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你產生「相見恨晚」之感的一本書是什麼?為什麼?

好多人都沒有說明為什麼?


真心話,那就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我這個人喜歡瞎琢磨,有時候看到電視上,特別是財經頻道,就經常琢磨那些看起來很NB的數據分析和宏觀經濟分析,無奈,我們整個家族沒有一個人是干經濟學的,不是醫生,就是工程師,要不就是肥腦滿腸的公務員,壓根不關心這些,有時候問父母,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說你一天好不好好學習,問的都是這些叫人沒法回答的問題......

後來我上的是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專業,更是沒人願意去討論這些問題,漸漸我也沒地方問,有些人會說,你不會自己看書嗎?但是當你所處的環境完全和這些不相關,或者你壓根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的時候,你怎麼可能去嘗試了解她呢?

一直到,我在虎撲的論壇裡面無意中看到,有人說《經濟學原理》絕對不是所謂的背誦公式和條款(我想絕大部分人都這麼認為吧)的時候,我才試圖去看看, 這玩意兒究竟是個什麼?我大概用了一周時間通讀了兩本書,後來又看了一些MBA分析模型什麼的,MD,我感覺我真的選錯了方向,有些人的確不喜歡費腦子去想這些問題,但是我樂在其中,可是,NM我自動化的研究生都讀完了55555。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當你醒悟的時候,也許已經晚了,也許還不晚。每一本好書,都是給你的人生打開一扇窗戶,當然她不一定是門,窗戶是需要你翻過去的,有困難,但是窗戶中的美景足夠誘惑,需要你抬起腿,抬起屁股,努力從那個檯子上面翻過去。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

「孫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原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浙江烏鎮人,著名畫家、作家、詩人。

1982年起前於美國紐約定居,繼續其繪畫及文學創業。此後他出版了包括《散文一集》、《瓊美卡隨想錄》等在內的十餘部作品。他還曾在各地舉辦個人畫展,他也是首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0世紀中國畫家。此外,他還於1989年至1994年間為旅居紐約的一群文藝愛好者講授《世界文學史》,其中包括著名畫家陳丹青等。2005年他受家鄉烏鎮的邀請回國定居。2011年10月因肺部感染住進桐鄉第一人民醫院,同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該醫院病逝。」——來自百度百科

第一次讀到木心的東西,是在高三的時候,那個時候語文老師上到卡夫卡的《變形記》,引用到木心的一篇評論。具體的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當時覺得,唉,寫的不錯,但是卻並沒有深究。我那時候我以為,那只是老師從網路的某個角落摘的一片文章,我不知木心是誰。

第二次讀到木心,就是《文學回憶錄》。看《文學回憶錄》的時候,我很感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那種感覺,就是你很努力、很努力地去堅守某種東西,去追求某種東西,但是周圍都沒有那樣的人,理智上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對不對,但是在情感上,你就是在守望著,你的心裡很苦,卻從來都說不出,你就好像一個人在一片漆黑的曠野里,沒有月亮,沒有星星,只有瘋長的野草、和風。當我看《文學回憶錄》的時候,我的感覺就是,在那片無人的曠野里,我聽到了另一個人的聲音。

你們有過這種從另一個的言語中得到慰藉的感受么?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想去見見木心先生,哪怕什麼都不說,我只是想見見真實的他,想見見活生生的他。

可是,這是2013年。

有些書,有些知識,有寫話,早讀到或許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有的書,改變了你的想法,有的書,改變了你的心態,可是,這些書晚一點讀到有什麼關係呢?別給自己的生命一個限制,好像到了40歲,就不會再有創建,好像到了80歲,你就會死掉,前面失去的時間,後面有,改變在哪裡都不能算晚。

雖說如果我在更早的時候讀到,未必就真的能有機會去拜訪木心先生;雖說,即便我在高中就讀到這本書,可是那時我對生命的理解尚未達到今天的程度,我也未必就會如此渴望見木心先生一面。大多數時候,我都會覺得「相逢有定時」,早了,我們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晚了,我們已經過了那個時間,都不好。應該去相信我們和某種東西、某個人相遇的時候就是最恰當的時候了。其實我知道如果我在高中的時候看到《文學回憶錄》,我應該只會把它當做一本觀點有趣的書,而不會感覺到文字背後木心先生的對生命、對藝術、對美、對人的價值和追求的理解,但還是會遺憾。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這本書適合孤獨的時候看,雖說是哲理類的書,但絲毫不枯燥,辛辣犀利孤傲驚世駭俗的悲觀主義幸福觀,句句珠璣,我恨不得每一句都抄本本上。你可以拍案叫絕地一口氣讀完,有種欲罷不能的快感。

PS:千萬不要因為這雞湯式的書名而放棄了讀它!!!

------------------------------------------------------------------------------------------------------------------------------------------

Po上幾段書里我很喜歡的話:

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容忍植根於鄙視。

人們尤其不能忍受別人需要他們。一旦認定別人需要他們,必然的結果就是他們將變得傲慢、無禮。

一個人的自身擁有越多,那麼,別人能夠給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這一自身充足的感覺使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願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顯而易見的犧牲;他們更不可能會主動尋求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於欠缺自身內在,平庸的人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來得更加容易。

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現在,包括最平凡無奇的、我們無動於衷地聽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發掉的日子。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此刻時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從此以後,它就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將來,尤其到了糟糕惡劣的日子,我們的記憶就會拉起帷幕:此刻時光已經變成了我們內心眷戀和思念的對象。

(PS:情不自禁PO了很多,希望這些段落句子可以勾起你立馬閱讀這本書的慾望。)


《動物莊園》,看完之後欲罷不能,尤其是最後那幕「他們已經分不出誰是豬,誰是人了」,讓人悚目驚心!

那本書看完後,將我一直想不通在黨國為何如此憋屈的原因展現得淋漓盡致


明朝那些事,概括的讓我了解了明朝,對明朝很多人物都不是很了解,通過這本書,讓我大概了解了橫掃天下開創心學的王守仁,三楊,大明三大才子解縉、徐渭、楊慎,原來戚繼光的抗倭戰法不僅應用在了沿海抗倭,更是被徐渭傳給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讓其在萬曆時期援朝抗日中所向披靡,知道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那風起雲湧的朝堂競爭,知道了萬曆首輔那可不是蓋的,還有那西廠不過是曇花一現成化年間短短的那些年等等。


喬治·奧威爾的《1984》,讀到大學才看。


《把時間當作朋友——運用心智 獲得解放》——李笑來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文學回憶錄

「面對這個出人意外,從人類史看似乎是烏托邦式的現實,我們作為寓言的創造者,想念這一切是可能的;我們感到有權利相信:著手創造一種與這種烏托邦相反的現實還為時不晚,到那時,任何人無權決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時,愛情將成為千真萬確的現實,幸福將成為可能;到那時,那些命中注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

馬爾克斯永遠是神性的語言創造者,烏托邦的詠嘆調輾轉徘徊,向我們展示一個家族在百年的風雨飄搖之後的顛沛流離。但是這種全面意義的招搖我卻是很不喜歡。他說他像福克納一樣拒絕世界末日的說法,基於文學的思考,我們都會拒斥末日,因為我們沒有絕望到無路可退的地步,這樣的絕望甚至只需要嗤之以鼻。寫作的人們很多篤信幸福,篤信時光,篤信所有未能得到的但必將實現的美好。我們對於真善美的質樸追求從未更改,也從未淡薄。

但是野心還是太大了,馬爾克斯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異國他鄉的苦難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本身在玄遠和複雜淡化了信心,加重了苦難。一個民族,一個大洲的幾百年,幾千年的歷史不是能在字裡行間能夠被承載的,甚至悲苦到我嘗不出來了這種苦澀是什麼味道?中國的民族已經重複了太多的苦澀,再將棺材當中的苦難起底近乎是褻瀆而非緬懷,沉淪於一種困頓的幻夢當中無助於前行。不是嘗試忘記歷史進行背叛,也不是嘗試虛無歷史進行遺忘,只是文學對於捆綁式的命運銷售毫無裨益。人性,太人性的。命運,太命運的。妄圖用一支筆承擔一個民族痛苦的宣洩,這個口子對於洪水來說實在太小太小。我們甚至沒有把握到自己身在何處,便急急地走向了鄉土之中,尋覓歷史的殘跡,厚重的滄桑,試圖從一個人之上剝離出民族的延續,時代的目標,那種種讓人不能喘息的目標。悲劇的重複有美學意味,有訴苦情懷,強調到無聊只能是對命運無盡和無奈的嘲諷。很大程度上命運的厚重只是我們用殘缺不全的碎片嘗試評出一個苦難的地圖,但是命運本身的滄桑造成的壓迫無從紓解。太想拯救一個民族的焦慮是很多問題都被倉促解答,甚至連解答都沒有,只剩下沒有結痂的傷口翻著歷史的辛酸。

文學在政治權力面前依然是脆弱的。如同歷史撰寫一樣難堪,歷史任意被人打扮,而文學任意被人拿來裝飾。實用性和時效性是政治的遺毒,文字在解讀當中淪為了隻言片語的華麗辭藻,空費口舌的搖旗吶喊,便淪喪了自己的口舌,妄自為權力編造嫁衣,良知編造喪衣。

尋根沒有必要麼?從來不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的信心從來無需那麼單薄,文化在於傳承,一日師道不輟,則一日中華不絕。這是千百年來的積澱與信心。我們在與自己和古人一同做著玻璃球遊戲。布羅代爾在《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告訴我們,我們的歷史的三個層次,表層飛速變動的社會活動,中層的國家和政治的觀念,深層的近乎世代不動的文明和地理景觀。我們表面的波濤洶湧,不會對深層的暗流緩緩造成毀滅的打擊。波塞冬儘管在大洋中打碎船艦,揮舞三叉戟,鬚髮皆張,冥河的卡戎依然會緩緩撐著小船,一划就是幾千年。有人說宗教在中國的缺位是中國的大幸,也有些人說宗教在中國的缺位是中國不能走向現代的緣由之一。我們從沒有宗教,但是懂得慈孝仁義;我們從沒有宗教,依然四書五經;我們從沒有宗教,依然放誕禮法。傳統的意味從來都深層的多。那些傳頌民謠的人是值得敬重的,在這一層面上,我厭倦孔子,他刪減了太多太多。不論是西藏那些一日頓悟背誦格薩爾王傳的藏民,還是還依稀記著艄公口頭號子老邁的船夫,他們都是彌足可貴的,口頭史的不可或缺性就是在於我們的觀念當中還有祖先————那個遙遠的辭彙。祖先啊祖先,你的墳塋被剷平,你的棺槨被淹沒,但是我們依然唱著你們口頭的東西,並且記著祖先。對於家族血脈的傳承,對於父輩的敬重,是我們曾經上敬皇天,下叩后土的通途。所以在王老師奔走在長江岸邊時,他的努力是有意義的,他說他在半夜時候有蝴蝶停在書上,他說叩頭是聽到逝去的老人呢喃文家大院,舊夢如煙。我是相信的。

宗教之後的普遍失落情懷,是一種懷舊式的思鄉情懷,因為人不知如何歸屬。現代性,不如說文明,意味著啟蒙,同時意味著背離,人會逐漸走向自然的對立面成為最為活躍而不安定的因子,這種疲於奔命的狀態永不止息。其中的血腥和背叛無需重複強調,最大的意味是我們與自然的疏離。世界不再是一個籠統,眉目愈加清晰,真實便愈加可怕。因而烏托邦是人類不斷重複的一個觀念,人類不會做夢便不復美好。走出伊甸,又走向了雅典;走出了雅典,又走向了羅馬。光榮的雅典不是真實的雅典,他只有永存的不安和希望,精神就像草原的牧人,四海為家而又無處容身。伊甸是一個永遠不可能達成的狀態,但是每個人都可以作為這個鏡像的殘片,折射著小小的渴求和希望,在茫茫大海中有一艘小船,點一盞小燈,看著蔚藍與壯闊,看著波濤與風浪,數著自己的皺紋。文學作為人的自救和自省,即在於此。

你不知如何救人,甚至無法自救。眾人行走於地上,沒有人知道誰是義人。諸神離散,眾人紛爭,言語雜亂,巴別塔的寓意揭示了孤獨和恐懼的到來。言說已經不再是上帝命名世界的方式,而是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方式。上帝遠了,天命不足畏,天道不可言,還好還好,尚有人事可為。你所描摹的將是一個全然而全新的從屬於自己內心的理念,是自己的生活,你將認同自己並重視自己,才有重整的開始。

文學很難說是哪種主義的強行復辟,更難以說奇技淫巧的賣弄。重要的是在於,一個人的意願,應當先被知曉,才能獲得敬重。一個人如何認真的過活,不求完整,但求具足。

「幸虧我聽了木心的話。」

一個人到世界上來,來做什麼?愛最可愛的、最好聽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無奈找不到那麼多可愛、好聽、好吃、好看的,那麼,我知道什麼是好的。我在「文革」中不死,活下來,就靠這最後一念--我看過、聽過、吃過、愛過了。

————————木心


王小波的書。


《上帝擲骰子嗎》

有一次坐地鐵的時候看這本書結果坐過站了…

為什麼相見恨晚呢,因為如果早看了這本書,我的大學物理就不會考的那麼糟糕了。之前看劉慈欣的《球形閃電》和《三體》,有些不懂的量子物理知識,看了這本書後就豁然開朗了。看了這本書以後,我也終於理解為什麼《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很多瘋子(也許是天才)是研究量子物理的。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宇宙是多麼的大,世界是多麼的奇妙,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真要說相見恨晚,那一定是《中學教材解析》。。。。。尼瑪課後題答案全有啊


那一定是 閃亮亮的 《三體》衝擊了我的想像 三觀 !!


《情緒的驚人力量》 人可以是控制情緒的,當你得心應手的時候,簡直每時每刻高興的要飛起來,現在基本上是我每天的狀態。感覺真是太棒了!!小夥伴快來試試吧,我又唐僧了……


《金剛經》,三觀毀盡還復來

認識了佛陀這名偉大的人民教師


最讓我覺得相見恨晚的書叫做《知乎》


《平凡的世界》明白了最值得尊敬的不是什麼都不顧去追求夢想的人而是可以放下一切享受平凡的人


瓦爾登湖。它讓我明白,失眠不是不可治癒的,以及有些號稱喜歡這本書的人其實並不真的喜歡它本身。

有個小故事是:

我曾經問KK(凱文·凱利)為什麼喜歡這本書?他反問我為什麼不喜歡?我說,你能教我一個在讀這本書時不睡著的方法嗎?他思考了一下說,有很多書關於這本書的評論和註解的書,我覺得讀起來相當不錯。我……


《綠山牆的安妮》

愛德華王子島好美。可惜看這書的時候我已經長大了。


各位的答案中《三體》《基地》《平凡的世界》《文學回憶錄》《沉默的大多數》《月亮與六便士》《麥田裡的守望者》《少有人走的路》《暗時間》《1984》等我都看過了,很贊同,尤其是《三體》、《失控》和《暗時間》。有幾本就是從知乎以前的推薦中看到了再去看的。不能贊同的是《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此書簡直一生黑,個人覺得完全只要手機上瀏覽下就可以了。

我要推薦《卡拉馬佐夫兄弟》...最喜歡的是「宗教大法官」那裡,給予我很多啟示。

《百年孤獨》真的太好看了,讀了不下三遍,是馬爾克斯讓我知道小說還能這麼寫!

等我...暫時寫到這兒


推薦閱讀:

有哪些哲學經典著作的某個中文翻譯版本值得推薦?
如何向他人成功安利自己喜歡的東西?
求入門書籍的書推薦書?
文筆輕鬆、詼諧、搞笑的小說或散文集有哪些推薦?
有哪些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書籍 | 調查類問題 | 相見恨晚的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