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釋迦牟尼之後有沒有人修行成佛?為什麼?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修行成佛?


釋迦牟尼之前有無數人成佛。

釋迦牟尼在世有無數人成佛。

釋迦牟尼之後有無數人成佛。

某種意義上,成佛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與其說佛是一種境界,我更喜歡說:佛是一種選擇。

我選擇成佛,就這麼簡單。

初地及以上菩薩只要願意,可以在七年內成佛,也可以過兩大阿僧祇劫後成佛。像普賢彌勒這樣的菩薩,成佛只是一瞬間的事。幾乎所有菩薩都可以成佛,他們沒有成佛,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成佛。

(我欲仁,斯仁至矣。儒家仁和君子同樣也是一種選擇。)

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沒有修行成佛?

如果有人把佛的話背誦下來,一板一眼的給我們複述,那跟佛親自來講相比,有什麼區別?怎樣來判斷?

1、去質疑他。

聽其言而觀其行,佛隨緣說法,為的是讓更多人進入正道。而偽佛呢,他們大多只是借講道為幌子,是為享受教育別人的快樂。一定要有高高在上的地位。所以,當出現疑問、質疑、甚至相反意見的時候,無論這些意見是否幼稚,佛必不會大驚小怪,因為他們知道,正因為世間有這些疑惑困惑,自己才有講道的必要。否則何必浪費口水。於是乎,這些佛的反應大半是尋理逐句,慢慢講來,慢慢解釋。就算是遇到故意找茬、搗亂的,佛也會隨緣隨機講法開示,實在不行就先冷處理,不搭理,等以後的緣到了再來開示。

而偽佛不一樣,相反的意見或質疑已經挑釁了他的高度,質疑了他的權威,他本來就是來享受的不是來受罪的,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的反應通常會超乎尋常的激烈。加上這樣的人修養一般欠佳,破口大罵問候別人全家的多半就是這類人了。

2、不去判斷。

第一條方法是不可行的,看似有道理,最多去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較溫和的善知識(連是不是善知識都無法判斷)

連玄奘都不分辨不出來小雷音寺的黃眉老祖是不是佛?你又怎麼去分辨其他人是不是佛呢?

開個玩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去數一下他的牙是不是四十顆,看看手長過不過膝,如果都有,姑且可判斷他不是佛就是轉輪聖王或基因突變。

知友 @庄表偉的回答是真的:

有一個殘酷的真相:「如果你自己沒有真才實學,就無法分別他人是否騙子。」

一個更加殘酷的真相:「有很多在自己的領域非常厲害的專家,出了自己擅長的領域,照樣被人騙。」

一個最殘酷的真相:「仔細閱讀本問題的所有回答,對於你避免上當,毫無幫助。」

3、判斷他人是不是佛,意義不大。

就算「有一大波佛向你襲來」,如果心存傲慢,照樣什麼都學不到!

為什麼說家鄉無聖賢,就是這個道理。

耶穌回家鄉,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嘛?

馬祖回家鄉,「哪是什麼聖人,不就是馬簸箕嗎?

馬祖還作了一首詩: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

如果有人提問「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善知識」,這個我倒是有很多話要說,如果你看到這個題,請邀請我,謝謝哦。

現在我告訴你,是人皆有佛性,你的朋友、網友、同學、老師、父母都會有是佛的瞬間。

扔掉你的我慢,向身邊的人學習。見賢思齊,不賢內省,隨時檢點,實踐證法。這才是修行的正途。你選擇了什麼,就要一步步去做,慢慢積累,由漸入頓,今天且修幻,明日做佛祖。

大致如此。


這是大乘佛教的說法,佛教徒可以成佛,實際上按照原始佛教的認知,佛教徒是不可能成佛的,同時大乘佛教徒有真知的也沒一個人敢自稱成佛,所以成佛只是一個偽命題。

依照雜阿含經,佛的標準是自覺覺他,這兩點佛教徒們都滿足不了的,自覺是指不聽聞佛法,自己觀察世間規律而覺悟,那麼佛教徒都看佛經了,永遠滿足不了自覺這個條件。覺他是指創立一代教法,度人無量,也就是指創立佛教,佛教已經創立了,怎麼還能讓佛教徒再創立一次呢?為什麼說彌勒是未來佛?就是因為佛法在多少劫之後會滅亡,而彌勒是被佛陀受記,未來重新建立佛教的人,如果彌勒沒來,你先成佛了,那麼彌勒這個未來佛還往哪擺?那你不就成未來佛了嘛。所以佛教徒們只能算聲聞乘,不能入佛乘。這也是大小乘不可調和的教義衝突,也就是對佛的理解不同。

那麼所謂的成佛,大乘也一樣,無非是指解脫的意思,那麼什麼樣的人是解脫者?這就是原始佛教的阿羅漢,阿羅漢是指一個三界之內毫無欲求的人,所以世間的一切不能動搖阿羅漢的內心,這種無欲無求的人,佛教視為解脫者


我們這個劫叫賢劫, 賢劫會有一千個佛出世,釋迦摩尼是賢劫第四尊佛,之後還會陸續有996尊佛出世。對「劫」這個概念不理解可以度娘之。

下面是花百度的賢劫千佛。

千佛出世次序如下:

第一至第八小劫,無佛出世。

第九劫減至人壽六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為賢劫第一尊佛。

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二尊佛。

又減至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

減至一百歲,釋迦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四尊佛。

第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彌勒佛出世,為賢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無佛出世。

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繼出世。

第十六至十九小劫,無佛出世。

第二十小劫,樓至佛出世。

合為賢劫千佛。

其他劫中成就的佛就沒法計算了,包括過去劫和未來劫中成就佛果的花不知道怎麼算。

成佛的判斷標準嘛,可以依據佛陀的十種稱號和三十二相、八十種形好、福德圓滿、漏盡通和無上正等正覺。

反正這些名詞太高大上你去ooxx度娘幾下就知道了。

成佛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生生世世去努力的,共勉吧。


我讀佛想從中學大智慧,想來以佛經的通達無礙,我輩習者也自該瀟洒如彌勒,安然觀自在。可仍舊是嗔念在心,如佛觀蚊蠅,或隨手拂去,我則是蠅拍蚊香在手意欲除之而後快。

想來修行甚難,難怪我輩少圓滿者。

或許終有通達徹曉之時,你可以成佛,卻不能成為悉達多。

唯願此生根器具在,修得阿羅漢果,不再有執念懸於三尺之上。執念在心,如鯁在喉,茫茫然不知過去何來,不知未來何處。


娑婆世界的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下一個佛是彌勒佛。這期間娑婆世界沒有其他佛出現,但這期間有人成佛,只是不在娑婆世界成佛。一個大千世界同時只能有一個報身佛的存在,娑婆世界的修行者修到功德圓滿可以成佛的時候,他可以繼續做菩薩,也可以去他方無佛的世界成佛。

按照佛教的世界觀,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叫娑婆世界(一個大千世界),虛空中有無數的象娑婆世界這樣的世界,比如華嚴經說我們娑婆世界是華藏世界裡的一個世界,每個象娑婆世界這樣的世界最多同時只有一個佛(佛的真身,報身),也可能沒有佛,任何一個大千世界不可能同時有兩個佛的真身,但是可以同時有很多來自有他方世界的佛的化身(變化身)。

人間的釋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報身佛毗盧遮那佛的變化身,在人間示現成佛。所以在娑婆世界裡的其他地方,也會有其他的示現成佛。

娑婆世界裡的報身成佛,釋迦牟尼佛之前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之後,下一個是彌勒菩薩成佛。有人憑此說認為這期間不可能有其他眾生成佛,其實不是這樣。

法華經中就有龍女獻寶珠於佛陀後,迅速圓滿了功德,隨即去南方無垢世界成佛的事。


沒有。成佛的一個條件就是自悟,聽來的都不算,現在隨便哪聽不到點悉達多喬達摩傳下來的東西?


我來就時間跨度這個說說自己的看法。為方便起見,還是使用西哲的主體一詞,其實這多有不當

設想一下有這種情況是否可能:一個主體成佛之後,他能以超越和時間和空間的方式存在。

我讀的經論不多,這裡的表述也很不嚴肅。不過就我所知,初地菩薩就能剎那化身百個,神通里也有能縮地的——那我是否可以推論,在修行到某個階段的時候,這個主體可以一種超越時間的方式存在?

假如擺脫了如我們凡夫這樣的存在方式,那這個主體的存在方式將變得很詭異(儘管這在常識看來是很荒謬的):過去也可以是現在也可以是未來,現在也可以是過去也可以是未來,未來可以是過去也可以是現在。簡單的說,主體在成佛之後可以是超時間的。

再梳理一下:

  • 主體成佛前,只能在特定的一個時間中存在於特定的一個空間或者反之,亦即,他要遵循同一律的原則,不能在隨意數目的時間中存在於隨意數目的空間中或者反之。(儘管這確實很荒謬,並且某種意義上也是不嚴謹的描述,但既然我們能在想像力中演繹它,那麼它就不是純然不可能的東西)

——在這個立場上,他尚未是佛

  • 主體成佛後,他可以在隨意數目的時間中存在於隨意數目的空間內或者反之。

——在這個立場上,舉例,若成佛前和成佛後的主體是同一的,且成佛後的主體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而存在,則對已經成佛後的這個主體來說,他也同時可以是沒成佛前的自己,但那時他仍未成佛。但這個就是悖論了:那時的他既已經成佛,又尚未成佛——這裡我們不管它,且接受下來。

那麼既然在這個意義上,既可以說他已經成佛,又可以說他還未成佛,那麼是否解答了題主疑惑呢?

答案是,在世尊示現涅槃後,你既可以說有人成佛,也可以說沒人成佛。二者同時為真。

=======分割線=========

別的不說,在康德那裡,時間只是人的感性直觀純形式的一種。換而言之,可能有一種存在者,它可以不以這種直觀的純形式作為認識的先決條件。而這樣一種存在方式是否會導向我之前所提到的那種存在方式呢?我傾向於肯定。

而這種存在者是否是佛,人是否能成為這種存在者,是否通過某種修行方式成為這種存在者,是否能通過佛教的修行方式成為這種存在者——對於這些問題,我的意見也傾向於肯定。

經意強解,錯漏必存,內外互通,附會難免。輕噴。


人人皆能成佛,如上面知友的回答一樣,在釋迦牟尼之前有,當世有,後世也有。佛是一種境界,當你接受並了解以下四個真理,即可成佛。1、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2、一切情緒皆苦。3、一切事物皆無自性。4、涅磐超越概念。這麼多的佛經教義,這麼多的沙彌比丘的修行,都是為了解釋並掌握這四項真理。當有人了悟了這四項真理後,世上有無釋迦已經不重要了,即使沒有釋迦他也是佛。


這個問題有違本尊本意,成佛不是誰說的,佛也只是明相。

下面偏題吐槽時間:千年精粹已經被玩壞了,神化佛教就是對佛教最大的摧殘!我們自己也有神通,哈佛望遠鏡不是千里眼?手機不是順風耳?天天燒香拜佛捐錢為功德的人,能先把世間法學好嗎?有錢建造大佛像大佛寺的人能先顧好和自己最有緣的家人嘛?出錢去放生能先把自家小區的流浪狗照顧下,少穿幾件皮草?對著一尊尊金衣泥像叩頭除傲慢能先從尊重父母做起?每天念經抄經百遍千遍且不論念、抄到的會不會是偽經、偽論,念抄多年不入腦,不理解能有用?人道都沒過好……能踏實點?


前面兩問我不知道。第三問我說說我的看法

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修行成佛?

其外在表現一定是無憂無擾的。另一個表現,則是大慈悲之心,願世少些傷害的本心與行為。

既生畏死。為了不讓人輕易面對面對死亡的恐懼,我們的大腦自尋千般理由,萬般慾望讓人沉淪,從而忘記真相。好似充實,卻也易迷失本心。

剝離開這些慾望之後,不執著於證明自己的存在之後,主動切斷了與世界的聯繫之後,剩下的你自己。去參去悟。

悟到本心後,重新與世界建立聯繫,同時守住本心,滋欲滅欲;不為外界所擾,而又有所奉行。

修行有得,是在充分認識內外大千的基礎上,清醒地達到本心與行為的統一。

故修行總是修心且修身的。

由心起,心止行也止。

再然後,或許會萌生大徹大悟後的慈悲心。

死生無異,僅多一心。憑心而行。

欲助眾人少嗔痴,授其 收、持本心 法門,欲世間少傷少苦。

這或許就是真正的佛性。

另外,個人覺得,佛法人人可修。

且,其對人的影響與心理學對人的幫助有相似的地方。

人人都通佛性了。也就意味著每個人放在外界那部分無謂的事上的精力少了,放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本心的願望上的精力多了。四海皆平,四海皆寧,便是極樂。


模仿經文中的語句作答如下:

從來就沒有人成佛,如有人做是念我成佛了,則此人不解如來所說意。

如來說佛者,即是非佛,是名為佛。

如有諸多外相證明此人為佛,則此佛是因緣合和之物,方生方滅。

通俗地說:

成佛是個比喻說法,意為此人已經徹悟實相,永離煩惱。

證明的方法就是你修行有成,自然可以知道。


但是佛經上不是說釋迦摩尼是現在佛,彌勒佛是未來佛,釋迦摩尼和彌勒佛之間的56億年都不會有佛誕生,是這樣嗎?


有點偏題!!!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 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現在北印度。根據中國歷史所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 (甲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住世七 十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 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歷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 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 國。我們想要認識佛教,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佛」 ?什麼是「法」? 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教」? 這幾個問題,對於我們修學,關係非常之大。「佛」這一個字, 是 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 不用「智、覺」這兩個字 來翻譯,而采「佛陀」這個音譯呢?因為佛陀的含意,是無限的深 廣,我們中國字彙里的智 、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採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佛」這一個字,有體、 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就體上講,智有三種 :第一、 「一切智」:用現代哲學的名詞 來講,就是正確的了解宇宙 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里稱為「一切智」。第 二、 「道種智」:種是指種種繁多的現象,宇宙之間的現象,種 類無量無邊,這許許多多的現象,怎麼產生 的?從哪裡來的?現象、過程如何?後來結果如何?能夠正確明了宇宙萬象的智慧,叫做「道種 智」。第三、「一切種智」: 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 明了,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 」。釋迦牟 尼佛,具足這三種智。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 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 大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覺」也有三類:第一、是自己覺悟了。 第二、是能夠幫助別人 覺悟,這叫做覺他。第三、是圓滿的覺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自己覺悟。他們自 覺之後,遠沒有發心,主動地去幫助別人覺悟;經典里常常說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自覺之 後,能夠主動地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人。「希望覺悟」,就是機 緣成熟,菩薩一定會主動地幫助他,使他從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這「究竟圓 滿」正如同 其他宗教裡面讚美「全 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樣,在佛教稱之為「佛陀」。佛告訴我們,這樣圓滿的智慧德 能,「覺」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圓覺經 中講得很清楚,「一切眾 生本來成佛」;這也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換句話說,眾生與佛 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現在我們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用一句話,把我們的 病根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我們的 病根之所在。我們從佛 境界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受妄想、執著之害;每天還在繼續不斷的搞生死輪迴,也是妄 想、執著;生活過得這麼苦,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確是一切迷惑、災難的病根啊 ! 妄想、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復一分的智覺;要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凈 凈,我們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復了,恢復到本來佛了,這個事實真相佛在大經裡面明白的告訴 了我們。大智大覺的對象,就是無盡時空裡面所包含 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個「萬」不是數字,只是形容極多——無量的 無量。佛經上常說,人身 上一根汗毛,或說微塵,這是講小的。「正報」小的毛端,「依報」小的微塵;大的可到虛 空法界,這一切事物就是我們智覺的對象,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這些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 就叫做「法」。所以「佛法」這兩個字連 起來。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一切 萬事萬法。中國人常講「佛法無邊」,確實是無量無邊。所覺的對 象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 沒有邊際。這無量無邊的智覺,諸位要記住,是自己的本能。不過這裡面還有一件事情是 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那就是佛跟我們講:「我們本能的智覺與智覺的對象(宇宙人生萬 事萬物),是一不是二。」這個我們很不容易理解。實在說,如 果我們很冷凈的去思惟、觀 察:假如佛所說的這句話真的能成立——這個智覺是究竟圓滿的——,那這句話就可以相信 ,我們便應該相信;如果說「能知」跟「所知」是對立的,這個智與覺就很難講到圓滿;換 句話說,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圓滿的。但是佛告訴我們,「能知、能覺」與「所知、所覺 」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一真法界」, 也就是華嚴最真實、最圓滿、最高的境 界。凈土宗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屬於一真法界。

----------摘自《認識佛教》作者凈空法師


按照佛經里佛陀的講述

十地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能把星系移到其它地方 而我們人類看天空還是一樣

菩薩做這種事就像凡人拿起一塊小石頭一樣

而十地菩薩與佛的差距 就像一粒沙和整個宇宙相比

釋迦摩尼不是那時候成道 他是無數劫前就成道 他一生只是來世間示現 隨順世間

凡人所謂的偉大 對佛來說 微不足道

他講整個大地的草多還是自己手裡的一片葉子多 弟子說這沒法比 大地的草多無數倍

佛陀說我的法就像大地的草 所宣說的就像手中的葉子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從凡夫到成佛的實修次第》

(——大海 文2017.10原創)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學者凡夫的東西若同經律論及聖者說的一致的,則可放心學,若有不一致或有矛盾的地方,則要存疑,這些不同處你要以經律論及聖者講的為準。

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 整個佛法的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戒」字。「自凈其意」即是「定」。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個「戒」字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戒」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低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裡注意哦,所謂戒就是斷惡行善。

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要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是無法進入禪定色界天的。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你不要看到他們有些是在家人,就以為不要斷欲,在家人同樣要斷欲才能修成禪定。故古人有曰:上士分房,中士分床,下士隔被。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漏精在藏密中講叫「漏失菩提」,如果你是有點悟性的話,從這句話就知漏精對修道來說有多麼嚴重。菩提是什麼,我們佛法修的就是菩提大道。你漏精就是漏失了菩提大道,漏掉了,當然就修不成了。

再加一點純生理的知識吧,否則那些科學迷還是不信。真是老婆心切啊!

我先說明,這段生理科學不全是佛法中來的,對錯你自己分析。以免有人吹毛求疵。

人的生存靠能量維持。現代科學家說:人平常的耗能如一500W的白熾燈泡在耗能維持正常的代謝。

人他有生生不息的能力,他一邊耗能,一邊還會吸收能量,但這一世讓你吸收耗用的總量是有定數的這個總量定數就是你這一世的福報,耗用完就會完蛋。故聖賢都教人要惜福,不要濫用福報,盡量不用貴的好的,要節儉。

年輕時吸收比耗去的多,故會成長會精力充沛。中年後吸收比耗用的要少,故會衰老會不健康。睡覺時耗用降到最低,吸收達到最高。

你熬夜就是把吸收掐了,故會累,你常熬夜身體能量會不夠,就會生病。年老的睡眠差了,能量也會不夠,健康就會走下坡路和衰老。

人體能量的循環有兩個大循環,一個是體腔內五臟六腑的循環。另一個是督任氣脈的循環。這兩個循環就是道家講的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子午交,金木交。

這兩個大循環隨便哪一個出問題了都會完蛋。一種是能量不夠了會衰竭,一種是循環通道阻礙斷路,就是生病。

人體是一部極為高級的自動機器。你淫心一動,他就給你馬上造好了一泡精蟲,給你準備好了,晚上就可能會遺精拋錨。

另外你雖不動淫心,但由於千百世習氣的原因,到精氣積滿時,周期到時,他也會自動造一泡精蟲,夜裡就可能會下漏。

宇宙中有一類眾生,他專門靠啖食精氣而生存,屬妖類鬼類,它有神通,它能看得到你體內已為它準備好了大餐,晚上睡時它會化個美女來與你夢中相會,你就會拋錨下漏,它就能吃到大餐。

那一泡精蟲確實如科學家說的是一泡蛋白質。

但是科學家沒研究,這一泡精蟲在把它送出去時是要有動力,要有能量才能把它射出去的。槍子是靠彈殼裡的火藥把子彈送出去的,那這泡精蟲是靠什麼能量把它射出去的呢?

回答是:靠內炁,靠體能,靠集中丹田之氣和骨髓中的高能量,才能把它送出去,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最要命的。科學家他沒研究這個。

你下次拋錨下漏時仔細體會,你會發現正拋射時,會陰部位會明顯感到肌肉有跳動感,象心跳一樣,對了,那個就是內炁集中後的噴發點。它是集中了體腔能量和骨髓督脈兩大循環中的能量,然後才能噴射。

那麼你把這兩大循環中的能量集中了,經常送泡沒用的精蟲出去,又不是為了傳種接代,那你不是虧大了嗎?

你常作這種無用功,當然會折壽,損福,又損健康啰。能量福報用完就會完蛋。

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認為泡到妞是艷福嗎?是禍哎,絕對是禍的開始。

如果你懂了這些道理,除非為了傳種接代,你還不想辦法放棄淫慾,那你就是百分百的顛倒眾生了。佛說眾生是顛倒眾生,就是看到眾生有許多錯誤而不自知,還認為是對的,結果自己把自己給害慘了。

修道也要靠這些能量才能修成,故佛要求弟子六根清凈,就是要求上不漏、下也不漏,積集能量,才能修成菩提大道。

二八佳娘體似酥,

腰中佩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

暗裡教汝骨髓枯。

好!!這段生理知識就講到這裡,對錯你自己分析。

下面言歸正傳,繼續講佛法。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修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居士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惡業: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痴。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

修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這個修好了,福報功德會很大,若是再想往上修禪定會很容易,其實他就是主修斷惡行善。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買殺放生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楞嚴經》及《地藏十輪經》中講可依此四大根本戒修禪定,除此二經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連心裡都不能起這種念頭,稍起念頭即是犯戒,要立刻懺悔改過。身口意都不能違犯。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修好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

五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妄語,不飲酒。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但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生死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

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一絲一毫的犯戒的意念都不會生起。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就會學的人越來越少。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你要修四禪八定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

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

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

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

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

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

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但是你參禪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你都不守的話,那麼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你是不會開悟的,參不出來的。

禪定是基礎,禪定要靠守戒才能得定,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菩提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斷見思惑去除大部分八十八結使,伏住剩餘少數結使。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

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緣起性空,有是假有,如幻如影,諸法無有自性是空,空有不二,不空不有,離於兩邊。悟得中觀智,證悟佛性,證般若智。

或者在四禪穩固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裡請注意:當修到四禪呼吸停止後,四禪境界穩固後,立刻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這是修大乘菩薩法的一個捷徑修法,因為若能開悟證大乘「法空」,則八十八結使都能漸漸連根拔除。

殺盜淫妄語,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禁戒取見等八十八結使等見思惑是使我們輪迴六道的根本原因。小乘大乘修行都是為了去除八十八結使,修小乘法能去除大部分,剩下少部分只能伏住,根子還在,而修大乘法才能完全拔根除盡。

四禪穩固後即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直到五陰全部解脫就是大乘開悟。當修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則其「我執」已除,此時與小乘聲聞、緣覺、辟支佛的境界就一樣了,再繼續修下去「銷落諸念」,修到識陰解脫則是五陰全部解脫,此時即是大乘開悟。具體祥法請閱《楞嚴經》。諸位要想快一點成就的話你就應該按此而修。

對於禪定中的一些內景陰景魔境要一律採取不與理睬見如不見的態度,就算是真佛菩薩來天王神仙爹媽祖宗來與你說話,你也不能理睬,見如不見,觀其如幻如影如空,繼續你原來的觀修,這樣才能安全進步,否則你一執著會越來越多,甚至迷掉出不來了,甚至出偏。

還有一些感應及禪定中的內景等不能跟別人說,只能跟自己的師傅和智者說,證到什麼境界或證到什麼層次和果位也不能向別人說,否則會成大妄語罪,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

這些規矩你若不懂則很難跨過去。

開悟後即為登地亦即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大乘經有許多,其中《楞嚴經》你一定要看懂,且要反覆精研,要將其內容爛熟於心,這樣修功夫時才不會迷失。特別是五十陰魔部分,你要看懂如何處理禪定中的內景及魔境,否則很難不迷掉,很難!這個部分你一定要弄懂他。這本楞嚴經是大乘經中講禪定功夫最詳細的一部經。且對「明心「」也是講得非常詳細。你先看懂後對「妙明真心」先有一個「」解悟「」,有了這個見地後,再去修禪定功夫「」證悟「」,這樣就容易了。

自古有曰:「自從一閱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這部經是自古以來的所有大成就者都對他無比重視,虛雲老和尚說,你找不到善知識,只要依楞嚴經而修,則離佛不遠。

《楞嚴經》這部經在功夫方面一直講到五陰解脫後的開悟。開悟後的功夫就簡單了,就是住於佛性中一刻不離,修到七地八地時就能真正任運而不造作的一刻不離而住於佛性空性中了。

這段保任功夫在禪宗,他是到山中自己搭個小茅棚,一個人自己閉關修的,其分三段功夫,即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未後牢關任運,修到能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無造作的住於佛性中,住於楞嚴大定中,始終都能如如不動對境無染,則是破牢關,亦即十地經中講的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破牢關後才能出山發大願度盡眾生,才開始真正的菩薩行,入世度眾,化身十方度眾,直到成佛。

從上述功夫過程,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

小乘先證 「人無我」空性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得般若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故要長期的積功累德,廣度眾生。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叫污染種子要轉凈,從俗諦的角度來說是無始以來的業緣宿債都要全部了清。這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德及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

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羅漢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這是大小乘的區別和不同。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已經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

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如如不動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是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人去投胎時這個第八藏識第一個去,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就將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他又會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故知煩惱痛苦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

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沒有收進,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故一般都說唯識學講「有「」,般若經講「空「」。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

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臧。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

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

以上就是講的三身。

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

常有人問佛涅槃後到那裡去了?

佛永遠與我們同在。佛經中說,他來教化我們的化身相雖然示涅槃了,但他的法身無處不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乘入愣伽經》經中說,佛的報身在色究竟天,《華嚴經》說:「佛示涅槃後,彼佛身,入不動三昧,究竟安住,盡未來際,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有些人說羅漢和佛涅槃後就徹底滅了,沒有了,這是外道的斷滅見,你不要相信,他們雖然示涅槃,但還在,不會斷滅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

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

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

有些人說修行證到什麼什麼境界證到什麼什麼果位不一定有神通,那是因為他只懂「修性」而不懂「修身」的原理,或是禪定功夫不紮實,他身上的脈輪沒有完全打開,身上脈輪若打開則一定會有神通的。在無「我見,身見」的境界中也可以修身的。修身功夫不到位,那麼他的那個境界也很容易退失。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閉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

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就是講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

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和修行次第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這裡「」戒「」定「慧「」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其具體內容沒細講,大乘慧複雜難懂,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學習吧。

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

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搞宣傳,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緘口不言才有少分相應「。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宗教並不是靠凡夫到處宣傳就能傳幾千年的。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等。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前文主述從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下面再摘一些有用的資料,望能有助於初修者跨過最難跨過的淫漏夢漏這一關。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

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修到五陰解脫,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這裡再摘一些比較有用的關於四禪八定的資料,省得大家到處找。

定即攝心歸靜之義,色界,無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般都是從二甘露門入手起修,最容易入,即守入出息和白骨觀起修。

我這裡給你們講一個更加殊勝的入門方法。

一般白骨觀入手,經典中先觀左大腳指半節白骨入手修止,觀到心口發暖後再往上觀。

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此法最易成就。一般不管古代現代,從此入手且成就的最多。先意住鼻端守入出息,或用數息法或用隨息法,這樣修到能入定,然後再結合白骨觀或不凈觀修「」身,受,心,法」四念處,再加四無量心即可成就。

這個具體次第安排,你可參閱《達摩多羅禪經》。這部經的譯者佛陀跋陀羅,跟禪宗祖師達摩是遠房師兄弟,因為他們的師傅是同門師兄弟。這部經是他們從佛陀一直傳承到他們從來沒斷過的,有傳承的一個系統的入手修法小乘修法。他們雖然都是大乘行者,但起修都是先修小乘再修大乘。此經是一部按照實修有可靠傳承且有次第的系統的一部修持法。小乘法中有許多法,如何安排,你可按這部經中講的次第來安排。

但是現代人用眼用腦較多,平時身體能量都提於腦部,你再用這個意守鼻端也是將體能提於上部,那麼這個能量耗漏就很大,不利於聚能,你若是真能做到六根清凈,那麼這樣修也很好。但問題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六根清凈。並且你若常常意念放在頭部,對於下元虧損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會容易出偏且進步很慢。

故我今天跟你們講一個更殊勝的法門。

在《禪秘要法經》中的第二十觀中,佛講了一個數息觀法,經文曰:

「」復當繫念,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復當繫念在腰中脊骨(白色)大節上令心不散」」。「此數息法,是貪淫葯,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

這段經文中有兩個法,一個是「住意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數息」。另一法是「繫念腰中脊骨大節上,令心不散」。這兩個法都可以作為初修者入門的初修法門。

這個法其實跟道家的意守丹田法是一樣的。意守丹田法你不要以為佛當年沒講過。

道家入手用意守丹田法,此法在民間流傳很廣,且在家人都有一大批人能修出小成就,氣功師大多都是以意守丹田法起修。為什麼流傳廣泛?因為此法殊勝,非常容易修成。特別是治淫方面有特效,這一點佛在經中已明確指明。

修道者你能把淫漏堵住了,這是個入門的門坎,跨過去是聖人,跨不過永遠是個凡夫。但這個門坎很難跨過去,特別是除夢漏。這個除漏之法,在各門各派中都是所謂的天機口訣,是真傳,六耳不傳,是最隱秘的。在各門各派中都有許多除淫漏的方便法門,不得真傳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就這個法門而言,在佛家和道家裡都是公開的。但這個法門在學佛人中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說知其在治淫方面有特效。

一般人只知修安般守息法是意住鼻端,守下腹好象是道家的是外道法。這是我們學藝不精,見地不廣啊。

其實佛當年也講了這個「」意守臍中腰中、意守腰中脊骨」(白色)之法,且指明其殊勝性。

現代人修這個「意守臍中或腰中隨息數息」,比意守鼻端守息數息更易成就。

特別是對於那些虧損嚴重、下漏嚴重、中老年人、福簿人、身弱、病者來說此法尤為重要,可以說對這些人來說此法必修,否則他去修其它法很難修成或是很慢。這二個法亦可說是補虧之法,用此法修到能入定,那麼就算是補足了。

但是女子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且要注意老朋友來期間和血過多時要用前文所述的「」放空法「」。

我們學佛人要修「」住意臍中腰中隨息法「」,你要接佛法法脈流,不要接道家法脈流。你可以先把《禪秘要法》經的第二十觀這段經文多看幾遍,對這段經文有個深刻印象,然後在剛上座時你要想經中的這幾句經文,不要去想是「意守丹田「」,用詞不同則法流信息就會不同,一般連續修一百天,法脈流信息就較穩固了。這一點你要注意哦!

另外修佛法你要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修行,要淡化「」身見,我見「」,在這一點上佛法與道家是不同的。這個要注意。

現在人修行,一般會有以下一些問題,我在這裡作一提醒,你去研究避免。

1.串修。即幾個法脈一起修。初學者不能串修。怎樣是串修呢?你去搞清楚。

2.頻換法門。對一個修得已經相應的法門,你要終生修。一換則前功盡棄。

3.中斷。修法不能中斷的。再忙也要抽出一段時間來修,或者少睡一小時覺來修一會兒。

4.對內景陰景魔境不知如何處理。

5.對整個修行次第不清楚。

7.同一系統內的法,不知何時要換法。

8.碰到障礙或冤親業障不知如何解除。

9.不知道與自己有緣較相應的法是什麼法。每人都有自己有緣的法,修起來較為相應,容易成就。

10.修行中每個階段的目的及關鍵是什麼。

11.對自己修得的境界及感應不得炫耀講給別人聽。只能講給師傅及智者聽。也不能去爭勝第一。

你若能把以上這些問題都理清了,那你的見地就差不多可以了,可以去實修了。實修時要放下一切,以一念代萬念,「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現在念咒的人很多,但在釋迦摩牟尼佛講的大小乘顯教範疇內,咒法是度眾生時用的方便法門,要先修好「體」才可起「用」,體就是戒定慧,先要修好戒定慧,然後度眾生時才用咒法,也就是使喚天龍八部護法咒神等助一把力。

故在初修時,在小乘法中,釋迦佛是不允許弟子去修咒法的。到大乘經中才偶爾有一些咒出現,其屬雜密,是度眾生用的方便法,是「用」。故知你若修釋迦佛的大小乘顯教法,主課是「戒定慧」,修好了戒定慧,要用時、要做佛事度眾時才用咒法。在顯教中,咒法和戒定慧是「用」和「體」的關係,是「術」和「法」的關係。是「輔」和「主」的關係。

凡是顯教大乘經中出現的咒都屬雜密範疇。

「戒定慧」是一切修行法脈系統中都要主修的、必修的共法,主體法。

你若是修藏密和唐密,那是屬純密範疇了。他不屬釋迦佛所傳的大小乘顯教法脈,是毗盧遮那佛的傳承法脈。是密教法系。純密的咒,要有師傅傳承才能念,沒有具傳承的師傅的傳承,自己念反而會招來障礙和麻煩。

我此文中所述內容,都是釋迦摩尼佛講傳的大小乘顯教法系。是「戒定慧」共法。

以下我再給大家摘一個非常實用的五戒的自授儀規。

這個五戒自授儀規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整編的一個自授儀軌。

五戒一般情況下必須到持戒的出家和尚前去受戒。但是若是找不到持戒的出家僧人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和《成實論》中已講到了。他說你若是找不到持戒僧人或是疑心,你可在佛菩薩像前恭敬供養自誓受戒。

另外,戒律亦可以一條一條受,你能做到二條戒你可先受二戒,你能全部做得到,那你就全部受,故知戒律可拆開來受,這一點對許多人來說非常實用。你能做到幾條戒就先受幾條。

但是你不能全部受則不名得戒,不可叫得戒居士。這點你要注意,不要受了二條戒就對別人說你是居士,那就成了大妄語了。另外儀規中的「滿分受戒」你就要改成「部分受戒」『,這個你在受戒時要注意。

這個自誓儀規中的五條戒律,你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動。如「妄語戒」這一條一般要出去賺錢的人一般做不到,那你可先受「不大妄語」,你可盡量去做到不妄語,但大妄語絕對不說。至於什麼叫大妄語,你可去看楞嚴經中的「四大清凈明誨」,經中有解釋。你若不能全斷淫慾,那你可先受「不邪淫」,至於什麼叫不邪淫,那你要學習去看五戒簡介等書弄明白,然後去守好這一條。

既然發誓受了戒就不能馬虎,堅決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要知道,天下所有有天眼天耳他心通的智者都會知道你的發誓,所有的佛、大菩薩、天人,聖人都會知道你的誓言,你破戒他們也全知道。心中若升起犯戒的念頭就要制止,身口決不能做,身去做了就是破戒了,心裡起念就已是違犯,但還能懺悔補救。

你可自說忓悔文。也可多念以下懺悔偈。

【】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你可先把下面的儀規,根據你自己的情況,能受的幾條改寫好,然後在自家佛像前或寺院佛像前先放幾盤供養的水果乾餅凈水等隨心供養,然後上香燃燈,然後恭敬讀一遍你已改寫好的儀規即可。若是自家有佛壇,你可連著三天自誓受戒。然後每隔一二個月可做一次,儀規又不長,很方便。

受戒後,開始時要時時注意常常檢查不要破戒,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好了。

這個儀規非常實用,故我把他講細了。

◎五戒佛前自受儀軌

吉祥果居士(2010-03-)

(一)唱香贊: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那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3稱)

(二)請聖

(以下各三請三拜)

弟子XX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唯願不違本誓,降臨法壇,證明受戒。

弟子XX一心奉請: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清靜,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請禮。

弟子XX一心奉請: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靜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唯願不違本誓,證明受戒。

弟子XX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祗,唯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

(三)懺悔

(跪下說三遍,三求懺悔,每說一句一扣首)

弟子XX,今於佛前求哀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3次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3次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懺悔。3次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也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3次

(四)自受三皈依。

弟子XX,至心歸依佛,至心歸依法,

至心歸依僧。(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弟子XX,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我從今時發凈信心,乃至坐菩提道場,成正等覺,誓歸依佛,兩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唯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

(跪下三禱告)。

(五)自受五戒,稱辨戒相

(跪下自誓,念3次,禮拜3次)

弟子XX,從今日今時,發起無上菩提道心,願依《優婆塞戒經》,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條戒律滿分(部分)受持,

【註:也可部分受持,如說明一下:「不妄語」這一條只少分受持,只受持「不大妄語」。】

復依《占察善惡業報經》及《成實論》,因不識善好戒師,是故今日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為做師證,

弟子XX,今於佛前自誓滿分(部分)受持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

1、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殺生,持不殺生戒。

2、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偷盜,持不偷盜戒。

3、如諸佛盡形壽,不行淫。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邪淫,持不邪淫戒。

4、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飲酒,持不飲酒戒。

5、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妄語(不大妄語),持不妄語(不大妄語)戒。

弟子XX,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滿分(部分)受持如上5條戒律,祈願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護戒神王、慈悲證知。

(六)發願迴向(跪下一說)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註:若按此自受戒儀軌自受五戒,則是人生中非同小可的大事,受後要每天認真檢點,不可破戒,守好了則功德無量,破戒亦罪過無量。若非滿分受持不名得戒。故要訓練自己能早日滿分持戒。然後若能找到具戒比丘再到具戒比丘前受戒。】

以下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的資料。

一:初禪:

叫離生喜樂。有尋有伺。

阿含經曰:初禪言語止息。

此離是「離欲、惡、不善法「」,離開了情慾淫慾、惡不善法而生起了喜樂,進入了初禪。攝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遠離欲愛,心寂靜而能審慮,有尋有伺而住喜樂之狀態為初禪。

初禪謂人於欲界中,習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雲如影,遍覺毛孔氣息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名初禪天定。

二:二禪:

叫定生喜樂。

阿含經曰:覺觀止息。

攝內等凈、喜、樂、心一境心四支。已離尋伺,無尋無伺無覺無觀。離尋伺,信相明凈而在喜樂中的狀態為二禪。

既得初禪,心厭初禪覺觀動散,故攝心在定,澹然澄靜,覺觀即滅,乃發勝定之喜,如從暗室出日月明,朗然洞徹,是名二禪天定。

三:三禪:

叫離喜妙樂。

阿含經曰:喜心止息。

攝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心一境性五支。行舍是舍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正念正慧是說住於正念正知而又耽於喜樂,欣求上地勝法。

三禪是對治二禪的貪喜、踴躍及定的下劣性四障。已離喜樂,正念正知,住於妙樂。

既得二禪,又厭離二禪喜心涌動,定不堅固,故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心發,樂遍身中,於世間樂最為第一,名三禪天定。

四:四禪:

叫舍念清凈。

阿含經曰:出入息止息。

攝行舍、念清凈、非苦樂受、心一境性四支。四禪是對治出入息與三禪的貪樂,樂作意及定的下劣性五障。己脫離身心之樂,住於不苦不樂而極清凈。於此地則能離三災八難而不動。

既入三禪,覺樂法擾心而不清凈,一心厭離,加功不止,即得安穩,出入息斷,空明寂靜,如鏡離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是名四禪天定。

以下是四空定。

五:空無邊處定:

既得四禪,猶厭色身系縛不得自在,乃加功觀察己身猶如羅谷,內外通徹,一心念空,惟見虛空,無諸色相,其心明凈,無礙自在,如鳥出籠,飛騰自在,是名空處天定。

六:識無邊處定:

六識處天定,識即心也,既得空處天定已,即以識心遍緣虛空,而虛空無邊,以無邊故定心復散,於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定心不動,現在過去未來之識,悉現定中,與定相應,心不分散,此定安穩清凈寂靜,是名識處天定。

七: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天定者,謂離上空處識處故名無所有處。得識處定天定已,以心緣現在過去未來之識無量無邊,能坏於定,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為安穩,於是即舍識處,專繫心於無所有處,精勤不懈,一心內靜,怡然寂靜,諸想不起,是名無所有處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處天定:

謂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無想,名非非想。蓋此天既得無所有處定已,又知此處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無明覆蔽,無所覺了,不可愛樂,於是一心專精,即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則無所處定便自謝滅,加功不已,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三界定相無有過者,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定。此定是世間定中最高之定境。

九、滅盡定:

滅盡定者,唯聖者有,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證果是斷除八十八結使,斷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禁取見等見思惑結使。若能修到四禪以上,再能把八十八結使大部分去除,一小部分伏住則即可證羅漢果,四空定不一定全都要修。

沒有證果之人或外道只能入無想定,無法入滅盡定只有四果羅漢以上的聖者才能入滅盡定。無想定也是諸心心法滅,也是壓制動念一切心不起。

滅盡定與死有何不同?佛答: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舍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一旦行者出定時,則本身具有的功能即可隨時恢復,故羅漢平常也可常常入滅盡定,只要他入定前預設出定時間即可。如決意定七天七夜後出定,這樣想一下後再入定,到時就會自己出定。

滅盡定是滅盡三界煩惱不起,即可入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定還有入定出定。

十:楞嚴大定是沒有「出定入定」的,他是動中靜中時時都在定中,是大菩薩修的定。

開悟後才能真正入楞嚴大定,開悟前只是在修這個定,是一個相似的定而已。

其實修大乘佛法,前面的四禪定必修,修到四禪穩固後即可按楞嚴經修楞嚴大定,銷落諸念,先要看懂《楞嚴經》前半部經,知「妙明真心「」然後再修五陰解脫,色,受,想,行,識,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

注意哦!這可以說是修大乘菩薩法的捷徑。先修到第四禪,四禪有個特徵就是呼吸停止了。修到四禪境界較穩固後馬上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修到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這是修大乘法的捷徑,因為證悟「法空「」後自然能使八十八結使見思惑漸漸拔根除盡。

開悟後再修保任法,能於動中靜中任運不加功用而住於佛性中,能任運對境無染,則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到此楞嚴大定已穩固,八十八結使已全部拔根除盡,只剩一些微細惑亦叫塵沙惑。此後就永遠不會退墮了。然後可出山發大願廣度眾生,直到成佛。

這個就是「」如來禪法」。如來禪是佛經中講的禪法,他是修禪定功夫一步一步扎紮實實修上去的,不搞捷徑。

「」祖師禪「」是指禪宗的禪法,他是先在一個較淺的禪定狀態中先開悟了,然後再到山中去閉關補這個禪定功夫,所以他叫悟後起修。通過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牢關任運,這三關,破牢關後就能任運對境無染,就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破牢關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直到成佛。

這是如來禪和祖師禪的不同。

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三根普被「」的方便法門,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最後我再用佛說的話來警示大家:

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如盲龜穿浮木之孔;「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所以你不要說:現在別人都這樣做,我不這樣是不是太不合群了?如果你要合群跟現在大多數人一樣,跟現在大多數人學的話,那麼你失掉人身墮落的機率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你要以佛說的、聖者說的為標準,認真實行,才有希望再得人身或解脫痛苦,或證聖果。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旨在建立一個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讓一些有條件實修的人,不要把太多的時間化在完善「見地」上,讓他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實修,願能修出一大批佛菩薩來。

我只是將佛法經、律、論、及成就者傳記實修中的許多資料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並非我個人創造。

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體會驗證其對錯。

文中把禪宗祖師講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的路都給說明了。願能修出一批大佛來。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綱要,請珍惜。

(————大海 文)

2017.10 原創


怕是你沒看《金剛經》


關於大乘佛教的菩薩 菩薩道的討論

爵士貓3 小時前

PY師兄:

我肯定不是第一個人也不是第一………我否定菩薩道的原因很簡單,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也就不可能知道菩薩說了什麼,很簡單的邏輯不是么?

爵士貓:贊同師兄的見解。【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

但是不能否定【菩薩道】,【大般若經】反覆強調,行六般若波羅密多,才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唯一之路。

但是,【大般若經】又強調,行【六般若波羅密多】,行【菩薩道】,必須無住、無相、無願,否則就不是【六般若波羅密多】【菩薩道】,這也就是師兄理解的【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所以我從根本上批判凈土宗,就是因為他違反了佛法的根本原則,緣起性空。

有情大眾要證得【菩薩道】,必須經歷千百世代的輪迴,這是婆羅門教印度教以及佛教的基礎,否則你就加入基督教好了,基督教是【信基督得永生】,今世信上帝今世進天堂。

凈土宗就是選擇了佛教與基督教的好處,而不必受佛教佛法與基督教教義的約束。凈土宗只有漢人才會強調【帶業往生】,至於佛教與基督教的懺悔自己罪行與修行的不必需要了。這就是十分嚴重的貪嗔痴的表現,也是漢人最大的種性特點。

-------------------------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九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

時,天帝釋問善現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

善現答言:「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苦聖諦,不應住集、滅、道聖諦。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無明,不應住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內空,不應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真如,不應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不應住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一切智,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聲聞乘,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預流果,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薩、如來。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色,不應住此是受、想、行、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無明,不應住此是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色若樂若苦,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樂若苦;不應住色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色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色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色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受、想、行、識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色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受、想、行、識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色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色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樂若苦,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樂若苦;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菩薩如來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樂若苦,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樂若苦;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菩薩如來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菩薩如來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菩薩如來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菩薩如來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 ---------------------------------- ---------------------

經文應用這些,我如果不告知漢地佛教徒,這些經文出自【大般若經】,大多數漢地佛教徒,會認為上述經文是邪說。

我就是告訴某些漢地佛教徒,這是佛經。他一樣認為【你理解錯了,這是斷空!】【我理解不對!】【佛祖說的是斷空,他說的才是正知正見正解!】

我遇到的不是一個人這樣說!

我聽到這話,第一次很震驚!

但是我看到漢地佛教天台宗的【佛法五教十宗】的說法,我豁然開朗了!

漢族人的種性如此,才有天台宗的【佛法五教十宗】的說法!

-------------------------- -------------------------- --------------------

「五教十宗」是法藏提出的判教理論。「五教」是依據佛所具體說法的內容劃分,「十宗」是從義理方面對五教的細分。關於「五教十宗」的解釋,散見於法藏的《探玄記》、《五教章》和《華嚴金獅子章》等多部著作中。

(1)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對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機所說的教法;《四阿含》等經,《僧祇》、《四分》、《十誦》等律及《發智》、「六足」、《婆沙》、《俱舍》、

2.(2)大乘始教︰是為從小乘始入大乘的根未熟者所說的教法。此教是大乘的初門,所以對後面的終教叫它作大乘始教。於中又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種。空始教指《般若》等經,《中》、《百》、《十二門》等論所說,多明破相遣執的空義。此教但為除有所得的迷執而顯示一切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所以叫作空始教。相始教指《解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所說。言眾生的根性法爾有五種不同,定性二乘不能轉為菩薩乃至成佛。又明人法二空,說真如凝然常恆不變,不隨緣轉變諸法。又說依他百法,廣談法相,少及法性,所說法性,也在法相名數之列,又只在生滅的事法上說阿賴耶緣起,所以叫作相始教。賢首對空相兩種始教意無輕重,但清涼澄觀以為空勝相劣,而由空入終教。

3.(3)終教︰意思是大乘終極的教門,也叫作實教。此教說二乘和一切有情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所以稱為終教。這指《楞伽》、《密嚴》、《如來藏》、《勝鬘》等經,《起 [P1045-a] 信》、《寶性》、《法界無差別》等論所說。此教以無性有情、定性二乘悉當成佛故,說一切眾生皆成正覺。

4.(4)頓教︰意思是頓修頓悟的教門,離言離相頓顯頓成,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所以叫它作頓。此教不說法相,只辨真性,沒有八識二無我差別,不立五法三自性門路,不立斷惑證理的階位,

5.(5)圓教︰意思是圓融無礙的教門。此教說性海圓融,隨緣起成無盡法界,而彼此不相違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於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所以叫它作圓,這指《華嚴經》所說。

十宗

(1)我法俱有宗︰是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小乘中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及根本經部等所立義。人天乘認為我法俱有實體,犢子部等立三世有為無為諸法及勝義我,所以稱為我法俱有宗。

(2)法有我無宗︰是指小乘中說一切有部。

(3)法無來去宗︰是指小乘中大眾部、雞胤部 [P1045-b]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飲光部、根本化地部等所立義。大眾部等說三世中過去及未來諸法體用俱無,只現在諸有為法及無為法有,就是現在有體,過未無體。

(4)現通假實宗︰是指小乘中說假部、《成實論》及其他經部等所立義。說假部等不但說過未無體,而且說現在諸有為法中,也有假有實。在五蘊中為實,在十二處、十八界中為假,隨其所應,諸法假實不定,所以稱為現通假實宗。

(5)俗妄真實宗︰是指小乘中說出世部及其末計所立義。說出世部等說世俗之法皆假,以虛妄故;出世之法皆實,非虛妄故。

(6)諸法但名宗︰是指小乘中一說部等所立義。一說部等說世間及出世間諸法都無實體,但有假名,所以稱為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屬小乘教。

(7)一切皆空宗︰這相當於五教中的大乘始教,但始教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種,這隻就空始教立名,就是無相大乘。如《般若經》等說一切諸法不問有漏無漏皆空無相,所以稱為一切皆空宗。雖然前第六宗也有說一切皆空,但前者是析有明空,此宗明即有是空。澄觀又稱它為真空絕相宗,位次第八。而在第七位上,澄觀更立一個三性空有宗,以相當於相始教,說遍計所執性一種是空,而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二種是有。

(8)真德不空宗︰這相當於五教中的大乘終教,說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迷妄染凈一切諸法,都從真如緣起,真如之理和萬有之事無礙溶融。澄觀又稱它為空有無礙宗,位次第九,認為此宗說空是即有之空,談有是即空之有, [P1046-a] 互融雙絕,不礙兩存。

(9)相想俱絕宗︰這相當於五教中的大乘頓教。相是所緣境相,想是能緣心想。此宗談相想俱絕,一念不生即佛,泯所緣境相,絕能緣心想,直顯離言法性,所以稱為相想俱絕宗。

(10)圓明具德宗︰這相當於五教中的一乘圓教,說性海圓明,具足眾德,一多相融,主伴無盡。澄觀又稱它為圓融具德宗。

-------------------------------- --------------------------------- ---------------------------------

漢地佛教有兩大特點

1 堅持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劃分,以突顯漢地佛教的正統與法統。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

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2. 堅持大乘可分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之劃分。把印度佛教中大乘佛教的般若學、唯識學視為大乘始教,而漢地佛教的禪宗、華嚴、天台思想,視為終教、頓教、圓教。

這又是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禮儀等級與五服制度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3.好在天台宗沒有把凈土宗列入正統的·1佛教體系,可見在隋唐時期的漢地佛教的大德還是從理性高度看待佛教。堅持佛教走中國特色之路的理念不動搖!

說句題外話,可見當代鄧小平先生的偉大呀!

所以師兄的佛教思想,就要帶【印度佛教原教旨主義】的標示了,自然漢地佛教同步認可了!

師兄認為【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雖是正知正見正解,但會被漢地佛教徒的絕大多數認為是邪說。

這就是漢人的悲哀之處,也是漢人最大的種性特點。

我剛剛權威網站關於佛祖的一句話,可為含義極深,可為上述的證據【古代印度人普遍不關心年齡,更注重哲學。佛教文本反映了這種傾向,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圖片,說明了Gautama可能會教導的事物,而不是他生命中的事件日期。這些文本包含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可以從耆那教經文中得到證實,並使佛陀的時間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時期,其中存在重要的記錄。】

爵士貓:我今世只要好好修行,希望來世有個好去處。菩薩道,佛道,離我們一般人都很遠。看看印度人5000年來一直很虔誠,也沒說自己會成菩薩成佛的說法。成菩薩成佛,不是佛祖的勝意諦,只是佛祖的施設假名罷了。修行人最後的目標,就是寂靜涅槃。師兄讀讀【雜阿含經】以及四部阿含經,以及阿毗達摩經典,【大般若經】,佛祖只說了【寂靜涅槃】,沒說成菩薩成佛。

師兄認為的修行佛法,目的在於【成菩薩而後成佛】的說法。確實有深厚的基礎。

知乎上有一問題。【佛涅槃後,意識體(靈體)還存在嗎?若存在,以什麼形式存在?若不存在,變成了什麼?】其實就是認為【修行人最後涅槃以後,有一個我之靈體存在】。轉過來說,就是有一個【靈體的我】可以成菩薩成佛。

在部派佛教中,就有一派別認為有一個【靈體的我】存在。有一個派別,是【Pudgala補特伽羅論者】。據《異部宗輪論》所載,說一切有部主張無有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有移轉;犢子部的本宗同義謂實有補特伽羅,命根滅時,五蘊諸法亦滅,然補特伽羅不滅,轉至後世,取諸趣生;經量部則別立勝義補特伽羅。此中,說一切有部所說,系以補特伽羅只是假立;犢子部、正量部及經量部則認為系實有。尤其犢子部將補特伽羅攝於五法藏中之不可說法藏,而稱之為非即非離蘊我。

《阿含經》說︰『緣識有名色』,依識的執取而漸長。然犢子部以為︰這是不可說我的力量,如不是先有『本住』──我,識是不能執取而使諸根增長的。在生死相續,根身漸長中,不可說我有生命主體的意義,與神教的神我說相近。又《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八說(大正29·556c)︰『婆雌子部作如是言︰補特伽羅是所歸佛。』

什麼是所歸依的佛?婆雌子──犢子部以為︰歸依不可說我,歸依於成正覺的所依蘊而立的不可說我。佛就是『我』,是不可說與蘊是一是異的『我』。犢子部一系,在中印度、西印度一帶,非常興盛。以不可說我為佛(如來),對後期大乘的如來大我說,應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後來,大乘佛教的唯識學,又有了阿賴耶識之理論,究其根源,與部派佛教的【補特伽羅】之說·,有很深的因緣。

漢地佛教的真心妙有之說,一方面來源漢族的本身傳統,第二也與佛經本身的部派佛教的【補特伽羅】之說·有很深關係,特別是佛性說【人人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成菩薩】,基本就是部派佛教的【補特伽羅】之說的漢地翻版。

倒是佛祖在原始佛教中提出的【寂靜涅槃】被現代漢地佛教徒基本忘記,漢地佛教徒不知【雜阿含經】,更不知【雜阿含經】佛祖提出的【寂靜涅槃】,才是佛法的根本,以為修行人有個菩薩各個佛可以達成!

漢地佛教徒誤解佛祖之本意,太深了!太遠了!快背離佛祖創立佛學的目的了!

漢地佛教快成了東亞大陸的印度教了!

-------------------- -------------------------- -------------------------

雜阿含28經 28.涅槃經(第1卷) (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名得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

  「於色生、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2經[正聞本38經/佛光本32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無常者為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9經[正聞本151經/佛光本8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雜阿含121經[正聞本1662經/佛光本123經](羅陀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復問: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羅陀: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爵士貓:師兄肯定困惑於印度佛教的思想,在中國漢地佛教就無法堅持下來。這個問題,也困惑了我十幾年,最後結論一個,印度種族與漢族人種性不同,阿賴耶識不同,業力的共相不同。印度人屬於雅利安種族,特性與德國人一樣,勤于思辨與獨立行動。漢族人屬於蒙古種族,信奉薩滿教與天神,講究集體主義,不善於思辨而注重快速行動。所以漢族人需要凈土宗的阿彌陀佛。印度人會有佛教印度教的思辨,重毗濕奴的十大化身中而悟世界的無常。中國人從佛法的凈土信仰,阿彌陀佛,知道了今世的我可以永生不死、死後可帶業往生進入凈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享樂。

我回答了【印度有歷史嗎?】就是論證上述思想

印度人為何不修歷史?我也一直搞不懂。

但是印度人到處修廟宇,塑造神像,工程十分浩蕩。又是為何?今天修佛學才之一二。

印度人的思想觀宇宙觀,是認為人是會輪迴的,宇宙是循環的,今世的一切都是印度神靈的作為。人不用記錄現實世界的活動,這本是神的顯現。

人在今世只能敬拜神靈,按照神靈的指引生活,來世才可進入神靈的世界,否則還要輪迴。

所以今世的思想浩瀚與偉大功德,用文字記載他意義不大。

所以印度的歷史的文字記錄十分缺乏。

現在在追索印度歷史,今世的人還依靠玄奘的的記載,稀奇否!

漢地佛教已經把印度佛教的本來旨意丟棄了,在漢地佛教的修行中,核心是信徒要修行真心妙有,人人都可帶業往生,今世的功德決定你是否可以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人今世的功德,人的善惡必須記載清晰。

【歷史積澱成文化,文化中蘊含精神,這撐起了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這就是中國人的信條。

哪有神靈?哪有輪迴?哪有業力?

人死如燈滅,只有歷史文字記載,可證得你的偉大!

所以中國的思想浩瀚與偉大功德就必須用歷史的文字予以記載。

============================================================================

佛教中佛祖,菩薩是怎樣的存在?

漢地佛教是完完全全中國的國學,稱它為佛教已不合適。

漢地佛教的菩薩概念,與大乘佛教與菩薩概念完全不同,

大乘佛教與菩薩概念完全不同,最好讀讀 【大般若經】。大乘佛教是沒有觀音菩薩的。

-------------------------------------------------------------------------------------------------------==============

大般若經 天帝品 菩薩不應住菩薩如來 常若無常 我若無我 凈不凈 若空若不空 若有相若無相 以有所得為方便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九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

時,天帝釋問善現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

善現答言:「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處,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眼界,不應住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耳界,不應住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鼻界,不應住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舌界,不應住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身界,不應住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意界,不應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地界,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苦聖諦,不應住集、滅、道聖諦。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無明,不應住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內空,不應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真如,不應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不應住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四靜慮,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八解脫,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四念住,不應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空解脫門,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五眼,不應住六神通。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佛十力,不應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無忘失法,不應住恆住舍性。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一切智,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聲聞乘,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預流果,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薩、如來。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極喜地,不應住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異生地,不應住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九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色,不應住此是受、想、行、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眼處,不應住此是耳、鼻、舌、身、意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色處,不應住此是聲、香、味、觸、法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眼界,不應住此是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耳界,不應住此是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鼻界,不應住此是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舌界,不應住此是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身界,不應住此是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意界,不應住此是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地界,不應住此是水、火、風、空、識界。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苦聖諦,不應住此是集、滅、道聖諦。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無明,不應住此是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內空,不應住此是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真如,不應住此是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布施波羅蜜多,不應住此是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四靜慮,不應住此是四無量、四無色定。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八解脫,不應住此是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四念住,不應住此是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空解脫門,不應住此是無相、無願解脫門。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五眼,不應住此是六神通。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佛十力,不應住此是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無忘失法,不應住此是恆住舍性。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此是一切三摩地門。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一切智,不應住此是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聲聞乘,不應住此是獨覺乘、無上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預流果,不應住此是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薩、如來。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極喜地,不應住此是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此是異生地,不應住此是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色若樂若苦,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樂若苦;不應住色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色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色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色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受、想、行、識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色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受、想、行、識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色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色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眼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眼處若樂若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樂若苦;不應住眼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眼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眼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眼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眼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眼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眼處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色處若樂若苦,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樂若苦;不應住色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色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色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色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色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色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色處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眼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眼界若樂若苦,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不應住眼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眼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眼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眼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眼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眼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眼界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耳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耳界若樂若苦,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不應住耳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耳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耳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耳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耳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耳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耳界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鼻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不應住鼻界若樂若苦,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不應住鼻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不應住鼻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凈若不凈;不應住鼻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鼻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鼻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鼻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鼻界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舌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舌界若樂若苦,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不應住舌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舌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舌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舌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舌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舌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舌界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身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身界若樂若苦,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不應住身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身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身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身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身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身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身界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意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不應住意界若樂若苦,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不應住意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不應住意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凈若不凈;不應住意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意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意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不應住意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意界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地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地界若樂若苦,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樂若苦;不應住地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地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地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地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地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地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地界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苦聖諦若常若無常,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苦聖諦若樂若苦,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樂若苦;不應住苦聖諦若我若無我,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苦聖諦若凈若不凈,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苦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苦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苦聖諦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苦聖諦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苦聖諦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集、滅、道聖諦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無明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無明若樂若苦,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樂若苦;不應住無明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無明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無明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無明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無明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無明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無明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內空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內空若樂若苦,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樂若苦;不應住內空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內空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內空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內空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內空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內空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內空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真如若常若無常,不應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真如若樂若苦,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樂若苦;不應住真如若我若無我,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真如若凈若不凈,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真如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真如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真如若空若不空,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真如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真如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樂若苦,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樂若苦;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四靜慮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四靜慮若樂若苦,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樂若苦;不應住四靜慮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四靜慮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四靜慮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四靜慮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四靜慮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四靜慮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四靜慮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八解脫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八解脫若樂若苦,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樂若苦;不應住八解脫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八解脫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八解脫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八解脫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八解脫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八解脫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八解脫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四念住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四念住若樂若苦,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樂若苦;不應住四念住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四念住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四念住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四念住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四念住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四念住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四念住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空解脫門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空解脫門若樂若苦,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樂若苦;不應住空解脫門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空解脫門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空解脫門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空解脫門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空解脫門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空解脫門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空解脫門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五眼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六神通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五眼若樂若苦,不應住六神通若樂若苦;不應住五眼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六神通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五眼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六神通若凈若不凈;不應住五眼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六神通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五眼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六神通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五眼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六神通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五眼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六神通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五眼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六神通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佛十力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佛十力若樂若苦,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樂若苦;不應住佛十力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佛十力若凈若不凈,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佛十力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佛十力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佛十力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佛十力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佛十力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四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無忘失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恆住舍性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無忘失法若樂若苦,不應住恆住舍性若樂若苦;不應住無忘失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恆住舍性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無忘失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恆住舍性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無忘失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恆住舍性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無忘失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恆住舍性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無忘失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恆住舍性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無忘失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恆住舍性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無忘失法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恆住舍性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樂若苦,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樂若苦;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凈若不凈,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凈若不凈;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一切智若常若無常,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一切智若樂若苦,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樂若苦;不應住一切智若我若無我,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一切智若凈若不凈,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凈若不凈;不應住一切智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一切智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一切智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一切智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一切智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聲聞乘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聲聞乘若樂若苦,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樂若苦;不應住聲聞乘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聲聞乘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聲聞乘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聲聞乘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聲聞乘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聲聞乘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聲聞乘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獨覺乘、無上乘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預流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常若無常;不應住預流若樂若苦,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樂若苦;不應住預流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我若無我;不應住預流若凈若不凈,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凈若不凈;不應住預流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預流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預流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預流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預流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一來、不還、阿羅漢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常若無常;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樂若苦,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樂若苦;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我若無我;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凈若不凈,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凈若不凈;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預流向預流果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一來向一來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獨覺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獨覺若樂若苦,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樂若苦;不應住獨覺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獨覺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獨覺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獨覺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獨覺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獨覺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獨覺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獨覺向獨覺果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菩薩如來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樂若苦,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樂若苦;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菩薩如來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菩薩如來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菩薩如來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菩薩如來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菩薩如來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菩薩如來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地及離垢乃至法雲地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樂若苦,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樂若苦;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極喜地及極喜地法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離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雲地及法雲地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如來地及種性乃至如來地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樂若苦,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樂若苦;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凈若不凈;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異生地及異生地法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種性地及種性地法乃至如來地及如來地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你當呂洞賓張三丰達摩是吃乾飯的???


釋迦佛之後是彌勒佛,在我們現在的賢劫中先後會有一千尊佛相繼出世。


常懷善念常、行善事之人便是菩薩!一生懷善,一世行善便是此生此世之活佛,添為佛祖,不添為俗世修行者或稱僧。

佛與世之善念而長存,何來釋迦之後無佛之說?

善念存,佛不滅!

善善存,而隱世不顯,為至善矣!

廟宇之佛,只是達者為先中少數被記錄在冊的,品行達到了佛,聖人,上帝等等境界的人類先祖。

《佛頌》

真佛多在人間游,少有記錄在廟宇。

紅塵最是歷人心,成佛還需入凡塵!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好像知曉佛經之後卻沒有功德了?
如何打破二元對立,無有分別心?
分享一些有趣的佛教幽默故事或者高僧(要現當代法師的)的幽默開示?
修行是為了什麼?信仰和修行有何區別?
開悟後與開悟前相比,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會有哪些變化?

TAG:佛教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