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列一個書單?

你有沒有想過給孩子列一個書單,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是從你的閱讀經歷中挑選,還是有其他方法去鑒別?


上面的回答,說實話,感覺怪怪的……

為什麼都是文學書和文史哲方面的書?

這是很不正常的!

我小時候真正看的第一本書是什麼?

是《十萬個為什麼》!

然後和母上因為我左撇子的問題大吵了一架,

「因為十萬個為什麼上面寫,左撇子也是正常的啊!」

(雖然並沒有什麼卵用,還是被打得很慘)

但是!!

讓小孩子養成質疑的精神是很好的!!

這段時間國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認識幾個家長

「我打算讓孩子讀讀弟子規/三字經/學武術/背詩詞……」

真的是夠了……

孩子是一種什麼存在者?

是求知者、探索者。

記得奧義書裡面有一篇,說人生有四個階段(似乎是叫「四住期」),第一個階段就是「學習期」,就是探索新知的一個階段,無視這個人生的本性,而企圖讓小孩從小就進入很成熟的什麼「修身養性」期(奧義書叫做「林住期」)就是一種揠苗助長,違背小孩天性的方法,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依照本性」(kata physin)來行事。

而很多兒童文學,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然而終究只是「一定程度」,最重要與核心的,還是科學類讀物和益智玩具——開拓眼界,提升探索欲。

我現在雖然是什麼「中世紀哲學博士生」,但是小時候絕大部分的書都是科學類讀物和各種各樣的百科全書。小時候就是常常被稱讚「知道很多東西的厲害的小孩」(雖然並沒有什麼卵用)。所以,雖然科普類的書籍對如今的研究方向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幫助,但它確實會為未來開拓一種非常寬廣的可能性。

所以選擇這一類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孩子藉此很容易發現自己未來的興趣點——因為給兒童看的科普書籍題材都會比較廣泛,這樣,孩子在比較小的年齡就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不必跟著什麼「熱門行業」「親戚介紹」之類的方向走——而後一種情況,往往是小時候讀很多文學書啊、小說啊、弟子規啊造成的——它們並不能激發你太多探索、求知和終身投入的慾望(除非你想寫小說),而是往往會造成小孩「對當下存在狀況的遺忘」——而小孩最本真的「當下存在狀況」,如同上面所說,就是探索與求知。

當然,如果你的小孩看了這堆科學書,發現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終將會過去,只有永恆的智慧閃耀不熄。

那恭喜你,不是一個未來的哲學家就是個未來的出家的僧人要華麗入坑了。


——————————————————更新於2017年11月28日—————————————————

這個回答是會不斷更新的,歡迎大家回來看看。另外,這個答案相當於目錄,詳細介紹請移步專欄【純真博物館】。為了這個答案盡善盡美特意申請的哦~~

——————————————————更新於2016年3月20日—————————————————

突然想到兩篇,但我已經忘記名字了,特意在此回答中求助一下聰明的知友!

1、一個小男孩的家人送他一個水盆,水盆里有一個迷你島國,小男孩扮演上帝的角色,在水盆興風作浪,後來他幡然醒悟的故事。

2、一個媽媽買了一個人工寶寶,開始是個皺巴巴的侏儒,奇醜無比,後來按說明書加入了一種粉末,就變成了一個十分漂亮的小男孩的故事。

只記得這些了,如果能找到出處我會很開心的!!!

—————————————————————————————————————————

因為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兒童文學,結果就錯過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和能力的黃金期,不要再買市面上有的沒的的垃圾書籍了,浪費孩子的腦容量。誒,我也算是利人利己吧,篇幅有限,精選六十位,拓展開來肯定是一百本打底的,以一般兒童的閱讀速度,這個書單撐過小學階段是沒問題了。

另外,當今重量級的兒童文學獎項有這麼幾個:國際安徒生文學獎,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美國凱迪克大獎,日本山貓獎,日本繪本獎,瑞典林格倫文學獎,英國白麵包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俄羅斯國家列夫托爾斯泰兒童文學獎,另外台灣有中華兒童文學獎,金筆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香港有香港兒童文學雙年獎,意思是如果一本書冠以這些獎項的頭銜,那麼買來也是不會錯的。

格式按照

【作者(國籍)

推薦作品

感想梗概】

以上。

1、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丹麥)

《海的女兒》

《雛菊》

《堅定的錫兵》

《拇指姑娘》

《冰雪皇后》

毫無例外的,我從安徒生開始推薦。大家不要覺得安徒生好像沒新意,其實不是的,安徒生至今仍然是最好的兒童文學巨匠,沒有之一。這是從多方面考量的,故事性強,文筆細膩,主題溫暖,大多是愛與奉獻的主題,但通常都是悲劇,比如小人魚和小錫兵,樂觀的人會覺得很正能量,悲觀的人會致郁,也要隨年齡挑選一下。另外針對成年人特別推薦《沒有畫的畫冊》,是一本成人童話集,總之你會理解為什麼安徒生會是最好的。

2、奧斯卡·王爾德(愛爾蘭)

《夜鶯與玫瑰》

《快樂王子》

《忠實的朋友》

天才王爾德,在任何方面都如此出眾,堪比王維。幾乎篇篇在我看來都是致郁的典範,在王爾德的筆下,最高尚的美德往往令人心碎收場,這也與他的性格有關。雖然我是來推薦兒童文學的,但我也很極力推薦他的其他作品,真的天才啊。文筆優美感人,華麗又樸素,文學性極強,纖弱敏感的孩子會很有共鳴。不過也要看人,比如《忠實的朋友》現在也是我心中最負能量的童話之一。適合十歲以上的小朋友吧。

3、威廉·豪夫(德國)

《鷺鷥哈里發》(來自《大漠商旅》篇)

《矮子長鼻兒》(來自《亞歷山大城總督和他的奴隸》篇)

《鹿金幣傳說》(來自《施佩薩特林中的客棧》篇)

這是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真如彗星劃空的作家。現今我們看到的集結成冊的《豪夫童話》只有上述三個篇目,每個篇目由若干個故事組成,他們從不同人的口中說出,像是異世界那麼真實。第三篇目最有名的其實是《冷酷的心》,但小孩子可能會覺得這個故事有點複雜。豪夫的特色是情節出眾,環環相扣,閱讀體驗非常好。當然文筆也很不錯,比如《大漠商旅》的最後一段結尾說「人們都叫我沙漠之王,我就是強盜奧巴爾贊」的時候,簡直超級帥。最推薦《矮子長鼻兒》,太有趣了。最推薦楊武能的譯本。

4、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德國)

《灰姑娘》

《牧鵝姑娘》

《萵苣姑娘》

為什麼把中外聞名的《格林童話》放在第四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前三位大師都是原創的,可格林兄弟是收集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覺得它更適合研究民俗,神話,原型之類的人們閱讀,而不是小孩子。這些故事充滿各種宗教或心理學的隱喻與象徵,小孩子讀只會覺得血腥和殘酷。不過我個人還是很喜歡,比如牧鵝姑娘懷裡手帕的三滴血,還有三片蛇葉里的死與新生,故事裡有一種神秘的灰黑迷霧,很讓人著迷。

5、宮澤賢治(日本)

《銀河鐵道之夜》

《土神與狐狸》

《貝火》

《鹿舞起源》

《渡過雪原》

終於說道宮澤賢治了,他是位生前受冷遇,死後受追捧的作家,作品大多帶有一種蒼涼的美感,即一種帶有憂傷色調的樸素感,童話界的川端康成。自從安徒生獎成立以來,日本作家就屢屢獲獎,大概是因為童話這種文學體裁特別吻合日本人纖細敏感的心吧。有些很悲傷,有些很可憐,充滿法華文學的力量,但《貝火》和《土神》要謹慎閱讀,有種恐怖和殘酷的感覺。《銀河》非常有名,幾乎是日本兒童文學的代表作了,作品有些長,但真的非常優秀。

6、安房直子(日本)

《手絹上的花田》

《小小的藤箱》

《一個雪夜的故事》

《鶴之家》

《白鸚鵡的森林》

最開始是在小時候看的《手絹上的花田》,然後就被文中散發出的平淡氣質所折服,就像風吹麥浪一般的感覺,卻透著隱約的恐怖。《鶴之家》與《白鸚鵡的森林》是非常恐怖的,想像力出眾,文字詭異,又極具美感。大多數還是很短小的溫暖故事,有星星變作的美麗少年,也有手巧也知足的勤勞猴子,愛吃關東煮的忠實狗獾……她的基調和宮澤很像,但是更為溫暖,相對成人,會更貼近孩子一些。

7、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羅斯)

《天鵝湖》

《胡桃夾子》(改編自霍夫曼《胡桃夾子與老鼠王》)

以前的這些音樂家,真真是才華橫溢。又要會樂器,又要懂編曲,還要能寫劇本,柴可夫斯基為什麼也在本文中呢,歸根結底依舊是因為文學能力強。我幼兒園時看過一本彩色的正方形童話書,裡面的人兒都太美好了,那就是《天鵝湖》。純美,幻想,少女,具備所有童話元素。不過後來小學時我就更喜歡《胡桃夾子》了。成年人可以去看芭蕾舞劇,太太太好看了。

8、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

《漁夫與金魚》

說完柴可夫斯基,俄羅斯還有一個人就是普希金,俄羅斯眾多大文豪中的一個大大文豪。你說什麼陀思妥耶夫斯基啊,肖霍洛夫啊,車爾尼雪夫斯基啊,都不一定人盡皆知,但普希金一定是大家都知道。這是我目前唯一知道的童話詩,更像是寓言而不是童話。好像課本里都有吧。

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辛巴達七次航海》

《阿拉丁與神燈》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本來是民間傳說,後來就集結成冊了,故事來源於波斯,印度,阿拔斯王朝,埃及麥馬立克王朝等等。這些故事都太有意思了,充滿異域風情,書里有皮膚黝黑站在鯨魚身上的美麗公主,有充滿智慧仁慈富有的哈里發,有勤勞聰明又非常幸運的小夥子……合上書本,感受一下那個遙遠的夢幻般的伊斯蘭世界,就覺得真是今非昔比啊。

10、詹姆斯·巴里(蘇格蘭)

《彼得·潘》

一個溫暖的故事,一個可愛,俏皮,無奈又悲傷的故事,我小時很討厭溫迪,我覺得她背叛了彼得,背叛了作為少女的自己,但如今看來也是無可奈何吧。彼得很可憐,被媽媽關上了窗戶,又承受了溫迪變的那麼高那麼大的事實。只有他是一個人的,其實他早就死了吧,就算沒有死,也不算活著了。這個小男孩是一個經典的文學形象,這個故事迄今也廣受歡迎。

11、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瑞典)

《長襪子皮皮》

說到了《彼得·潘》,怎麼能忘了天生一對的長襪子皮皮。也是經典的文學形象,每年還有書迷COS大會,超有趣。很熱鬧的一個故事,完全無陰影,讓人快樂的小女孩。我還記得當初有多麼羨慕這個永遠不會長大的皮皮,不會長大是兒童文學裡的一個理想主題,就像少女童話里都要嫁給王子一樣,不會長大也只是一種夢想。

12、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時)

《青鳥》

這個故事也是家喻戶曉吧,人人都知道「與其追逐幸福的青鳥,不如把握身邊的點滴溫暖」這個道理。有趣的是在中國,我們也把西王母身邊那帶來吉祥的鳥兒叫做青鳥。故事不長,也是一本小書,梅特林克哲學家一般的文筆使得故事特別出彩,不愧是諾獎獲得者。跑題推薦一下他的《沙漏》,充滿哲思的一本集子。

13、塞爾瑪·拉格洛芙(瑞典)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一說到《青鳥》,我就想到了這本書。北歐誕生了非常多優秀的兒童文學,本書也是其一。作為唯一獲得諾獎的兒童文學作品,非常的寓意深刻。講述了一個孩子成長的故事,伴隨著有趣的經歷和一些挫折,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因為主角一開始是個「壞」孩子,所以這本書也很有寓教於樂的意義。

14、肯尼斯·格雷厄姆(英國)

《柳林風聲》

這本書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情節,但不知為何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可能是太平和了,太安靜了,帶著英國田園鄉村的氣息,溫情又美好,是兒童文學中非常治癒的輕快類型,實屬難得。動物們有著讓人小小討厭的地方,也有討人喜歡的地方,真實可愛,有繪本版的,很適合親子一起閱讀的好故事。最喜歡光明日報出版社的任溶溶譯的百年紀念版。

15、E·B·懷特(美國)

《夏洛特的網》

當時看這本書後我哭了一天,成年後又重讀,就沒那種共鳴了。也是關於動物的故事,主角是小豬威爾伯,但真正讓我動容的是蜘蛛夏洛特所做的一切,如此的無私,慷慨,偉大,讓我一度對蜘蛛都充滿了敬畏。非常推薦的一本書,充滿了溫暖和愛。

16、劉易斯·卡羅爾(英國)

《愛麗絲漫遊仙境》

實在是太家喻戶曉了,什麼兔子先生啊,帽子男啊,紅皇后白皇后啊,放大縮小葯啊,都深入人心。不過在我看來只是全文很熱鬧,讓小孩子目不暇接而已,其實倒真不是多麼出彩的故事,只是比較幻想,在立意深度上差很多(我是一個人嗎~)。總之讀讀就好了,不值得想什麼,適合十歲以下的吧。

17、萊曼·鮑姆(美國)

《綠野仙蹤》

簡直是愛麗絲的姐妹篇,也是小女孩是主角,幫助他人,熱熱鬧鬧,角色很多,沒深度的幻想類冒險故事,但是還是比愛麗絲好一點的。主題鮮明,就是個想回家的故事,有奇思妙想,很多設定都很棒,特別是奧茲(OZ)。最推薦雲南人民出版社於2016年出版的馬愛農譯本,配有薩達的插畫。

18、聖·埃克蘇佩里(法國)

《小王子》

溫柔的「我」與憂鬱的「小王子」,傷感的「我」和治癒的「小王子」,在茫茫的荒漠中,小小的孩子交給了人們如何學會愛。這個故事被解讀成很多版本,其實只不過是想像力,締結關係以及愛一個人。狐狸,玫瑰和一條蛇,我和小王子。很溫暖的故事,雖然最後小王子走了,但我們仍然可以抬頭看漫天夜空的無數小星星。這是我非常推崇的一個故事,希望所有人都能讀一讀。

19、白涅德夫人(美國)

《小公主》

《小公子》

受兒童文學印象頗深的一位女作家,文筆很淺顯,適合孩子閱讀。《小公主》是一個灰姑娘一樣的故事,算是好看的小說,有笑有淚,給人力量的故事,適合12-14歲的孩子,因為篇幅有些長,而且角色性格有些複雜,太小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人性的這麼多面。不算是童話,是傳統的兒童文學作品。

20、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英國)

《叢林之書》

這是一個在孟買出生的小說家,字裡行間充滿了印度味。他並不是兒童文學走向的,但本書看後覺得很適合孩子,分成一章章也可以作為單獨的故事。剛開始時的故事十分童趣,到了後期變得感人,最後則是意味深長。講述了被狼收養的人類嬰兒保護狼族,打敗敵人老虎謝爾汗,認識了很多別的動物朋友,最後回歸人類的故事。與其說是人類保護自然,不如說只是闡述一種理想關係吧。

21、阿德爾貝特·馮·沙米索(德國)

《彼得施勒密奇遇記》(又名《出賣影子的人》)

出生於法國的一位作家,這個故事印象中是很小的時候看到的,那種感覺有點恐怖,和《浮士德》是有一點相似的,那就是為了物質,用靈魂交易的故事,有很多改編的版本,意義是很正面的,不過小孩子很容易聯想到「含沙射影」這個成語故事,然後對影子這種物理現象的存在更加害怕吧……

22、莫特·福凱(德國)

《水妖精昂蒂娜》(又名《渦堤孩》)

本身的故事是非常好,但是徐志摩你告訴我,你是怎麼把「undine」這個名字翻譯成「渦堤孩」的?因為是漩渦加堤壩加女孩嗎?!天啊,我對這個譯名簡直要吐血了。所以我堅持要叫她昂蒂娜。和愛情相關,但非常純美,正面,講述的是在感情中所必須的溫柔,諒解,和犧牲,很感人。

23、E.T.A.霍夫曼(德國)

《胡桃夾子》

《睡魔》(《葛蓓莉婭》的原著)

《侏儒查赫斯》

《金罐》

《雄貓穆爾的生活觀》

又是一位將現實融入童話小說的德國作家,比如豪夫,他們都很擅長加入民間神話,並且把故事變得奇詭幽森。他的作品比較小眾,有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會想到同是德國作家的格拉斯的《鐵皮鼓》。柴可夫斯基改編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以及德利布改編的芭蕾舞劇《葛蓓莉婭》,把這位德國作家的才華傳遍到世界各地。

24、卡洛·科洛迪(義大利)

《木偶奇遇記》

科洛迪的代表作,經典的兒童文學形象——匹諾曹,來自木匠老人皮帕諾,從一塊木頭變成了一個胡作非為的小男孩,類似尼爾斯的故事,告訴家長和孩子何謂「性相近,習相遠」,對於孩子還說,後天的教育是最為重要的。最喜聞樂見的就是說謊後鼻子會變長的設定。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一個類似99能量棒的零食叫做「長鼻王」,LOGO就是匹諾曹,想來也是非常的有趣。

25、羅爾德·達爾(挪威)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詹姆斯與大仙桃》

《瑪蒂爾達》

達爾本身是英國人,所以能寫奇幻也是天賦。比較有名的是這三本,我本身最喜歡的是《查理》,它符合標準兒童文學的三大因素,一是分段明確的情節,二是正確的三觀,三是良好的可讀性。蒂姆伯頓的電影版算是成功改變,裡面的場景有待加強,但是《~威利旺卡~》那首小插曲真是非常可愛。

26、帕·林·特拉芙斯(英國)

《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

我最開始看的譯名是《隨風而來的瑪麗·波平斯阿姨》,這個故事也是很奇妙的沒什麼情節,但就是讓我很喜歡。可能是作者幼年在農場生活的經歷,使得筆下有一股清新之風,與致郁系形成鮮明對比。寫到這裡,我要特別的感恩偉大的翻譯家任溶溶,這位1923年出生的廣東老人,帶著一顆纖細純真的內心,翻譯了不計其數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可以說,如果不是他的努力,中國不知有多少孩子會喪失難以形容的珍寶,現在想來,真是覺得非常的感動,衷心希望他健康長壽。

27、J·K·羅琳(英國)

《詩翁彼豆故事集》

《哈利·波特》

終於說道羅琳了,本來最開始是打算排名的,後來發現也都沒必要了,因為都是好書。羅琳的書,我最推薦的反而是她後來寫的這本書中書,《詩翁彼豆故事集》。比起HP確實是讓我對她刮目相看,是一個新高度。因為HP更像是適合孩子看的小說,而不是狹義範圍內的兒童文學,但是這本童話集,卻讓人見識到她也是可以勝任的,非常棒。

28、葉聖陶(中國)

《稻草人》

寫了這麼多,也該寫到中國部分了。首推葉聖陶的《稻草人》。這是個很殘酷現實的故事,稻草人本身有心無力的無奈掙扎構成了全篇痛苦的基調,嚴格意義上實在不適合孩子閱讀,當年我看完就致郁了。可是葉聖陶確實算得上屬中國兒童文學的優秀代表,比冰心實在是好太多倍。可讀可不讀吧,畢竟我覺得寫得太生活化就不太適合孩子了。

29、鄭淵潔(中國)

《皮皮魯和魯西西》

《舒克和貝塔》

《大灰狼羅克》

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訂閱了鄭淵潔的《童話大王》,那是我第一次看連載,也算是非常新鮮。鄭淵潔的作品是中國式最好的兒童文學標準,和楊紅櫻,黃振寰是一個類型,其實實話實說我不是很喜歡,當時的感覺更像是看一個熱鬧的故事,而沒有獲得什麼共鳴。一是文筆太過口語化,文辭缺乏修飾,不夠優美,二是情節太過單純,可以說沒有什麼深度。但是之所以還是要推薦,是為了多一個選擇,只要孩子喜歡,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都是利於終身的。

30、佚名

《安靜的夜晚》

最後我要說的是這個佚名的故事。故事很簡單,關於一隻遊離的小青蟹,一輪陰冷的月光,一滴松樹的眼淚,和一隻沉睡了千百年的螞蟻。至今回頭去看這個故事,這裡面依舊有很多說不清的東西,有莫名的傷感,有無言的沉重,也有脫離邏輯的光怪陸離,更多的,是一種敏感,一種纖弱。這個故事對於幼小的我來說,就像後來第一次看王爾德的感覺,那種直擊心靈的震懾,不足以用語言形容。可以說,這個小小的故事塑造了如今的我。所以我一直記得它,這也是我人生中最感動的故事之一。很遺憾沒查到作者是誰,真的很遺憾。

31、菲琳絲·那勒(美國)

《喜樂與我》

這是小學學校發的獎品,但我記得看了兩遍都哭了。故事很簡答,就是「我」看見了一隻被虐待的小狗,最後盡自己的努力救了它並取名為「喜樂」。因為狗的關係,最後「我」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親密,家庭氛圍得到改善的故事。故事是個很甜蜜的故事,我一直記得妹妹那長長睫毛下的「蝴蝶之吻」,而且喜歡狗的孩子一定會有很深的共鳴。

32、瑪麗·諾頓(英國)

《地板下的小人》

這是吉卜力動畫電影《借物少女阿莉埃蒂》的原作。是一個英式的清新故事,和《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的感覺很像,挺好看的。為什麼這個系列裡沒有寫《納尼亞傳奇》和《魔戒》系列呢,我本人是非常喜歡的,但我覺得小孩子應該是看不來的。《精靈寶鑽》的內涵甚至遠超了故事性,這種程度就像是《塔希里亞故事集》,是屬於成年人的故事。所以我沒有把這兩個系列放在本貼里。

33、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加拿大)

《綠山牆的安妮》

兒童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紅髮安妮」,也被改編成多個版本。這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普通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但是她可愛,堅強,朝氣蓬勃,以至於能給人鼓勵的力量。安妮系列是一個很長的軌跡故事,後續還有很多續作,比如《彩虹幽谷》《女大學生安妮》等等,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推薦的系列故事,平凡、日常,但是真實、美好。

34、伊塔洛·卡爾維諾(義大利)

《義大利童話》

正如很多大文豪一樣,卡爾維諾也很擅長編寫童話,或者說收集童話。有點像義大利版的格林童話,但是它充滿的是義大利的味道,很有趣,與其他民間故事不太一樣的感覺。其實兒童文學和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一樣,作者不同的性格,都能在字裡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果覺得王爾德太陰鬱,格林太詭異,就可以考慮一下卡爾維諾。

35、伊索(古希臘)

《伊索寓言》

之前寫的有點倉促,把寓言類給忘了。最近聽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講到《伊索寓言》,這才想了起來。伊索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就像一個段子手,善用類比或黑人或自黑,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很多故事都來源於此,比如《龜兔賽跑》之類。說起來伊索寓言最值得看的一點倒不是寓言本身,而是旁徵博引的古希臘神祗的故事,我還記得當時幼小的我面對這些奇怪名字的困惑,但是還是能感受到一種古希臘神話的美。我想,這就是兒童文學最珍貴的力量。

36、讓·德·拉·封丹(法國)

《拉封丹寓言》

以前看過一個說寓言的寓言故事,說的是真理挨家挨戶的敲門,卻沒有人接納她,她哭泣著去找母親,母親給她穿上衣服,說「人類不喜歡赤裸裸的東西,委婉些吧,我的孩子」,穿上衣服的被人們接納的真理,就叫做寓言。所以寓言就是這樣的一個載體。拉封丹特別有意思,分為《寓言詩》和《故事詩》,我看的那個版本,畫插畫的是個中國人,超出一般水準,家長買書的時候也要記得看插圖質量哦。

37、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克雷洛夫(俄羅斯)

《克雷洛夫寓言》

他的很多故事都是來自伊索的,比如《農夫與蛇》《狼與小羊》等等,但是根據我幼兒園的教材里就有《狼與小羊》來看,寓言應該是很適合幼教的,因為是小故事講小道理,算是對幼兒有寓教於樂的作用。克雷洛夫和拉封丹都不如伊索名氣大,但不代表有什麼質量上的區分,應該說世界三大寓言故事集還是名副其實的。

38、楊鵬(中國)

《最後一匹狼》

不吹不黑,楊鵬是一個量大於質的作家,文筆一般,這應該算是一種兩難,文筆太好了對孩子來說可讀性就差,但是文筆不好,就真的變成低幼文學且不得翻身。這個故事是我印象最深的,說的是最後一匹狼變成了一個男孩子,住在了一個得病的女孩家,女孩的爺爺是個獵人,一直在找狼心煮湯給女孩治病,最後還是把男孩子殺掉了。是一個恐怖且難過的故事,充滿了自私與無奈。

39、孫幼軍(中國)

《小布頭奇遇記》

孫幼軍是中國首位獲安徒生獎提名的作家,可見他文筆還是不錯的。《小布頭》也是在精粹里看到的,就覺得是有點精心動魄的可愛冒險故事,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男作家,文筆卻這麼可愛,真是童心未泯,可愛的人啊。雖然我很想額外推薦一下張天翼,但是我有強迫症,非要湊個整數不行,所以就留到第三次補充吧。

40、曹文軒(中國)

《草房子》

《根鳥》

《青銅葵花》

曹文軒,堪稱中國文筆最好的兒童文學作家,他是把兒童讀者當作成年人一樣對待的作者,而不是選擇像對待兒童一樣對待他們。我的意思是,很多低劣的兒童文學作品包括繪本,漫畫,動畫,都是因為把孩子當孩子,抱著一種糊弄的心態,簡直是在愚耍他們的智能,因此而喪失了高度。但是曹文軒不是,他是中國難得的,寫的作品也適合成年人看的兒童文學作家,雖然故事內容離城市長大的孩子有點距離。

41、簡·韋伯斯特(美國)

《我的長腿叔叔》

《親愛的敵人》

作者是馬克吐溫的孫侄女,文風活潑有趣,可惜去世的太早。講述了孤兒女孩茱迪被好人叔叔資助離開了孤兒院的故事,茱迪的形象和《綠山牆的安妮》有些類似,也是活潑可愛,非常少女,會給人很多共鳴以及積極的力量,不過因為性別代入的原因,也許小男孩會比較看不進去。

42、夏爾·佩羅(法國)

《鵝媽媽的故事》

本書是《格林童話》的前身,內含《藍鬍子》《小紅帽》《穿靴子的貓》《驢皮》《睡美人》等等膾炙人口的佳作,他是一個篤信宗教文學的作家,也是童話的奠基人,所以也許是想收集這些愛恨分明的民間故事來欲教於人吧。在1729年,本書被轉譯成英文,加上了大量內容後,開始以《鵝媽媽童謠》的身份傳播,內容包括《瑪麗有隻小羊羔》《倫敦鐵橋倒下來》《誰殺死了知更鳥》等名篇。

43、詹姆斯·利維茲(英國)

《傑克與魔豆》

這已經是一個經典的故事了,但是關於作者卻查不到什麼資料。很早年間有出版一本《英國童話故事》,作者一欄就是他。應該和佩羅一樣都是屬於收集型的作者。不過我不是很喜歡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故事的價值觀有點畸形,巨人住在雲端,並沒有傷害任何人,傑克因為貧窮,卻殺死了巨人,也辜負了好心救他的巨人的妻子,這不就是一個入室偷竊殺人的故事嗎……

44、麥克·莫波格(英國)

《柑橘與檸檬啊》

《戰馬》

這是我最新讀到的一位作家。很難得的,終於有一本適合男孩子讀的兒童文學作品了。大概適合初中的男孩子閱讀,都有改編成電影,相信很多人也都看過。但是原著是很推薦讀的,被譽為英國的《小王子》,特別是《柑橘與檸檬啊》,質樸而感人,單純的人性的故事,是用孩童透明的心來看待的故事,很美好。

45、奧維達(英國)

《佛蘭德斯的狗》

淚點低的不要看,就算是成年人,也是看一遍哭一遍。故事本身特別單純,但更像是《凡卡》加《喜樂與我》的結合版,一個悲慘的小男孩與他忠實的狗的故事。特別可憐。他是一個像魯本斯一樣具有天分的孩子,無奈卻敗給了現實與貧窮,最後悲哀的死去,如此的孤獨和凄涼。奧維達是一位才華橫溢且愛狗的女作家,我看的的肖毛的譯本,很不錯。

46、阿蘇拉·勒奎恩(美國)

《地海戰記》

最開始我是看了宮崎吾郎的動畫,覺得非常失望,除了劇中插曲很美之外,我覺得沒有一點動人的地方。後來發現,原來原著並不是這樣的。此前一直沒有推薦托爾金,因為我覺得托爾金太厚重,深度上已經不是兒童文學的範疇了,我怕孩子會覺得枯燥而錯失美好,但是勒奎恩不存在這個問題,是可以作為兒童文學閱讀的。

47、柳克麗霞·P·黑爾(美國)

《彼得金一家》

也是一位女作家,除此之外都是嚴肅文學作品,但你會發現,凡是有才華的作家,往往內心是純真透明的,就像我特別喜歡的梅特林克,既可以寫出《沙漏》,也可以寫出《青鳥》,這是異曲同工的。本書描寫的是一個20世紀普通美國家庭的故事,現在看來會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也推薦成人閱讀。

48、C·S·路易斯(英國)

《納尼亞傳奇》

推薦了《地海戰記》,再不推薦《納尼亞》就說不過去了。我原本也覺得《納尼亞》對於孩子來說實在是太冗長了我才放棄的,可現在想來,說不定我低估當代孩子的閱讀興趣了。說個題外話,據說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閱讀障礙,閱讀障礙其實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而早日發現是可以治療的,我希望家長們可以引起重視,雖然我們現在獲取信息已經不再僅僅通過書本,但是錯失閱讀的樂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49、威爾·格梅林(德國)

《寂寞嗎,雪人》

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一定又是一個哀傷路線的故事。這裡的雪人,指的是喜馬拉雅雪人的那種雪人,是一個區別於人類的生命體。他來到柏林,想要融入人類的社會卻不能,他善良,純真,可愛,特別是中譯本的插畫,非常的可愛,好在最後也不是悲劇。作者的其他書我沒有找到,似乎是沒有在中國出版,是一本比較冷門的童書。

50、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義大利)

《愛的教育》

這是一本日記體的文學文學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尋母三千里》,日本改編過劇場版,而在中國教科書上,《小抄寫員》最為著名。這本書很特別的地方是著重重現了親子的互動,這一點對於很多中國家庭來說是很缺失的,小時候和父母分享心得感受,長大了與父母交流思想體悟,這是一個很棒的氛圍,也是需要在孩童時期就去營造的。

51、張之路(中國)

《第三軍團》

《蟬為誰鳴》

《非法智慧》

張之路是我小學五六年級特別喜歡的一位作家,可以說是痴迷,不知道現在還能不能在市面上找到他的書,其實要不是這個答案我也快想不起來了。他的《羚羊木雕》入選過語文課本,文筆比較樸實,貼近孩子的語言世界,劇情算是有點小成熟,會有一些感情的描寫,十分真切,最喜歡《第三軍團》,甚至很感人,找得到的話還是推薦讀一讀的。

52、伊愛娃(瑞典)

《與沙漠巨貓相遇》

這是我最近看的一本小書,很典型的兒童文學,講述了小男孩以利亞爾與外公走失後,在沙漠里遇見一隻值得信賴的巨貓的故事。有一些妙趣橫生的設定,基調有一點點小王子的傷感。是作者為自己的女兒編著的故事,很可愛。總讓我想到一部叫做《羽國之旅》的瑞典動畫電影,故事從尋找外公開始,到思念外公結束,卻從沒有說明白「外公是不是還活著」或者「小男孩是不是已經不在了」。我很喜歡這種基調。

53、博蒙夫人(法國)

《美女與野獸》

這個故事也算是家喻戶曉了,篇幅很短,適合親子閱讀。故事的主題是不要以貌取人,但沒有說教的感覺。又有一點民俗的味道,因為每次都要一朵玫瑰的設定,很像《灰姑娘》之類的民間故事。貝爾是一個愛看書的姑娘,因為看書,她和王子有了很多精神上的交流,我覺得這個設定是非常好的,是一個不落於時代的積極設定。

54、A·A·米爾恩(英國)

《小熊維尼》

維尼的出現有點像愛麗絲,克里斯托弗是米爾恩兒子的名字。在創作中,我相信作者帶著一顆溫柔的心去感受生活,所以小熊維尼的世界才會這麼生活化,熱鬧可愛的生活像極了《柳林風聲》。這裡摘抄一段介紹:「他說自己的目標就是:寫自己想寫的一切東西。他在1939年的自傳《現在太遲了》中這樣寫道。當然,米爾恩還寫了四本兒童讀物,《小熊維尼》系列以及兩本詩集——《當我們小的時候》和《我們六歲了》。《小熊維尼》的總字數加起來不過七萬字,也就是一部普通小說的長度,但其名聲卻蓋過了他完成的其他所有作品。」

55、阿·托爾斯泰(俄羅斯)

《俄羅斯民間故事》

市面上的俄羅斯民間故事大致有A·N·阿法納西耶夫,阿·托爾斯泰,謝拉菲瑪·普爾曼以及高爾基四個版本。我手上的這個版本是2011年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任溶溶的版本,封面非常丑,但內容非常棒,故事精彩紛呈。其中最最耳熟能詳的故事是《大蘿蔔》,也就是我們的童謠「拔蘿蔔,拔蘿蔔,誒呦誒喲拔蘿蔔」~另外最近讀了兩本根據俄羅斯民間故事改編的繪本,一本是由俄羅斯的A·N·阿法納西耶夫提供原作的《飛船歷險記》,一本是由荷蘭的盧克·庫普曼斯編繪的《還有我的地方嗎?》,都很不錯,推薦。

56、安吉拉·卡特(英國)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某個角度來說是我2017年最喜歡的一本兒童文學作品,也可以說是極其富有誠意的一本書。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引人入勝。通常來說,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眼光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更多的知識儲備就能從中看到更多知識,這是一個循環關係。而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個類型,當你不斷成長,你就能看到更多,可以說這是一本值得一生反覆閱讀的作品。所以它絕不該受到」腦洞大,很雷,毀三觀「這樣膚淺的評價,它不是一個百科,把這些故事羅列起來給你看的,如果你喜歡一種抽離感,比如《哈扎爾辭典》和《百年孤獨》,那麼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

57、一千零一日(阿拉伯)

《杜蘭鐸的三個謎》

《亞細霞和王子》

《蘇里曼大帝的指環》

對應no.9《一千零一夜》的推薦來看哦~因為這個版本我找了很久,最後還是沒有找到實體書,只得下了一個pdf(我不喜歡電子書= =)。看完後我發現比起《一千零一夜》我好像更喜歡這本,因為這本書的內核居然是平權,太神奇了,你不敢相信這是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書中的女孩非常聰明可愛,勇敢好強,讓男主角們刮目相看,美麗與帥氣並存的設定真的太迷人了。《杜蘭鐸的三個謎》就是圖蘭朵的故事,也是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

58、班貢帕巴·魯珠(西藏)

《王子變狗尋妃記》

《索卡底里曼姑娘當上王后》

《有福氣的姑娘》

《屍語故事》作為西藏民間故事,它的前身卻是印度民間故事《殭屍鬼故事》,第一個版本是1983年出版的,由李朝群翻譯整理(2016年出了新版),第二個版本是2014年出版的,由萬瑪才旦翻譯,叫做《說不完的故事》。其實這個印度故事到了西藏以後版本太多,我也無法找到太多的對比,就這兩個版本來說,我更喜歡前一個版本。原版《殭屍鬼故事》是國王必須解謎,對孩子的理解來說有點難;《屍語故事》是小乞丐忍不住對福報有讚歎,故事會易於理解一些;但《說不完的故事》里,主角有點傻……這本書非常有趣,忍不住多說一點,不要被它的名字嚇壞,內容本身的宗教成分很淡,更突出的是有趣的情節。

59、毗濕奴舍哩曼(印度)

《五卷書》

《五卷書》是一本寓言故事,我數了一下,共計80篇,可以拆開來給孩子講。相比《伊索寓言》等西方國家的寓言,它的情節更豐富有趣。顧名思義,全書分為五卷,在古印度是一本教育剎帝利孩子的教材,內容寓教於樂,生動淺顯,真的很有意思,我個人最喜歡其中的《不思而行》這一卷。其實印度故事我都非常喜歡,排名的話,我個人覺得是《殭屍鬼故事》&>《屍語故事》&>《五卷書》&>《故事海》&>《鸚鵡的故事》(這本不推薦孩子看),從故事的有趣程度來說,阿拉伯故事是不佔下風的,但故事的結構和內核上,印度故事可以說是世界第一。該怎麼形容它的有趣程度呢,就是「故事」這個詞,就像是為它創造的。

60、袁珂(中國)

《中國神話故事》

我之所以推崇兒童文學,正是因為兒童文學裡有一種不現實的幻想,這種不現實從原始宗教中來,從原始人的精神世界一直瀰漫到我們現代人,它從兒童的頭腦中來,再到老人的回憶里去,悄無聲息的貫穿人生的始終。它從不僅僅是一個睡前故事,一本插圖繪本,一段不知來由的童謠那樣簡單,儘管它看似如此,但底層卻無盡深邃。想了一下還是要推薦這本神話傳說。其實我不知道神話傳說加進兒童文學這個推薦名錄里是否恰當,但兩者確實息息相關。我小時候看了很多神話,不管是國外的,還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我覺得很有意思,是一種真正的有趣,質樸的,原初的,卻非常深邃,可以看到人類共通的東西。孩童時期是很容易與神話相互吸引,我覺得家長不妨在此基礎上加強引導。表象終究有限,讓我們去追求象徵吧。

—————————————————————————————————————————

再次重申,排名不分先後,想到啥寫啥~這個答案能得到這麼多的肯定,我也很開心,畢竟寫個萬字長答案還是挺花時間的,但是寫這個答案的初衷就是想推動兒童文學在中國兒童間的普及,以及讓家長多一點重視,不要讓孩子錯過這些美好的東西,所以哪怕是盡一份綿薄之力也覺得很高興。這個答案至今獲得了很多贊和感謝,一想到也許會有幾個孩子或成年人因為我的答案而讀到這些真摯動人的文學作品,就真的覺得很欣慰。謝謝大家。


沒有人推薦曹文軒么?他的《草房子》和《紅瓦黑瓦》是我看過最脈脈溫情的兒童和少年文學,沒有浮誇沒有矯揉造作,就是純的不得了的純情和淡淡憂傷,讀完覺得世間無壞人,人心永遠有善意溫情的一面,有利於我終生保持善良的一部分,前者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後者適合初中了。

更:居然大家都只響應草房子,都沒怎麼關注過紅瓦黑瓦,在此我強烈安利紅瓦黑瓦安利安利又安利,比草房子成熟很多,對還不諳世事動不動感時花濺淚,但又有了些許獨立思想的青春期少年最合適不過了。

另外,我覺得我未來給小孩安排的書單裡面,《上下五千年》是必不可少的。如能在兒童少年時期通讀這本書,基本上也就能在成年後保持基本的中國歷史知識水平和興趣。而目前的年輕人中,我看很多連這本書的知識水平都木有。。


我爸給我買的 大師名作繪本

一共50本,中外著名的短篇小說

至今難忘,非常棒

中國的有 狂人日記 春雨 馬庫先生

日本有竹林

歐美有馬克吐溫 莫泊桑 左拉之類的

也有愛倫坡的黑貓 扎基的黃昏

每個故事都棒呆了,我起碼反覆看了十幾次

每本的插畫都來自不同的藝術家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的賣了


讀過兩本還不錯的,推薦。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

豆瓣評分:8.7

鏈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07914/

此書名氣之大就不用講了。裡面提出許多有益的教育理念,比如愛的教育,生態教育等,理念超前,許多我們如今也未能做到。重要的是,它不是一部理想主義的虛構小說,而是作者小時候的教育經歷,換言之,它是可以操作的。

北島《給孩子的詩》

豆瓣評分:8.2

鏈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13612/

最純凈的東西大概只能在兩樣東西里找到,除了童話 ,就是詩歌。

在這本書里,北島選了國內外101首不同風格的詩,簡單易懂,返璞歸真,對於培養孩子想像力非常有用哦。布羅茨基在《怎樣閱讀一本書》里說,「詩歌是充滿想像的,是通向任何一個可想像之物的捷徑。」

摘錄一首。

《霧》

作者:*桑德堡

霧來了——

躡著貓的細步。

它靜靜地弓腰

蹲著俯瞰

港灣和城市

再向前走去。

*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1878-1967),美國詩人、傳記作者和新聞記者。有詩集《在輕率的歡樂中》、《芝加哥詩集》、《詩歌全集》等。


《哈利波特》系列。希望ta 二十歲的時候重讀時,再被驚艷一下。


我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全部我一個原創),寫了個關於怎麼給孩子選書的文章,貼來供參考。

太多人詢問該給孩子買什麼書,這其實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家長做很多功課,而不是拉個清單,照單買那麼簡單。我的幾點原則是這樣,供大家參考。

首要原則是尊重孩子的意願。

無論懵懵懂懂的嬰兒還是有主見的青春期少年,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的意願,這是培養閱讀興趣的基礎。尊重體現在讓自己選書,也體現在賦予他決定權,他想停就停,他想跳頁就跳頁,他想反覆讀一本就反覆讀這一本。對於能夠自主閱讀的孩子,你可以推薦書目給他,但不要強迫他。也可以與他商量,你要求的作為「必讀」書目,他自己選的作為「選修」書目,二者比例1:1,或者必修的略多。務必要杜絕對「有用」的下意識追求。

其次,尊重孩子的發展階段

兒童繪本基本是都有大致的推薦年齡,但這是個寬頻的概念,具體到每個孩子的心理發育成熟度、閱讀經驗等,都會有所不同。

你需要對你的孩子有敏銳的觀察,知道他/她處於哪個階段,最近有什麼興趣點或者挑戰,即將發展到哪個階段,再有針對性地選書。契合到他的特點,可以培養興趣,也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甚至未雨綢繆。

這就有三種情況:①迎合興趣的,可以一鼓作氣,看一整套,例如《開車出發》系列,還可以延伸閱讀,例如延伸到《地鐵開工了》,甚至可以延伸到《世界軍事飛機圖鑑》;②幫助解決挑戰的,選的書最好略早於挑戰出現的時機,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說教。當然,這需要父母對兒童發展心理有極強的認知,對孩子的變化也極其敏銳,還需要對書籍有一定的積累。③滋養心靈的,如春風徐徐,融入每日閱讀。

家長應尊重孩子自己的閱讀階段,不必攀比閱讀量,更不能簡單的認為讀字數多的書就是閱讀水平高。我們不能說詩歌就不如小說,短篇小說就不如長篇小說,也不能說繪本就不如文字書,你說是吧?

第三才是選好書

我個人的標準有三:

①語言美,詩和流水賬是有區別的,大部分網路小說和經典名著也是有區別的。最好是韻律性,有一定的重複,小朋友會很有興趣。

②繪圖好,繪本中的圖畫是和文字並重的主體,而不是文字的配角,好的繪本至少是有專業畫家畫出來的。

③感情真:故事和畫面傳遞的情感是真摯的,作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雙眼睛能從一隻蚯蚓看出世界的趣處(例如《蚯蚓的額日記》),能從冰冷的機器看出世界的妙處(例如《地鐵開工了》),能從沉重的死亡看出世界的溫柔(例如《當鴨子遇見死神》)。前兩個標準讓孩子體會美,這個標準則是讓孩子學會愛,愛自己,愛他人,愛這世界上的一蟲一葉。要做到這一點,最基本的是不能說教,一個人如果試圖說教另一個人,哪怕對方是個孩子,其實已經在尊重和包容上有欠缺了。

此外,對於科普的繪本,還要求嚴謹,這是另一種對「真」的要求。

選好書最簡單的方式是大獎獲獎作品,最著名的幾個包括:美國的紐伯瑞兒童文學獎(Newbery Medal),美國凱迪克圖畫書金獎、銀獎,英國凱特格林威獎,國際安徒生獎(是作家獎,而非作品獎),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最佳童書獎、第一個國際級的華文兒童圖畫書獎--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家長在給孩子讀的過程中投入其中,悉心體會,慢慢地就可以拋開這些光環,獨具慧眼地「淘書」了。

書單並不是不可以有,好的書單是可以參考的(例如《圖畫書閱讀與經典》、《愛講故事的爸爸是好爸爸》、《讓孩子著迷的101本書》等書中的推薦)。我反對的是盲從書單。書單只是提供基本輸入,你需要對書有廣泛了解後,形成自己的書單,然後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點和發展階段,從自己的書單中選取合適的。

第四,最好風格多樣

豐富的環境刺激(此為中性詞)能夠激發孩子的發展,閱讀是給孩子打開一扇觀察世界的窗戶,也是給孩子的美術館。

無論是書籍的題材還是畫風都要多樣化。故事、童話、科普、詩歌、機械工程、能源化工都可以嘗試,油畫、版畫、剪紙、潑墨、工筆、艷麗的、黑白的,都可以讓他試試,只要他不厭煩就行,不必擔心他不懂。比如《趕集》,黑色剪紙風格,小朋友也不覺得沉重,因為有很多細節值得觀察,像捉迷藏一樣有趣。比如《地鐵開工了》(對不起,我又提起它,實在是讀得吐血),小孩子對盾構機的觀察比我這個在工程公司工作了十年的人還仔細。比如《大便書》,很噁心吧,可是小孩子在初期對自己的身體和機能是最感興趣的呢,他是通過愛自己來愛世界的。而且,其中的流程圖也是秩序敏感期小朋友的大愛。

書的樣式也可以多樣化,翻翻書啦,洞洞書啦,立體書啦,大開本的,小開本的,向上翻頁的(例如《月光男孩》),向下翻頁的都可以嘗試(例如《地下100層的房子》)。

最後,請支持正版

即使不為作者的勞動考慮,劣質的盜版書與培養孩子美感的初衷也背道而馳了。更有甚者,有的還會有刺鼻的味道。購買正版書、帶孩子逛實體書店(並且在書店買,而不是回頭去往後去網上買)也會培養孩子對創作的尊重和興趣。

支持正版是尊重作者的勞動,也是呵護孩子的創作興趣。

給孩子讀書時我會連作者、繪者、譯者、出版社都讀,是想讓他知道親近書,也親近把這麼好的書送到他面前的人。


我小時候除了愛看鄭淵潔,就最愛看世界未解之謎大全、世界十大未解之謎、外星人的秘密、世界百個未解之謎,時空旅行的奧秘,太空的秘密這種書名類的書。

至於那些我看書名看不出是什麼內容的書,全部都壓箱底。

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興趣,你認為好的,孩子不喜歡都是白搭。


謝邀。

首先支持 @Hymo 的文學書單。

其次支持 @王近文 不要列書單的觀點。

在孩子識字之前,噹噹京東的童書榜按圖索驥即可,在你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越多越好,不要擔心孩子看不了。在孩子識字之後,就要盡量和孩子一起挑選圖書了。除了兒童文學,還有兩個方面的知識來源很重要:科普類圖書和各種期刊。

家長本身的讀書習慣對孩子影響很大,如果父母回到家都是電視遊戲和手機,不要指望孩子愛讀書的。

我的兒子今年十歲,他的書單來源大致有四方面,一方面是看到特別好的童書推薦會給他買,另一方面他自己會主動問我要一些從同學那裡聽來看來的書,第三是開始從我的書櫃找書看了,第四是爺倆在電腦前一起挑書。

附圖是他自己的三個書櫃(時間久了他的書會有很多跑到我的書櫃里,我的有些書也會跑到他的書櫃里,就不甄別了):


不請自來稍微答一下,因為在讀書這方面對我家小孩教育的還是不錯的。。。

---------------------

好吧,其實我是來炫耀的。

---------------------

本人工科狗,老婆是理科生,兩個人都沒有什麼文學細胞。

孩子很小的時候(1歲多一點)就給她讀書,從小養成了閱讀習慣。孩子到3,4歲的時候自己找書看,去書店想看什麼買什麼。5歲半上學前班的時候已經不滿足於連環畫,自己找大部頭看了,我給她推薦過三毛的、金庸的、三個火槍手、紅與黑、紅樓夢、西遊記(其實這些只不過都是家裡現成的),基本上各類小說都讓她看看,才剛6歲不到。

看懂看不懂就不管了,偶爾聊天的時候會引用那些書里的文字或情節,讓她意識到即便是武俠小說裡面也有值得思考的東西,而不是熱熱鬧鬧的打打殺殺。我覺得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很重要。

後來我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教給她用搜索引擎。喜歡看什麼書自己找。

再後來她看什麼書我就不管了,目測高中時成了饒雪漫的粉絲,每個月買一小箱子書都是這類的,上高三也是如此。我也暗自擔心過她的高考成績,但從來沒有說出來,結果考的也挺不錯,進了南方某985的數學系。

高中時她就是班裡的圖書館,不管是家裡以前存的還是她自己買的都可以借給同學。

幸虧學習好,要不然學生家長估計早就來找我拚命了。借她書的同學的家長心理過程大概是這樣:

這孩子又看閑書。什麼?是XXX平時看的?學習這麼好是不是因為看這個。。。那我們也看。。。孩子,你就看吧23333333333333

不顯擺了,說點正經的,其實很短。

我認為孩子看什麼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愛看書。有閱讀愛好就有學習能力,這對孩子來說是最難能可貴的。

家長不應該給孩子列個書單告訴孩子一定要看,孩子會覺得有點半強迫的性質,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我覺得還不如在初期把各種類型的經典擺在孩子面前讓Ta選擇。

家長自己要多讀書,給孩子做個表率。父母做一個讀書人,孩子自然不會差

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裝B,和朋友、家人交流的時候應該表現一致。這表現在待人接物有涵養、嚴謹自律、待人寬容、風趣熱情等很多方面。孩子從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家教。同樣,父母表現的素質低下、斤斤計較、得過且過、背後算計別人等等,這些也會影響孩子。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上面的內容是父母的言行舉止。

我好像說的有點遠了,已經跑到教育話題了,就此打住吧。我不是老師,只教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小孩,純屬個例,言論僅供參考。


這取決於你希望讓你的孩子看些什麼以及你的孩子本身喜歡什麼。

我思考了我童年時的閱讀範圍,整理一下,無非是下面幾種:

1、兒童文學類,童話、神話、兒童文學;

2、歷史類,上下五千年之類的。

3、小說類,包括各種暢銷小說和各種世界名著。

4、科普類,各種科普書,諸如十萬個為什麼這樣的,不過我看得最多的還是少兒軍事類科普書。

5、懸疑奇幻類,諸如世界未解之謎這些。

前四種我覺得都很適合兒童,至於第五種....說實話我現在覺得當年我讀這些書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書中的很多文章都有偽科學和陰謀論的特色,看太多真的會影響智商。

我的建議是,每一樣都給孩子買一點,讓孩子自己挑,看他喜歡哪種。不要過早地剝奪孩子的選擇權,畢竟這只是孩子的興趣愛好又不是學業生涯,讓孩子自己選吧。

PS:前面的回答我看了很多,發現大部分都是人文社科類的......什麼情況?青少年時期的兒童求知慾不是非常旺盛嗎?他們不是處在最想知道宇宙有多大,太陽為什麼會發光這類答案的年齡段嗎?不應該多買一點自然科普書讓他們看嗎?

再PS:科普不僅是科學普及也應該包括技術普及,很多男孩子從小喜歡軍艦、坦克、飛機、大炮、輪船之類的,現在這方面的少兒科普書這麼多,完全可以買一些給他看看嗎。對了,還有航天,我相信對航天不感興趣的沒有幾個人吧?在此強烈推薦《美國太空梭大揭秘》、《NASA火星車大揭密》、《國際空間站大揭秘》和《阿波羅11號大揭密》這一套書,圖文並茂,非常有趣的。


我兒子三歲了,我天天帶他讀唐詩玩,已經能咿咿呀呀的背誦一些了;再大一些我會晚上給他讀格林和安徒生;等他有自主讀書能力我會給他買十萬個為什麼;等他開始學英語我會按照年級買牛津書蟲;初中之後我會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挑書,並適當提出我的建議。我希望,也相信他會和我一樣習慣他們。


列列小時候的書單:

1,差不多不識字的時候3-6歲,《唐詩三百首》,《宋詞節選》;

2,年紀稍微大點,6-9歲,《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小王子》《王爾德童話》《一千零一夜》《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麼》《兒童動腦筋系列》《勞動工具》,《葫蘆娃》圖畫書,《三海經》圖畫書,《黑貓警長》圖畫書,《善的啟示》《三言二拍》,《全國優秀中學生作文選百篇》,《福爾摩斯探案集》《魯斌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人猿星球》---科幻類作品都可以看得,

3,9-12, 《科幻世界》,《安德的遊戲》,《安德的影子》系列,金庸古龍卧龍生黃易小說也差不多小學五六年級可以看了,雖然沒文化,但是有趣味,可以吸引小孩子的閱讀興趣,《變形記》估計他們看不懂。

4,初中階段,可以相對高點,但是也以知識類和趣味類為主,以短篇為主,如歷史《仁川登陸》,如動物《昆蟲記》,還有短文,散文,詩詞歌賦等等……


曾經在京東圖書音像的微信指導下,加入了京東的購書微信群和QQ群,因為裡面有200-100的優惠券福利,原來打算買一些學術圖書,可以省很多錢。但是兩個群加入不到一周就退出了。

裡面分享京東的一些搶券活動,很多人一窩蜂而上,不到一分鐘,數百張券都沒有了,問了一些搶券的人買的什麼書,答曰童書,再一問,原來裡面都是一些給自己孩子屯書的年輕媽媽。她們從早上七點開始,到夜裡一點,都在群里分享搶券和買書經驗,看了一眼她們曬出來的書單,大概從甲骨文叢書到外國的兒童百科全書都屯起來了。之所以退群,一是不堪消息之擾,二是覺得上好的優惠券都買了童書也是可惜。

為何覺得可惜?那些媽媽們買的書都是自己沒有讀過的,不知道從哪風聞一些廣告,就大肆囤積,什麼亂七八糟的書都有,尤其是一些國內二三流出版社的二三流作者出的童書,敢問您識貨么?還有就是,給自己孩子買書是很詭異的事:固然家長需要引導,但是某些家長買書純粹的就是壓迫,「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先給孩子準備著,他長大都會看的」。這讓我想起一些影視劇里的情節:媽媽要遠行了或者病危要死了,就天天趁著燈火做衣服,從生下來到十八歲的衣服都做好了,不然就來不及了。一片真情值得稱讚,然而孩子未必喜歡他的媽媽準備的幾年前十幾年前眼光挑選的衣裳,款式舊,質料也是舊料子了,再者,孩子可能已經有自己的眼光挑衣服了呢?

前幾年拚命買國學童書,弟子規到龍文鞭影,注音的、翻譯的、註解的,這幾年拚命買外國原著的、大獎的、名號響亮的,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忙不完的還要復興國學、傳統文化,讀經的班剛臭,練字的班又起,美名其曰培養孩子愛好興趣,「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起跑線在自己身上吧,不友好的說,自己是鑽在錢眼裡的人,自己一年沒有讀過幾本書,恐怕養出來的孩子也是看不進去書的呢。家長的願望很美好,然而揠苗助長確實不自知么?

還有,讀書寫字彈鋼琴,舞蹈畫畫三角鐵,種種功利的培養計劃,自己沒有經驗,最好也不要施加在孩子身上,除非你能做到孟母三遷。


我沒有對象,沒有孩子,但在多年以前就有收集癖,看到自己滿意的書,買盜版也好、二手也好,都弄到手。現在有一箱了。

當年,我在老房子的牆洞里找到父親青年時代買的書,還有爺爺遺留在老柜子里的書,從那時候喜歡上閱讀超過看電視。

若將來能有對象有孩子的話,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自己去發現那些書,自己選擇看哪些。


最討厭列什麼所謂書單,想成為一個有鑒別能力獨立思考的人就得全方位的接收信息。

下到地攤黃書,上到世界名著。全都要閱讀。


不太建議列書單,我家寶寶三歲了,一歲的時候給他買了繪本《米菲系列第一、二輯》;剛開始他都不怎麼喜歡,直到兩歲多的時候才每天嚷著讓我給他一遍又一遍的給他讀。

他之所以突然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他特別喜歡去海邊的故事。因為他最喜歡玩沙,打水仗,故事裡面都有。

慢慢的寶寶聽了一遍又一遍的米菲,有一天他說媽媽,我想聽老虎的故事。

給他買了《老虎來喝下午茶》他愛不釋手,讓我給他講了幾十遍。太喜歡這本書就讓我把作者所有的其他作品都買回來了就是《莫格》系列

有一天他突然說媽媽,我想聽鱷魚的故事

就給他買了《鱷魚與長頸鹿系列的故事》,他也很喜歡

他喜歡看消防員山姆

就給他買了《消防員山姆系列》,

他喜歡各種車

就買了日本的《我們一起來識車》、《我們一起來建樓》等系列

建議根據孩子的喜好來買書,培養他的閱讀興趣。

現在他經常給我說媽媽,我想看恐龍的故事,我想看什麼什麼的故事,我現在就跟著他的指揮,負責買就行了。


如何:

-不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比如莎士比亞全集,四年級的孩子完全能看懂。

-提防壞書塑造的惡思想。比如《人間失格》,不是書不好,只是不適合小孩子!早期刻進孩子思想里的觀念,會影響孩子一生。

-多受藝術方面的熏陶。特別是音樂、繪畫。

永澤說過: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者的書不值得看,看沒經過時間檢驗、被輿論裝扮了的書,純屬浪費時間。

我小的時候,對一切經典都充滿好奇心,每天都有不能滿足的看書欲。出於個人原因,我推薦一個我以後會給我的孩子的書單。

1、文化底蘊類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二十五史:中國歷代的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二十五部史書。

普通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鏡花緣》。

哲學:《易經》、《老子》、《梅花易數》。

(這些書他們可能讀不懂多少,但能讀多少是多少,等他們讀明白了一些,會覺得越來越有趣)

以上各書本人也只讀過幾本,而且沒有讀透。選擇時要挑選出版社。

順帶說說出版社和譯者的選擇,

以下出版社不錯——

-商務印書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出版社

譯者——

出書快的一般是垃圾。

多人一起編著的一般質量沒保證。

2、經典類

-《安徒生童話》,葉君健的譯本

-《一千零一夜》,納訓的譯本

-《伊利亞特》,羅念生的譯本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大雙心河》,海明威的短篇,相比《老人與海》,此文更加男女皆宜

-《狐狸阿權》,新美南吉

-《泰戈爾詩選》

-《魯濱遜漂流記》

3、通俗類

-《夏洛的網》

-《小王子》

-《彼得潘》

-《2055年》,許友彬

-《消失在醒來後》,許友彬

-《七天》,許友彬

-《十月》,許友彬

-《閃亮的時刻》,許友彬

-《喬西之書》

-《海鷗喬納森》

-《沈石溪動物小說自選集》

4、繪畫類

各名家的繪畫,我不了解,但我的書單里一定有很多很多。

通俗點的推薦幾米的繪本:

-《失樂園 童年下雪了》

-《失樂園 寂寞上場了》

-《失樂園 奇蹟迷路了》

-《走向春天的下午》

-《微笑的魚》

-《月亮忘記了》

-《藍石頭》

-《向左走,向右走》

5、音樂類

對音樂不了解,但給孩子列書單,我絕對會在挑選非常大的比重的經典音樂著作。

這就是我給孩子列書單的思路。目前為止我看過的最純凈、正念的書都包含在內,他們的童年有這些好書相伴,一定會很幸福。


我是肯定會逐步給我的孩子買書的,並且在他讀或者給他讀之前,自己先讀一下進行鑒別。當然,孩子讀書也是有年齡和認知的限制的,前一個階段適合的,後一個階段就太簡單了,而且人本身的認知和閱歷也是不斷增長的,所以也會隨著時間來不斷的更改。

因為寶寶還小(現在17個月),所以現在還給不出很多的意見。之後再增加吧。先談談現階段的經驗。

我是這麼操作的。

首先,去各大網店看銷量,然後去豆瓣看書評,但是問題是書都是家長買給寶寶的,一定年齡以下的孩子是沒法自己來寫書評的,有能力去寫的,也不一定像大人那樣有耐心去寫,而且還有書托這種現象(現在給孩子的書不是一般的貴哦),所以不一定高分的就是好的。而網店的評價可以結合參考,並且我覺得參考價值比豆瓣書評要高,因為畢竟是買過的才能進行評價,至少他是用過的,雖然評價簡單,而且有些主觀。

然後,在這些書的基礎上,根據評價,和自己想給孩子什麼類型的書(人文類、科學類、經濟類、娛樂、童話、動手),列出自己的一套書單,我現在基本上是繪本。

關於繪本,怎麼給孩子挑,家長也是要自我教育和調整的,一開始的確是感覺沒有什麼字,家長沒法給寶寶讀,沒法讀怎麼溝通呢,他自己看?很懷疑。但是這是從家長的角度,大家還是要換位思考,從寶寶的角度來看,本來他就是不認識那些字的,我們給他們買書,對於小寶寶階段,是讓他們開心,智力開發意義反而是偏弱的,他們看見色彩鮮艷的會開心就夠了。

我的挑選是基於親情的,以及培養生活習慣的這幾個方面,當然唐詩啥的也有,不過基本不是在書單範疇,什麼唐詩、數字、圖卡啥的,就直接方便就買了,撕不壞就行,有空可以給他念念。繪本固然好,一個是太貴了,基本好的繪本都是銅版印刷的,還有就是寶寶並不會讀太多,所以盡量還是控制量,不要買了之後束之高閣,買了就是讓他看,讓他撕,讓他用的。

在確定了圖書類型之後,如果孩子已經到了自己有所表達,可以互相溝通的階段,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甚至去當地的書店讓他親自翻看一下內容,畢竟是給他買書,不是你自己買,要按他的興趣來。

還有就是多交流了,周圍也有其他家長,比如同事、同學、小區裡面,還有各種社區,博客,可以針對自己書單中的書進行針對性的搜索和交流,這樣應該就可以了。

------------Update

寫完這些之後,我考慮了一下,感覺還有些話沒有講,我思考這個話題也有一段時間了,就在這裡一起寫了吧。

1. 給孩子的書單,也在於你自己看了多少書,知道有哪些好書,具體大家可以看汪曾祺的一些記錄,包括臨帖,其父親、祖父對其的建議和影響。

2. 書不單是包括國內的中文書,還有大量的外文書,包括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春上村樹挪威的森林,還有百年孤獨、雙城記、飄、老人與海……這些書是看原版還是看翻譯版(當然,全看原版肯定不可能),看翻譯版是選擇哪個版本(大家應該體會過原版很好,翻譯很爛的情況),是否有些書需要陪讀(可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的哦),在哪個年齡段可以開始推薦哪本書(這裡基本上列的都是小說類,但是其認識世界的角度都有不同)。

3. 還是對2的重複,在哪個年齡段,推薦哪本書?首先你腦子中有一些書,一些好書,但是在哪個年齡段給他們讀呢?比如說,四大名著,什麼時候讀?有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還有紅樓和西遊。另外,王朔和王小波,啥時候看。金庸古龍梁羽生呢。黃易和一干網路小說呢。

4. 書籍是世界觀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讀書,了解到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並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同時接觸社會,在實際生活中了解和知道如何運用書中的內容也是重要的。

5. 按照孩子的天性來,有些孩子喜歡靜,有些孩子喜歡動。他不愛看書,要逼他看,也沒意義。該出去玩的,還是陪他去玩。

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慢慢成長,可以和我看同樣的書,大家一起談對某本書的看法,不亦樂乎。愛書,所以愛看書。


以後小孩小時候一定要讓他看《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紐約的精彩的書?
有什麼比較好的化學書籍推薦?
最讓你產生「相見恨晚」之感的一本書是什麼?為什麼?
有哪些哲學經典著作的某個中文翻譯版本值得推薦?
如何向他人成功安利自己喜歡的東西?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