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蝙蝠俠前傳 2》里雙面人哈維丹特會一夜之間從正義的化身變成一個惡棍?


其實不是一夜之間。

Harvey Dent是一步步對代表正義一方的警察失望。第一次見Gordon時就提醒他手下有問題。第二次在天台為警察有卧底導致搜銀行撲空、放走了Lau吵架。最終引爆點是Rachel被她信任的警察接走最後導致死亡。

對黑幫是本來就痛恨,加上在法庭上差點被殺,也是黑幫的策劃殺害了Rachel。

就這樣在黑白兩道對決下失去了剛答應求婚就被炸死的未婚妻,精神崩潰,再加上小丑那番話表明自己只是棋子,要找真正負責的人——Gordon和Maroni(如果Gordon一早正視卧底問題,也許Rachel不會死),所以最後光明騎士墮落也不突兀了。

其實中間也有一點變墮落的端倪,就是用槍逼精神病患說出小丑的下落,只是被蝙蝠俠阻止了。


哈維丹特由好變壞並不是「一夜之間」。

從一開始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是偏極端的。極端的厭惡「惡」,極端的追求「好」。他的信念和強大的一面,建築在他對「制度」本身的絕對依賴與信任上。

---插一句題外話的分割線---

看蝙蝠俠的故事,不能忽視的一點設定是,哥譚市這個地方,確實是惡之地。擴大一點說,對「人的劣根性」的展現,在蝙蝠俠的故事中一直沒有被忽視,相反是很重要的一點。第三部《黑暗騎士崛起》中,哥譚被隔離後的亂象,正是這一點的極端展示。小丑想用兩艘游輪互爆來引發劣根性的暴露、摧毀市民自尊與人性的做法被暫時阻止了,但是貝恩做到了——起碼暫時是做到了。

---題外話結束的分割線---

所以,破壞哈維這個人,其實很簡單。他的信念看起來很強大,他所依賴的東西也很明顯,相對應的,他的弱點/軟肋也就暴露的很直接——破壞他對「制度」的信任,破壞他對「正義」的信念就可以。小丑做到了這一點。通過不斷的刺激他、逼迫他,讓他在懸崖邊上看到哥譚這個罪惡之地的制度上的巨大漏洞,然後讓他受傷、受傷,然後失去、失去——然後他就崩潰了。

哈維的墮落是第二部非常重要的情節主線,建議題主再仔細看幾遍。蝙蝠俠從來就不是一部『主旋律』類型的超級英雄電影啊。


編劇:丫不變這俗套劇你還想看嗎?!丫給我變!

導演:這不變電影還談什麼轉折性,還有什麼亮點?!丫給我變!

製片:丫不變票房怎麼辦?!丫給我變!

貝爾:這丫不變不久兩個主角了?!我這麼敬業還被搶戲!丫給我變!

希斯:我都崩潰了還不派個反角跟我一起演?!丫給我變!

瑪吉:我這青春動人連蝙蝠俠都得不到的美少女被燒死了男朋友都沒反應,這麼無視我?!丫給我變!

艾倫:這……TRANSFORMERS……


同意@Melon Lau

dent一開始就有無政府主義(對政府本身的不支持)的傾向, 第一次他與bruce等3人餐桌談話時他就說

When their enemies were at the gates, the Romans would suspend democracy and appoint one man to protect the city. It wasn"t considered an honor, it was considered a public service.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他本人正是政府/法律/正義的代表, 而他這個代表卻不信任桌面上的規則/制度


雙面人追求的是極端,而蝙蝠俠卻不是一個極端的人,所以他總是找蝙蝠俠的麻煩。蝙蝠俠自己也是一種墮落。因此為了幹掉蝙蝠俠,以伸張所謂的正義,只好先委屈一下市民了:「要讓蝙蝠俠過來,很容易,只要殺幾個人就行了。」按照戰爭法律,如果戰爭有法律的話,這應該算是戰爭犯罪吧?

其實這些「怪物」都是相互帶出來的。據說蝙蝠俠是小丑帶出來的,之後蝙蝠俠又帶了小丑一把。被帶大的小丑,又帶起了雙面人。雙面人為了引出蝙蝠俠,向人群扔炸彈,這一來,直接帶出了兩個人——小蝙蝠和瘋狂科學家。


推薦閱讀:

電影《火星救援》是硬科幻嗎?為什麼?
蝙蝠俠:黑暗騎士印象最深的台詞是什麼?
作為電影或電視的配樂,哪段吉他或電吉他的solo令人印象深刻?
有哪些精彩的黑暗電影、黑暗小說推薦?

TAG:電影 | 蝙蝠俠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