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經不在佛陀在世時結集?

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佛陀滅度後,經過那麼多次開大會結集,也有很多問題爭論不休,我想要是佛陀在現場,遇到難以下結論的問題,親自說明,不就沒這些問題了嗎?問題來了,為什麼佛陀滅度前,不搞一個結集大會,把所有的戒律,經文梳理一遍呢?非要等到佛陀都涅槃了,才想起這事?


先說結論:人的才智不同,無論佛陀在任何時候一次過解釋多少次,每人理解仍然不同。這就是為何我們讀書考試,永遠有人考第一及第尾,難道老師所說有所不同嗎?

2500年前印度人把釋迦牟尼的一場場講座,記下很多成巴利又、梵文文字的經文,而唐代乃祖師大德所翻譯梵咒、經文,就是人稱「開元三大士」宏掦密咒全盛時期,他們就是「金剛智、不空、善無畏」三大法師,而唐朝代所說及記載語言皆依「河洛語」為準來標註「梵音」,非現時之中國國語。

經文是一堆「字」,屬一個「現象~相」而已,而「理解、體會、體悟」則人人可不同,意解可以很多,一切古人、善知識所理解的,我們都「只可作參考」,他們把印度文變成漢語,所翻譯出的只是「翻譯出譯者所理解」,並非百分百如來本意,所以佛陀叮嚀弟子將來必須要以「如是我聞」作為經文的起首,意思指這樣的道理是我這樣聽及理解,可能意會有錯漏、誤解的。

然而,重點是修行要把經文的「法理從生活中驗證出來」,不可滯留文字本身,須把自己的「意所想、口所言、身所行」產生正面變化來「面對生活、圓滿人生」,才算「修心、修行」,到最後自然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到時你就知道了,原來根本不存在什麼「懂不懂」,站「修行過程」來說,暫時每人都只能取「適合自己的某一方面」來「匹配相應」而起效果。

同樣一句話,我在「A點」取了自己適合的方面來產生「悟性」,算我懂了。

你從「B點」方面產生「悟性」,你也懂了。

但我跟你所產生的「懂~(悟性)」的領域、層次,可能未必一樣,故此,佛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實際上,一日未成「無上正等正覺」,凡夫發心望能「全懂佛經、法理」,其實懂的還只是「我能懂的那一部份」。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中國人譯音所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 samyak sambodhi」,就這句梵音,題主又猜猜有誰懂得正確的發音?我可以大膽說,就算我親自去教,也不是每一個人可以發准以上的音,更何況根本中文字就沒有這些音韻,如單憑文字記錄又怎樣表達呢?這就是為何有些功必須一對一口耳相傳的原因。

最近佛教板塊經常提及「南傳佛教徒」的矛盾,就好比10人同時在1樓看見同一景物,並不代表2樓的另外10人看見景象一樣,不能坐井觀天話,必須知道世界是很大,執取不同觀點、執取不同角度、就會看出不同景象,導致各自人心就會得出不同感覺、結論,誰知以上皆是人心創造出的暫時幻影?

恩師遺訓:「學習只是覓道的一道門,看文字時,勿以為就是(道),無數人誤把「所聽、所讀」的言教以為是(道),學了無數專業「名詞、知識」,空有一身理論,更背得流利,卻對於(道)完全在不能運用於生活上,化成自己思想,根本如同一無所知。」覓道人,必須跳那「言教、文字」以外的框架,來「發現洞悉」其背後的奧義。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譯古印度的梵文,只是翻譯出「翻譯者所理解」的部份而已,再成為唐朝民間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現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根本已經面目全非,甚至啼笑皆非。

以上舉一反三,希望為題主便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共勉之。

P.S 假設2017年釋迦牟尼佛現身再一次結集,1000萬人同時記錄佛陀的說話,保證仍然會得出1000萬版本,因為記錄這是「個人」筆記記錄出自己所能理解的的筆記,與其去研究文字,倒不如學習將文字落實人生,須明白「求覺」不是學術研究啊!經常執著「文字相」,俗稱「捉字虱」的人,是時候要醒啊!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佛不親自寫經呢?

1.述而不著,自古有之。

聖經不是耶穌寫的,論語不是孔子作的,佛經不是佛陀親筆,傳習錄是王陽明弟子收錄的。

為什麼要述而不著呢?

這裡,就要引用南公的《論語別裁》中的解釋,恩師法嘉宗智經常推薦這本書,但似乎只有我專門去看了。

正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知道孔子自己很謙虛,他說我述而不作。什麼叫述?就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保留傳統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繼續起來,流傳下來,好比現在說的,散播種籽,沒自己的創作,不加意見。孔子的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等六經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續前人,並沒有加以創作。但是他有個態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證過的真信。譬如我們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的《書經》,也叫做《尚書》,第一篇是從《堯典》開始,難道堯以前沒有歷史了?當然有,我們自己都曉得,講祖宗文化從黃帝開始,黃帝到堯這個階段,歷史還有一千多年。中國文化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數起,黃帝以前再推上去,如果照我們舊的說法,認為中國歷史是有十二萬年之久。以前歷史是十二萬年,哪知道後來年紀大了一些,進了洋學堂,就變了,變作五千年文化,再後來又變成只有三千年了,我看將來,說不定會變成只有一千多年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越來越短了!

  孔子當時刪詩書,為什麼《尚書》將堯以前的刪除呢?因為堯以前的文獻不夠,他不敢輕易斷言,所以歷史資料的文獻,自堯這個階段開始。他在這裡說自己「信而好古」,就是說明他作學問的態度,實在非常相信而喜歡傳統的文化,把它保留下來。我們看了他自述的這八個字,再看現代的學者作學問的態度,恰恰相反,我們現在是作而不述,專門創作,而且寫文章,是千古文章一大抄,在於抄得好抄不好。過去寫文章,如加「子曰」就表示這句話是引用孔子的。現在叫保留他的著作權,古人不是權不權的問題,如作詩,作到與前人同一個句子了,就在下面寫明「借句」或「借××人句」。寫文章如果引用古人的話,或孔子的話,或蘇東坡的話,任何人的話而沒有寫明,一定被老師或家長責備:「你這個孩子,怎麼搞的,不道德!」現在的著作,會偷人家的,非但不說明引用人家的,甚至於有很多的是全盤盜印。這種事,我親自經歷過的,我一本書已經被盜印三次,我還鼓勵那個出版商,說非常歡迎他盜印我的書,因為我在後面加了一行字:「為了修正起見,暫時保留版權。」我不想我的兒女將來靠我的著作吃飯,如那樣沒有道理了,著作的目的,要使世人懂得,我何必保留他。

  還有一次,有一個人申請獎學金,作了一篇論文要審查,傳到我手裡,我打開一看蠻好,沒有看完,先交給學生替我看看,並要他提點意見給我,他看了以後笑了,他說:「老師,全篇是你的。」核對一下,果然,一字不差,就是這個樣子「作而不述」。

  還有呢?專門疑古,對古代的文化不相信,於是好犯上作亂,尤其抗戰以前有些學人,現在講起來,真是該死,後來我們的思想一度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跟著日本人說,堯舜不是人,是中國人自己編的,堯是香爐,古代的香爐,舜是燭台,禹也不是人,是爬蟲,這是日本人故意侮辱我們的,我們的學者也都跟著這樣說。所以我們的文化到了今日這個地步,不是偶然的,是幾十年來大家疑古,隨便拋棄了傳統,拋棄了前人的經驗,輕視前人的學問,結果變成這個樣子,所以信而好古,是保持歷史人生的經驗,孔子對此,持以非常慎重的態度,實在了不起。

  可是他還謙虛地說「竊比於我老彭」。老彭是兩個人。老,是老子;彭,是彭祖,名彭篯,在古代的史料上,一般人說他活了八百年,是否有這個人,姑且不問,反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長命老人叫彭篯。孔子下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想向老子、彭篯看齊。這兩個人都是講傳統文化,而且是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總而言之,他等於是自我幽默說:「我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一個老古董而已。」

  接著又說他作學問的態度和教學的精神,就是說明他自己人生的志趣。

2,教下之意

我們回過頭,用佛法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為什麼佛經不在佛陀在世時結集」

世尊滅度的時候講,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的,就不是我的徒弟。誰說我沒有說法四十九年的,也不是我的弟子。

什麼意思?就是說,你認為有一個說法的人,是不是就沒有離相?你認為沒有一個說法的人,是不是就落入斷滅了?

因此啊,佛說法,其實都是「方便說」,因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哎!你問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是在揣測佛智咯。。。


因為文盲

梵文在古印度只有婆羅門和剎帝利才有資格學。試駕摸泥這種村長二代是沒資格學的。不像老子,國家圖書館館長,文字自然不在話下


當時佛教還在創業期,重要的是拉資金找客戶,團隊建設管理結構啥的都得往後推。

不管是世尊,還是孔子或者其他的初創導師,自己都是不立文字的。立了文字豈不是立了靶子讓人批判?孔子主持編寫了春秋,就知道知我我其惟春秋。

作為核心的論語卻是又幾個弟子編寫,這樣也給孔子留下了轉圜的餘地。提婆達多立了幾個戒律,就被人抓住了把柄攻擊。猶太人摩西,能分開紅海,這可比在水面行走牛逼吧?可是他立下了十誡,也就成不了神。

當皇帝的知道怎麼營造天威難測的威權,那就是話得說得模稜兩可,追隨者你們得費盡心思來猜。不同的追隨者越是為了弄清上意而互相論辯攻擊,那麼創始人的權威就會越強。


就像中國的孔子,西方的蘇格拉底,還有耶穌,都沒有著作,靠徒弟們記錄他們的言行而像後市傳達思想


更新太麻煩,不如一次性搞完。


這說明佛陀並不支持集結佛法,佛說法是因人而異的,為每個求法的人量身定製的,集結有什麼用呢。


日本街頭,一位右翼男子舉著喇叭高喊:「南京大屠殺是不存在的,殺30萬人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過」!這段視頻讓每位血性的中國人氣炸!南京大屠殺距今才短短80年,日本教科書已經否認南京大屠殺死亡數,想方設法抹殺歷史真相。釋迦牟尼佛涅槃2000多年,佛教早已被婆羅門教取代,佛經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現在的佛教早已不是原始佛教,是婆羅門教,裡面強加進去的咒語都是妖魔鬼怪的名號,念誦咒語就是增加魔的勢力,使他們強大,所以一定一定不要再念咒語了,咒語沒有任何功德只會害靈害己。


我懷疑因為釋迦牟尼不識字

城體梵文釋迦是不識的,不知道當時巴利文誕生了嗎?

農村酋長兒子不識字很正常

當初的「釋迦部落」,以「迦毗羅」小城為主,再加附近「提婆陀訶」,「車頭」,「舍彌村」,「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等約10個村落組成。


佛不說法,若有人說佛講法,是為謗佛。

經文不是佛法。只是一種相,學經無法成佛。

修行要破相,經書是文字相,佛這邊教人破相,那邊寫經書立文字相,玩呢?

佛說,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你看,連佛都是相,何況經書。

如果佛寫經書,那後人學佛全都會成魔,因為大家都執著文字相上去了。以佛陀的智慧會幹這種傻事。


如果將智慧理解為陰謀、手段,就很好解釋你的提問了。我們作個假設,假好佛經是佛祖本人寫的會出現何種弊端?我能想到的有1、可信度大打折扣,由別人說出來更能讓人信服,因為這樣更客觀更像事實,即便是假的,信的人多了也成真的了。2、你作書必定是有所貪圖,為了迎合世人唯利是圖的心理,為了避嫌我死了再出書你們就不會認為我有所圖了。還有其三其四不一一說明,光憑這兩點只有蠢貨才去出書(不要和現在出書的人比,不是一個量級的)。所不死後才出書是不得已的選擇,誰不想在生前就能看到自已的事業高歌猛進?佛祖生前早做好了安排,變著戲法的讓身邊的幾個親信――如是我聞……哎,妄加揣度佛祖的用意,死罪死罪。然而用這種手段讓佛之法更好的流傳從而普照眾生難道不值得稱讚么?


在 佛說 跟非佛說 有個標準,比如以下經文。修真寶筏、大乘經講、秘密真傳、請聖禮本、萬蓮歸宗、歸家錦囊、金不換、超凡宗旨、十誥靈文、護道經、帖首金丹、道德真經、玉佛經、還鄉寶卷、達摩寶卷、三教同源、道派統宗、祖派源流、歸根經、龍華(真)經、大梵王經、小梵王經、明聖經、地母經、太陽經、太陰經、慧命經、大乘經、皇經、心印妙經、血盆經、救苦經、分珠經、妙沙經、生天經、齊天大聖經、白鶴傳、救劫經、九九歸一、三教華嚴經、三會歸元、仙姬迴文經。


說懷疑世尊不識字的,世尊當年貴為王子,七歲學文,十歲習武,文采武略諸般技藝莫不精通。多了解佛教基礎和佛教史就知道了。

我的理解,世尊駐世每日說法,學生都在身邊,隨時都可以教導。

佛經集結也不是世尊的交代。而是其弟子自發組織的。

關於四次佛經集結具體情況界詮法師所著《佛學基礎》一書中有所記述,如感興趣可自行查閱。


推薦閱讀:

一串佛珠只有12顆(或更少),如何記很大的數字? 做功課如果需要幾萬怎麼辦?
徹底破我執的人,言談中是否還會出現我這個字?
佛教輪迴之說的疑問?
我想出家,有出離心了 這樣好嗎 我信佛?
念佛念經時的禮佛和求佛是否有矛盾?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經 | 佛法 | 佛教經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