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怎樣找到高人點撥、志同道合的朋友切蹉?

古人讀書、修道、習武欲提升自己,往往要遍訪天下英傑而結交之,與之談經論道、辯惑釋疑、印悟卻非、切磋技藝。

儒林中:《論語》有載孔門求道者,先師訪賢;《近習錄》有師徒論道、萬里辯經。道家裡:《莊子》有真人論道、時賢辯非。釋門內,佛經載世尊講道,《指月錄》中有棒喝。豈徒東方先賢如是!柏拉圖記有蘇格拉底的問答,先知穆聖言「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豈徒古人如是!康德與休謨辯難而生批判哲學,黑格爾在大學授業不無交鋒,當今南師門論道者亦不乏其人。惜其不遇!

常想:若人能師出鬼谷,蘇秦張儀就是你的同學;學從荀卿,韓非李斯就是你的故交;與此輩交,對天下的識見能與升斗小民同?隋末的文中子,宋朝的歐陽修門下、新政派,明朝的東林黨,清末的洋務派……如果你能混跡其間,與之談經論道縱論天下大事,自可撥雲見日慧目清邁!佛門道宗,非名師點撥而能開悟見道者,惟天縱英才而已!武術伎巧,更非言傳身授而不能登堂入室,豈人之天資勤苦可至?惜無其遇!

為人者,常有寓於自己狹小世界無知活著的悲哀,至於聾者無與乎鐘鼓之樂、瞽者無與乎文章之觀、曲士不可以語道,斯為可慟!西人云:寧與柏拉圖同悲,不與槽豬同樂。人之相與,可不慎歟!故願求其人爾。

網上問大仙:

英傑何處尋?

萬古蒼穹事。

茫茫人海遁。

(一笑)


當年我喜歡武術但是沒有門路學,於是在網上找視頻,自學站樁和太極拳,居然讓我堅持了三年,每天平均站40多分鐘,半個小時太極拳。

三年後,自覺力氣極大,三個五個一推就倒。但是人越來越胖,脾氣越來越暴躁,對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開始有傷害了。我知道肯定是不對,但是苦於沒人指導,是鬱悶交加,心情可想而知。

我有個同事有病動手術,術後身體極其弱。看我身板厚實,力氣也大,非常羨慕,跟我探討過,我教他我平常站樁的姿勢。當時自己還是認為這個東西健身入門應該不錯呢。

後來他兒子報了個幼兒武術班,有一次他帶兒子去學武術,自己無聊,就在旁邊站我教的樁。那個教幼兒武術的老頭看到了,問他這個樁誰教的,我同事就把我供出來了。老頭後來指點了他幾句,說見見教你樁的人吧。

就這樣我終於認識了師父。

以前沒師父的時候,在網上總看人家說的好,羨慕的不得了,問怎麼學,都說緣分到了,自然有師父來找你。當初是非常不信的。三年之間有幸沒有放棄過,才知道有求必應這種事是有的……


一種生活,一個圈子。要想接觸這個圈子裡的人,你就需要先了解這個圈子。

這個圈子的代名詞是什麼?按照你的描述,我們可稱之修行人。

修行是什麼?任何指導你向內看,並修正自己的行為,讓自己過著更如法的生活的行為,都可以定性為修行。

修行的四字真決是什麼?法、練、悟、行。

任何教導你改變行為的課程都是修行;任何教導你參禪悟道的學問都是修行;任何教導你掌控心念的課程都是修行。

傳統文化班算不算修行?

心理學課程算不算修行?

禪修課程算不算修行?

要想與更高層次的人接觸,也很簡單。只需要一個條件:你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智慧。

我們對所有人事物的辨識都是自己心態的投射。很多時候,我們因慣有的習性反應,去分辨初識之人(或友或師);或對之升起猜疑、厭惡、甚或無法理解她之所說(智慧層次相差太多是無法溝通的,如幼童之於成年人),從而因為諸多原因與大德聖賢失之交臂。

有智慧的人遍地都是,你是否具足智慧去辨識呢?


廣結善緣,善緣裡面自然會有高人,虛心好學,哪裡都有高人,都有明師。


就像孫悟空所在花果山很偏僻,只要他想著長生,任何有關長生的信息他都會關注、辨別、吸引的,終有一個尋覓地。


可以通過檢索各類學生武術比賽信息,查找本地參賽學校→結交那所學校的武術老師→獲取你所在地武術圈的信息→選擇合適的老師諮詢技藝。

找老師這件事,很多人都在做,進了圈子,用心,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有技藝在身的師傅信息差不多都能找到。


1、多參加各種活動,親近大德。

2、提高自身,吸引之。


明心見性,同性自然相吸


完全可以通過網路,和同道一起交流

我就是找了一個q群 ,群里雖然道友不到,但是經常一起交流,定期請一位道友講道

如果您感興趣 ,可以加入我們群243253444


在qq群查找里輸入你所在城市名+所有拳種挨個輸入,查到的就加上,然後在群里表明真心學武,態度誠懇,這樣很有希望遇到高人或者高人的徒弟帶你踏入武術界。通過我對現在武術愛好者的了解,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道心不堅。

本來我不想多說什麼,但是蒙兄台回復,又翻了一遍回答,還是有些話不吐不快。

可能不切原題,但有益其志。

單是武術一技,各位好像很刻板的認為學校教練云云。皆是莽夫拳腳,算不上功夫。

有時間再填坑。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的神回復?
「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不能」,這句話什麼意思?
怎麼理解「人善被人欺」?
有哪些很少被承認或者容易被忽略的事實跟真理?
從一些成語和寓言故事,是否可以看出先秦時期部分人的智商不高?

TAG:智慧 | 求知 | 修道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