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了無牽掛的去出家?

我是學醫的,大學時曾經極度迷茫,那時候通過別人指點接觸了佛教才讓我從迷茫與困惑中走出去,後來我便對佛教充滿著敬仰,每到一個地方必去當地寺廟拜拜,平常最喜歡聽心經,從未談女朋友,以至於有人說我有佛緣像個和尚。做醫生這行會接觸很多生生死死,最近突然看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我覺得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內心一直期望的是出家人的生活,人世間如此多的生老病死,如何才能超脫?我感覺,埋藏在心裡被我壓抑很久的念頭開始生根發芽了,但是若我拍拍身子就離開,感覺會很對不起父母,《弟子規》我也看過背過,深知這是很大的不孝,然而我卻因此而迷茫而又覺得痛苦,我該怎麼做?如何在自己的理想和父母之間權衡?謝謝各位,若能解我心頭之惑,定會不勝感激!


只說一點,佛教講的孝,你能自己解脫,並讓你多生多劫的父母都解脫,為大孝。

你現在的父母,多生多劫的父母,藉由你自己,因孝心故而發願生到凈土圓證三不退,見佛悟無生忍後,回入娑婆,去度他們,因你而得以解脫。才是盡孝最徹底,最直接,最究竟,最根本的辦法。

其他的都是竹籃打水。


一、出家並不應該是你表達信仰的方式,而是你確定喜歡的生活狀態。

出家的生活與世俗生活迥異,可以說既可以每天很閑,也可以很忙,優點就是可以切斷大部分世俗事物的打擾,佛教的核心是修行實證,出家了就必須以修行為首要任務,考慮好這個,你在確定是否出家,因為在哪都能修行,全看你喜歡哪種修行環境。

二、你既然提出是否出家的問題,說明你還沒有搞清楚佛教的教義體系,所以先要搞明白佛教的核心是什麼。

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其實不是是否出家,而是你當前沒有安住你的心,你的心是彷徨的,因為沒搞清狀況。出家並不能安住一個躁動的心,這要靠智慧,智慧靠學習與思考。出家與否都是表象,內心的安穩才是關鍵。所以,你需要對佛教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才能做出清晰的選擇,根據自身的喜好和特點決定是否選擇出家。

三、若真要出家,請先去一個寺廟體驗生活一段時間(佛教叫發心),學習基本的經咒及法器演奏

這是僧人的基本技能,也可以讓你很快的適應寺廟生活。一行有一行的規矩,當了僧人,經懺就少不了,這方面技能過硬,掛單寺廟也方便。


○莊嚴法門經雲。金色女白文殊言。聽我出家。文殊語言。菩薩出家。非以自剃髮為出家。若能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出家。非以自被染衣。自持戒行名出家。能令毀禁者。安住凈戒。是名出家。非以阿蘭若處獨坐思惟。名出家。能於女色生死流轉。以慧方便。化令解脫。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護戒律名出家。若能廣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為四無量心。婆沙論雲。授與饒益。是慈相。除去衰損。是悲相。慶慰。得舍。是喜相。心懷平等。是舍相)。安置眾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為出家。為欲安置一切眾生入大涅槃。是名出家(文多不載)

真實出家

p0919

  瑜伽二十九卷二十頁云: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發心即是出家

  凈名經雲。汝得阿耨菩提心。即是出家

  ○什雲。雖為白衣能發無上心者。以心超三界。形雖有系乃真出家。具足戒行矣(無上心者。兼載萬有。不遺一物也)。

  

FROM:【釋氏要覽(北宋·釋道誠集)】


吶,做人啊,最重要的是開心。

首先,你不能用儒家的三觀界定佛教三觀。大乘佛教的說法出家才是大孝。

佛教的修行是逐步提升的過程。你可以先受三皈五戒,然後以十善來要求自己,這樣一點點的做起。有條件可以受持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這是最接近沙彌的生活。再有時間,你可以去寺院做凈人一段時間,這幾乎和沙彌的日常差不多了。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接受這樣的生活。

其次,在你不斷的學習中,你的三觀慢慢的會被重建,你所認為的不孝什麼的其實是一種執著,在無常和輪迴體系下,我們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其實不過夢幻泡影。你的很多思想會被改變,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佛教的知識。個人認為,燒燒香拜拜佛捐點香油錢超個度什麼的那連佛教皮毛都沒摸到。

最後,出家是好。但一定要明白為什麼出家,怎麼出家。你看到教內的亂象是否會動搖你出家的初心,你弄否忍耐出家生活的艱苦孤獨與樸素。

所以在這之前,你要做好一些準備工作。

1.建立正信,通過學習來建立正確的佛教觀,比如學習緣起因果,無常這些概念。推薦看學誠法師,界詮法師的書。

2.斷除一些生活習慣,比如抽煙喝酒,把物質生活降低,出家後是不允許看電影玩遊戲什麼的。你如果要出家,這些是要放棄的。

3.父母同意,並且安排好今後父母的生活,父母同意這點很重要,可免除今後的一些糾紛,你可以通過自己行為的改變讓父母知道學佛是有益的行為。

4.做凈人。這是出家前的預備階段,寺院考察你是否有出家的資質,你可可以通過實踐觀察自己是否適合出家,同時能更系統的學習佛法,同時給自己足夠的進退空間。

最後要說的,不要把出家當兒戲,三思而後行。不要隨便找個廟找個和尚就剃頭,現在很多和尚給人亂剃頭亂帶徒弟以盲引盲,可以的話,去北京龍泉寺。去北京龍泉寺。去北京龍泉寺。重要的話說三遍。(我被那裡出來的僧人威儀,學識,品德折服,講真的,人比人,比死人,如果一兩個就算了,我接觸過那裡五十位以上的師父,都這樣。)


「我的內心一直期望的是出家人的生活,人世間如此多的生老病死,如何才能超脫?」

個人表示換種生活方式,並不一定能超脫生老病死,或者說超脫生老病死,並不限於某種生活方式。

關鍵在於你的心到底是想出家,還是想超脫生老病死。

「但是若我拍拍身子就離開,感覺會很對不起父母,《弟子規》我也看過背過,深知這是很大的不孝,然而我卻因此而迷茫而又覺得痛苦,我該怎麼做?如何在自己的理想和父母之間權衡?謝謝各位,若能解我心頭之惑,定會不勝感激!」

如果您的理想是出家,那麼必然是要離開父母的,否則怎麼叫出家呢?

如果您的理想是超脫生老病死,那麼根據我上面所說——「超脫生老病死,並不限於某種生活方式」這種情況而言,您只不過是在出家這個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間在做一個選擇罷了。

超脫生老病死,與是否要離開父母之間沒有必然關係。所以,不存在和父母之間權衡,做選擇一說。

因此,現在顯得尤為重要的是——仁者,您的理想,或者說您的心,到底是想出家,還是想超脫生老病死呢。

偈曰:

人生系無生。

無生亦有生。

有生諸苦厄。

皆因未了生。

偈曰:

實存於空。空不得實。實無可得。得無解脫。

迴向:

諸行無常,是為真常。

諸法無我,明晰因果。

願諸所聞,得此寂靜。

了無本心,常自安樂。

頂禮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聖賢佛菩薩。

本文系原創,轉載或諮詢原文,請聯繫知乎用戶「覺行」,並註明出處。


下文轉帖自重回峨眉3_禪宗心理學_天涯博客

  作者:@傳奇山人(不是答主)

難道修行不是打坐觀空,止念入定?」執空繼續問道。

  「不是!你說的那些都與修行沒有關係!」我肯定的回答道。

  執空瞪大眼睛,迷茫不解的望著我

 18.空相與陰魔

  「其實,你覺得是真諦的那些道理都是從書上看來的。對吧?」我反問道。

  「是的,那些知識確實都是我從書上看來的。可是,難道那些書都寫錯了嗎?我看的都是那些歷代很有名望的高僧大德寫的書啊。」執空疑惑地說。

  「你覺得看書也能修成正果?」我反問了一句,然後接著說道:「從古至今,你看中土整個宗教的歷史,有哪個是自己看書修成正果的?照著幾本經典就能修成正果,那人間不是遍地都是仙佛了?況且佛家道家的經典浩如煙海,如果都看都學那你就徹底糊塗了,書上只能講一些籠統的理論和假設,卻沒有各種境界的詳細描述和應對。而修行完全是從實證中來的,那是一點兒都含糊不得的。就拿你說的打坐入定之道吧,要想完成四禪八定的境界,你就必須至少要破除十八種空相和五十種陰魔,如果沒有師傅的指引和護法,你如何進行?就說你這次走火入魔的發生,哪本書上有自我應對之法?」

  我停頓一下看了一眼年輕人,看他還在認真地聽呢,就又接著說:「我大概跟你說說十八種空的名字: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實空,七有為空,八無為空,九畢竟空,十無前後空,十一不舍離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無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無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以上十八種空你在修行入定中只要執著於一種空境就會走火入魔。那五十種陰魔你只要有一種破不了就進入魔道。請問,這重重關口誰能有把握安然通過?就說四禪八定吧,除了佛祖你聽說有誰修成了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了?而且,我告訴你,即使有人修成了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他也擺脫不了輪迴,達不到涅槃的境界。因為,這條路是錯誤的,按釋迦牟尼佛祖的說法稱這是外道。」

  「通過四禪八定解脫輪迴達到涅槃境界您說是錯誤的?難道佛祖說的戒定慧也是錯誤的?可是釋迦牟尼佛祖本人就是拋棄王位,歷經苦行,最後於菩提樹下入定四十九日終於徹悟成佛的呀。」執空真的急了。用明顯懷疑的目光看著我,並且連珠炮一樣發出了疑問。

  看著執空著急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停頓了一下跟他說道:「你說的沒錯,釋迦牟尼佛祖確實修習過四禪八定的入定法。可不是四十九天,而是專修入定法修了整整三年時間,修到了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當時佛祖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到阿羅陀迦蘭。阿羅陀為沙門師,日後的佛陀按照阿羅陀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即是意識上一切空無所有,進入甚深的禪定狀態。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陀所教導的一切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說而選擇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郁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並且破了十八空相和五十種陰魔達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經找不到老師了……」

  看執空還在靜靜地聽著,我又繼續說道:「後來佛祖到了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佛祖的父親凈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瞻望明星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著妄想,不能證得。』執空,你專研佛法已經好幾年了。我以上講的釋迦牟尼佛祖成道的過程你早就應該爛熟於胸了吧?」

  執空看著我點了點頭。我繼續問道:「那麼執空請你告訴我,當年釋迦牟尼佛祖修習入定法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而他為什麼最後放棄了這種修行方法,並且說這種方法是外道不得究竟解脫?」

  執空低下了頭,沉思著……我又接著問道:「執空,我問你,釋迦牟尼佛祖是在什麼狀態下覺悟的?是在深深的定境中覺悟的嗎?」

  執空點了點頭,盯著我看。我啪的拍了他肩膀一下,叫道:「我的大學生同學!醒醒吧,請仔細再聽一遍: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瞻望明星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執空茫然了,遲疑道:「先生,我知道這句話,很熟悉這段話呀。可沒覺得有什麼玄機呀?」

  「執空,佛祖是在降服諸魔之後瞻望明星時大徹大悟的!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佛祖的成就是在戰勝了外魔與心魔之後得到的。你想過沒有,佛祖是在什麼狀態下降服諸魔的?不可能是在執空入定中吧?而佛祖睜著眼睛瞻望明星而大悟,就是說,佛祖大徹大悟時也沒有在深深入定的狀態中!」說了這段話之後,我看著執空靜默不語,停頓了良久。

  執空一直深深的低著頭,沉思著。

  我知道,執空此時的思緒是紊亂的。本來,幾年中對修行的執著和他對修行的見解已經深深刻在他的心裡了,並且他要按照這套自己覺得正確的方法修鍊一生的。可是被我這頓打擊,使他產生了動搖。可以理解的是,他從心裡是不願意接受的,內心深處一定有糾結有掙扎。自己堅持了幾年的東西,被證明是錯誤的,這確實很難馬上接受的。我理解他的心情,可是為了執空能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我必須還得趁熱打鐵才行。

  我又接著說道:「執空,你一直認為執空入定是大徹大悟的必經之路,你又肯定地說,釋迦牟尼佛祖是由於執空入定而最終成道的。那麼我再問你一下,如果釋迦牟尼佛是因為執空入定而大徹大悟的,那他大徹大悟後第一句話應該這樣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空入定,而能證得。佛祖為什麼沒那樣說,而是要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著妄想,不能證得?佛祖為什麼著重強調了執著與妄想而沒有涉及入定的字樣呢?」

  執空沉思良久,抬起了頭,我看到他的兩眼通紅充滿了血絲,空洞迷茫的看著我……

  良久之後,悶聲道:「先生,我心裡知道您說的有道理。可是我現在太迷茫了,我立志以佛祖為榜樣,自度度人,利益眾生。此生能脫離六道,解脫輪迴才是我的心愿啊。本來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解脫之法,只要脫離塵世,找到一塊清凈的地方,持戒入定,此生終能成就的。可聽先生這樣一說,好像解脫生死並不是從持戒入定中來的。可是晚輩真的糊塗了,到底怎樣做才能了脫生死,度己度人利益大眾呢?」

  19.何為修行

  我沉思了一下,稍微理了理思路,然後對執空說:「執空,其實佛法的修持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一般來講,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八正道和十善業先來起修,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執空,你別看這八正道從字面上來看很簡單,其實佛法修持的所有東西都包含其中了,包括你說的戒定慧等。八正道是佛學裡最基礎的東西,而八正道中最根本的就是第一條,正見。

  你想學佛法,對佛法的目標和修持方法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見解做指導,那麼你一定是舉步即錯,不僅達不到修身養性、解脫輪迴的目的,甚至還會損害身心、誤入魔道。

  就像你對修行原理和金剛經的錯誤見解,直接導致了你走火入魔的修行結果。你不僅成不了佛,還可能修成了一個非瘋即傻的廢人。不僅你自己陷在魔境中無法自拔,痛苦萬分,還會給你的家人帶來無窮的煩惱。這都是錯誤的知見造成的。

  其實,金剛經確實是指導修行的不二經典,而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起修也是正確的。可是,何為無我相?難道放空身心,止住念頭,無思無慮就是無我相嗎?」我反問執空道。

  「無我相,不就是無身無心無念嗎?就是沒有了我的存在,把我空了。」執空答道。

  「那麼你做到了嗎?」我又反問道。

  「我正在努力做呀,我每天打坐幾個小時,爭取把自己的身體空掉,同時觀察自己的念頭,把念頭也止住。」執空回道。

  「打坐時能短暫的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了,那麼不打坐的時候呢?還能保持這種空的狀態嗎?如果你不打坐時也能保持這種無我的狀態,那麼你為什麼還憤世嫉俗,煩惱焦慮呢?你都做到無我相了,就不應該有那些煩惱了。

  而且人的念頭就像這石下的河水一樣川流不息,是你用意念能制止得住的嗎?」我問道。

  沒等執空回答,我又接著說道:「這峨眉河你想讓它不流,用什麼方法可以做到呢?古人有云:抽刀斷水水更流。你越是堵它,它向下的衝擊力就越強。那麼除非你築一道堤壩。但是即使你築了堤壩河水就真的不流了嗎?不會的,他只是暫時的靜止了,其實它在隨時積蓄著力量呢。一旦河水積蓄的力量足夠大,那它總有一天會破堤而出,呈一瀉千里的泛濫之勢!那時就是你真的陷入狂亂崩潰的時候。其實你上次的走火入魔就是你平時壓制念頭造成反彈的結果。念頭壓制在心裡很久了,會在你入定或睡眠的時候爆發出來。入定或者睡眠時,你的顯意識處於昏沉狀態,無法強力止念的。你這樣每天在和自己的念頭反反覆復的搏鬥,你還如何能清凈入定?

  其實這種強行壓制念頭的做法不僅不會使你清凈,反而會導致你平時慾望更加增強,更加煩躁不安。你每天即使兩個小時處於所謂的入定態中,其他的二十二小時的時間裡都是處於散亂煩惱的狀態,你覺得這樣做對修行有用嗎?」

  執空這時使勁的拍著自己的腦袋,叫道:「是呀是呀,我就是這樣,打坐時心裡安靜了,可是一下坐,尤其一到單位看到那些勢利小人的嘴臉就更加的煩躁,總想發脾氣。而且確實慾望也強了很多,總是想著男女方面的事,更使我靜不下心來,我一直在自責自己,可是控制不了啊,我好恨自己呀!清醒時還好自己能強行控制不去想,可晚上睡著了就控制不了了,常常漏身。這也是我想出家的原因。」

  我聽到這話,看了執空一眼道:「作為你一個正常的年輕人來講,想男女之事也很正常啊。為什麼恨自己呢?」

  「xx上人說的:淫心不除,絕不可能成道。必須徹底斷絕男女之事,甚至念頭都不能動一下才行。」執空回道。我聞言盯著執空看了半天,沉聲說道:「執空,象你這樣不忠不孝,不負責任,好逸惡勞的人有什麼資格坐在這裡談修行?你如果真的這樣一直修行下去,將來必入魔道,最終的結局就是入無間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執空一聽這話瞪大了眼睛,愣在了那裡,張大了嘴半天說不出話來。

  「你想一想,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大成人,費盡心思的培養你供你上了大學。就是想使你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勇於承擔的人。而你學成之後不安於本職工作,看了幾本佛書就整天以修行人自居,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居然還想放棄工作進山修行。你說,你這是不是不忠?」

  說著我瞪了執空一眼,又道:「現在家中都是一個孩子,你若進山出家了,你想過自己的父母今後怎麼辦?你就忍心看著他們傷心欲絕老無所養?你這就是不孝!況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一定的年齡娶妻生子,養老育幼此乃人倫之德天倫之道。如果大家都象你一樣為了自己的修行拋棄父母,孤身絕育,為貪清凈出家避世而不事勞作,那這社會如何發展?人類種族如何延續?你覺得這是正道嗎?照這樣修行能有成就嗎?」

  我看了一眼執空,又接著說道:「執空,我在這裡明確的跟你說,如果有人脫離人道而談天理;脫離世俗而談佛論道。那一定是邪說!不是正法正道!」

  「我再跟你說一個道理:出家修行比在家修行的難度要大得多。現在的出家人,幾乎不事勞作不能自食其力,坐在巍峨的廟堂里打打坐念念經,心安理得的受千人供養萬人膜拜。你要知道,受人供養和膜拜那都是要還的呀,那都是欠下的業債。如果今生修行不得力的話反而業債高築。」

  「一切仙佛都是從人做起的,人道都做不好還妄談什麼成仙成佛呀?所謂度己度人利益眾生,那一定是從自己最親近的身邊人度起的,如果連自己的親生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盡不到義務照顧不好的話,談何利益天下眾生呢?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盡人道而談修行,尤如隔山打牛、水中撈月,終不可得。」我喘了口氣。

  「據我所知,佛祖釋迦牟尼之後,有一人掌握了生死輪迴的真相,真正的大徹大悟了。那個人就是唐代的六祖慧能。慧能大師雖然也身披袈裟,可那只是一個形式,是為了當時方便宏法而已。六祖慧能從未說過要出家才能修行,要進山才能修行。也沒說過修行不能工作,修行不能結婚,更沒說過修行必須要斷了淫慾才行。反而慧能大師卻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慧能大師又說過:『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執空此時似有所悟,不住的點著頭,兩眼專註的盯著我認真的聽著。

  我繼續說道:「執空,你要從金剛經入手修習佛法,這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正確的理解金剛經的真意那就必須從六祖慧能的壇經學起。六祖慧能就是由金剛經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壇經是對金剛經最好的釋義。我現在就給你講解何為真正的禪定,何為無念,何為無住,何為無相,如何是真正的戒定慧,如何布施,以及忍辱的意義,如何在紅塵中修行最高境界的佛法……」

  【禪定非由打坐,修行無需出家,無我必能忍辱,布施方顯真德。

  持戒何須吃素,斷欲陰陽阻隔,修心必在紅塵,對境不動最尊。】


《弟子規》不是佛教!以下是佛教,發起雄心向佛靠攏吧:

阿難。我以十法得證菩提。云何為十。

一者 能施所愛之物

二者 能施所愛之妻

三者 能施所愛之子

四者 能施所愛之頭

五者 能施所愛之眼

六者 能施所愛王位

七者 能施所愛珍寶

八者 能施所愛血肉

九者 能施所愛骨髓

十者 能施所愛支分

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復有十法能證菩提。云何為十。

一者 獲戒功德

二者 成就忍力

三者 發起精進

四者 得諸禪定

五者 有大智慧

六者 於諸眾生常不舍離

七者 於諸眾生起平等心

八者 於諸空法而常修習

九者 善能成就真實空性

十者 善能成就無相無願

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管你怎麼選擇,我希望你最終還是回歸社會。就像野狐禪:大修行的人落不落因果?答,不昧因果。不是說你出家了,就沒煩惱了,修行就是不逃避一切痛苦和煩惱,而去超越它。煩惱即菩提,有煩惱的時候,正是你修行的好時候。再說了中國佛教發展到最後,也就是禪宗,它的休行方式和大眾的生活方式已經很接近了,比如生活禪。禪宗不是沒落了,而是融入了以前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最近幾十年為了錢不擇手段的不算)。我感覺你是在逃避,你在好好想想。


在修行過程中有迷茫,是正常的,是非常正常的,說明你用心了。

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以你現在做醫生是很好的修行機緣。首先總接觸生老病死,你會很容易生起出離心,然後生出慈悲心,可以把病人當做你要度化的眾生。

就說這些吧,希望你能懂。


了義的出家是指我們從自己的煩惱糾結中出離出來,所以在家的居士,瑜伽士們很多都是大菩薩的化現。試問,你在家時煩惱習氣那麼重,出了家到寺廟裡還是破事一堆,你就不煩惱了嗎?所以在這個充滿逆境的人間奮鬥,不斷打磨自己的習氣,是最好的道場,密宗說的火中生蓮就是這個意思。


感恩題主開題!

相信您一定知道有內涵的(心)出家及表象的(身)出家,您若能先做到心出家,您就可以了無牽掛的身出家。

練習心出家,除非您原來是大修行人,否則是需要相當的時間,才可能練習好心出家,不論如何,當您達到心出家後,若您還是想要現出家相,那時相信因緣是成熟的,即,您會處理得很好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有時現在家相修行,逆增上緣較多,反而有助於像您這種有心修行的人,讓您早些達到心出家。

如您在內容中有提到的:在您不想要的環境生活,是一種苦,而您的期望出家生活的得不到,是另一種苦。

在佛教來說,唯一能夠開智慧的法門就是覺觀四聖諦,苦集滅道,時時覺知觀察埋藏在您心裡,被您壓抑很久念頭的生根發芽,這些在佛教叫做"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覺知觀察這些念頭、感受,是在支配著您,還是您都不受影響。

這篇可參考(第九帖):

如實觀察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13

觀察苦,觀察苦集,觀察苦滅,熟了,您可能就知道滅苦之道。能夠在當下覺知觀察苦集滅道,我們稱為現觀四聖諦,能由觀苦、苦集、苦滅、而觀到滅苦之道的智慧,我們稱作見緣起,見緣起的人因為知道滅苦之道,就知道如何修行,就可開始作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到自己的心完全無罣礙了,就可說是心出家了,您的心不再被束縛了。

末學學習四念處禪修到今年四月中正好六年,有興趣的師兄可以繼續看下去,以下是末學學習四念處禪修的心得報告:

用古德的話說: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不用去追尋著甚麼,先別讓自己的"妄"繼續展現就好,如我們眼見、耳聽、意想等之後,通常都會有自己的偏見、成見(妄)跟著由腦中釋放,能不被這些偏見、成見牽著走,就是息妄的第一步(先別要求自己能有不會有偏見、成見由腦中釋放的程度,先做到偏見、成見由於習性流露出後,不被影響)。

(若看了這句,以為應該除妄,就落入"頭上安頭",用一個新妄來壓住原來的舊妄,殊不知,只須讓妄自己熄滅,不須用其他有為法硬加油添醋,如此而已。)

學習四念處 (中性的覺知觀察五蘊),

剛開始時,練習的是身念處,

由於長時間的念住所緣,會讓人禪悅法喜,也就是慈、予樂,

自己能禪悅法喜(慈、予樂), 將此方法推廣,讓人人都可禪悅法喜(慈、予樂), 自利利人。

能由 身念處開始練習的人,

久了,會親身體驗體會初禪、二禪,

能達到二禪的狀態,會讓自己較能親身體驗體會:"覺"、"如實"、"不加油添醋"的方向

若能再深入覺觀苦集滅道, 就更能趣向如實。

一旦能, 因覺觀四聖諦而生慧,

經驗久了,就可能達到三禪(正念正智)。

(末學所提的禪,不是四禪八定,而是佛說的四禪。)

能達到三禪的人,就可開始拔苦(悲),

自己能拔苦(悲),將此方法推廣,讓人人都可拔苦(悲),自利利人。

所以,修習四念處,達到且熟悉心念處的人,

由於可以清晰覺觀到:

念頭由腦中釋放後,產生了情緒,且有後續的副作用。

有時候,同樣的念頭由腦中釋放後,卻產生了不一樣的情緒或沒有情緒,且有後續的副作用或沒有副作用,

自己就會清楚,若被腦中釋放的念頭牽著走,是在懲罰自己(苦集滅道)。

等練習到覺觀能力更強時,

自己就會,覺觀到自己在同樣情境,能心不隨境轉的機緣,

覺觀能力越強時,自己體會的就越貼切。

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

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道不用修,並不是真不用修,

而是強調,莫污染 (莫將原味 加油添醋)。

中性的 覺知觀察(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好的辦法。

許多人用有為法,殊不知很可能變成頭上安頭,加一個妄來壓住原來的妄。

學佛,其實 是教導我們,

別執於五蘊,

別被五蘊牽著走,

最直接的,別做自己想法或思維的奴隸!

練習,讓自己 時時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

是培養,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最好的方法。

實修,可輔助自己驗證,正見的觀念。

進而,讓自己 親身體驗體會,而生"信"。

(盲目的"迷"信 在佛教 是不被鼓勵的)

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

這方法:

沒時間的人,用少許時間練習,

有時間的人,用較多許時間練習。

重點 都一樣: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沒有壓力,只有放鬆,

放鬆時,才易 念住所緣。

所以,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

就只練習,幾個 十五分鐘,

但,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

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是必要的。

練習時,就只是 念住所緣,

有人 打斷時,因緣不具足,

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愉快的,處理被打斷的因緣,

處理完,還有時間就再念住,若沒時間,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用 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的心態。

不在禪修時,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

隨時,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

儘力做事,但不強求完美,還有的瑕疵,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把握因緣努力。

(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

所以,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

時時,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

並提醒自己,時時 微笑、放鬆、輕鬆、愉悅、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

我們 生理的需求,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

都常會由腦中釋放,

腦中釋放了訊息,

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

還是 好的拿來用,沒用的放一邊呢?

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

有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做任何事 都只會 儘力 而不執著。

"用而不執" 是 學佛人該學習的:

學習了 佛法 "用而不執",

無"法執";

對自己的身心 "用而不執",

無"我執"。

末學在這篇回答也略述了一些學佛的好處:

有興趣的話請參考:

學佛修行現世能得到那些利益?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所以,練習四念處禪修,的短程目的:

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

別將自己的,偏見、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而一再的,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

(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

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四篇可參考:

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

(修行的次第是最需實修練習的,但前幾帖也值得多讀,加強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

四念處 -- 如實修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

祝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真想學佛,未必削髮為僧。

此外,出家的真正意思,也需要做些了解。

http://www.hymzw.net/zjdz/xfsy2/xfsy2_15.htm

第71-74集 出家是出哪個家?

南無佛法僧


仔細想想,出家真不是尋常人能辦到的。盡形壽,不淫慾。能做到這一點的,絕非常人。


賺夠5千萬,就可以承包一座廟了,加油吧!


佛法,就是為了幫助人們達到「苦的止息」。苦難來自於生活,那麼修行亦來自於生活。

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如果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就不會糾結出家在家這個問題了。下面貼上「佛使尊者」《一問一智慧》裡面的一段話,希望對題主您有幫助。


這個問題,我想我可以回答一下。有人認為到寺院里出家是逃避煩惱,我不這認為。當修行到一定程度,出家生活可提供很好的環境讓你專心地行持學習佛法。這段出世的生活時間就是出家。而當你功行圓滿,必然要入世化度眾生,那時候修的就是菩薩行。所以我認為去出家是對,今生了首肯再迴向眾生,就是菩薩。在家追逐也是一輩子,何如出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不曾在家不離家,五彩俗服作袈裟。

白髮黑髮誰見法,生老病死且隨它。


我之前的回答,但願對你有所幫助。

我的知乎回答:出家當道士或者道姑是什麼樣一種體驗?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944674/answer/148985255?utm_source=cn.nubia.mmsutm_medium=social


都了無牽掛了,還出什麼家,在哪不一樣?

出家了也沒法保證了無牽掛。


斗膽說一句,我不是阻人出家。可我記得法華經中說,不樂出家,亦不樂在家。說的是個心境上的功夫。不要有貪求。或者說不要向外求

具體出家與否,還要看個人機緣,意願,若你出家修行,我亦隨喜讚歎,若在家修行,我亦隨喜讚歎。

南無佛


可以去找找界詮法師或學誠法師關於出家的開示。

這裡問只怕也問不到。


我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也是放不下,還是不要強求吧,可以從居士做起。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年輕人出家是否選擇藏傳佛教的比較多?為什麼?
父親想出家,要起訴離婚,該怎麼辦?
有多少人真心嚮往出家修行的生活?
小女子想問,去寺廟出家修行是什麼感覺?
如何看待龍泉寺有諸多北大清華大牛們出家這件事?

TAG:佛教 | 宗教 | 禪宗 | 出家 | 寺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