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讀書方法是什麼,需要做讀書筆記么?還是一直讀下去就行?

看過一些名人出的讀書筆記,比如管錐篇等等~是否正確、高效的閱讀需要做筆記呢?又該要怎麼做?摘抄或是評註?


喬納森(劉錚)編了一本《日本讀書論》(吳菲譯,上海三聯書店,2014),其中第一篇三木清的「如何讀書」很好,雖然有點日系的絮叨,但的確如劉兄所說,「精善」。

我一點也不想總結要點。對於三木這篇文章,總結要點就等於把它殺死了。請有興趣的朋友買書來看。這書似乎印數不多(或是太好賣),但網路年代買起來還是不太費事的。

劉兄自己寫的導言並不遜色於他所選編的任何一篇。在這裡可以讀到(和書中版本略有出入):

日本「大正教養主義」與日本讀書論


來看看這些名人的讀書方法吧~

顧炎武:「三讀讀書法」

「三讀」即復讀法、抄讀法、游讀法。他給自己規定:每年半年讀書,半年複習,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的,又動手又動腦,強化記憶。顧炎武篤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方法。他從45歲開始了大規模的遊學生活。做到了書本知識與實際知識相結合,學以致用。

朱熹:「二十四字訣」

一、 循序漸進
讀書要按照書本的邏輯體系和學習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統、有步驟、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地循序漸進。他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他反對「驟進」和「速成」,主張一步一個腳印漸進。

二、 熟讀精思
「熟讀精思」,一是「讀」,二是「思」,講的是讀與想、學習與理解的關係。「循序漸進」要求合理安排讀書的先後次序,而「熟讀精思」則要求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深刻領會所讀之書的見解。朱熹說:「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思」。「讀書之法,讀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讀誦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轉。若只口裡讀,心裡不思量,看如何也記不仔細。」由此可見,「熟讀」就是要「使一書通透爛熟,都無記不記處」,「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覆玩味」,「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三、 虛心涵泳
指讀書要仔細認真,反覆研磨,反覆體會;切忌走馬觀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說:「觀書但當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所在。如其可取,雖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有可疑,雖或傳以為聖人之言,亦須更加審擇,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腳踏實地,動有依據,無籠罩自欺之患矣。」總之,這種讀書法要求不預先立說,不自滿自足,不穿鑿附會,不粗心性急。

四、切已體察
指讀書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視書外的功夫,即要結合自己的思想、經驗,從書外去體察書中之味。朱熹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覆就自家身上推究。自家見未到,聖人先說在那裡,自家只借他言語來,就身上推究始得。」又說:「讀書須要切已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總之,這樣讀書法要求自身視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則,人云亦云是不會有見地的。

五、著緊用力
指讀書要抖擻精神,化大力氣,下苦功夫。讀書既不同遊戲,更不是請客吃飯。讀書要「群疑並興,寢食俱廢」,「只要將勤苦捱將去,不解不得休」。讀書如行上水船一樣,倘不奮力,就可能前功盡棄。朱熹認為讀書是一件費心費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認真,才能有所獲。

六、須教有疑
指讀書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

矛盾:「三遍讀書法」

茅盾在他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它的鍊字鍊句。」

賈平凹:「觸一通三法」

賈平凹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逼著自己靜心地讀書。他認為讀書面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武術、繪畫、舞蹈……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張連植樹造林、做飯炒菜方面的知識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老舍: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魯迅:「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巴金:「憶讀法」

巴金這種讀書方法很特別,雖是讀書,卻沒有書。

巴金讀書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溫故知新,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

最後再來一個歪果仁吧~

盧梭:「三步讀書法」

第一步,儲存:採用拿來主義的態度,兼容並蓄,將自己的腦子作為一個信息庫,把書中的內容、觀點全部裝進去,不加分析,不加評論。這是廣泛地系統地積累知識的過程。

第二步,比較:待到有閑暇時間,再將儲存起來的書本知識進行認真的分析比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資料擺在一起,反覆衡量,看看哪一種更可靠、更翔實、更正確。這是明辨真偽、是非的過程。

第三步,批判: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揚棄書中謬誤的成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批判吸取書中的精華,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新見解。這是破中有立、先破後立的過程。


鄙人所見,好的讀書筆記就是讓自己能夠重複看得東西。有一句話說得好:「成功不可複製」

也就是說當你去參考並實踐別人的方法時候,自己的揣摩掂量,憑感覺去修改。打個比方,你隨手拿了一件衣服,套上去才知道這件比自己大了好多好多,難道要硬著穿?當然不是,不斷地憑感覺去改變。關於你說的是否一直讀下去,我覺得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但是我會讓自己讀細緻一點,那麼我就能更深刻一點,思考更多一點,一般看到很經典的句子或者很觸發我的句子,我立即記下來的。我的讀書筆記其實很簡單,可以手記在筆記本上,或者手記的Evernote(印象筆記)

定期回看,(一般定在周末,周末留個時間給自己回顧總結是非常好的習慣)

當你一遍遍讀,那就可能會有一遍遍不同的見解。


推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做筆記。這種方法切實可行。首先,還是回歸到做筆記的目的上面去,做筆記為了什麼?

學生時期,我們是為了更好的記憶,通過對知識的梳理,並經過大量的重複記憶,我們會獲得一個短期記憶。有很少一部分才能成為長期記憶。當然短期記憶就夠了,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在考試的時候能夠答一個高分。

如果,你前期閱讀量很大或者已經對自己的讀書方法有一定的見見解,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記住一部分知識其實並不應該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能夠通過讀書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思維框架。所以,讀書的整個過程就變的非常重要。

從一開始的選書開始,就很重要。

因為盲目的拿過一本書就讀其實是很浪費時間的,讀書一開始就應該明白我為了要達到形成某個領域的理論知識框架,需要一開始讀什麼書,接下來再讀什麼書?這點很重要,參考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387551解決了選書以後,我們就面臨如何高效的讀一本書了,這裡就只講怎樣有效的做筆記。思維導圖是是很好的方式,但是題主說自己並不知道怎樣做思維導圖。先來看一下自己剛剛做好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不一定用在讀書上面。分析各種問題都可以用。

字太小,內容有點看不清。再放一張圖。

答主第一次接觸思維導圖的時候,是在實習的時候。那時候實習的公司是做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引導的,所以,那兒的老師必須人人都會畫思維導圖。因為,兒童的記憶模式更加偏向於具象的概念,所以,思維導圖模式效果很好。當然收費也不便宜。先來看看題主那時候畫的思維導圖。

希望各位看到的不逃噴我。因為是要給小孩子講,所以整體的表現形式就比較的兒童化一些。這些思維導圖都是看完一本書之後才畫出來的。也就是,為了畫而畫。可以達到教學的目的,但是讀書做筆記的順序錯了。

筆記不是看完書之後做的,而是在一邊看書,一邊做的。筆記不是為了做而做,一定是對我們讀這本書有幫助還有以後讀另外相關的書也有幫助。

所以,其實思維導圖這個東西好用,正式因為它的靈活性。所以,在讀一本書,需要做思維導圖的時候,我們拿來紙和筆就做。下面來說一下,一開始上手應該怎麼做。上面的那兩張思維導圖,看起來可能沒有什麼,但是要是讓一個新手去畫,也不一定能畫出來。畫不出來這樣的,我們可以分步來畫。我現場示範,隨手拿一本書。

企鵝兇猛,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看。下面就借著看書的機會講一下思維導圖應該怎樣畫。

兩種方法,第一種,以整本書的視角來講解。第二種,分板塊。

第二種相對簡單,我們就以第二種開始。第一步:大概了解這本書是寫什麼的?我們看書名「企鵝兇猛「加上馬化騰的照片,我們知道這是講騰訊的,兇猛兩個字大概應該是講騰訊企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注意這只是前面的推測。下面一行紅字:」馬化騰的中國功夫「中國功夫+兇猛我們大概知道這本書可能會有兩種思路:第一,講騰訊的發展史,第二種講騰訊的戰略策略。或者是兩者的結合。看作者。

首先是記者,我們大概就會知道。這本書大部分一定是講騰訊的發展史。因為策略方面的東西她可能不擅長。第二步,看一下整本書分哪些版塊?(當你得知了大概講的什麼內容的話,序言部分可以選擇先不用看)看分哪些版塊,我們這裡要用到整本書的目錄了。目錄對於你形成整本書的框架很重要。千萬不要錯過。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整本書有五章。第一章:企鵝兇猛;第二章:懸崖邊的生存術;第三章:誰動了騰訊的乳酪;第四章:騰訊動了誰的乳酪;第五章:騰訊帝國的未來。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第一章應該是講企鵝是怎樣發家的?第二章是講企鵝在運作的過程中遇到的苦難。第三章講競爭對手,第四章講騰訊戰勝了誰;第五章:騰訊未來的走向。當然,這只是猜測,可能會不對,也可能就對了,有趣就有趣在這兒。等你真正去讀的時候,就會不斷地印證你之前做的判斷。讀書變成了探案。我們就用第一章第一節做一個示範。我可能畫不好,別笑話我。首先,我們把目錄給我們的框架寫在紙上。

目錄是白給的一個框架工具,不用可惜了。

這是成長氛圍這一小節所要激昂的東西。通過讀第一節,我們知道騰訊的和其他網路產業發展起來的外部原因有1、互聯網的空前機遇,這屬於歷史推進;2、海外投資人的資金支持;當然小節中間還穿插了一個最早做互聯網卻失敗的案例,瀛海威的失敗,失敗的原因為我認為應該是這一小節的難點。建議讀兩遍。大致是因為,他要實現互聯網服務,就要先實現溝通,但是別人沒有接觸到網路,所以,他只能和中國電信合作,但是本質上他和中國電信又是競爭關係,需要支付很大一筆費用在溝通上面。支撐不下去,死亡。

除此之外,小節的後面還提到,其實最早的一匹互聯網創業者幕後的故事很少的,最重要的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還有這些人準確的抓住了這個時代。

好了,這就是這一節講的內容,非常容易記住。所以,這才叫有效的做筆記。切記,做思維導圖筆記是為了搭建我們的思維框架,並不是要我們真的去畫畫。所以,好不好看,布局合不合理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自己能夠看明白就好。時間有限,只寫這一小節。下面的部分,和這一小節一樣的思路。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讀書方法,上面有更多的乾貨,我們一起來成長!

將文字版的先整合一下,整理成電子版的。這裡用的軟體是X-mind

個人用的還可以。


讀書分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為了了解知識、休閑而讀的,另一種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讀的。

那麼書也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種是理論性的另一種是實用性的。

理論性:歷史書、哲學書、科學著作... ...

實用性:工作手冊、某某工作方法......

這裡我著重強調一下,關於實用性書籍如何閱讀。閱讀實用性書籍,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直接辦法就行行動,而非滿嘴放空炮。

具體方法:

1、本書講了什麼?

2、我想到了什麼?

3、我能做什麼?

4、我該如何做?

通過這四個步驟,就能把學到的知識進行「落地」,做到解決實際問題。

備註: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學習、參加培訓後,剩下了什麼?

學習、培訓後做到了第幾步?

最近學習了思維導圖,可以用思維導圖縱觀整本書的信息,有效把握全局,避免前看後忘。推薦大家試試。


分享一本幾位先生編的小書,《怎樣讀書》(胡適等著 上海一心書店印)

後面附有簡單的文章目錄。主要從自我的讀書方法論以及談談讀書的意義與故事,很有味道。

當然時代日新,讀書與信息獲取的方式與數量級不可同一而論。對於知識的獲取與理解,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合適自己的方法。如古人的 「涵泳乎其中」還是 「不求甚解」,或是錢鍾書先生的 日札筆記與李敖的「大刀闊斧」,實踐出方便自己的,高效率理解的,才是第一生產力。若是邊讀邊畫畫、吃東西,或是點上大煙、擺上小酒可以助興(林語堂先生這個洒脫),何樂而不為呢。

重要的還是行動力。取書中胡適寫到的「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下得功夫,才有「開卷有益」。希望這本小書可供參考。

於自己而言,碎片化的信息僅收錄涉及到的系統與出處。工具書則先快速翻過一篇,然後邊讀邊注釋。小說、傳記一類則是捨不得停下,故事讀完,再回味細節,寫寫感受。然後看看他人的讀後感,有漏過則再補之。筆記工具:手寫、Mindmanager、Onenote

書籍鏈接:http://pan.baidu.com/s/1slyboGt 密碼:5kl6


再過了小半年之後,還只是一個回答,如此有分量的問題大家都沒有關注,難道都在關注那些裝13的問題么如:怎麼評價莫奈的睡蓮…我自己回答下這個問題吧…

讀書一定要做筆記,要能提出問題並且回答它,才能真正將這本書同化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來自於《如何閱讀一本書》,太棒的一本書,獲得了教科書式的閱讀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


記得華羅庚先生曾說過:讀書的真功夫在於「既能把薄的書讀成厚的,又能把厚的書讀成薄的」。我非常贊同這一點。

把書讀厚,是對書細節的把握,對知識面的拓寬。在讀此書的同時,同時聯想回味之前所學內容,甚至是為求甚解,專門去查詞條。這就是所謂「精讀」。在這個過程中做的讀書筆記大多數會比較細緻。但此時對於整本書應該是碎片化的理解。

所以,在「把書讀厚」以後,還需把書讀薄。即對於書的脈絡有整體性邏輯性地把握,並不斷蒸餾,去蕪存菁,濃縮至精華。這時候的讀書筆記,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會比較有效。

現在很多紙質書籍排版時喜歡在一側留白,私以為這樣做有鼓勵做讀書筆記的效果。當然,也有愛書之人會專門準備一本本子來做筆記,只是再次翻閱時不太方便吧。

至於電子書,個人習慣問題,不大喜歡,所以就不予置喙了。

不管如何,讀書總是件快樂的事


我覺得能基於你的閱讀體驗寫點什麼或者做點什麼是最有效的。

摘抄式的筆記會瞬間被遺忘,隔幾年不看你都會驚奇這是你自己寫的。

但如果這本書在你的生活里發生了什麼反應,起了什麼作用,這個反應和作用是具有記憶點和有生命的。從最基本的「寫點什麼」來講,至少能幫助你理解和整理。


一定要寫讀書筆記!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
怎麼才能寫出一篇精彩的感悟式文章?
有哪些大神級人物生命結尾說了總結人生的一句話或一首詩?比如李叔同等,?
通過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效率如何?
如何將 Kindle 標註筆記導出到印象筆記(Evernote)?

TAG:閱讀 | 讀書筆記 | 讀書人 | 讀書習慣 | 讀書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