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屆國際植物學大會(IBC2017)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精彩內容?


我就只說說植物科學畫展的部分吧——當然,也是我個人覺得最精彩,最里程碑性質,最易於為吃瓜群眾們所了解的一部分。

以下多圖哈~

自己有參加這次的畫展評選,算是有些了解與感觸。但因為生病+時間有限,故只花了一周時間趕了兩幅畫。。。皆入圍而未獲獎。在國際一流大師們的面前,也算輸得心服口服~(圍觀群眾:不就是技不如人又不夠重視嗎!瞎找什麼借口!)

之所以提名它「值得一看」,理由如下:

1. 植物科學繪畫本來就是很好看的。

植物科學繪畫(botanical illustration)的概念未必大家都熟悉。但簡而言之,即是「以最科學理性的方式,為植物作畫」。這一領域內,從前最為知名者大約是《玫瑰聖經》《花卉聖經》等圖書的作者,拿破崙的約瑟芬皇后的御用畫師,皮埃爾·約瑟夫·雷杜德(Pierre Joseph Redoute)。

我們如今判斷一幅植物科學繪畫是否優秀,仍可沿用前人對雷杜德畫作的評價:「最優美的科學,最嚴謹的藝術。」

(我相信他畫的玫瑰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見過。。)

正如雷杜德為約瑟芬皇后所重用,「藝術」「繪畫」能濃墨重彩地出現在一場植物學大會上,其實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並非是為了「好看」,而是一種研究,一種科學方式。

在沒有相機的年代,繪畫是用以描述、記錄植物最好的方式之一。而即使在攝影非常方便的現代,繪畫也有相片所不能及的好處——可以在同一圖片內展現植物各個部位、季節、生長發育階段的狀態,全面而詳實。

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許多植物學的相關論著和專業名錄里仍還是採用「繪畫」作為最重要的一種展現形式。

(??《中國植物志》里的插圖。植物身上不同性別的花、不同時期產生的果,往往不能在一張照片里體現,卻能在一幅畫里被兼容並包。)

2. 這一美好而富有價值的領域,在國內卻一直缺乏應有的地位與重視。

想必大家能夠理解,出於種種原因的限制,很長一段時間裡,植物科學繪畫在中國是十分邊緣化的。

它是藝術與科學的交融,是需要「匠心」去長久堅持的工作,是文理兼修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產生的成果。你不得不承認,這並不算是現階段國內教育所倡導的方向。

關於植物科學繪畫背後的辛酸故事,我個人曾聽說過許多。如全國範圍內有專業職業背景的植物畫師曾一度凋零至十數人,在植物園工作數十年的繪畫人員因籌不出路費而無緣參加國際比賽——至於植物學、園林園藝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更是幾無機會接觸到這方面的內容。

但另一方面,又並不是全如前面答案中某位同學所說的,國內的植物科學繪畫比西方起步晚、信息少。恰恰相反,在《本草綱目》《花鏡》等花木古籍中,已有許多國人利用繪畫以記錄描述植物的先例。(可別說我們那時候沒有西方人畫得好哦,對比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藥草圖譜就知道大家水平都差不多。。。)

20世紀初,亦有業界大師如馮澄如先生,師承工筆畫法,結合西洋油畫水彩,繪製的植物圖譜在當時驚艷過許多人。

這次的畫展上,就少有地公開了他老人家的原稿。

在這一領域內,算是國寶了。

還有曾孝濂先生,現代植物科學繪畫的泰斗級人物。這次為了畫展重新提筆——在此之前,他已有很多年沒有再畫一幅植物畫了。

嗯,前文第一張畫展的海報圖就是出自他老人家的手筆。

這裡有個八卦是:圖中的木棉,曾先生以前也畫過。據說當初因未曾得見植株實物,故在繪製時出了一處錯誤。這次重新畫的修正版本,也算是為曾老了卻一樁心愿了。

(?? 多年前,曾孝濂先生的木棉舊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對比看一下,與海報圖中的木棉花蕊簇擁形態即存在不同。)

3. 這大概是IBC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官方的、大規模的植物科學畫展。

這次的畫展,算是一次真正的國際性徵稿比賽。參與者中許多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植物畫師,最終獲獎的自然也是從成百上千的優秀作品所挑出的佼佼者。

來自12個國家/地區的一流畫家,200餘幅最終展出的畫作。這數量級聽上去沒什麼,但業內人士會知道,是何等難得一見。

如此大規模的、國際級的植物科學繪畫展覽,不僅在國內是第一次,也是國際植物學大會歷史百年歷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組織的大型國際植物藝術畫展。

我自己曾在英國邱園(Kew Garden)見過兩次相關的畫展。雖也同樣精緻大氣,但在專業地位和規模上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對了,為了讓更多普通群眾也有機會認識植物科學繪畫,主辦方還先後在深圳的市民中心、公園等地舉辦了預展和分會場。(據說市民可免費參觀?但願我沒記錯~)

百忙之中還這般煞費苦心,不知是否絕後,至少也是空前了。

4. 對於我們這一輩的,年輕的植物繪畫愛好者/從業者而言,這可能是人生中罕有的一次近距離向大牛們學習的機會了。。。

因為是主辦國,這一次的宣傳和參與力度也堪稱前所未有。加上各大社交媒體的推廣,讓很多懷其才而不知其名的新人也有機會加入進來。用主辦方的話來說,「國內的新生代畫家們,在這次畫展中也多有頗為矚目的表現。」

我自己在畫展交流群里就遇見了好幾位神交已久的同齡網友,還有幾位印了自己的作品去參加現場的布展交流。大家都很厲害啊~

總之,無論前期的參與還是後期的圍觀,這次植物科學畫展確實給了我(和一些同行小夥伴)很多感想。雖然我自己已不在「專業植物學」的道路上奔走,但能看到的是,至少近年來,博物學、自然科普確實在國內漸漸復甦。所以,有這樣一個機會供國內的新人們與世界一流的作者切磋,供圍觀的吃瓜群眾們觀摩前人大作,供更多的愛好者和從業者得到被大家所了解的機會……真的是很好很好,很「功德無量」的事情。

雖然正式的畫展已經落幕,但有這樣「值得一看」的先例存在,相信今後也會有更多這樣厲害的內容在我們身邊出現吧。

經工作人員同意,來一些獲獎作品和評委作品——

(?? 本次畫展的評委之一,李愛莉老師為IBC2017特地描繪的大型畫作《世界党參屬》。相信應該有同學還記得她當年在CCTV10的公益廣告吧~)

P.S. 也許是因為植物科學繪畫在國內真的被埋沒太久,在群里認識的幾位很厲害的老師,都非常謙卑。即使畫技已出神入化,已可堪與世上任何一位頂尖高手媲美,言談之間仍會流露出發自內心的感慨與不滿足。想必是經歷過很多我們所未曾了解過的艱難時期吧。

期待將來有一天,大家都可以更坦然地說:

「我們是畫得很好的。」


謝邀,開會的時候各種忙沒時間寫,今天大會剛結束,再寫似乎有點不合時宜。而且植物學領域那麼多,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完全概括。就當是寫個人感想總結扔在這吧。

由於自己在美國參加過兩屆Botany的年會,業界大牛見過不少次,不會像第一次開會的時候那樣懵懂怯懦,對於各種參加學術的套路也比較熟悉了。開會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聽別人的報告,緊跟最前沿的研究進展。這個年代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稍微懈怠一點就很快跟不上節奏了。平時沒那麼多機會去了解別人在做什麼,開會時最佳的機會,要好好把握。我是每天聽完全場,但還是有很多報告由於時間衝突去不了。

另一個目的就是社交。認識新的人,尋求合作,要材料。合作的必要性在將來會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我們這種材料導向的領域,認識不同地區更多的人對於完成自己的課題是性命攸關的。所以在來參會之前我其實就已經開始著手做準備了。由於要途徑香港所以聯繫了香港大學RIchard Saunders教授和他的學生,希望能夠搞到香港兩種水玉杯和其它腐生植物的材料。後來發現Richard跟我導師本科時是大學校友,也真是很巧。同時聽說華南植物園張奠湘老師也在做腐生植物水玉簪屬的研究,也聯繫了張奠湘老師尋求合作,他也欣然同意了。張老師又是Richard的學生,這樣大家又感覺親了一層。

我是星期天傍晚到深圳的,到賓館放下行李就直奔會展中心。但會展中心引導系統做得並不好,一開始誤入了動漫展ORZ,看到一群cosplay的人,還以為植物學大會竟然二次元化了。繞了好大一圈,到處都不讓進。好不容易從主會場大門進去,註冊卻要跑到三個不同的地方分別領東西,跑來跑去不知所謂。正好排在我後面的是本校來參會的另外一個老師,怕他不會漢語交流上出現麻煩,就陪他一起完成了註冊。

然後去展覽攤位找一個知乎認識的辰山植物園的學妹,順便買了一本《峨眉山植物》,為開完會去峨眉山做準備。六點多有歡迎晚宴,人多到爆炸,拿到食物大概要排半個小時隊。並不認識什麼人,一個人坐在那裡吃東西。後來走來一個菲律賓人跟我搭訕,正好有幾個薯蕷目的很難搞到的種分布在菲律賓,為了搞到它們是撓破了頭。趕緊跟他交換了聯繫信息,希望他能夠幫助我找到那幾個鍾。

來之前提醒過導師到國內後各種網站都會登不上,自己也趕緊把gmail設了郵箱代收。不過在晚宴上還是發現了不少一臉懵逼的國際友人,發現自己什麼網站都上不了了,以為自己的手機壞了。我只能好心告訴他們我們自有其國情在。很多人一到中國就跟外界徹底失聯,又問我有沒有辦法救救他們。我讓他們去搞VPN用用,然後他們一臉苦逼地說google上不了,臉搜索都做不到,然後我就向他們介紹了百度的存在。

星期一早上有開幕式,知道都是官樣文章,不喜,就沒去。第一場全體演講是耶魯大學著名系統演化學家Michael Donoghue關於模式類群性狀演化的報告。樣品和所用到的基因數據的數量蔚為壯觀。基因組學研究,大數據和全球合作是趨勢。然後聽的兩場主旨報告,一場講的是雜交帶,初生混合遠比次生接觸的雜交帶罕見,同時氣候的變化也會對雜交帶的地理分布造成影響;另一場非常有意思,講的是C4和CAM植物的系統演化,通過譜系學結合性狀分析,來檢驗從C3到C4,CAM這兩條不同的演化路徑中,到底哪一步是演化的瓶頸呢?這個思路很新穎。解剖結構的改變對於兩者來說都是最難以跨越的瓶頸,但前者瓶頸出現得早,後者瓶頸出現得晚,所以會有很多不完全CAM植物存在。

下午是專題報告時間,也有兩場,每場六個20分鐘的報告。專題報告有兩個會場,要走十多分鐘,很不方便來回跑。大會把偏進化生態的專題都放在主會場,偏分子機理的都放在第二會場,倒也是盡量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取捨麻煩。。。於是第二會場的報告就從來沒參加過。星期一下午主要聽了T2-05雜交與譜系學重建的幾個報告,有一些方法學的東西可以用一用,最後溜去聽了目前苔蘚系統學領軍人康涅狄格大學Bernard Goffinet教授的一個苔蘚大系統的研究,然後督促了一下自己和導師得趕緊把我們的苔蘚系統學文章發了。

中途茶歇見了知乎認識的維也納大學的潘博士,塞了幾塊蛋糕草草聊了幾句,就去趕下半場了。下半場都在聽T2-24關於植物起源的化石、基因組學研究。新挖出了很多化石,對於校對系統發生樹推斷被子植物演化時間非常重要。同時基因組系統學研究表明苔蘚三大類群有傾向於形成單系群的趨勢,這又跟前幾年傾向於多系群觀點有所不同。晚飯跟潘博士吃了最近很火的椰子雞。對於在香港吃了好幾頓油膩粵菜的我來說,這種清淡的感覺正好解膩。回去準備第二天自己報告的PPT,第一天就這樣充實地結束了。

第二天早上全會報告是我校著名教授Loren Rieseberg關於人世代的植物演化的報告。可以看到人類活動對於植物演化的印象。他同時呼籲了要重視對於兒童的自然教育,還放了有他女兒參演的自然教育宣傳片,會場洋溢著愉快的笑聲。主旨報告第一場是復旦大學生科院院長馬紅關於被子植物大系統的報告,差不多講的是他們組之前發的文章的內容。然後是被子植物系統學主要負責人Douglas Soltis關於利用大數據對系統學和空間生物多樣性模式進行分析的報告。Soltis每次的報告,除了大數據,就是大數據,大大大數據。

下午一直呆在我自己的專題報告組內,T2-01肉食植物的演化、生態學和生理,分兩場。見到了肉食植物研究權威,也是單子葉植物系統學領導者,威斯康辛大學教授Thomas Givnish。Tom已經六十多歲了,大腹便便白髮蒼蒼,活像一個聖誕老人。他跟我們實驗室有長期合作關係,以前每次開會都會找他聊。可惜他講完自己的報告後就去主持下半場的一個蘭科系統學專題了,沒能聽到我的報告。來聽肉食植物專題的人並不多,我聽了一下,也感覺這個領域還是蠻冷的,沒有什麼特別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一開始作為亂入者還頗為緊張,但到後面覺得其它研究並沒有很讓人瑟瑟發抖,也就放鬆下來了。中場茶歇時溜出去給俄羅斯合作者送材料,這場會議也是大宗非法植物材料地下交易場所。。。下半場自己講的時候PPT一度失靈無法向後翻,也沒人上來幫我,僵在那裡場面一度十分尷尬。。。弄好以後怕來不及講完,就加快了語速,但整體效果就變得很趕了。專題結束後其他做肉食植物的人給了不少有益的建議,但也開始擔心萬一最後拿到負結果怎麼辦?一開始那麼興奮,那個時候會非常非常失望吧,科研很多時候本來就是一場賭博,只能願賭服輸吧。

專題結束後豆瓣上的植物達人斷腸君專門來找我,另有一撥知乎上認識的華南植物園和昆明植物所的同學一起去吃了個飯。第一次覺得真的能在知乎和豆瓣上認識人。。。以前一直躲在國外,並沒有這種希冀。這幾天認識的人比我一年認識的人還多。

自己的報告做完就可以安心享受(聽報告)了。星期三早上聽了我導師的導師——多倫多大學著名植物學家Spencer Barrett關於植物性系統多樣性演化的報告。他講了他的導師做的一個有趣實驗:帶X染色體的雄配子在柱頭上會比帶Y染色體的雄配子更容易萌發,導致植物性比向雌性多數偏移。剩下的報告都偏分子機理,下午又是沒有任何報告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就索性跟幾個華南植物園的同學去逛仙湖植物園了。上山的路上大家還有說有笑的認植物,但到了山上實在是酷熱難耐,感覺自己都要融化了。呆了近兩個小時就趕緊下來了。晚上一個人跑去吃了一整條烤魚。

周四早上的全會報告和主旨報告也偏分子,正好中午導師邀我跟幾個做腐生植物的學者吃飯,我就先去第二會場看植物畫展了。有些畫得跟照片一樣,細部的描摹十分精準,讓人嘆為觀止。吃飯的時候繼續找荷蘭的合作者VIncent Merckx要材料。Vincent是目前最重要的腐生植物研究者之一,剛出版了一本關於腐生植物的專著。他也很有活力,每個夏天都在熱帶非洲、美洲、東南亞、印度的熱帶雨林中尋覓稀有腐生植物,是名副其實的珍稀植物獵人。很多腐生植物的研究都依賴於他長期不懈的採集和調查工作。

周四下午上半場聽了T2-39寄生植物的生態學和演化的專題。寄生植物是腐生植物的「姐妹」類群,很多研究方法和結果都類似,可以互相借鑒。這場報告也集中了目前最重要的幾個寄生植物研究者:長期致力於寄生植物研究得賓州州立大學的老爺爺Claude dePamphilis;研究菌花和馬兜鈴的德國植物學家Stefan Wanke;以及年輕有為,文章發得超級漂亮的德國女學者Susann Wicke。下半場去聽了T2-45植物基因組大小的多樣性與演化。有些蠻有意思的生態研究,比如兔子喜歡吃大基因組的植物,軟體動物喜歡吃小基因組的植物。

周五早上的兩場全會報告,一場講了真雙子葉和禾本類受精機制的比較,另一場講了黃瓜、西瓜和苦瓜的馴化歷史研究,同時西瓜的學名在本次大會被變更了,也算是一個大新聞。目前可以從19世紀的標本甚至公元前法老墓中的西瓜籽中提取DNA,很好很強大。主旨報告聽了一場講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報告,和北大教授鄧興旺關於種子萌發分子調控的講座。中午跟張奠湘老師的學生見了一個面,給她看了一些我們的研究進展,希望可以進行合作。

下午主要都在聽T2-44構建和探索綠色植物演化樹。一撥植物系統學的重量級人物都在那裡:Soltis夫婦,Tom Givnish, James Leebens-Mack, Norman Wickett。大多都是對於最近幾年paper的總結,由於也經常讀著,並沒有多少新東西。有一個關於寄生植物奴草科系統學的報告,可惜並沒有得到解決,空歡喜一場。中途專門溜出去聽了UC Berkeley諶謨美老太太的演講。她的外祖父是沈尹默,現在已經是80多歲的傳奇老太太了,以後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她。老太太整個人已經不太靈光了,講得也非常水,大抵是怎麼去美國最大的那顆紅杉的路線介紹,大部分時間還在介紹自己的情況,話說得非常慢,中途也不斷有人離開。但老太太還是非常有活力,看上去並不像是80多歲的人。總是希望年輕人能夠接著做她做不了的科研。我在學校的時候老太太還給我打過兩次電話,希望能夠跟我們合作,其對於科研的熱情實在是令人佩服。

周六早上沒有公共報告,直接是兩場專題。我都呆在我導師主持的T1-28腐生植物生物學專題中。做腐生植物的幾個最重要的研究者都參會了。除了我導師和前面提到的Vincent,還有專門做杜鵑花科腐生植物的Sasa Stefanovic(他本人沒來讓別人代講了他的報告),專門做蘭科腐生的Craig Barrett。做寄生的Claude dePamphilis也來串了個場。專題結束之後就是各種社交的時間了。抓緊時間跟他們互通有無,要材料,求合作。

中午 @小鋮 終於來了,他幫我采了一批珍稀腐生植物的樣品要給我。跟他和另外兩個朋友吃了頓湖南菜,據他說還比較正宗。下午帶他去會展中心五樓中間的喀斯特地貌植物展拍苦苣苔。

苦苣苔是他的心頭好,一看到就兩眼放光,在那裡或蹲或跪一株一株地拍了一下午,我先下去參加閉幕式了,五點多全部結束他才剛好拍完。晚上再跟他吃了一頓,不談植物,清談人生文學社會未來,我很少能夠跟人這麼敞開聊,也不知道下次聊得這麼盡興是什麼時候了。一期一會,把握當下吧。倒也是為這次大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遙想第一次開會的時候,作為一個小白,只覺得初次見到那些只聽說過的大牛們,只能遠遠地仰視,都不敢上前搭話。別人的報告也聽不大懂,一臉懵逼,還要做出不明覺厲的樣子。

第二次開會的時候,別人的報告能聽懂了,也開始鼓起勇氣跟其他人進行交流了。覺得他們做的課題都好厲害,好羨慕,為什麼我沒有做這麼高大上的課題呢?覺得亞歷山大。

這次開會的時候,去聽別人的報告,開始能跟自己做的作比較了。意識到很多看上去厲害的東西其實自己也能做,只是沒有時間和條件。也開始能夠接受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終歸是有限的現實,把自己手頭的工作做好,做到讓自己滿意,就行了。仍然很羨慕和欽佩那些用很多數學和統計學,以及編程做模型、寫程序的人,因為我做不到,而且我覺得那些才是最重要,最本質,最能影響到學科很多領域,引起學科變革的研究。我也學過一整門編程課程,最後成績還挺好的。但自己平時也沒機會用,所以也就漸漸荒廢了。也開始接受自己不可能去學會世界上所有的事的現實,現在本來就是一個分工合作的時代,自己也有一些別人不會的技能,把這些做好就行了。遇到困難,不一定非要自己死磕,可以去尋求別人的幫助和合作。

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工作,能讓我做得對自己滿意,科研是其中之一。但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我自己有沒有做科研的能力,這種焦慮遠勝於對以後能不能找到科研工作的焦慮。做科研是一條漫長充滿賭博的路,時常需要人品加持,而且隨時可能失敗崩盤。但起碼我現在做得是快樂的,是能夠讓自己滿意的,這樣就夠了,即便以後不做科研也無所謂。但還是很希望自己六年之後,能夠參加里約第二十屆植物學大會,去南美好好玩玩,認識更多好玩的人,見識更多好玩的研究。


專業性的內容暫且不說了……說個好玩的……

二號廳入口有中國郵政的櫃檯可以集戳,每天一種植物的戳,過期不補,錯過了昨天的銀杏的我已經強迫症到無法自已了……

展會在二號廳,有一些很好玩的企業單位來參展了可以去逛逛(比如我們的施華爸爸【霧】),順便New Phytologist展位有驚喜=)

每晚有公眾講座,非專業人員似乎是可以免費報名來聽的,國內外大牛的科普講座還是很不錯的,現場有同聲傳譯。

另外我的報告在28號周五下午C8廳,歡迎同行小哥哥小姐姐們前來面基及social……*捂臉跑*


竟然有人看!

那我再補個五樓喀斯特地貌原生植物展的照片~

仙湖植物園這邊貌似收集了好多苦苣苔科的植物,我看周邊的展板還有苦苣苔科植物的衛星會議~然後這個展就有好多苦苣苔科的植物,主要還有一些苔蘚類、秋海棠什麼的,很漂亮的展覽,但是我看有的蕨類已經有點枯了。。

其實植物可能還是不大適應這種環境。。

好啦,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鐵甲秋海棠

沒看到牌子。。。

某苦苣苔

生境

某種可愛的苔蘚盆栽

還是某苔

都不認得。。

這個展也是非常漂亮,而且造價應該不低。。

今天大會就要結束了,雖然註冊人數七千多,人也超級多,但是我感覺平常人並沒有多會關注這個大會。。不管怎樣,下屆大會就是六年之後啦,在巴西~

最後我雖然沒極其七個章,不過我師兄集齊啦,來炫下照片,章都很漂亮!

------------------分割線是這麼畫的嘛----------------

來大會划水的不請自來~

多圖預警!

大會請了很多大咖,都是牛人,很多講座很不錯,但是專業性比較強,對英語的要求也比較高。。而且你會聽到各種口音的英語。。

所以有次下午我去聽講座稍微晚了一點,然後坐在屋裡懷疑我是不是走錯了屋子直到下一個題目開始,真的是聽到懷疑人生啊,完全聽不懂。

參展的公司不是很多,一些搞園林綠化的呀,出版社的呀,投資方呀這些,一會就繞完了。

但是有一些小展還挺有意思的,一般都不大,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逛完的這種。但是它可能展了一段時間就撤了~

比如第二會場,喜來登大廈的植物畫展,很漂亮~

二號廳這邊有一些小的展板也是可以好好看看的~有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這些,有的我還沒來得及看。。

裡面主要是一些生物的照片呀,還有蛟龍號下水探測的3d電影~

比如萌萌的黃鼠狼兄~

彩蛋:

生物保護這塊有幾個動物雕塑,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是《我們誕生在中國》里的五個動物:熊貓,滇金絲猴,雪豹,鶴還有藏羚羊。

做的很漂亮。

然後今天上午二號廳有個小的攝影展,很多不錯的動植物攝影作品。

比如這個沙蜥~我原來在青海的時候也拍過~

還有萌萌噠的貓頭鷹~

還發現了一個邪惡的東西,其實很可愛啦,是一種海葵~看著是不是很有手感。。

總之大會還是專業性比較強,科普類的東西也有,但是不是很多。昨天和老師去看了大會的論文展,感覺很多很不錯的東西值得學習!感覺政府還是蠻重視這塊的,說是會展這邊的綠化全部重新做了。不過人巨多,尤其是前兩天。。希望大家能一起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和地球!

ps:深圳真是美美噠~對深圳印象好到爆炸!北方人第一次來到這麼南的地方,有時候感覺毛毛的。。

這兩張從會展中心拍的大會前廣場~就像畫的一樣!(有後期)

下午去逛仙湖~開心~


7月28日1330-1530在C4有陝西師範大學任毅教授關於毛茛科花瓣發育的報告;

7月27日1330-1530在C10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生周雲關於箭竹屬系統發育的報告。


作為一個熱愛植物的菜鳥來說一下感受。很早之前就知道有一個大會,但是不知道要預約。

第一次去也就在外面拍了下照,然後在現場預約到27號。

27號,下午2點半翹班過來。

覺得最有趣的就是用展會現場的高高倍顯微鏡(我也不知道專業名稱叫什麼),看到了,肌肉細胞,線粒體,還有細胞核。高中的生物課條件有限,根本看不到這些,大學又不是學這個的,接觸的機會真的很少。所以我覺得這個很有趣,當然別人來參展是為了賣儀器,但是知道我只是個好奇寶寶,工作人員也耐心給我講解和調節。看這個看的太嗨了,沒有拍照。

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遇到了中科院研究古生物進化的妹子,反正我是門外漢,只覺得她做的事情很高大上,聊了一下,互換了微信。對了,她真的要去野外挖化石出來研究,她羨慕我做我喜歡的事情,我也羨慕她做她自己喜歡的事情。她們主要來聽報告,我因為時間和專業度的問題,單純只是來感受一下。

令我感動的事情,就是在大中華,分會場,看植物科學手繪的時候。中國比西方國家晚了近200年才開始做這些工作,但還是得有人做。

看到那些手繪搞上被書蟲啃的一個個的洞,我就在想能不能好好保存!同時,年代感也撲面而來。

介紹作者的文字,很多都是這樣的。

某某,從几几年進入科學院之後,一生致力於植物繪畫工作,40年,2000個作品。我大致算了一下,一個星期,就要畫一幅。希望他們真的喜歡自己做的事情,不然,40年如一日,為了完成任務,真的很憂傷。因為自己也喜歡畫畫,喜歡植物,看到這些,就是有種莫名的感動。

最後,植物大會就是植物大會,角落裡放的,終於不再是常見的植物了。不過,當過來了,也要好好護理,有些厥類的葉子都枯了。


不請自來答一下

因為已經畢業再加上不做植物了所以也沒參加,不過認識的很多人都來參加了

可能因為主辦方有我前老闆的學生所以整個實驗室全體出動,二十幾個人一起來讓我請吃飯……

早知道去看展了,天太熱再加上最近忙都沒空去,看其他人的回答里植物畫部分真是做得相當棒了

大會的準備三年前就開始了,市政府也非常重視,而且深圳真的很美,恰好這幾天也涼快,用來開這場大會真是相當適合了

封閉會場不讓外人進入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般的學術報告會議也會有相應的做法,做研究的人在內部交流自己的研究方向進展和猜想是非常正常的,同行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也是這樣才會有良性的發展,但假如有記者或者好奇心重的人士半懂不懂地進來——第二天看到新聞稿寫著「震驚,X國XXX教授宣布XX植物可以攻克XX病!」

這種事不是沒有發生過的。

回到大會本身上來,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這種世界植物學界的盛會,對於任何研究者來說都是極其難忘的經歷,如果能有幸做報告就更好了。植物學本來現在就不是什麼很熱門的方向,說得更難聽一些,很多很好的成果發出來的IF都不高,相比於某些學科動輒十幾二十分的雜誌來說有如雲泥之別,大部分學科組也都條件一般,交流也不多,而且野外採樣常常會遇到危險(比如被劫殺被野生動物襲擊或者遇到洪水之類的),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大牛來這裡,聽他們講自己領域相關的事確實非常讓人感到幸福了,即使是我這種不再從事本學科工作的人,如果能聽我曾經從事的感興趣的方向的報告,大概會興奮到整夜都在腦子裡面反覆思考記得下來的內容吧……

相比於微生物學等學科,植物科學研究的大多數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生物,他們也許有比人類還要長久的歷史,經歷過各種氣候條件,從發源地通過種種方法頑強地向地球的其他地方遷徙,也許在我們所站的這塊土地的背面的另一片土地的山峰頂端,有一朵花,和我腳邊的某一朵小花極其相似,通過研究發現,它們的祖先因為某種原因誕生,因為某種原因分化,因為某種原因遷徙……想想就覺得浪漫得不可思議,彷彿和他們一起經歷過數千萬年的歷史。

我想那些堅持從事著科學研究的人們,大概會有比我更深更浪漫的感觸吧。


你們要的郵戳!聽說集齊有神秘大禮,哈哈哈

糕點不錯

最喜歡的一副手繪

最後……

來杯喜茶!回學校好好學英語吧!

好多沒聽懂,只能看PPT?展板

也看到知乎大牛彙報

很厲害的小哥哥


可以打一波廣告嘛

謝謝


家門口的植物大會(多圖大圖,注意流量)

喜歡深圳,就是因為滿城的綠,公園就有幾百個。

小區一個普通小花壇,竟然可以有找到幾十種不同的花花草草。

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來深圳了,查了一下,牛逼阿!

這個植物大會竟然有有117年的歷史;物科學領域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被譽為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而且六年才這麼一屆。

在家門口開的植物大會,不去太可惜了。不過到到最後一天才去,還是看了朋友圈的朋友發的信息。期間有好幾個朋友提醒我去看。(因為知道我喜歡植物)

還是晚了,只看了大中華分會場的植物藝術畫展。雖說是分會場,但收穫也是滿滿的。

拖延症真是到晚期了。。。

19世紀末,西方植物分類學才傳入中國。20世紀初才有了植物科學畫,整整比西方晚了將近200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植物志》,這部植物科普巨作,基於全國312位作者,164位繪圖人員,80年的工作積累,45年艱辛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這些植物學先驅們,對中國植物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來自國內外頂級植物畫家作品

畫風迥異,極致的細節刻畫,令人嘆為觀止的寫實畫技。

作品躍然紙上,講述自然造物的神奇。

↑《大王花》 日本 | 石川美枝子 花瓣上的花紋和每一片枯葉的細節刻畫近於極致。不愧是當今超寫實主義的代表作。

↑《南府紅花椒》 泰國 | 納龍薩 · 蘇蓋馬尼

↑《班克木》 澳大利亞 | 瑪格麗特 · 皮耶羅妮 每根花蕊清晰可見。

↑《褐斑珈藍》(又名月兔兒) 韓國 | 韓靜愛

↑《西葫蘆》 韓國 | 周燕姬 比照片還要真實。

↑《杉松》 俄羅斯 | 娜塔莉亞 · 阿娜托斯娃

↑《石榴》 中國 | 李贊謙

↑《蓑衣油杉》 中國 | 顧建新

↑《灰網柄肝菌》 中國 | 顧建新

↑《全緣葉綠絨蒿》 中國 | 劉麗華 作品放大局部,可以清楚看到植物上的每一根絨毛,驚嘆創作者的對作品的精益求精。

↑《流石灘上的精靈· 槲葉雪兔子》 中國 | 王凌

↑《硬葉兜蘭》中國 | 曾孝濂 先後為《中國植物志》等五十餘部科普著作作插畫2000餘幅,中國植物畫的元老級畫家。

↑《木棉》中國 | 曾孝濂

↑《長葉綠絨蒿》中國 | 曾孝濂

↑《大果木蓮》中國 | 鄧盈豐

↑《蘆葦》中國 | 馬平

↑《內蒙古 · 大興安嶺 · 落葉松》中國 | 馬平

↑《馬丁內斯松》中國 | 李愛莉

下面是早期中國植物科學畫優秀作品

這些被封塵了幾十年的墨線圖,

見證了科學畫先驅們對中國植物學事業的默默奉獻。

緬懷歷史之餘,讓人肅然起敬。

↑《泡桐》1976 曾孝濂

↑《華山松》1980 曾孝濂

↑《玉蘭》1982 曾孝濂

↑《水浮蓮》1982 鄧盈豐

↑《梧桐科》 馮澄如

↑《馬蹄蓮》1986 李志民

等等,還有許多作品,篇幅關係只放了這些。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現在攝影技術已可以達到纖毫畢露的程度 。也有人提議照片取代植物繪畫。

而植物科學畫,作為一種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特殊畫種 , 不單單是畫者對植物簡單的描摹,還有包含對植物種群觀察及文獻理解,以及對於植物結構、顏色的取捨組合等等。往往一幅植物畫上可以展現該植物四季的狀態。相機是不可能實現這種狀態。

植物科學畫本身就一個科學再創造的過程 ,無論多麼先進的攝影技術也是無法取代的。

發現植物之美,探索植物奧秘。歡迎關注DayDayGreen


好想去啊。我老闆太摳門,不帶學生,我同學都被她老闆帶去了


這算不算是『『看點』』?

希望別被查水表


哈哈哈偏個題,這是我這個大三菜鳥第一次作為展商的實習生的身份參展,我們這個廳里主要都是各大儀器公司的展,雖然我每天都去但並沒能逛幾個展,只看了看我們廳里的一些好玩的,比如某牌子的棉織品還有某公司的生菜和冰菜,真的很好吃,我很想買,可是他不買給我。參展的一周學習到了很多,雖然我平時做的課題都是分子或者細胞方面的和植物沒關係,但這次展會還是讓我感受到了植物的魅力


負責下午場的志願者表示應該是茶歇時的點心吧hhhh每天下午到了點都非常餓,而且我就在五樓,被香味擊殺無數次


我們這邊一個實驗室的人都出動了...因為主辦方就是老闆的熟悉夥伴....

然後黑幽默的是,實驗室里平時植物最厲害的幾個大神沒名額去,

反而是其他各路人馬搭關係搭車邊搭--就可以免費去了

當然報銷經費是哈哈哈哈哈----

然後...

沒有然後了

匿名。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冬瓜、西瓜和南瓜,唯獨沒有「北瓜」?
如何種一株兩米高的墳頭草?
為什麼棉花不能長成樹?
爺爺叫它酸煎餅,這究竟是什麼花?
天然水果有沒有方形的?如果自然存在的沒有,為什麼?

TAG:植物 | 生態學 | 植物學 | 真菌學 |