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都想去環球旅行?


這次來詩巴丹潛水,碰到了一位熱愛潛水的大姐。在出海的船上,她給我們說起她遍及世界各地的潛水經歷:在南非跟蹤沙丁魚遷徙,根據鳥群的飛行判斷沙丁魚的位置,追上的時候只見數不清的鳥兒像箭一樣沖向水面品嘗大餐……還是南非,參加少數潛店才有資格進行的大白鯊「籠潛」,工作人員把悶了一夜的腥魚湯潑上海面,把吞拿魚切成大段大段,用魚鉤鉤好甩到海面;根據不能對大白鯊餵食的規定,當大白鯊沖向魚餌的時候,吞拿魚被猛地拉回來,於是在籠子里的她只見吞拿魚頭在眼前忽地閃過,大白鯊便砰地狠狠撞上鐵籠、因為吃不到最喜歡吃的吞拿魚而大發脾氣撞咬籠子,鋒利的大牙近在咫尺……在哥斯大黎加,白天白鰭鯊們成群結隊地懶洋洋地躺在海底,到了夜晚竟進入狂歡派對時間,對任何見到的活魚進行瘋狂捕食,甚至會誤傷誤食同類,卻對幾米之上打著超大探照燈觀察它們的人類熟視無睹……還有像小狗般溫順、跟在漁船後面偷吃漏網之魚的鯨鯊;真的像老虎一樣大搖大擺、霸氣外露地徜徉在海中的虎鯊,身上一道銀一道白一道灰的條紋在三米深的海里被燦爛的陽光照得熠熠生輝、英姿颯爽……

她沉醉在回憶當中,說著這些故事和經歷,說著各種鯊魚的習性和驚險畫面,讓我們既驚奇又嚮往。我想,讓她成為一位出色的Story Teller的,不僅僅是她去過多少國家、去過多少地方、潛過多少次深藍,而是她對闖入的新世界不斷探索、發現、總結的求知精神,以及她對未知的旅程、生命抱有無比的熱愛和憧憬。跳出日常思維的圈子,在與外界環境接觸中迸發啟發的火花,從而在尋找美的體驗中增進自己、發現自我,這便是旅行的意義,也是旅行的美妙之處,更是實現「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的必由之路。

而「環球旅行」大概只是「旅行」的終極想像。這種想像,可以滿足大部分人內心對於「夢想」的剛性需求。它不像「成為億萬富翁」、「成為世界冠軍」、「成為最出色的鋼琴家」那樣遙不可及或虛無縹緲,只要你願意走、願意等、願意花時間去計劃籌備,窮游富游,似乎只要踏出那第一步、夢想終會實現。所以當看到報章媒體報道的誰誰誰變賣家產走遍各國、誰誰誰讓孩子輟學全家帆船環遊世界、誰誰誰間隔年徒步行走N國……心中難免像點了根煙,既興奮,又焦慮。

然而就像之前談到的那樣,旅行對於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著不一樣的深刻的意義,這種意義決定了你是否能成為環球旅行後出色的「Story Teller」。就像在《阿甘正傳》裡頭,當所有人都跟著阿甘悶頭瘋跑的時候,只有阿甘知道自己當初為何而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將停下腳步。


環球旅行意味著「充足的金錢和時間」,這是他們最想要的


最近採訪了一位90後背包客,也許能給你答案~

兩年前那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曾戳中無數人的心。無數人在哄鬧過後,又歸於平靜。

可90後姑娘小爬覺得 ,「去看看」不該只是人生中一場持久的意淫。

她給了自己整整一年,365天,戶外旅行變成一種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刻骨銘心。(本文圖片均由王欣婷提供)

2016年11月10日,90後女孩小爬(王欣婷)和男朋友何啟迪各背著兩個合計約100L的登山包,站在出境航班登機口處。直到整整一年之後,他們才重新出現在這裡,對著祖國熟悉的空氣,說了一句:「我回來了!」

一年,從南美的智利開始,他們和自己背上移動的「房屋」,一起走過了11個國家:

智利、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美國、約旦、阿聯酋、亞塞拜然和伊朗。

為了深入認識現代繁華的另一面,他們選擇去了那些不怎麼討喜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更加貼近自然、融入戶外,他們爬上亞洲之外的最高峰、徒步秘魯印加古道、深入亞馬遜叢林,還用自行車車輪丈量了6066km的北美土地。

小爬在加拉帕戈斯群島。

這個決定並不輕鬆

2015年9月,上海虹橋機場,無聊候機的小爬第一次認真地和啟迪討論環球旅行。兩人在一個偏僻角落的不鏽鋼椅子上,任由想像飛馳,血液跟著語言一起沸騰,卻始終不敢描繪得過於實際。他們想,這樣,就算沒能實現,也不至於太過失望吧。

可躁動的心,就是最肥沃的土壤,種子一旦落下,便開始瘋狂生長。小爬說:

我是個心急的人,想想還有那麼多的未知,心裡總是痒痒的。

這個「心急」的90後湖南姑娘,14歲獨自赴英讀書,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修習東亞歷史文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她的生活信條,也是她一步步走出的人生履歷:

2011年09月,徒步尼泊爾EBC;

2013年12月,攀登乞力馬扎羅;

2014年05月,攀登半脊峰;

2014年07月,再登乞力馬扎羅;

2015年10月,騎行西班牙朝聖之路;

2016年03月,徒步尼泊爾小環線poon hill

2016年6-8月,徒步環勃朗峰;

……

畢業後,小爬把對戶外旅行的愛好變成事業,在深圳創立」爬行動物「,帶人出國徒步。

縱是如此,對於囿於工作和生活的小爬來說,環球旅行也還是像個遙遠的夢,她的內心一直在掙扎。

遇見約旦。

可有時候,思慮萬千,不及血涌的一瞬間。2016年1月的一天,閑來無事看機票的小爬,突然發現9個月後,香港去智利30多個小時的飛行,竟然便宜到1466元!她趕緊下手,出發日期就這麼定下了。

這一次,她給自己的期限是一年。

很誠實地說,女生到了一定年齡後,會考慮很多現實的事情,一牽絆,就是好多年。有些事情,年輕的時候不做,以後雖然還是會做,但是不同年齡的體驗,自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影響。

小包25升,大包65升。包里是一年的全部所需,包括帳篷、防潮墊、睡袋、鍋、爐頭、餐具、四季的衣服、電腦、iPad、kindle等。大大的背包,成了移動的房子、床、被子和廚房。

臨行前,小爬關了主要由自己負責打理的」爬行動物「,啟迪也恰好處於換工作的空檔期。

2016年11月17日,30多個小時飛行後,他們坐上了智利聖地亞哥簡陋的機場大巴。「旅程開始了」的感覺,隨著到處散落的垃圾、隨處可見的塗鴉、盛開的高大藍花楹、金碧輝煌的教堂……一起漸漸真實起來。

在6962米的海拔深呼吸

不同於一般的走馬觀花,他們選擇了一種更深度、更戶外的出行方式。此行,也註定會在一般的旅行吃吃看看之外,有更多刻骨銘心的體驗。

2016年12月9日,在智利兜兜轉轉一圈後,小爬和啟迪從聖地亞哥一路乘坐巴士,來到阿根廷的Penitentes,準備攀登阿空加瓜。

阿空加瓜,海拔6962米,位於阿根廷與智利交界處,亞洲以外最高峰。因攀登技術難度稍低,被稱為可以徒步到達的最高的地方;但高海拔、變幻的天氣和陡峭的登頂路段,也讓阿空加瓜不容小覷,其攀登周期大約14-16天,據當地嚮導說登頂率只有30%。

遠處即阿空加瓜。其攀登難度,據小爬估計,至少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的兩倍。

一個星期適應性上升後,他們已經站在了海拔5500米處的camp2營地。冰天雪地加漫天大風,不要說出帳篷了,躺在睡袋裡翻身都需要極大勇氣,小爬本還打算晚上去刷個牙,結果……

小爬:「趁現在有太陽去刷牙吧。」

啟迪:「要不吃完晚飯去。」

小爬:「好的。」

晚飯後……

小爬:「去刷牙吧?」

啟迪:「八點再去吧。」

12分鐘後……

啟迪:「八點了,走吧?」

小爬:「好冷啊。」

啟迪:「要不不刷了。」

小爬:「好的。」

在碎石和冰雪之間露營,帳篷必須要這樣用大石頭壓著,否則夜裡很可能」一飛衝天「。

山風吹得地動山搖,帳篷上像有成千上萬的石頭不斷砸下,高反頭痛一陣陣襲來,在極度疲憊和擔心中,一開始的滿懷期待,逐漸變成一天天的煎熬。

休息時窩在帳篷里,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百無聊賴。小爬把手機里100多首歌,對著歌詞放聲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到筷子兄弟的《父親》,突然泣不成聲,過了許久才把話說順溜:

我一定要安全回去找我爸媽啊!

當地環保政策十分嚴苛,營地都會有專門的簡易廁所帳篷,直升飛機也會定期把攀登沿途收集起來的排泄物空運下山。

2016年12月19號,終於到了最後沖頂的日子。凌晨3:30,他們被嚮導叫醒,開始慢慢往上挪,三小時後到達一個大平台休整,之後,還有一個很長很難的橫切,一步沒踩穩可能就會直接滑到坡底。

嚮導望向小爬,「鼓勵」體力不太好的人下撤,她望向前方山頂。後面的坡越來越陡,雪是硬的,每走一步都要把冰爪用力敲進去,再使出渾身力氣往上蹬,上一步,喘上好幾口粗氣再繼續。

9個多小時後,他們攜手站在了6962米高的阿空加瓜之巔,在筋疲力竭中深深呼吸著稀薄的空氣。

登頂阿空加瓜。之後下撤的路途同樣漫長和艱難,12月21日,小爬一行終於「重返人間」。

他問,想不想吃鱷魚肉?

從阿根廷的阿空加瓜下山,轉戰巴西後 ,他們殺入了心心念念的亞馬遜叢林,來了個五天野外生存。

南美行程,囊括了智利、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

入夜,一片漆黑,叢林深處,只有一艘小船上的手電筒亮著微弱的光。

原住民嚮導Antonio立在船頭,右手拿著長戟,舉在耳邊。小爬和啟迪坐在船後,屏住呼吸。船慢慢向前漂去,離獵物越來越近。突然間,Antonio手臂猛一用力,長戟直衝水中,「我弄到了!」 他激動地輕聲說。

嚮導Antonio叉中的是一隻9歲的鱷魚寶寶。Antonio在野外長大,從小跟父親去森林裡打獵,一住就是十幾天,蓋天席地;他的眼睛比鷹還厲害,竟然能在漆黑中看到幾十米外樹枝上的一隻小鷹,並且徒手抓住!

「你們今晚要吃它嗎?」

「不要,不要」

「如果我們要吃,你真會把它殺了?」

「當然。」

此時,小爬終於明白,為什麼剛下飛機,Antonio第三句話就問:「你們什麼都吃吧?」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吃麵包和泡麵,鱷魚寶寶得以逃過一劫,那天晚上,同樣得以倖免的還有一隻小鷹、一條蛇……

在叢林里臨時搭建的吊床。先搭遮雨的幕布,兩棵樹中間,橫一棵砍下的樹榦,把幕布搭在橫著的樹榦上,將四邊固定,讓它舒展開成一個棚子;之後把三個吊床都綁在幕布下;吊床固定好,掛上蚊帳,這晚的住所就搞定了。

在叢林里的水域里釣上來2條食人魚,3條鯰魚,以及不知名的小魚,一起放在鍋里煮,加上洋蔥和西紅柿、鹽,出鍋的魚湯特別鮮美。

跟著嚮導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森林裡徒步,睡吊床過夜,釣食人魚,烤青蛙……

所有時間全用在滿足吃和住的基本需求上,覓食、砍柴、生火、等水開、等肉熟,一天兩餐普通的熱食、一次吊床的搭建,就耗去了大部分精力。

現代生活的忙碌,曾讓小爬時不時嚮往最原始純粹的生活方式;此時身在叢林之中,她雖然覺得新奇刺激,卻隱約有種「在安逸中虛度時光」的感覺。

可,什麼又是不虛度時光?

76天,在車輪上遇見美國的另一面

或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一生,才是不負光陰。

因為對單車的喜愛,從南美轉入北美後,小爬和啟迪決定騎行橫穿美國,沿途深入人煙稀少之地,無關旅遊指南,無關景點。如果自由活一生太難,那麼一生中,至少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一次!

這條線路在Adventure Cycling Association,即探險自行車聯盟上稱為Northern Tier,意為「北方邊界」。

這一次,他們從西海岸的西雅圖一直騎到東海岸的紐約,歷經76天,途經15州,跨越6066公里,累計爬升海拔34029米!穿越城市、海邊、山地、森林、農場、河谷、瀑布、酒庄……有成片成片的向日葵、望不到頭的玉米地,也有連續140km大逆風,40度高溫,以及猝不及防的一場驚心動魄。

Northern Tier蒙大拿沿線風光。圖片來源:biketheusforms.org

8月23日,騎行第73天,兩人在高速公路上賓士,一直到下午三點多,一切都再順利不過了。

突然,身邊一陣陣巨響,瞬間塵土飛揚,一片迷濛。「完了,完了」, 小爬心想,肯定是身邊大貨車上的東西掉落了,如果是重物被砸到豈不完了!於是本能地拚命往前騎,誰知啟迪剛在前面路邊停了下來,哐當一聲,不偏不倚被她猛地撞上,兩個人同時飛出自行車。

等掙扎著爬起來,才發現原來是大貨車的輪子爆了,車燈也都掉了,殘片在公路上散落一地。好在制動及時,兩人沒有被大車撞到,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露營在沿途完善的森林營地里。

等到三天後全部騎行旅程結束,驚險的、折磨的、疲憊的、開心的,都成了溫暖的回憶。車輪不加選擇地滾過沿途每一寸土地,光鮮與殘破一起真實存在著,構成一個立體的美國。

對小爬來說,那些陌生人之間的小感動,是這個立體形象中最生動的一面。

在北部大農村,住宿時走廊遇到的其他房客會說"have a good day";超市售貨員會打趣說「今晚輪到誰做飯啦?」;路上的司機遇到狹小的地方,就在身後慢慢開,有些還會短促地鳴笛兩聲,然後舉起大拇指。

到達終點,騎行結束。

最讓她觸動的,還是一個騎行初期遇到的老爺爺。那天,他們去一家墨西哥餐廳用餐,結賬時,服務員卻說:

「有人已經幫你們付過了。」

「什麼?你在開玩笑吧?」

服務員解釋了半天, 她才反應過來,原來是剛才進入餐館時遇到的那位叫Goerge的老爺爺。聽說他們騎車去紐約,正出餐館的老爺子一下子興奮了,他曾兩次騎行穿越美國,聊起往事滔滔不絕。聊完天,還主動提出把車子存放在他開在隔壁的花店裡。

去花店取車時,老爺爺不在,她向店員要郵箱地址,發了封感謝信。

後來,她才知道,這位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老爺爺,當時已是白血病晚期。

在遙遠的西亞,一見鍾情

從美國到西亞,他們先去了約旦,被火紅的砂岩環繞,在星空下露天而眠,固然畢生難忘;迪拜的紙醉金迷,更是一番別樣體驗;阿聯酋最美的清真寺和最具歧視性的法律,也讓人愛恨交織……

從美國轉飛約旦,此後分別遊歷阿聯酋、亞塞拜然、伊朗和亞塞拜然。

伊朗,迷失在斑斕色彩里。

最終,小爬卻偏偏對那個此前一無所知的亞塞拜然一見鍾情。亞塞拜然位於伊朗北部,只需落地簽,想著倒也方便,他們就順帶來了。

進入亞塞拜然小鎮沙馬基,修車的大爺,賣水果的大叔,騎單車的小學生,去練摔跤的小朋友,無一不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看,大多帶著微笑。

「你們來自哪裡啊?」

「中國。」

「你好!你好!」

能用中文說「你好」的人多得讓人吃驚。小孩子們一邊圍在身旁打轉,一邊咯咯咯地笑,帶著磕了葯似的激動與興奮。

當地人極為淳樸、友好。與想像中差別最大的,是這裡的東西竟然特別好吃,食物種類豐富;歐式的城市建築,也給人一種古典優雅的感覺。

約旦小哥。

這種與想像的反差,或許正是背包行中最迷人的地方,一個個冰冷的地名,最終都變成可觸可感的回憶,變成一份份豐滿的知識儲備,變成自己的人生。

發現365個自己,你也可以

那些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學習西班牙語的日子;

在厄瓜多當地村民家寄宿,幫忙賣草莓的體驗;

徒步深入印加古道時的新奇和滿足;

在智利劃皮划艇時,對深圳海域垃圾的思考;

攀登阿空加瓜時,對當地「寸屎不留」的嚴苛環保政策的驚嘆……

或許並不需要多麼驚心動魄、轟轟烈烈,每一個微小的觸動,都讓此生更加飽滿。在路上的每一天,都會遇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對於這一年戶外旅行,出發前,小爬覺得也算是了不起的。可一路遇到的那麼多不羈和隨性的人,又讓她覺得自己其實很普通。

只要對這個寬廣多樣的世界充滿好奇,不怕長途艱辛,儲備一定經濟基礎,提前準備安排,這樣的經歷,你也可以。

在巴塔哥尼亞劃皮划艇。

但相對於出發,更重要的是自己因為什麼而出發,以及此後將以什麼樣的姿態回歸。

盲目的熱血很快會冷卻,由衷的摯愛才能激勵我們砥礪前行。對於小爬和啟迪來說:

這趟環球旅行,像是給了在沙漠行進多日口乾舌燥的人,一大壺清甜的水。我們渴望這樣一趟長途旅行多時,現在暢快淋漓。

但旅行始終不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之事,此後,我們將繼續上路,用另一種方式。

一年後,再次回到深圳,啟迪將開始一份新的事業,小爬也將繼續自己喜歡的寫作,她說,希望能寫一些更永恆的東西,多年以後,仍能給人以共鳴。

擴展閱讀:

有個玩戶外的男票是種怎樣的體驗?


因為我們可能不願忍受此時此刻的自我,我們可能覺著生活缺少色彩,我們可能被父母催婚,為永遠買不起的房子,不情願的努力工作。環球旅行只不過是逃避現實的一個唾手可得的借口。所以我非常讚賞@GayScript的心境,但是不滿於現狀才是一個年輕人該有的心境,這又是我不能苟同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去多少國家,說起周遊歐洲,一定冰島,列支敦斯登什麼的都去過,那是虛榮。每個人都或多或少不滿足於現狀,我想這是一個年輕人該有的東西---夢想。我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因滿足而快樂,因失望而成熟。而千萬不要丟了夢想。你可以一生都沒能實現環球旅行,但是你卻不能覺著環球旅行是件愚蠢無知的年輕人瞎折騰的玩意,那你就真的老了。我們不一定非要環球旅行,我們可以當個翻譯家,詩人,作家,製片,工程師,科學工作者。不管你要通多少門語言,要在數學上留下自己名字的公式。你要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還是勵志獻身公民社會。如果你自己都嗤笑自己的夢想,那誰還會覺著你可以。夢想就好像精神的支柱,讓我們在無比現實的世界裡留下自己僅存的稜角。最後送上一首我最喜歡的詩歌:

Dreams 夢想

Langston Hughs

Hold fast to dreams 緊緊抓住夢想,

For if dreams die 夢想若是消亡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生命就象鳥兒折了翅膀

That can never fly. 再也不能飛翔

Hold fast to dreams 緊緊抓住夢想,

For when dreams go 夢想若是消喪

Life is a barren field 生命就象貧瘠的荒野,

Frozen only with snow 雪覆冰封,萬物不再生長


每個人最原始的內心深處都是個理想主義者,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逃離」的情結。而背上包遠離現實生活逃離世俗,去往一個個模式的地方,正是這一訴求最美的實現方式。想到那句話:「生活永遠在別處」


其實很多人說的的環遊世界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真正想要的不過是有錢有閑罷了,誰不想呢?


因為未知的地方總是充滿誘惑吧


旅行可以去看世界,但是能看到的真的太少了,花了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或者還得到了來自內在的一種虛榮。

去現實世界旅行需要付出很多的金錢與時間,但腦子不怎麼需要用;

去思想的世界旅行,不需要什麼金錢的支持,但卻需要你靜下心來,用思考去發現這裡的世界,去發現更多新奇的東西。

對比一下,很多人想要去旅行,只是因為內心太貧乏,他們希望能通過旅行豐富自己的閱歷;但可惜他們只看到了外在的閱歷;卻不知道真正的閱歷來自內在。

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是在思想的世界裡轉得太久了,想去外面真實的世界裡轉一轉,看看思想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到底有什麼區別。


如果有了錢 環球旅行 半年或者一年 長期在外的生活以及走馬觀花的看了很多國家卻沒有對任何產生深刻的印象 這是對旅行的不尊重


有沒有想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每日重複的吃喝玩樂是想要的嗎?溫柔鄉里虛無縹緲的幻想是想要的嗎?還是懸壺濟世治國安邦?可能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希望健健康康但不乏新意的度過自己的一生,當年老回首,發現異彩紛呈的歲月充滿了琳琅的記憶,那時更讓人心滿意足,自覺不枉此生。而什麼是最好的充實自己生活記憶的方式呢?想來你也有了答案:)


世界如此之大,人如此之小. 想了解的未知,文化.感悟太多了, 要是放在古代很難. 現代雖然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全球不再是問題. 重要是錢,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生存在努力.環球基本是個夢.就算有錢了,實現的可能也會降低


因為該願望通常無法實現,所以大家都宣稱這個是ta的願望。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望,代表著 責任和 壓力。所以不可實現的願望,才是最美好的願望。

我想這種願望清單通常還會包括:全家人永遠身體健康,有一個soulmate做伴侶,有一間朝海的大別墅。。。


其實俺還想去火星呢,無奈去不了而已~

總想在掛之前把這個世界了解的更清楚一點;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解釋。對於現在的我,起碼有兩點原因。1,逃避現實。2,夢想。

關於1

本人狀態,人在北京,碩士將畢業,一窮二白,準備工作。但是,在十幾年學業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原來,我是一個非常懶惰的人,我不願意去思考複雜的問題。我喜歡搭車旅行,因為這樣我就可以以一種比較輕鬆的方式到處去看風景。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對於現實可能沉重的工作壓力的赤裸裸的逃避。而且很明顯,再長的旅行都會有結束的一天,遲早都會面臨工作的壓力。所以我寧願把工作當成是為旅行做準備。

關於2

我不僅是一個非常懶惰的人,也是一個不太喜歡「學習」的人。從小到大,只知道考試,升學,然後才有一份依靠腦力勞動的「體面工作」。小時候老師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時唯一的回答就是:科學家。可是漸漸地,我的人生離科學家越來越遠。對於世俗物質的追求讓我覺得多年來的努力和經歷,蒼白無力而又毫無意義。這個時候我才開始思考,我的夢想是什麼。是畢業工作,然後趕緊掙錢買房娶妻生子孝敬父母?是天天工作周末學習只為升職加薪?是繼續攀比不要掉隊而準備二十年後的同學會?不,我不想這樣,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夢想著,不停地走在路上,看到美麗的風景,能夠用鉛筆記錄下來。我夢想著,在一個陌生城市的十字路口,談著一把舊吉他只為掙夠明天的一點麵包錢。我夢想著,在一段孤獨的公路旁,伸出大拇指只為等待帶我去向下一個地方的車輛。我夢想著,在一片燦爛的夕陽下,獨自走著,走著。突然間,我有好多的夢想。逃避也好,幻想也罷,總之,總比從前多一些意義。

關於一樓的回答,其實你可以不用去週遊世界,樓主說的很在理。世界從來就不缺乏美麗,缺乏的只是發現美麗的眼睛。如果沒有發現美麗的眼睛,走出去,也不過是個瞎子。很遺憾,我都到這個階段了,才切身地體會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讀了很多書,走了很多路,其實收穫很少的緣故。

可話又說回來,有沒有一個標準,要求人的認知能力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出去旅行,而有足夠多的收穫呢?如果要依照這個標準,那就是去環球科考了。所以,不如簡單一點。其實,你可以很簡單地,去週遊世界,去拍一些簡單的風景,去畫一些簡單的速寫,去彈一些簡單的曲子,去說一些簡單的語言,記錄一些簡單的故事,然後,回來,用簡單的話語講給你的朋友聽,用簡單的文字,分享給更多的人。旅行,不要背太多的包袱,否則,即不成旅行。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而忽略了最簡單的美好。人各有志,有人選擇原地享受,有人選擇出門遠行。前者沒有權利批評後者逃避現實,後者也沒有資格嘲笑前者無所作為。我們已經聽了太多別人的話語來決定自己的生活了,卻一再忘了跟隨自己內心的呼喚。還是用喬布斯的那句話吧,雖然很俗但是很有道理:follow your heart.即使沒有實現,也總比從未想過要 幸運。


用米蘭昆德拉的一本小說《生活在別處》最恰當不過了。



環球旅行在每個人的心中定義不同,所以目的也不同,我只能說說自己對它的想法。

可以先把工作所在城市游遍。在帝都工作兩年多,幾乎每周周末都會找一個地方,博物館,書店,衚衕,或者某個區,某一環,慢慢走,體會其中的一切。但是至今仍未游遍。我的夢想也是環遊世界,感覺難度係數有些大。目前先把帝都游到膩吧,估計很難很難 0-0

然後是其他想去沒去過的城市,住一段時間,一個月甚至更久,工作或學習,了解當地風土人情,不是走馬觀花。

然後再去國外。

我最開始想環球世界是想豐富自己的生活。

然後再有能力的時候可以考慮寫書。

以上


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現在去書店一排排的書一個個都是寫的「在旅行中發現自己」 「把我葬在遠方」 「流浪日記」 「不為遇見 只為遠方」…堪稱現代版的瑪麗蘇文。曾經年少無知的我覺得這樣到處飄啊旅行啊好酷啊,尤其喜愛郭敬明公司旗下的各種作家,同時還買過一本網紅南笙的《不為遇見,只為遠方》 現在翻看只覺味同嚼蠟,文字毫無邏輯和營養可言,說幾句自我感覺非常有流浪氣息的話配上一副夕陽西下的照片,或是將幾個毫無關聯的意向生拉硬拽成幾句一頭霧水的詩,甚至是將古人文言文中的詩詞刪減幾處就覺得自己倍兒有范兒,倍兒有憂鬱孤獨的氣息。身邊的人就更不用說,曾經有個朋友說去美國一直是自己從小到大的夢想,但去完以後除了上千張表情獃滯的遊客照片和千篇一律的風景圖外,連一篇遊記感悟都沒有。也就是說,現在的旅行或許早就成為了某些作家,藝術家為了烘托自己的一種商業化的手段和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了旅行而旅行的旅行,從而達到讓別人誤以為自己是的靈魂有多麼高尚,人生看得有多麼徹透的假象。其實旅行固然好,但為了商業性的目的或虛榮心的作祟,就不得不好好地將它審視一下了。


想見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豐富自己。


都想擁有自由.想擺脫困境,無味的生活


推薦閱讀:

希望女友穿著不要太暴露的男人就是直男癌嗎?
如何評價RE0每一集都有人在問「如何評價這一集」這一現象?
乞丐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
《局外人》里莫爾索說的「人只要智力健全,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所愛的人死去」怎麼理解?
如何擺脫懼怕死亡這種感受?

TAG:生活 | 心理學 | 旅行 | 心理 | 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