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微金融有哪些模式(對應哪些銀行?)各個模式的優缺點?未來銀行小微金融的最大對手是什麼。?

小微金融


默默找過來,感覺還是有脈羅可尋的,試著答一下吧

談到小微,這些年真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銀行、互聯網金融、小貸都有各自的法寶,市場上的金融機構也是「拉虎皮,扯大旗」,包裝著琳琳總總的業務模式不遺餘力的搶佔市場,但揭開表面的光鮮,內核實際上逃脫不了幾種比較成熟的業態,其實說白了就是營銷模式+風控模式,掰碎了說說吧。

營銷模式

目前批量的小微金融的營銷主要還是圍繞著:圈、鏈、集群展開。

圈:針對依附於成熟的商圈、大型商城、各類專業市場中的小微企業展開營銷,通過對商場運營方進行整體授信,採取租金質押、商鋪經營權抵押(承諾回購),開發商保證金質押等擔保形式開展業務。營銷的切入點是大型商場的管理、運營方,敲定擔保形式後,由商場方進行名單推薦或者協助展開營銷。主要的風險一方面是對商場管理方運營能力的識別,另一方面是對商圈經營行業和位置的識別;

鏈:主要是圍繞單一核心企業的上下游開展營銷,通過對已有或新設的核心企業的綜合授信額度,在上游一般以應收賬款為軸,採取保理(買斷)、應收賬款質押、票貼等擔保形式開展業務,在下游以存貨為軸,開展保兌倉、廠商銀、存貨質押、倉單質押等業務,營銷的切入點一般是通過核心企業的業務粘性,輻射上下游業務機會,也就是所謂的「1+N」業務模式,但部分普惠底子厚的銀行也有採取從小企業端順藤摸瓜的,也就是「N+1+N」的業務模式,但大體思路是一致的。主要的風險還是在核心企業本身的信用判斷上,同時大量的小微規模圍繞單一核心企業建立後,會帶來集中度過高的系統性風險;

集群:針對特定行業扎堆經營的特點展開營銷,相對業務模式比較鬆散,有的是對行業小團體或非正式行業協會進行統一授信,名單制企業享受同一個授信池;也有採取聯保,不動產抵押等傳統擔保方式開展業務的。營銷沒有明顯的切入點,主要靠業務員實地跑。風險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時點,對行業的經營形式的判斷,有單一行業集中度過高的系統性風險。

風險控制模式

批量營銷模式並不是不可模仿的,但真正說到零敲碎打,來自各行各業的小微客戶,各家的「金剛鑽」就體現出來了,那就是百花齊放的風險控制模式,這裡主要談談是理念性的吧,具體的業務模式,比如抵押,擔保等上面其實已經都介紹了。

IPC:IPC現在可能是知乎小貸問題出現率最高的名詞了吧,其實IPC說穿了也沒什麼,主要是依賴客戶經理在實際運作中對企業的財務情況的獨立判斷,核心理念是運用大量的交叉驗證和實地考察最大限度還原客戶財務情況。IPC的優點是客戶的獨立性高,還原度高的情況,風險基本可控,便於利用成熟的地推團隊,迅速壯大資產端;缺點是過於依賴客戶經理個人素質,道德風險相對高一些,另外成手的客戶經理培訓時間比較長。

信貸工廠:信貸工廠和IPC完全是相反的理念,信貸工廠是將信貸流程切碎,利用工廠理念,秉承「專人專崗,盡職免責」的原則開展工作,比如客戶經理只負責營銷,風險經理只負責貸前調查,審批人員只負責審批,錄入員只負責錄入。信貸工廠核心理念是「收益覆蓋風險」,但在目前國內監管紅線管理下,可能有些水土不服。信貸工廠優點是通過切碎流程,從制度上杜絕了客戶經理的道德風險問題,同時問責機制可以更好的形成;缺點是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對於沒有形成規模的金融機構成本偏高,同時對於系統要求比較高,最後是收益覆蓋風險的理念在中國不是很適用。

數據流:終於到大家關心的大數據了,其實叫大數據有點太大了,所以我起了個名字,就是這個意思吧。數據流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流派:

A. 摒棄傳統的還原小微企業財務狀況的風控思維,轉而通過對小微企業過去2-3年的交易記錄進行梳理和篩選,整理出小微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基於真實貿易背景的信用報告,金融機構基於此報告對小微企業進行授信。核心理念是不基於核心企業的供應鏈概念,個人認識是非常有前途的先進理念。

B. 更靠近傳統意義上大數據的概念,通過對政府機構信息、各類徵信平台、銀聯等各類公開或非公開的信息檢索和匯總,對企業及企業的實際控制人、股東等進行一個側描,目前側描對金融機構來說,更多的是支撐的一部分,起決定的還是申請人的財務情況。

C. 更多銀行採取的形式,結合對單一行業的歷史數據積累以及風險偏好,整理出的評分卡模型,對其中的部分財務項設置門檻或加權評分,通過前線客戶經理對實際財務數據的採集和錄入,達到自動審批或預審批的目的。

各個流派各有千秋,但殊途同歸,大家都是想在已有的基礎上向自動化、快速化、批量化發展,行業的趨勢是越來越先進的。

投資類:要把小微金融模式說的全面,一定不能拋下現在在江浙一帶逐漸興起的投資類產品,主要的業務模式是針對國家或各級政府重點支持的戰略新興產業中的小微企業,同政府(或自主)設立類產業基金,採取股權質押、股票抵押、明股實債、甚至直接參股等形式,直接對成長性好的企業進行投資,可以說是幹了VC的活,這部分業務在銀行一般由投行部主導,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把控能力是更高的挑戰,但從收益回報率來說,要遠遠高於薄利多銷的傳統小微業務,也算是各差異化競爭和發展的趨勢吧。

上面說到的營銷模式*風控模式,通過組合可以變化出若干種業務模式,個人感覺基本上能涵蓋市場上90%以上的小微金融的業態了,但小微金融其實不是我的專長,只是最近看的多了,有感而發。知乎上小微專家多,有說錯的地方,還請各位斧正。

碼字真累.....

另: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


進來問的問題都好大,我都懷疑是不是論文題目了。

小微金融銀行有幾家做的比較好:工行、民生、平安。各自特點可以去網站看看介紹,再看看年報能夠得到點什麼。這個問題太大了,寫不完。


小微金融沒有最好的模式,不管什麼樣的技術多樣本土化,很多先進的模式很多是目前做不了的,各個機構其實也多在不斷的調整。


謝邀。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近日就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接受採訪表示,下一步將重點圍繞加大信貸投放、提高貸款覆蓋面、縮短融資鏈條、降低融資費用、完善增信和分險機制等方面,繼續加大政策執行力度。

據銀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0.70萬億元,佔全部貸款餘額的23.85%,比上年同期多增1731億元,全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1144.6萬戶。然而就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6年6月底,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4.95萬億元,占各項貸款餘額的23.65%。小微企業貸款較年初增加1.49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戶數1278.26萬戶。請注意以上兩個重點標註數字,為什麼對外公布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覆蓋面連年穩步發展的結果是貸款餘額佔比下降呢?這與實現「三個不低於」目標也是相違背的。

該負責人分析說,當前我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在信用信息體系和增信機構等外部支持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存在授信調查成本高、環節多、鏈條長、業務違約風險大等問題,加之受貸款規模限制,導致部分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意願、貸款能力和水平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

那麼,占國民經濟比重越來越大、關乎民生的小微企業發展如何得到保障?似乎在機制和操作上都更為靈活的民間小微金融機構都有著天然的優勢。如何服務好小微企業,小微金融機構自身可以從以下五點著手:

01 提高貸款覆蓋面

小微金融機構要想發展,必須努力提高覆蓋範圍。而這些機構多在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的縣域經濟中發展起來,因而自身業務特點鮮明,在防範風險上也極具本土特色,進而導致了小貸公司間的差異巨大。在向更多地方擴張中,原有的風控流程和客戶需求積累就顯得不那麼有用。積極探索新的信貸產品,滿足不同層面上的信貸資金需求,使其成為支持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是小微金融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

其次, 高效的優質服務是競爭中保持領先的訣竅。小額貸款額度小、筆數多,而貸款需求地域性很難廣泛覆蓋,因此需要儘可能地簡化貸款手續,在保證風險的前提下為貸款戶最大限度地節省業務辦理時間,保證借款人及時獲得信貸資金,為借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貸服務。

02 縮短融資鏈條

在當前相對資金資產「雙荒」的情況下,一方面大銀行幾乎沒有精力和動力去直接服務小微企業;另一方面小微金融機構沒有可靠的資產去吸引民間資金。因此縮短融資鏈條需要我們穿透底層資產,在系統框架和大數據模型下,資產的風險定價透明,每一筆貸款都可以被迅速資產證券化或標準資產,提高資產自身評級,從而縮短融資鏈條,進而降低融資成本。

03 降低融資成本

小微金融機構要從自身做起,優化產品結構和人員結構,通過績效激勵、實地數字應用和機構合作模式來提升機構運營效率和業務人員產能,從而降低自身融資成本,從而低價拿錢低價貸出。

針對小微企業,可以提前建立續貸審批,設立循環貸款,實行定期審核等減少企業高息過橋融資等。

04 完善徵信

首先,建立信用評級長效機制。信用評級既是小額貸款授信的基礎,也是限制小額貸款大面積覆蓋的瓶頸,更是防範信貸風險的前提。小額信貸之所以在很多地區不能以點帶面主要是因為不能建立起廣泛的信用評級體系做為授信的依據,致使很大一部分小企業主因信用狀況模糊而被划到了貸款支持範圍之外。

金融機構對客戶進行信用調查時,很難獲得徵信報告、稅收、社會保障等關鍵信息,這些信息要麼在政府手中,要麼分散在不同的機構中,公司很難拿到手,導致公司只能親自測評或通過第三方評估客戶信用級別,這不僅會提高企業風險評估成本,也將提高金融市場信用風險。難以低成本獲得客戶信用數據,這也被認為是小微金融發展的瓶頸之一。

如何破解?完善徵信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與利用率,降低企業風險評估成本和市場風險,是發展小微金融的新舉措。徵信模型、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的發展為建立一套完善的整體體系提供的支持。

05 分散風險

分險通常是指將資金分配在多種資產上,而這些資產的回報率相互之間的關聯性比較低,以達分散風險的目的。這樣做既可以降低風險,又不會損及收益。「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可以從客戶用途角度分為農貸、機器貸、經營貸;或者從行業角度分在棉花、麵館、修理廠等聯繫不密切的行業。在投資理論中,每項投資工具都涉及不同程度的風險,其中可分為市場風險及非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一些能影響大市的風險,例如利率的變化、減稅或經濟衰退等。非市場風險是指個別投資項目獨有的風險,如某公司的產品出現問題使公司盈利受損,或罷工導致生產受阻。這些在小微金融行業同樣適用。

此外,監管要給金融創新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在目前的業的監管中,幾乎所有的創新項目都需要先申報通過後才能開展,審核在前,而後期監管相對缺乏,因此創新的風險對金融機構來說很大。我認為監管更應從事前移至事中和事後,充分發揮金融業競爭帶來的活力,進一步服務實體經濟。


知乎上的微貸同行越來越多了,我記得12年來知乎搜索的時候,連貸款相關的話題都非常少。現在來這裡轉一轉,真是倍感情切啊!題主的問題挺宏大,即使懂這個問題,要想寫完整詳細了,我估計916得兩萬字左右。所以就題主最後一個問題,銀行做小微貸款最大的對手是誰,簡單談下個人看法。

首先這個對手如何定義,是在規模上有對比,還是利潤上,還是業務模式上?如果單純考慮行業競爭的話,可以估計到的是銀行做小微金融,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對手,就比如「金融脫媒」的情況在加劇,政策上鬆動,從事金融行業的門檻在降低,現在各家P2P公司,小貸公司,還有網路金融公司都在做這塊的生意,能擠進來的都是對手。國內微貸做的但從總體上看,小微金融市場的盤子足夠大,也因為小微金融市場的特點,不會出現體量巨大的寡頭,只會有雄踞在某個區域或者行業的諸侯,所以很難放到檯面上來說,誰是誰的對手。

如果按照媒體新聞天天炒作的標準來定義,也會發現銀行做小微金融現在還找不到對手,無論是已經上市的P2P公司,還是熱議的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還是阿里巴巴經營多年的電商貸款,他們的規模體量都和銀行,甚至是某些城商行的貸款規模是遠遠不能比較的。

以上就是筆者的簡單看法,筆者也是微貸從業人士,最近正在我的專欄連載我過去近十年的微貸業務感悟,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看這個《草根信貸員業務筆記》,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wangfei916 和我交流!


在知乎上,小微人提的問題都是大的要死,這不禁讓我相信,確實有太多假大空的人在做小微


銀行小微金融最大的對手永遠是銀行本身的定位


德國IPC技術和打分卡技術是應用最廣泛的小微技術,ipc在國內用的比較多。


推薦閱讀:

銀行卡密碼倒著輸入可以提醒警方?
在紐約州立大學(University at Albany)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看待2017年3月8日華爾街在金牛標誌性建築對面放置女孩雕塑?
我們現在應該用什麼樣的看法和態度看待目前屬於網路眾籌平台的輕鬆籌呢?
怎樣理解資產證券化中的「真實出售」(True sale)?

TAG:銀行 | 銀行貸款 | 信貸 | 金融 | 小額信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