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大家最好看一下有關資料才回答,我這個問題不是填空題。沒有多少既定答案的。謝謝!


中國有一句話叫前因後果。講文藝復興,講現代文明都要從突厥中興開始。

1、突厥中興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歐洲需要新的航道,這就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新紀元。

奧斯曼帝國(突厥人)強勢崛起,控制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壟斷、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他們一度打的歐洲諸國無還手之力。對內他們包容、開放,用猶太人當自己的財政大臣,用宗教自由和泛民族主義控制國家,在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他們實現了絕對控制,他們的知識分子可以自由的學習歐洲各國的文化和文明,甚至還有人專門研究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佛教哲學,在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西安、洛陽、南京有穆斯林聚居區,奧斯曼帝國甚至攻下了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並把伊斯坦布爾作為新的首都,把東正教最大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用以彰顯意志和決心。

2、十全武功

而當時的歐洲還處於矇昧無知的狀態,東方的中國還在無止盡的燒書殺人,日本還在研究所謂的蘭學,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是繁榮、開化的,那就是奧斯曼帝國。歷史上甚至出現這樣一幕,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拿著火炮、火槍和騎著戰馬,拿著長矛、弓箭的歐洲士兵會戰,最後輕而易舉的消滅那些技術落後的歐洲邦國和民族。我們只知道拿破崙和希特勒遠征莫斯科,其實1571年奧斯曼帝國就焚毀了莫斯科,並計劃征服俄羅斯。

3、帝國危機

伴隨著開明、強勢君主蘇萊曼一世的死亡,一些極端保守的知識分子和極端排外的宗教人士浮出水面,並控制了這個國家,開始出現後宮干政、排猶主義、殘害少數民族、思想控制、原教旨主義、軍國主義、軍權世襲等弊政。在此情況下,土耳其逐步滋生了改革派。塞利姆三世也試圖嘗試改革,但這個時候的既得利益者已經羽翼豐滿,最終塞利姆三世死於自己的改革之下。此後奧斯曼帝國進行了類似於中國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的社會改革,但是由於既得利益者的不配合和反對,奧斯曼帝國所有的改革都失敗了,甚至改革走向了反面,不但沒有改變國家存在的問題,反而使既得利益者的勢力越發強大。18世紀初期艾哈邁德三世的「鬱金香改革」,19世紀初期塞利姆三世的新軍改革,繼起的馬哈茂德二世改革,都以歐為師,但他們不是被廢,就是被殺。20世紀初青年土耳其黨人推動的君主立憲也失敗了。究其原因,土耳其的改革充其量是一種改良運動,雖然推動了傳統社會的改造,但是學習只停留在「技術」的層面,無法完成制度的革新,更不要提對文化的改造。希臘、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先後獨立。奧斯曼帝國已經無法實現北非的有效管理。1798年埃及先後被法、英兩國佔領,1830年阿爾及利亞被法國佔領,1881年突尼西亞被法國佔領,1912年利比亞被義大利佔領。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的君主立憲和憲政改革又一次的失敗了,也加劇了帝國危機。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11年失去黎波里和昔蘭尼加。

4、無上光榮

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列裝火炮和火槍的國家,是全世界第一個擁有空軍的國家,曾經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甚至一度向西歐公派留學生。改革無效,唯有革命。1922年土耳其終於想通了,廢止了精神社會,驅逐了蘇丹及其王室,稱其為不受歡迎的人。經過二百多年的掙扎與反思,土耳其終於選擇了凱末爾式革命,在確立現代制度之後,進行文化革命,開始選擇脫亞入歐。

5、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的衰退,希臘、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黑山先後獨立,1912年10月9日巴爾幹聯盟組成聯軍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大有瓜分小亞細亞半島的氣勢,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土耳其大敗,被迫簽訂倫敦條約,放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主權和領土訴求。這次戰爭保加利亞獲益最大,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經濟規模都有了東歐大國的氣勢。

6、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由於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支持,以及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獨立後可能出現腹背受敵情況的預判,於是奧匈帝國策動保加利亞攻擊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為了自保,聯合希臘組成同盟,後羅馬尼亞見有利可圖也加入同盟,土耳其和保加利亞接壤,為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也加入了同盟。戰爭一開始就出現四打一,一邊倒的局面,於是保加利亞戰敗,被迫接受布加勒斯特條約,割讓了一半的領土,這個所謂的東歐強國保加利亞曇花一現,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7、奧匈帝國的覆滅

第一、二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都是大贏家。前面是野心勃勃的沙俄,背後是乘勢崛起的塞爾維亞,奧匈帝國有點坐不住了,於是想肢解塞爾維亞這個所謂的大國,於是就出現了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皇儲的事件,一戰爆發了。

8、一戰前

1914年1月,歐洲很少有人能想到,7個月後,世界將發生一場災難性的戰爭。當時的歐洲,英國正忙著應付愛爾蘭自治運動。巴黎人在關注「卡約事件」。聖彼得堡的焦點是格里高利?拉斯普京(Grigory Rasputin)的人品問題。與此同時,一個身無分文奧地利青年畫家(24歲)正在慕尼黑逗留,以逃避祖國的徵兵。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9、英國的狂妄和恐懼

英國通過幾個世紀的努力,終於成為世界的主宰,並通過現代金融手段以黃金為基礎的英鎊金本位體系控制全球經濟,通過強大的艦隊和海外殖民地,形成了日不落帝國,但是英國懂的,陸權理論始終是英國的噩夢。

10、孤立主義

美國前期的孤立主義和戰後攻而不佔的政策

戰爭早期的美國有兩種人反對戰爭,一種是德國人,一個是愛爾蘭人,這兩種人是美國第一、第二族裔,他們高調的反對戰爭,促使美國陷入孤立主義的窘境。

11、武王舉鼎

德國不怕英國,即使英國再強大些,德國也不怕。德國怕的是俄國,俄國已經有效控制了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當時的俄羅斯開始減緩軍事擴張的步伐,開始準備國家全面的工業化,德國當然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不管是在市場經濟競爭還是國力、資源等方面比較,德國絕對競爭不過俄羅斯這樣的超級大國,德國的命運必然是像波蘭那樣變成附庸,最後被吞併,所以德國做出了唯一正確的選擇,那就是先發制人。戰爭從一開始就變成了魔鬼的遊戲,德國為進行廣泛的戰爭動員,開始實行軍國主義,並在1917年宣布了無限制潛艇戰,這觸及到美國商業利益的底線,隨後美國加入一戰,德國戰敗。

多少年後,當蘇聯開始工業化,希特勒不可避免的開動了戰爭機器,其實道理很簡單,假如今天俄羅斯遷都聖彼得堡,或者有資金實現大規模的電氣化、工業化、信息化,那德國將以最快的速度武裝到牙齒,德國的國家戰略沒有選擇。

這就是德國發動戰爭的源動力。

12、法國式的炮灰

法國絕不容許一個歐洲陸權大國的出現,假如有這樣一個國家,那就一定是法國。法國在一戰中付出了極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社會對戰爭破壞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這也導致了法國在二戰中不戰而降。英國之所以要把法國拉進聯合國,目的是為了制衡自己親密的盟友------美國。

13、俄羅斯的態度

其實俄羅斯的工業化,完全就是個鬼話,俄羅斯內部太多的民族問題需要消化(蘇聯解體的主因),由於疆域過於龐大,導致行政管理的成本居高不下,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發展所謂的工業化,即使在若干年後的蘇聯,也面臨這個問題,行政管理成本過高。

所以俄羅斯需要這場戰爭,打仗叫少數民族去,死誰都是好事情,最後俄羅斯完成了巴黎公社沒有完成的任務,建立了第一個人民政府。

14、奧匈帝國的如意算盤

奧匈帝國內部長期存在南斯拉夫分離主義,而且有證據表明俄國支持這些活動,奧匈帝國希望通過和德國結盟對內可以無底線的鎮壓南斯拉夫人,對外可以抵擋沙皇俄國的軍事進攻。戰後奧匈帝國覆滅,現巴爾幹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都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上徘徊,所謂歐洲經濟一體化完全就是冰火兩重天。

15、奧斯曼帝國的重生

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的政策就是屠殺,性質堪比納粹,從戰爭的角度講奧斯曼帝國是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家轉型成功的範例。新的國家土耳其誕生了,大量的邊疆地區被放棄,土耳其沒有奧斯曼帝國那樣多的民族問題,沒有過高的行政管理成本,大學、圖書館、歌劇院等拔地而起,新的世俗國家體製為新的國家塑造了新的生命力。現在一些沒有政治頭腦的土耳其政治家妄想恢復奧斯曼帝國,就行政管理學的角度講是很荒謬的。

16、命運的抉擇

一戰對中國政治的影響。總統黎元洪不支持參戰,總理段祺瑞想參戰,於是爆發府院之爭。段祺瑞尋求軍隊支持,組成督軍團向黎元洪施壓,最後中國向德國宣戰。黎元洪期望張勳支持,張勳因為德國支持帝制,所以不願對德宣戰,卻在黎元洪面前表現的唯唯諾諾,換取了黎元洪的信任,最終導致了張勳復辟,最終段祺瑞趕走張勳,大權獨攬。戰後中國爆發著名的「五四運動」,中國不可逆轉的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一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伴隨著一戰的興起,中國因為遠離戰場,接到了大量歐洲軍事和工業品訂單,進入了一個和平高速發展的時期。一戰對中國社會的思想改造,戰後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伴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社會主義思潮進入高潮階段,並直接導致了今天的無產階級專政。

17、非典

第一次非典世界大流行

對一戰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中國人,中國人第一次把H1N1版本的禽流感帶到歐洲,導致全世界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死亡超過七千萬至一億人,最後各國被迫提前終止戰爭。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對中國H7N9版本的禽流感、非典高度恐慌的原因,人家的生命可是非常寶貴的。

18、鉛封列車

德國人的陰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德國人為避免兩線作戰,大力支持一個叫列寧的革命家,用黃金和鉛封列車向沙俄輸出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為德國二戰戰敗埋下伏筆。假如當時沒有鉛封列車,就沒有蘇聯,假如沒有蘇聯,就沒有蘇聯工業化,假如沒有蘇聯的工業化,二戰德國就不會戰敗,印度教說世界是個環,你不得不說世界就是這麼可笑。

19、戰後經濟

戰後的歐洲要求懲罰德國,法國希望德國被肢解,英國希望德國賠款,美國希望戰後和平。

1919年的凱恩斯希望可以用發行債券的方式讓德國緩一口氣,最後凱恩斯失敗了,寫下了著名的《和平的經濟後果》。21條傳到中國,中國人終於想明白了,新青年從宣傳自由主義變成宣傳共產主義,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前赴後繼的推動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佔領,英國失去了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巴爾幹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衝突,這些都是拜巴黎和會所賜。所以說看一個政治家的水平優劣,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20、戰爭應激性創傷

一戰的血腥、殘暴,讓人類對歷史開始反思。戰後俄、德兩國割地賠款,義大利認為分贓過少,日本沒有達到他瓜分東亞和東南亞的戰爭目的,法國慘勝如敗,英國多年累積的財富付之一炬,奧匈帝國灰飛煙滅,美國拒絕為歐洲承擔義務,那些戰爭中活下來的人們,生活在劇烈應激後的恐懼和痛苦之中,一些極端主義的思潮開始出現,比如說:法西斯主義。

21、戰後滿意度調查

一戰的結果就是誰都不滿意,法國不滿意,美國不滿意,英國不滿意,日本不滿意,中國不滿意,德國不滿意,蘇俄不滿意,不滿意就打唄,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22、巴爾幹火藥桶

誰會想到地球村死這麼多人,只是因為幾個突厥改革家搞了個軍隊世襲制;只是因為保加利亞人過度膨脹的野心;只是奧匈帝國想入侵東歐的一個小國;只是因為德皇不認可俾斯麥連俄、連奧的三角同盟關係;只是因為一個塞爾維亞青年的一時衝動,政治因果妙不可言。

23、為什麼南斯拉夫會被肢解?

南斯拉夫對構建歐亞非帝國的重要性。怎麼用語言形容呢?德國的希特勒和蘇聯的斯大林已經締結同盟性質的條約,但是斯大林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巴爾幹要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希特勒的回答就是:騎兵連,進攻。誰佔領了巴爾幹地區,誰就能構建一個歐亞非帝國。二戰後,蘇聯已經探察到了西方國家的底線,所以不敢染指巴爾幹和小亞細亞地區。

所以擁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南斯拉夫就一定要被肢解,不然假如有政治家構建一個巴爾幹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會威脅到英聯邦的海洋利益,法國的地中海經濟一體化利益、美國的國家石油安全戰略利益。

24、科索沃戰爭

巴爾幹地區是一個奧斯曼土耳其放棄,歐洲和俄羅斯都不能控制的三不管地區,而這個三不管地區又和土耳其、歐洲、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經濟、民族、宗教聯繫。

伴隨著蘇聯勢力的退出,巴爾幹地區再次出現動蕩和統一的跡象,這就是美國為什麼操刀21世紀科索沃戰爭的起因。 因為傳統的歐洲勢力和新興崛起的美國都不願意巴爾幹出現一個新興的大國,最危險的是這個大國有能力用暴力或者市場一體化手段統一巴爾幹地區,而這些所謂的巴爾幹地區積極因素,就他們看來都是不穩定因素。美國、英國所遵從的都是奧匈帝國的強權思維,這就是為什麼南斯拉夫會被肢解的原因。

科索沃、黑山本身沒有任何戰略價值,但是假如能封堵和削弱塞爾維亞,那就是有戰略價值的。

25、斯拉夫主義

斯拉夫人又被分為以波蘭為代表的西斯拉夫,以保加利亞和南聯盟為代表的南斯拉夫,還有就是以俄羅斯、烏克蘭為代表的的東斯拉夫,假如這些人被統一起來,他們所佔據的資源和地理優勢,將會形成危害世界安全的新局面。

我稱之為:斯拉夫人之矛,這就是冷戰局面的形成。

26、新型大國

陸海權複合的國家。

美國有海權,而且還有陸權,英國曾經幾次想征服美國,但是美國的戰略縱深太大,英國這樣的國家根本吃不消,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就了美國崛起。

27、吊打英法

二戰中丘吉爾甚至直言:那種耗盡大英帝國和德國納粹的做法是極不道德的。羅斯福一點羞愧的意思都沒有,只是稍微加大了援助物資的量,繼續耗英國而已。對於美國而言,耗不死你們,美國是絕對不會參戰的。即使後面蘇德之間爆發了戰爭,美國還是沒有出兵和參戰,只不過把受援國,從英國變成了英國和蘇聯。美國需要陸海權複合的新盟友,而不是口惠實不至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體系。對於這個盟友美國當時選擇的是蘇聯,因為老二和老三的結合,才能幹翻老大。這個時候,美國的盟友是蘇聯。

尤其是在中東,蘇美組合吊打英法組合,詳見歷屆中東戰爭,不願倒向美國的政治勢力全部被清洗,英國只能幹看著。用一句話就是解釋當時的情況就是丘吉爾曾經說:「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28、中國入常

美國把民國拉進聯合國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還是繼承德國的地緣政治理論,美國需要一個亞洲協管,而日本分量太輕,沒有構成盟友的資格。蘇聯的海權成功的被英國遏制,沒有海權的蘇聯也是一個雞肋。SO,還是蔣介石吧。當時蘇聯、英國都反對,但美國明白,關鍵時候能和自己穿一個褲衩的還是人畜無害的蔣介石。所以反對無效,中國進聯合國。

29、中蘇博弈。

中國建國以後,想到了延安談判,這說明美國不是個東西,所以倒向蘇聯。問蘇聯要外蒙,蘇聯不給,蘇聯(斯大林)為了拉攏中國,說荊州(亞洲)以後就歸你了。後來斯大林被批臭,蘇聯也不承認亞洲歸中國,中國打贏了朝鮮戰爭,正得瑟的時候,勞動黨倒向蘇聯。中國打贏越法戰爭,越美戰爭,與好消息一起到來的是越共倒向蘇聯。中國鹽鐵專營搞的漠北決戰,非但沒有撈到好處,還賠了不少錢。

毛澤東總結出一個道理,美國不是東西,蘇聯更不是個東西。

布熱津斯基美國的教父,他也承認亞歐大陸的聯合可以顛覆美國的第三羅馬帝國。而美國唯一的優勢就是十一個航母戰鬥群形成的絕對制海權,對於制海權,最關鍵的就是石油,石油才是戰爭真正的核心,即使是爆發核戰爭,只要有石油,最後都能翻盤。

30、白衣渡江

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基辛格於1971年7月9日秘密訪華。訪華不能空著手啊,這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叫美國工人下崗,讓中國農民工當產業工人,這是多麼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病啊。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31、美國構想

對於美國而言,割裂亞歐大陸,遏制印度發展(印度製造),拉攏中國(中國製造),打壓歐盟(大西洋湖),恐嚇俄羅斯(北約東擴),駐軍中東(軍事基地以色列等),就是美國亞歐地緣政治邊緣化戰略的全部。

中國一看,美國的交道比蘇聯好打,最主要的美國錢多,所以中美建交,改革開放。蘇聯分分鐘被秒,葉利欽上台以後,希望通過自殘的方式,換取美國的諒解,希望繼續當美國的狗腿子,美國默默的看了一眼曾經的蘇聯,沒(養)有(不)表(起)態。

32、社會本質

人類社會歸根結蒂都是人壓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還是資源稀缺和分布的不均勻導致的。
(上面這句話,你信不信不重要,但一定要記住。)

我最想對我的關注者說一句話:你們是想知道歷史?還是想知道真相?

33、小敘改革

阿薩德開窗改革,大國之間角力,英法也不甘心中東戰爭的失敗,參與進來。土耳其醜人作怪,沙特一廂情願,伊朗已經處置完不良資產,以色列枕戈待旦,ISIS背後捅刀,庫爾德蓄勢待發。大家都知道陳勝吳廣和張角黃巾的下場,先出頭的椽子早爛,最後只是給別人作嫁衣裳。

34、凱末爾

講到土耳其,就要講到凱末爾,他是土耳其的國父,是土耳其外交、經濟、文化、軍事政策的制定者。土耳其在中東的優勢最大,但在全世界土耳其是一個有野心的小國。從宗教上講,土耳其是穆斯林世界的多數派,即遜尼派。從大國政治上講,土耳其,或者是奧斯曼土耳其,不是沒有能力統一穆斯林世界,而是奧斯曼土耳其明白,大國不容許他統一穆斯林世界。從軍事上講,奧斯曼土耳其取得的軍事成就是中東其他國家不可企及的。從民族獨立開始說: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聰明的多,早早的就開始排斥精神社會,並著力構建世俗社會,這在中東相當於脫亞入歐的日本。他明白土耳其打不過英國,以及英國的繼任者,所以土耳其放棄並非、中東、巴爾幹的大部分領土,安安心心的韜晦待時。而英法德美俄為了爭奪這些地區,紛爭不斷,也很長時間的卻保了土耳其的國家和地緣政治安全。突厥人是一個好鬥的民族,突厥人是一個有野心的民族,裝了整整一百年的慫,終於裝不下去了?

35、先知聖裔

在中東歷史上,唯一想統一中東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漢志國王海珊(先知穆罕默德後裔)。

一戰時期,漢志王國(海珊)想統一阿拉伯地區,其中包括耶路撒冷,英國人口頭同意,於是漢志反。土耳其被迫兩線作戰。

一戰打完了,英國人想,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地,不應該給海珊,於是出爾反爾。(注意這是近代中東政治的起源。)

36、屌絲夢想

ISIS的政治理想是什麼?答:統一阿拉伯世界。

37、背後金主

眾所周知,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最有錢,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是沙特。

那ISIS背後的金主是誰?

ISIS的政治訴求和他的體量完全不符!所以我得出結論,是沙特叫ISIS在前面打前陣,自己在後面摘果子。

38、命運多舛

於是海珊開始奉行不合作的政策,於是英國決定換代理人,英國人選的代理人是內志國王伊本-沙特,於是伊本-沙特倒向英國,佔領了漢志,趕走了海珊。海珊的兩個兒子比較識時務,找到英國,你看你們統治中東總是需要帶路黨的吧,你看能不能讓我當這個帶路黨?英國人當然高興,這可是聖裔啊!低三下四的求我,那就給你們倆約旦和伊拉克的國王吧!!!民族主義運動的大潮中,兩國國王都堅決效忠英國,結果約旦國王被刺殺,伊拉克國王全家被殺。後約旦倒向民族主義者。私以為約旦王室沒滅的主要原因是約旦沒有石油。

約旦_百度百科

伊拉克王國_百度百科

39、大國伊朗

伊朗自然清楚自己面臨的險惡處境,土耳其和沙特假如打起來,那是兄弟打架。沙特和伊朗打起來,假如伊朗輸了,那就是抄家滅門,伊斯蘭教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最關鍵的是伊朗戰略性的放棄了和美國撕逼,立刻就同意了美伊核協議。萬惡的美帝你過來,我們擁抱一下,你太可愛了,我們簽訂那個什麼核協議。這可是重大的戰略性讓步,目的就是為了中東亂局做準備。伊朗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伊朗已經對戰後的中東做了預判,大不了放棄庫爾德地區。

40、萬事俱備

建國已經是板上訂釘的事情,這是誰都阻止不了的事情。那庫爾德人還在等什麼?庫爾德人還在等沙特、土耳其、伊朗之間爆發的局部戰爭。以下是庫爾德人的戰略推演,是沙特和土耳其的聯盟進攻伊朗?還是土耳其和伊朗的聯盟進攻沙特?假如是沙特和伊朗聯盟進攻土耳其,那劇情就太狗血了。庫爾德人說:我能說養寇自重這種沒品的話?還是要和沙特、伊朗、土耳其搞好關係!,雖然我是中東第四大民族,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41、元首夢話

SIS這雙臭襪子,我已經穿很久了,已經沒什麼使用的價值了。對於臭襪子,我們美國一貫的態度就是想扔就扔,比如說伊拉克和阿富汗,還有其他不能說姓名的特工和組織。在這裡我謹代表我自己感謝ISIS精彩紛呈的賣力演出,但他們演的再好也是配角。

現在輪到俄羅斯、英國、法國、土耳其、伊朗、沙特、以色列上台表演戰國時期了,最後我第三羅馬的皇帝凱撒,不,是第三羅馬的皇帝奧巴馬將會像一戰、二戰、蘇德戰爭那樣出面收拾殘局,拯救全人類。至於為什麼我們美國不從一開始就遏制戰爭這個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美國是如何從不入流的殖民地發展成世界霸權嗎?對了。戰爭。

感謝威廉一世,感謝張伯倫,感謝赫魯曉夫,感謝米羅舍維奇,感謝本-拉登,感謝普金。偉大的第三羅馬帝國萬歲!我自己萬歲!嗨!奧巴馬。

42、中東政治

不讓中東統一的,不是俄羅斯,而是英國,以及英國的繼任者美國。美國對中東的態度,就是拜把子(土耳其)、摻沙子(以色列)、丟石頭(兩伊戰爭)、攪混水(中東戰爭)、打棍子(伊拉克戰爭)等,目的就是石油開採完以前,不能讓中東統一,或者說不能讓奧斯曼帝國統一。


巴爾幹戰爭可以說是「為一戰準備好導火線」的戰爭,也是協約國同盟國兩大集團的戰前熱身較量,以協約國勝出告終。

  • 背景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1912年,歐洲德、奧匈同盟與英法俄協約的兩大集團對峙基本形成。摩洛哥危機中,德法都有點擦拳磨掌想干架的意思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德奧原本希望以奧斯曼土耳其作為盟友,牽制甚至進攻俄國(俄土關係,你懂的)。而俄國則在此時利用半島上越演越烈的民族獨立運動,支持塞爾維亞等國獨立,進一步插手巴爾幹事務,同時塞爾維亞還能牽制奧匈帝國。

  • 過程

1912年10月,在兩大集團的支持下,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為「巴爾幹同盟」VS奧斯曼土耳其,結果是奧斯曼土耳其丟盔棄甲,次年在倫敦被巴爾幹諸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等)瓜分了歐洲部分除君士坦丁堡外的大部分領土。這樣就誕生了幾個國家:內哥羅、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協約國在巴爾幹影響增大,同時德奧以土耳其聯合攻俄的設想破滅。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是對第一次戰果的再分配,和談結束沒多久,幾個戰勝國就因分贓不勻而開打,丘吉爾在《一戰回憶錄》里說:「每個國家都以自己歷史上輝煌過的時期作為自己歷史權利的尺度。」說的正是這幾個國家的矛盾。
保加利亞伺著有奧匈帝國的支持,進攻塞爾維亞和希臘,結果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還有原來戰敗的土耳其都來捅保加利亞一刀,保國三面受敵,只能投降,最終與塞、希、門、羅四國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塞爾維亞得到了華達馬其頓,希臘得到了愛琴海馬其頓,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戰敗國保加利亞,則得到皮林馬其頓,南多布羅加割讓給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也分得少量領土;羅馬尼亞則得到了北多布羅加。其後,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伊斯坦布爾條約》,將東色雷斯和亞得里亞堡還給奧斯曼土耳其。

  • 結果

第一次奧斯曼帝國在歐洲丟掉了除伊斯坦布爾以外的領土,而第二次保加利亞丟掉了一次巴爾幹戰爭拿到的土地,而正當塞、希、羅等國津津自喜的看著自己勝利的果實時,大戰已經真正的逼近歐洲了,導火線現在已經準備好了。

得勝的塞爾維亞氣焰更高,這實在讓奧匈面子上過不去,還挑動了當地民族獨立運動,對奧匈在巴爾幹的擴張影響很大。奧匈帝國在保國吃敗仗的時候曾想過出手打塞爾維亞,但因為德國不想引起大戰不支持它而作罷,可以想像,奧匈帝國對塞族人多麼的咬牙切齒。這個炸彈,終於在奧國王儲前往薩拉熱窩的一天被引爆了。


兩次巴爾幹戰爭只是一連串危機中的兩個環節,並沒有最終導致戰爭。最終導致戰爭爆發的還是7月危機里各國的戰略誤判和外交失誤
首先,在一戰爆發前歐洲經歷了好幾個危機,包括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波黑吞併危機(1908),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巴爾幹危機(1913),直到最後失控了的七月危機(1914)。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何爆發大致分為三個學派。第一個學派,代表人fritz Fisher,認為德國應該背下整個鍋。第二個學派,代表人物AJP Taylor,認為幾個主要國家都對最後戰爭爆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帝國主義的爭霸賽最終導致了大戰。第三個學派,修正主義學派, 將戰爭爆發主要歸結於一些環境因素,比如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經濟帝國主義,愛國主義,軍事聯盟。最新的在這個問題上很有影響的著作我覺得是Christopher Clark 的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他認為最終戰爭爆發得怪罪於七月危機里的一系列外交失誤和戰略誤判。

我比較認同AJP Taylor和Christopher Clark 的觀點。好了現在是正文

讓我們先回到1878年。俄土戰爭以俄羅斯的勝利告終,在隨後的San Stefano條約上,保加利亞獲得獨立,並且獲得大量土地。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獲得自治。

保加利亞成為了俄羅斯在巴爾幹的代理人
列強一看毛子勢力擴張了立馬起來干預,同年,在列強的干預下推翻了treaty of San Stefano。俄土簽署了柏林條約。

這個條約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將土耳其割讓給保加利亞的領土還給了土耳其,並且將波黑交給奧匈帝國治理,主權理論上還屬於奧斯曼帝國。

時間現在快進到1903年,親哈布斯堡的塞爾維亞皇室被恐怖分子滅門,幾個大臣也均被刺殺。恐怖分子扶植了親俄的另一個皇室登上王位。從此極端勢力在塞爾維亞影響力不斷擴大,這個國家也開始徹底倒向沙俄。

1908年,奧匈帝國單方面吞併了波黑(其實通知了俄羅斯結果外交官搞砸了)從此和塞爾維亞徹底交惡。塞爾維亞覺得奧匈帝國欺負自己,打斷了自己的發展。

1911年,德國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嘗到了甜頭,意呆利覺得自己沒撈到好處一怒之下和奧斯曼帝國打了起來,並且最終奪得了突尼西亞等北非領土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本著牆倒眾人推的原則,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組成了巴爾幹聯盟集體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並且迅速將奧斯曼綠綠的勢力基本趕出了巴爾幹半島(和今天形成鮮明對比?)。1913年5月30號各國代表在倫敦簽署了和平條約,各國獲得停戰時佔領的領土,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阿爾巴尼亞國(此時這些地區被希臘和塞爾維亞佔領)
但是好景不長,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希臘,希臘都陷入了領土糾紛,保加利亞一怒之下向這些剛剛的戰友宣戰,結果一敗塗地... 被迫又將吞進去的領土吐了出來

至此,塞爾維亞屢戰屢勝,成為了巴爾幹半島的小霸王,民族主義爆棚。俄羅斯和塞爾維亞走的更近,保加利亞則投靠了同盟國陣營。
阿爾巴尼亞是在奧匈帝國的堅持下才獨立的(為了防止塞爾維亞擴張到亞得里亞海)。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矛盾徹底激化。奧匈帝國以戰爭相威脅塞爾維亞和背後的毛熊才暫時低頭(事實證明他們只低頭了一年)

我們再來看看奧匈帝國

在歐洲列強里穩穩妥妥倒數第一,國力不斷下降。在國內,「多元文化」的奧匈帝國的人口之間的矛盾愈發不可調和。在外,奧匈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巴爾幹半島越來越被俄羅斯侵蝕,奧匈帝國自己也被俄羅斯和其衛星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包圍。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成了一個很有誘惑力的選項。轉移國內矛盾,保住自己歐洲大國地位的手段。

到此為止,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在巴爾幹半島形成了一個相對的真空區。俄羅斯的擴張,塞爾維亞等新建立的國家的狂熱民族主義,多元文化的奧匈帝國的衰退。這一切都使得戰爭爆發變成一個可能性。

但是有可能爆發戰爭不代表一定爆發戰爭。當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是帶著後見之明的。僵化的同盟體系使得原本俄羅斯奧匈帝國之間的衝突(甚至是代理人的衝突)變成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的衝突。德國和奧匈同盟,法俄同盟使得戰爭一旦爆發就容易擴大,很難收場。

但是1914年的7月危機中各國的戰略誤判和外交失誤卻使得這個可能的衝突變成了現實。6月28日,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隨後陷入了一場外交危機。但是從遇刺事件到戰爭真正爆發(德國於8月1日向俄羅斯宣戰)過了一個多月。一連串的誤判才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我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經過:
7月危機最後怎麼失控的見這個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3793/answer/192990671

這裡只是給大家一個整體印象

6月29號到7月1號,奧匈帝國的外交部長和總參謀長討論了對遇刺事件的回應手段。但是隨後被告知皇帝可以等到相關調查出結果再說。奧匈帝國的幾個高層內部意見無法統一
7月1號,一個德國記者通知奧匈方面說德國會全力支持奧匈帝國去滅掉塞爾維亞。第二天,德國大使也告訴皇帝約瑟夫,他估計威廉二世會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採取軍事行動。
在刺殺事件之前,奧匈帝國正在懷疑6月16號的俄羅斯羅馬尼亞峰會討論了俄羅斯和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結盟對抗奧匈,肢解奧匈帝國。
已經是驚弓之鳥的約瑟夫覺得將塞爾維亞的勢力「徹底抹掉」才能換回他的帝國的安全。他致信威廉二世徵求德國的幫助
7月5號,威廉二世收到了這封信。威廉表示無條件支持奧匈帝國,但是卻仍需要諮詢宰相霍爾維格。
此處省略幾萬字...相信大家都體會到當時各國外交的亂象和誤判了吧

總之就是奧匈帝國誤判認為俄羅斯不會直接軍事介入。德國有可能誤判俄羅斯的決心和英國的態度。法國誤判認為俄羅斯不敢貿然和奧匈帝國開戰,英國誤判認為德國不敢輕易和俄國開戰。

外交手段陰差陽錯的全部失敗後,28號奧匈帝國對正式對塞爾維亞宣戰,29號凌晨正式向塞爾維亞開火,理由是塞爾維亞的人開始破壞邊境的鐵路。同一天,俄羅斯跟奧匈帝國接壤的四個軍區開始了半動員。
7月31號,德國正式宣布全國總動員
8月1號,德軍入侵比利時盧森堡,正式向俄羅斯宣戰
到8月4號,所有主要參戰國均已經互相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我的其他答案
一戰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57207/answer/188240245
一戰德國勝利後的世界格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835456/answer/190615741
一戰德國最後能夠靠玉碎攻勢耗走列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13180/answer/190766467
一戰前的德國和今日中國的對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749909/answer/189054232


1.三次戰爭性質不一樣
有必要釐清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性質上的問題。

  • 一般的觀點認為,戰爭的性質由其目的所確定,而一戰中交戰各國的掠奪目的說明,大戰是在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侵略政策基礎上所發生的戰爭,因此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分割世界而進行的非正義的、掠奪性戰爭
  • 不過事實上WI中受到奧匈帝國侵略的塞爾維亞,它的參戰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爭取民族解放;受到德國侵略的比利時也有類似情況。即使在一戰掠奪性戰爭這個性質之上,塞、比這些受侵略的從屬國家所進行的戰爭也都是正義的自衛戰爭
  • 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性質卻是南斯拉夫民族反抗土耳其人反動統治的戰爭,其性質是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正義戰爭,只是列強插手使得地區局勢複雜化了(俄國VS德奧)。巴爾幹民族成分複雜,但總的都是南斯拉夫人的後裔,但幾個世紀以來都處在土耳其蘇丹的落後反動統治之下,我認為巴爾幹同盟打土耳其是正義的戰爭,只不過被大國利用了。
  • 到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情況又不一樣了,這把是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希臘等嫌保加利亞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過後得到的好處太多了,要求重新分割土地,其中塞、保之間的分歧最重,焦點是馬其頓的歸屬問題。談不攏就只好打了。這樣,前次戰爭中還並肩作戰的巴爾幹同盟內部分裂了,再加上外部因素即俄英、德奧插手,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就打起來了。因此這次巴爾幹戰爭的目的和第一次戰爭明顯不同,它在於擴大本國領土,是一次王朝戰爭,已經不具備民族解放和獨立戰爭的性質了

2.兩次巴爾幹戰爭 協約國、同盟國的較量

  • 早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之前時,俄國就支持塞、保、門、羅、希等這些國家結成巴爾幹同盟,俄國當時的考慮是,既可以利用巴爾幹同盟加強自己在巴爾幹的影響,又可以切斷德奧同盟與土耳其(土已經被德控制)間的聯繫,從而保障自己在兩海峽的壟斷地位。因此實際上,巴爾幹同盟對土耳其的戰爭,背後是協約國集團的英俄與同盟國集團(德奧)的較量
  • 通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協約國集團基本取得了對同盟國的勝利。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俄國支持的巴爾幹同盟取得對德奧支持的土耳其的勝利,而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俄國支持的塞、門、羅、希等取得了對德奧支持的保加利亞的勝利。因此巴爾幹戰爭加劇了近東的勢力的失衡,德奧不可能放過任何一個能引發大戰的契機。而就在這時候,斐迪南大公在一個塞爾維亞人所仇恨的日子裡,在一個塞爾維亞人所仇恨的地點,進行了一次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訓練。這種作死行為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薩拉熱窩謀殺事件,秣馬厲兵的德奧立馬攪進戰爭,同樣擴軍備戰的英俄協約國集團也不失時機地捲入了。

3.三次戰爭都是東方問題的集中體現

東方問題就是列強如何處理已經衰落了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問題,「對土耳其怎麼辦的問題」(恩格斯)。兩次巴爾幹戰爭本來就發生在土耳其以前控制的疆域內,是東方問題的直接體現

至於一次大戰,俄國至少自19世紀初以來就一直密切關注兩海峽安全(博斯普魯斯海峽即伊斯坦布爾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和黑海霸權;英國要經過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自地中海到東方的印度;德國自19世紀末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也就是著名的「奪取陽光下的土地」政策)以來,急劇向中東擴張,最典型的行動就是巴格達鐵路計劃(又稱3B鐵路,即大鐵路沿途歷經柏林Berlin、拜占庭Byzantine、巴格達Baghdad),這條巴格達鐵路修起來就縱貫幾乎整個土耳其帝國。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都土耳其虎視眈眈,不允許敵對國家對土耳其的優勢,從這個意義上,再加上兩次巴爾幹戰爭期間,協約國對同盟國的衝突,就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與土耳其衰落產生的「東方問題」密切相連的
而一戰後來的參加國擴展到幾乎證個巴爾幹世界(保加利亞及其屬國在德奧方面,塞、門、羅、希等在英俄方面,具體可以參見同盟國 和協約國),已經令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東方問題」的集中大爆發了。

PS.東方問題至遲源於18世紀初,但是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在繼續,具體表現在中東亂局。


1,塞爾維亞是這2次大戰最大的贏家。而且得到了俄國的關注
2塞爾維亞也因為這2次大戰而成為巴爾幹半島最被孤立的國家,俄國也是在巴爾幹半島被孤立的,所以2家結盟是正常的
3這次事情造成了土耳其最終開始親德,並導致一戰幾個月后土耳其參加協約國。
4第二次巴爾幹半島戰爭其實塞爾維亞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但是奧匈威脅不退兵就要出兵,塞爾維亞最終退兵,但是結下了怨仇。
4黑手黨,不是義大利那個,是塞爾維亞的黑手黨,這個秘密組織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組織,他們的成員遍布整個塞爾維亞的軍政界。目標就是建立大塞爾維亞,吞併波黑(當時奧匈佔領)。所以經常在波黑地區搞事。也最終他們資助了當地的波斯尼亞人(兇手及其他刺殺參與者都是一個叫波斯尼亞青年黨的成員)去刺殺費迪南。而且很容易就被查到了。
5 這2次戰爭造成了塞爾維亞每6名男女中有一人死於戰爭。
6通過這2次戰爭,塞爾維亞擁有了戰爭經驗,所以隨後的一戰,基本上奧匈在塞爾維亞這邊損失慘重。(奧匈對塞爾維亞開戰投入了50萬軍隊,然後擴充到200萬,而塞爾維亞最終動員人數為50萬當時塞爾維亞只有200萬人)


首先要了解巴爾幹地區。那個地區裡面有很多的民族,像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等等,每個民族的習俗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也不相同,所以內部矛盾非常的多。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那個地區裡面的國家聯合起來反對土耳其對他們的統治,以勝利告終,緊接著,他們自己內部劃分土地,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是因為塞爾維亞等國家不滿保加利亞分到的土地面積(太多了),又引起的戰爭,最後以保加利亞失敗告終。經過兩次的戰爭,內部越來越矛盾,但也沒有合適的理由來引發戰爭,於是這裡變成了世界第一次大戰的隱患,後來是又有了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線),才真正的爆發了世界第一次大戰。 (純手打)


發展 發展 消耗 消耗 無線循環 因為有人的存在 就有分歧 矛盾 人的本性 殘忍 暴力 自私


徹底的分化了巴爾幹同盟,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一個陣營,保加利亞被同盟國給拐走了。如果沒有分化的話,相信他們幾個抱團也能夠對付奧匈帝國,根本不用把沙俄拉下水。



推薦閱讀:

一戰結束是不是對德國制裁太過分?如果英國不參戰是不是德國主導的歐盟提早出現?
如何評價弗朗茨·約瑟夫?
沙皇的垮台主要是因為參與了一戰嗎?
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的時候他的弟弟為什麼不肯接受皇位?
蘇俄是如何在一戰後的多國干涉中取勝的?

TAG:世界歷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