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進化史上是如何登陸的?

生命來源於海洋,那麼對於動物的進化過程,有從無脊椎到有脊椎,然後發展為兩棲,再到爬行,動物算是登陸了。植物是怎樣登陸的?有沒有類似於兩棲動物這種介於水生和陸生之間的過渡植物?其登陸的條件是什麼?進化過程又是怎樣的?


(灬°ω°灬)搬之前寫的一個介紹植物登陸文章~還算切題

1.遺忘在海岸上の種子

生命出現在陸地氣生狀態下最早的時間早已不得而知。有證據表明在前寒武紀的陸地表面已有了生命的披蓋物。同位素的數據表明大約12億年前(Pt2)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亞氣生的Meseal灰岩中已有了某些植物存在的證據。另外的證據存在於寒武紀的古土壤結構中,它顯示的結構表明生物曾經作用過。至於這些最早的陸生生物的性質,Golubic和Cambell(1979)認為前寒武紀陸地表面已有了藍細菌生存,是從潮間帶的藻菌群落中移居而來。綠藻也有可能是最早的陸地的開拓者。當藻類和真菌類移居到陸地的氣生環境中時,會很快結合形成地衣,它們可以在荒蕪的地表形成披殼。

植物最初的登陸過程,其實堪稱尷尬。目前大多數人的推測描繪出了這樣一幅場景:生活在沿海潮間帶的一些藻類植物的後裔,在退潮時裸露於空氣當中,原來漂浮於水體中的植物體由於失去水的浮力作用而堆積到一起。這樣軟趴趴的一大灘很可能就是最早踏上陸地的多細胞植物的形象

(水藻:「說來你可能不信,要不是忘了回家,就沒今天陸生植物這麼多事了」)

在那軟趴趴的一灘上,其中一些植物體由於頂部上翹,相對於平伏地面的植物體能夠接受到更充分的陽光和通暢的氣體交換,由此得到了茂盛的生長;然而這些上翹的部位又容易受到乾旱的威脅,因此兩者互相抑制。其中一些植物走了保持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矮,兼顧一定的光照和水分的道路,其自身結構並未發生根本上的改變,這一支就是未來的苔蘚植物;另一支則走了不一樣的道路:它們極力追求更高的生長高度,向上托舉它們的氣生莖,為了解決水分養料輸送的問題,它們逐漸變得特化,最終形成了維管植物類群,進而統治了全球大部分的陸地。

古生代從中奧陶世(距今約475Ma)經志留紀至早泥盆世(距今約386Ma)的這近億年期間是陸生有胚植物起源與演化分異的重要時期,對整個陸生生命的演化陸生生態系統的建立及全球環境的演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內陸生植物從簡單的葉狀體演化成為具有不等世代交替生活史以及一系列組織系統和各種器官的複雜植物體。在泥盆紀結束時(距今約362Ma),特化的性器官(配子囊)、複雜的輸導組織(維管組織)及結構(木材)、營呼吸與交換機制的表皮結構及氣孔器、不同類型的葉子(小型葉、大型葉及孢子葉)和根,多樣化的孢子體生殖器官(孢子囊及孢子葉球),種子性狀和森林,均已出現在地球上。在這個時候能夠見到除了被子植物以外的所有現生植物的譜系類群

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一般用已知時間間隔內的分類單元(如屬,種)等的數量以及滅絕,新生率等指標來衡量。早期陸地維管植物的化石材料較為零散,但通過構建資料庫和稀疏標準化等處理方式可以整合這些零散的化石記錄,降低由於化石保存、取樣和研究工作造成的誤差。前人在這方面展開了許多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將陸生有胚植物的演進歷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而因為方法和標準的不同以及年代的受限,不同的人亦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Gray(1993)、Kenrick和Crane(1997)依據分散的孢子和大植物化石的紀錄劃分出地球歷史上3個陸生植物的時代:始胚植物時代(Eoembryophyticepoch),前維管植物時代(Eotracheophyticepoch)和真維管植物時代(Eutracheophyticepoch)。

2.用「吸管」喝水の植物

自中奧陶世蘭維恩期(476Ma)至早志留世蘭德維里期(432Ma),時間跨度為44Ma,在這期間植物大化石出現的幾率很低,分散的孢子則成為人們做出推測的重要依據。這一時期的隱孢子(cryptospore)四分體提供了有胚陸生植物出現的證據。它的能抵禦侵蝕的外壁和四分體結構(意味著單倍體和減數分裂的產物)證明它屬於陸地氣生植物。這些孢子的母體植物尚待進一步證實,人們推測它是由像苔類這樣的植物產生的。某些浸解出的隱孢子和似表皮的結構也可能代表了一類已經絕滅了的、介於輪藻和苔類之間的過渡類型植物。這些植物是最早踏上陸地的有胚植物先驅,在他們之後,地球開始逐漸染上綠色。

因為太過稀少,早志留紀的植物大化石通常頗具爭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中國貴州鳳岡的黔羽枝Pinnatiramosus qianensis。黔羽枝發現於早志留世蘭德維里的上部(431Ma),這是一種宏體的植物,形態及分枝與紅藻及綠藻類,如Caulerpales的某些植物相似,儘管沒有發現維管植物的中柱狀結構,卻分離出與維管植物相似的輸水管胞。形態上,它完全不同於目前所知曉的早期陸生維管植物,且先於最早的庫克遜蕨。而Wang et el(2013)從產出層位,同地層其他植物分析和古土壤研究三個方面入手,認為黔羽枝及其共同產出的植物並非志留紀植物,而屬於二疊紀植物,是二疊紀植物的根系插到志留紀地層之中或在志留系與其上覆地層接觸面上下。這到底真的是一種超進化植物,還僅僅是一個大自然的詭異玩笑?對於這一神秘的植物,仍留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思考。

(謎之黔羽枝)

到了志留紀晚期和早泥盆世,遇到大化石的幾率明顯上升,自志留世文洛克晚期(430Ma)出現庫克遜蕨類型的大型維管植物大化石,至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402Ma),時間跨度大約為30Ma,明確無誤的陸生維管植物化石產自北歐,玻利維亞和澳大利亞晚志留世,以及中國的新疆北部的志留系最上部普里多里階的層位中。最早的植物群組合包括了原始的石松類(例如Baragwanathia)以及一些已經絕滅了的早期陸生維管植物的類群,如工蕨Zosterophyllum、庫克遜蕨Cooksonia等等。後者通常個體很小,匍匐生長,莖軸裸露沒有葉性結構,圓形或橢圓形的孢子囊,頂生或側生,原生中柱,外始式或內始式的初生木質部的發生順序。但是也有明顯的例外。

(來自我國的工蕨)

陸地維管植物的出現,長期以來以Wenlock期的庫克遜蕨Cooksonia的出現為標誌。在此之前,如前文所述,僅有分散的孢子材料來作為推斷的依據。不過Kenrick和Crane(1991)認為包括Cooksonia,Nothia和Aglaophyton不是真正的維管植物,不具備真正的管胞結構,屬於「前維管植物」級別,它們與維管植物組成一個共同的分支即多囊蕨類Polysporangiophytes。但是,上述幾個屬的歸屬問題,以及所謂前維管植物究竟包含哪些類群,仍然是不確定的。所謂的「前維管植物」是否存在,輸水細胞的細節和結構等問題,仍然存在爭議。由於前維管植物的不確定性,多囊蕨類這一分支的可靠性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故事的小黃花。。。。其實是庫克遜蕨復原)

3.以「布拉格」の名進化!

在整合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國的幾位學者建立了全球志留紀至早泥盆紀的植物大化石資料庫。該資料庫包含了勞亞大陸,東北岡瓦納大陸和西北岡瓦納大陸等多個植物地理區系,板塊和板塊群的資料,結果表明,植物的多樣性都反映出同樣的趨勢,從志留紀到洛赫考夫期緩慢增加,到泥盆紀布拉格期之後暴增。在演化速率方面,首次出現的屬,末現屬,每百萬年首現屬,每百萬年末現屬在布拉格期都是巔峰,因此志留紀之後的維管植物演化階段,大概以布拉格期作為分界線,大致分為前布拉格時代的緩慢演化,到布拉格時代的瞬間爆炸。

(布拉格期(Bragian)植物體型大爆發)

這一階段維管植物開始各處開花,爆髮式的適應性輻射讓人眼花繚亂。植物的形態,生殖方式全面多樣化,分異度明顯增加,其中包括了許多重要的現生維管植物譜系的祖先類群。這一時期的植物群以我國的徐家沖植物群,坡松沖植物群,加拿大Barthust Island植物群和英國Anglo-Welsh植物群為代表,早期陸生維管植物的化石組合產自世界的許多地點,包括蘇格蘭、加拿大的魁北克、美國紐約州、德國、比利時、澳大利亞和中國雲南。其中,中國雲南早泥盆世的坡松沖植物群以其豐富的內容以及高度進化的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組合特徵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重構陸生植物多樣性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科學資料。

(大輻射後我國新疆中泥盆紀植物,F顯示孢子囊與針狀葉)

最常見的植物大化石的保存方式是炭化的壓印化石(adpression)和鐵質浸染過的印痕化石(impression)。它們通常保存在河流相、淺海相等的沉積岩層中。蘇格蘭萊尼(Rhynie)布拉格期泥炭沼澤燧石層植物化石的保存是個例外,由於硅化作用的影響,植物化石被原位保存下來,莖軸組織結構完美無缺。這裡產出的典型物種如萊尼蕨Rhynia一直是研究早期維管植物的重要材料。

(萊尼蕨:只有莖,卻沒有根和葉的植物……)

植物走走停停,從前寒武不得不在岸上過夜的藻漿糊,到晚泥盆世,除被子植物外,所有植物大類均已就位,當今陸生植物群的多樣性的藍圖業已構築完畢,海岸線和水域附近生長著幾十米的高大植被。

(泥盆紀晚期的森林)

數億年的登陸歷程,植物改造了陸地,陸地同樣也永遠的改變了植物。跟在植物這架登陸裝甲車後面衝上陸地的,有節肢動物,也有我們的脊椎動物祖先。回顧這一段登陸的歷程,我們或許不得不尷尬的承認,地球表面的陸地和火星曾經的差距(現在水也沒有),不過是沒有植物而已。

你我的世界,都是窗外這些不會說話的綠色生命,一手創造出來的。文章全文來自我的公眾號(/ω·\*)

山科地學研究院


今天剛剛寫到植物登陸,強答一下。

【多圖預警】

【地球演義】第九十一回 孢子

  很多朋友問到為什麼生命大爆發以來關於植物的章回這麼少。主要是因為和動物界的軍備競賽相比,寒武紀到奧陶紀早期的各種藻類變化不大,少有突破性的演化。另外,由於藻類本身的脆弱和動物,真菌的破壞,保留下來的化石很少。研究較多的主要是能夠形成硬質結構的鈣藻(參見第六十九回 膩縫兒)。

  但是,在奧陶紀中期,植物先驅們完成了一項革命性的創舉:登上陸地。生命第一次拓展到水體以外,一個全新的陸地生態系統開始建立。

植物演化譜系圖。陸生植物都是綠藻的後裔,包括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包括圖片來源見水印。

  關於最早的植物是如何離開海洋的化石資料極其稀少。普遍推測,大陸上的淡水水體充當了過渡的橋樑。在奧陶紀,藻類植物(主要是綠藻)開始進入空曠的淡水河流和湖泊。隨後,節肢動物,環節動物和軟體動物,甚至也可能有一些甲胄魚類演化出淡水生的種類。淡水生態系統的建立,使生命進入內陸成為可能。

現存藻類中,輪藻門(也有人把它們歸入綠藻門輪藻綱)被認為與陸生植物親緣關係最近。輪藻不但有類似高等植物根莖葉的分化,而且它的有性生殖器官:藏精器和(A)藏卵器(O)結構十分複雜。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苔蘚植物的精子囊和頸卵器。圖片來源自網路。

淺水中生長的大片輪藻,形成了水下苔原。旱季到來,水塘乾涸,這些輪藻很可能在潮濕的泥土上苦苦求生。也許就是這樣的環境催生出陸生植物。圖片來源自網路。

  早期的淡水藻類面臨著一個新的情況:許多內陸水系是季節性的。每當旱季來臨,水位降低,生長在淺水區的藻類就會失去水體的依託,暴露在空氣環境中。絕大多數藻類會死於失水和窒息,但一些頑強的幸運者出現了新的變異,以應對危機:它們在潮濕的泥土上平鋪身體,吸收水分。植物表面開始覆蓋防水層,減少水分的流失。對這些藻類來說,堅持到下一場大雨的來臨就是勝利。

地錢的葉狀體,匍匐在潮濕的地表,它的祖先很可能就是最早成功登陸的生命。圖片來源自網路。

  憑藉著這些耐旱的能力,藻類在湖沼和濕地大量生長。新的變異不斷累積,對水的依賴也逐漸降低。最終形成了最早的苔蘚——地錢類。它們已經不需要浸泡在水中,可以直接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完成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分和無機鹽取自身下的泥土。最早的陸生植物就此誕生。不過,它們保水能力差,而且繁殖仍然需要水的協助,所以必須生長在水體附近的潮濕地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乾燥的內陸地區依然絕少有生命涉足。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都有複雜的世代交替現象,孢子體(Diploid)和配子體(Haploid)世代交替出現。地錢的配子體特別發達,精子囊中產生的精子需要在水中才能游到頸卵器中完成受精。受精卵發育成的孢子體(Sporophyte)寄生在配子體上,成熟後開裂,釋放出孢子,開始下一輪生命循環。圖片來源見水印。

  苔蘚植物的孢子表面包覆著緻密的防水結構,可以在乾燥環境下長時間休眠,遇到合適的環境才開始萌發生長。這類孢子的微體化石被稱為隱孢子(Cryptospore)。在奧陶紀中期,隱孢子大量出現,表明早期陸生植物開始了多樣化進程。

奧陶紀隱孢子微化石。千姿百態的孢子形態表明當時的陸生植物種類已經很多了。圖片來源自[1]。

和隱孢子化石相比,早期陸生植物體的化石資料很少,上圖是奧陶紀疑似苔蘚植物化石(B,D)和現代苔蘚植物組織照片(A,C)對比。圖片來源自[2]。

  陸地植物的出現,為其他生命涉足陸地提供了棲身之所和食物來源。到了奧陶紀晚期,一些節肢動物就尾隨其後,開始在苔蘚叢下的泥土中掘穴生活,以苔蘚植株和孢子為食,它們搭建起了最早的陸地生態系統[3]。

最早的陸生節肢動物的洞穴化石和復原圖。這類痕迹化石被稱為Scoyenia beerboweri,它們很可能是類似蜈蚣或者馬陸的小型動物。圖片來源自[3]。

最早的陸地生態系統復原圖。苔蘚植物和類似馬陸的節肢動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圖片來源自[3]。

作為最早登上陸地的生物,苔蘚植物曾經是生命演化史上的巨人。但在今天,它們卻是陸生植物中最矮小脆弱的一類。演化的洪流浩浩湯湯,泥沙俱下,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從來不曾停留過。圖片來源見水印。

地球名片

生物分類:植物界-地錢門

存在時間:奧陶紀中期 至 現代

現存種類:約8000種

化石種類:不明

生活環境:潮濕陸地

代表特徵:低矮,無維管,扁平葉狀體,假根,世代交替,配子體發達

代表種類:地錢

參考文獻:

[1] Charles H.Wellman, Philippe Steemans, Merrell A. Miller, Spore assemblages from Upper Ordovician and lowermost Silurian sediments recovered from the Qusaiba-1 shallow core hole, Qasim region, central Saudi Arabi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12 (2015) 111–126

[2] Christopher Cardona-Correa, Michael J. Piotrowski, Jennifer J. Knack, et el., PEAT MOSS–LIKE VEGETATIVE REMAINS FROM ORDOVICIAN CARBONATES. Int. J. Plant Sci. (2016), 177(6):523–538, DOI: 10.1086/686242

[3] GREGORY J. RETALLACK, SCOYENIA BURROWS FROM ORDOVICIAN PALAEOSOLS OF THE JUNIATA FORMATION IN PENNSYLVANIA. Palaeontology, Vol. 44, Part 2, 2001, pp. 209-235

感興趣的話,請關注公眾號: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http://weixin.qq.com/r/r0MgOE-EVRIqrQtb9xa9 (二維碼自動識別)


馬上考聯賽需要攢人品,來強答一波,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綠色植物為單起源

按照目前的DNA測序結果看來,綠色植物應該是單起源的。

這裡有張圖生動的表面了這一點。

(圖片來自中國科普博覽)(P.S.這張圖裡對於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劃分的概念有些不一樣)

什麼是單起源呢?也就是我們可以從這個進化樹上看到,所有的綠色植物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節點(裸藻的那個位置)。(此處說的是所有綠色植物而不是所有植物,根據目前的證據鏈看來,植物很大可能是多起源的。)

現在的陸生植物都是綠色植物,綠色植物的概念則是以葉綠素a、葉綠素b作為主要光合色素的植物。

綠色植物可以大致分為兩支:綠藻植物枝形植物類。綠藻中我們常見的是水綿,而枝形植物類包括了輪藻和陸地植物。

水綿,高中生物必修一上有,它的螺旋狀載色體十分有趣。(圖片來自http://szfstkj.cn)

輪藻,從圖片上看起來它放在枝形植物類名副其實,而且長得挺像陸生植物的。(圖片來自搜狗百科)

除了這些綠色植物外,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藻類,比如走葉綠素a和d路線的紅藻、走葉綠素a和c路線的硅藻、褐藻等,如果我們很主觀的認為葉綠素a和b才是正統的話,那麼其他的藻類可以看成點歪了技能樹的玩家。

  • 陸地植物和輪藻的關係

從苔蘚植物或者裸蕨植物開始,被冠名為"高等植物"的陸地植物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有,所以又叫做有胚植物。因為在有性生殖中,受精的產物受精卵在保護結構中發育成胚。

和綠色植物是單起源這個結論一樣,陸地植物很可能起源於輪藻植物這個結論也是來自於DNA序列的比對。按照化石的記錄,陸地植物在4.7億年前的某一個時間出現,但這並沒告訴我們綠色植物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但以分子鐘的分析表明,這些譜系可能在寒武紀就分化了。但目前所看到的各種演化樹都只是一個個推測,並沒有哪個是正確或者錯誤的說法,在新的證據鏈面前,這些演化樹都可能被修訂甚至推翻。

輪藻和陸地植物共享了一系列其他類群所不具有的共同特徵(共衍征):胞間連絲、保護受精卵的多細胞結構、有絲分裂時引導細胞分隔的成膜體等。

但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輪藻化石只有4億年,但大家可以看到 @攀緣的井蛙 回答里在4.75億年的奧陶紀中期四分體孢子化石,圖片非常好看。這就與把輪藻作為陸地植物祖先的觀點矛盾。不過並不影響我們認為,輪藻和陸地植物是進化上的同一支,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

  • 化石的證據——兩次輻射

第一次輻射在其他回答里已經有所介紹,奧陶紀中期類似於苔蘚植物孢子的化石。

第二次輻射則是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大批大批的裸蕨登上了陸地,並且留下了化石。

這些化石來自於蘇格蘭一個叫做萊尼的小村莊,它們因為生長在溫泉邊而被很好的硅化,從泥盆紀早期保存至今。(圖片來自 @老牛頭 的回答)

這是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的設想圖。(圖片來自 @雲舞空城 的回答,他的回答對於這個問題也十分有幫助。)

  • 如何登陸?

到這裡,我們已經確定了最早的陸生植物和它們登陸的時間了,那麼,在海里好端端的怎麼會到陸地上來呢?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光,這類「高大」的藻類在當時和隨著波浪漂浮的小型藻類不一樣,在深不見底的大洋或湖泊中央中並不能保持自己在靠近水面的位置,所以它們最可能在的地方是水不深的河岸、湖岸或者淺海中。

在這些生境中,它們雖然獲得了充足的光線,但也承擔了生境不穩定的風險。隨著乾濕季的變化或者潮漲潮落,它們隨時可能因為水的褪去短暫地暴露在地面上。

就像這個樣子。

有這麼一些頑強的裸蕨祖先就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了,再隨著陸地植物的進化,種子蕨這一脈出現了裸子植物,本內蘇鐵這一脈出現了被子植物。

  • 進化過程

在這裡我猜測你想問的應該是陸地植物的這些結構是如何產生。

最早產生的結構是莖,在藻類中就有類似的結構。

大型葉演化的頂枝學說:真蕨類的一些分支漸漸變成不育枝,然後不斷扁平化,並在分支間形成填充組織和葉片。

根:

蕨類從莖的根部長出不定根,而到了種子植物則會出現主根。(圖片來自雲舞空城)

花則是適應於生殖的變態短枝。

  • 總結

登陸的前提條件:已經形成了能夠在潮濕環境下立起來的多細胞植物體。

登陸的環境:水環境的邊緣

過渡的植物:裸蕨類

真正的陸生植物:產生了花粉管,受精不依賴水的種子植物

進化的過程:最早出現莖,然後出現根和葉,再而出現種子,最後出現花和果實

參考資料:

Plant biology Smith, Alison M. (Alison Mary)

人赤手空拳穿越回過去,那麼他最多可以在哪個地質年代生存? - 知乎 雲舞空城的回答


不請自來。

如題,植物是如何登陸的,正如我目前正在研究的這種植物——地錢,正是這種過度類群之中的模式植物。

你所說的過度類群,正是苔類植物。

看,圖中所示的正是這種植物的配子體,它是一種單倍體,分兩性。

它們的葉狀體上會長出不同的生殖托,這種生殖托就是他們受限於大陸的地方。

地錢的生殖托梗比較長,而原始的苔類生殖托梗則極短——因為它們必須依靠雨天水沒過它們的時候,雄托精子器中的精子才會隨著水分流到雌托頸卵器中完成受精。

它們還具有一種無性繁殖的方式,胞芽杯。這裡面的每一個小胞芽都可以發育成新的個體,而這也是需要依靠水或者其他條件的。

當面臨低溫和乾旱條件時,這種低等生物有著比許多高等植物更強的抗逆性,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剛剛登上陸地的苔類植物在當時面臨著多麼大的生存壓力,只有找到手段能夠度過乾旱和寒冷的類群才能生存下來。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種綠色的神奇生命。

地錢。


這個可以買一本專業的書研究研究,古生物啊之類的。


我也在想這個問題,是不星應為地質的變遷,海洋變成了陸地,適應生存下來的呢,求大神解惑


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地球從形成到現在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早期的地球是熾熱的球體,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氣體狀態,那時談不到生命的發生.後來隨著地球的慢慢冷卻,才逐漸為生命的發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氨、氫、甲烷、水蒸氣.水是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當時由於大氣中沒有氧氣,因而高空中也沒有臭氧層阻擋,不能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所以紫外線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線、天空放電、火山爆發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間的宇宙射線,以及隕星穿過大氣層時所引起的衝擊波等這些能量作用下空氣中的無機物經過複雜的化學變化轉化形成了一些有機小分子物質物,後來隨著地球的慢慢冷卻,於是隨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彙集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經過上萬年後這些有機小分子長期累積並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較複雜的有機大分子物質,如原始的蛋白質、核酸等.這些物質並逐漸形成了與海水分離的原始界膜,構成了相對獨立的體系.一旦這些物質擁有了個體增殖和新陳代謝也就意味產生了生命.可見原始生命起源於原始海洋,是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演變來的.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是單細胞的水生藻類,而不是單細胞的動物,因為動物體內無葉綠體,不能製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獲取植物為食.後來這些藻類慢慢進化出了各種植物,在陸地上繁衍。按照現在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動物是從海洋中逐漸向陸地演變的,在兩棲動物走出海洋之前,陸地上並沒有原住的動物居民,可能是藻類在陸地上進化過程中,當時的環境並不允許動物生存


潮濕的地表經常生長出苔蘚。這在今天依然常見。海邊的岩石上經常看到這種情況。這應該是陸生植物真正的祖先。


推薦閱讀:

如何高效地閱讀那些生物競賽書?
羊沒有被人工飼養前,毛怎麼剪掉的?
曾經本科選擇生物專業的你們,現在怎麼樣了?
除了人之外的動物也能馴服狗嗎?
如何看待韓春雨2016年10月31日宣稱:已能重複實驗結果 近期將有消息向外界公布?

TAG:植物 | 進化 | 古生物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