農藥業務主要集中在配合其轉基因作物使用的除草劑草甘膦(商品名農達)這個單一品種之上。當然草甘膦作為農藥行業最大的單一品種也足以使孟山都位居六大之列。

六大巨頭的格局於2000年形成,之後雖然六家彼此之間偶然也會發生一些具體品種或者區域業務的併購和置換(例如巴斯夫最主要的殺蟲劑業務氟蟲氰就是收購自拜耳),但是過去15年基本格局一直保持穩定,且整體保持了持續的增長。但2015年由於大宗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市場低迷,六大農化巨頭銷售額按照美元計算全部出現了下跌,使這一平靜局面突然被打破。

2015年12月杜邦與陶氏突然宣布的合併無疑直接引爆了本輪農化併購潮。但其實之前幾個月市場便已暗流涌動,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時間線:

2015年9月,孟山都提出以460億美金主動要約收購先正達;

2015年10月,先正達拒絕了孟山都的收購建議;

2015年11月,市場傳聞陶氏分別與先正達和杜邦農化部門進行併購談判;

2015年12月11日,杜邦和陶氏宣布整體合併計劃;

2016年2月,中化宣布420億美元要約收購先正達;

2016年5月,孟山都拒絕拜耳620億美金報價;

2016年9月,拜耳宣布以66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

由此可見孟山都才是本輪行業大洗牌的始作俑者,答主認為這並不奇怪。孟山都雖然一手控制轉基因育種,一手掌握草甘膦市場話語權,但是轉基因技術在技術和政治層面遇到的抵制越來越強,尤其以歐盟為代表的反對勢力使得孟山都一直難以突破南北美洲的傳統勢力範圍,另一方面草甘膦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耐藥性問題逐漸顯現。2015年大宗農產品和草甘膦市場的低迷更加劇了孟山都的憂慮,作為六大巨頭之中產品和市場最為單一的一家,此時向六大中唯二的另一家獨立農化企業先正達拋出橄欖枝並不意外。

但是從先正達的角度投向孟山都的懷抱卻顧慮重重:首先兩大種業巨頭合併之後孟山都得以染指垂涎已久的歐洲市場,且從大宗作物到果樹園藝品種均連為一體的壟斷局面很難為一貫對轉基因作物懷有戒心的歐盟監管所容忍,尤其是德法兩國的種子企業受到的衝擊首當其中,兩國政府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其次先正達畢竟以農藥業務起家,孟山都接手後農藥業務勢必會從屬於種子業務的需求,有相當一部分可能都會被剝離,裁撤或出售,這是先正達董事會所不願意看到的。

在拜耳內部,合併後新的農業部門也將超過處方葯和消費者保健兩大板塊,成為拜耳規模最大的核心業務。另外中國化工如能成功收購先正達,加上旗下的安道麥,廣義上農藥業務銷售額可達130億美元;而拜耳孟山都合計銷售額將接近150億美元,且綜合實力更強,可以重新奪回全球最大農化企業的寶座。這一些列內外因素使得拜耳收購孟山都的決心異常堅定,終於在2016年年底獲得了孟山都股東會的批准。

最後回到國內最關心的先正達案。由於中國化工已經承諾先正達會維持目前的團隊和品牌,很難預期本次併購會在兩家公司之間(準確地說是在先正達和安道麥之間)產生多少協同效應。從過往的併購歷史看中國化工對於吃下的大成、安邦、沙隆達等國內傳統生產企業都難有助力,多年未見起色;雖然對外宣稱安道麥即將進入其在中國統一的農資銷售平台,但以色列公司的中國業務至今依然微不足道。遑論體量更大、地位更高、專業化程度更強的先正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化工收購安道麥已五年,目前其與中國最大的交集反倒是在股市——即將借殼沙隆達。目前中化更多地是用中國市場概念背書,連類似安道麥這樣的資本運作都很難開展。依答主看來,這是目前三大交易中在業務領域協同基礎最差,前景也最為堪憂的一筆。

當前中國的農化市場受制於落後的種植業發展水平,能與國際一流農化企業產生協同效應的領域十分有限(先正達本身已經是外資農藥品牌在國內最為成功者),真正能與世界一流水平對話的反倒是生產端。實際上農藥特別是原葯合成有很高的進入壁壘,沒有完整的化學工業體系支撐難以開展,其生產環節是中國精細化工領域為數不多具有比較優勢的子行業。從全球排名也能看出這些年中國農化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進步很快,雖然依然以部分優勢大宗品種的生產為主,但鍥入全球產業分工的程度不斷加深,市場話語權不斷提升,也在逐漸開始由單純代工生產向研發領域滲透,吸納能力顯著提升。

答主認為實現中國農化產業升級的過程如同化學合成反應一樣,我們或許能找到更有效的合成路徑或者催化劑,但是基礎元素依然缺一不可,沒有基礎研究和工業經驗的積累是無法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

2016年已然過去,答主所在的公司能不能繃住也看這一年了,繃住了天天吃餃子。綳不住,回家賣紅薯。


推薦閱讀:

都說陳一舟擅長資本運作,哪些案例證明了他在這方面的長袖善舞?
中國股市會在18個月內翻番嗎?
融創為什麼要投資樂視?
2017年金融產品的主流趨勢?
手裡二十萬如何理財

TAG:創業 | 投資 | 經濟 | 商業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