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的表現?

請不要偏題討論,請勿無理由修改問題。

時間限定在1937~1945年,如果願意討論跨度更長的也無妨。
本題主要討論國民政府領導下空軍的作戰,如果願意討論有組織的中國人參與作戰的情況,也同樣歡迎。

十分感謝關注。


本回答主要資料引自北朝的jerry-dong。
首先,向在抗日戰爭中血灑長空的中國空軍烈士們致敬。
其次,國難當頭的時候,國府空軍里的某些派系,特別是中央系,還是一如既往地打小算盤,只想著保證嫡系的利益,升官發財緊著自己人,千方百計排擠廣東空軍,歸國華僑和東北空軍方面的人員。受獎我來,送死你去。至於這麼影響不影響作戰?中央系的天之驕子們才不管呢。不信?看看他們的嘴臉。
1936年,兩廣收編,讓人飛個起落加盤旋,就直接刷掉一大半人,不是踢去當學員,就是轉業滾蛋,剩餘人一律降格使用。
舉個例子,廣西人朱嘉勛,兩廣空軍出身,1937年參戰,到1938年底已經擊落日本飛機6架,在南雄空戰中還擊落過日本海航精銳中的精銳加賀艦戰隊的96式艦戰,是當時中國空軍的頭號空戰王牌,壓過後來的中央系頭號王牌柳哲生。但就這麼一位NB人,養傷歸隊後,把持民國空軍的中央系就是不肯讓他復訓復飛,逼著人家退役。你說人要是真的因為負傷留下後遺症不能飛了,留隊當理論教官行不行?管管新飛行員培訓行不行?中央系不幹。為啥?因為他回來,按他的戰績,遲早就得給人大隊長位子。這個官位中央系哪肯給非嫡系啊?
不肯給功臣晉陞,連修戰史也不肯怎麼提這些非嫡系功臣的名字。周傳芳,黃泮揚,袁保康,鄧從凱,這些名字現在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名字都沒幾本書提到,他們那些血灑長空的袍澤更是默默無名的去報國,然後默默無名地去死。
古人有云:鳥盡弓藏。你看鬼子的鳥還在漫天飛呢,中央系就敢這麼玩,真是「天之驕子」。

中央系把持空軍,地勤人員由於是技術人員,待遇不錯,因此中央系也一直通過開後門往地勤隊伍里塞人。而這些人的水平……連航空機槍都不保養,也不校槍。後來陳納德來的時候大跌眼鏡,發現航空機槍都有不少磨得膛線都快沒了,子彈一出膛就亂飛。
除了槍械,航空發動機和油箱維護也是一團糟。美方曾經檢查過一些國府空軍地勤維護的飛機,發現沒檢查油箱密封性,廢氣增壓管路也是。可以想像一下,飛行的時候泄漏汽油蒸汽遇上廢氣余焰……4架擊墜記錄的優秀飛行員,地下黨員鄭少愚就是在空中發動機起火爆炸,以身殉國。
對這樣的地勤,飛行員有意見沒有?有,意見很大。有沒有用?沒有。這些地勤都是特招進來,有背景的。
所以呢,空軍的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而且中央系這幫飛行員啊,好多人技術不咋地還牛逼哄哄。從蘇聯買的伊-16,從美國買的霍克75,不願意飛,理由是操縱複雜,速度太快,收起落架不爽。
然後,隨著時間慢慢推移,源出兩廣空軍,歸國華僑和東北系的飛行員大多犧牲的犧牲,退役的退役,中央系的掌權越來越穩。只是……戰鬥力呢?

讓我們來看看璧山空戰和雙流空戰。
說到這兩次空戰就不得不提到鬼子的零式戰鬥機。一般提到這兩次空戰,書上都說鬼子的零式太厲害啦,我們的戰鬥機不行呀,沒辦法呀。不過……璧山和雙流的時候,鬼子的零式已經很完備了嗎?答案是,否。中國空軍有機會嗎?有。
40年3月11日,零式2號機在測試中解體,試飛員奧山真澄死亡,時速不到500。原因是機體強度問題。直到1941年還是問題不斷:先是二階堂中尉在俯衝540KM/H時機翼輔助翼和蒙皮消失,然後相生大尉眼看著機翼蒙皮翻起,最後就是4月17日橫須賀航空隊的 下川大尉駕駛生產型135號0戰21型在事件復原的俯衝試驗中空中解體!日本海航對事故原因徹底調查的結果是減重減得太過火機體強度不夠!
日本參加璧山、雙流兩次空戰的零式戰鬥機11型,由於剛剛發生了著名的奧山事件,仍然是個問題寶寶,實際性能只有509km/h,俯衝速度僅有可憐兮兮的518km/h,爬升能力是6000米/7分30秒(也就是爬升速率800米/分)。
國軍手頭有的是蘇聯提供的伊-152、伊-153、伊-16-10和伊-16-18,性能分別是364km/h、444km/h、448km/h、460km/h,爬升能力是493米/分、842米/分、884米/分、1034米/分。

璧山空戰:1940.9.13,中國空軍不滿於之前鴕鳥戰法,眾飛行員反覆請戰後,決心集合3、4、5大隊全部老手以絕對優勢兵力打一次大殲滅戰,合計9架伊-16-10和25架伊-152。隨後,在璧山上空,一心偷襲日軍97艦攻的的中國空軍(伊-16-10位於6000米,伊-152位於4500米)遭遇7000米的13架零11突襲,隨後半小時里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13架被擊落,11架迫降損毀,損失10名飛行員,日方僅一機返航迫降損失。
說實在的,璧山本來是中國空軍想要螳螂捕蟬,沒想到黃雀在後。零式佔據了高度優勢,居高臨下俯衝有能量優勢,續航力又強,加之中國空軍參戰飛機燃油快見底,所以最後被零式機屠殺倒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
碰到這種大敗,正常空軍都想復仇。沒錯,國府空軍也是這麼想的。但不知為何,國軍很有才的認為,唯有盤旋才是克敵制勝之法寶,於是國軍集合老手於5大隊,全力訓練伊-153,而不是伊-16-18。

雙流空戰:終於,國府空軍在1941.3.14找到了報仇機會,12架零11突襲雙流機場,遭到5大隊31架伊-153突襲,佔據絕對高度優勢的國軍一擁而下圍攻,但未能擊落一架日機。日機一部牽制,一部迅速爬升反制國軍,迅速壓制國軍,隨後璧山慘劇再度上演,日機一機未損一機未傷,國軍被擊落8架,迫降損失8架,含4名中隊長和分隊長在內8名老手戰死。此後,剩餘國軍空軍再無抵抗意志,唯有徹底避戰。
事後來看,國府空軍高空設伏的思路不能算錯,而且從紙面性能來看,伊-153的爬升性能超過零戰-11型。整個二戰中,得到良好引導的舊式機,居高掠襲新式機,打得對方落花流水比比皆是。既然高空設伏,那麼就應該是小編隊俯衝攻擊,大編隊保持高度繞圈,俯衝攻擊的小隊不能得手馬上在隊友掩護下爬升上來,數量有優勢,敵人仰攻上面大編隊吃虧,想抓底下的小編隊機會少,比爬升更是吃虧。這種佔據完全戰術優勢和數量優勢的空戰能打成這樣,我也真是服氣。

想想看,如果國府空軍用伊-16-18設伏,大編隊高空警戒,小編隊依次俯衝突襲,俯衝時能飈到560KM/H,一擊脫離然後再爬升,零戰拿它完全沒辦法。

看個對比例子:巴巴羅薩行動第一天早上,毛熊15和16團的伊-16就分別在JG27和JG51上討得BF-109的一血,而漢斯當日被擊落了整整24架BF-109和7架BF-110!蘇聯空軍當天已經在地面上被炸懵逼了,僥倖起飛的少量伊-16靠著合理的戰術,都能擊落不少各方面性能都壓制自己的BF-109。

雙流空戰後,國府空軍再無戰鬥意志。收到沿長江布置的觀察哨發出的日軍空襲警報的時候,他們忙著起飛……逃跑……遠遠飛到日軍飛機夠不著的地方,空襲後再飛回來。哎,這時候之前大家都不愛的霍克75和伊-16成了香餑餑。因為這兩款飛機飛得快,容易逃。

最後再補充一個黑材料吧:1940年10月4日,日本海軍第12航空隊8架零戰掩護27架攻擊機空襲成都。中國空軍第18中隊6架「霍克」Ⅲ分作2個分隊,向灌縣方向疏散。飛行員石干貞因故掉隊,在雙流上空遭遇2架零戰夾擊,隨即機毀人亡。飛行員王其戰機的發動機故障,經排除後才起飛而落單,在3架零戰猛撲下,被擊落於雙流縣大腰塘。第12航空隊第3小隊長東山市郎空曹長、羽切松雄1空曹、大石英男2空曹、中瀨正幸3空曹竟不可一世地降落於成都太平寺機場,隨後東山、中瀨兩人在舉目無人的光天化日之下,竟徒手一舉將指揮所縱火燒毀,再升空揚長而去……


————————————9.1修改分割線———————

評論裡面有人質疑我,認為我不知道零觀和勇士是什麼飛機,認為我拿出的爬升率數字不靠譜,認為零戰11型在6000米高度的爬升率超過國府空軍當時擁有的所有戰機。OK,那請拿出具體數據,然後我們在此基礎之上探討具體戰例中,國府空軍到底有沒有勝利或者打出好看一點的交換比的機會。至於有些上來張口就是零戰最先進的網友……

探討國府空軍在抗戰中表現如何,我認為必須要明白二戰期間空戰的一般規律是什麼,以及國府空軍有沒有把握這樣的規律,在作戰當中有沒有良好地組織和運用這些規律。
二戰期間空戰的一般規律是:有先期預警優勢,佔據高度優勢,搶先發動突擊的一方,一般在空戰中都能佔據主動,打出較好的交換比。即使是較舊的飛機,也基本上能夠取勝。這就是為什麼芬蘭空軍的老舊水牛一直使用到1944年,能在對陣蘇聯空軍的拉5拉7以及雅克的情況下仍能打出不少空戰王牌的原因,為什麼蘇聯空軍能在開戰初期的極其不利條件下用伊-16擊落不少me109的原因。
當然,在空戰中,也存在舊式飛機在不利條件下反殺處於優勢地位敵軍飛機的戰例。美國海航企業號(還是埃塞克斯級某艘?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航母某位開戰時飛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仁兄,曾在一次遭遇戰中面對3架零戰圍攻,居然將其全部擊落。後來這位仁兄被調去飛戰鬥機了。但是我們不能將這種個例,這種天才推而廣之。
璧山空戰我認為確實是國府空軍運氣不好,準備突擊4000米高度的鬼子轟炸機時,遭到零戰從7000米高度進行突擊,加之我方油料見底,所以打成了一邊倒的大屠殺。

而雙流空戰呢?
假定我是國軍,對零戰性能並不很了解的前提下,料敵從寬,預設零戰各方面性能都超過己方飛機。好,這一仗要怎麼打?

當然是利用先期預警優勢,派優勢兵力高空設伏。鬼子對重慶成都的轟炸導航路線基本萬年不變,國軍也沿途設置了放空瞭望哨。少量敵機搖什麼顏色旗子,大量敵機搖什麼顏色旗子,雙發敵機搖什麼旗子,單發敵機搖什麼旗子,這些都事先定好,文盲哨兵也知道怎麼報警。除非國軍讓色盲當哨兵。所以先期預警問題解決了。

設伏好了,用什麼戰術?合理的戰術是大編隊高空警戒,小編隊俯衝突擊。大編隊高空警戒,剋制敵機可能的爬升優勢,對企圖爬升佔位的敵機迎頭痛擊。小編隊俯衝突擊,一擊脫離,繼續俯衝逃離敵方追擊。一擊脫離的目的,是避免與狗斗性能可能也佔優的敵機進行纏鬥。到較安全的地帶爬升到設伏高度再加入戰場。如果採用這種戰術,那麼當然應該選俯衝性能好,爬升性能好的伊-16-18。

國府空軍沒有這麼想。他們打算用盤旋狗斗對付零戰。可能認為伊-153是雙翼機,對陣單翼機零戰,盤旋狗斗佔優吧。但是他們似乎沒有想過一旦戰鬥開始,敵機爬升佔位該怎麼辦。事實上國府空軍在雙流空戰中並未設置高空警戒隊,而是一擁而上突襲敵機。結果零戰一部分狗斗相持,另一部分爬高佔位,於是又把國軍打得落花流水。同時,國軍似乎也沒有意識到對陣敵軍新型戰鬥機,萬一狗斗也被壓制,則伊-153將處於打不過也跑不掉的境地。選擇伊-16-18至少打不中還有機會跑掉。

所以,我認為雙流之戰時的國府空軍,對於空戰規律把握不好,戰術設置有缺陷,故而導致大敗。


最近正在研究蘇聯援華航空隊 準備寫點東西

引用一些內容

蘇聯志願航空隊轟炸機部隊在中國(1937-1946)- 空軍之翼|afwing.com
蘇聯志願航空隊轟炸機部隊在中國(1937-1946)

原著:Anatolii Demin and Vladimir Kotel』nikov

原載:Aviatsiia i Kosmonavtika 3.1999

中國的沿線機場都是匆忙建造,土基不實,SB 飛機顯然無法適應。領航員 P. T. Sobin 回憶說阿拉木圖-涼州沿線機場就建在墓地群上,甚至有飛機的機輪陷入了墓穴中。為防止泥石流沖壞機場,在機場四周都圍有石塊,但當地居民常常會為了行走方便而挪動石塊,將石塊隨意擺放在跑道上,給飛機起降帶來危險。另外的考驗還包括:飛行員駕駛這種新型飛機的經驗不足,許多山地機場海拔高於 1,900 米,飛機航程有限需要著陸進行補給等。於是航線報告上就時常提到「 ……飛機沖入土牆,機腹受損……」 , 「 ……陷入泥濘中,損壞一側起落架支柱……」,「 ……降落邊線外,左起落架受損……」。還有就是中國不能提供高質量航空燃油,發動機不能產生全部馬力,甚至一次在烏魯木齊,一些中國地勤人員往油箱里灌滿了水


所以我看到過這麼一種說法

有些蘇聯飛行員認為,在中國戰場,最大的敵人不是日本戰鬥機,而是中國地勤

我倒霉就倒你們倆人身上了!!

你可別挨罵了!


(圖文無關)

今天看了 @桜鈴莉 的答案 再加一個
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的機身塗裝是什麼樣子的?跟蘇軍使用的飛機塗裝一樣么? - 桜鈴莉的回答 - 知乎

中國軍隊經常有人對蘇聯飛行員採取敲詐、威脅甚至明目張胆的危害與破壞行動
殲擊機飛行員扎哈羅夫獲准駕駛繳獲的新式96式殲擊機回蘇聯,但有人往油箱里撒了糖,從而堵塞住了油路。飛機因迫降而被損壞,扎哈羅夫一隻手受了重傷。」


一個常見錯誤是認為零式出現之前國軍還能和日軍相持或基本打平手,其實並非如此。國軍的裝備和訓練都很成問題,翻翻戰例可知,中方戰鬥機連和日軍的水上飛機交手都占不到什麼便宜,攔截轟炸機的交換比也相當難看。只是零式的出現讓中方的局勢更為惡化而已。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方沒有在空戰中打下一架零式,這有裝備落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訓練和戰術水平太差。

此外,士氣一直是國軍相當嚴重的問題。中美混合團的外方飛行員不止一次的抱怨過中方飛行員見敵避戰,求戰欲不強。


抗戰時期的空軍,我就簡單舉幾個戰例吧:
1. 在零戰出來前大家都不願意飛 I-16,原因是降落速度快,K軍怕降落翻車,所以都搶著飛 I -15,但是他們是連霍克75都能飛翻車的主;
2. 零戰出來後大家搶著上 I-16,不是為了用能量機動弄鬼子,而是I-16逃起來快,其實毛子給的I16最新型號俯衝速度是超過零戰的,當時的零戰還沒能解決二階堂俯衝斷翅膀的問題;
3. 零戰打得K軍到處避戰,而同期毛子用同樣的 I16 干下性能更強的 Me109;
4. 避戰的K軍演繹了至少兩次鬼子飛行員降落K軍機場,降下國旗帶回去的慘劇;
5. 能戰的非中央系飛行員,有多少是被自己人按在地上不允許再飛的?

居然有人在這個答案下面還一門心思做果粉?
那好,我再補充兩條;
1. K空軍吹鼓手們老說蘇援裝備差,機槍射程不足100米,但是美軍援時也發現同樣問題,K軍也想同樣黑美軍來著,結果老美髮現原因是K軍地勤從拿到飛機開始就沒試過槍,也從不調槍;
2.日本投降時,K空軍接收千餘架日機,雖說比不上隨手能得的P51,但轟炸機和運輸機好歹也是稀缺貨,K軍第一時間把日機上的機槍機炮拆卸一空當廢鐵賣掉中飽私囊

——————————————————————

再補充一下蘇援空軍裝備(只列空軍裝備):

第一筆合同於 1938 年 7 月 3 日簽訂,已待期限自 7 月 5 日至 9 月 28 日,總額為 27,172,541 美元,中方所得軍火為:

預備發動 M-100 60 個  (單價 15,150 美元,總價 909,000 美元)
飛機 CB     80 架  (單價 110,000 美元,總價 8,800,000 美元)
  CB 飛機全套裝備  8 套  (單價25,314 美元,總價 273,000 美元)
  шKAC 機槍    120 挺  (蘇方連同裝備單價 742 美元,總價 89,040)

第二筆合同簽訂於 1939 年 6 月 20 日,數額為 19,409,773 美元,履行期限自 6 月 25 日至 9 月 1 日,中方所得軍火為:

飛機 дB3-2M87     24 架
  дB3-2M87 飛機全套裝備  3 套
  飛機 CB         36 架
  CB 飛機全套裝備     4 套
  飛機 И-15BИC     30 架
  И-15BNC 飛機全套裝備  3 套
  飛機 И-16(帶 4 挺機槍) 20 架
  И-16 飛機全套裝備   2 套
  飛機 И-16(帶炮)   10 架
  И-16 飛機全套設備   1 套
  飛機發動機       83 個
  機關槍子彈       510 萬發

第三筆合同在 1939 年下半年簽訂,數額為 6,860,459 美元。這筆貸款主要是蘇聯用來幫助中國在伊寧辦航空學校的,其中 3,474,459 美元用來購置軍事物資,餘下 3,386,000 美元用於房屋設備、儀器、機場、射擊場等。根據這筆合同運往中國的軍火為:

飛機 YT-2、M-11     15 架(單價 39,500 美元,總價 582,500 美元)
  YT-2M-11 飛機全套裝備 4 套  (中方資料為 2 套,單價 22,350 美元,總價 44,700 美元)
  飛機 И-15BИC     8 架  (中方 И-15 Buc,單價 35,000 美元,總價 280,000 美元)
  飛機 YTИ-4       4 架  (單價 40,000 美元,總價160000美元)
  飛機 CB         10 架  (單價 110,000 美元,總價 110,000 美元,中方資料另有飛機整套零件 1 套,總價 15,214 美元)
  飛機 P-10        8 架  (單價 81,700 美元,總價 653,600 美元,中方資料另有飛機整套零件一套價值 2,350,CB 機學慣用之艙位 2 個,單價 5,000 美元,總價 10,000 美元)
  飛機 И-16        8 架  (單價 40,000 美元,總價 320,000 美元)
  飛機發動機       11 台  (中方資料為 M-103 飛機發動機 6 台,單價 15,150 美元,總價 90,900 美元,M-11 式發動機 5 台,單價 4,350 美元,總價 21,750 美元)


第四筆合同按崔可夫說法如下:

飛機:最新出口快速中型 SB 式雙發轟炸機 100 架,最新 И-16 式驅逐機 75 架,И-153驅逐機75架。以上三種機共 250 架,並附有 10 次作戰用之裝配,各種炸彈數量較少,只供三次作戰之用,因中國已能自制。

-----------------------------------------------------------------------------------

其中I-16以I16-10和I16-17居多,有部分I16-18,但是湊足2個大隊打設伏毫無問題,但是,又是但是,你國軍飛官能飛I-16-18的有多少人,還直接和毛子說I16不好飛,性能不好,多提供I153為好呢。


一覺醒來驚呆了,要不我還是寫點乾貨吧
--------------------------------------------------------------------------------------------------------------------------------------------
為什麼我上來就說給面子,兔子真的不怎麼說果脯空軍指揮低能、壓制其他派系、也不說戰前除了幾個主力之外大部分空軍訓練廢弛、空中格鬥訓練都是演給檢查看的。一直說我國航空工業基礎弱、飛行員培養周期長。前三四年空政大量演員參演了電視劇《血戰長空》有機會大家可以搜來看看。
-------------------------------------------------以下是原答案------------------------------------------------------------------------
這個問題下的回答,簡直可以看出我兔是多給國民黨面子,高志航等四大王牌是厲害,但是還有大量擊墜6到3架不等的地方軍王牌、准王牌在座機被擊落後都沒有升空機會。我兔沒講過。
璧山24:0我兔一直說的是突然出現的蛋戰太先進,從不往國軍飛行員身上甩鍋。同一型伊16,也是打遭遇戰,毛子就能打下來幾乎所有型號的漢斯飛機,你就只能被人打個24:0。
雙流,數量優勢、蹲草伏擊、更兼地面引導和內線作戰優勢,像趕集一樣一擁而下,36打12被人打成8:0(不確定是人員交換比還是戰機交換比)。最逗的是有單翼機非得選擇雙翼機,似乎國民黨空軍眼裡空戰是二維的,只有同高度剪刀追逐和盤旋一條路。樂以琴用生命換來的爬升俯衝戰術似乎沒人理,反倒是後來鷹醬搞出了薩奇剪。
行,前期你打得差是國力弱好了吧?鍋都是工業的,我們就不追究所謂的黃金十年是買辦的黃金十年而不是工業的黃金十年了。44年國軍戰鬥機往美軍轟炸機群里躲是個什麼鬼。p51到了手裡打下來幾架蛋戰你來表一表?用野馬打蛋戰一個8:0我看看啊?

蛋戰在哪國人民眼裡最厲害?中國!伊16在哪國人眼裡連菜雞都不如?果粉!

綜上,抗戰果脯領導下的空戰:比海軍強,和陸軍差不多。為什麼打不成相持?因為不會再有兔子幫你開闢敵後戰場了。

下面添兩句乾貨
--------------------------------------------------------------------------------------------------------------------------------------------
科學的評價國民革命軍空軍在抗戰中的表現,首先應該看的是在抗戰前的準備工作。畢竟五年前被鬼子一艘航母按在地上摩擦應該給他們提了足夠多的醒了。在民族命運的問題上同一個錯誤犯兩遍,不是壞,就是傻。
你們能想像國軍開戰之初的主力戰機霍克三是轟炸機嗎?對,就是打出了四大王牌的霍克三,我們在好多中國史料里看到這是一款戰鬥機,但是根據寇蒂斯公司的分類叫做鷹式戰鬥轟炸機,HAWK音譯成了霍克。從這一點上足以看出,以剿匪為己任的果脯是絕對沒有對近代化空軍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的,換句話來講,除了區區十架波音P26。果脯空軍沒有一架戰鬥機,不得不說是對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缺乏估計。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依靠高志航、李桂丹等一眾自我修養很高的老司機,抗戰初期打出來的某幾場戰鬥還是能看的,為什麼?鬼子傻!有的時候你的五殺未必是你技術高,也許是對面演得好。日軍手裡當時的主要戰鬥機型號包括川崎95、三菱96、中島97陸上戰鬥機,可能還有少量中島90戰鬥機(未有參戰和擊墜記錄,但是確實還在日軍作戰序列里)。儘管這幾型飛機速度都要遠高於360km/h的霍克三和330km/h的霍克二,但是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飛行員極少採用垂直攻擊、脫離的戰術,往往陷於低速纏鬥。然而在這個領域,哪怕是最先進的格鬥戰鬥機96也不可避免的遭遇那個時代航空技術的局限。國軍飛行員通過勇敢抵近和不要命的小半徑迴轉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33年進口的戰鬥機,趕上了單翼機替換雙翼機的大潮,到此時已經力不從心了。在少數飛行高手消耗完之後,日軍迅速進入了打火雞狀態。和平時期一名飛行員兩年左右可以獨自飛上藍天作戰,戰爭年代通過壓縮理論學習,一個月首開紀錄的神人也不是沒有。但是從33年到37年這足足五年時間,為什麼果脯連50個飛行高手都培養不出來?高志航、李桂丹大隊長,劉粹剛中隊長、樂以琴分隊長。如果按照後來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經歷來看,大隊長和中隊長中出王牌,至少驅逐機四大隊應該是王牌搖籃,哲生大爺和梁添成也確實出自於此。但是其他驅逐機部隊的戰損實在是不能看。
有不少人說我們的飛機落後,雙翼機打單翼機。那我們來看看飛機性能,首先是火力,零戰的20mm航炮出現以前,中國天空中大家火力是一樣的,日軍四型戰鬥機都是兩挺7.7,霍克三是兩挺7.62。日軍使用的川崎95是雙翼機、中島90也是雙翼機,雖然速度都高於霍克三,但是盤旋水平大差不差,切半徑時候性能還不如霍克三。然後是96艦戰,全金屬單翼格鬥戰鬥機,各方面性能都要超過霍克三,但是我還是那句話,一旦陷入纏鬥,那個年代的單翼機技術還是雙翼機來的,96艦戰就有很多技術借鑒了霍克二。最後是97陸戰,和96艦戰性能相差不多,也就多個封閉的座艙蓋。
霍克三打光了,蘇援來了。此時應該補充一個背景,97陸戰在諾門罕衝突中是遭遇過伊15和伊16的,當時蘇聯統計己方損失200餘架,日方宣稱己方損失157架。戰損比應該在1.4:1上下,然而到了國軍手裡,波利卡爾波夫的牌子迅速砸掉。平飛速度444km/h的伊15應該說已經基本拉平了雙方戰鬥機的差距,但是交換比仍然難看,41年上半年居然出現了中國空軍先後損失90餘架飛機而沒有一架擊墜記錄的情況。
我承認前面調侃的話比較多,但是每一句都是有理有據,出處都能百度到,如果百度一下會死,那可以用搜狗。我並沒有噴先烈的意思,老實說能駕駛這麼個大鐵塊子飛起來的人至少強於我們身邊80%的人,但是要評價抗戰當中的中國空軍,必須正視的是它的交換比要遠低於陸軍的2.5:1。中間還有兩年中國的天空基本被肅清。這也是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較量的無耐性。但是黃金十年是買辦的黃金十年而不發展工業又是誰的鍋呢?這個鍋一定能甩給那支不滿20萬人的反政府武裝嗎?別的我不知道,接過一個比國民黨更爛的攤子的共產黨一五計劃就讓殲五飛上了藍天。國無防不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強大的工業、沒有強大的國防工業你就只能看著自己的領空變成別人的後院。並且幾十年後說起來當年的事情只能無奈的嘆息一句:「當年我們還是太落後了。」1840年以來為了反抗外國侵略犧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但是我還是希望烈士能少一點。烈士少一點最直接的原因是什麼呢?交換比好看一點。


別的不多說了,我就貼個被吹上天的武漢空戰的真相就好了,

1937年底,蘇聯志願航空隊和蘇聯援助的飛機等航空器材陸續到達中國,中國空軍在經歷了巨大損失後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至1938年底,共計有471架各型蘇聯飛機到達中國,其中有SB-2型轟炸機143架,伊-15戰鬥機192架。這些飛機大大彌補了之前抗戰的損失,而隨之到來的蘇聯志願航空隊的千餘名飛行員更是成為了中國空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日軍在攻佔南京,蕪湖,杭州後,利用這一線的機場不斷威脅武漢和南昌,1938年2月18日,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6架中型轟炸機,木更津航空隊9架中型轟炸機,在第二聯合航空隊11架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的掩護下對武漢進行空襲。這場史稱二一八空戰的空戰拉開了武漢空戰的序幕,這場戰鬥在當天12時45分打響,由於中國空軍分別由漢口和孝感機場起飛,所以加入戰鬥的時間不一,首先加入戰鬥的是由第4大隊大隊長李桂丹率領的第22中隊,一番激戰後,大隊長李桂丹上尉座機被擊落,壯烈殉國,同時共計有5架中國空軍的伊-15型戰鬥機被日軍擊落。隨後從孝感起飛的第21,23中隊加入戰鬥,日機不敵,日軍空襲指揮官金子隆司大尉的座機被擊落,金子隆司當場斃命。這次空戰中國空軍被擊落9架飛機,地面被炸毀1架飛機;宣稱擊墜日軍12架飛機。日本海航被擊落4架飛機,宣稱擊墜17架中國飛機,地面炸毀1架中國飛機。

2月25日,日海航木更津航空隊26架九六式中型轟炸機,鹿屋航空隊6架九六式中型轟炸機,在第二聯合航空戰隊18架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的護送下空襲南昌。中蘇聯合空軍起飛應戰,中國空軍損失7架飛機,宣稱擊墜日軍8架飛機。日海航損失2架飛機,宣稱擊墜27架。

4月29日,在事先得知日軍將要空襲武漢的情報後,中蘇聯合空軍做好了周密準備,中國空軍的15架伊-15戰鬥機會同蘇聯志願航空隊的45架伊-16戰鬥機在武漢邀擊日本海航,下午兩點日軍第二聯合航空隊18架九六式中型轟炸機在27架九劉式艦上戰鬥機的掩護下空襲武漢,隨即與中蘇聯合空軍展開激戰。戰鬥結果是中蘇聯合空軍損失12架戰鬥機,宣稱擊墜20餘架日軍飛機。日本海航損失2架戰鬥機,2架轟炸機,宣稱擊墜51架中方飛機。

5月31日,日軍30餘架戰鬥再次飛臨武漢上空竄擾,蘇聯航空隊出動21架戰鬥機,中國空軍出動6架戰鬥機截擊。戰鬥結果為,中蘇空軍各損失1架戰鬥機,宣稱擊墜14架日軍飛機。日軍損失1架戰鬥機,宣稱擊墜20架中國飛機。

之後日軍又對南昌,武漢進行了多次空襲,歷次交戰戰果如下表(均不含地面擊毀戰果)以下數據均參見《中國空軍抗戰史》;《中國航空史》;《中國方面海軍作戰(2)》

表1 武漢-南昌上空歷次大型空戰中日損失表

由上表不難看出,空戰雙方的戰績都多有不實,雙方都高估了對方的損失。而以前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大捷」宣傳,以及日方史料的缺乏導致中國學界對於武漢空戰都是採取中國勝利的說法。實際上武漢空戰日軍損失輕微,反而是中蘇聯合空軍在交換比上始終難以佔據優勢,經常被打出4換12,0換7這樣的糟糕交換比,而且最後的結果還是南昌和武漢一直處於日軍轟炸之下,中蘇空軍不僅不能取得航空優勢,反而在8月4日南昌機場被日軍徹底破壞。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主要是當時中蘇空軍裝備的伊15,伊16和日軍的九六式艦上戰鬥機並不佔優勢,而且中蘇飛行員素質比不上日軍飛行員訓練有素。雖然擊墜了日軍海航不少王牌,但是很快日軍海航新一批王牌也在武漢空戰中成長起來。而隨著蘇聯志願航空隊的逐漸撤出中國,中國空軍抗戰的形勢進一步惡化。到了1940年,日軍「零」式戰鬥機全面投入中國戰場,性能完全壓倒中國空軍的任何戰鬥機,1940年9月13日重慶上空空戰中國空軍數量優勢的伊15和伊16遭遇零式戰鬥機,被擊墜24架,日軍無任何損失。這次0比24的戰鬥標誌著日軍飛機在中國大陸可以徹底橫行無忌。而中國空軍也迎來了一個黑暗時期,直到美國志願援華空軍的到來。


民國政府空軍如果這麼厲害,怎麼我們重慶被炸了6年?抗戰前應該有的800架飛機,不都是存在銀行吃利息嗎?抗戰基本靠外國援助對抗日本飛機,有一些很厲害的飛行員,都被政府坑死了。飛機,坦克,火炮都是進口一點,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連點軍備家當都存不下來,不要說發展軍工業。畢竟一個全國控制力都沒有的政府,也拿不出蘇聯和新中國砸鍋賣鐵搞工業的氣魄


這是一個農業國面對一個工業國的無奈之處。

裝備上的差異就不說了。空軍是個技術兵種。如果說陸軍還能靠士氣啥的和敵人拼一拼,那麼飛行員如果沒有精湛的技術上天就是一個活靶子。而當時的中國顯然沒有任何可能訓練出一支足夠規模的飛行員隊伍。所以表現不佳是正常的。但是我覺得空軍遠比陸軍海軍打得精彩。或者說中國空軍已經完成了他們所能完成的最好的戰果。

那個時候,升空就意味著死亡。蔣公曾如此描述:「我們每架驅逐機每日要與敵軍五倍以上兵力繼續三個至六個小時的始終苦鬥。「並且絕大部分只有20幾歲,以至於「同年入校, 同年畢業, 同年犧牲, 這種情況在中國空軍抗戰中極為普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其心可鑒。

四大天王之一的劉粹剛在最後的家書中說道:生在現代的中國,是不容我們偷生片刻的。中國空軍從未偷生。


震驚,二戰時期,中國空軍的戰果遠超美國空軍!

1947年,美國空軍成立。


不說抗日戰爭有多爛了,省的知乎某些人打民族牌悲情牌

說說神奇的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接受鬼子各大決戰兵器,其中各種鬼子新舊飛機包括轟炸機和運輸機上千架,國民黨飛官看了看以後該倒賣的倒賣,扔倉庫發霉的發霉,幾個月內就全殲了在華日軍陸海航

解放戰爭中唯一一次空戰發生在1948年,國民黨4架p51d,圍攻一架99高教,一路追到機場成功給99高教添加了一個彈孔

解放戰爭中,國軍掌握全部地區制空權,不過不但阻止不了共軍日間行軍(就是鬼子打一號作戰1944年也不太敢日間行軍),有的時候連基本的空中偵查都做不到,46年起國軍對共軍的行蹤兩眼一摸黑,天上看著都瞎

再補充一個國軍對地打擊的英勇戰例吧:解放軍打濟南,繳獲的四台斯圖亞特被國軍戰鬥機炸射,前兩輛坦克在火力威脅下產生顧慮,沿公路停在一棵大樹旁。帶隊的副大隊長趙之一見狀立即跳下自己的坦克,奔上前去命令他們頂住敵機掃射,繼續前進。第2輛坦克聽到命令立刻發動坦克,向西奔駛。接著,第1輛坦克也跟著前進。。。。。


初期打的不錯,很多東北系和廣東系飛行員表現很搶眼。不少東北系飛行員曾留學法國,比如高志航,留法兩年,會說一口流利的法語。918事變後,這些飛行員逃亡關內,大部分被國民黨空軍收編。廣東飛行員有很多是華僑出身,文化水平和飛行技能也都不錯。


這個話題太大!可以這麼說,以中國空軍的實力而言已經盡了全力!詳細說起來就是一本書!


1、培養戰鬥機飛行員是很費時間和金錢的,所以以中國空軍的可憐兮兮的幾期幾百名飛行員,幾個月淞滬抗戰打完就基本損失殆儘是正常的,看看之後不列顛空戰中,皇家空軍飛行員平均只有幾個星期的飛行壽命,再加上最少需要8個月左右的培訓時間來看,中國空軍在武漢會戰前後基本上就沒什麼人是正常的

2 中國空軍在戰時始終面臨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跟英國、德國、日本的空中力量相比,零備件、飛機研發能力的缺失,使得飛行保障能力都處於一種很低下的狀態,並不能發揮在某一特定時段,防守一方空軍的固定基地的優勢。

3、更為糟糕的是,中國空軍往往還缺乏指揮,如抗戰前期對淞滬戰場上日軍艦隊的轟炸或者日本軍隊高價值目標的打擊,基本上都流於宣傳,並沒有實際上造成太大的效果,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因為空軍在國軍作戰序列中長期是處於奇兵地位,並沒有很好地設計過他們在戰爭中應當起到的作用,當然這個也不能怪空軍將領,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於即使到了1937年,空軍的戰略戰術,如無差別轟炸、和戰機對艦艇的打擊能力都還處於初期草創的階段。

4、中國空軍的裝備,尤其是後期的裝備非常不適合他們的任務。他們有大量的戰術空軍(對地打擊)和國土防空任務,但是他們的數量卻達不到足夠影響戰局的程度,試想,開著P40、P51戰鬥機,進行P47或者A20應當完成的對地支援任務,你是不可能希望他們乾的跟英印軍的霍克颱風一樣好的。

5、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飛行員還是地勤都需要很高的教育程度,而這恰恰是中國空軍最為缺乏的…換句話說…能找到有足夠的教育程度、有獻身精神而且體檢合格的空軍飛行員真的不容易…


一個字 爛
三個字 非常爛


某些愛國飛行員的戰鬥可歌可泣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和整個國軍上層腐爛到根子里毫無關係,如果說不投降就是愛國,偉大的體現,那麼偉大這個詞是不是門檻太低?上至飛行員下至國軍陸軍官兵的血是不是太廉價?
動動腦子,零戰到底怎麼樣?

不怎麼樣,你皇軍畢竟不把人命當回事,呵呵呵,火力一戰水平,爬升在戰爭初期佔優,中後期簡直弱智,無線電前期沒有,吹上天的ESD也沒用陽極氧化,不得不刷好幾層漆,在東線和西線完全就是被吊打的東西,無視漠視飛行員的生命也就你皇會用。


基本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初期抵抗相持,中期被完爆,後期慢慢恢復
開戰之初,中國空軍不能完全算劣勢,至少和海軍陸軍相比,不是太誇張的一面倒局勢,甚至曾經出現了高志航這樣的四大天王等空戰英雄。
但隨著松滬會戰,武漢會戰等大型會戰的持續展開,日本能夠源源不斷的製造飛機,並且研發新的型號,而國民政府的飛機則是打一個少一個,雖然有部分增援包括蘇援,但是遠遠抵不過消耗已經日現疲態。到了1940年,913璧山空戰零式的出現本土空軍被完爆。至此中國空軍幾乎全部覆滅,不再具有戰鬥能力。
之後一直到43年,隨著美國志願航空隊的加入,慢慢開始繼續對抗,直至後期由於日本的陸軍航空兵及海軍航空兵精銳再太平洋上幾乎耗盡,中美聯軍也開始重掌中國天空。

但是其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細節,大體是如此,還請大神補充



連軍費都在美國銀行里,變成紐約的房產。

這種空軍怎麼打仗。


幕府將軍和各地大名各自養了幾個樣本飛行員,最後倉促的湊在一起,沒起什麼作用而且很快消耗光了。

然後完全靠毛子空軍撐起了半邊天空,一直到珍珠港事件。

作為僱傭軍的飛虎隊是1941年12月中旬,珍珠港事件一周多以後才第一次投入實戰。然後很快被美國官方的十四航空隊替代了。


廣東空軍表示要向國民政府諸位老母致以問候


水平極差,意志低下,只會吹水。

要是國軍飛行員真的堪戰,宋美齡也就沒必要出N多大洋去僱傭洋飛行員了,換戰鬥機給國軍士兵發福利不好么?幾斤幾兩還是蔣夫人兼實際空軍司令最清楚。

PS:就按照蟈軍宣稱戰績,元山航空隊都能被滅好幾次了,然而40年之前國軍甚至都沒有有效攔截過一次轟炸,即使早期日軍宣揚戰鬥機無用論,不靠護航直接入侵中國領空的時候也沒有像樣戰績。

日海航戰鬥機隊的大量人頭也是當時國軍送的,後期用優秀戰鬥機和IJA低劣戰鬥機+低訓練飛行員之間仍然無法做到1:1的交換比。


至於96——I15/16的性能對比,可以參考下諾門罕的交戰結果,雖然陸航用的是ki-27,但也是同一時間競標的貨架產品,總體來說性能差不多,當時日軍飛行員的確千里挑一,且訓練水平較高,但只要有正常的訓練(比如蘇軍)肯定也不會有吃虧。

正常情況下是絕對不會打出這種慘不忍睹的交換比的。


推薦閱讀:

什麼原因導致某些日系遊戲廠的產能低下?
為什麼日本人素質挺高,也有根深蒂固的「恥」的文化,卻不能像德國一樣承認並懺悔戰爭?
去日本旅遊為什麼會被罵?
抗日戰爭期間,中共是否有針對日本的地下工作?
為什麼對日本持負面看法的知乎用戶越來越多?

TAG:日本 | 歷史 | 戰爭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