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商是如何對核心生產秘密進行保密的?

每一個生產廠商最終都需要實現大規模的生產,這個過程中必然要使得大量生產工人掌握產品的生產方法,那麼如何保證企業核心生產技術秘密不致外泄,保持產品優勢?

常用的方法我也了解了一些,例如,產品進行分部生產,每個工人只掌握生產技術的一部分,但在我看來要想獲得完整的生產技術只需要找到足夠數量的工人,這不是很困難。如果只讓少部分人掌握核心技術,例如像可口可樂那樣,據說起核心秘方只有三個人掌握,那麼如何保證能夠供應全球的生產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闡明一個基本觀點:工人是不會泄密的,工人所掌握的都不會是太核心的機密。

保守與產品有關的秘密,基本原則有兩個:1 將秘密信息進行拆分,不讓所有秘密讓一個人所全部掌握(這個原則,看來你是清楚的);2 加強保密制度、紀律、法律法規,讓掌握秘密的人沒有動機去泄密(這個原則也容易想到)。

但具體地說,(以離散製造業為例)產品的秘密信息有如下幾個方面:結構、材料、工藝。

1 結構。結構按說是最不保密的,因為競爭對手在市場上購買一個產品,回去拆解就基本上知道其中的結構了。但如果是非常精密的關鍵零部件,那麼其尺寸是不太容易通過逆向工程獲取的。這裡說的尺寸,不僅僅是指長度、直徑這樣的基本尺寸,還包括公差,尤其是形位公差。設計人員、工藝人員、加工人員、質檢人員可能都只是掌握一兩個零件的完整尺寸,不太可能掌握所有零件的完整尺寸。

2 材料。材料對於零部件的性能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決定性的作用。一個零件的材料信息,只有該零件的設計人員和工藝人員掌握,工人可以不掌握。這裡說的材料,不僅僅是材料的牌號,可能還包括具體的精準的材料成分要求和熱處理工藝要求。

3 工藝。就算你知道零件的完整的尺寸信息和材料信息,你可能還是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把這個零件做出來的。別人用了什麼材質的刀具、用了什麼專用設備?這也是別人的秘密。你要是不知道,那還是白搭(除非你自己開發工藝或者工裝設備)。

另外,除了這些傳統的秘密信息之外,當今很多產品都與軟體相關了。因此,軟體也是秘密。

有保密需求的產品,企業應該從結構、材料、工藝和軟體四個方面去著手,將秘密信息拆分管理。

以上說的是離散製造業,對於流程製造業也是同樣的原則。不過流程製造業的行業特點決定了它們的產品中不可能包含有軟體,但配方(大概相當於產品結構和材料)和工藝是比較容易實現保密的,畢竟流程製造業沒有逆向工程一說吧。

以上說的是第一個原則。第二個原則,那就不用說了吧。抓到泄密的,那就按照規章、制度甚至司法程序來解決吧。

另外再補充一點,算是作為「少數人掌握秘密如何支持大規模生產」一問的回答。

具有保密需求的企業,通常會對保密信息採用代碼管理。外人不會輕易知道代碼的含義。例如,在圖紙中不寫具體尺寸,只寫尺寸代碼,而另外用一張表來標明每個代碼的尺寸值。有些企業在圖紙標題欄和明細欄中不寫零件材料,而也是採用代碼指代,用另外的表來解釋代碼的含義。這樣,你只有同時獲取兩份文件才可能知道文件的全部內容(這其實還是第一個原則的應用)。

至於流程型企業,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更容易,但原則是一樣的。很多生意興隆的有著所謂「祖傳秘方」的店子,都是老闆自己在家裡熬湯。熬上A/B兩種原湯各若干斤之後,分給幾個門面去賣。告訴每個店裡的夥計:按照A:B=1:3的比例勾兌,然後煮沸10分鐘,再加上多少蔥花、多少辣椒……。你作為夥計,知道勾兌的參數,知道蔥花和辣椒的用量(外圍配方),也知道勾兌後的煮沸時間(外圍工藝)。但你永遠不知道老闆給你配送的那10斤A湯和30斤B湯是分別用了哪些材料(核心配方)以及是怎麼做出來的(核心工藝)。


推薦閱讀:

中建、中國港灣和中鐵建的海外項目發展中,各家公司的業務、管理和口碑有哪些區別呢?各自的發展可有不同?
選裝修公司好還是自己裝修好?
在上海水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公司組織的戶外拓展訓練是給員工洗腦嗎?

TAG:公司 | 工業設計 | 保密 | 安全 | 商業機密 | 生產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