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南部和泰國南部領土扭打在了克拉地峽上?


謝謝你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本人才疏學淺,還請你多多指教

先從緬甸這邊講起……
勃固孟族王國政治力量的膨脹促使該政權在18世紀四五十年代間發動統一緬甸的戰爭,王國的大軍攻如破竹,望風披靡。接下來就如人們所熟知的,勃固王國的攻勢戛然而止,阿瓦西北部鄉村地區的「秩序的扺抗者」聚集在一個個性鮮明且有吸引力的人周圍,隨後他自封為「雍籍牙國王」,通過強加新秩序統一起緬甸。雍籍牙的行動實際上是一種帶群眾性質的運動,他通過身先士卒地以個人身份為犯人處決和體制暴力承擔社會責任構建出一個原始的統一政府,凡事都講均一湊和,政府用籠統的道德規範將社會低層與高層串聯起來,使得廣泛徵兵得以在鄉村與偏遠山區展開。以此為基礎,才有了後來曠日持久的暹緬戰爭,不然,動擱數十萬人的大戰也只是狐仙姑深夜的讕語。

任何人都可以從地圖上看到,不論是阿瓦還是勃固都分布在伊洛瓦底江水系的中下游,往東是自北向南綿延的「萊別山-撣邦高原-本弄山-他念他翁山脈」I型山脈群,這使得雍籍牙的部隊不得不沿著德林達依的海岸線向南走,才能包抄暹羅人的側翼。事實上雍籍牙就這麼做了。這個粗魯的鄉下人不習於禮節的束縛,渴望創造偉大的傳奇,他在1760年從勃固出發,往南穿過半島,攻陷馬達班、土瓦和丹那紗林,然後精妙地率軍橫穿過克拉地峽熱帶雨林,漂亮地襲擊了阿瑜陀耶城的側翼。雍籍牙隨即在槍支走火中受重傷,並死在回皇城的路上,不過他橫穿克拉地峽的軍事奇蹟留給了他的後人深刻的印象,每每孤注一擲的時刻,緬甸人都希望這一出奇制勝的戰術能幫他們扭轉敗局。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暹緬戰爭向來是緬人主動出擊,暹羅人被動挨打的,迷信數量優勢的雍籍牙繼承者們--莽紀覺(1760~1763)、孟駁王(1763~1776)把訓練有素和紀律嚴明的緬軍變成了一支魚龍混雜的「民族大雜燴」,他們強力地翻山越嶺,在琅勃拉邦、撣邦高原和坤丹山上與暹軍搏殺。然後再如虎如豺地從昭披耶河上游殺向素可泰、彭世洛和阿瑜陀耶城,克拉地峽只是佯攻的地區。面對士氣低落、一盤散沙的暹羅人,緬甸人攻如破竹,緬人所到之處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摧枯拉朽,有如入侵無人之境壹樣。不論中外,只要出現這種情形,那再不用深入考究,肯定這個國家內部已經變得一點不值同情了。緬人的兇狠毒辣,君主的歌舞昇平不作為是人謀,逼著養尊處優的舊華族、小肚雞腸的地方士紳、唯利是圖的土地所有者、殘忍的高利貸者和變詐萬千的大商人等形形色色的社會資源支配者聯合起來,他們的聯合意味著抗緬民族主義力量轉化為對舊秩序的支持。

戰爭的高潮是緬甸圍困阿瑜陀耶城14個月,全城軍民甚至外國僑民進行了殊死抵抗。城內彈盡糧絕、瘟疫流行,當暹羅的義士聽見鶴乘軒的皇帝伊喀塔逃之夭夭,抵抗者哭著向緬人揮劍,淚水灑滿衣襟。緬甸指揮官向士兵們許下了可怕的承諾:攻陷城市後,士兵們搶到什麼,什麼就歸屬於士兵。在這之後,緬甸士兵加緊對城市的攻擊,不久後,如過江之鯽的緬甸士兵湧入古老的阿瑜陀耶城,到處燒殺搶掠,肆無忌憚地強姦婦女,他們還毀滅了阿瑜陀耶最華貴的廟宇和佛教,將黃金熔鑄在壹起,驅逐成千上萬的俘虜離開暹羅,最後點燃壹切可燃物,整個城池付之壹炬,浩劫中數萬人喪失了生命。緬人的罪行不是一個結束或轉折,而是暹羅復興的開端,有「合和性」的組織與個人被「共同的歷史責任感」整合起來,構成了新的基層組織,從這以後,只有功勛卓著、受人民廣泛支持的英雄才能「奉天承命」,過去妨礙中央集權的世襲地方豪強已經在浩劫中不復存在,無迂腐習氣的「智勇冠絕一時者」於是可以在亂世一展鴻鵠。

暹羅愛國人士聚集在厚貌情深、沒有舊家族背景的鄭信將軍四周。整軍計劃被提上日程,通過潮洲人貿易社區的援助,達信有機會將財政稅收組織得合理化。整個暹羅開始了令人驚奇的起死回生,幾乎所有暹羅要求緬甸人滾蛋!但暹羅的夢魘仍未結束,離谷底反彈著實有一段距離,正如美國人喜歡說的:Long way to go。接下來狂亂在繼續,大大小小的地方勢力瓜分割據了大半個暹羅,譎詐的鄭信只得與軍閥著逐鹿中原,大魚吃小魚,直到只剩最後一條。緬甸人循著往日的路線侵略暹羅,北方與暹羅爭霸景棟、蘭納和瀾滄地區,中部爭奪著他念他翁山脈-昭披耶河地區,南部則爭奪著丹老群島-克拉地峽-暹羅灣西海岸。兩個方馨未艾的中央集權帝國勢均力敵,疆域日臻完整,界限明顯,境內人民的語言一致,此後又為精力旺盛且強有力的君主控制,所以既使兩國運用自己對社會資源擁有的有效控制力量在邊境上推來推去,各有勝負,壓倒性的征服和佔領也成了不可能之事。

逝者如斯,轉瞬到數十年後的19世紀後期,物似人非,暹羅帝國已經改朝換代,舊華族、豪強和破落的舊寡頭開始重整山河,暹羅己經是被狡黠的卻克里室族、嫡系、外戚和走狗又「革命」了一次的暹羅。暹羅的國門己經被巧言令色的約翰·鮑林爵士用一紙文書打開,昭披耶河畔與內河航道再也不是帆船與獨木舟獨領風騷的地盤,連神聖不可侵犯的「拉達那可欣」也成了列強的鐵甲軍艦和蒸汽船耀武揚威之地。
循著素拉西進軍的軌跡,延著朝聖之路往西走,趾高氣揚的緬甸人己經輸掉了兩場瘋狂的戰爭,機動化和工業化的英國帝國主義者己經用堅船利艦打地緬甸落花流水,緬甸的土地一步步被英國鯨吞蠶食,漸漸蟄伏在英屬印度的腳下。緬甸國內的景況也每況愈下,統治階級深陷入宗族殘殺、叔侄相爭、兄弟鬩牆的風雨腥風下,英國資產家肆意妄為地榨乾緬北山麓的原材料資源,而被統治階級則沉湎在偶像崇拜和貧困潦倒的泥潭中。暹羅的賢帝們環堵四周鄰國,滿目瘡痍,當年威振四海的雄心也蕩然無存了,也是各奔東西之時了。
轉瞬到了1909年,穿著縞素的緬人還在為帝國的亡靈唱著鎮魂歌,渾渾噩噩的越人也被唯利是圖的法蘭西人剝削地只剩軀殼。互相敵視、各自心懷鬼胎的英法突然默契起來:英國威脅暹羅割讓撣邦和馬來亞北部,法國則重審了對寮國與柬埔寨的宗主權。暹羅王朱拉隆功只得狠下心,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不公道世界裡,弱國仗著狠心維持著自己的意志,哪怕這選擇餘地小得可憐。暹羅的邊界線被確立為多納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湄公河-柏夏威廟宇群-豆蔻山脈。從這以後,克拉地峽烙印在暹緬人的心中,成了永遠的邊境線。


謝邀 @chaosaco

中古時代暹羅(今泰國)和緬甸發生過泰緬百年戰爭(1545~1825)。緬甸東吁王朝(Taungoo Dynasty,1531~1752)第三代王莽應龍(Bayinnaung,1516~1581)曾經於1569年8月攻克暹羅阿瑜陀耶王朝( Ayutthaya Period,1350~1767,又譯「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城(大城),此後15年暹羅一直是緬甸的藩屬國;緬甸雍籍牙王朝((Aungzeya Kingdom或Konbaung Dynasty,1752~1885,又譯「貢榜王朝」)在1767年4月再次攻陷阿瑜陀耶城,滅亡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直到1770年暹羅吞武里王朝(Thonburi Kingdom,1767~1782)國王華人鄭信(Taksin,1734~1782)才率領泰族人驅逐了緬甸侵略軍,收復國土。

今天馬來半島北部的克拉地峽原本是馬來人的領地,長期是南島語系民族(即廣義馬來人)的聚居地。高棉帝國(Khmer Empire,即今柬埔寨)吳哥王朝(Angkorian Period,827~1237)崛起後將這一地區納入柬埔寨的版圖。之後柬埔寨衰落,泰族人由今天中國雲南省南部南遷到中南半島,逐漸排擠了高棉人的勢力,將馬來半島納入暹羅版圖。爪哇人的滿者伯夷帝國(Majapahit Empire,1290~1518)強盛時期又將泰族勢力逐回克拉地峽以北地區,隨後在馬來半島出現了馬六甲蘇丹國(Sultanah Malacca,1405~1511),暹羅阿瑜陀耶王朝也多次入侵馬來半島地區,一度到達馬六甲海峽的檳榔嶼和新加坡島。在泰緬戰爭中,緬甸多次入侵泰南地區,佔領過雪蘭莪和北大年地區,雍籍牙王朝強盛時期曾經吞併馬來半島大部分地區;但暹羅也多次反攻今緬甸南部安達曼海東岸的孟族地區,曾佔領過土瓦、丹那沙林、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就這樣,18世紀末緬甸與泰國的南部邊界在克拉地峽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暹羅曼谷王朝(Bangkok Dynasty,1782~今,又譯「卻克里王朝」)時期緬甸通過同暹羅多次交戰,收復丹那沙林,將暹羅疆域擠到了克拉地峽東部南海暹羅灣(現在一般叫「泰國灣」)沿岸,但此後暹羅也一直對丹那沙林何勃固等孟族地區取攻勢。這一時期泰國同緬甸的南部邊界已經大致和今天的國界線相吻合

從1824年起,英國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1824~1826、1852、1885),最終吞併了緬甸,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1858~1947)的一個省。隨著英國和法國殖民勢力對大陸東南亞(中南半島)的侵略,泰國逐漸脫離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中亞朝貢體系(或者叫「藩屬體系」、「貢賜體系」),被納入以1648年在歐洲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為基礎的現代國際關係體系(即「條約體系」)中。曼谷王朝朱拉隆功大帝(Chulalongkorn,即「拉瑪五世」,1853~1910)在位時期(1868~1910),主動向西方學習,推行現代化改革。1909年3月暹羅同英國簽訂《英暹曼谷條約》,暹羅將其西南部馬來人聚居的吉打、玻璃市、吉蘭丹以及丁加奴四邦及其附近各島嶼的宗主權、保護權、行政權和管轄權全部移交給英國,僅保留了對北大年蘇丹國(Kerajaan Patani,1474~1941)的宗主權,這樣就通過條約的形式完全確立了今天泰國西南部同緬甸、馬來西亞的國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World War Ⅱ,1937或1939~1945)時期,泰國(1939年暹羅改名為「泰國」)一度於1941年底參與日本同德國、義大利締結的柏林——東京——羅馬軸心,對英國、美國宣戰,依靠日本軍隊奪取了英屬緬甸(British Burma,1936~1942,1945~1948)的撣邦高原東部地區(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西南方向)和英屬馬來亞(1824~1941)北部的一些地方。但1945年英國、美國軍隊反攻軸心國節節勝利,日本軍國主義者被迫投降,泰國見勢不妙趕緊宣布對英國、美國宣戰無效並且將1941~1945年佔領的領土交還英國,泰國西南部同緬甸、馬來西亞的邊界再次恢復到1909年簽訂《英暹曼谷條約》時的狀態


自蒲甘王朝完結(1287)開始,雙方勢力就在爭奪地峽,主要瞄準海岸線;
特別是18世紀中葉開始到19世紀這段時間,打了好多次仗;
暹羅最北打到過莫塔馬以南(1751),而緬甸貢榜王朝辛驃信王時期更是一度控制過整個海岸線(1765);
然後雙方就一直在邊境上推磨:北邊爭奪景棟和清邁,南邊爭海岸線。南邊大致一共打了五場大的;
有一天,英國人突然出現了,跟緬甸打了一架(1824-1826),把薩爾溫江以南這塊全給收了(當然還有若開海岸那邊的一塊地),然後跟拉瑪王朝簽了邊界條約。於是就

熔斷了。


推薦閱讀:

如果地球進入冰河期,人類將如何生存?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鐘,為什麼時間表的一周期24小時卻完全沒有誤差?
為什麼寮國人口少?
甘肅、內蒙(烏海一帶)等西部地區為何寸草不生,全是土山?
什麼叫獨龍江?

TAG:地理 | 地圖 | 泰國 | 東南亞 | 緬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