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洱茶致癌的說法有科學根據么?


至於「喝普洱茶與致癌」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方舟子在《中國之聲》的報道里也表示:「普洱茶可能致癌」的說法早就有,他只是覺得有些科普作家的反駁觀點很荒唐,所以他的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這些反駁觀點的。……至於喝普洱茶和癌症之間的聯繫,這個是沒有人做過研究的,並沒有人調查過普洱茶人群得癌症的風險比較高。目前的科學研究不能證明普洱茶與致癌之間有必然聯繫。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致癌,不是必然致癌。方舟子沒有說過必然致癌,只是認為:有些普洱茶中含有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至於黃曲霉毒素的劑量大小、危害性,世界衛生組織只是給出了指導意見。但是,這些內容,對廣大消費者來說,引起了很大恐慌。

以下是本人對「普洱茶致癌」風波的一些梳理(普洱茶的危與機——細看「普洱茶致癌」風波),僅供參考。

2017年7月14日,中科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的綜合性科普月刊《科學世界》雜誌同名公眾號,發表了方舟子的一篇文章《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詳見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

這篇文章從喝茶「能不能防癌」、「會不會致癌」兩個角度,梳理了近年來的科研與調查情況。而其中公眾更為關注的第二部分「會不會致癌」中,關於中國市場上「普洱茶含有黃曲霉素」且「長期飲用可能增加患癌風險」的內容,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本人算是比較資深的飲茶者,同時也是普洱茶深度愛好者,所以對該事件頗為關注。今天,試從黃曲霉素在普洱茶中是否普遍存在、如何判斷現實危害、普洱茶所面臨的危與機這三個方面,來梳理一下這次「普洱茶致癌」風波。

1.基本調查:在普洱茶中,黃曲霉素是大面積普遍存在,還是少數存在?

方舟子在文中用2個證據來說明:「市場上售賣的普洱茶含有黃曲霉素」——這種情況是存在的。

2010年,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員抽查了廣州市場上的70份普洱茶樣品,發現全都能檢測出黃曲霉素,其中有8份黃曲霉素的含量超出了中國穀物標準規定的黃曲霉素限值(5微克/千克)。同時還查出了所有普洱茶樣品都含有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其中有63份嘔吐毒素的含量超出了標準規定的限值(1毫克/千克)。

2012年,南昌大學一名食品工程碩士研究生重複了廣州疾控中心的研究,結果也和廣州疾控中心研究結果一致,從南昌市場採集了60份普洱茶,全都能檢測出黃曲霉素,其中7份超標。也全都查出了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其中41份嘔吐毒素超標。

方舟子引用的上述證明中,確實說明了「市場上售賣的普洱茶中確有含黃曲霉素的情況」;但同時,並沒有說明:採樣標準、樣品的涵蓋範圍、檢測方法,以及上述兩個檢出黃曲霉素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

方舟子認為,市場上普洱茶普遍含有黃曲霉素和其他真菌毒素,有的含量非常高。根據《財經》的報道(註:方舟子在個人微博中轉發了該報道,並認為該報道很全面),方舟子在隨後的網路辯論中,給出了這樣兩個「新證據」:

一是雲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徐昆龍領銜的團隊,2015年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研究,他們從雲南5個地區15家茶廠取了15份生茶和15份熟茶,全都查出黃曲霉素,含量高於歐盟、美國、日本允許值。《財經》記者截至發稿(註:2017年9月14日),尚未收到徐昆龍的回復。

第二個證據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2011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他們為了研究黃曲霉素檢測技術,從市場上抽查花生、普洱茶、植物油、飼料等樣品,其中普洱茶樣品共5份,全都查出黃曲霉素,最高達59納克/克(相當於59微克/千克),比所有花生樣品都高。

這兩項研究都使用了一種名為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的檢測方法,相比酶聯免疫檢測法,這一方法是先分離出樣品中所含有的黃曲霉素,進行純化,再定量測定,消除誤差問題,測量精度得到很大提高。

這兩個「新證據」是否能說明黃曲霉素在普洱茶中大面積普遍存在呢?到目前為止,我們依然不知道:這兩個研究中樣品的標準是什麼、如何進行採樣的?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相關研究者均未給出正面、明確的回應。

2012年,網上也曾經出現「喝普洱茶能最快致癌」的微博,在社會上一度引發熱議和恐慌。當時,在央視13台《真相調查》欄目針對該網路信息進行的記者調查中,專門採訪了廣州疾控中心。

2011年7月,廣州疾控中心曾經和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南方醫科大學等研究機構,聯合進行了一項關於普洱茶的調查研究。從廣州的市場上抽查了70多個普洱茶的樣品,其中有11%的樣品黃曲霉素含量超標。

記者電話採訪了這個項目的帶頭人——廣州疾控中心毒理學檢驗科醫學博士朱偉。朱偉博士主要回應了2個問題:

1.由於沒有專門針對茶葉的黃曲霉毒素含量國家標準,這個項目參照的是「針對糧果類產品的含量標準」——5微克/公斤;做出來70多個樣品,有8個在5微克稍微多一點。

2.黃曲霉素主要是霉變產生的,在買茶的過程中發現,如果茶葉質量不錯的,一般不會有霉變的現象,因為發霉都是儲存條件很差,或者很不注意儲存條件的。採樣的70多份茶葉基本上沒有超過15元/斤的,最便宜的4元/斤,霉變可以通過肉眼看出來,還可以聞到霉味。

在上述朱偉的第2點回應中,我們不清楚裡面有沒有朱博士的主觀看法,以及朱博士對普洱茶的了解程度是多少,我們只是知道採樣的範圍比較狹窄——基本上沒有超過15元/斤的,但卻仍然不知道更大範圍內、更普遍的檢測情況。

《財經》報道也梳理了其他各方的有關數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陳宗懋查閱了近年來發表的論文,統計顯示,印度、伊朗、奧地利、德國等國科學家共計分析了209個普洱茶樣品,這些茶葉主要產自中國。結果有23份樣品檢出了黃曲霉素,檢出率為11%,其中有9份樣本的黃曲霉素含量超過5微克/千克,佔總樣品量的4.3%。

來自國內的研究數據也顯示,2014年,廣州市荔灣區疾控中心從市場隨機購買了140份普洱茶樣品,有8份檢出黃曲霉素,檢出率5.7%。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接受微信公眾號「公共食談」採訪時表示,對這些不同調查項目進行綜合分析,應該可以認為不能說普洱茶中不會檢出黃曲霉素,但至少不會是「普遍現象」。

而在《科學公園》公眾號9月16日《關於普洱茶是否致癌話題的簡單總結》一文,作者引用的5份文獻中:檢出率不高的文獻2中的樣本是紅茶,文獻3所用的檢測方法是已被拋棄的不可靠的酶標法,文獻5是國外的樣本,文獻4被認為是利益相關。該文對黃曲霉素「是否普遍存在」存疑:確實有部分普洱茶中檢出黃曲霉素,但這一現象是否普遍存在,恐怕仍然需要更多研究。

我們目前所知的是:1.使普洱茶發酵的,是多種微生物,其中主要是真菌。2.從普洱茶後發酵的特點來看,黃曲霉素是可能產生的,並已證明現實存在,但並不是說「從市場上買到的普洱茶全都含有黃曲霉毒素」。

總之,到目前為止,黃曲霉素在普洱茶中,是大面積普遍存在,還是少數普洱茶存在?什麼樣的茶中肯定存在、可能存在、不會存在?而消費者如何才能買到、喝到可以完全確認安全的普洱茶?對於這些重要問題,暫時依然沒有人能給出具有公信的權威回答。

2.如何判斷「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的現實危害?

黃曲霉素是致癌作用最強的物質之一,其毒性甩氰化物和砒霜好幾條街,容易在花生、玉米等糧油食物中滋生。它一旦通過消化系統進入人體內,可能會引起肝臟急性病變。

而上述研究中提到的「嘔吐毒素」,被列為三類致癌物,意思是「不知是不是致癌物」,只是知道它有別的急性危害。因此,在這裡,我們主要討論:普洱茶中黃曲霉素的現實危害

方舟子在文中給出一個具體案例:2012年安徽省馬鞍山市中心醫院腎內科報道過一個病例,一名患者每天泡10克普洱茶喝,一個多月後,發生黃曲霉素中毒導致急性肝損害。後來發現,這名患者喝的普洱茶中黃曲霉素的含量超過了30微克/千克。

如果參照我國糧果中黃曲霉素含量的標準(5微克/公斤)來看,該病例中患者所飲用的普洱茶中,黃曲霉素的含量30微克/公斤大大超過了國家標準。那麼,是否可以說只要在國家標準限度內,就可以保證安全了呢?

據《財經》報道,廣州疾控中心2010年在普洱茶中檢出黃曲霉素的論文被媒體報道後,國內權威機構的專家開展了針對性的科學評估。陳君石透露,結果表明,消費者即便是天天喝處於黃曲霉素污染限值內的普洱茶,也不會引起肝癌。

這些研究和科學評估的科學性到底有多大?結果有多大的可信度?還需要逐一細究各個研究與評估的具體情況才行,而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人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解釋。

至於「喝普洱茶與致癌」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方舟子在《中國之聲》的報道里也表示:「普洱茶可能致癌」的說法早就有,他只是覺得有些科普作家的反駁觀點很荒唐,所以他的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這些反駁觀點的。……至於喝普洱茶和癌症之間的聯繫,這個是沒有人做過研究的,並沒有人調查過普洱茶人群得癌症的風險比較高。目前的科學研究不能證明普洱茶與致癌之間有必然聯繫。

暫時,我們只知道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指導意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黃曲霉素作為致癌物,應該盡量減少攝入,食品檢測標準中的黃曲霉素限值只是為了管理,不能把它當成安全值。而實際上(現實情況是)很多時候人類對很多物質的毒性研究得不夠清楚,它能對人產生傷害的劑量關係,我們也不知道。

根據上述內容的梳理,我們知道「極少數會有黃曲霉素,絕大多數沒有」、「含量、攝入量太小,不足以致癌」、「普洱茶產品和喝普洱茶,沒有被列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和可能致癌的生活方式里」等等說法,並不可靠或者說有待進一步確定,至少有一點——暫時還沒有人或者機構真真切切地為消費者把關,廣大消費者依然在「不確定」之中

3.打鐵還需自身硬

——普洱茶的危與機

多年來,關於茶葉中農藥、激素等超標的報道時見報端。長期以來,關於茶葉的科學檢測標準和日常監管一直不是很到位,而茶葉又不是生活必需品,還達不到國計民生的高度,所受到的關注度有限,喜歡飲茶的消費者也真是無奈,只能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地自己去鑒別了。

很多發酵生產的食品,都是嚴格控制發酵條件的,往往還要接種有益菌,來抑制有害菌。問題是:後期天然發酵的普洱茶,在儲存、發酵中,「既不控制條件,也不接種有益菌」,普通消費者又如何才能確保、確定不發霉、沒有黴菌?

更何況:今天沒發霉,不代表明天不發霉;微量的黴菌,也會隨著時間而生長;同時,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一般也沒有良好的普洱茶儲存條件。

一位中國科學院從事生物研究的科研人員告訴《財經》記者,普洱茶講究越放越貴違背科學,增加了危險因素。在他看來,要研究清楚陳年普洱中的黃曲霉素問題,必須要關注消費者飲用時的普洱茶情況。

對此,方舟子認為「喝新鮮的普洱茶,就沒問題。」但是,對於龐大的普洱茶產業和廣大普洱茶愛好者來說,「只喝新鮮的普洱茶」可能是難以忍受的。

腫瘤學專家王晨光告訴《財經》記者,目前方舟子的質疑都是基於正式發表的數據,而非捏造數據。只要研究方法可靠、取樣有代表性(區域代表性也行)、數據有真實性,「哪怕只有一項研究,就可以提出質疑」。

這表明,「想真正證明普洱茶在食品安全上是無須擔憂的,要先把這幾篇研究論文的數據推翻」。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路徑和方法

漫天的爭吵、空談,毫無意義。打鐵還需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這場風波,是普洱茶當前面臨的行業危機,更是普洱茶健康發展的一個機遇。如果普洱茶行業能率先發力、革故鼎新,藉此實現了普洱茶甚至中國茶的規範化、科學化、標準化,建立起健康的行業發展體系,讓廣大老百姓買得放心、喝得放心,對普洱茶行業、對廣大消費者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每年新茶上市的時候,都會有一些關於普洱茶不好的傳聞曝出,

我僅是普洱茶行業的從業者,沒有做過相關的科學研究。

建議你搜一下,3月25日晚,新聞頻道播出的相關普洱茶致癌闢謠的新聞。

普洱茶,或者說所有的茶,都有抗癌的效果。

提出這個概念的人,用了一個是是而非的觀點,黃曲霉素致癌,生產或倉儲不達標的普洱茶可能會含有黃曲霉素,然後得出一個結論,普洱茶致癌。這個結論是非常不負責任,且帶有強烈主觀目的的。

普洱茶跟其他茶類最大的不同在於沒有保質期一說,換句話說,在相當長的一定時期內,普洱茶可以越陳越香。比如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眾所周知,茶葉保存很難,那麼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內,倉儲條件至關重要。好茶,還得好倉儲,品質再好的原料,倉儲壞了,茶葉一文不值,倉儲不好的普洱茶,再便宜,一定不要喝。

就喝茶而言,不論茶的品種,乾淨、衛生,喝得起的茶,才是適合自己的茶葉。

對於目前個別學者,偷換概念,利用大眾對某一領域的不了解,人為製造某些恐慌以達到自己出位的現狀,只能說,做人不能太無底限。


方舟子發表了《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

雲無心在科普中國發表的《闢謠!"喝普洱茶致癌"是謠言!事實在這裡》為佐證,判斷為不實信息。

方舟子文章的邏輯是這樣:黃曲霉素是致癌物——普洱茶工藝可能造成黃曲霉素污染——普洱茶曾被檢出黃曲霉素超標——曾有造成急性中毒的案例——普洱茶有致癌風險。這符合科學常識

雲無心的批判如下:真正品質優良的普洱茶几乎不可能有黃曲霉素——檢測出黃曲霉素的是濕倉普洱茶——即使有按檢出結果也微不足道——普洱茶不會致癌。

兩者的邏輯上看都成立。

細看全文,雲無心的有一段話就大失水準,缺乏常識。跟其博士的身份不般配,其文比較像洗地文。

在發酵過程中,普洱茶中少得可憐的蛋白質被水分解成氨基酸,微量的澱粉又被轉化為碳水化合物,更少的脂類物質在厭氧發酵中由於多酶體系的作用轉化為醇類物質,成了芳香類物質的一種。由於缺少轉化黃曲霉毒素的物質條件,因此普洱茶几乎不可能出現黃曲霉毒素。

這段話太沒有常識了,

第一、澱粉就是碳水化合物。

第二、普洱茶中碳水化合物絕對不是微量,顯然是脂類最少。茶葉本質是一種植物的葉子,是大葉茶。 葉子經過光合作用,是生成了糖類。所以茶裡面最多的恰恰是碳水化合物。 而發酵,是會生成醇類。

最後,舉個例子,三顆松鼠,最近就檢測出含黃曲霉素,它的水分含量更少,也就是說堅果也會發霉。

總之,對於普洱,一般的宣傳上是說普洱茶越陳越好。而常識告訴我們放久的東西越容易發霉,越可能有黃曲霉素。致癌的風險也越高。

所以吃普洱茶並不是越陳越好!

我剛剛喝了普洱

————————————————————————————————————

最搞笑的是目前的一些網路,「黃曲霉素」不僅在新浪微博搜不得,在中國知網也搜不得(萬方則還能搜)。以普洱茶商的能耐,這詞要從中文裡消失了吧,有了這一新技術,從此普洱茶里就沒有黃曲霉素了,放心地喝吧。?

很多東西用數據說話。

此外無雲心的整個邏輯鏈條不成立

真正品質優良的普洱茶几乎不可能有黃曲霉素(有4份報告顯示所有的普洱都檢測出)——檢測出黃曲霉素的是濕倉普洱茶(干倉的也檢測出)——即使有按檢出結果也微不足道(部分含量高的嚇人意味著致癌的風險大大提高)——普洱茶不會致癌。


多年前的一道問題,因為拜肘子教教眾們的萬眾一心,再度被挖了出來。不過當時的李建軍和現在的聖教主肘子·聖·方 的真實根底其實並無二致。

只不過現在多了一個新式打臉:

雲農研究團隊用數據說話:鬧烏龍!普洱茶檢出黃曲霉毒素系誤傷

也就是說,教主論據中檢測報告使用的酶聯免疫法,以及後來教主直播力挺的HPLC,都是歪腳大法o(╯□╰)o

這件事兒最為高明的一人,就是想出來讓雲農團隊用教主的法子去測石榴皮和蘋果皮的黃曲霉素含量的那位,神來之筆啊o(╯□╰)o

教眾們,呼喚聖教主再發功吧~~~~~

~~~~~~~~~~~~~~~~~~~~~~~~~~~~~~~~~~~~~~~~~~~~~~~~~~~

1、無。

2、所謂「人體工程學李建軍教授」,實際上是個遊走於兩岸的神棍,在它挑起話題的那段時間,順便還炫了炫它的茶品知識,基本上就是各種常識性錯誤的集合。在台灣上靈異節目的神棍都有滿嘴跑火車的習性,上網搜搜它的各色「神跡」便知此君是個什麼貨色。

3、所謂質監部門查出普洱茶包含黃曲霉素等多種毒素超標的新聞,實際上是倉儲沾染的問題。部分茶商的倉庫真心~~~~~普洱茶含蛋白質和脂肪太少,不是黃曲霉菌的「菜」。台灣有學者進行過研究,在普洱茶上直接接種黃曲霉菌,都無法產生超標的黃曲霉素。

4、普洱茶只要不是倉儲沾染,多爛的倉儲,都只能讓茶報廢無法飲用, 而無法產生晃去黴素。

5、順便一提,普洱茶里並沒有「抑制黴菌」的物質,否則港倉茶的主力菌種——白地霉,和熟茶渥堆的主力菌種——黑麴黴就無從提及了。不是每種黴菌都對人體有害。

~~~~~~~~~~~~~~~~~~~~~

許多人祭拜的教主雄文,其根本錯誤在於檢測方法不靠譜,假陽性一大堆。

普洱茶致癌?檢測機構:該說法不可信_深圳新聞網

陳君石院士:假如普洱茶檢出黃曲霉毒素,還能不能喝?

看著後來這一坨坨拜科學教的教眾撒著聖教狗血,實在是再賞心悅目不過o(╯□╰)o


我是學茶7年的小茶農一枚。

先上結論:致癌

自家人不說自家壞話,但是我自己做紅茶的,所以不怕黑茶出事。

總結下近年來的研究結果:

凡事茶葉從業者,以華農,雲南農大為代表的,支持黑茶中有黃曲霉,但是檢測不到黃曲霉毒素而醫學從業者,基本上都檢測出了黃曲霉毒素。普洱茶屬於黑茶,由於渥堆發酵的原因,高濕高熱的環境很適合麴黴的生長,而麴黴也是形成普洱茶獨特風味的基本要素。黑茶生產車間做不到無菌生產(也不可能無菌,菌是普洱的基本要素),混入黃曲霉是很正常的,而生普為了保證其後發酵,含水量保持在10%左右,更是微生物生長的良好環境。熟普發酵時間較短,相對來說微生物對數期和穩定期較短,黃曲霉毒素會相對少一點,這也和方舟子爆料出的雲南農大副校長刊登的某sci文章結果一致。

附帶一句,報喜不報憂是文獻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有黃曲霉,卻檢測不到黃曲霉毒素,無論如何說不通。

至於其他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產不產黃曲霉毒素。答案是不太可能有。

理由,綠茶和黃茶高溫殺青後很快乾燥,不存在微生物生長的適宜條件。

紅茶烏龍茶和普洱茶一樣存在一個「發酵」過程,但此發酵非彼發酵,由於揉捻之後茶汁外溢,多酚類物質具有顯著的抑菌左右,所以在發酵末期的細菌數比發酵前還少。(見宛曉春,茶葉生物化學,紅茶那部分, 已經畢業了不怎麼翻書)所以,烏龍茶和紅茶的發酵,是茶葉內部酶類的催化氧化,而非微生物的發酵,將多酚轉化為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鄙人論文就是這個方向。

白茶,可能有,但是白茶加工過程中,是通風環境,低溫低濕不同於普洱茶的高溫高濕,加上葉片之間非常分散,不適宜黃曲霉的生長。

以下論文推薦閱讀,非常好搜的,在知網的前幾頁:

李亞莉,康冠宏,楊麗源,祝紅昆,李治瀅,周紅傑.

普洱茶發酵過程中外源接種黃曲霉產毒研究[J]. 茶葉科學,2014,34(05):435-441.

陳若恆,譚志熹,張秋麗. 荔灣區茶葉批發市場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B_1污染調查[J].

中國衛生檢驗雜誌,2014,24(14):2088-2089+2093.

陳建玲,李文學,楊光宇,周志濤,陳雯,朱偉,劉華章. 廣州某茶葉市場普洱茶中多種生物毒素污染現狀調查[J]. 癌變·畸變·突變,2011,23(01):68-71.

周才碧,陳文品,趙振軍,穆瑞祿,吳鍾玲,張敏星. 普洱茶優勢菌株赭麴黴的功能和安全性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15,36(24):160-163.


全面反駁為普洱茶站台的「專家」們

原創 方舟子

  我在《科學世界》2017年第7期發表《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雖然讀者很多,起初並沒有引起媒體的注意。到了8月底,該文關於「喝普洱茶有致癌風險」的部分被一些茶業界微信公眾號摘錄出來傳播,用了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方舟子爆料普洱茶致癌,引發了茶界軒然大波!》,讓一篇科普文章變成了抨擊普洱茶的檄文,引起普洱茶商的強烈反彈,成了持續多天的一大新聞事件,其高潮是雲南省普洱茶協會開座談會請了一些雲南茶葉領域的教授、專家反擊我,會後宣布要代表雲南600萬茶農向我索賠600萬元的名譽損失費。然後又由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雲南省生物大數據重點實驗室聯合發布「最新研究成果」,宣布爭論有了「定論」:普洱茶不含黃曲霉毒素。

  出來為普洱茶站台的,並不止是普洱茶商和雲南的教授們,還有:

  其專業與生物醫學毫無關係、本來在這個問題上毫無發言資質的網紅「歌手王芳」和中國政法大學吳丹紅(吳法天),卻都撰寫長篇文章批評我「沒有初中生物學常識」、「不懂醫學」。

  以前因為別的無稽之談多次被我批評過的一些做偽健康科普的「專業人士」,包括打著「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招牌的雲無心(其實他的專業是研究怎麼把食品打出泡泡,人稱「食品泡泡博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鍾凱、中國農大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北京友誼醫院顧中一、北京玉淵潭醫院「燒傷科超人阿寶」、「海外美食作家冰清」。還有《北京科技報》記者洪廣玉,更是出奇的積極,接連發表了三篇攻擊我的網文。

  幾個自稱是在做「科普」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包括「科普中國」、「丁香園」、「科學公園」等。中國科協的科普平台「科普中國」最為賣力,以雲無心的文章為依據判定《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為「不實信息」,騰訊據此將此文從《科學世界》微信公眾號刪除,上演了中國科協管中國科學院(《科學世界》的主管單位)的怪事。在我抗議後,才又恢復了該文的取閱。

  兩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和陳君石。陳宗懋是茶業界的院士,我在《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中已不點名批評過他。由於利益關係,在茶葉食用安全性問題上恰恰不能聽這種院士的,就像在香煙是否有害健康問題上不能聽煙草院士的。陳君石號稱是中國食品安全領域唯一的院士,他會為中國所有食品站台,有一句震驚世界的名言:「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全世界最強。」不過陳君石不知道是因為年輕時功課沒學好還是年紀大了健忘,在站台時經常鬧出大笑話,比如鬧出過把DNA當成蛋白質的笑話。這次替普洱茶站台也接連鬧笑話。

  這些反擊,有的是氣勢洶洶地對我做大批判,例如「歌手王芳」說我是一名美籍華人,目的是要大家不要喝中國的茶,只喝美國的可樂好了。其實我雖然在美國生活,一直保留中國國籍,而且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說得很清楚,我自己就有喝茶的習慣,主要是喝烏龍茶,偶爾喝紅茶和綠茶,都是中國的茶。普洱茶只是茶的一個品種,在十幾年前被港台的茶騙子炒成越老越好的養生茶之前,喝普洱茶的人並不多,不能把它當成中國茶的代表,質疑普洱茶的工藝並不是在一概反對喝中國茶。至於可樂,我以前在其他場合反而建議大家盡量少喝可樂這種碳酸飲料。

  還有人說我打假都是有利益在裡頭的,質疑普洱茶是為了推銷什麼茶葉。這是把我當成崔永元了。我只是質疑了茶葉的一個品種的工藝,對其他茶葉品種都沒有質疑,甚至說自己喝烏龍茶、紅茶、綠茶,難道我是為了推銷除了普洱茶之外的其他所有茶葉?我這利益也太大了吧?有些人大概也覺得我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利益,所以要給我縮小一下利益範圍。雲南省普洱茶協會的包副會長說我只放過福建的茶葉,其他地方的茶葉都攻擊,意思是我攻擊普洱茶的目的是要推銷福建的茶葉。在包副會長發此高論之前,為了不讓雲南人民覺得我是在跟他們過不去,我還表揚了一下雲南是有好茶葉的,滇紅就很不錯,我每次去雲南都喝它。於是有人恍然大悟,原來我攻擊普洱茶的動機是給滇紅代言。想必普洱茶協會不至於弱智到因此到當地政府那裡去告滇紅協會(有這協會嗎?我是現在才知道還有個普洱茶協會)的狀吧。還有人想到了我曾經推薦過「方氏家茶」,於是認定我的動機是為了推銷自己家的茶。這是把方玄昌家當成我家了。他們不說,有幾個人還記得我推薦過「方氏家茶」?還不如說是這些人在幫著推銷。

  有人說我質疑普洱茶是為了打擊中國茶葉的國際市場。但查2016年中國茶葉出口情況,普洱茶占的份額少得可憐,只佔0.89%,應該主要是出口給海外華人喝的。我如果要打擊中國茶葉,不是應該去打擊份額大得多的紅茶、綠茶、烏龍茶才符合邏輯嗎?打擊一個占的份額不到1%的不是徒勞嗎?

  有不少普洱茶茶商嘲笑我沒有喝過好的普洱茶,只喝過劣質發霉的普洱茶,才會說普洱茶的壞話。我去過雲南很多次,喝過雲南省政府招待貴賓的普洱茶,難道那也是劣質發霉的普洱茶?雲南省政府會這麼招待客人?

  還有的人代表茶農要來找我算賬。雲南省茶科所原所長張順高說:「這樣的言辭先不說可信度有多高,但其言論對於雲南的普洱茶產業所帶來的影響事關重大,普洱茶產業是我省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邊遠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依靠,這關係著600萬茶農的生計。這件事一定要認真對待,依法處理。」這意思是不管我說得對不對,對600萬茶農的生計造成了損失,就要追究我的責任。我說吸煙致癌,是不是也會因為對煙農的生計造成了損失要追究我的責任呢?其實通過炒作普洱茶越老越好獲利最大的是普洱茶商,而不是茶農,如果因為我的言論造成損失,損失最大的也是茶商,而不是茶農。那些昂貴無比的普洱茶都是多年前的老茶,又不是茶農剛種出來的,跟現在的茶農生計能扯上什麼關係?

  有的專家還有點科研人員的樣子,知道要用數據說話。雲南農業大學茶學院張芳賜教授說:「我們省內相關科研院所會通過更加完備的樣本數據採集工作,證實方舟子在數據上的不真實性。」也就是說,先認定了我的數據是不真實的,然後再去採集數據來證明。張教授這是先有結論再找證據,知不知道這是科研的大忌?同樣要去採集數據的還有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他說:「科研人員要用數據說話。我們將組織國內多個科研單位專家,在全國各個普洱茶重點存茶地區倉庫抽樣老茶1萬份,檢驗茶葉中到底有沒有黃曲霉素,兩個月後,以論文說話。」盛校長顯然對數據採集和寫論文的工作量沒有概念,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要完成1萬分樣本的數據採集和檢驗並寫成論文發表,只有一個方法能做到,那就是現在就開始編造數據。

  也有專家認為這個問題早就解決了,採集數據是做無用功。雲南農業大學教授周紅傑稱,早在2012年,該校的研究團隊就通過模擬發酵實驗表明,在普洱茶的發酵過程中,雖然初期黃曲霉能在茶樣中生長繁殖,但在後期黃曲霉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發酵終止時,不產黃曲霉毒素。原來普洱茶的發酵過程這麼神奇,這麼善解人意,絕不會產生黃曲霉毒素……難怪媒體反覆引用周教授的神奇理論。不過周教授的說法存在一個大坑:普洱茶是所謂後發酵茶,在儲存過程中還在不斷發酵,一直到喝它的時候發酵才終止。難道周教授的意思就是喝普洱茶的時候熱水讓普洱茶發酵終止?那樣當然不會再產黃曲霉素了,但是此前已經有的黃曲霉素還是會被喝下去的。

  雲無心則認為連實驗都不用做,從理論上就可以證明普洱茶中含有黃曲霉素的「概率極低,低到幾乎不可能」。為什麼呢?他的理由是:「黃曲霉素的生長條件是黃曲霉作用的基礎物必須是含有蛋白類、糖、脂肪為主的物質,雖然普洱茶也有極少量的蛋白、澱粉和脂類物質,但含量實在太少。並且,在發酵過程中,普洱茶中少得可憐的蛋白質被水分解成氨基酸,微量的澱粉又被轉化為碳水化合物,更少的脂類物質在厭氧發酵中由於多酶體系的作用轉化為醇類物質,成了芳香類物質的一種。由於缺少轉化黃曲霉毒素的物質條件,因此普洱茶几乎不可能出現黃曲霉毒素。」

  這段話幾乎一模一樣地出現在歌手王芳更早一些發表的文章中。其實是兩人都在根據普洱茶商的宣傳材料寫文章。這暴露了雲無心和歌手王芳一樣對營養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極度無知。他說普洱茶在發酵過程中澱粉被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說明他不知道澱粉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雲無心也許查完書後會說,這是筆誤,想說的是澱粉被轉化為單糖。但是單糖不是更容易被黴菌利用嗎?就像氨基酸更容易被黴菌利用一樣。認為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澱粉轉化成單糖後就不能被黴菌利用,就不會有黃曲霉素,這是無稽之談。退一步說,假如普洱茶像雲無心說的,由於蛋白質、澱粉、脂類含量低就幾乎不可能有黃曲霉素,但是他又承認在濕倉條件下普洱茶會有黃曲霉素,難道濕倉保存的時候還往普洱茶里添加蛋白質、澱粉、脂類了?

  既然普洱茶這麼神奇,不可能產生黃曲霉素,那麼怎麼會有人檢測出普洱茶含有黃曲霉素呢?除了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經引用的兩篇國內期刊論文,我後來又查到了五篇國際和國內的期刊論文,現在先把這些檢測到普洱茶含有黃曲霉素的論文列在下面:

  論文1:廣州某茶葉市場普洱茶中多種生物毒素污染現狀調查,《癌變 畸變 突變》 , 2011 , 23 (1) :68-71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員抽查了廣州市場上的70份濕倉普洱茶樣品,發現全都能檢測出黃曲霉素、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論文英文版發表在Journal of Basic Applied Sciences, 2014, 10, 349-356

  論文2:渥堆中普洱茶品質形成及陳化中真菌毒素狀況的研究,南昌大學食品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3

  從南昌市場採集了60份濕倉普洱茶,全都能檢測出黃曲霉素、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

  論文3:Development of an HPLC-Based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in Pu-erh T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18:842–848, 2015

  雲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徐昆龍實驗室的論文,抽查了雲南5個地區15家茶廠的生普和熟普各1份樣品,共30份樣品,用酶聯免疫法全都查出黃曲霉素,用HPLC法絕大部分查出黃曲霉素。

  論文4:A high selective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Talanta 85 (2011) 736–742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抽查市場上幾種食品,其中普洱茶樣品共5份,用HPLC法全都查出黃曲霉素,最高達59ng/g,比花生中黃曲霉素含量都高得多。稀釋10倍後用單克隆抗體法查出4份含黃曲霉素。

  論文5:荔灣區茶葉批發市場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B_1污染調查,《中國衛生檢驗雜誌》 , 2014 (14) :2088-2089

  從廣州荔灣區茶葉批發市場共檢測普洱茶樣品140份,檢出陽性8份。其中普洱熟茶82份,檢出陽性6份,普洱生茶58份,檢出陽性2份。

  論文6:發酵茶中多種真菌毒素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的測定,《現代食品科技》,2016, 8:322-327

  抽查廣東中山市市場普洱茶樣品10份,其中2份查出黃曲霉素B1。

  論文7:ELISA法測定發酵茶和植物香料真菌毒素的污染,《中國熱帶醫學》,(2011)11: 1381-03

  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員抽查深圳市市售濕倉發酵茶(應該就是普洱茶)60份,其中黃曲霉素B1污染水平超出標準規定限值(20μg/kg)的有10份。

  面對這些檢測出黃曲霉素的論文,為普洱茶站台的人想出了種種辯解方法。最早想出的一個說法是,這些都是濕倉存儲的普洱茶,屬於保存不當,才會產生黃曲霉素,如果是干倉存儲的普洱茶,就不會。這些論文中,的確有三篇(1,2,7)寫明是濕倉存儲的普洱茶,其他的論文並沒有提到普洱茶的存儲條件,怎麼能都視為濕倉呢?裡面有的明顯抽查的是干倉,例如論文3抽查的是雲南5個地區15家茶廠的普洱茶,難道雲南茶廠全都不知道應該怎麼保存普洱茶?所謂「濕倉」是人為做舊,加速普洱茶的陳化,也就是說「干倉」普洱茶時間放久了結果也一樣,而普洱茶偏偏講究的是越久越好。就像動物毒理實驗,往往是大劑量的,你不能因為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一下子攝入那麼大劑量的毒素就認為毒理實驗不能說明問題。

  在食品發酵過程中,既不嚴格控制發酵條件,也不接種有益菌群讓其大量繁殖抑制有害菌群,靠「天然」發酵,必然容易污染有害真菌。即使是嚴格控制發酵條件生產出來的發酵食品,長期保存後同樣會污染有害真菌。茶葉是很好的微生物培養基,更容易污染。普洱茶號稱越老越優質,理論上應該是越容易受真菌毒素污染。不僅是普洱茶,任何後發酵茶(所謂「黑茶」)都存在同樣的問題。退一步說,就算能夠找到一個完全抑制有害真菌生長的發酵條件制定出普洱茶儲存標準,在茶廠里可以做到,出廠後怎麼做到?普洱茶等後發酵茶和其他茶類不同,不烘培乾燥、不密封低溫保存、沒有保質期,出廠後放在商店賣、賣出後放在消費者家裡保存,都還在繼續發酵,這些儲存環境千變萬化,怎麼可能做到「標準化」保證不會污染有害真菌?順便說一下,紅茶被稱為「發酵茶」,這是不準確的通俗說法,和普洱茶不同,紅茶的生產過程是不經過微生物發酵的,而是由茶葉自身的茶多酚氧化酶進行氧化,是氧化茶,不是發酵茶。如果紅茶在生產、保存時意外發酵了,那就是變質了,在這樣的紅茶中也能檢測出黃曲霉素。例如2017年抽查過閩北產的紅茶,大約7%含有黃曲霉素。變質發酵的紅茶或其他茶葉能污染黃曲霉素,普洱茶實質都是變質茶,怎麼反而冰清玉潔呢?

  「海外美食作家冰清」說這些論文能查出黃曲霉素,是因為研究人員故意找污染了黃曲霉素的普洱茶來研究檢測黃曲霉素的方法,她大概以為黃曲霉素是可以用肉眼看出來的,不然怎麼故意去找呢?還有人舉出有的論文沒能從普洱茶查出黃曲霉素,來證明普洱茶都不會產生黃曲霉素。這個邏輯很奇怪。我們並沒有說所有的普洱茶都含有黃曲霉素,而是說它的製造工藝和存儲方式容易污染包括黃曲霉素在內的各種真菌毒素,有的研究沒能發現普洱茶中含有黃曲霉素,並不能以此就否定能檢測到黃曲霉素的眾多研究。普洱茶的儲存環境變化很大,有的適宜黃曲霉生長,有的適宜別的黴菌生長,這沒有什麼奇怪的。黃曲霉素只是真菌毒素中比較出名、比較引起關注的一種,但是真菌毒素還有很多種。那些沒查到普洱茶含有黃曲霉素的研究,往往查出了別的真菌毒素。例如,陳君石說國外檢測過普洱茶,沒檢測出黃曲霉素,舉了一篇澳大利亞的論文。我查了一下,原來是陳君石沒看清楚,那是奧地利,不是澳大利亞(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fungi andmycotoxins from Pu-erh t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166 (2013) 316–322)。他們抽查的是奧地利市場上的普洱茶。中國出口茶葉都是要檢測黃曲霉素的,超標了就不讓出口,所以國外研究人員抽查普洱茶沒有查出黃曲霉素是不奇怪的,中國已經給他們把過關了。但是奧地利的這次抽查雖然沒有發現黃曲霉素,卻發現了另一種致癌物赭麴黴素,含量高得嚇人,是咖啡檢測標準限值的20倍(因為茶葉檢測標準不查赭麴黴素,所以用咖啡檢測標準做比較)。這就說明了普洱茶的生產、儲存環境很容易受各種有毒真菌的污染,即使沒有黃曲霉,也很可能有其他的有毒黴菌。有人用基因序列和代謝物分析方法測過,普洱茶里的真菌至少有390種,細菌至少620種,怎能保證這些微生物都是無害的呢?

  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最早想到了拿檢測方法做文章,聲稱茶葉(不止是普洱茶)不可能含有黃曲霉素,多年來他們從來就沒有在茶葉中檢出黃曲霉素,別人能查出來是因為使用了酶聯免疫吸附法,容易把本來不含有黃曲霉素的樣品判斷為含有黃曲霉素,導致假陽性。陳君石、朱毅等人也都跟著這麼說,看來也都是根據普洱茶商的宣傳材料統一口徑。但是上述論文只有2篇用到了酶聯免疫檢測法,而且用別的檢測法做了驗證,其他的論文主要是用精確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的(簡稱HPLC)。在我指出這一點後,雲南農業大學趕快開了一個報告會宣布他們最新的發現,聲稱HPLC檢測法也和酶聯免疫吸附法一樣騙人:

  「現已證實,茶葉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嚴重干擾檢測結果,酶聯免疫吸附法和高效液相法檢測茶葉(包括普洱茶)黃曲霉素誤檢出率100%。國際期刊和國內期刊論文以及近期媒體報道的所有檢出黃曲霉毒素的樣品都是使用這兩種方法。最準確的液質串聯法檢測普洱茶黃曲霉毒素結果都是未檢出。」

  他們推薦的「液質串聯法」更準確的說法是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他們說用這種方法都檢測不出普洱茶有黃曲霉素,舉的例子是奧地利、西班牙的檢測結果。我沒有查到西班牙的檢測結果發表過論文,奧地利的檢測結果上面提到了,的確是沒有檢測到黃曲霉素,但是論文里寫得很清楚,用的是HPLC法,而不是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陳君石看錯了國家名稱,還可以說是沒看清,而雲南農大的人則是乾脆連論文都不看,就在那裡想入非非了。他們茶葉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會被HPLC法當成黃曲霉素,奧地利的研究人員用HPLC法卻沒查出普洱茶中含有黃曲霉素,難道他們檢測的是不含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假茶葉?徐昆龍實驗室用HPLC法檢測,也有7份普洱茶樣品沒有查出黃曲霉素,難道檢測的也是假茶葉?

  雲南農大的人說所有檢出黃曲霉毒素的樣品都是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和HPLC這兩種方法,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都檢測不出來,這也是不查論文就在那裡亂說。上述論文4先用HPLC檢測出5份普洱茶樣品全都含黃曲霉素,之後將樣品稀釋10倍,用高度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方法檢測,有4份檢測出黃曲霉素,1份因為本來濃度就低、稀釋後低於檢測下限值。可見HPLC是相當精確的。論文7雖然研究的是酶聯免疫吸附法,但是對檢測結果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做了驗證,結果吻合。論文6則用的就是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論文標題就寫著的。可見即使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也是能檢測出黃曲霉素的。

  在這次報告會上,雲南農大校長盛軍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改良過的酶聯免疫吸附法,要用它來檢測1萬份普洱茶樣品。這種酶聯免疫吸附法經過了怎麼樣的改良,別人為什麼就要相信它比HPLC法還精確,語焉不詳。檢測結果既可能有假陽性(沒有顯示有),也可能有假陰性(有顯示沒有)。假陰性比假陽性可怕,因為假陽性可以用別的方法驗證來排除,而假陰性他們就會當真,不會費心再用別的方法驗證。也許雲南農大所謂改良酶聯免疫吸附法的「優點」就是假陰性?

  為普洱茶站台的人沒法否認至少部分普洱茶含有黃曲霉素了,就說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含量很低,吃了沒事。雲無心繼續高喊著他發明的「談毒性不談劑量都是耍流氓」的偽科學口號,給我們算了一筆賬,說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含量很低,往高了算也只相當於從糧食中攝入的總量的1%。「如果你擔心喝普洱茶會致癌,那麼吃飯導致的致癌風險比它要高100倍!」洪廣玉也說,大米、玉米等糧食每天攝入的量大,它們中的真菌毒素污染才是主要風險;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國家標準中對茶葉沒有限量要求,說明茶葉中的真菌毒素不是問題。

  雲無心的「往高了算」其實是往低了算,檢測出的黃曲霉素含量有比他用的值高得多的,這且不說。關鍵是,我們不能因為黃曲霉素在發霉的糧食中含量高,而在普洱茶中含量相對較低,就認為可以放心地喝普洱茶而不用擔心裏面的黃曲霉素。糧食中的黃曲霉素我們當然也應該盡量避免,不要去吃發霉的糧食。市場上的糧食不可能都完全去除黃曲霉素,在一定限值內我們也只好接受,因為我們不可能因此不吃飯。但是我們是可以不喝普洱茶的,普洱茶並不是必需品,喜歡喝茶的人完全可以選擇其他風險較低的茶葉品種。雲無心、洪廣玉將非必需的普洱茶與必需的糧食做對比,認為我們既然不能不吃飯,就沒有必要擔心普洱茶,這是什麼樣的強盜邏輯?糧食的生產過程不需要發酵,在生產和儲存過程中反而要盡量防止發酵,而且有國家標準和檢測部門防止黃曲霉素超標的糧食上市。而普洱茶是發酵食品,不僅不防止發酵還要創造發酵條件,這個過程就容易污染黃曲霉素,而目前並沒有國家標準來規範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監管部門也不監測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防止受黃曲霉素污染的普洱茶上市,所以喝普洱茶攝入黃曲霉素的風險要比吃糧食的風險高得多。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國家標準中對茶葉沒有限量要求,並不能說明是因為茶葉中的真菌毒素量太少,所以不必考慮攝入風險。國家標準中對調味品有真菌毒素限量要求,難道調味品的攝入量比茶葉還大?雲無心、洪廣玉也拿調味品中黃曲霉素攝入量算一算,肯定遠遠低於從糧食中攝入的黃曲霉素總量的1%,是不是也要認為從調味品中吃點黃曲霉素沒事,要求取消調味品檢測黃曲霉素的國家標準?國家標準不檢測茶葉中的黃曲霉素,恐怕是因為行業利益,否則很多普洱茶都經不起查驗真菌毒素,都得下架。中國出口茶葉是要求檢測黃曲霉素的,國內自己喝的就沒要求了,反正中國人命在這些院士、專家眼裡不如外國人值錢,對吧?

  陳君石說國內權威機構的專家算過了,即使天天喝被黃曲霉素污染的茶,全國每年也只是增加370例肝癌,他說,這個只是一個理論數字,消費者即使天天喝受黃曲霉素污染的普洱茶,也不會引起肝癌。陳院士拿致癌風險評估來保證天天喝受黃曲霉素污染的普洱茶也不會引起肝癌,這也是笑話。且不說致癌風險評估非常粗糙、各家數據不一,他的演算法就大有問題。他用的是普洱茶中黃曲霉素含量8.52微克/千克來算的,說這是最高含量。其實普洱茶測出的黃曲霉素有比這高得多的,我上面舉的論文4測出的黃曲霉素最高是其7倍,增加肝癌人數豈不是要變成2000多人?普洱茶在發酵過程中除了污染黃曲霉素,還會污染其他真菌毒素,其中很多也是致癌物,這個風險陳院士怎麼算?即使新增加的病例較少,怎麼就可以認為不引起肝癌?就認為吃了沒事?世界衛生組織在關於黃曲霉素的兩份文件中都明確指出,黃曲霉素作為能導致肝癌的致癌物,應該儘可能地避免攝入,檢測標準中規定的限值是為了方便管理設定的,不能把它當成安全劑量。致癌物沒有安全值,是個常識。請這些院士、專家回爐去學學教科書。例如李雲主編《食品安全與毒理學基礎》第236頁:「WHO等權威機構規定,對於經流行病學確認的已知致癌物,在制定食品中最大容許量標準時不必考慮最大無作用劑量,而是容許量越小越安全,最好為零含量。」只有在中國才會出現院士、教授、專家、記者一起高喊「普洱茶黃曲霉素少,吃了沒事」的怪事。

  陳君石說:「不能因為普洱茶可能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就說『普洱茶不能喝了』,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因為不少食品都可能含有致癌物,難道熏肉、烤鴨都不能吃了,酒也不能喝了嗎?如果只要有一點風險就取消一類食品,那麼最後我們就沒有食品可以吃了。」我從來就沒說過某類食品含有致癌物就要取消,我文章中說得很清楚:「含有致癌物的食品不一定就一點都不能碰,只不過需要了解其風險,在美味和健康之間做出權衡。」何況有些含致癌物的食品有別的好處,比如少量喝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紅肉富含某些營養素。對那些對健康沒有好處的,或有更安全的替代品的,盡量少碰。普洱茶就屬於這一類,因為它即使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的話,其他茶葉品種完全可以取代它。當然,普洱茶不會因為被發現含有致癌物就沒人喝了。吸煙能致癌是眾所周知的,也沒見中國香煙市場萎縮。但是管理部門應該規範市場、做好監管。普洱茶出廠前應該檢測黃曲霉素、伏馬毒素、赭麴黴素等已知致癌物,應該密封包裝、應有保質期。至於消費者買了普洱茶後願意過期保存、飲用,迷信普洱茶越老越好,那是其自由,別人管不著。

  陳君石、洪廣玉一面為奸商站台,說吃點致癌物不會讓人得癌症,一面又假惺惺地做為消費者著想狀,說要加強監管防止變質的普洱茶進入食品領域。但是普洱茶並沒有保質期,連明顯發霉長毛的普洱茶他們也引用雲南農大的研究說檢測不出黃曲霉素,堅決反對在茶葉中監測黃曲霉素,那麼請問怎麼知道普洱茶是不是變質?怎麼監管?根據中國食品安全法,所有的散裝和預包裝食品都必須標明保質期,只有五種食品被國家標準豁免可以不標保質期:酒精度大於等於10%的飲料酒;食醋;食用鹽;固態食糖類;味精。這是因為微生物在這類食品中無法繁殖,就不太可能變質。普洱茶既不屬於這類食品也不在豁免名單中,不標保質期就是非法的。食品安全領域的院士是在為一種違反食品安全法的食品站台。

  普洱茶涉及到巨大的行業利益,對它的質疑遭到反彈,甚至遭到封殺,都是意料中的。更會有「專家」、「檢測機構」、「專業網站」或者被收買,或者是自願,為普洱茶茶商站台、洗白。這場爭論讓人們更看清了那些所謂「科研人員」、「檢測機構」、「科普專家」、「科普網站」是怎麼無視公眾健康,為了商家利益誤導公眾的。這樣的「科研」、「科普」、「闢謠」是要害死人的。

  2017.9.24.

@真的是單大寶


癌症是致癌因素激活封閉靜止的癌基因,產生癌細胞,繁殖裂變,直至癌細胞擴散轉移,誘發癌變的因素有很多,有體外因素,也有體內因素。直接說普洱茶致癌,這種說法過於片面,應該首先先了解癌變的基本原理,顯然,喝普洱茶和致癌,沒有必然關係,會不會致癌,要看這種物質會不會激活封閉靜止的癌基因。

普洱茶是以雲南大葉種為原料加工製作而成,內含物質豐富,經科學研究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及其氧化,降解,絡合物,都是重要的防癌抗癌成份,普洱茶還富含各種豐富的抗癌維生素,如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E等。普洱茶裡面含有防癌抗癌的內含物質毋庸置疑,但也不能直接說喝普洱茶防癌抗癌,你也要喝健康無農殘的普洱茶,或者是經檢驗合格的普洱茶方能有真正的防癌抗癌作用,農殘超標的普洱茶不但不可以防癌抗癌,還有可能對身體不利。


2010年,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員抽查了廣州市場上的70份普洱茶樣品,100%被檢測出黃曲霉素,100%被檢出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其中90%嘔吐毒素的含量超出了標準規定的限值(1毫克/千克)。

2012年,南昌大學一名食品工程碩士研究生重複了廣州疾控中心的研究,結果也和廣州疾控中心研究結果一致,從南昌市場採集了60份普洱茶,100%被檢測出黃曲霉素,其中7份超標。100%都查出了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其中41份嘔吐毒素超標。


您好,我本身就是喜歡喝普洱,在我接觸到的資深的普洱茶愛好者裡面,飲用普洱茶長達十幾二十幾年的大有人在,目前我了解到他們不但未生病,而且還很健康。我甚至還喝過很多人不建議喝的「濕倉茶」,也沒事兒,所以我是不相信「普洱茶致癌說」的。

還有就是,下關茶廠有一款銷法沱,也有熟茶。是長期出口到法國去的。國外許多機構很早就對熟普洱進行過分析,所以致癌這一說,我看來真的不是很可信啊...


這種食品安全問題,我比較相信方舟子。

其給出的連接也可信得多。

松鼠會這種多人邀請形式本來就是滋生腐敗,雲無心的文章明顯是軟文(因為抄了誰的?)


去醫院動手術有可能失敗,失敗有可能出人命,出人命會死

手術=送死

以上


雲南農大副校長徐昆龍領銜2015年發在國際期刊上,稱他們從雲南5個地區15家茶廠取了15份生茶和15份熟茶,全都查出黃曲霉素,含量高於歐盟、美國、日本允許值


以下為陳宗懋院士原文《話說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問題》:
原文轉載自:中國茶葉學會(ctss1964)

前些天出差去江西,看到了某先生對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問題的「質疑」。 在網上出現熱烈的討論,我談三點看法,因工作繁忙,遲復為歉。

一、從科學理論上講,我認為在正常情況下普洱茶並不是黃曲霉菌的適生基質

這是因為每種生物都有它的適生環境。

黃曲霉菌喜歡在含有一定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的物質中生長和繁殖,並形成毒素。而普洱茶是一種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很低的農產品。

它的加工過程大致是: 鮮葉(大葉種)—殺青—揉捻—乾燥(晒乾)—渥堆—人工接種Eurotium cristatum 金花菌真菌或自然發酵(自然接種)—加水濕潤—烘乾(普洱茶散茶)—壓制。在鮮葉經晒乾渥堆後要人工接種或自然接種金花菌,在這種情況下金花菌成為一種優勢種,其他微生物很難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繁殖。此外,茶葉中的茶多酚化合物對黃曲霉菌的生長和黃曲霉毒素的產生具有抑制作用,這已為許多中外科學家所證實(Muto等,2001;徐丹等,2005; 張浩等,2014)。

因此,普洱茶原料可以認為不是黃曲霉菌的適生基質。當然在一些極端的環境條件下或儲藏條件不良時(如過分潮濕等)不能絕對排除黃曲霉菌在普洱茶上生長和繁殖的可能。

二、普洱茶中黃曲霉素的含量問題

目前根據中外科學家發表的資料來看,普洱茶中有黃曲霉菌和它形成的毒素,包括毒性較大的B1 毒素。我查閱近年來發表的資料。在國外有印度、伊朗、奧地利、德國等國科學家共計分析了209個普洱茶茶樣,這些茶樣主要產自我國。結果表明陽性樣品有23個,占樣品的11%,其中B1含量高於5μg/kg的茶樣有9個,占茶樣的4.3%。我國並沒有制訂和頒布茶葉中黃曲霉毒素的允許殘留標準,目前玉米花生類MRL標準是20μg/kg,稻米類是10μg/kg ,小麥大麥類是5μg/kg,調味品也是 5μg/kg。現在我用最嚴格的5μg/kg 標準用於這次討論。

國內,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廣東省疾控中心、雲南大理質檢中心、廣東中山市質控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等6個單位測定的452個普洱茶樣品中,檢出有黃曲霉素的樣品有42個,占樣品總數的9.3%,有17個茶樣中的黃曲霉素含量高於5μg/kg,占樣品總數的3.8%。在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在發表的資料中,有部分樣品為了驗證黃曲霉菌能否在普洱茶中生長,而進行的茶葉上黃曲霉菌的人工接種。這些樣品中的黃曲霉毒素並不是自然生產條件下產生的。在本文中也把它統計在內。

上述結果表明我國的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的檢出率很低且濃度不高。

三、現在談談我對普洱茶中的黃曲霉毒素對飲用者的安全問題

判斷的關鍵應該是飲茶時有多少黃曲霉毒素進入人體,從科學上來講是攝入量多少。因為飲茶和吃食品不同,人們在消費稻米、蔬菜、肉、魚、蛋、水果時,這些食品都從口進入人體,因此這些食品中如果有污染物時便可能隨著食品也同時攝入體內, 但飲茶時人們只喝茶湯,而茶葉並不攝入體內。因此人體通過飲茶攝入的黃曲霉毒素的量,需考慮下列3個因素:

1.茶葉中的黃曲霉毒素B1的殘留量;

2.黃曲霉毒素在水中的溶解度;

3.消費者的飲茶量。

我的評估方案是:普洱茶中的黃曲霉毒素B1含量取我國檢測中的最高值16.1 μg/kg(廣東中山市質檢中心,2017)。普洱茶每天飲用量取世界最大飲茶量的2倍,即13g/ 天 x 2倍=26g,這是因為普洱茶在泡飲時的用茶葉量較多,所以加倍計算。黃曲霉毒素B1 基本不溶於水。文獻報道它在水中的溶解度為100mg/L (也就是百萬分之100)。根據相似溶解度化合物估計,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的浸出率不會超過10%-15%。 這樣,每天通過飲用普洱茶攝入的黃曲霉毒素的量是:

16.1μg/kg x 0.026 kg x 10%(或15%)=0.042— 0.063μg

關於普洱茶飲用因黃曲霉毒素的致癌風險,在國內外開展的黃曲霉毒素風險描述研究多採用定量計算超額風險的方法(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1999, 884: 45-46.)。

根據在極端保守假設下(我國所有人群都是普洱茶的高消費人群,且飲用的茶都被黃曲霉毒素高度污染),每1000萬人中僅3.2人會因飲用普洱茶而誘發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細胞癌(448人/14億人口),因此可以說因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引發的致癌風險極低。我國飲用普洱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普洱茶消費較多的雲南省未見有大比例肝癌發病率增加的報道,這是最可靠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因此關於普洱茶中的黃曲霉毒素對人體的安全問題盡可放心。

陳宗懋
2017.9.12


不可否認裡面存在黃曲霉素。黃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500倍。結論:吸煙有害健康,普洱茶同理。家裡那7包陳年普洱還是丟了,畢竟是給老爸喝的。還是喝鐵觀音,高山茶和紅茶罷。


中國所有茶葉都存在嚴重農藥殘留問題,如果不是特別喜歡盡量少喝。


知乎什麼時候也整天這種逼逼論調。首先搞清楚是什麼東西致癌,然後搞清楚什麼條件下產生這種東西。然後想想是不是滿足這種條件的食品,飲品是不是一抓一大把?


兩句話就可以解釋,說多了浪費口水。

1、廣東一年銷售的普洱茶超過雲南省全年普洱茶產量;

2、變質的食品大多致癌。


科學依據,所以要保持客觀中立。

一個參考:學術論文。雲南農業大學的,投的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該雜誌影響因子:1.4 影響因子

Development of an HPLC-Based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in Pu-erh Tea

開發用於檢測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的HPLC方法

Abstract

Aflatoxins are toxic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fungi.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HPLC metho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flatoxins in Pu-erh tea. The developed method had recovery rates of 81.02–90.69%.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u-erh teas from Yunnan, China, contained aflatoxins, especially AFB1 (8.333 μg/kg in raw and 20.149 μg/kg in ripe tea). All tea samples had aflatoxin levels below the national maximum permissible limits; however, the tea samples had higher aflatoxin levels than those allowed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SA, and Japan. The presence of aflatoxins in Pu-erh tea hinders its international marketability.

黃曲霉毒素是由真菌產生的有毒代謝物。 本研究的目的是開發HPLC法檢測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的存在。 開發方法恢復率為81.02-90.69%。 結果表明,中國雲南的普洱茶含有黃曲霉毒素,特別是AFB1(成熟茶中為8.333μg/ kg,成熟茶為20.149μg/ kg)。 所有茶樣品的黃曲霉毒素含量均低於國家最大允許限度; 然而,茶樣品的黃曲霉毒素水平高於歐盟,美國和日本允許的。 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的存在阻礙了其國際市場。

有興趣的可以download,然後看看。

從摘要來看,在抽樣的樣本中,有但是低於國家標準的最大範圍。但是高於國外的標準。

論文給出的結論:海外市場,需要斟酌。



對於食品來說,保鮮技術的作用不可小視!

新鮮的產品,容易腐敗產生毒素,現代食品工業使用各種物理或者化學方法,盡量消除這些問題。

但是,這些物理或化學的辦法,對人體影響究竟如何,是否能否完全解釋得清楚?

疾病的醫學診斷治療上,查清楚致病原因,包括食品的霉變還是其他因素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食品,變質產生的毒素,對人體的危害感覺研究很透了,似乎十分科學。

但是因防腐使用的方法及物質,究竟對人體有什麼危害,產生什麼副作用,有權威說法嗎?

任何文章中的對人體無害,無論是證明變質或者防止變質,沒有科學的說明,都是不合理的!!!

簡單點說,就是有個疑問,普洱中的黃曲霉素更有害,或者隨便什麼食品中的添加劑更有害,麻煩有文化的專家聊一聊!


推薦閱讀:

請教:熟潽喝著沒有渥堆味正常嗎?
普洱茶是什麼茶?
沖泡普洱茶應該不應該翻動葉底?如翻動葉底有何影響?
茶多酚就是鞣酸嗎?
關於有些普洱生茶湯渾濁的問題,是不是茶湯不夠清澈就是代表茶不好?

TAG:普洱茶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