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劇的好演員都很少參演電影?


一是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要求不同,從一些方面來說,電視劇因為要充實細節,有些地方和舞台表演比如話劇音樂劇比較接近,電影則更注意節奏感。

二是如果是靠電視劇演紅了的演員,基本上也被觀眾定型了,戲路很難打開,不是TA們能力問題,而是市場接受度。比如說如果謝耳朵去演偵探片的主演就很難被觀眾接受,而24里的小強如果去演文藝片,很多人也未必能看得下去。不過對那些本來就很有名的演員,這個問題就小得多,比如Martin Sheen。


首先,暫時把題主說的"美劇好演員當作是那些演技好,知名度高的演員。

如果符合這個要求,咱們來舉例子。

演技好,是身為一名演員必須的也是首要的地方。那些演技好的演員,首先進入你腦海的是誰捏?

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樣,我心中是這麼一群人。

第一,凱文史派西。

老爺子本身就是電影出身,近幾年在大熱政治劇《紙牌屋》里發揮出色。他屬於那種在電影界電視界都是風生水起那種。

第二,布蘭克蘭斯頓

我的老白叔。在《毒師》里的表演不知道驚艷了多少人。嗯,在《尋媽記》里的他也是蠻可愛。今年夏天在《哥斯拉》里也看到他啦。對了,春天上映的《極品飛車》還是同劇里的演員亞倫保爾主演的。

第三,Neil Patrick Harris(嗯,我就是要盡自己一切努力來提及我的男神。)

男神真的是全面開花啊。在《尋媽記》里人氣旺旺的,艾美提名好幾個呢,人民選擇獎也拿了幾個,然後男神出色的歌舞能力又讓他拿了好幾個托尼獎,期間還主持了兩屆艾美獎,好幾屆的托尼獎,還要主持明年的奧斯卡。男神在不少電影里都有扮演啊,最近參與的電影就是《消失的愛人》。

第四,詹妮弗安妮斯頓。

她演了好多電影啊。

第五,皮特丁拉基

小惡魔扮演者也和劇中的蘭尼斯特巨人有很多共同之處,而且他也評介自己出色的演技在電影里扮演了好多角色,比如最近的《X戰警》

第六,馬丁弗里曼

最後再舉一個潮爺的例子(其實例子很多。。。我覺得六個已經差不多能說明我的觀點了)

嗯,他最近一部電視作品是《冰雪爆》,最近一部主演的電影是《霍比特人》。當然之前參與演出的還有好多優秀作品,這裡就不說了。

種種這些優秀的美國演員,大多數在電影里出現的也不能算少。我想了想,題主對優秀的美劇演員的定義可能就是一些類似於這類的演員。

等。

在這些演員中,不能否認,還是有一些演技極其不錯的,比如Jim Parsons,但是他塑造的角色有點過於極端了。因為在他演其他角色時候,觀眾比較容易齣戲。不過Parsons在《平常心》里的出色表演也算是打消了人們疑慮。其餘的,都是些角色詮釋上足夠迷倒一大批觀眾但是卻沒有到讓電影導演,製片人看到他們有。能夠去征服一大批電影觀眾的能力

所以,一定程度上,真正出色的電視演員,在電影里也可以混得風生水起。而那些在電視劇里人氣很高但是卻少有電影作品問世的也不在少數。我覺得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演員實力問題。很多時侯觀眾最先被吸引的是外表而不是演技。而那些美貌與演技不成正比的人很多。第二,電視劇檔期。一些很熱的美劇一拍就是七八十來年。演員都是簽約的,不拍的時候一年也就兩三個月,這樣使他們挑選電影或者被電影挑選就很難。七八年拍出來了 本來小夥子成大叔,本來美少婦變大媽。嗯,而且還要和一群小鮮肉競爭。第三,電影和電視的不同。其實電影和電視雖然同為娛樂產品,但是電影一直是自命清高的那個,自認為自己門檻高,少數有一定的學術性,所以比電視高冷。而且人們觀念里,電視就是比電影low。比如當年老謀子就告訴國際章,讓她別拍電視劇,這樣就可以一直是巨星。。。。。。而且電影和電視拍攝方法播放形式也不一樣。

暫時就這麼多了。

再睡會。


除了電視和電影圈子本身就有區別之外,個人覺得檔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美國電視圈競爭本身也很激烈,商業化成熟,有的時候也會有急功近利的事情發生,比如一個劇播了幾集就急不可耐地續訂全季,第一季收視率不錯就連簽三季這種事情也不罕見。劇集拍得長,主角就會有長期合約,在這期間的檔期都是不定的,難免錯過些好的片約,片約對演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例如,Episodes劇中(Matt LeBlanc出演,特別喜歡)講述的就是一部有關美劇拍攝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橋段是劇組裡的某個男豬收到了Michael Bay的片約,電視台高層向編劇表示他們希望演員接受合約,因為這樣有利於增加曝光度,對劇集也有好處,但是編劇拒絕放人,理由就是會影響拍攝進度。實際上Grey"s anatomy劇中的Izzie Stevens的飾演者也是收到了電影片約要求退齣劇組,編劇才不得不安排了角色離開的劇情(雖然之前很長時間Izzie這條線已經非常非常扯了)。但她之所以能夠離開是因為她只是個女配,熱門劇集男女主如果確實檔期排不開,是絕不可能去接電影片約的,因為這樣相當於直接殺死了這部劇。


電視劇集要求的表演技巧相比電影要低的多的多,所以總體來說電視演員去演電影難以勝任。

當然電視演員里也不乏高手,技術層面演電影沒問題,不過技術不光是唯一的門檻,檔期啊角色形象是否符合啊都會淘汰一大批人。


這是非常明顯的,拍電視劇的檔期非常長,每個人每天就像到劇組上班一樣。這樣拍一季下來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演員不可能安排其他檔期。而電影不可能花的時間很長,所以就有某人在不同的電影里拿獎的情況。就好比打籃球的人,有打街頭籃球的,也有打NBA的。打街頭籃球的巡演是不確定、階段性的。而打NBA則像上班打卡一樣打一季下來,有固定的周期表。而NBA里也有一些打街頭籃球的,比如阿爾斯通是街球王,熱火的白巧克力,步行者的Tinsly,超音速的手套佩頓等。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就是耍流氓。


即使在天朝,電視劇演員也混不到演電影主角的檔次吧?能混到電影主角檔次的,也基本不會去演電視劇吧?

這本來就是兩個層次的人。


也不一定啊 飾演謝耳朵的Jim Parason 也客串了電影 並且表示很希望向電影發展

飾演國土安全女一 我所謂的生活 女一 的拿過四座金球三座艾美獎的Claire Danes 也演了 自閉症歷程 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 還演過好幾部百老匯舞台劇 三個方向都發展的非常好啊

很多例子呢 不列舉了


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技巧有區別。越是時間短的表演,演員的表演就會越誇張。演員一定要在節目的時間限度內,調動起觀眾的情緒,並把劇本包袱都抖完。時間短的節目沒有時間去鋪墊,演員只有靠誇張的演技來實現目的。

表演時間最短的相聲和小品也是表演最誇張的。無論是肢體動作還是表情都是幅度最大的。務求在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時間內讓觀眾們完全沉浸到劇情之中,然後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速度把包袱馬不停蹄地抖盡。

電影的表演時間要長一些,但是又不夠長。情節有鋪墊的時間,但是又非常短。三言兩語就交待過去。演員往往前一秒還是陽光少年,後一秒就成了心黑手辣的黑幫老大了。既然靠劇情鋪墊已經來不及讓觀眾理解和適應這種變化,那就只有靠演員飆演技了。因此,電影的表演也是有些誇張的。但是又不能像演小品那樣誇張,否則會讓看電影的觀眾覺得演員瘋了。

電視劇的集數多,節奏比較慢,時間最充裕,可以慢吞吞地鋪墊劇情,不必急於把包袱都獻出來,往往演好幾集才開始抖包袱。演員的表演也是不疾不徐,慢條斯理。比較自然。因此,電視劇的表演是最接近生活的,誇張成分最少。電視劇里的表情和動作即使運用到生活中也不會讓人感覺比較做作。用電影的演技來演電視劇也不行,否則電視劇的觀眾會覺得演員像是剛剛吃過葯的神經病。

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用慢節奏的表演技巧去表演節奏快的節目會使觀眾覺得像是喝了杯白開水,看完了也不知道演員在幹什麼,好像在台上發了通牢騷似的。一旦演員適應了一種表演形式,他對別的表演形式的把握就不那麼準確了,他們也不敢輕易嘗試。因此,跨界演出的演員也就比較少了。


電視劇節奏慢,時間長,演員即使爆發力不夠,但可以慢慢醞釀演技,電影只有幾個小時,更需要天才級別的節奏感


訊哥


麥克斯演了雷神,看著很容易跳戲,總感覺為什麼卡洛琳沒來?阿憨跑哪裡去了?不過凱文的紙牌屋演的太好了,而且演他夫人的女演員是當年阿甘正傳里演阿甘女友的,完全沒認出來!


我只知道老胡(胡歌)也不怎麼演電影


有的人一生就演一部電視劇,所以外國人對人物的定型非常看重,簡單來說就是讓觀眾可以深入話的定型一部電視劇的某個角色。


好比周冬雨不拍電視


因為電影主要是寒假和暑假兩個檔期,而剩下的時間歸電視劇,美國的文化產業在這方面很好的解決了衝突,這樣電視劇不會和電影掙觀眾,對雙方都有利。不利的就是電視劇演員在有電視劇拍攝的過程中很少參演電影,就算參演電影也絕對不會是主角,大多是配角,如果想全面向大熒幕發展則必須放棄電視劇的拍攝。然後在美國電視劇演員的片酬也是很高的哦,按每集拿片酬,而且長時間在播的美劇也很利於積攢人氣。所以除非是劇完結了才會出去拍重要角色的電影,比如老白,一拍電影也是妥妥的男一。


題主看過 都市俠盜嗎 男主角奧斯卡男配角


術業有專攻


你以為是天朝,講個脫口秀,上幾檔綜藝,演過幾個被吹上天的爛劇就可以去演電影?國外對電影演員的門檻要求更重視,不像國內,娛樂圈完全不分家。


電視劇,要求高於電影,時間要求長,人物刻畫更深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韓劇《壞傢伙們》?
如何評價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
如何評價電影《超能查派》?
如何評價電影《重返20歲》?
《星際穿越》為什麼沒有排上豆瓣電影250排行榜?

TAG:電影 | 美劇 | 導演 | 演員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