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 中 Theo Jansen 發明的那個 Animaris Percipiere 是什麼東西,又是什麼原理?

視頻封面theo jansen創造的新物種(中文字幕)視頻


謝邀。

這是 Theo Jansen 的個人主頁:http://www.strandbeest.com/index.php

和維基頁面: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_Jansen

他是藝術家與工程師的結合。這些海灘野獸 (Strandbeest),是巧奪天工的機械裝置。

與木牛流馬不同,它們不靠人力,而是通過海風獲得能量,驅動裝置運行,並且全部使用環保材料。

這裡有兩個講解運動原理的視屏,可以看到是純力學結構,沒有用電

http://www.youtube.com/v/CufN43By79s http://www.youtube.com/v/-GgOn66knqA

他最新的裝置,可以存儲風能,在遇到海水時改變方向,在遇到風暴是把自己釘進沙子,也都是機械結構(液壓等)。具體原理在題目說明中的視屏里已有演示。

這些裝置做到了難以置信的應激性,但由於不能繁殖,沒有新陳代謝等特點,還不能算作生物。


謝邀

很有意思的東西,純被動驅動的結構。比作木牛流馬我覺得挺恰當的,因為沒有電,也沒有控制元件,是單純的被動行為。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創造者不斷強調這是一個「animal」,還說自己的目的是創造新的物種。這未免有點吹過頭了


生物這一概念,百度給出的定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 http://baike.baidu.com/view/4579.htm 這個被製造的「東西」(暫且這麼稱呼)顯然具有了動能,但它是否是生命體呢,接著百度,生命體的概念,「有生命形態的獨立個體就是生命體,能對外界刺激作出相應反應。」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614.htm 這個東西顯然能做出反應,但它是否算是具有生命形態呢,這樣一環一環考究下去,就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語義學上的定義是不完整的,當一個新東西產生的時候,我們去套搬原有的語義學上的概念,會發現,符合A,但又不完全符合A,符合B,但也不完全符合B,那麼,這玩意到底是A還是B呢?我們是該擴展原有概念呢,還是在設置一個新的概念?

所以,這種分類方式是不科學的,對生命體的判斷,依賴於更為完善而科學的方法,這一東西,目前來說,自然算不得通常意義下的生物,但根據生物控制論的觀點,他有感測器,執行器,以及根據感測器得到的信息進行決策使執行器動作的控制裝置,從這種意義上說,它可以算作生物。(關於生物控制論,簡單的百度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482977.htm,具體可以看看維納的控制論,或者維納另一本通俗介紹控制論的《人有人的用處》,對這一問題可能會有啟發。)

具體原理我的了解也僅限於視頻介紹,但似乎視頻給出的這生物的材料翻譯為「電力管」不是很確切,英文不太好,也不知道演示者具體說的是什麼東西,我倒是很期待研究說的過幾年讓它能過活在海邊,但這如果不藉助電能的話,我覺得還是很困難的。


藝術家與工程師的結合,很恰當的評價,他對機械結構的運動傳遞和軌跡掌握很高超,仿生原理也不是一般的厲害


推薦閱讀:

SLAM在VR/AR領域重要嗎?
如何看待「極戰」無限制機器人格鬥大賽?
智能的本質是演算法嗎?
雙足機器人有哪些常見的平衡演算法?
恐龍戰隊的發展歷史和劇情是怎樣的?

TAG:機器人 | 人工智慧 | 自然科學 | TED | 科技 | 機械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